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男,37歲
初診:1996年11月9日。主訴:頸部雙側出現結節1月余?;颊?月前發(fā)現頸部出現結節,并逐漸增多,自覺(jué)有酸痛感。午后低熱,神疲乏力。否認結核病史及結核接觸史。在外院查血沉為:60mm/h,胸片(—)。查體示:雙側頸部胸鎖乳突肌前后緣及結節數枚,約綠豆到豌豆大小,質(zhì)硬,稍有壓痛,可活動(dòng),與皮膚及周?chē)M織無(wú)粘連。舌紅,苔薄白,脈弦細。診斷為:瘰疬(頸淋巴結結核)證屬:肝郁痰凝。治擬:疏肝理氣,解郁化痰。
內服:柴胡9g 半夏9g 百部12g 貓爪草15g 生黃芪30g 海藻12g 象貝母9g 桔梗5g 龍葵15g 丹參30g 百合12g 郁金12g 黃芩12g 皂角刺9g 生大黃15g 枳實(shí)12g 龜版15g 鹿角片9g 紅棗20g 生甘草6g
次診:96年11月16日。頸部結節已無(wú)壓痛,午后低熱亦減,大便干,舌紅,苔薄白,脈弦細。再擬前法,原方加全瓜蔞18g
按:本患者經(jīng)治半年左右,頸部結節完全消失,血沉亦恢復正常。本病在中醫屬瘰疬范疇,唐師認為,本病初起多為肝氣郁結,氣滯傷脾,脾失健運,痰熱內生,結于頸項而成。治療當以疏肝養血,解郁化痰為要領(lǐng);到中期、后期出現陰虛火旺、肺腎陰虛,則又當托毒透膿和滋腎補肺為治則。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