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出版),位于熱河(承德)附近的馱轎。
(1925年3月出版),承德的雙塔山。
(1925年3月出版),承德附近一位老農。
(1925年3月出版),承德街頭,一個(gè)小姑娘
(1933年11月出版),承德避暑山莊的萬(wàn)樹(shù)園
(1933年11月出版),承德避暑山莊的熱河泉
(1933年11月出版),承德避暑山莊,始建于公元1703年,歷經(jīng)康雍乾三朝約八十九年而建成。圖中為德匯門(mén),建于乾隆十九年。
(1933年11月出版),避暑山莊的大行宮。
(1933年11月出版),避暑山莊的水心榭
(1933年11月出版),避暑山莊內的珠源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
(1933年11月出版),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的永佑寺舍利塔
(1933年11月出版),山莊的月色江聲,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
(1933年11月出版),避暑山莊的煙雨樓
(1933年11月出版),高處觀(guān)避暑山莊的遠景。
(1933年12月出版),承德市內的西街二道牌坊
(1933年12月出版),承德市內的三道牌坊
(1933年12月出版),俯瞰承德
(1933年12月出版),承德郊外的駱駝運輸隊
(1933年12月出版),位于承德的棒槌山
(1933年12月出版),駱駝隊正在休息
(1934年1月出版),普陀宗乘之廟,為外八廟最大一座,清乾隆三十二年始建,四年后的公元1771年建成,建筑形式仿西藏布達拉宮。
(1934年1月出版),普陀宗乘之廟內景
(1934年1月出版),普陀宗乘之廟的一處牌樓
(1934年1月出版),普陀宗乘之廟內的喇嘛僧房
(1934年1月出版),普陀宗乘之廟內的一處殿堂,供奉著(zhù)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chuàng )立者宗喀巴之像。
(1934年1月出版),承德普寧寺外景
(1934年1月出版),普寧寺內的大雄寶殿。
(1934年1月出版),普寧寺大雄寶殿背后的月臺
(1934年1月出版),普寧寺內的大乘之閣
(1934年1月出版),普寧寺大乘之閣內供奉的千手千眼觀(guān)世音菩薩,為全世界最大的木雕佛像。
(1934年2月出版),避暑山莊一側的景觀(guān)。
(1934年2月出版),承德避暑山莊的“天宇咸暢閣“
(1934年2月出版),避暑山莊內的如意洲風(fēng)光
(1934年2月出版),避暑山莊內仿泰山碧霞祠所建的廣元宮
(1934年2月出版),避暑山莊內的一處水岸
(1934年2月出版),避暑山莊內的馴鹿坡
(1934年2月出版),避暑山莊內的安遠廟普度殿,此廟是清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64年)仿新疆伊犁地區的固爾扎廟所建。
(1934年2月出版),避暑山莊內的殊像寺,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仿五臺山殊像寺而建,供奉文殊菩薩
(1934年2月出版),殊像寺內的寶香閣。
(1934年2月出版),殊像寺內的佛像騎坐在巨獅上
(1934年3月出版),避暑山莊之須彌福壽廟,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西藏六世班禪為慶賀乾隆帝70大壽,從日喀則扎什倫布寺啟程,歷經(jīng)13個(gè)月長(cháng)途跋涉2萬(wàn)余里來(lái)到承德,乾隆帝特建此廟供六世班禪廟講經(jīng)和居住,因此又稱(chēng)“班禪行宮”。
(1934年3月出版),須彌福壽廟內的總持佛境牌樓
(1934年3月出版),須彌福壽廟的正面之景
(1934年3月出版),須彌福壽廟的內景。
(1934年3月出版),須彌福壽廟的生歡喜心殿。
(1934年3月出版),須彌福壽廟內的琉璃佛塔。
(1934年3月出版),避暑山莊之普樂(lè )寺宗印殿(公元1766年建)
(1934年3月出版),普樂(lè )寺內圓亭,仿北京天壇祈年殿而建。
(1934年3月出版),避暑山莊內的羅漢堂,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所建。
(1934年3月出版),羅漢堂內的羅漢群像。
(1934年5月出版),位于承德東南的下板城,制作河中舟船的工場(chǎng)
(1934年5月出版),承德下板城附近的谷倉
(1934年5月出版),承德平泉縣遠景
(1934年5月出版),平泉縣街景
(1934年5月出版),平泉縣的一處清真寺
(1934年5月出版),位于平泉縣的一處金礦。
(1940年9月出版),位于承德地區的一處石山,上面建有喇嘛廟。
(1940年9月出版),喇嘛廟內景
(1940年9月出版),喇嘛廟內的大喇嘛
(1940年9月出版),正在舉辦一次佛寺活動(dòng)
(1940年9月出版),佛事活動(dòng)中供奉的物品。
(1940年9月出版),喇嘛廟內的舞臺,主要是舉辦跳塔活動(dòng)時(shí)場(chǎng)所
(1940年9月出版),喇嘛廟內的轉經(jīng)筒。
(1940年9月出版),喇嘛僧。
(1940年9月出版),一位年老僧人和兩位青年僧人正從僧房出來(lái)。
(1940年9月出版),喇嘛廟內長(cháng)明的法燈
(1942年7月出版),一人一驢正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