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治療和體會(huì )
作者/祝諶予
糖尿病在祖國醫學(xué)屬于消渴病的范圍,我國最古的醫籍《內經(jīng)》已有本病的記載,稱(chēng)之為“消渴”或“消癉”。唐代初期記載了消渴病尿甜,如王燾著(zhù)的《外臺秘要》謂消渴病“每發(fā)即小便至甜”。宋以后又將本病依三多癥狀之輕重不同,分為上、中、下三消。
一、病因及癥狀
中醫認為本病病因除體質(zhì)因素外,有認為過(guò)食膏腴體肥而致病者,如《素問(wèn)·奇病論篇》云: “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mǎn),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有認為嗜酒可致消渴,如《千金方》云: “凡積久飲酒,未有不成消渴”;也有認為精神因素引發(fā)消渴,如《河間六書(shū)》云: “消渴者……耗亂精神,過(guò)違其度所成也”,此乃五志過(guò)極,皆從火化,熱盛陰傷,致令消渴;也有認為房室不節,精虛腎燥,發(fā)為消渴,如《諸病源候論》云: “房室過(guò)度,致令腎氣虛耗,下焦生熱,熱則腎燥,燥則渴,腎虛又不得傳制水液,故隨飲小便”。
根據我們的臨床觀(guān)察,本病之發(fā)病因素多是綜合的,尤其是嗜酒,喜食膏腴和精神過(guò)度緊張三者綜合發(fā)病者較多。
中醫認為不論七情、房勞、厚味、飲酒等因素,其致成消渴病的機理為積熱傷陰,陰虛火盛,耗損肺、脾(胃)、腎諸臟,熱傷肺陰,則津液干沽,不能敷布,故多飲而煩渴不止,熱傷胃陰,則胃火熾盛而善饑多食,肌肉消瘦,熱傷腎陰,則腎陰不足,精氣虧虛,固攝無(wú)權,精微不藏,多尿而頻,或尿如脂膏或發(fā)甜。臨床上表現為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等癥狀。因此,糖尿病中有三消癥狀者,才相當于消渴病。本病雖有熱在肺、胃、腎之分,其病理則均為陰虛火盛,其病本則在腎,因為腎藏精、主水,為水之本。
二、治療方法
前人對本病的治療,一般取滋陰清熱法,從肺、脾(胃)、腎三臟論治,治消之方,數以百計,豐富多彩。我治療此病是根據中醫理論結合我的老師施今墨先生的經(jīng)驗。認為消渴證雖有虛實(shí)之分,然三消之證多虛,病本在于腎虛,正如《靈樞經(jīng)·五變篇》云: “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靈樞經(jīng)·本臟篇》云:“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肺脆,則苦病消癉易傷”, “肝脆,則善病消癉易傷”,“脾脆,則善病消癉易傷”, “腎脆,則善病消癉易傷?!?br>
故我治療糖尿病之有消渴癥者,以增液湯、生脈散合玉鎖丹,再加蒼術(shù)配玄參;黃芪配山藥兩個(gè)對藥為基本方(蒼術(shù)、玄參、黃芪、山藥、生地、熟地、黨參、麥冬、五味子、茯苓、五倍子、生牡蠣、生龍骨),從肺、脾、腎三臟入手,尤以脾腎為重點(diǎn),著(zhù)重先后天兩方面滋養培本論治,屢見(jiàn)顯效。
在治療糖尿病中,應堅持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原則,不拘泥于基本方一法。
若證屬陰血燥熱,氣陰兩傷者,癥見(jiàn)“三多”癥狀及口干,飲水量不太多、唇紅、舌紅、燥熱、身癢,或癤腫頻生,用基本方治療取效不顯,當主予養血清熱,兼予益氣滋陰,方用溫清飲(黃芩、黃連、梔子、黃柏、當歸、地黃、川芎、芍藥)合上述兩個(gè)對藥治療而取效。
若證屬血瘀氣滯,氣陰兩傷,癥見(jiàn)“三多”癥狀及舌質(zhì)紫暗,或淡暗,有瘀點(diǎn)、瘀斑,或舌下靜脈曲張,或面有瘀斑,或有刺痛、疼痛不移等血瘀征象,當予以活血化瘀之法,再加兩個(gè)對藥施治。因為血瘀與消渴之間互為因果關(guān)系。
正如《靈樞經(jīng)·五變篇》云:“其心剛,剛則多怒,怒則氣上逆,胸中蓄積,血氣逆留,臗皮充肌,血脈不行,轉而為熱,熱則消肌膚,故為消癉”。氣陰兩傷,往往導致氣滯血瘀,血瘀氣滯影響水津輸布而加重消渴,當瘀血癥表現突出時(shí),應予以活血化瘀為治,例如對于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其證屬血瘀氣滯,用活血化瘀法治療,首先發(fā)現尿糖轉陰性或血糖下降,又如對糖尿病氣陰兩傷并有血瘀之證者,用基本方加活血化瘀之品,可以增強療效。
活血化瘀法還適用于長(cháng)期用胰島素治療及合并有血管病變(如冠心病,腦血管意外后遺癥、脈管炎等)的糖尿病患者,常用調氣活血方:廣木香、當歸、益母草、赤芍、川芎;或用五香散(五靈脂、香附、黑白丑);或用血府逐瘀湯;或用補陽(yáng)還五湯,再加兩個(gè)對藥施治,都取得一定的療效。
若證屬肝郁化熱,氣陰兩傷,如原有慢性肝炎兼有糖尿病者,則又當疏肝清熱,益氣滋陰,合兩個(gè)對藥施治。
總之,堅持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治則,可以提高療效。為了便于患者自己掌握加減法,茲將我常用的加減法附注于下:
尿糖不降,重用花粉,生地,或加烏梅,五味子。
血糖不降,加人參白虎湯(方中人參可用黨參代替,知母、生石膏要重用)。
兼有高血壓或冠心病,或夜間口干,舌如生刺的,加葛根、夏枯草、石斛、生山楂、丹參等。
下身瘙癢加知母、黃柏;皮膚瘙癢加地膚子、苦參。
失眠,加棗仁、女貞子、首烏、白蒺藜。
心悸,加菖蒲、遠志、生牡蠣、生龍骨。
大便溏薄,加蓮子肉、芡實(shí)米。
自覺(jué)燥熱殊甚,而有腰痛者,則用引火歸元法,主方加肉桂3克。
陰損及陽(yáng),陰陽(yáng)俱虛者(如陽(yáng)痿、腰冷、形寒肢冷),則在補陰的基礎上補陽(yáng),主方加巴戟天、補骨脂、仙靈脾、附子、肉桂等。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