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太陽(yáng)病中風(fēng),以火劫發(fā)汗。邪風(fēng)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yáng)相熏灼,其身發(fā)黃。陽(yáng)盛則欲
衄,陰虛小便難。陰陽(yáng)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劑頸而還。腹滿(mǎn)、微喘,口干、咽爛,或不大便,久
則譫語(yǔ),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2.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yáng),必驚狂、臥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主之。
方六十。
桂枝(去皮,三兩) 甘草(炙,二兩) 生姜(切,三兩)
大棗(擘,十二枚) 牡蠣(熬,五兩) 蜀漆(洗去腥,三兩) 龍骨(四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本云桂枝湯,今
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
113.形作傷寒,其脈不弦緊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譫語(yǔ),弱者發(fā)熱,脈浮,解之當汗出愈。
114.太陽(yáng)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jīng)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
115.脈浮,熱甚,而反灸之,此為實(shí)。實(shí)以虛治,因火而動(dòng),必咽燥、吐血。
116.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shí),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
筋,血難復也。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wú)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
自解者,必當先煩,煩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脈浮,故知汗出解。
117.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少腹上沖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
桂湯,更加桂二兩也。方六十一。
桂枝(去皮,五兩) 芍藥(三兩) 生姜(切,三兩) 甘草(炙,二兩) 大棗(擘,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
升。本云桂枝湯,今加桂滿(mǎn)五兩。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氣也。
118.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方六十二。
桂枝(去皮,一兩) 甘草(炙,二兩) 牡蠣(熬,二兩) 龍骨(二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119.太陽(yáng)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120.太陽(yáng)病,當惡寒、發(fā)熱,今自汗出,反不惡寒、發(fā)熱、關(guān)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guò)也。一二日吐之者,
腹中饑、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121.太陽(yáng)病吐之,但太陽(yáng)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122.病患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fā)汗,令陽(yáng)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
不能消谷;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123.太陽(yáng)病,過(guò)經(jīng)十余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
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mǎn),郁郁微煩。先此時(shí)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
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調胃承氣湯。方六十三。(用前第三十三方。)
124.太陽(yáng)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fā)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mǎn),小便自利
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yáng)隨經(jīng),瘀熱在里故也。抵當湯主之。方六十四。
水蛭(熬) 虻蟲(chóng)(去翅足,熬,各三十個(gè)) 桃仁(去皮尖,二十個(gè)) 大黃(酒洗,三兩)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不下更服。
125.太陽(yáng)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wú)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
湯主之。方六十五。(用前方。)
126.傷寒有熱,少腹滿(mǎn),應小便不利,今反利者,為有血也,當下之,不可余藥,宜抵當丸,方六十六。
水蛭(熬,二十個(gè)) 虻蟲(chóng)(熬,去翅足,二十個(gè)) 桃仁(去皮尖,二十五個(gè)) 大黃(三兩)
上四味,搗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 時(shí),當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