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jiǎn)史
國姓:姬姓韓氏
爵位:侯爵,前315年稱(chēng)王
國都:1。陽(yáng)翟(河南禹州)2。新鄭(河南新鄭)
始封此國者:周威烈王
興亡時(shí)代:前403年至前230年
消亡緣由:被秦國所滅
史書(shū)記載:史記(卷45:韓世家)
韓是古國名,東周戰國七雄之一,后世歷史學(xué)家將韓、魏、趙、秦、楚、燕與齊合稱(chēng)戰國七雄。韓國疆土首要包含今山西南部及河南北部,初都陽(yáng)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后遷新鄭(今河南鄭州新鄭)。
中國古代史中,西周至春秋戰國時(shí)期的韓國,華夏區域晉三分為韓、趙、魏三家。約公元前11世紀武王滅商后的西周時(shí)期,周朝實(shí)施分封制,大封諸侯。周成王時(shí),周公旦攝政,停息了商紂王子武庚和管叔、蔡叔的暴亂。周成王再次分封,封其弟于唐,號唐叔,國在燕國之西,即今山西河津縣東北。因在晉水,后改成晉,韓國的祖先春秋時(shí)為晉國大夫,受封于韓原(今山西河津縣東北)。春秋末年,韓貞子遷于平陽(yáng)(今山西臨汾市西南)。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得到周威烈王的供認,正式位列于諸侯,韓國樹(shù)立。開(kāi)國君主是晉國大夫韓武子的子孫,建都于陽(yáng)翟(今河南禹縣)。公元前375年,韓哀侯滅鄭,遷都新鄭。韓國是戰國七雄之一,來(lái)源于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算智伯,然后再將晉的領(lǐng)地分割,成為三個(gè)諸侯國。后世歷史學(xué)家將韓、魏、趙三國與秦、楚、燕、齊合稱(chēng)戰國七雄。初都陽(yáng)翟(今河南省許昌市禹州),滅鄭國后遷新鄭(今河南省鄭州)。
韓國國勢最強是韓昭侯在位時(shí)。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韓國成小康之治。因為地處華夏,韓國被魏國、齊國、楚國和秦國圍住,所以徹底沒(méi)有開(kāi)展的空間,疆土也是七國之中最小的一個(gè),使韓國成為第一個(gè)被秦所滅的戰國諸侯國,于前230年消亡。
韓國最聞名的人物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他是韓國貴族,其思維卻為秦國所用。
歷史沿革
來(lái)源
韓國來(lái)源于三家分晉,春秋末年,晉國大夫趙襄子、魏獻子和韓宣子于公元前433年先行暗算智伯,然后再將晉的領(lǐng)地分割,成為三個(gè)諸侯國。后世歷史學(xué)家將韓、魏、趙合稱(chēng)為三晉。
強盛
韓國北臨魏趙,東有齊,南有楚,西有秦,四面受敵。幸而韓國以其聞名的武器--弩,為各國所害怕。所謂“全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韓國的弩能射800米之外,“遠者括蔽洞胸,近者鏑弇心”。除此以外,韓國的劍也反常尖利,皆“陸斷牛馬,水截鵠雁”,“當敵則斬堅甲鐵幕”。前375年,韓便曾以其厲兵滅了華夏傳統古國鄭國。而韓國國勢最強要數韓昭侯在位之時(shí)。他用法家的申不害為相,內政修明,國成小康之治。
陵夷
因為地處黃河中游區域,韓國東部和北部都被魏國圍住、西有秦國、南有楚國、以及有其時(shí)已很單薄的東周(洛陽(yáng)),徹底沒(méi)有開(kāi)展的空間,疆土在七國之中最小,屢遭列強欺負。早年現已為魏齊之間的爭霸本錢(qián),于前341年的馬陵之戰是圍魏救韓的成果。秦楚爭霸時(shí),秦又挾制韓魏一同伐楚。戰國晚期,韓國成了秦國和齊國之間戰役的緩沖地,茍延殘存;前265年,秦國大舉進(jìn)攻上黨,上黨不肯被秦占有,改降于趙,引發(fā)了長(cháng)平之戰。兩場(chǎng)決議霸主形勢之戰都由韓國而起,充沛體驗到韓國被列強圍欺魚(yú)肉的窘境。最總算前230年,韓國戎行在百戰百勝下,成為第一個(gè)被秦所滅的戰國七雄之一。
大事記
前403年:周命晉大夫韓虔、魏斯、趙籍為諸侯。
前400年:韓聯(lián)同魏趙伐楚,至桑丘。鄭圍韓陽(yáng)翟。
前394年:韓救魯于齊。
前391年:秦伐韓宜陽(yáng),取六邑。
前385年:韓伐鄭,取陽(yáng)城;伐宋,執宋公。
前380年:齊伐燕,取桑丘。韓聯(lián)同魏、趙伐齊,至桑丘。
前378年:韓聯(lián)同魏、趙伐齊,至靈丘。
前376年:韓聯(lián)同魏、趙三家廢晉靜公,分其地。
前375年:韓滅鄭,徒都新鄭。
前366年:秦敗韓師、魏師于洛陽(yáng)。
前362年:魏敗韓師、趙師于澮。
前358年:秦敗韓師于西山。
前353年:韓伐東周,取陵觀(guān)、廩丘。
前351年:韓昭侯以申不害為相。
前341年:韓被魏伐。齊救韓,馬陵之戰。
前337年:韓申不害卒。
前335年:秦伐韓,拔宜陽(yáng)。
前333年:合從。
前323年:韓、燕皆稱(chēng)王。
前318年:楚、趙、魏、韓、燕同伐秦,攻函谷關(guān)。秦人出動(dòng)軍隊逆之,五國之師皆敗走。
前317年:秦敗韓師于脩?hù)~(yú),斬首八萬(wàn)級,虜其將麿、申差于觀(guān)澤。
前316年:侵秦,失利。
前314年:被秦敗于岸門(mén),韓太子倉入質(zhì)于秦以和。
前312年:秦、韓、魏南襲楚,至鄧。
前308年-307年:秦將甘茂破韓國宜陽(yáng),斬首六萬(wàn)。
前306年:秦以武遂復歸之韓。楚王與齊、韓合從。
前303年:秦復取韓武遂。齊、韓、魏以楚負其從親,合兵伐楚,秦救楚,三國引兵去。
前301年:秦會(huì )韓、魏、齊兵伐楚,敗楚。
前296年:齊、韓、魏、趙、宋同擊秦,至鹽氏而還。
前293年:韓、魏伐秦。秦白起打敗魏師、韓師,斬首二十四萬(wàn)級,拔五城。
前291年:秦伐韓,拔宛。
前290年:韓入武遂地二百里于秦。
前286年:秦敗韓師于夏山。
前284年:樂(lè )毅領(lǐng)燕、秦、魏、韓、趙聯(lián)合伐齊。
前275年:秦相國穰侯伐魏。韓暴鳶救魏,穰侯大破之,斬首四萬(wàn)。
前273年:魏趙聯(lián)合伐韓華陽(yáng)。秦救韓,殺魏趙兵十四萬(wàn)。秦王欲令韓、魏與秦一同伐楚,未行。
前265年:齊趙聯(lián)合伐韓,取注人。
前264年:秦伐韓,拔九城,斬首五萬(wàn)。
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韓,取南陽(yáng);攻太行道,絕之。
前262年:秦伐韓,拔野王。上黨路絕,韓獻上黨與趙。
前256年:秦伐韓,取陽(yáng)城、負黍,斬首四萬(wàn)。
前254年:韓王入朝于秦。
前249年:秦伐韓,取成皋、滎陽(yáng),成為秦國的三川郡。
前246年:韓使水工鄭國為間于秦。
前244年:蒙驁伐韓,取十二城。
前241年:楚、趙、魏、韓、衛合從以伐秦,楚王為從長(cháng),春申君用事,取壽陵。至函谷,秦師出,五國之師皆敗走。
前233年:韓王向秦納地效璽,請為藩臣,使韓非聘秦。
前231年:韓向秦獻南陽(yáng)地。
前230年:秦滅韓,虜韓王安,以其地置穎川郡。韓亡。
楚漢爭霸時(shí)期,韓國曾復國,后被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