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出自《植物名實(shí)圖考》
【拼音名】Tiě Xiàn
【英文名】Copperleaf Herb
【別名】人莧、海蚌含珠、撮斗撮金珠、六合草、半邊珠、野黃麻、血見(jiàn)愁、小耳朵草、玉碗捧真珠、糞斗草、鳳眼草、肉草、噴水草、痢疾草、野麻草、蚌殼草、鐵燈碗、七盞燈、血布袋、布袋口、皮撮珍珠、田螺草、野苦麻、貓眼菜、寒熱草、葉里仙桃、金畚斗、金盤(pán)野莧菜、沙罐草、燈盞窩、金石榴、茶絲黃、水芥、下合草、瓦片草。
【來(lái)源】
藥材基源:為大戟科植物鐵莧菜及短穗鐵莧菜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1.Acalypha australis L.2.Acalypha brachystachya Hormen.
采收和儲藏:5-7月間采收,除去泥土,曬干或鮮用。
【原形態(tài)】
1.鐵莧萊 一年生草本,高30-50cm。莖直立,分枝,被微柔毛。葉互生;葉柄長(cháng)2-5cm;葉片卵狀菱形或卵狀橢圓形,長(cháng)2-7.5cm,寬1.5-3.5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基出脈3條,邊緣有鈍齒,兩面均粗糙無(wú)毛。穗狀花序腋生;花單性,雌雄同株;通常雄花序極短,長(cháng)2-10mm,生于極小苞片內;雌花序生于葉狀苞片內;苞片展開(kāi)時(shí)腎形,長(cháng)1-2cm,合時(shí)如蚌,邊緣有鈍鋸齒,基部心形;花萼四裂;無(wú)花瓣;雄蕊7-8枚;雌花3-5朵;子房被疏柔毛,3-4室;花柱羽狀分裂至基部。蒴果小,三角狀半圓形,被粗毛;種子卵形,長(cháng)約2mm,灰褐色?;ㄆ?-7月,果期7-10月。
2.短穗鐵莧菜 該種與鐵莧菜的主要區別是:莖軟弱,有短絨毛或近光滑,有縱條紋。葉片薄,菱形或卵狀心形,葉柄長(cháng)。穗狀花序極短,腋生,苞片3裂,裂片披針形?;?、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生于曠野、丘陵、路邊較濕潤的地方。
2.多生于低山坡及荒地中。
資源分布:1.分布于長(cháng)江、黃河中下游各地及東北、華北、華南、西南各地及臺灣。
2.分布于河北、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栽培】
生物學(xué)特性 適應性強,高山和平壩的一般土壤都可以栽培。
栽培技術(shù) 用種子繁殖。四川地區在3-4月播種。筑1.3m寬的畦,按行、株距各約26cm開(kāi)淺穴,施人畜糞水。1hm2用種子7.5kg左右,與草木灰及人畜糞水拌成種子發(fā),勻撒穴里。
田間管理 苗高7cm左右時(shí)勻苗,每穴留苗4-5株,結合中耕除草,追肥1次,肥料以人畜糞水為主。
【性狀】性狀鑒別 全草長(cháng)20-40cm,莖細,單一或分枝,棕綠色,有縱條紋,具灰白色細柔毛。單葉互生,具柄;葉片膜質(zhì),卵形或卵狀菱形或近橢圓形,長(cháng)2.5-5.5cm,寬1.2-3cm,先端稍尖,基部廣楔形,邊緣有鈍齒,表面棕綠色,兩面略粗糙,均有白色細柔毛?;ㄐ蜃匀~腋抽出,單性,無(wú)花瓣;苞片呈三角狀腎形。蒴果小,三角狀半圓形,直徑3-4cm,表面淡褐色,被粗毛。氣微,味苦、澀。
【性味】苦;澀;涼
【歸經(jīng)】心;肺;大腸;小腸經(jīng)
【功能主治】清熱利濕;涼血解毒;消積。主痢疾;泄瀉;吐血;衄血;尿血;崩漏;小兒疳積;癰癤瘡瘍;皮膚濕疹
【用法用量】?jì)确杭鍦?0-15g;鮮品30-60g。外用:適量,水煎洗或搗敷。
【注意】《泉州本草》:孕婦忌用,老弱氣虛者少用。
【摘錄】《中華本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