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臨診治療咳嗽,注重緊扣治咳各個(gè)環(huán)節,倡用截斷方藥,對于久嗽正虛患者,酌加益氣養陰之品,每獲育效。
咳嗽是呼吸系統的癥狀,中醫認為病在于肺,但也可因其他臟腑而引起,中醫治療以辨證為主,以證分類(lèi),如外感風(fēng)、寒、溫、暑(熱或火)、濕、燥等,內傷有勞瘵(相檔肺結核)虛損、脾虛、肝旺、腎虧、心火上炎等,治療則每一證有一定治法、一定方藥,各有一定的治療規律,如勞瘵的治療在補肺、健脾、益腎,重在殺蟲(chóng)(抗癆);如痰飲(老年慢性支氣管炎)的治療在溫肺、健脾、壯火,重在溫寒;肺癰(相當于肺膿瘍)的治療在清熱解毒,活血消瘀,排膿散結,重在解毒。先生認為,中醫對于不同病種采取不同治療方法,正如前人所云:“毋見(jiàn)咳而止咳”,說(shuō)明了專(zhuān)以止咳為事的方法不一定解決咳嗽,惟有扣住某一環(huán)節時(shí),則止咳固然好,不止咳也會(huì )好。如有表癥的以解表為主,痰多的祛痰,痰濃的化痰,無(wú)痰的使之有痰,咯出不爽的使之爽,氣逆的使之下降,劇烈的使之緩和。
1.表者解之:凡一切外感咳嗽而有表癥者,以解表為主。病因雖有六氣之分,癥狀則
分寒熱二型。
(1)表寒性癥狀,選用下列藥物:紫蘇、麻黃、前胡、荊芥、防風(fēng)、細辛、豆豉、生姜、蔥白。成方:華蓋散、三拗湯、參蘇飲(去人參)。
(2)表熱性癥狀(或兼肺熱),選用下列藥物:白前、薄荷、銀花、連翹、蟬衣、桑葉、桑白皮、馬兜鈴、玄參、鮮沙參、黃芩、瓜蔞仁、馬勃、知母、山梔、枇杷葉。成方:銀翹散、桑菊飲加減。
如寒熱癥狀區別不明顯,上二類(lèi)藥可參合用之。不問(wèn)寒熱類(lèi)型皆可加入解毒藥,如大青葉、板藍根、蒲公英、開(kāi)金鎖、鴨跖草等。祛痰止咳可加半夏、大貝、款冬花、百部等藥,前人認為半夏用于寒性咳嗽,大貝用于熱性咳嗽、其實(shí)可不必拘泥。
2.寒性溫之:凡慢性咳嗽表現里寒性癥狀,咯痰清稀量多,用溫熱藥,如半夏、陳皮、麻黃、干姜、細辛、款冬花、鐘乳石等,若肢冷畏寒腿腫面浮,加附子、桂枝。成方:小青龍湯加減。
3.熱者寒之:凡急慢性咳嗽而表現里熱性癥狀,痰黃而濃者,用寒涼性藥,如生石膏、知母、桑白皮、黃芩、瓜蔞仁、竹茹、天花粉、馬兜鈴、海浮石等。成方:瀉白散加減。
臨床上證見(jiàn)寒熱有時(shí)與痰不一致,如癥見(jiàn)熱性表現,痰則清稀而多;癥狀寒性表現,痰則黃濃,當須分別用藥,其癥狀屬寒性者用溫藥,屬痰熱者,則用寒藥,溫涼并用,如大青龍湯治表寒里熱,其中麻黃、桂枝治表寒,石膏則清里熱。
4.燥者潤之、清之、化之:不管急慢性咳嗽,凡痰黃濃成塊,或咽喉干癢,或痰粘成絲,咳嗽費力,或干嗆無(wú)痰,都用清涼性滋潤藥,如瓜蔞仁、玄參、麥冬、天冬、北沙參、天竺黃、天花粉、知母、生地、牡蠣、白芍、木蝴蝶、甘草、竹瀝等。
5.濕者燥之、溫之、祛之:凡咳嗽痰涎清稀而量特多,咯吐不完,有下列幾種情況:
(1)因表邪而致痰壅肺實(shí),以祛除為主,用三子養親湯加味,加半夏、南星、蘇子、陳皮、白芥子、桔梗、遠志、萊菔子等。
(2)慢性咳嗽責之在脾,脾虛則中氣不足,津液化痰(表現氣虛)用健脾燥濕藥,香砂六君湯加味,如黨參、白術(shù)、茯苓、姜半夏、陳皮、砂仁、干姜、木香、鐘乳石、甘草等。
(3)慢性咳嗽由于腎陽(yáng)虛,脾陽(yáng)虛弱,津?;?,兼見(jiàn)肢冷畏寒便溏(表現陽(yáng)虛)同上方加溫陽(yáng)藥,如附子、肉桂、益智仁、潼蒺藜等。
6.逆者降之:
(1)肺氣上逆,壅滯胸中,致胸悶氣急(表現氣窒)根據不同類(lèi)型酌加下藥:旋覆花、枳實(shí)或枳殼、川厚樸、蘇梗、瓜蔞皮。
(2)肝火上沖,表現肝膽火旺,氣常上沖,咳引胸脅痛,兼有目赤,性躁,咽干,痰少(表現肝火),用清火降逆藥:桑葉、青黛、鉤藤、丹皮、山梔、白芍、蛤粉、郁金、枳殼、黃芩、木蝴蝶、百部。
(3)心陰耗損,致心火上亢,咳嗽痰少,兼見(jiàn)心煩、心悸、不寐、易醒、舌紅口干、或見(jiàn)口瘡,調養心血,清降心熱(表現心虛),用歸脾湯 加減:黨參、當歸、五味子、茯神、柏子仁、棗仁、龍眼肉、川黃連、連翹、山梔、百部。
(4)腎陰不足,相火上炎,致肺陰受爍,肺葉熱燥,咽干無(wú)痰或痰粘成絲,咳嗽連連,兼有腰酸膝痛,“咳在于肺而本在于腎”(表現陰虛肺燥),用益陰滋水法,七味都氣丸加減:生地、熟地、山茱萸肉、山藥、五味子、丹皮、茯苓、款冬花、天冬、麥冬、百部、阿膠、玉竹、胡桃肉。
7.劇者止之:凡急慢性咳嗽劇烈,或持續性,或陣發(fā)性、無(wú)痰或少量痰,可用止咳藥:百部、天漿殼、南天竺、馬勃、木蝴蝶、甘草,可酌加玄參、麥冬、沙參、瓜蔞仁。上方集自民間單方,不管新老,不論季節,任何咳嗽,皆可應用。急性亦可加入開(kāi)金鎖、千日紅、知母、枇杷葉、西青果等。成方止嗽散用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陳皮,治諸般咳嗽。
上述七法是先生在六十年代初總結自己在臨床處理咳嗽幾個(gè)環(huán)節的體會(huì ),曾先后多次在上海、北京等地舉辦的各類(lèi)研究班上作專(zhuān)題講座,從中可窺其一貫重視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治病求本,為病尋藥的學(xué)術(shù)觀(guān)點(diǎn),也反映出先生七十年代初創(chuàng )立“截斷扭轉”學(xué)術(shù)思想的原始雛型。
先生治病,頗重截斷。截斷的需求是:辨證準確,立法熨貼,遺藥精專(zhuān),能迅速有效地控制病情和癥狀,選用經(jīng)得起重復的有效方藥及早截斷病患,解除病者疾苦??人?,是臨床常見(jiàn)之病,也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癥候??人噪m為常見(jiàn)小恙,但有的患者久咳不愈,輾轉治療無(wú)效,常常會(huì )使醫生心中茫然,無(wú)所適從。而且久咳易傷肺,肺傷則有成癆之虞,由輕到重,轉成他癥,因此在某種意義來(lái)說(shuō)久咳亦屬難治病范疇。因此,先生認為,對于咳嗽不可輕視、拖延,宜采取治咳截斷方藥,一則從速平患,二則慎防他變。
用截斷方藥止咳的觀(guān)點(diǎn),在程鐘齡的《醫學(xué)心悟》中已有所反映。先生對程氏的“止嗽散”評價(jià)很高,認為在臨床應用對止咳確有一定療效。“止嗽散”有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陳皮七味藥,程鐘齡有謂:“予制此藥普送,只前七味,服者多效?;騿?wèn):藥極輕微,而取效甚廣,何也?予曰:藥不貴險峻,惟其中病而已。此方系予苦心揣摩而得也。”先生指出,既然“服者多效”,說(shuō)明有重復療效;因為“藥不貴險峻”,所以臨床常用;程氏將“苦心揣摩而得”的效方,名為“止嗽散”,這個(gè)“止”字,也就是截斷制止的意思。截斷就是要有效地控制疾病,而且能有一定重復性的療效。程鐘齡推崇“止嗽散”:“本方溫潤和平,不寒不熱,既無(wú)攻擊過(guò)當之虞,大有啟門(mén)驅賊之勢。是以客邪易散,肺氣安寧。宜其投之有效歟”。先生認為這也是實(shí)事求是之詞。不過(guò)此方側重止咳化痰,疏表宣肺,還是以祛邪止咳為主,若有兼證,必須化裁,所以程氏用“止嗽散”有加減法近二十條,這就是辨病專(zhuān)方與辨證用藥的靈活結合。對于“止嗽散”中的桔梗,先生認為是一味刺激性祛痰藥,有升提宣散有作用,咳嗽初起宜用,但對于久咳的患者若用刺激性化痰藥桔梗,反因其性升提而促使肺氣上逆,加重咳嗽,故不宜應用。而方中的百部,百部9g 天漿殼3只,南天竹子6g 馬勃3g。四味藥組成一個(gè)基本方,水煎服,每日一貼,8歲以下兒童減半,如有其它兼證,可將四味藥加減用于復方之中。
考百部性味苦甘微溫,功能溫肺潤肺,下氣止咳,因百部溫潤而不燥,又有開(kāi)泄降氣作用,故能治新久諸般咳嗽,尤為久咳良藥,也是截咳方中主藥;天漿殼性味甘溫,功能化痰止咳平喘,與百部配合,民間用治百日咳有良效;南天竹子性味苦澀、微甘、平、有小毒,功專(zhuān)止咳,有較好的鎮咳作用;馬勃性味辛平,功能清肺利咽,可泄肺熱而止咳。經(jīng)現代藥理研究,百部與馬勃對呼吸道及肺部的多種病菌感染有抑制作用,并能保護支氣管粘膜,降低呼吸中樞的興奮性,有助于抑制咳嗽反射。從中醫的傳統理論看,四味藥相輔相成,既能溫肺潤肺,又能清肺肅肺,邪去肺寧,其咳則遽然而止。
先生治療咳嗽,在辨病的基礎上,還著(zhù)重中醫的辨證;既用專(zhuān)病專(zhuān)方,也有隨證取舍;辨病與辨證結合,驗方與變通結合;一切從療效的角度衡量,這就是辨病辨證截斷法。
《素問(wèn)·宣明五氣論》說(shuō):“五氣所病… …肺為咳”?!?a title="中醫書(shū)籍:景岳全書(shū)" target="_blank">景岳全書(shū)·咳嗽篇》說(shuō):“咳證雖多,無(wú)非肺病。”總的說(shuō)來(lái),古人認為不論導致咳嗽的原因如何,都必須病起于肺或由他疾累及肺系才能發(fā)生。因此以病證結合的觀(guān)點(diǎn)看,診斷治療也大多以肺為重點(diǎn)環(huán)節。先生認為,咳嗽病變部位主要在肺,但與肝、脾、腎等臟亦密切相關(guān)。肝火灼肺,脾虛生痰,腎不納氣等型咳嗽在臨診并不少見(jiàn),尤其久咳、頑咳,最易傷正,造成肺腎氣陰兩虛,肺腎虛則有成癆之虞,不僅咳嗽難平,還易釀成它患。因此先生對于久咳正虛的患者,常于截咳方中去馬勃加五味子。因久咳傷肺,不宜再用清肺泄肺之品,而五味子能斂肺補腎,益氣生津止咳,對久咳肺損者尤為合拍?,F代藥理研究認為五味子有良好的抗應激作用,能增強機體對非特異性刺激的防御能力,增強腎上腺皮質(zhì)功能,所以是一味強壯藥,同時(shí)又有較好的祛痰止咳作用。因此,對于年老久咳患者,扶正止咳一舉兩得,是一味比較合適的藥物。五味子的用量一般為6-10g 貼量過(guò)大,易引起運動(dòng)興奮、失眠和呼吸困難等癥狀。對于久咳兼氣虛者先生常在截咳方中加黨參、黃芪、黃精等品;陰虛干咳者另加北沙參、麥冬、天冬等藥;痰黃難咯者屬陰虛夾有痰熱,也可酌加南沙參、竹瀝以潤肺化痰。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