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世紀前后,印度的佛教建筑窣堵波隨佛教傳入中國。然而,當時(shí)的中國并沒(méi)有滋生佛教的社會(huì )土壤,佛教只好依附傳統的禮制祠祀。佛塔也和古典的樓閣臺榭結合起來(lái),“上懸銅串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即在多層的樓閣頂加一個(gè)有九層相輪的塔剎。
在中國,寺與塔往往建在一起,有塔便有寺。古老宮殿式的寺廟平面展開(kāi),既是供奉佛祖的神殿,又可居可游;而那孤高聳天的佛塔,以它巨大超人的空間體量,打破傳統古典建筑平緩坦然的空間序列,既是佛陀“涅磐”神圣的象征,又成了風(fēng)景勝地的標志。
下面,“水煮歷史”為大家編選了中國古代十大名塔(以始建年代排序):
登封嵩岳寺塔
嵩岳寺塔屬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單位,世界文化遺產(chǎn)“天地之中”歷史文化建筑群之一,位于鄭州登封市城西北5公里處,在中岳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岳寺內,初建于北魏正光四年(公元523年),塔頂重修于唐。該塔歷經(jīng)1400多年風(fēng)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為磚筑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其近于圓形的平面,分為上下兩段的塔身,與印度“stupa”相當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態(tài)。
蘇州虎丘塔
虎丘塔,又稱(chēng)云巖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壽九年(601年)?,F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乾佑八年至宋建隆二年(959—961年)。塔系平面八角形,七級?;⑶鹚F高47.5米,塔身全為磚砌,重6000多噸。據記載,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一1644年)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傾斜,塔頂中心偏離底層中心2.3米,斜度2゜40’,被稱(chēng)之“東方比薩斜塔”。
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為保存玄奘由印度帶回的佛經(jīng)而建。塔本名慈恩寺塔,后揣《大唐西域記》所記印度佛教傳說(shuō)故事而名雁塔。塔高64米,塔身枋、斗拱、欄額均為青磚仿木結構。塔內有樓梯,可盤(pán)旋而上。每層四面均有拱門(mén),可憑欄遠眺。塔底層四面皆有石門(mén),門(mén)楣上有精美的線(xiàn)刻佛像,西門(mén)楣的說(shuō)法圖,刻有當時(shí)的殿堂建筑,是研究唐代建筑、繪畫(huà)、雕刻藝術(shù)的重要資料。塔南門(mén)兩側,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李治撰《大唐三藏圣教序記》,均為唐代大書(shū)法家褚遂良書(shū)寫(xiě)。
大理三塔
中國西南地區著(zhù)名佛塔,位于云南大理西北原崇圣寺前。三座塔作三角形排列。大塔為千尋塔,為密檐式空心磚塔,方形16層,高69.13米。塔身每層正面開(kāi)券龕,內置石雕佛像,塔頂有銅制覆缽、相輪。南北兩座小塔為10層八角實(shí)心磚塔,各高42.19米。塔身表面涂有一層白色泥皮,雕有各式花紋,各層分別有券龕、佛像、蓮花、瑞云、花瓶等雕刻作裝飾,兩塔頂各有三個(gè)銅制葫蘆。1978年和1980年重修時(shí),在塔中發(fā)現南詔、大理時(shí)期文物600余件。
杭州六合塔
中國宋代古塔。位于浙江杭州錢(qián)塘江畔月輪山上。初建于北宋開(kāi)寶三年(970年)。塔高59.89米,平面呈八角形,外觀(guān)十三層,內為七層,塔內有階梯可達頂層。塔內須彌座上磚雕的飛仙、樂(lè )伎、海石榴、荷葉花、寶相花、鳳凰、獅子、麒麟、仙鹿以及回紋、云紋、如意等圖像,是研究南宋裝飾圖樣的可貴資料。塔內還存有南宋尚書(shū)省牒碑和四十二家寫(xiě)的《四十二章經(jīng)》殘石等。
開(kāi)封鐵塔
開(kāi)封鐵塔,原名開(kāi)寶寺塔,建于北宋時(shí)期(公元1049年),距今已有900年歷史。以卓絕的建筑藝術(shù)聞名中外,完全采用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形式。塔高55.88米,通體遍砌彩色琉璃磚,磚面飾以栩栩如生的飛天,麒麟,伎樂(lè )等數十種圖案,有“天下第一塔”的美稱(chēng)。開(kāi)封鐵塔因其卓絕的建筑藝術(shù)聞名遐邇。因其外表全以褐色琉璃磚鑲嵌,遠看近似鐵色,加之本身堅固異常,猶如鐵鑄,故從元代起民間稱(chēng)之為“鐵塔”。
應縣木塔
山西應縣木塔是國內外現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結構佛塔。該塔建于遼清寧二年(1056年),塔的底層直徑30米,高67.13米,五層六檐,平面為八邊形。整個(gè)木塔共用了54種不同形式的斗拱,成為中國古建筑中斗拱最多、最有代表性的樓閣式佛塔。由于它牢固的結構,歷經(jīng)900多年,經(jīng)歷多次地震襲擊,至今巍然挺立。樓閣式佛塔的特點(diǎn),一是塔身高大,二是每層之間距離較大,塔身每層有木構的門(mén)、窗、枋和斗拱等。塔檐上有檁枋、椽子和飛頭等仿木構造。塔內有樓梯可供人們登臨樓層遠眺。
蘇州報恩寺塔
蘇州報恩寺塔重建于南宋紹興年間(1131~1162),又名北寺塔。是中國最高大的磚木結構樓閣式古塔,塔為九級八面磚木結構樓閣式,每層挑出平座、腰檐,底層對邊18.8米,副階周匝,基臺對邊34.3米,塔頂與剎約占1/5。塔高76米,重檐覆宇,朱欄縈繞,金盤(pán)聳立,峻撥雄奇為吳中諸塔之冠,各層的翹角都有雕花且掛有風(fēng)鈴,系有飄帶,在微風(fēng)的吹拂下,會(huì )發(fā)出美妙而悅耳聲音。一般佛塔都是七層,而北寺塔則九層,其中自然有它建造的原因。九在數字中為最大,登九層應該有登九天之意。因此寶塔顯得特別的高大宏偉,雄踞于古城,脫穎于姑蘇諸多寶塔之中,名滿(mǎn)佛教叢林。登塔遠眺,可俯瞰蘇州全景。
北京妙應寺白塔
元世祖忽必烈崇信佛法,迎釋迦佛舍利,于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在大都城西南遼塔舊址修建了這座大型喇嘛塔。是由當時(shí)尼波羅國(今尼泊爾)的工藝家阿尼哥奉敕主持修建。至元十六年(1279年)建成。完工后又在塔前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寺院,舊名“大圣壽萬(wàn)安寺”。寺院殿堂欄楯一如內廷,佛像、窗壁皆飾金,是元朝皇室在大都興建的重要工程之一。明洪武元年(1368年)全部殿堂被雷火焚毀,僅白塔幸免。明宣德八年(1443年)修復,改稱(chēng)“妙應寺”。清康熙、乾隆帝間又幾經(jīng)修葺,現僅白塔為元代遺物。
洪洞飛虹塔
飛虹塔始建于東漢,現存為明代嘉靖六年(1527年)。塔平面八邊形,是有十三檐的樓閣式佛塔,全高47.6米。除底層為木回廊外,其他中國歷史上十大名塔的前世今生均用青磚砌成,各層皆有出檐。塔身用黃、綠、藍、紫琉璃裝飾,一、二、三層最為精致,有飛檐凌空下的斗拱,制作精巧的蓮花椅柱,上刻各種圖案,佛像凝重肅穆,菩薩慈祥可人,和尚憨態(tài)可掬,力士威風(fēng)抖擻,童子天真活潑,造型生動(dòng)逼真,色澤艷麗奪目,各種構件和圖案塑制精細,彩繪鮮明。塔內中空,有踏道翻轉,可攀登而上。從底層圍廊頂上的琉璃瓦,到二層以上8個(gè)主面的琉璃浮雕懸塑的千百個(gè)構件,技藝超凡,國內罕見(jiàn),嘆為觀(guān)止。整座佛塔輪廓清晰,形象生動(dòng),制工精致,氣勢雄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