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打開(kāi)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kāi)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shū)等14項超值服

開(kāi)通VIP
摘錄
肝經(jīng)濕熱 帶下色黃或赤、臭穢,陰癢,陰蝕 胸悶脅痛,心煩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黃赤,口苦咽干 舌紅,苔黃膩 弦滑而數
 
肝腎陰虛 崩漏,妊娠眩暈,臟躁,陰癢 “腎陰虛”與“肝陽(yáng)上亢”二型之合證 舌紅而干 弦細而數
 
鎮潛藥: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69707977.aspx
 
 三、清利下焦濕熱重在健脾胃 清利濕熱的過(guò)程中易傷及正氣,利濕易傷陰,清熱則易傷陽(yáng),滋陰則易助溫,溫陽(yáng)則熱易生,所以說(shuō)臨床要仔細把握這對矛盾的相互性,合理地分析濕熱和正虛的關(guān)系,制訂下科學(xué)的治療法則,才能聚集較好的療效。 脾胃的正常功能的發(fā)揮,不僅能源源不斷地提供后天之精,而且重要的運化水濕,疏通經(jīng)脈, 脾健則濕無(wú)所生,濕無(wú)生則熱無(wú)以合,故濕熱難成,故在清利濕熱,尤其是在清利下焦濕熱之癥時(shí),健脾是非常重要的,同時(shí)還需要提及一點(diǎn),脾易受肝之所制,故少佐調肝之藥,效更佳。
 
日本有人對抗癌劑有強耐藥性的宮頸癌患者JTC-26細胞株篩選800種中藥,發(fā)現抑制率在90%以上的有大茴香、枳實(shí)、沉香、厚樸、木香、丁香等理氣藥
 
根據辨證為氣滯濕聚,應用枳殼、木香、陳皮、佛手、八月札、茴香、香附、白術(shù)等理氣健脾化濕之品,和青皮、枸桔李、桔葉、蒼術(shù)、莪術(shù)、丹參、赤芍、乳香、沒(méi)藥等行氣活血消腫之品,經(jīng)過(guò)一段時(shí)間的治療,不僅癥狀減輕,腫塊也慢慢地開(kāi)始縮小,以至消失。
在臨床應用中,應根據病情兼挾的不同,予以適當的配伍,如氣滯而兼血瘀,在使用理氣藥的同時(shí)就應配合丹參、赤芍、桃仁、紅花、三棱、莪術(shù)等活血化瘀藥一起應用;如氣滯而兼痰凝,就應配合半夏、南星、昆布、海藻、象貝等化痰軟堅藥一起應用;如氣滯而兼濕阻就應配合蒼術(shù)、白術(shù)、米仁、茯苓等化濕利濕藥一起應用;如氣虛兼氣滯者,就應與黃芪、黨參、甘草、扁豆等藥一起應用。誠然,理氣藥大多辛香而燥,重用久用或動(dòng)用不當,會(huì )有化燥、傷陰、助火等弊病。但只要配伍運用得當,即可防止上述副作用的產(chǎn)生。切不可因噎廢食,而貽誤病機。
 

第十四節 宮頸癌

癌腫發(fā)生于子宮頸者,稱(chēng)為宮頸癌。

【病因病機提要】

本病多由早婚,房勞多產(chǎn),或情志過(guò)極,氣郁傷肝,或濕熱侵襲,以至氣血瘀滯,經(jīng)絡(luò )阻塞,或濕熱瘀毒互結于胞宮,血腐肉敗,發(fā)為癌腫。

【辯證施治】

本病臨床常見(jiàn)白帶增多,氣臭,陰道不規則出血,月經(jīng)周期縮短,經(jīng)期延長(cháng),血量增多,可伴見(jiàn)性交后陰道出血;下腹及腰部不適,隱隱作痛;到了晚期癌腫侵犯膀胱,病人可出現尿頻、尿痛、血尿、甚或出現膀胱陰道瘺;若癌腫侵犯輸尿管,則可見(jiàn)尿閉、尿毒;若癌腫侵犯直腸,可見(jiàn)大便困難,便黑,甚或糞瘺。婦科檢查:宮頸呈糜爛型、菜花型、結節型或空洞型。陰道細胞涂片、組織活檢,可見(jiàn)癌細胞。宮頸癌根據病程的長(cháng)短和病情輕重,可分為五期。0期:原位癌,病變未侵犯基底膜;Ⅰ期:癌瘤局限于宮頸;Ⅱ期:腫瘤侵犯超過(guò)宮頸;宮旁受侵未達盆壁,腫瘤侵及陰道,但未達下1/3;Ⅲ期:腫瘤侵犯達盆壁,穹窿受侵達陰道1/3;Ⅳ:宮頸癌廣泛侵潤,盆底如冰凍狀,尿道膀胱直腸受侵,甚至有遠處轉移。

本病的早期治愈率較高,一旦確診后,可用中西醫結合的辦法治療。在中藥治療時(shí),可內治與外治法結合進(jìn)行,內服藥中可選用具反唇相譏抗癌作用的藥物以增強療效,如半枝蓮、昆布、海藻、烏賊骨、銀花 、連翹、敗醬草、山豆根、黨參、黃芪、夏枯草、白花蛇舌草等。臨床之時(shí),除癌腫之主證外,可根據不同的征候特征辯證施治。

 

一、肝氣郁滯

「主證」 小腹疼痛,陰道接觸出血,月經(jīng)失調,白帶量多,色黃,局部輕度糜爛,或小菜花樣損傷,便秘尿黃,伴見(jiàn)一組肝氣郁滯⑼之癥。

「病機」 肝氣郁滯,邪毒蘊結。

「治法」 疏肝解郁,卻毒散結。

「方藥」 逍遙散(《和劑局方》)加減。

柴胡 當歸 白芍 白術(shù) 茯苓 甘草 丹參 郁金 佛手 仙鶴草 半枝蓮 蜂房 蜈蚣 白花蛇舌草

本方為逍遙散去煨姜、薄荷,加丹參、郁金、佛手、仙鶴草、半枝蓮、蜂房、蜈蚣、白花蛇舌草。

方中柴胡、郁金、佛手疏肝解郁;當歸、丹參養血活血;仙鶴草補虛止血;當

歸配白芍養血柔肝;茯苓、白術(shù)、甘草健脾利濕;半枝蓮、白花蛇舌草、蜂房、蜈蚣解毒散結。

 

二、濕熱瘀結

「主證」 帶下量多,質(zhì)粘稠,其色黃赤,或赤白相兼,臭穢難聞,局部有空洞,或呈菜花樣壞死潰瘍,少腹疼痛,口干苦,大便干結,或尿頻、尿急,短少黃赤。舌黃膩,脈弦數。

「病機」 瘀毒互結,濕熱下注。

「治法」 解毒化瘀,清熱利濕。

「方藥」 二妙散(《丹溪心法》)加味。

黃柏 蒼術(shù) 土茯苓 豬苓 苡仁 茵陳 椿根皮 蒲公英 重樓 半枝蓮 龍葵 白花蛇舌草 黃藥子 蜂房 全蝎

本方為二妙散加土茯苓、豬苓、苡仁、茵陳、椿 根皮、蒲公英、重樓、半枝蓮、龍葵、白花蛇舌草、黃藥子、蜂房、全蝎。

方中黃柏、蒼術(shù)、土茯苓、豬苓、苡仁、茵陳、椿根皮清熱利濕;蒲公英、重樓、半枝蓮、龍葵、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黃藥子化痰散結;蜂房、全蝎活血化瘀,解毒散結。

 

三、肝腎陰虛

主證陰道流血,帶下臭穢,小便頗數,伴見(jiàn)一組肝腎陰虛⑿之癥。

「病機」 肝腎陰虛,虛火灼絡(luò )。

「治法」 滋補肝腎,清熱活血。

「方藥」 知柏地黃(《醫宗金鑒》)加味。

熟地 山茱萸 山藥 澤瀉 茯苓 丹皮 知母 黃柏 夏枯草 珍珠母 女貞子 夜交藤 蜂房 蜈蚣 龜板 鱉甲

本方為知柏地黃丸加夏枯草、珍珠母、女貞子、夜交藤、蜂房、蜈蚣、龜板、鱉甲。

方中熟地、山茱萸、山藥、女貞子滋補肝腎之陰;知母、黃柏、丹皮滋陰涼血;茯苓、澤瀉健脾滲濕;夏枯草清肝散結;珍珠母、夜交藤柔肝寧神;蜂房、蜈蚣

活血解毒;龜板、鱉甲滋陰潛陽(yáng),軟堅散結。

 

四、脾腎陽(yáng)虛

「主證」 陰道出血量多,帶下量多臭穢,伴見(jiàn)一組脾腎陽(yáng)虛⒇之癥。

「病機」 脾腎陽(yáng)虛,瘀毒互結。

「治法」 溫補脾腎,解毒祛瘀。

「方藥」 附子理中丸(《閻氏小兒方論》)加味。

人參 白術(shù) 干姜 炙甘草 炮附子 黃芪 補骨脂 仙靈脾 苡仁 牡蠣 蜂房 蛇蛻

本方為附子理中丸加黃芪、補骨脂、仙靈脾、苡仁、牡蠣、蜂房、蛇蛻。

方中人參、白術(shù)、苡仁、伙甘草、黃芪健脾益氣;干姜、附子、補骨脂、仙靈脾溫補脾腎;牡蠣軟堅散結;蜂房、蛇蛻解毒活血。

對于宮頸癌后期各型,均或內服砂雄丸(《中醫癌瘤證治學(xué)》)

制馬錢(qián)子0.18克,雄黃0.6克,青黛0.6克,烏梅0.6克,硼砂0.6克,硇砂0.6克。

上藥研為細末,每次服0.5克,每日二次。黃芪煎湯送服。

方中馬錢(qián)子、硇砂通經(jīng)破結;烏梅、雄黃、青黛解毒蝕腐;硼砂消痞除污;黃芪益氣補虛。

【外治法】

㈠ 青硼散(《中醫癌瘤證治學(xué)》)

黃柏15克,紫草15克,硼砂30克,枯礬30克,冰片30克青黛30克。

上藥共研細末,撒患處?;蛴梅彩苛峙涓嗖粱继?,每日1-2次。

㈡ 平消栓(《中醫癌瘤證治學(xué)》)

雄黃30克,枯礬15克,乳香30克,沒(méi)藥30克,蛇床子30克 五倍

子100克,炒烏梅50克,炒蒲黃30克,山豆根30克,冰片15克。

上藥各研細末,和勻,制成栓錠,塞入陰道,每日一次。

㈢ 宮癌粉1-7號(錄自《實(shí)用中醫婦科學(xué)》)

1號:敗毒去腐。

烏梅炭30克,鴉膽子、輕粉、生馬錢(qián)子各3克,生附子6克,雄黃12克,砒石0.6克,硇砂0.?克,麝香0.015克。共為細末。

2號:清熱解毒。

黃連、黃芩各15克,黃柏、枯礬、紫草各30克,硼砂9克,冰片0.9克。共為細末。

3號:斂瘡生肌。

血竭、爐甘石、白芨、象皮、枯礬各15克,煅石膏30克,青黛9克。共為細末。

4號:軟堅散結。適用于結節型。

血竭、爐甘石各15克,黃柏30克,兒茶、銅綠各6克,穿山甲9克,蜈蚣3條,麝香0.015克。共為細末。

5號:

蟾酥、制白砒、五倍子各0.15克,雄黃6克,白芨12克,明礬60克,三七3克,紫硇砂0.3克。共為細末。

6號:

乳香、沒(méi)藥各9克,兒茶、冰片、硼砂、硇砂各10.5克,蛇床子12克,雄黃、鐘乳石13.5克,血竭7.5克,樟丹46.5克,白礬570克,麝香0.012克。共為細末。每周涂宮頸二次?;蚣臃彩苛?、羊毛脂調成糊狀,局部敷用。一般每三-四日換藥一次。

7號:

輕粉3克,雄黃9克,冰片0.3克,麝香0.015克,蜈蚣2條,黃柏15克。共研細末。取藥粉3克放在大棉球中間送入陰道穹窿部,使棉球中間有藥部分緊靠宮頸,最初每天用藥一次,月經(jīng)期停用,以后根據病情減少用藥次數,直到活組織檢查查不到癌細胞為止。

根據臨床經(jīng)驗,用低價(jià)硇砂代替貴重的麝香,并未減低療效。

【參考方】

㈠ 昆藻湯(錄自《實(shí)用中醫婦科學(xué)》):軟堅散散結,解毒抗癌,適于初病身體情況較好者。

昆布15克,山豆根、柴胡、香附、烏賊骨各9克,全蝎6克,蜈蚣2條,炒白芍12克,海藻、半枝蓮、夏枯草各30克。水煎2次分服。每日一劑。

㈡ 鎮沖湯(錄自《實(shí)用中醫婦科學(xué)》):補氣養血,解毒止血。適于久病虛弱,流血腥臭及腹痛下墜者。

黃芪、生龍骨、生牡蠣各15克,知母、黃柏、當歸、炒白芍、茜草炭、血余炭、芥穗炭各9克,三七粉3克(分二次沖)。水煎二次服。每日一劑。

㈢ 愈黃丹(錄自《實(shí)用中醫婦科學(xué)》):破瘀散結,消炎解毒。適用于宮頸癌早期浸潤型,頸堅硬,接觸出血者。

水蛭、虻蟲(chóng)、制乳香、制沒(méi)藥、黃連各6克,黃柏、蜂房各9克,丹皮12克,龍膽草15克。共為細末。照方配30料,用銀花90克煎湯泛如梧桐子大,雄黃3克為衣,忌高溫烘。每次1*5克,每天二次,白開(kāi)水送服。

據報導,內服愈黃丹,外涂宮癌粉6號,效果良好。

㈣ 征癌丸(錄自《實(shí)用中醫婦科學(xué)》):止痛止血,消炎解毒。適用于宮頸癌潰瘍而身體情況一般者。

乳香、沒(méi)藥各15克,生大黃60克,紫石英、白石英各15克,白礬30克,白藥子180克,紫草、仙鶴草各500克,雄黃90克,草蔻、炒干漆各150克、木香60克,黃芩30克,白芍300克,銀花360克。共研細末,水泛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十五-三十粒,日三次,白開(kāi)水送服。

㈤ 宮頸癌丸(錄自《實(shí)用中醫婦科學(xué)》):補氣和血,滋腎養肝。適用于體虛而帶血淋漓者。

黃芪15克,焙牛角腮、海螵蛸、桑螵蛸各9克,茜草炭、紫河車(chē)、黃魚(yú)膘各6克,鹿角霜、血余炭各3克,炙龜板、生牡蠣各12克。配5公斤(5000克)為一料,共為細末,加豬脊髓一條(煉化為油),合煉蜜為丸,每丸重9克。每次一丸,日二次,淡鹽湯送服。

 

1.肝郁化火

[證候] 胸脅脹痛,心煩易怒,少腹脹痛,口苦咽干,白帶偏多,陰道少量不規則出血,夾有瘀塊,舌暗,苔白或微黃,脈弦。

[治法方藥] 疏肝理氣、解毒散結。丹梔逍遙散加減。

2.肝腎陰虛

[證候] 頭暈耳鳴,腰酸,心煩易怒,手足心熱,便秘尿赤,有時(shí)陰道少量不規則出血,赤白帶下,其味惡臭,舌質(zhì)紅,苔黃白,脈弦細或細弱。

[治法方藥] 滋補肝腎、解毒清熱。知柏地黃丸和二至丸加減。

3.脾腎陽(yáng)虛

[證候] 陰道不規則出血或帶下量多,質(zhì)稀薄、穢臭不重,畏寒肢冷,腰膝酸軟,舌質(zhì)淡,邊見(jiàn)齒印,苔薄,脈沉細無(wú)力。

[治法方藥]溫補脾腎,燥濕止帶。真武湯合完帶湯加減。

4.濕熱瘀毒

[證候] 陰道不規則流血,下腹脹痛,口苦而干,陰道排液量多,色如米泔,或赤白相兼,時(shí)有腥臭,尿黃便干,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方藥] 清熱利濕、解毒化瘀散結。黃連解毒湯加減。

經(jīng)驗方

1.蜀羊泉散加味

[藥物組成] 蜀羊泉16克,紅地榆1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半枝蓮15克,土茯苓30克,蒼術(shù)9克,龍葵6克,生薏苡仁15克,五靈脂10克,山楂10克,川續斷10克,炒蒲黃(包煎)10克,生黃芪15克。脾胃失和者,上方去半枝蓮、龍葵,加入炒白術(shù)、六曲、黨參各10克;心煩失眠者,可加入炙遠志6克,炒棗仁9克。

[適應證] 宮頸癌濕熱瘀毒證。

[用法用量]水煎分服,每日一劑。

2.高金亮驗方

[藥物組成] 制附片4.5克,黃藥子6克,莪術(shù)6克,雞內金6克,露蜂房9克。

[適應證] 宮頸癌虛實(shí)兼夾者。

[用法用量] 水煎分服,隔日一劑,15劑為一療程。

3.子宮癌方

[藥物組成] 生梔子、赤芍、朱燈心各9克,生地黃8克,白通草、甘草梢各6克,赤小豆、玄參心、鮮石斛、帶皮茯苓塊各12克。

[適應證] 濕熱蘊毒性宮頸癌。

[用法用量] 水煎分服,每日一劑。

4.山西省腫瘤醫院1號方

[藥物組成] 鴉膽子3克,生馬錢(qián)子3克,生附子3克,輕粉3克,烏梅炭15克,雄黃9克,青黛9克,砒霜6克,硇砂6克,冰片1.5克,麝香3克。

[適應證] 濕熱偏甚之宮頸癌。
 
 
 
 

癖瘕諸積論治

《大全良方》分 癖、 瘕、八瘕、 痞、食 、血 、血瘀凡七門(mén),多婦科下部癥。而名目紛沓,癥狀相近,反遺腸覃、石瘕,今統敘而條分之,以類(lèi)相從,不淆亦不眩矣。 者近臍左右,各有一條筋起急痛,因氣而成,如弦狀,名曰 。癖者僻在兩肋間,有時(shí)而痛,名曰癖。疝瘕者,小腹氣聚成塊,或上逆,或下墜也。

八瘕者黃瘕、青瘕、燥瘕、血瘕、脂瘕、狐瘕、蛇瘕、龜瘕,皆胎產(chǎn)經(jīng)行,氣血不調之所生也。 者積堅不可推移、痞者氣壅不得宣暢。既有食 、血 ,不應復出 條,宜改痰痞為優(yōu)。傷食成積,堅而難移,名食 。

瘀血成塊,堅而難移,名血 。若腹中血瘀,則留滯不行,未至成塊者也。別有石瘕生胞中,腸覃生腸外,詳載《內經(jīng)》,亦 癖之類(lèi),并為條列癥治于后。

〔 癖〕二癥皆陰陽(yáng)不和,冷氣搏結經(jīng)絡(luò ),血氣作楚, 近臍左右,兩條筋起急痛,大如臂,小如指,癖隱兩肋,冷則痛發(fā),宜蔥白散,再服烏雞丸。若脅腹脹痛,肝脾失和,木香順氣散去蒼術(shù),加郁金、延胡。

〔疝瘕〕小腹有塊,或時(shí)動(dòng)移,因損傷胞門(mén),宜八珍湯,加疏氣藥。血虛受寒,宜寬脹湯加歸、芍。

氣虛下墜,補中益氣湯。血瘀氣逆,當歸散。

〔石瘕〕生胞中,由寒客子門(mén),子門(mén)閉塞,惡血當瀉不瀉, 以留止,日益大,狀如孕,堅如石,月事不下。見(jiàn) 丸加減,或以坐導藥下之。

〔八瘕〕皆生于左胞宮,右子戶(hù),多由經(jīng)行交合,小腹滿(mǎn)急,經(jīng)血瘀阻,因成瘕聚。如懷孕,甚則溺澀,痛苦如淋,今人無(wú)子。一、黃瘕。經(jīng)行不利,左脅氣結,陰中刺痛,淋露黃汁。用坐導皂莢散。二、青瘕。新產(chǎn)浴早風(fēng)襲,瘕聚左右脅,崩中不禁,下青汁。用坐導戎鹽散。三、燥瘕。經(jīng)行胃熱,心煩汗多,大便艱澀,瘕聚如杯。加味四物湯。四、血瘕。經(jīng)行勞動(dòng)感寒,留絡(luò )不去,腰腹急痛。宣血瘕方,或調經(jīng)散。五、脂瘕。

新產(chǎn)交合早胞傷,子戶(hù)失禁,精血雜下如膏。宜坐導脂瘕方。六、狐瘕。經(jīng)行受驚,心志恍惚,邪入于陰,月閉溺難。宜狐瘕方。七、蛇瘕。經(jīng)后陰未復,食飲誤中虺毒,成形長(cháng)而 痛。宜蛇瘕方。八、龜瘕。經(jīng)行浴水,水精與邪氣襲入子戶(hù),形如小拌,少腹切痛。宜龜瘕方此照《巢氏病源》,刪節爽凈,簡(jiǎn)要有體。

〔痰痞〕涎沫凝結為痰,氣道壅滯為痞。中脘痰氣不利,砂枳二陳湯。痰結胸滿(mǎn),順氣導痰湯。心下痞,發(fā)熱而嘔,半夏瀉心湯。心下積冷如覆杯,按之有水聲,熱手熨之如冰,脈沉遲,三圣散吐之,次服白術(shù)調中湯。

〔食 〕脾胃先弱,飲食失調,生冷不化,日漸成塊,治先主疏導,而佐以和中。大和中飲,或消食丸。

若氣壅血滯形寒者,烏藥散。脾氣虛,血不行者,芎歸四君子湯。脾氣郁,血不行者,歸脾湯。肝脾血燥不行者,加味逍遙散。

〔血 〕經(jīng)水不調,結而成塊,臍下冷痛,五物煎。情志郁損,氣血乖違,加味歸脾湯。恚怒傷肝,加味逍遙散。產(chǎn)后惡露,失笑散。血積脹滿(mǎn),當歸活血湯。肝脾虛損,芎歸六君子湯。凡塊有形,皆正虛邪實(shí),宜扶正除邪,毋輕議攻伐也。薛云∶此癥多因七情虧損五臟,如脾統血,肝藏血,故郁傷脾,怒傷肝者,多患脅腹作痛,正肝脾經(jīng)癥也,宜養正則積自除。

〔血瘀〕經(jīng)水不行,或產(chǎn)后惡露未凈,得寒則澀為瘀,久而不消則為 。腹痛畏手按者,內有血瘀。通瘀煎加桃仁、延胡、牛膝。怒傷肝者,脅腹脹痛,化肝煎。郁傷脾者,食減刺痛,歸脾湯。

〔腸覃〕寒氣客腸外,與衛氣搏,癖而內著(zhù), 肉乃生。大如雞卵,漸如懷子,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shí)下,是氣病血未病也。二陳湯加香附。若堅久作痛,宜 露丸。

統按前癥,宜辨新久,有形無(wú)形,或痛不痛,動(dòng)不動(dòng),在氣在血,在胸脅,在少腹,在沖任,在腸外,在胞宮。新者易治,久者難治。痛猶通連氣血,不痛則另結窠囊。瘕者假也,無(wú)形而聚亦能散。 者征也,成形而堅不可移。成形者,或由食積為食 ,由血結為血 。無(wú)形者,但在氣分,氣滯則聚而見(jiàn)形,氣行則散而無(wú)跡。 癖與痛俱現,不痛則隱,痰氣居多。疝瘕氣結,石瘕血結,八瘕阻于胞宮,腸覃生于腸外,月事不異。又氣血痰沫所成,痰痞各分寒熱,且痰有物而痞無(wú)形。其狐瘕、蛇瘕、鱉瘕,異氣所感,或飲食誤中,留聚臟腹,假血而成。與宿血之自?xún)榷秊?為瘀者不同。古法敗梳治虱瘕,銅屑治龍瘕,曲柏治米瘕,鍛石治酒瘕,理可類(lèi)推矣。血瘕、血 、血瘀、血同而新久分。且血必隨氣,氣行則血行,故治血先理氣。又必察其正氣衰旺,若正氣已虛,必先補正,乃可除邪,或兼外治法助之。阿魏膏、琥珀膏、三圣膏。古方治死血食積痰飲,成塊在脅,用化積丸。治氣血郁結,食積脹痛,用開(kāi)郁正元散。氣血兼治,寒熱互施,治血積月水不調,用當歸丸。血瘀痛不可忍,用琥珀散。余如血竭散、牡丹散。俱主熱,桃仁煎、三棱煎并主攻。乃寒則溫之,結則散之,堅則削之也。其峻厲猛劑,如硝石丸、 砂丸、巴豆丸、干漆散?;虿坏靡延弥?,恐傷元氣,后成不救,宜仿立齋、景岳治法為穩。

《準繩》以 瘕并屬血病?!毒V目》謂∶ 瘕積聚,并起于氣,以瘕屬血病者,氣聚而后血凝也。

立齋治一婦,內熱作渴,腹瘕如雞卵,漸大四寸許,經(jīng)水三月一至。凡瘕聚 塊,在子宮則不孕,在沖任則不月。肢體消瘦,脈洪而虛,左關(guān)尤甚,此肝脾郁結癥也。外貼阿魏膏,午前用補中益氣湯,午后用加味歸脾湯。肝火稍退,脾土稍健,用六味丸、歸脾丸間服。又日用蘆薈丸二服,空心以逍遙散下。日晡以歸脾湯下。調理年余而愈。又治一婦,腹塊上攻作痛,吞酸痞悶,面色青黃,此肝脾氣滯癥也、六君子湯加芎、歸、柴、連、木香、吳萸各少許,二服。又以歸脾湯,送下蘆薈丸。三月余,肝脾和,諸癥退。以調中益氣湯加茯苓、牡丹皮而經(jīng)調。

景岳論瘀血成形,初成形則根盤(pán)未固。痛在臍腹者,五物煎、決津煎。如病氣形氣俱實(shí),腹脹痛甚者,通瘀煎、元胡當歸散。稍久而堅者消磨之,三棱煎、萬(wàn)病丸。形氣強壯,瘀滯不行,腹脹痛甚者,下之,桃仁承氣湯,或穿山甲散。然須詳慎,其氣壅瘕聚,為脹為痛者,排氣飲、木香順氣散。如血中之氣滯,為瘀為痛者,通瘀煎、調經(jīng)飲。疝瘕氣聚者,荔香散。肝氣逆而為聚者,解肝煎。三焦壅滯,氣道不利,中滿(mǎn)腫脹者,廓清飲。

李氏曰∶治 瘕者,調其氣,破其血,消其食,豁其痰,衰其大半而止,不可峻攻,以傷元氣,且扶脾胃,待其自化。愈后,用大小烏雞丸、八珍湯、交加散、交加地黃丸調之。若用攻擊,胃氣先傷,或待塊消盡,而后補養,遲不及矣。

 

瘕脈候

婦人積聚疝瘕,脈弦急者生,虛弱者死。少陰脈浮而緊,緊則疝瘕,腹中痛,半產(chǎn)而墮傷,浮則亡血,惡寒絕產(chǎn)。

 

附方

〔除冷積〕蔥白散 地 芍 歸 芎 參 苓 姜 桂 樸 枳 木香 茴香 青皮 麥芽 神曲苦楝子 三棱 莪術(shù) 等分為末。每服三錢(qián),加連須蔥白、食鹽煎。

〔補虛〕烏雞煎丸 參 丹 術(shù) 烏藥 蛇床子(各一兩) 桂心 附子 川烏 紅花(各三錢(qián))

蒼術(shù)(一兩半) 白芍 莪術(shù) 陳皮 延胡 木香 肉蔻 熟地 琥珀 草果(各五錢(qián)) 研細,以烏雄雞一只,去肚腸毛翅,將上藥末納雞腹中,用瓷瓶入好酒一斗,同煮,去骨,焙干為末,煉蜜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當歸湯下。

〔脅脹〕木香順氣散 木香 香附 檳榔 青 陳 砂 枳 樸 蒼術(shù)(各一錢(qián)) 炙草(五分)

〔氣血〕八珍湯 見(jiàn)一卷中風(fēng)。

〔陰疝〕寬脹湯 檳榔 官桂 木香 沉香 大腹皮 青皮(各一錢(qián)) 香附 小茴(各錢(qián)半) 水煎,加食鹽七分。

〔補中〕補中益氣湯 見(jiàn)一卷中風(fēng)。

〔血瘀〕當歸 見(jiàn)本卷調經(jīng)。

〔石瘕〕見(jiàn) 丸 見(jiàn)三卷積聚。

〔黃瘕〕皂莢散 皂角(一兩,炙去皮子) 川椒(一兩,炒去汗) 細辛(一兩半) 搗末囊盛,大如指,長(cháng)二寸,納陰中,惡水畢出,以溫湯洗之。

〔青瘕〕戎鹽散 戎鹽(一升) 皂角(五錢(qián),炙去皮子) 細辛(一兩) 同上坐導。

〔燥瘕〕加味四物湯 四物湯加 延胡 桃仁 砂仁 紅花 香附 莪術(shù) 水煎。

〔血瘕〕血瘕方 干姜 烏賊骨(炙。各一兩) 桃仁(去皮尖,一兩) 研末。酒服方寸匕,日二服。

〔血瘕〕調經(jīng)散 或作飲,見(jiàn)本卷調經(jīng)。

〔脂瘕〕脂瘕方 皂莢(七錢(qián)半) 川椒 細辛 礬石 五味 干姜(各五錢(qián)) 坐導法同前。

〔狐瘕〕狐瘕方 取新死鼠一枚,以新絮裹之,包以黃泥, 研為末。以桂心末二錢(qián)半調勻,酒服方寸匕。

〔蛇瘕〕蛇瘕方 大黃 黃芩 芒硝(各五錢(qián)) 炙草(三錢(qián)) 烏賊骨(二枚) 皂角(炙,一兩半) 水煎,芒硝后下服,十日后再服,瘕即下。

〔龜瘕〕龜瘕方 大黃 干姜 附子 桂心 細辛 白術(shù) 蟲(chóng) 王 側子 研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

〔痰氣〕砂枳二陳湯 砂仁 枳殼 加二陳湯。

〔痰結〕順氣導痰湯 導痰湯見(jiàn)一卷中風(fēng),此加木香、濃樸。

〔痞嘔〕半夏瀉心湯 見(jiàn)一卷溫。

〔吐積〕三圣散 見(jiàn)一卷中風(fēng)。

〔痰痞〕白術(shù)調中湯 白術(shù) 茯苓 澤瀉 橘紅(各五錢(qián)) 甘草(一兩) 干姜 官桂 砂仁 藿香(各二錢(qián)半)

為末。白湯化蜜服。

〔食 〕大和中飲 見(jiàn)三卷飲食。

〔食 〕消食丸 楂肉 神曲 麥芽 萊菔子 青皮 陳皮 香附(各二兩) 阿魏(醋浸,研,一兩)

為末。以湯泡蒸餅為丸,姜湯下。

〔寒滯〕烏藥散 烏藥 莪術(shù) 桂心 當歸 木香 桃仁 青皮等分為末。每服二錢(qián),熱酒下。

〔脾虛〕芎歸四君子湯 芎 歸 加四君子湯。

〔脾虛〕歸脾湯 見(jiàn)二卷勞瘵。

〔血燥〕加味逍遙散 見(jiàn)一卷火。

〔血 〕五物煎 四物湯加桂心。

〔氣血〕加味歸脾湯 見(jiàn)本卷胎前。

〔產(chǎn)后〕失笑散 見(jiàn)六卷胃脘痛。

〔血 〕當歸活血湯 赤芍 歸尾 生地(各一錢(qián)半) 桃仁 紅花 香附(各一錢(qián)) 川芎 丹皮 延胡莪術(shù)(各八分) 三棱 青皮(各七分)

〔虛損〕芎歸六君子湯 六君子湯加芎、歸。

〔血瘀〕通瘀煎 見(jiàn)五卷厥。

〔怒傷〕化肝煎 見(jiàn)二卷血。

〔痰氣〕二陳湯 見(jiàn)一卷中風(fēng)。

〔腸覃〕 露丸 莪術(shù) 三棱(各酒浸一兩,巴豆三十個(gè)切,炒上二味,去巴豆干漆(炒煙盡)

川烏(各五錢(qián)) 砂(四錢(qián)) 青皮 雄黃(另研) 茴香(鹽炒) 甲片(炮。各三錢(qián)) 輕粉(一錢(qián)。另研)

麝香(五分) 研細,姜汁糊丸。每服二十丸。

〔外治〕阿魏 見(jiàn)三卷積聚。

〔外治〕琥珀膏 見(jiàn)三卷積聚。

〔外治〕三圣膏 見(jiàn)三卷積聚。

〔通治〕化積丸 黃連(一兩半,以吳萸、益智各炒一半,去萸、智) 萊菔子香附 山楂(各一兩) 川芎 山梔 三棱(煨) 神曲 桃仁(各五錢(qián)) 研末,蒸餅為丸。

〔通治〕開(kāi)郁正元散 白術(shù) 陳皮 香附 山楂 青皮 海粉 桔梗 茯苓 砂仁 延胡 神曲 麥芽甘草 等分為末。每服一兩,生姜水煎。

〔血積〕當歸 當歸 赤芍 川芎 熟地 三棱 莪術(shù)(各五錢(qián)) 神曲 百草霜(各二錢(qián)半) 為末,酒糊丸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開(kāi)水下。

〔血瘀〕琥珀散 琥珀 乳香 沒(méi)藥(各五錢(qián)) 每服二錢(qián),水酒各半煎,入地黃自然汁二合再熬,去渣,入溫酒和服。

〔血瘕〕血竭 見(jiàn)本卷產(chǎn)后。

〔血塊〕牡丹散 牡丹 當歸 延胡 桂心(各一兩) 赤芍 牛膝 莪術(shù)(各三兩) 三棱(一兩半)

為末。每服三錢(qián),水酒各半煎。

〔 痞〕桃仁 桃仁(一兩) 訶子白術(shù) 赤芍 當歸(各七錢(qián)半) 三棱 莪術(shù)(各炒五錢(qián))

陳皮(去白,三兩) 鱉甲(醋炙,一兩半) 為末。每服二錢(qián),水煎,加姜,熱服。

〔 積〕三棱 莪術(shù)(醋浸炒) 三棱(各三兩) 青皮 麥芽 半夏(各一兩) 為末,醋糊丸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醋湯下。

〔峻攻〕硝石丸 硝石(三兩) 大黃(四兩) 人參 甘草(各二錢(qián)) 為末,醋和丸。米飲下,三日一服。

〔峻攻〕 砂丸 木香 沉香 巴豆(各一兩) 青皮(二兩) 銅青(五錢(qián)) 砂(一錢(qián)) 先將青皮巴豆炒紫色,去巴豆。為末,再和藥蒸餅為丸。

〔峻攻〕巴豆 巴豆大黃 靈脂 桃仁 木香 蜜丸,醋下。

〔峻攻〕干漆 干漆 木香 芫花 赤芍 桂心 當歸 琥珀 川芎(各五錢(qián)) 大黃(二兩) 牛膝(七錢(qián))

桃仁(一兩) 麝香(二錢(qián)半) 每末一錢(qián),酒下。

〔補陰〕六味丸 見(jiàn)一卷中風(fēng)。

〔腹瘕〕蘆薈 見(jiàn)三卷積聚。

〔調補〕調中益氣湯 見(jiàn)三卷脾胃。

〔臍腹〕決津煎 歸 地 澤 桂 牛膝 烏藥

〔消磨〕三棱三棱丸。

〔堅久〕萬(wàn)病丸 干漆 牛膝 等分為末,用生地汁升許,熬膏和藥,杵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酒下。

〔瘀滯〕桃仁承氣湯 見(jiàn)一卷疫。

〔瘀滯〕穿山甲散 甲片 鱉甲 赤芍 大黃 干漆 桂心(各一兩) 川芎 芫花 歸尾(各五錢(qián))

麝香(一錢(qián)) 溫酒下一錢(qián)。

〔脹痛〕排氣飲 見(jiàn)三卷積聚。

〔疝瘕〕荔香散 或作荔枝散,見(jiàn)七卷疝。

〔腫脹〕廓清飲 見(jiàn)三卷腫脹。

〔調補〕烏雞丸 烏骨雞(一只,男雄女雌,去毛去穢,留內金,洗腸留腸) 烏 骨(童便浸炒,四兩)

茹蘆(一兩) 以三味入雞腹內,用陳酒、童便各三碗,水數碗,砂鍋中煮,搗爛焙干,骨用酥炙,共為細末,山藥末調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百勞水下。此方治婦人倒經(jīng),男子咳嗽吐血,《醫通》名巽順丸。

〔調補〕烏雞丸 烏骨雞(一只。男雌女雄,制法同上) 北五味(一兩) 熟地(四兩) 二味入雞腹,用陳酒、童便于砂鍋中煮,又以黃 于術(shù)(各三兩) 茯苓 歸身 白芍(各二兩) 預為末,同雞肉搗爛焙干,骨用酥炙,共研入下項藥∶人參(三兩) 丹皮(二兩) 川芎(一兩) 和前藥,以山藥末六兩糊丸桐子大。

人參湯下三錢(qián)。骨蒸加鱉甲、柴胡、地骨。經(jīng)閉加肉桂。崩漏加阿膠。倒經(jīng)加麥冬。痞悶加香附、沉香。帶下加萆 、香附、蘄艾。此方最善調經(jīng),或蓐勞帶下崩淋等癥。

〔氣血〕交加散 生地(一斤,搗汁炒姜渣) 生姜(十二兩,搗汁炒地黃渣) 白芍 延胡 當歸蒲黃 桂心(各二兩) 沒(méi)藥 紅花(各五錢(qián)) 研末為丸。每服四錢(qián),酒下。

〔氣血〕交加地黃 見(jiàn)本卷調經(jīng)。

 
 
 
宮肌瘤
      有子宮肌瘤的女性,不用開(kāi)刀,開(kāi)了許多人也會(huì )復發(fā),而且身體大傷!用「桂枝茯苓丸」,而身體有燥熱的人,要一起清除燥熱,免得桂枝行血的時(shí)候,熱氣充往上半身、頭部而不適??捎貌窈?、郁金、黃芩來(lái)消除肝熱和行肝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diǎn)擊舉報。
打開(kāi)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lèi)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lèi)似文章
積聚瘕
婦科論治二
《證治準繩》卷六十二
中藥莪術(shù)一般用量是多少克
化瘀降紅湯一治療血瘀氣滯型真性紅細胞增多癥
陳典周醫案(八)
更多類(lèi)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chá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