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肝胃熱為本,推崇大黃草藥
慢肝邪戀正虛,祛邪扶正化瘀
(一)急性肝炎胃熱為本,亟當清熱解毒
急性肝炎包括甲、乙、丙、丁、戊等類(lèi)型,是由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古人很早就觀(guān)察到黃疸一癥,其中就包括本病。歷代醫家對黃疸的病因病機論述頗多,到清代,多歸因于濕熱,有濕熱并重,濕重于熱,熱重于濕之分。其病因有內因與外因兩種,一種認為脾為胃行津液,津液行則小便利,若胃氣衰,脾氣弱,不能為胃行津液,濕停于內,濕生熱,熱滋濕,二者相生,熏蒸日久,熱氣成黃。另一種認為外因所致,如南方濕熱交蒸,易致黃疸。
先生對古代諸家學(xué)說(shuō)有廣博的研究,對古人說(shuō)法不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探幽索微,獨立思考,去偽存真。他從現代醫學(xué)關(guān)于肝炎由病毒引起這一論點(diǎn)出發(fā),在古今眾多理論中慧眼識珠,認為吳又可之言,與現代醫學(xué)的觀(guān)點(diǎn)較為接近。吳氏說(shuō):“發(fā)黃為標,小便不利為本,及論小便不利,病源不在膀胱,乃系胃移熱,又當以小便不利為標,胃實(shí)為本”。先生結合現代醫學(xué)論之,病毒為本,肝炎為標,肝炎為本,黃疸為標,黃疸為本,小便赤少為標,治當以清除病毒為本,治黃疸為標,而治黃疸又當以治肝炎為本。是以大黃為專(zhuān)功,山梔次之,茵陳又次之也,設去大黃而服山梔、茵陳是忘本治標,鮮有效矣?;蛴靡痍愇遘?,不惟不能退黃,小便間亦難利。吳又可的論點(diǎn)與方法,是臨床實(shí)踐經(jīng)驗的總結,先生在自己的豐富的實(shí)踐中證實(shí)了這些經(jīng)驗。他重用大黃,有時(shí)達八錢(qián)至一兩。
無(wú)黃疸癥狀的肝炎,從辨證論治角度,亦從黃疸論治。辨其一般癥狀,多有乏力納呆,惡心尿赤,舌紅苔黃等,亦為濕熱。先生認為,無(wú)論有無(wú)黃疸,既然同為肝炎,皆由病毒引起,則其治法大體應同。
急性肝炎的治療方法:
1.辯證論治:
(1)濕熱型:身目俱黃,尿少黃赤,納呆泛惡。
基本方:1.茵陳蒿湯:茵陳30g 生山梔15g 生大黃24g。2.龍膽苦參湯:龍膽草9g 苦參15g 膽星9g 生山梔15g。
熱重于濕:舌偏紅,口苦干,尿赤,茵陳蒿湯加川黃連3g 黃柏9g 丹皮9g 連翹15g 龍膽草9g。濕重于熱:胸悶苔膩,納少尿少,龍膽苦參湯加對座草30g 米仁90g 蒼術(shù)15g 砂仁1.5g 茯苓皮30g。濕熱俱重:口渴神煩,舌紅目赤,胸悶作惡,不饑不納,尿少色赤,黃疸指數、轉氨酶俱特高。茵陳30g 山梔15g 生大黃30g 板藍根15g 川黃連6g 黃芩9g 黃柏9g 龍膽草9g 連翹12g 田基黃30g 木通9g 茯苓皮30g 鮮茅根30g 廣犀角9g。
(2)寒濕型:即陰黃。黃色晦滯不鮮明,畏寒肢冷,四肢不溫,苔白。茵陳茯苓湯:茵陳30g 茯苓9g 豬苓9g 滑石12g 肉桂3g。
2.中草藥
先生治療一般黃疸型及無(wú)黃疸型肝炎,擅用民間草藥,他臨床經(jīng)驗表明這些藥下降轉氨酶及黃疸有一定效果。且某些藥也見(jiàn)于醫書(shū),如《醫林繩墨》即有部分記載。常用者有:田基黃30g 大青葉30g 馬蘭根30g 平地木30g 對座草30g 荷包草30g 板藍根15g 蒲公英30g 秦艽15g 全瓜蔞24g 龍膽草9g 柳樹(shù)枝60g 青苗60g 鮮茅根60g 半枝蓮30g 半邊蓮30g。
以上藥物可酌選數種,亦可加入上述辯證論治方中。
先生主張治療時(shí)尚應慮及患者體質(zhì),體弱者可加參芪以扶正,納差者可加豆蔻、砂仁、藿梗蘇梗、生谷芽以醒脾健胃,對宿有胃寒之人或胃有不適者,略加溫養胃氣,腹脹者加川厚樸、大腹子(大腹皮)以疏暢氣機,使其升降有度,開(kāi)闔有常,嘔惡者,加半夏、竹茹和胃降逆,恢復胃氣之正常樞紐,口渴加花粉、石斛生津養陰止渴。頑固者加活血化瘀藥,以下瘀血湯為主。
先生的經(jīng)驗一般黃疸型肝炎以茵陳湯為主,重用大黃,并加用上述中草藥,大多數病人均能收到一定效果。如果療效不佳,可采取下述措施:1再仔細辨證,用調整機體法,停清熱化濕藥,或酌加少許。2掉換中草藥。3暫時(shí)停藥觀(guān)察。
(二)重癥肝炎邪入營(yíng)血,直須涼血散瘀
現代醫學(xué)分急性肝壞死和亞急性肝壞死。前者病程在1-2周之間,后者自數周至數月。死亡率很高。中醫對此早有認識,遠在一千年前左右《巢氏病源》即稱(chēng)其“命在頃刻”,清代《醫宗金鑒》稱(chēng)其“死人最速。”
前人對本病有不少方貼,經(jīng)有人使用后認為效果不理想,宋代《婦人良方》卷七有婦人腹中瘀血方論附方桃仁承氣湯治瘀血小腹急痛,大便不利,或譫語(yǔ)口干,水不欲咽,遍身黃色,小便自利或血結胸中,手不敢近腹,或寒熱昏迷,其人如狂,用桃仁、紅花或桃仁、大黃、甘草、肉桂,方中大黃獨重,觀(guān)其癥狀近似重癥肝炎或肝昏迷。先生頓受啟發(fā)。他認為此方從藥物分析,其功用包括兩方面,重用大黃以泄熱解毒,以大黃桃仁祛瘀攻積。古人如此辨證處方,似有深意。本病因肝炎病毒量大毒盛,有犯人體肝臟,使肝細胞大量壞死。先生認為從中醫角度看,可視為邪毒內犯營(yíng)血,壅塞脈絡(luò ),阻礙血行,瘀血郁結。邪入營(yíng)血,故可見(jiàn)譫語(yǔ)神昏。瘀血內結,則胸腹疼痛,手不可近。先生創(chuàng )用下瘀血湯與犀角地黃湯合方,以清熱解毒,涼血活血散瘀為法治療本證,竟有病例脫險。
廣犀角9g 桃仁9g 生地30g 地鱉蟲(chóng)9g 生大黃24g 丹皮12g 連翹12g 黑大豆30g 對座草30g 黃連6g 龍膽草9g 山梔9g 田基黃30g 茵陳30g 茅根30g。
(三)慢性肝炎正虛邪戀瘀滯,治重祛邪扶正化瘀
慢性肝炎臨床有慢性遷延性肝炎與慢性活動(dòng)性肝炎二類(lèi)。除了病程長(cháng)短有別,其病理變化的差別亦很大。
1.慢性遷延性肝炎
部分病人無(wú)明顯癥狀,因此中醫的治療不能光憑辨證論治。大部分病人根據其癥狀可以分為三類(lèi)。
(1)氣虛型:即四肢倦怠,動(dòng)作少力,易于疲勞,兩脛酸軟,胃納不香,大便溏軟,面色微黃蒼白,兩目少神,舌胖苔白,或身體轉肥胖,但肌肉松弛,腹壁肌肉增厚。
(2)陰虛型:??诟煽?,唇紅而干,舌偏紅苔薄黃,心煩失眠多夢(mèng),小便黃大便干,或有虛熱,頭暈目眩。
(3)氣陰兩虛型:兼而有之,或各不具備。
此外尚有少數肝氣郁結型:情懷抑郁,肝區不舒,或有隱痛,或有脹悶。肝脾不和型:肝區不舒,胃納減退,腸鳴腹脹。肝火旺盛型:性躁易怒,目赤口干。濕熱留滯型:有濕熱癥狀。血瘀氣滯型:肝區隱痛刺痛,兩脅脹滿(mǎn)。
2.慢性活動(dòng)性肝炎
本病有些無(wú)癥可辨,只在化驗時(shí)反映出慢性指標或急性活動(dòng),其有癥狀者大率表現氣虛、陰虛、氣陰兩虛、肝胃不和、肝郁氣滯、肝郁血瘀、血結為徵(肝脾腫大),濕熱留滯等類(lèi)型。
先生認為,不論本病此階段有無(wú)癥狀,或癥狀以虛還是以實(shí)為主,本病的病因仍是病毒,由病毒引起了病理變化,造成了體質(zhì)上的改變,因此祛邪之治不可廢。一般認為慢肝階段常見(jiàn)虛癥,應從虛治療,以補為主,是不妥的。先生認為,此為因病致虛,徒補無(wú)益,仍以治病為本,治病以病毒為本,肝炎為標;肝炎為本,瘀滯為標;瘀滯為本,氣郁為標;氣郁為本,虛損為標。尤其是轉氨酶增高時(shí),清熱解毒利濕之治常放在重要地位。純從辨證出發(fā),見(jiàn)虛補虛,容易忽略疾病的本質(zhì),先生認為應以化驗指標為衡量治療效果的標準,針對不同的化驗指標,先生探索了行之有效的藥物,及時(shí)選擇加入。
在探索肝區疼痛的治法的過(guò)程中,先生屢用疏肝利氣,養血柔肝,竟無(wú)良效。后經(jīng)反復思考,領(lǐng)悟到中醫之肝,一是實(shí)質(zhì)的,主藏血之“肝”,二是主疏泄的,主情志之“肝”兩者并不相同。,后者與情志有關(guān),七情所傷,治以疏肝利氣以解郁結。今之肝炎,乃是肝細胞腫脹壞死,屬肝血郁滯,方與實(shí)質(zhì)之“肝”,主藏血之肝有關(guān)。氣為血阻而致氣行不暢,郁結為痛,利氣柔肝只治其標,不治其本,活血化瘀才是治本之道。因此先生對于肝區痛常用活血化瘀兼加利氣藥。具體運用時(shí)分作三步走,即一步用活血化瘀,二步加九香蟲(chóng),三步再加五靈脂、制乳香。由此先生對于慢性肝炎,直至肝硬化腹水都以活血化瘀為主,活血化瘀治則貫穿于始終,除非不適合時(shí)暫停,如虛證十分明顯,必須先補虛等病情好轉,再用,若情況允許則化瘀法一用到底。
由于本病病程已長(cháng),纏綿難愈,久病傷及人體正氣,患者表現了各種虛損的癥狀,如氣虛陰虛等。且久病不愈,本身就反映出抗病力的不足。先生認為,當疾病發(fā)展到一定階段,致病的邪毒已不占主要地位,反以人的體質(zhì)改變,正氣不勝為主要的治愈障礙。因此,通過(guò)辨證論治,培補正氣,增強抗病力,亦是治療慢性肝炎的一個(gè)重要治法。此外,針對患者的一些具體癥狀作調治亦十分重要。如失眠、食欲不振等,雖然與疾病本質(zhì)無(wú)關(guān),但對患者的情緒有很大影響,不加糾正,妨礙患者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先生在臨床上遇到不少患者,用清熱解毒法治療久不見(jiàn)效,而改用扶正益氣藥,不久即愈。亦有些患者,轉氨酶一直不正常,僅面部瘰,改投防風(fēng)通圣散,待菩瘰消退,轉氨酶亦大見(jiàn)下降。這說(shuō)明先生治肝病不僅力求探索疾病本質(zhì),而且密切結合患者的個(gè)人情況。先生認為,疾病的本質(zhì)反映了事物的規律,因而具有普遍性,但是個(gè)體差異,也是客觀(guān)存在,不可否認。因此正確的方法就是辯證與辨病相結合。
(1)病程短者,或無(wú)癥狀者及濕熱型者,可與清熱解毒利濕之法,治同急性肝炎。
(2)病程長(cháng)者,虛證或其他癥狀較為明顯者,以辨證論治為主,加用其他藥物。氣虛用益氣藥,如黨參(人參)15g 黃芪30g 白術(shù)30g 黃精15g等。陰虛用養陰藥,如生地30g 麥冬30g 石斛9g 旱蓮草15g 女貞15g等。氣陰兩虛可同用上述藥物,可酌加五味子9g 全瓜蔞15g
垂盆草15g 山梔9g 丹皮9g 連翹9g 雞骨草15g 蟬衣6g 僵蠶9g。早期用垂盆草15g 病程長(cháng)者用五味子。
還可針對具體情況加入下藥:
(1)轉氨酶不高,鋅濁度、絮狀反應陽(yáng)性,加用丹皮15g 連翹15g 蒲公英30g 羊蹄根30g以清熱涼血。
(2)球蛋白升高,白球蛋白倒置,加穿山甲6g 鱉甲9g 蠶蛹9g 白術(shù)12g。
(3)肝脾腫大,以下瘀血湯為主,加用丹參15g 紫參15g 赤芍9g 當歸9g 紅花9g 澤蘭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