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齊國派到其他2113國家做人質(zhì)的.
5261 公子糾(?—前685) 春秋時(shí)齊4102國人1653。齊襄公之弟,齊桓公之兄,母為魯女。齊襄公時(shí),政令無(wú)常,恐遭殺害,于魯莊公八年(前686)攜管仲、召忽奔魯。襄公與公孫無(wú)知被殺后,齊國內亂,魯派兵護送他返齊爭位,管仲射中公子小白的衣扣(齊桓公),小白倒地裝死,管仲派人回魯國報捷。魯國于是就慢慢地送公子糾回國,過(guò)了六天才到,結果這時(shí)出奔在莒的公子小白(桓公)已先回齊即位。即為齊桓公
齊桓公即位後,威脅入侵庇護公子糾的魯國。魯國憂(yōu)慮齊國的入侵,所以在笙瀆處死了公子糾。召忽自殺,管仲則被押回齊國。
父親:齊僖公
兄弟:齊襄公諸兒、齊桓公小白
姐妹:魯國夫人文姜,衛國夫人宣姜
齊桓公(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春秋五霸之首,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時(shí)齊國第十五位國君,姜姓,呂氏,名“小白”。
齊桓公是姜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是齊僖公祿甫的第三個(gè)也是最小的兒子,其母為衛國人[1] 。在齊僖公長(cháng)子齊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孫無(wú)知相繼死于齊國內亂后[2-3] ,公子小白與公子糾爭位成功,即國君位[4] 。
齊桓公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shí)行軍政合一、兵民合一的制度,齊國逐漸強盛。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在齊國北杏(今山東聊城東)召集宋、陳、蔡、邾等諸侯會(huì )盟[5] ,是歷史上第一個(gè)代替周天子充當盟主的諸侯。
當時(shí)中原華夏諸侯苦于戎狄等游牧部落的攻擊,于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gè)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6-7] 。
齊桓公晚年昏庸,管仲去世后,任用易牙、豎刁等小人,最終在內亂中餓死[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