就在南京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江蘇省南京市東郊鐘山東峰小茅山南麓,西鄰明孝陵,東毗靈谷寺。
修建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平逝世。有遺囑:“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為臨時(shí)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 (根據胡漢民的說(shuō)法,孫中山還曾說(shuō)過(guò)“他日我辭世后,愿向國民在此乞一抔土,以安置軀殼爾”。)遵照孫先生遺愿,靈樞暫厝于北平香山碧云寺內,在南京鐘山修建陵墓。
中山陵由陵墓樣稿得獎?wù)?、?zhù)名建筑師呂彥直設計施工。1926年1月動(dòng)工興建,1929年春主體工程完工。建成后呂彥直去世。
奉安
1929年4月23日,國民政府以何應欽為“總理奉安迎柩總指揮”。5月26日,靈柩由北平南移;5月28日抵達南京。停靈公祭至5月31日。1929年6月1日舉行奉安大典。
為迎孫先生靈柩,從南京下關(guān)碼頭至中山陵修建了迎柩大道,名“中山路”(即今南京的中山北路、中山路和中山東路)。靈柩所過(guò)之處都以“中山”、“逸仙”命名,以示紀念。(中山碼頭,中山橋,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東路,逸仙橋,中山門(mén),陵園路)
整個(gè)墓區平面如鐸形,取“木鐸警世”之意。鐘頂為山下半月形廣場(chǎng),廣場(chǎng)南端的鼎臺(現改為中山先生的立像)為鐘紐,鐘錘就是半球形的墓室。“鼎”在古代是權力的象征,因此整個(gè)大鐘乃含“喚起民眾,以建民國”之意。陵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軸線(xiàn)逐漸升高,依次為廣場(chǎng)、石坊、墓道、陵門(mén)、碑亭、祭堂、墓室。
墓道南端的三門(mén)石牌坊,上刻中山先生手書(shū)“博愛(ài)”兩字。石坊前廣場(chǎng)南端立有孫中山立像,石坊后是長(cháng)375米、寬40米的墓道。前行為陵門(mén),以青色的琉璃瓦為頂,門(mén)額上為孫中山手書(shū)“天下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