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洛陽(yáng)、新安、宜陽(yáng)、汝陽(yáng)、嵩縣、澠池、三門(mén)峽、靈寶、閿鄉、洛寧、盧氏、鎮平、內鄉、淅川;山西永濟、平陸、芮城、虞鄉;陜西朝邑、潼關(guān)、華陰、洛南、商南、山陽(yáng)、白河;湖北丹江口、鄖陽(yáng)、鄖西等地區,100年前民國初期的高清地圖,當地的朋友來(lái)看看這些老地名和現在區別大嗎?
河南洛陽(yáng)
清代為河南府附郭洛陽(yáng)縣。1913年廢府留縣。
伊川
民國16年(1927年)12月河南省政府析洛陽(yáng)、登封、臨汝、伊陽(yáng)4縣地置自由縣,并勘劃界線(xiàn)、設立縣治。國民政府于民國18年(1929年)7月核準。為便利行政,民國21年(1932年)10月改名。因伊水得名。后因縣城白沙“地方太偏于東,行政不便”,民國22年7月移駐南府店,即今縣駐地城關(guān)街道。
平等鄉
民國16年(1927年)12月河南省政府析嵩縣、洛陽(yáng)、宜陽(yáng)、伊陽(yáng)4縣地置平等縣,并勘劃界線(xiàn)完竣,設立縣治。國民政府于民國18年(1929年)7月核準。以孫中山“自由、平等、博愛(ài)”之名。民國20年(1931年)裁撤,并入伊陽(yáng)、嵩、宜陽(yáng)、自由4縣。實(shí)際裁撤時(shí)間在民國22年(1933年)10月。
汝陽(yáng)
清代為伊陽(yáng)縣,1959年改汝陽(yáng)縣。
洛寧
清代為永寧縣,因與四川省永寧道重名,民國3年6月改名。因洛河得名。
淅川
清代為淅川直隸廳,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為縣。1959年,受南水北調工程影響由老城鎮遷上集鎮附近。
三門(mén)峽
清代為陜州直隸州直轄地,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為陜縣。1957年由陜縣析置三門(mén)峽市
閿鄉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設閿鄉郡,轄閿鄉縣。1954年6月并入靈寶,1959年黃河三門(mén)峽水庫蓄水后,閿鄉縣城淹沒(méi)于水庫之中。
山西永濟
清代為蒲州府附郭永濟縣,民國元年(1912年)5月裁府留縣。
平陸
1958年遷今址。老縣城沒(méi)于三門(mén)峽庫區。
陜西朝邑
西魏廢帝三年(554 )改南五泉縣為朝邑縣,治今大荔縣東朝邑鎮。1958年并入大荔縣。
潼關(guān)
清代為同州府潼關(guān)廳,民國2年(1913年)2月改縣。
洛南
東晉太和三年(368年)置拒陽(yáng)縣,治今縣南;隋代改洛南縣,遷今址;明代改雒南;1964年復改洛南縣。
丹鳳
民國37年(1948年)6月析商、雒南、山陽(yáng)3縣地置龍駒寨設治局。1949年改置丹鳳縣。
湖北丹江口市
西漢置武當縣,治今市西北。隋開(kāi)皇五年(585年)置均州,為武當縣治。唐顯慶四年(659年)遷治今市西北舊均縣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省武當縣入均州。民國元年(1912年)1月改稱(chēng)縣。1958年遷治今市,老均州城沒(méi)于庫區。1983年改設丹江口市。
鄖陽(yáng)
鄖陽(yáng)老城,西晉太康五年(284年)改長(cháng)利縣置鄖鄉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鄖縣。明代為鄖陽(yáng)府附郭鄖縣。民國元年(1912年)1月廢府留縣。丹江口水庫建成后沒(méi)于水下。
……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