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人來(lái)自中國古代養豬部落(全本繪圖山海經(jīng))
關(guān)于朝鮮半島古代居民的來(lái)源,有文字可考的記載只有中國古代典籍。中國先秦寶典《易經(jīng)》(西周初期的社會(huì )學(xué)專(zhuān)著(zhù),作者可能即周公)和《山海經(jīng)》(禹、夏、商、周四個(gè)朝代的地理文獻匯編)中有著(zhù)相關(guān)的記述。筆者在《全本繪圖山海經(jīng)》電子版一書(shū)中指出,《山海經(jīng)》有三處記述朝鮮、韓鴈、韓流的地方,它們表明古代朝鮮人、韓國人均來(lái)自中國大陸,其中朝鮮人來(lái)自箕子(商紂王的叔叔),韓國人源自韓流(中國古代養豬部落)。
一 、《海內經(jīng)》記有:“東海之內,北海之隅,有國名曰朝鮮。”筆者在《全本繪圖山海經(jīng)》里的解讀為:值得注意的是,此處《海內經(jīng)》所記東海之內、北海之隅的朝鮮,指的正是位于朝鮮半島的方國。由于朝鮮人又自稱(chēng)是韓國人,因此《海內東經(jīng)》所記“韓鴈在海中,都州南”,以及《海內經(jīng)》所記“韓流”,均表明朝鮮人、韓國人來(lái)自中國大陸。
此外,筆者在《神奇的八卦文化與游戲》一書(shū)(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指出,六十四卦的明夷卦的爻辭,記述的正是箕子到朝鮮的故事。明夷卦六五爻辭“箕子之明夷,利貞”,徐志銳解釋為“箕子為奴”,高亨解釋為“箕子捕獲鳴雉”。筆者則認為,“明夷”即朝鮮,“箕子之明夷”即箕子率族人遷徙到朝鮮?;邮巧碳q王的叔叔,武王滅殷之后,箕子不愿意受周朝統治,因此舉族東遷至朝鮮半島“飛于明夷”,帶去先進(jìn)的科學(xué)技術(shù)和文明文化“于明夷南狩”,受到當地土著(zhù)歡迎“獲明夷之心”,被推舉為王,至今朝鮮仍然盛傳箕子的故事。
二 、《海內東經(jīng)》記有:“韓鴈在海中,都州南。”
筆者的解讀為:《水經(jīng)注》卷30(淮水)云:“東北海中,有大洲,謂之郁洲,《山海經(jīng)》所謂郁山在海中者也,言是山自蒼梧徙此,云山上猶有南方草木,今郁州治。故崔季 之敘《述初賦》,言郁洲者,故蒼梧之山也。”據此,都州在今江蘇北部連云港沿海一帶。
經(jīng)文所說(shuō)韓鴈位于都州南,可知其地在今連云港以南的沿海地區。郝懿行注:“韓鴈蓋三韓古國名。”《魏志•東夷傳》云:“韓有三種,一曰馬韓,二曰辰韓,三曰弁辰。”這些沿海小國的出現,可能與海水退落、灘涂成陸的變化有關(guān)。
畢沅、郝懿行均認為轅厲即韓鴈,轅、韓聲相近,鴈、厲字相似。據此,始鳩國又在三韓國之南。至于國名韓鴈、始鳩,則可能與候鳥(niǎo)遷徙在此地落腳有關(guān)。由于古代朝鮮半島居民自稱(chēng)“韓”,因此《山海經(jīng)》所記“韓鴈”、“韓流”均表明朝鮮半島古代居民來(lái)自中國。
三 、《海內經(jīng)》記有:流沙之東,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國、司彘之國。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
筆者的解讀為:朝云國與司彘國相鄰與處,當系兩個(gè)長(cháng)期互通婚姻的部落。司彘國之名,表明該族以豬為圖騰,或者負責管理與豬有關(guān)的事項(養豬、獵豬,以及相關(guān)祭祀活動(dòng))。朝,既指晨陽(yáng),又意為朝向、朝拜;因此朝云既可指赤云,亦可指對云(包括雷電)的朝拜。進(jìn)一步說(shuō),朝云疑即縉云,縉意為赤白色,與朝云色彩同;縉亦指赤色絲帛,“縉紳”指系著(zhù)赤色大腰帶的人(有身份的象征);縉又有插意,縉紳又可指插笏于帶(官員上朝言事)。據此,縉云乃雷電從云中插下之貌,同時(shí)又有朝拜雷電之意。
在古史傳說(shuō)里,黃帝為有熊氏國君,號曰有熊氏、縉云氏、帝鴻氏、帝軒氏、軒轅氏(實(shí)際是上述部落共同組成黃帝部落聯(lián)盟)。其中,有熊氏與獵熊、觀(guān)測北斗星(大熊星)有關(guān),軒轅氏與車(chē)的制造和使用有關(guān),而縉云氏則與雷神崇拜有關(guān)(所謂黃帝生而有景云之瑞,亦出自縉云)。袁珂在《中國神話(huà)大詞典》中指出:“黃帝最初之神職蓋為雷神。”并引《河圖稽命征》:“(黃帝母)附寶見(jiàn)大電光繞北斗權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黃帝軒轅于青邱。”《河圖帝紀通》:“黃帝以雷精起。”《春秋合誠圖》:“軒轅,主雷雨之神也。”《大象列星圖》:“軒轅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龍之體,主雷雨之神。”凡此種種,均與雷電有關(guān)?;蛟S我國古代青銅器裝飾圖案多云雷紋亦源于此。
雷祖又作累祖、嫘祖等,相傳嫘祖發(fā)明養蠶繅絲織帛,《路史•后紀五》:“黃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始蠶,故又祀先蠶。”先夏時(shí)期,彩帛除可為衣,當亦用于巫術(shù),例如象征彩云,與“誰(shuí)持彩練當空舞”意近。因此,朝云國或即縉云氏與雷祖聯(lián)姻之后裔,亦即此處的昌意。昌字形象有日盛之意,意字古與“抑”通,昌意或可指云遮日,與縉云氏一脈相承。
經(jīng)文“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郭璞注:“《竹書(shū)》云:‘昌意降居若水,產(chǎn)帝乾荒。’乾荒即韓流也,生帝顓頊。”所謂“降處”即遷徙,此處若水通常認為即今四川岷江支流若水,韓流乃昌意與若水女子通婚的后裔。
所謂“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擢字意為抽、拔、聳起,擢首當指拉伸頭顱使其變長(cháng),而顓頊之名亦有頭骨變形之意。而遠在美洲的瑪雅人亦有此習俗,即對貴族兒童的頭顱施行人工變形,使其長(cháng)大后具有特定的相貌。謹耳當指對耳朵的人工裝飾或造型,其狀應如豬耳,此處謹字可能有誤??傊?,韓流的扮相是長(cháng)顱骨、大耳朵、豬嘴巴、動(dòng)物皮毛、粗壯的大腿、豬樣的蹄腳,而這正是他具有“司彘”(負責管理養豬工作)身份的象征。我們今天不要小看韓流負責養豬這項工作,在當時(shí)乃是非常重要的職業(yè);此后人們在豬欄上加蓋頂棚,就是漢字的“家”,而女子出“嫁”則表明最流行的嫁妝就是建造一座有頂棚的豬圈。
此處經(jīng)文稱(chēng)韓流“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大戴禮•帝系篇》則云:“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謂之昌仆氏,產(chǎn)顓頊。”郝懿行認為此處淖子即蜀山氏女?!冻鯇W(xué)記》卷九引《帝王世紀》:“顓頊母曰景仆,蜀山氏女,謂之女樞。”樞有旋轉之意,多用于天文觀(guān)測,而顓頊后裔多天文巫術(shù)世家,或源于此。在古史傳說(shuō)里,顓頊為北方著(zhù)名部落或北方之神,此處卻記述他出生在南方的蜀地,此間當有民族的往來(lái)遷徙。
由于朝鮮半島居民自稱(chēng)“韓”,而“韓”字本意是井的欄桿,源自古人用木頭搭的架子或者圍欄,暗示著(zhù)韓姓和韓國均出自中國古代負責搭建圍欄(養豬)或者搭建木架(打井)的氏族,亦即其族源可以追溯到遠古的“韓流”(司彘)部落。與此同時(shí),《海內東經(jīng)》所記韓鴈,以及戰國時(shí)期的韓國、今日陜西省的韓城,均應出自韓流部落。
重構(王紅旗)電話(huà)010-51843850 信箱
jdtdshj@yahoo.cn 北京山海文化企劃苑•重構文集071219Z118-2800
欲下載《全本繪圖山海經(jīng)》電子文字版,可電子信聯(lián)絡(luò ),
或者登錄博客打開(kāi)“下載服務(wù)”標簽,
博客地址(帝禹山河圖個(gè)人主頁(yè)):
http://blog.scol.com.cn/dys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