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本”論 [轉] | |
“五本”論 弓克 發(fā)布時(shí)間: 2006-07-17 02:17 來(lái)源:光明日報 ★世以人為本:從人性出發(fā),以人為本,始終把人作為研究的對象,關(guān)心人的生存、人的價(jià)值、人的尊嚴、人的教育以及人的家庭和社會(huì )組織。 ★人以德為本:德乃修身之首;德具有感化他人,陶冶情操之效。 ★德以善為本:“善”是倫理學(xué)最根本的問(wèn)題,是德的最高境界。 ★善以誠為本:“誠”是一切善心、品德、人格至要,人生至道。 ★誠以真為本:“真”是誠之精髓。 ★五本”乃立身之本,人生當恪守“五本”,踐行“五本”,重人、修德、行善、守誠、貴真。 人貴務(wù)本。務(wù)本之要,在務(wù)“五本”:世以人為本,人以德為本,德以善為本,善以誠為本,誠以真為本。“五本”乃人生之本。 世以人為本 “世以人為本”之“世”,乃世界之“世”,乃為人世界之“世”。“務(wù)本”之要,在“務(wù)人”?!秴问洗呵?#183;孝行》:“所謂本者,非耕耘種植之謂,務(wù)其人也。”從人性出發(fā),以人為本,始終把人作為研究的對象,關(guān)心人的生存、人的價(jià)值、人的尊嚴、人的教育以及人的家庭和社會(huì )組織。管理、治理的核心是人,管理的主體和客體都是人。 唯人為貴?!墩f(shuō)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貴者也。”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荀子將民與君形象地比喻為水與舟的關(guān)系:“君者,舟也;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后漢書(shū)·皇甫規傳》)西漢賈誼進(jìn)一步提出:“民無(wú)不以為本也。國以為本,君以為本,吏以為本。”自古至今,凡與民為敵者,遲早必亡。 安民愛(ài)人??鬃訌?#8220;仁者愛(ài)人”思想出發(fā),要求統治者“節用愛(ài)人,使民以時(shí)”,實(shí)行仁政。墨子痛心于“民之三巨患”——“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冀治國者能“與百姓均事業(yè)”、“共勞苦”,進(jìn)而提出“兼愛(ài)”主張。清初思想家唐甄勸諫當政者:“君之愛(ài)民,當如心之愛(ài)身也。” (《潛書(shū)·明鑒》) 保民裕民??鬃右?#8220;裕民”為仁政的前提,認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yǔ)·顏淵》)孟子主張“制民之產(chǎn)”,使老百姓“樂(lè )歲終身飽,兇年免于亡。”(《孟子·梁惠王上》)管子說(shuō):“倉廩實(shí)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民富則易治”,“民貧則難治”,“民有余即讓?zhuān)蛔銊t爭;讓則禮義生,爭則暴亂起。”(《淮南子·齊俗訓》)“禮義生于富足”,“盜竊起于窮困”,“民富國安”,“民窮國亂”。(《后漢書(shū)》)這些論述體現了“政在使民富”(《說(shuō)苑政理》)的思想。 人以德為本 德,人之本,政之根,國之基。“德者,得也。”(《禮記·樂(lè )記》) 重德精神。人無(wú)德不可立于世,德乃修身之首。“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戰國策》)“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禮記·大學(xué)》)“百行以德為首。”(《世說(shuō)新語(yǔ)》)才是德之“資”,德是才之“帥”?!对?shī)經(jīng)·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詩(shī)經(jīng)》) 以德修身。中國古代先哲特別強調修身為本,重視道德踐履,強調道德修養、修心煉己是治理人心和德治社會(huì )的前提。就“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遞進(jìn)關(guān)系而言,包含四個(gè)層面:“修身”屬于個(gè)人倫理,私德層次;“齊家”屬于家庭倫理,家族倫理;“治國”屬于社會(huì )倫理,公德層次;“平天下”意即使天下眾生萬(wàn)物和平相處,則屬于終極倫理,即“達德”。其中,基礎是修身,修心煉己。 以德化人。德具有感化他人,陶冶情操之效。“德”的弘揚,關(guān)鍵在為政者,正人先正己。“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論語(yǔ)·子路》)“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yǔ)·顏淵》)“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 (《論語(yǔ)·子路》) 以德治國。“君子以振民育德。”(《易·蠱·象》)以德治國,必先“以德治吏”。“為政之要,惟在得人”,“世之盛衰在吏制”,“置臣得賢則治,失賢則亂。”(《周書(shū)》)官吏“在任無(wú)德,其禍必酷;在位無(wú)能,其殃必大”。有德有才者,為治也;有德無(wú)才者,難治也;有才無(wú)德者,為亂也。 “得賢者昌,失賢者亡。”(《新書(shū)·胎教》) 德以善為本 在德中,以善心善行為本。“善”,倫理學(xué)最根本的問(wèn)題,是德的最高境界。 與人為善?!稄V韻·狝韻》:“善,大也。”引申為以寬厚、仁慈的心態(tài)待人接物,成人之美。“君子莫大乎與人為善。”(《孟子公·孫丑上》)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偕同別人一道行善。善,在孟子思想中具有至高無(wú)上的地位,善不僅是君子追求的最高標準,也是區分好人與壞人的依據。 利他善群。“合群”、“利群”之德,是我國古代和近代思想家的道德追求?!盾髯?#183;王制》:“君者,善群也。”梁?jiǎn)⒊v:“公德者何?人群之所以為群,國家之所以為國,賴(lài)此德焉以成立者也。人也者,善群之動(dòng)物也。”(《梁?jiǎn)⒊x集》)人是不能離開(kāi)社會(huì )群體而孤立生存的社會(huì )動(dòng)物,所以應該 “合群”、“利群”,愛(ài)群為公。 與鄰為善。儒家非常強調善待鄰國的重要性,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出“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強調與朋友交,言而有信;崇尚禮之用,和為貴??鬃又鲝?#8220;德不孤,必有鄰”,認為只要在鄰我關(guān)系中講究道德,相互關(guān)系就會(huì )順利。 勸善規過(guò)??鬃诱f(shuō):“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舉善而教不能,則勸。”(《論語(yǔ)·為政》)莊敬、孝慈等是善的具體內涵,要讓人們認識到這些善,鼓勵他們這樣做。否則,“德之不修,學(xué)之不講,聞義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憂(yōu)也。”(《論語(yǔ)·述而》) 積善成德。善,是一種由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guò)程。“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易系·辭下》)《荀子·勸學(xué)》:“積土成山,風(fēng)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高尚的品德,需要長(cháng)期“善”的積累。所以,“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要做到“于細微處見(jiàn)精神”。 善以誠為本 “誠”,一切善心、品德、人格至要,人生至道。真實(shí)無(wú)欺?!吨杏埂吩疲?#8220;誠即真實(shí)無(wú)妄。”朱熹說(shuō):“誠者,真實(shí)無(wú)妄之謂。”(《四書(shū)集注·中庸注》)明清之際王夫之有時(shí)把“誠”直接解釋為“實(shí)有”,用以說(shuō)明物質(zhì)世界的實(shí)在性,說(shuō):“夫誠者,實(shí)有者也,前有所始,后有所終也。實(shí)有者,天下之公有也,有目所共見(jiàn),有耳所共聞也。”(《尚書(shū)引義·說(shuō)命上》) 守信無(wú)妄。信的最基本含義就是誠心實(shí)意,就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秴问洗呵铩酚小顿F信》篇,把信當做人立身處世的根本,并主張人生以誠信為貴,“君臣不信,則百姓毀謗,社稷不守;處官不信,則少不畏長(cháng),貴賤相輕;賞罰不信,則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則離散郁怨,不能相親;百工不信,則器械苦偽,丹漆染色不貞。” 天道唯誠。“誠”乃天道,天的根本屬性就是“誠”。中國傳統文化把“誠”作為自然界和人際社會(huì )的最高道德范疇。孟子說(shuō):“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求誠則須思勉,思以擇善,勉以固執。精誠所致,金石為開(kāi)。 人道之本?!抖Y記·中庸》說(shuō):“誠之者人之道也。”行為合于道、合于規律,即達到所謂“誠”的境界。北宋周敦頤以誠為人的本性。他在《通書(shū)》中說(shuō):“誠者,圣人之本。”“反身而誠,樂(lè )莫大焉。”(《孟子·盡心上》)反省自己,已達到誠的境界,就是最大的快樂(lè )。要把“誠”作為修養之道,作為一生永恒的追求。 政事之本?!洞髮W(xué)》引申《中庸》關(guān)于“誠”的學(xué)說(shuō),以“誠意”為治國、齊家、修身、正心的根本。荀子說(shuō):“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荀子·不茍》)誠者得道,得道多助;不誠者失道,失道寡助。我們對工作要誠,對事業(yè)要誠,對國家要誠。 誠以真為本 真,純真、本真、真理。真心、真意、真情。誠身有道,大道至真,求道必致真。“真”是誠之精髓。 法天貴真。我國古代一些思想家把“真”視為道之精髓、修身之極致,主張崇尚自然、返樸歸真。“禮者,世俗之所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貴真,祿祿而受變于俗,故不足。” 精誠之至?!肚f子·漁父》對“真”有一個(gè)界定:“真者,精誠之至也。”這就是說(shuō),“真”是一種至純至誠的精神境界,是在恒久守誠持誠修誠基礎上所能達到的境界。達此境界,則要做到誠實(shí)不欺,敢講真話(huà),不媚上諂下、弄虛作假;堅守操守,不曲學(xué)阿世、隨波逐流;以誠待人,不矯揉造作、口是心非。 自然之道?!肚f子·大宗師》:“真者,不假于物而自然也。”《漢書(shū)·湯玉孫傳》曰:“真者,自然之道也。”道家一貫主張崇尚自然,返樸歸真,倡導學(xué)習純潔真樸的自然之道。這種“返樸歸真”的精神向往,在物化時(shí)代應喚起人們以出世心態(tài)做人世之事業(yè),找回本態(tài)自我,把淡泊寧靜、誠實(shí)質(zhì)樸、超然物外作為道德追求。 與道同一。老子把“道”作為其哲學(xué)體系的最高范疇,把“同于道”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莊子也認為,真本是人的自然狀態(tài),而文飾詐偽是人為名利是非之心興起的,主張存天去人,歸向宇宙最高本體——“道”。真中有德,真中有善,真中有誠,真中有信。要堅持“真我”,培養“真我”,完善“真我”,摒棄假我、偽我、虛我。大真無(wú)言,大真為美。“真人”是覺(jué)悟了道的人,是與道相一致、超然物外的人。 “五本”之間具有內在邏輯,緊密相聯(lián),層層遞進(jìn),“五本”乃立身之本,人生當恪守“五本”,踐行“五本”,重人、修德、行善、守誠、貴真。至世為人,至人為德,至德為善,至善為誠,至誠為真,至真為道。 |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