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濟生方》
本方由雄黃、細辛、川烏頭為末,薑汁或清茶調服。用於風(fēng)寒之邪侵襲頭部所致之頭痛經(jīng)久不癒,時(shí)發(fā)時(shí)止的頭風(fēng)癥。有袪風(fēng)止痛之功。
「一字」者,古時(shí)服藥時(shí)用漢代五銖錢(qián)幣炒取藥末,填去一字之量。風(fēng)中雄黃辛溫解毒;細辛袪風(fēng)止痛;川烏頭溫經(jīng)止痛。三藥相合,有袪風(fēng)止痛,溫經(jīng)散寒等作用。服後可使風(fēng)寒去而頭痛止。因方中諸藥皆為有毒辛溫之品,故服用量不宜過(guò)大,每用「一字」(約相當於今 0.5 至1克) 即可,所以叫作「一字散」。
出處:《證治準繩》
本方由藜蘆、蛇床子、紅丹、硫黃、赤石脂、明礬、五味子、黃柏、輕粉諸藥組成,共研細末,用生豬油調成軟膏,或用清油調擦患處。用於治療小兒遍身生瘡、潰爛、燥痛,膿汁不下等癥。有清熱敗毒,排膿斂瘡之功。
「一抹」,這裏指用法,是將藥膏塗抹患處;「金」是言方中有紅丹、硫黃、赤石脂、黃柏等藥,研細後顏色呈金黃,酷似古代作貨幣使用的黃金。又因本方功效卓著(zhù),外用治療皮膚瘡瘍恨快就能見(jiàn)效,「金」喻貴重之義,故名曰「一抹金」。
出處:《柳州醫話(huà)》
本方由北沙參、麥冬、當歸、生地黃、枸杞子、川楝子諸藥組成。用於肝腎陰虛、肝氣不舒之胸脘脅痛,吞酸吐苦,咽乾口燥,舌紅少津,脈細弱或弦虛;及疝氣瘕聚等癥。有滋養肝腎、疏肝理氣之功。
「一貫」,「即以一理貫串於事物之中」。(《辭源》)《論理?里仁》云:「吾道一以貫之」。本方用一味疏肝藥川楝子以調肝木之橫逆,配入大隊養陰藥之中,寓疏於補,肝腎同治,是滋陰養肝,疏肝開(kāi)鬱的常用方。既符合肝腎同源的醫理,又暗含滋水涵木的契機。魏玉磺認為:「可痛治吞酸疝瘕一切肝病」。本方貫串滋水疏肝一法治療多種肝病,故名「一貫煎」。
出處:《古金醫鑒》
本方由大黃、檳榔、黑牽牛子、白牽牛子、人參諸藥組成,共為細末,每服一字,蜜水調下。用於小兒風(fēng)痰吐沫,氣喘咳嗽、痰涎壅盛、內熱積滯、停食停乳、肚腹膨脹、一思飲食、二便不利等癥。有消積化痰、通腸利便之功。
本方由名「小兒一捻金」。小兒體質(zhì)嬌嫩,臟腑薄弱,易罹病患。本方既治風(fēng)痰外感咳嗽,又療內傷腹脹納差,內外通治,實(shí)為醫小兒疾病萬(wàn)全之方?!敢荒怼拐?,言其用手指捻取,每服一字(即漢五銖錢(qián)淹沒(méi)一字的藥量),謂份量很輕;「金」者,是形容其效果可靠,非常貴重。有只用少量藥物,可奏奇效之意,故名之。
出處:《證治準繩》
本方由旱蓮草、女貞子兩味藥物所組成。用於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熱、盜汗、咳嗽、咯血、吐血;或煩熱易饑、足膝疼痛、舌紅少苔、尺脈數而有力等癥。有滋陰降火之功。
「二至」,即指夏至和冬至兩個(gè)節氣。旱蓮草為草本植物,盛夏時(shí)莖葉繁茂,葉黑汁足,所以夏至日採集最佳;女貞子其木隆冬不凋,冬至日果實(shí)熟透,味全氣厚,所以這時(shí)採集為佳?!夺t方集解》云:「冬青子即女貞實(shí),冬至日採,不拘多少,陰乾,蜜酒拌蒸,過(guò)一夜,粗袋擦去皮,曬乾為末。 .... 旱蓮草夏至日採,不拘多少,搗汁為膏,和前藥為丸,」。本方以二藥採集時(shí)間命名,故名「二至丸」。服之可以補益肝腎,從而使陰寫(xiě)充足而虛火自平。
出處:《中醫方劑臨床手冊》
本方由仙茅、淫羊藿、當歸、巴戟天、黃柏、知母等六味藥物所組成。用於治療更年期綜合癥、高血壓、閉經(jīng),以及其他慢性疾病見(jiàn)有腎陰、陽(yáng)不足,而虛火上炎者。有溫腎陽(yáng)、補腎精、瀉腎火,調理衝任之功效。
更年期綜合癥,中醫認為是腎氣衰、天癸竭,衝任虛損所致。
本方有溫補腎陽(yáng)、滋養腎精之仙茅、淫羊藿、巴戟天;調理衝任之當歸、巴戟天;瀉腎火之知母、黃柏,故而效果可靠?!付伞?,即本方有仙茅、仙靈脾(即淫羊藿之另一名稱(chēng))兩藥,並以其為首,故名之。另外亦寓運用之後,功效奇特如神似之意。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黃柏、蒼朮兩味藥物所組成。用於濕熱下注所致的下肢痿軟無(wú)力,或足膝紅腫熱痛,或濕熱帶下,或下部濕瘡,小便短黃,舌苔黃膩等癥,有清熱燥濕之功。
本方主治濕熱下注的痿證。方中黃柏苦寒清熱,蒼朮苦溫燥濕,為治陰分之濕熱痿證的妙藥。藥僅兩味,但功效卓著(zhù),作用神妙,故名「二妙散」。
本方加牛膝名「三妙丸」,治下焦濕熱,再加苡仁名「四妙丸」,可袪濕熱,利筋絡(luò )。本方若加檳榔名「三妙散」,外用臍部濕癬,有清熱燥濕止癢之功。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半夏、陳皮、白茯苓、炙甘草,加生薑、烏梅等組成。用於濕痰咳嗽之痰多色白,胸膈脹滿(mǎn),噁心嘔吐,頭眩心悸,脈滑等癥。又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功。
本方為治濕痰之主方,也是治痰證的基礎方。方中半夏、陳皮,屬於「六陳」之一,以?xún)Υ骊惥谜呷胨帪榧?。所謂「六陳」,《珍珠囊藥性賦》有歌云:「枳殼陳皮半夏齊,麻黃狼毒與茱萸,六般之藥宜陳久,入藥方知奏效奇?!箙莾x洛云:「《局方》陳皮半夏貴其陳久,則少燥散之性,故名『二陳』」。(《成方切用》)其命名意義皆在於此。
本方加枳實(shí)、砂仁名枳砂二陳湯,治濕熱生痰;加枳殼、桔梗,名枳桔二陳湯,治小兒停飲,嘔吐痰涎等癥。
出處:《十藥神書(shū)》
本方由大薊、小薊、荷葉、側柏葉、茅根、茜根、山梔、大黃、牡丹皮、棕櫚皮等諸藥組成。用於血熱妄行所致之嘔血、咯血、衄血等上部出血癥,有涼血止血之功。
「十灰」,指方中十味藥物,均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為散備用?!妒幧駮?shū)?序》云:「大抵血熱則行,血冷則凝,見(jiàn)黑則止,此定理也?!褂门褐蚧j蔔汁磨京墨調服,其意亦在增強清熱降氣止血之效。唐容川曰:「右藥燒灰存性為末,鋪地出火氣,童便酒水隨引。黑為水之色,紅見(jiàn)黑即止,水勝火之義也,故燒灰取黑?!梗ā堆C論》)本方對肝胃火盛,損傷血絡(luò ),血熱妄行所致之各種出血證,效果甚好。其藥燒炭存性用,可以加強收斂止血作用。故以其炮製方法而命名曰「十灰散」。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芫花、甘遂、大棗三藥為末,用大棗煎湯沖服。用於懸飲、脅下有水氣,以致咳唾胸脅引痛、心下痞硬、乾嘔短氣、頭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脈沉弦者;也常用於腹脹水腫之實(shí)證。有攻逐水飲之功。
本方中所用的三味主藥,分別具有逐水飲、除積聚、消腫滿(mǎn)等作用,其性皆猛峻,故用大棗十枚以益氣護胃,緩和峻藥之毒,防止或減輕藥後反應,達到寓攻於補、下不傷正之目的?!夺t方論》:云「仲景以十棗命名,全賴(lài)大棗甘緩以救脾胃,方成節制之師也?!狗矫甘畻棥拐?,一是說(shuō)明方中藥大棗十枚;二是強調大棗在該方中緩其峻毒顧護胃氣的特殊作用。
本方去芫花、大棗,加白芥子名「控涎丹」(《三因極》 -- 病方證論)有搜剔停痰伏飲之功,可使痰涎得以控制,故以此命名。
出處:《春腳集》
本方由丁香、木香、沉香、藿香、乳香、降香、香附、檀香、訶子肉、僵蠶、鬱金、天麻、礞石、瓜蔞仁、蓮子心、甘草、麝香、琥珀、朱砂、牛黃、蘇合香、安息香、冰片等二十三味藥組成,白蜜為丸,金箔為衣。用於痰厥中風(fēng)、口眼喎斜、牙關(guān)緊閉,昏暈欲死,或諸風(fēng)狂死,神昏厥逆語(yǔ)言狂亂,哭笑失常等癥。有驅風(fēng)開(kāi)竅,解鬱除煩之功。
本方又名「十香反生丹」,因其方中有辛溫開(kāi)竅醒神之十餘種「香」命名之藥物,用於可使神昏危重之癥即刻復蘇,故而稱(chēng)為「十香返魂丹」。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製半夏、茯苓、厚樸、紫蘇葉,加生薑、大棗等組成。用於七情鬱結,痰涎凝聚,咽中如有物阻,狀如棉絮,或如梅核,咯吐不出,吞嚥不下,或中脘痞滿(mǎn),上氣喘急,嘔逆噁心等癥。有行氣開(kāi)鬱,降逆化痰之功。
本方為治七情鬱結所致之梅核氣的常用方。諸藥配合,可使氣機舒暢,鬱結得解,痰喘消除,嘔噁平息。由於本方主治因怒、喜、思、悲、恐、驚、憂(yōu)七情不調所致之氣鬱癥,故稱(chēng)「七氣湯」。又因用四種藥物治療七情鬱結之病,取四、七兩個(gè)數字,亦稱(chēng)「四七湯」。
出處:《東醫寶鑒》
本方由何首烏、人參、乾地黃、熟地黃、麥門(mén)冬、天門(mén)冬、茯苓、炒茴香、八味藥物所組成,蜜丸,酒或鹽湯送服。用於治療鬚髮早白等癥。有滋陰養血,益氣健脾之功。
「鬚髮」,即指鬍鬚、頭髮。二者均賴(lài)血以滋養。鬚髮之榮枯,與肝、腎兩臟關(guān)係密切,因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充足則鬚髮榮澤,肝腎不足,則血虛不榮上榮,故鬚髮枯燥,久則變白。方中藥雖八味,何以稱(chēng)「七仙丹」?是因除茴香之外,其餘七味藥物,均是古代醫家認為延年益壽、久服成仙之品,均有補益氣血、滋養肝腎之作用,故對鬚髮早白卓然有效。
出處:《良方集腋》
本方由血竭、麝香、冰片、沒(méi)藥、紅花、朱砂、兒茶組成為末,黃酒沖服或調敷。用於跌打損傷、筋斷骨折之瘀血腫痛,或刀傷出血。有活血袪瘀,止血止痛之功。
「七厘」,指服用量,即今之 2.1 克。 本方是傷科常用方,內服外用皆可。方中血竭、紅花活血袪瘀;乳香、沒(méi)藥散瘀行氣;麝香、冰片竄通經(jīng)絡(luò );朱砂、兒茶寧心止血。綜觀(guān)全方,雖有散瘀定痛,止血癒傷之效,但多數藥為香竄辛散,行氣活血之品,內服易耗傷正氣,不宜多量久服,一般每次只服「七厘」,所以以其每次用量而命名為「七厘散」。
出處:《醫方集解》
本方由何首烏、茯苓、牛膝、當歸、枸杞子、菟絲子、補骨脂七味藥物所組成。用於腎水虧損,氣血不足所致的鬚髮早白,牙齒鬆動(dòng),夢(mèng)遺滑精,筋骨無(wú)力等癥。有滋補肝腎,填精養血之功。
本方相傳為唐李翱方,邵應節用以進(jìn)獻嘉靖黃帝,從此其方盛傳。鬚髮者,血之餘,腎之華也。腎主藏精,肝主藏血,精血充足則鬚髮烏黑?!钙邔殹拐?,指方中用七味藥物益肝補腎,功宏如寶;「美髯」者,指鬚髮烏黑而潤澤。三國時(shí)關(guān)雲長(cháng)因鬚長(cháng)而黑,有「美髯公」之稱(chēng)。喻服本方後,能使肝腎得補,精血充足,髮烏髯美,神悅體健,故稱(chēng)「七寶美髯丹?!?h2>七製香附丸
出處:《醫學(xué)入門(mén)》
本方由香附與當歸、莪朮、丹皮、艾葉、烏藥、延胡索、川芎、三棱、柴胡、紅花、烏梅等共十二種藥物炮製而成,水糊為丸,黃酒送服。用於婦女月經(jīng)不調,結成癥瘕,或骨蒸發(fā)熱,四肢無(wú)力等癥。有調和氣血、溫通經(jīng)脈之功。
因本方炮製方法特異,具體是將香附十四兩分為七等分,分別同當歸二兩酒浸;莪朮二兩童便浸;丹皮、艾葉各一兩米泔水浸;烏藥二兩米泔水浸;川芎、延胡索各一兩水浸;三棱、柴胡各一兩醋浸;紅花、烏梅各一兩鹽浸,以春季三天或夏季兩天,秋季七天,冬季十日為浸泡時(shí)間,此後單取香附為末糊丸,由於用香附一味與六種府料七次炮製,故名「七製香附丸」。
出處:《急救經(jīng)驗良方》
本方由製馬錢(qián)子、麻黃、乳香、沒(méi)藥四味藥物組成,既可用無(wú)灰酒調下內服,亦可外用燒酒調敷。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筋骨受損,紅腫作痛等癥。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效。
因本方以馬錢(qián)子為主藥,該藥苦寒有毒,所含番木鹼,成人每此服用 5 至 10 毫克即可發(fā)生中毒現象,30 毫克可致死亡。故內服用量宜嚴格掌控,以免發(fā)生中毒副作用。方名「九分散」者,一則說(shuō)明本方內服,每次以九分(相當於 2.7 克,四種藥物共同研磨之量)之內為宜; 一則告人本方之中有劇毒藥物,慎勿過(guò)量,以少為宜。
出處:《太平惠明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木通、瞿麥、車(chē)前子、萹蓄、滑石、炙甘草、大黃、山梔子等諸藥組成,加燈蕊引服。用於濕熱下注,發(fā)為熱淋、石淋,證見(jiàn)尿頻澀痛、淋瀝不暢;甚則癃閉不通、小腹脹滿(mǎn)、口燥咽乾、舌紅苔黃、脈象實(shí)數等。功能清熱瀉火、利水通淋。
方名「八正」者,「八」,謂本方由八味主要藥物組成;「正」者,乃正治之意。朱丹溪曰:「小便不通有熱有濕,有氣結於下,宜清宜燥宜升,有隔二隔三之治。如不因肺燥,但因膀胱有熱,則瀉膀胱,此正治也?!箍傊?,本方以八味藥物為散,通過(guò)正治之法(熱者寒之),以奏清熱通淋之功,用以治療濕熱下注之淋證,故稱(chēng)「八正散」。
出處:《正體類(lèi)要》
本方由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白芍藥、熟地黃、川芎,加薑、棗組成。用於氣血不足所致之面色蒼白或萎黃,心悸怔忡,食欲不振,氣短懶言,四肢倦怠,頭暈目眩,舌淡苔白,脈細弱或虛大無(wú)力等癥。有平補氣血作用。
本方為四君子湯與四物湯合方。既能健脾養胃以益氣,又能養肝行滯以補血,適於一切因氣血不足所致之證,張秉成曰:「夫人之所賴(lài)以生者,氣與血耳,而醫家之所以補偏救弊者,亦惟血與氣耳。故一切補氣諸方,皆從四君化出;一切補血諸方,又當從此四物化出也?!梗ā冻煞奖阕x》)本方集兩方為一方,八味藥物皆為補氣養血之珍品,故名「八珍湯」。
出處:《三因集一癥證方論》
本方由白芍藥、當歸、橘皮、黃耆、肉桂、人參、白朮、炙甘草、熟地黃、五味子、茯苓、遠志等組成,加生薑、大棗煎服。用於積勞虛損,四肢沉滯,少氣心悸,小腹拘急,腰背強痛,咽乾唇燥之癥。有補益氣血,健脾養心之功。
本方從十全大補湯變化而來(lái),為雙補氣血之劑,方以「人參」命名,概以人參為補氣藥之首,取氣為血帥之意,俾氣行則血行?!笜s」即營(yíng),這裏指營(yíng)血。喻用大補氣血之品,滋養營(yíng)血,使身體恢復健康,故名「人參養榮湯」。
《溫疫論》有人參養營(yíng)湯(人參、麥冬、五味、生地、當歸、白芍、知母、陳皮、甘草),治大病癒後,氣陰兩虛而自汗者。方以人參為主,輔滋養營(yíng)血之品,故名之。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杏仁、飛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竹葉、厚樸、生苡仁、半夏諸藥等組成。用於濕溫初起之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飢,午後身熱,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等癥。有宣暢氣機、清熱利濕之功。
本方治療證屬濕溫初起,衛氣同病,濕氣留戀三焦,濕重於熱者。吳鞠通認為此時(shí)不宜用汗、下、滋陰等法,應以芳香苦辛,清宣淡滲之法,方可中的。方中諸藥合用,既可輕宣上焦肺氣,又可暢通中焦氣機,還可滲利下焦濕熱,使濕利熱清,諸證自解。由於方中杏仁宣肺氣,白蔻仁調中氣,生苡仁利下濕,以「三仁」為主藥,通利三焦濕熱,故稱(chēng)「三仁湯」。
出處:《驗方新編》
本方由黨參、白朮、當歸、茯苓、生地黃、黃柏、知母、黃連、麥門(mén)冬、天花粉、黃芩、甘草等十二味藥物組成。用於通治消渴之癥,飲水不止者。有益氣滋陰,清熱生津之功。
「三消」,即上消、中消、下消。上消以多飲多渴為主;中消以消榖善飢為主;下消以多飲多溺為主。本方之中黨參、白朮、茯苓、甘草健脾益氣;當歸、地黃滋陰養血;知母、黃柏、黃芩、黃連育陰清熱;麥冬、花粉生津止渴,諸藥配伍,通治上消、中消、下消之癥,故名「三消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甘草、麻黃、杏仁組成,加生薑煎服。用於感冒風(fēng)寒,鼻塞聲重,語(yǔ)音不出;或傷風(fēng)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痰多,胸滿(mǎn)氣短等癥。有宣肺、平喘、止咳之功。
「拗」者(音「要」),違逆不順之謂也,「三拗」,指所用三藥皆違常法而用,麻黃不去根節,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而生用。本方從《傷寒論》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去石膏而來(lái),原方遵古炮製,麻黃當切斷去根節,杏仁當煮後去外皮和尖,甘草用蜜炙。本方與古法相悖而行,故名「三拗湯」,主要取其發(fā)汗、平喘力著(zhù)之義。
《證治準繩?幼科》又有一方,名五拗湯,即本方加荊芥不去梗,桔梗蜜拌炒,治感受風(fēng)寒,及形寒肢冷,痰嗽咳連聲者。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
本方由獨活、秦艽、川芎、熟地黃、白芍藥、肉桂、茯苓、防風(fēng)、細辛、當歸、杜仲、牛膝、甘草、人參、黃耆、續斷、生薑諸藥組成。用於治療肝腎氣血不足、風(fēng)寒濕痹,手腳拘攣之癥。有益肝腎、補氣寫(xiě)、袪風(fēng)濕、止痛之功。
痺證,由風(fēng)、寒、濕三氣雜至、留滯於經(jīng)絡(luò )、肌肉、筋骨之間而成?!端貑?wèn)?痺論》云:「風(fēng)、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痺也,其風(fēng)勝者為行痺,寒氣勝者為痛痺,濕氣勝者為著(zhù)痺也」。統稱(chēng)「三痺」。本方為《備急千金要方》獨活寄生湯化裁而來(lái),集袪風(fēng)除濕、散寒止痛、補氣和血、益腎滋陰諸藥於一劑,專(zhuān)治風(fēng)、寒、濕三氣襲虛所致之行、痛、著(zhù)痺,故稱(chēng)「三痺湯」。
出處:《外科理例》
本藥由三種不同處方組成,分稱(chēng)上、中、下三,如法炮製,研極細末,糯米糊和為梃子,狀如線(xiàn)香,陰乾,每次一錠,置瘡內。上品錠子由白礬、麝香、沒(méi)藥、牛黃、白砒等味組成,外用治療痔瘡;中品錠子由上品錠子去牛黃一味,並調整劑量而成,外用治療痔瘺、六瘤(即骨、脂、肉、膿、血、粉瘤)、氣核、瘰癧;下品錠子由上品錠子調整劑量而成,外用治療瘰癧、氣核、疔瘡、發(fā)背、腦疽諸瘡。
「品」,在古代常常用來(lái)表示某些事物的種類(lèi)或等級。本方有三種處方,分治三類(lèi)不同的疾病,故名「三品錠子」。
出處:《韓氏醫通》
本方由紫蘇子、白芥子、萊菔子三味藥物所組成。用於老人中虛喘嗽,痰壅氣滯之癥。有降氣消食、溫化痰飲之功。
方中選用白芥子溫肺利氣,快膈消痰;紫蘇子降氣行痰,使氣降而痰不逆;萊菔子消食導滯,使氣行則痰行?!溉印箓S均行氣消痰之品,根據「以消為補」的原則,合而為用,各逞其長(cháng),可使痰消氣順,喘嗽自平。本方用三種果實(shí)組方,以治老人喘嗽之疾,並寓「子以養親」之意,原書(shū)云:「三士人求治其親,高年咳嗽,氣逆痰痞,甚切。予不欲以病例,精思一湯,以為甘旨,名三子養親湯,傳梓四方?!拐鐓曲Q皋云:「奚痰之有飛霞子此方,為人事親者設也?!梗ā夺t方考》)故以「三子養親湯」為名矣。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炙甘草、乾地黃、白芍藥、阿膠、麻仁、麥冬、生牡蠣、生鱉甲、生龜板等九味藥物組成。用於治療下焦溫熱,熱深厥甚,脈細數,心中憺憺大動(dòng),甚至心中痛者,有滋陰息風(fēng)之效。
「三甲」者,是指本方所用的藥物中有軟體動(dòng)物牡蠣之甲殼,脊椎動(dòng)物鱉之背甲,龜科動(dòng)物烏龜之腹甲,三種動(dòng)物貝甲併用,其滋陰潛陽(yáng)之功能更強?!笍兔}」者,言本方是在復脈湯(即炙甘草湯)的基礎上創(chuàng )立,有益氣補血、滋陰復脈之作用,本方可使陰液補充,脈復於常。故對溫熱病後期陰虧脈弱等癥有效。
出處:《外科正宗》
本品由明礬、砒石、雄黃、乳香四味藥物組成,先將礬、砒鍛紅,再研成細末,加雄黃、乳香二味,調搓成藥條,陰乾後外用。適用於痔瘡、肛瘺、癭瘤、疔瘡、發(fā)背、腦疽等癥。有袪腐、拔瘺之功效。
「三品」者,謂方中有明礬、砒石、雄黃三種主要藥物,乳香有調糊作用?!敢粭l槍」,謂本方的使用方法是將藥搓成藥條,像「槍」一樣插進(jìn)瘡孔之內,從而達到袪除腐肉,治癒瘺管之作用。故以此而命名。
出處:《金匱要略》
本方由大黃、乾薑、巴豆等三種藥物組成。用於裏、寒、實(shí)証,證見(jiàn)卒然心腹脹痛,脘腹脹滿(mǎn)高起,二便不通,甚則痛如錐刺,面清氣喘,暴厥者。有攻逐寒積之用。
方中巴豆辛熱峻下,開(kāi)通閉塞;乾薑溫中,助巴豆以袪寒;大黃蕩滌腸胃,推陳致新。三藥配合,力猛效捷,製丸儲藏,以備用於逐暴寒實(shí)之急證,故名「三物備急丸」。汪昂亦有「三藥峻厲,非急莫施,故曰備急」之說(shuō)。(《醫方集解》)本方是中醫治療急腹癥的主要方劑之一。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生白芍、阿膠、生龜板、乾地黃、麻仁、五味子、生牡蠣、麥冬、炙甘草、生雞子黃、鱉甲諸藥組成。用於虛風(fēng)內動(dòng)證,癥見(jiàn)神倦瘈瘲,脈氣虛弱,舌絳少苔,時(shí)時(shí)欲脫者。有滋陰熄風(fēng)之功。
吳鞠通曰:「名定風(fēng)珠者,以雞子黃宛如珠形,得巽木之精,而能息肝風(fēng)。肝為巽木,巽為風(fēng)也。龜亦有珠,具真武之德而鎮震木,震為雷,在人為膽,雷動(dòng)而未有無(wú)風(fēng)者,雷鏡而風(fēng)亦靜矣。元陽(yáng)真上巔頂,龍上於天也。制龍者,龜也。古有豢龍御龍之法,失傳已久,其大要不出乎此?!梗ā稖夭l辨》)本方為治風(fēng)之劑,方中多用甘潤救陰之藥,尤添雞子黃其形如珠,功在滋陰液,熄風(fēng)陽(yáng),因作用較「小定風(fēng)珠」為強,故稱(chēng)「大定風(fēng)珠」。
註:「豢」:音“換”,飼養之義。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黃柏、知母、熟地黃、炙龜板四藥組成,研末,用豬脊髓蒸熟,煉蜜為丸。用於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的骨蒸潮熱、盜汗、吐血;或煩熱易飢,足膝疼痛,舌紅少苔,尺脈數而有力等證。有滋陰降火之功。
朱丹溪曰:「陰常不足,陽(yáng)常有餘,善衛生者,宜常養其陰,俾陰與陽(yáng)齊,則水能制火,體強無(wú)病。今人縱慾者多,精血既虧,相火必旺,真陰愈竭,孤陽(yáng)妄行。而勞瘵潮熱,盜汗骨蒸,咳嗽咯血、吐血等證易作。所以世人火旺致此病者,十居八久;火衰成此疾者,百無(wú)二三。是方能驟補真陰,承制相火,較之六味,功效尤捷?!篂榇笱a腎陰良方,故稱(chēng)「大補陰丸」。
出處:《傷寒論》
大青龍湯由麻黃、桂枝、炙甘草、杏仁、石膏、生薑、大棗等諸藥組成。用於外感風(fēng)寒,表實(shí)無(wú)汗兼有裏熱證者。有發(fā)汗解表,清熱除煩之功。
小青龍湯由麻黃、芍藥、細辛、乾薑、炙甘草、桂枝、五味子、半夏等諸藥組成。用於外感風(fēng)寒,內停水飲諸證者。有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之功。
古有「左青龍右白虎」之說(shuō)。青龍,是神話(huà)中東方木神,色主青,主發(fā)育萬(wàn)物。張秉成曰:「名小青龍者,以龍為水族,大則可興雲致雨,飛騰於宇宙之間;小則亦能治水驅邪,潛隱於波濤之內耳?!梗ā冻煞奖阕x》)二方發(fā)汗逐飲之功,猶如青龍之興雲治水,但依其發(fā)汗力強弱而命名「大、小青龍湯」。
出處:《傷寒論》
大承氣湯由大黃、厚樸、枳實(shí)、芒硝四藥組成。用於陽(yáng)明腑實(shí)證之痞、滿(mǎn)、燥、實(shí)四證及脈實(shí)者,或腸中實(shí)熱積滯之「熱結旁流」等證。有峻下熱結之功。
小承氣湯由大黃、厚樸、枳實(shí)三藥組成。用於陽(yáng)明腑實(shí)之痞、滿(mǎn)二證為主者,有輕下熱結之功。
承者,受也、順也、制也。王晉三云:「承氣者,以下承上也?!梗ā豆欧竭x註》)柯韻伯云:「諸病皆因於氣,穢物之不去,由於氣之不順,故攻積之劑必用行氣藥以主之??簞t害,承乃制,此承氣之所由;又病去而無(wú)氣不傷,此承氣之義也?!梗ā秱畞?lái)蘇集》)六腑以通為用,胃氣以下降為順,二方峻下熱結,皆能承順胃氣,使腑氣得降,熱結得通,故名「承氣湯」。
出處:《傷寒論》
大陷胸湯由大黃、芒硝、甘遂三藥組成。用於水飲與邪熱互結於胸腹之大結胸癥。有瀉熱、逐水、通結之功。
小陷胸湯由黃連、半夏、瓜蔞實(shí)三藥組成。用於傷寒表證誤下,邪熱內陷,與痰熱結於心下之小結胸癥。有清熱化痰,寬胸散結之功。
結胸,是邪熱結於胸中,而出現心下痛,按之硬滿(mǎn)的病證?!秱摗分懈鶕∫蚝团R床表現,分為大、小、熱實(shí)、寒實(shí)、水、血等類(lèi)結胸。二方分治大、小結胸證。成無(wú)己云:「結胸為高邪,陷下以平之,故治陷胸曰『陷胸湯』」。(《傷寒論註解》)劑有大小,證有輕重,均能蠲(音“捐”)除胸中痰熱互結之邪,如同陷陣,故分稱(chēng)「大陷胸湯」和「小陷胸湯」。
出處:《醫學(xué)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生黃耆、當歸、枸杞子、山萸肉、生乳香、生沒(méi)藥、鹿角膠七味藥組成。用於治療肢體痿廢,或偏枯,脈象極細微無(wú)力者。有益氣和血、滋補肝腎之功。
「干」者,有制止、干預之意;「頹」者,即敗壞、頹廢為謂也。本方中生黃耆補中益氣;當歸養血和血;枸杞子、山萸肉滋補肝腎;乳香、沒(méi)藥散瘀止痛;鹿角膠補腎生精。諸藥合用,可制止偏枯、痿廢之證的發(fā)展,使頹廢的肢體重新振復,故名約「干頹湯」。
本方由麝香、乳香、沒(méi)藥、銅綠、黃丹、龍骨、輕粉、安息香、松香、杏仁、蓖麻仁、琥珀、冰片、珍珠、血竭諸藥等組成。外用至瘰癧、癰疽、疔瘡初起之癥。有解毒消瘰、袪腐止痛之功。
由於本方製法比較特殊,先將杏仁、蓖麻仁入石臼中,用木槌搗爛如泥,然後將餘藥研成細末,置於石板之上,邊加邊用木槌去捶打,擊千餘下,使藥物達到充分混合,成為軟膏方止,方名則根據其製作方法而言,故稱(chēng)「千捶膏」。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川芎、荊芥、白芷、羌活、甘草、細辛、防風(fēng)、薄荷葉等組成為末,清茶調下。用於外感風(fēng)邪頭痛,證見(jiàn)偏正頭痛,巔頂作痛,或見(jiàn)惡寒發(fā)熱,目眩鼻塞,舌苔薄白,脈浮者。有疏風(fēng)止痛之功。
本方為治療風(fēng)邪外襲所致頭痛有效方。方中川芎善治少陽(yáng)、厥陰頭痛;羌活善治太陽(yáng)經(jīng)頭痛;白芷善治陽(yáng)明經(jīng)頭痛;細辛、薄荷、荊芥、防風(fēng)辛散上行以疏散風(fēng)邪,止頭痛之功。此方以川芎為主藥而製成散劑,用茶清調服,治風(fēng)邪上犯頭目,阻遏清陽(yáng)之頭痛有卓著(zhù)的療效,故名「川芎茶調散」。
本方加菊花、殭蠶名「菊花茶調散」(《醫方集解》),主治風(fēng)熱上攻所致的頭目昏重及偏正頭痛,有疏散風(fēng)熱,清利頭目之功。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麻黃、防己、人參、黃芩、桂心、白芍藥、川芎、杏仁、附子、防風(fēng)、生薑諸藥組成。用於中風(fēng)不醒人事,筋脈拘急,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語(yǔ)言蹇澀等癥。有扶正祛風(fēng)之功。
「續命」,即延續生命,這裡有卻病延年之意?!妒鶉呵铩份d:晉安帝元年,盧循為廣州刺史,贈劉裕以益智粽,裕乃答以續命湯。舊俗於端陽(yáng)節以彩帶繫臂,云可避災延壽,其絲便名續命絲。並有「細如續命絲」(歐陽(yáng)修),「返魂單向何人用,續命湯於何處施」之詩(shī)句,可證二字之本意。中風(fēng)證屬正虛邪實(shí),病情危篤,治療不當則一蹶不振。本方服之可轉危為安,延續生命,故稱(chēng)「小續命湯」。
出處:《攝生秘剖》
本方由生地黃、五味子、當歸身、天門(mén)冬、麥門(mén)冬、柏子仁、酸棗仁、人參、玄參、白茯苓、遠志、桔梗組成為丸,朱砂為衣,龍眼肉湯送下。用於心腎不足,陰虧血少所致之虛煩心悸,健忘失眠等癥。有滋陰清熱、補心安神之功。
「天王」,指鄧天王。相傳唐終南宣律師(道宣)講經(jīng)勞瘁,夢(mèng)鄧天王授此方。實(shí)則是他患病後所創(chuàng )製出來(lái)的驗方,而托名於鄧天王?!秆a心」。即補養心血作用。本方滋中寓清,標本兼治,有補心血、清心火、斂心氣、養心神之功??墒剐臍夂投褡詺w,心血足而神自藏,從而虛煩、失眠、驚悸諸癥得以痊癒。故稱(chēng)「天王補心丹」。
出處:《醫學(xué)發(fā)明》
本方由天臺烏藥、木香、妙茴香、青皮、炒高良薑、檳榔、川楝子、巴豆等藥組成。用於寒凝氣滯的小腸疝氣,少腹痛引睪丸,舌淡苔白,脈沈遲或弦等癥。有行氣解鬱,散寒止痛之功。
本方為氣滯寒疝痛實(shí)癥之常用劑。重在行氣疏肝,兼以散寒,從而使氣行寒散,肝脈調和,疝痛可消。蘇敬《新修本草》曰:「『烏藥』今臺州、雷州、衡州均有之,以天臺者為勝?!固炫_,一為縣名,在浙江省境內,屬臺州。一為山名,在天臺縣北,為先霞嶺山脈的東支。以此地所產(chǎn)的烏藥為上,故名「天臺烏藥」。本方以其為主藥,且以散劑應用,故名「天臺烏藥散」。
出處:《華氏中藏經(jīng)》
本方由生薑皮、桑白皮、大腹皮、茯苓皮五種藥物組成。用於皮水,證見(jiàn)一身悉腫,肢體沉重,心腹脹滿(mǎn),上氣促急,小便不利,舌苔白膩,脈象沉緩,以及妊娠水腫等。有利溼消腫,利氣健脾之功。
本方為治皮水的通用方。水腫一證,多與肺、脾、腎三臟相關(guān)。本方既健脾運化,利水滲溼,又肅降肺氣,通調水道,故有理氣、消腫、健脾之效。由於方中五藥皆用其皮,以治皮水之證,取「以皮治皮」之意,故稱(chēng)「五皮飲」。
本方去桑白皮,加青皮、地骨皮、甘草皮,名「七皮飲」,治證同上;如去桑白皮,加白朮名「全生白朮散」,「全生」有保全生命的意思,該方有健脾利溼,安胎消腫之功,可用治療妊娠脾虛水腫之證。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水銀、朱砂、雄黃末、珍珠粉、鉛等五種藥物組成,先將鉛與水銀煎熬後,再與其餘藥末混合,煉蜜為丸,金銀器、薄荷煎湯送服。用於治療小兒癇證。有鎮靜息風(fēng)之效。
癇證,為兒科常見(jiàn)疾病,以屢發(fā)屢止,止後一切如常為特點(diǎn),風(fēng)、火、痰、食、鬱均可引起,治療多責之於肝風(fēng)。由於本方之中珍珠粉色青,朱砂色赤,雄黃色黃,水銀色白,鉛色黑,五種藥物具備五種顏色,雜合為丸,用以治療五種癇證(指以上五因引起之癇證),故名「五色丸」。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豬苓、澤瀉、白朮、茯苓、桂枝諸藥組成。用於外有表證,內停水飲之證。癥見(jiàn)頭痛發(fā)熱、水腫、泄瀉;痰飲,臍下動(dòng)悸,吐涎沫而頭眩等。有利水滲溼,溫陽(yáng)化氣作用。
趙羽皇云:「五苓散一方,為行膀胱之水而設,亦為逐內外之水飲之首劑也?!梗ā睹t方論》)雖然本方所治之癥不一,但若掌握其病機為膀胱氣化不利,及主證小便不利,用之均有良驗。方中由五味藥組成,以利水之豬苓為主,故稱(chēng)「五苓散」。亦有「苓」為以「令」水行之意。
本方去桂枝名「四苓散」,至內傷飲食夾溼證。本方加入人參名「春澤湯」,其意在助氣以生津,猶如春雨潤澤一般;加茵陳則名「茵陳五苓散」,是治療溼熱發(fā)黃的效方。
出處:《銀海精微》
本方由黃柏、知母、木通、梔子、生地黃、甘草、玄參、桔梗、黃芩、防風(fēng)諸味藥物組成。用於治療瞳仁乾澀火旺,以及五臟虛火妄動(dòng)諸癥。有滋陰瀉火之功。
中醫眼科有「五輪」之說(shuō)。即把眼睛由外周向中心分為「肉、血、氣、風(fēng)、水」五輪,其中「肉輪」位於上下眼胞(瞼)屬脾;「血輪」位於兩眥血絡(luò )屬心;「氣輪」位於白睛屬肺;「風(fēng)輪」位於黑睛屬肝;「水輪」位於瞳神(仁)屬腎。本方服之能滋養五臟之陰,以瀉五臟之虛火,通治「五輪」虛火上炎,以致引起瞳仁乾澀之癥,故名曰「五瀉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赤茯苓、當歸、生甘草、赤芍、梔子仁等五位藥物組成。用於腎氣不足,膀胱有熱,水道不通,淋瀝不盡,臍腹急痛,發(fā)作有時(shí)之五淋癥。有清熱祛濕,利水通淋之功。
「五淋」,是石淋、氣淋、膏淋、勞淋、血淋的合稱(chēng)。石淋見(jiàn)於尿中雜有砂石,尿色黃濁,或呈血尿,多因濕熱蘊結所致;氣淋見(jiàn)下腹至陰囊脹痛,小便澀滯,多因膀胱氣滯所致;膏淋見(jiàn)小便混濁如米泔,或如脂膏之物,尿出不暢,多由濕熱或腎虛所致;勞淋是病久不癒,欲勞則發(fā),多因脾腎兩虛所致。均有尿頻、尿急、淋瀝不斷或尿痛等證候。由於本方能治療多種淋證,故稱(chēng)「五淋散」。
出處:《醫宗必讀》
本方由人參、當歸、茯苓、煨白芍、川芎、五味子、白朮、細辛、甘草、生薑十味藥物組成,主要用於五臟痹癥。有補氣養血、溫陽(yáng)通絡(luò )之功。
「痹」,有不通之意。所謂「五臟痹癥」,是指「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肺痹」者,煩滿(mǎn)喘而嘔;「脾痹」者,四肢懈惰,發(fā)咳嘔汁,上為大寒;「腎痹」者,善賬,足攣不能伸,身僂不能直。由於本方可治五臟之痹癥,故以此命名之。
出處:《醫學(xué)心悟》
本方由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當歸、薏苡仁、麥門(mén)冬、炒黃柏知母九味藥物組成。臨癥時(shí)可以視情況加味,若心氣熱加黃連、丹參、生地黃;肝氣熱加黃芩、牡丹皮、牛膝;腎氣熱加生地黃、牛膝、石斛;肺氣熱加天門(mén)冬、百合;挾痰加川貝母、竹瀝;挾濕加半夏;瘀血加桃仁、紅花。用於治療五臟痿證。有清熱利濕、健脾益氣、滋腎降火之功。
痿證是由於肺熱葉焦、濕熱傷筋、肝腎虧損等所致之肢體痿廢的一類(lèi)病證。根據病因分為脈、筋、肉、骨、皮毛「五痿」,由五臟之熱所引起。本方靈活化裁,通治五痿之證,故名曰「五痿湯」。
出處:《證治準繩》
本方由菟絲子、五味子、枸杞子、覆盆子、車(chē)前子諸藥組成。用於腎虛遺精、陽(yáng)痿早泄、小便後餘瀝不清、久不生育,及氣血兩虛、鬚髮早白等癥。有補腎固精之效。
古謂本方有添精、補髓、益腎的作用,稱(chēng)之為種子方。方中菟絲子、枸杞子補腎陽(yáng),益精血;五味子、覆盆子補腎固澀;車(chē)前子亦有補肝腎之功。王肯堂云:「嘉靖丁亥得於廣信鄭中函宅,藥止五味,為繁衍宗嗣種子第一方也,故名?!梗ā秼D科準繩》)「衍」為廣布常流之意,本方五藥皆用「種子」,取「以子補子」之義,有添精補腎,助於繁衍宗嗣的作用,故稱(chēng)「五子衍宗丸」。
出處:《醫宗金鑒》
本方由金銀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五味藥物組成,水煎加酒服。用於各種疔毒,局部紅腫熱痛,初起如粟,堅硬根深如釘狀,舌紅苔黃,脈數有力者。有清熱、解毒、消腫之功。
本方為治療疔瘡腫毒的有效方劑。岳美中云:「本方取金銀花寒能解毒,甘不傷胃,為主藥,以宣通氣血,疏散毒熱;蒲公英、地丁消癰毒,散熱結為佐;野小菊、天葵根涼血散瘀為使?!梗ā对烂乐嗅t案集》)由於本方由五味藥物組成,均有消癰解毒功效,故而命名為「五味消毒飲」。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麥芽、 炒使君子、炒黃連、橘紅、龍膽草、蕪荑(ㄊㄧ / )等藥物,共為細末,米糊為丸。用於治療小兒疳積而見(jiàn)面黃肌瘦,肚大青筋,牙疳口臭,或蟲(chóng)積下痢,腹痛等癥。有健脾和胃,消食化積之功。
疳積,多由乳食失調而致?!肝屦帷?,指五臟疳積。心疳為心經(jīng)鬱熱引起;肝疳為肝經(jīng)受熱引起;脾疳為脾胃損傷引起;肺疳為鬱熱傷肺引起;腎疳為伏熱內阻引起。雖然五臟疳主癥不盡相同,但運用本方可以通治各種疳病,故名「五疳消食丸」。
出處:《晉男史傳恩家傳方》
本方由蟬蛻、南星、天麻、全蠍、殭蠶五種要物組成。用於治療破傷風(fēng),癥見(jiàn)牙關(guān)緊閉、角弓反張者。有袪風(fēng)痰、止痙搐之功。
本方為治療破傷風(fēng)初期的常用方。破傷風(fēng),屬痙病中的傷痙,多由外傷中風(fēng)邪所致。方中主用全蠍、殭蠶、蟬蛻三味熄風(fēng)止痙的蟲(chóng)類(lèi)藥物,再加南星、天麻兩味袪風(fēng)化痰之品,服藥後以五心汗出為佳,可使風(fēng)痰清而痙搐自止,癥狀緩解而收功?!肝寤ⅰ?,是謂本方用五種藥物配伍,功效強猛如虎;「追風(fēng)」,是言本病是由中風(fēng)邪而得,方中以袪風(fēng)為主,療效迅速,好像虎逐風(fēng)邪一般,使痙病得以消除。故名「五虎追風(fēng)散」。
出處:《醫學(xué)心悟》
本方由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陳皮諸藥組成。用於風(fēng)邪犯肺所致的咳嗽咽癢,微有惡風(fēng)發(fā)熱,舌苔薄白等癥。有止咳化痰、疏表宣肺之功。
前人云:有聲無(wú)痰為咳,有痰無(wú)聲為嗽,後世合稱(chēng)咳嗽。劉河間云:「咳謂無(wú)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是無(wú)聲而有痰,脾濕動(dòng)而為痰也??人灾^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dòng)於脾濕,咳而為嗽也?!梗ā端貑?wèn)病機氣宜保命集》)實(shí)際上,二者往往不能?chē)栏穹珠_(kāi)??人缘陌l(fā)生,總由肺氣失宣所致,治療當以宣肺為主。本方為散服用,有解表邪、宣肺氣、止咳嗽、化痰涎之效,故稱(chēng)「止嗽散」。
出處:《蘭室秘藏》
本方由川烏、澤瀉、黃連、人參、青皮、當歸、生薑、麻黃、柴胡、蓽澄茄、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黃耆、升麻、吳茱萸、厚樸、草豆蔻、黃柏諸藥組成。用於中滿(mǎn)寒脹、寒疝、大小便不通、腹中寒、心下痞等癥。有健脾行氣、瀉熱利濕之功。
王晉三云:「分消者,上下分消其邪,謂以辛熱散之,苦熱瀉之,淡滲利之,使其陰陽(yáng)自然分化,不必瀉穢以下之也?!?p>(《古方選注》)「中滿(mǎn)」,當指中焦痞滿(mǎn)。本方標本同治,正邪兼顧,服之可使寒散氣順,濁降清升,中焦痞滿(mǎn)得除,病邪上下分消,故名為「中滿(mǎn)分消湯」。
出處:《洪氏經(jīng)驗集》
本方由芡實(shí)末、金櫻子膏製為小丸,鹽湯送服。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男子遺精白濁、女子帶下,以及小便頻數、遺尿等癥。有益腎滋陰、收斂固攝之功。
「水陸」,指兩藥生長(cháng)環(huán)境,芡實(shí)生長(cháng)在水中,而金櫻子則長(cháng)於山上,一在水而一在陸?!赶伞?,謂本方之功效神奇。方中芡實(shí)甘澀,能固腎澀精;金櫻子酸澀,能固精縮尿。兩藥配伍,能使腎氣得補,精關(guān)自固,從而遺精、遺尿、帶下蠲除。雖然本方藥僅二味,但配伍合法有制,用之於臨床,其療效一如仙方,故稱(chēng)之為「水陸二仙丹」?!夺t方經(jīng)驗匯編》有水陸三仙膏,由鮮荷葉、鮮菊葉、赤小豆組成,蜜和調塗局部,治療重癥大頭瘟、頭面焮腫等病。
出處:《醫學(xué)心悟》
本方由天門(mén)冬、麥門(mén)冬、熟地黃、生地黃、山藥、百部、沙參、川貝母、阿膠、茯苓、獺肝、三七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用白菊花、霜桑葉熬膏,將阿膠化入膏內,和諸藥末煉蜜為丸,噙化。用於陰虛咳嗽、癆瘵久嗽之癥。有滋陰降火、潤肺平肝、消痰止咳、袪瘀定喘之功。
「月華」,古人指月亮或月亮周?chē)墓猸h(huán)。有「清陰往來(lái)遠,月華散前墀」(江文通.雜體詩(shī))和「舟子夜離家,開(kāi)舲望月華」(瘐信.舟中望月詩(shī))等詩(shī)句。又因肺屬陰,為五藏之華蓋,猶如月亮之光彩華美。本方能滋陰潤肺,治療肺癆之病,故名「月華丸」。
出處:《外科正宗》
本方由青皮、陳皮、乳香、沒(méi)藥、連翹、黃耆、當歸、甘草節、白芷、射干、天花粉、穿山甲、貝母、白芍藥、金銀花、皂角刺、木香、大黃等十八味藥物組成,加水、酒各半煎服。用於五臟內癰、發(fā)背,尻臀諸種,臟毒初起腫硬等癥。有清熱解毒、消除癰腫之功。
中醫治療外科病癥,有內治、外治兩法。內治又分消、托、補三法,故稱(chēng)「內消」;「沃雪」者,由如以沸水澆雪一般,可使其立即融化??傊钦f(shuō)服
用這一「內消」之方後,使瘡瘍癰腫疾患,能夠立即消散吸收之意。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鶴虱、檳榔、苦楝根皮、炒鉛粉、枯礬諸藥組成,麵糊為丸,溫米湯下。用於腸中因諸寄生蟲(chóng)(如蛔、蟯、絛、薑片蟲(chóng)等)所致的腹中疼痛,嘔吐清水或蟲(chóng)。有殺蟲(chóng)驅蟲(chóng)作用。
本方集萃驅殺諸蟲(chóng)之藥於一方,各藥單用即又驅殺作用,合用則力更強?!富?,有融解、消化、消滅之意。由於本方對多種腸道寄生蟲(chóng)均有殺滅作用,故稱(chēng)「化蟲(chóng)丸」。
《醫方集解》較本方多蕪荑(音“提”)、使君子兩味,主治相同?!蹲C治準繩》化蟲(chóng)丸,則由蕪荑、黃連、神麴、麥芽四味藥物組成,主治小兒疳熱。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丁香、檀香、木香、白豆蔻仁、藿香葉、砂仁、甘草等諸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鹽湯調服。用於治療氣滯不勻,胸膈虛痞,宿食不消,脘腹刺痛,噁心嘔吐等癥。有芳香行氣,健胃和中之功。
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dòng)的重要物質(zhì)。氣機暢達,升降調和則諸病不生。若因情志刺激,或內傷食滯,均可使氣機失暢而變癥叢生。本方中丁香、檀香、木香芳香行氣;白蔻仁、砂仁化濕和胃;甘草調和諸藥。共同配伍,可使氣滯得以調勻,升降從此復常?!竸颉褂衅骄?,故名曰「勻氣散」。
出處:《陳修園醫書(shū)全集》
本方由蒼朮、陳皮、柴胡、連翹、白芷、枳實(shí)、山楂、羌活、防風(fēng)、藿香、甘草、神麴、川芎、桔梗、麥芽、蘇葉、厚樸、陳茶十九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拌勻合糊壓成塊狀,用時(shí)加薑、蔥少許,水煎熱服。用於風(fēng)寒感冒,停食嘔噁,腹痛腹瀉等癥。有辛溫解表、疏風(fēng)散寒、降逆止痛、消食導滯之功。
名「午時(shí)茶」等,是謂本方所用之藥物共研細末之後,須在農曆五月五日午時(shí)這一特定時(shí)間內,製成茶餅狀,亦因其中含有陳茶此味藥,用時(shí)如茶一樣煎煮後再服,故而名之。
出處:《串雅內編》
本方由牽牛子、檳榔、茵陳、莪朮、三棱、皂角諸位藥物組成,共為細末,醋糊為丸。用於治療邪熱上攻、痰涎壅滯、噎膈、反胃吐食;及積聚痞塊、瘡熱腫痛;或大小便不利;女人面色萎黃、癥瘕等癥。有清熱利濕、理氣散瘀之功。
方中牽牛子逐水通便,檳榔行氣除濕,茵陳清泄濕熱,莪朮理氣散瘀,三棱破瘀消積,皂角散結消腫。諸藥共伍,對上述諸癥有效。方名「牛郎串」,是以方中二味屬藥,一名牽牛子,一名檳榔,而取其諧意稱(chēng)矣。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延胡索、五靈脂、草果、沒(méi)藥等四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每用 6 克,酒調送服。用於治療脘腹痞脹、心脾氣痛之癥。 有理氣散瘀、溫中止痛之效。
方中延胡索行氣活血,長(cháng)於止痛;五靈脂通利血脈,行血止痛,沒(méi)藥袪瘀止痛;草果理氣散寒,故用於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疼痛有效?!甘帜椤?,用手取物。在此則指運用本方之後,尤如通閉解結、手到病除,表示治療效果迅速,故名「手拈散」。
出處:《寒溫條辨》
本方由殭蠶、蟬蛻、薑黃、大黃為末,黃酒、蜂蜜調勻冷服。用於溫病表裏三焦大熱,證見(jiàn)憎寒壯熱、頭痛咽腫、煩渴引飲;或上吐下瀉、吐衄便血等。近年來(lái)廣泛應用於眩暈、胃脘痛、不寐、中風(fēng)、厥頭痛、外感等證,有較好的療效。
本方藥僅四味,其中殭蠶、蟬蛻袪風(fēng)解痙、散風(fēng)熱、宣肺氣,宣陽(yáng)中之清陽(yáng);大黃、薑黃蕩積行瘀、清邪熱、解溫毒,降陰中之濁陰;又加黃酒為引,蜂蜜為導。兩兩相伍,一升一降,可使陽(yáng)升陰降,內外通和,而溫病表裡三焦之熱全清。楊栗山云:「名曰升降,亦(表裡)雙解之別名也?!梗ā逗疁貤l辨》)因之命名「升降散」。
出處:《醫學(xué)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生黃耆、柴胡、知母、桔梗、升麻五種藥物組成。用於治療胸中大氣下陷,氣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氣息將停,危在頃刻等癥。有補中益氣、升提舉陷之功。
著(zhù)名中西匯通醫家張錫純認為:胸中呼吸之氣謂之「大氣」。大氣升則呼吸調勻,人體安和;大氣陷則呼吸迫促,變證峰起。方中黃耆為君,補氣升提,並以涼潤之知母緩其熱;柴胡、升麻能引下陷之大氣上升;桔梗為藥中之舟楫,能載諸藥之力上達胸中以為嚮導。故服用本方可使下陷之大氣得以升復,氣短之證從而治癒,故名曰「升陷湯」。
出處:《脾胃論》
本方由黃耆、半夏、人參、炙甘草、獨活、防風(fēng)、白芍、羌活、橘皮、茯苓、澤瀉、柴胡、白朮、黃連等組成,加薑、棗水煎服。用於脾胃虛弱之怠惰嗜臥、口苦舌乾、飲食無(wú)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等癥。有升陽(yáng)益胃之功。
本方為李東垣治療勞倦傷脾、溫熱中阻、營(yíng)衛不和的名方?!干?yáng)」者,升脾之陽(yáng);「益胃」者,益胃之氣。東垣認為脾胃為元氣之本,為升降之樞紐,上述諸癥皆由於清陽(yáng)不升、濁陰不降的結果。故創(chuàng )此方以升發(fā)陽(yáng)氣,振奮脾胃運化功能,從而使脾氣升而胃氣降,維持「清陽(yáng)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yáng)發(fā)腠理,濁陰走五臟;清陽(yáng)實(shí)四肢,濁陰歸六腑」的正常生降運動(dòng)。故稱(chēng)「升陽(yáng)益胃湯」。
出處:《傷寒直格》
本方由滑石、甘草二味藥物組成。用於感受暑濕之身熱、心煩口渴、小便不利;或嘔吐泄瀉;亦治膀胱濕熱所致的小便赤澀淋痛,以及砂淋等癥。有清暑利濕之功。
「六一」,指原方中藥物用量;滑石六兩、甘草一兩,以數而名之。又名天水散,汪昂曰:「其數六一者,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也?!梗ā夺t方集解》)。亦名神白散,「因其色白而神之也?!梗ā对鲅a內經(jīng)食遺方論》)
本方加辰砂,燈心湯調服名益元散,意為除中焦積熱以益一元之氣也;本方加青黛名碧玉散,因青黛色如碧玉也;本方加薄荷名雞蘇散,因薄荷又名雞蘇或水蘇。三方均能清暑,而各分別適用於兼驚、兼熱、兼表證者。
出處:《醫方考》
本方由砂仁、半夏、杏仁、藿香、木瓜、厚樸、扁豆、赤茯苓諸藥組成。用於夏月飲食不調,濕傷脾胃所致的霍亂吐瀉,倦怠嗜臥,胸膈痞滿(mǎn),舌苔白滑等癥。功能袪暑除濕,健脾和中。
本方為治外感暑濕,內傷生冷之證的效方?!噶汀拐?,即六腑和調之義也。因脾胃為六腑之總司,後天之本,本方所治之證,雖有外感、內傷,但以脾胃病變?yōu)橹?。本方能調理脾胃,使六腑安和,身體健康,故稱(chēng)「六和湯」。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六和湯由上方加白朮、人參、甘草、生薑、大棗組成,通治風(fēng)寒暑濕燥火六氣所傷之病。因該方能使六氣調和,病去人安,故亦名「六和湯」。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熟地黃、山茱萸、乾山藥、澤瀉、牡丹皮、白茯苓六藥組成。用於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消渴,骨蒸潮熱,手足心熱,牙齒動(dòng)搖,小便淋瀝,舌紅少苔,脈沉細數。有滋陰補腎之功。
本方由金匱腎氣丸化裁而來(lái)。錢(qián)乙製此方時(shí),謂小兒陽(yáng)氣甚盛。故去桂、附不用,原為主治小兒「五遲」證,後世推廣為滋補腎陰之祖方。本方重用熟地黃以補腎,六種藥物中酸苦甘辛鹹淡六味俱備,故名「六味地黃丸」。正如王旭高說(shuō):「酸苦甘辛鹹淡比,六味之名以此。曰『地黃』者,重補腎也」。(《王旭高醫書(shū)六種》)
出處:《蘭室秘藏》
本方是由升麻、葛根、柴胡、白芍藥、防風(fēng)、甘草諸味藥物組成,共為粗末,每用15克,加連鬚蔥白3寸,水煎,不拘時(shí)服。用於治療心火下陷脾土之中,鬱而不得伸,五心煩熱諸證。有辛散透達,發(fā)泄火鬱之功。
「火鬱」,是指熱邪伏於體內,治宜因勢利導,正如《素問(wèn).六元正紀大論》所云「火鬱發(fā)之」。方中用升麻升陽(yáng)散火;柴胡清熱解鬱;葛根解肌透達;白芍斂陰和營(yíng);防風(fēng)疏調肝脾;甘草調和諸藥;蔥白辛溫發(fā)表。諸藥同用,可使火鬱從肌表而解,故名「火鬱湯」。
出處:《瘍醫大全》
本方由熟地黃、玄參、茯苓、白芥子、山茱萸、山藥、五味子、肉桂等諸味藥組成。用於治療陰虛所致的咽喉疼痛癥。有滋陰清熱之效。
腎為水火之臟。腎陰即元陰、真水;腎陽(yáng)即元陰、真火。足少陰腎經(jīng)入肺、循喉嚨,達舌根。腎陰不足,虛火上炎,遂成咽喉疼痛之癥。本方之中,用熟地、玄參、山茱萸、山藥等滋陰降火之藥,再用肉桂、白芥子等引火歸元,從而使陰虛之火引歸腎宅,咽痛之癥自然消失,故名「引火湯」。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龜板、龍骨、遠志、菖蒲四味蜜丸,黃酒送服。用於心血虛弱,精神恍惚,心神不安,健忘失眠等癥。有補心、安神、益智之功。
「孔聖」,指孔子,封建統治者尊他為「聖人」;「枕中」,古時(shí)枕形箱篋,中可儲物。本方取龜(版)屬陰而靈、龍(屬)陽(yáng)而靈,借二物之陰陽(yáng),以補身之陰陽(yáng),假二物之靈氣,以補心之靈氣,再佐以芳香苦辛之味,通腎起以開(kāi)心竅。喻本方服之可治健忘諸證,使人智慧聰明,讀過(guò)之書(shū)猶如古時(shí)聖人一樣過(guò)目成誦,又如藏於枕篋一般勞記不忘。故稱(chēng)為「孔聖枕中丹」。
出處:《景岳全書(shū)》
本方由石膏、熟地黃、麥冬、知母、牛膝諸藥組成。用於胃熱陰虛之牙痛、頭痛、齒鬆牙齦出血,煩熱口渴,舌乾紅,胎黃而乾等癥。有清胃滋陰之功。
「玉女」,有三種說(shuō)法:一指古代道家稱(chēng)腎為「玉女」,本方可滋補腎水,故名。一指觀(guān)音菩薩左有「金童」,手持淨瓶,右有玉女,手持柳枝,觀(guān)音用柳枝醮淨瓶之水,灑於大地則清涼滋潤,喻本方有滋陰降火之功。一指石膏其色白無(wú)暇,性陰寒,象徵「玉女」。本方以狀如「玉女」之石膏為主,既補腎水之不足,又瀉胃火之有餘,宛若觀(guān)音大士用柳枝醮淨瓶之水灑於大地一樣,從而使陰虛火亢之癥迅速得以平息,所以名「玉女煎」。
出處:《醫醇謄義》
本方由玉竹、沙參、蛤粉、羚羊角、麥門(mén)冬、貝母、石斛、瓜蔞皮等諸味藥物組成,水煎加梨汁半杯沖服。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微喘,肌表漫熱,口燥咽乾等癥。有清肺潤燥,止咳化痰之功。
「玉環(huán)」,指用玉石製成的環(huán),古時(shí)用作配飾。古時(shí)玉亦入藥,《本經(jīng)》列為上品,且云:「味甘平無(wú)毒,主除胃中熱,喘息煩滿(mǎn),止渴」。方中使用諸如玉竹、沙參、麥冬、石斛、瓜蔞皮等一派甘寒清潤之品。又用蛤粉、羚羊角、貝母等出除肺熱之藥。用之可使肺熱喘咳得以悉除。其藥性如玉,效價(jià)之高,又如貴重的「玉環(huán)」,故名「玉環(huán)煎」。
出處:《外科正宗》
本方由南星、防風(fēng)、白芷、天麻、羌活、白附子諸藥組成。用於破傷風(fēng),證見(jiàn)牙關(guān)緊閉,口撮唇緊,身體強直,角弓反張,脈弦緊等。有祛風(fēng)化痰,定搐止痙之功。
「玉真」,古時(shí)對仙人的別稱(chēng)。唐?張籍有「泥灶煮靈液,掃壇朝玉真」之詩(shī)(《張司業(yè)集二?靈都觀(guān)李道志詩(shī)》)。本方為治破傷風(fēng)之常用方,諸藥合用,標本同治,使風(fēng)散搐定,諸證得以緩解。由於用本散療效卓著(zhù),其起死回生之功,如同仙人所製之方,可挽救生命於頃刻,故名「玉真散」。
出處:《儒門(mén)事親》
本方由當歸、川芎、熟地黃、白芍藥、大黃、芒硝、甘草七味藥物組成,共為粗末,水煎食前服用。用於治療血虛裏熱,大便秘結;或婦人經(jīng)候不通,腹脹作痛等癥。有養血清熱,通經(jīng)止痛之功。
「玉燭」,比喻四時(shí)風(fēng)調雨順,寒燠合序?!稜栄?釋天》云:「四氣和謂之玉燭」。方中四物湯養血和血;大黃、芒硝泄熱通腑。用於因血虛所致的腹脹、便秘、經(jīng)閉等癥,可使氣血和調一樣,腑氣得通,人體安和,好似自然界風(fēng)調雨順,四氣和融一樣,故名「玉燭散」。
出處:《瘍醫大全》
本方由白附子、白芷、滑石各等分,加綠豆半升,研為細末,每用三匙,早晚洗面。用於治療風(fēng)濕雀斑,酒刺,白屑風(fēng),皮膚瘙癢等癥。有祛風(fēng)祛斑、潔面潤膚之功。
方中用白附子祛風(fēng)止癢;白芷潔面祛斑;滑石潤滑肌膚;綠豆清熱解毒。諸藥配伍,用於治療面部肌膚諸癥自當有效?!赣瘛?,是指純潔透明,質(zhì)地堅細的礦石,這裡用來(lái)形容人體面部皮膚面白美麗。由於本方有潔面祛斑作用,故使用後可使面肌如玉光潔,因而命名為「玉肌散」。
出處:《三因方》
本方由馬牙硝、白殭蠶、硼砂、梓腦四味共研末、吹喉用。用於外感風(fēng)熱所致之喉痺,及臟腑積熱所致之纏喉風(fēng)。有清風(fēng)熱,利咽喉之功。
喉痺,一作喉閉,為咽喉紅腫疼痛閉塞之證。纏喉風(fēng),為喉關(guān)內外發(fā)紅浸腫疼痛,紅絲纏繞之證。兩證雖然病因不一,輕重有別,但共同證候為咽喉腫痛、閉塞不通。用本方藥末、以紙管吹五分入喉中,洵救急之良法也?!赣瘛?,謂其藥末色白如玉;「鈅匙」,這裡指喉部關(guān)鎖,當用此開(kāi)之。王晉三云:「胡匙耆,喻治咽喉功效之神」?!豆欧竭x注》本方藥物色自珍貴如玉,猶如神奇的「鈅匙」一般,可開(kāi)啟喉部腫痛閉塞之證,故稱(chēng)「玉鈅匙」。
出處:《醫宗金鑒》
本方由白牽牛子、團粉、白蘞、細辛、甘扮、白鴿糞、白芨、白蓮蕊、白芷、白朮、白殭蠶、茯苓、白附子、鷹屎白、白扁豆、白丁香、荊芥、獨活、羌活、防風(fēng)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用於治療面部黧黑斑,初起色如塵垢,日久黑似煤色,枯暗不澤,大小不一。有美容化斑、袪風(fēng)止癢之效。
使用本方時(shí),每用藥末少許,放手心內,以水調濃汁,搽拭面部,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各一次。方中應用大量潔面袪斑、美容潤膚之品,用之可使面部黑斑消退,容顏美好如玉,故名「玉容散」。
出處:《雜病源流犀濁》
本方由天花粉、葛根、麥門(mén)冬、人參、茯苓、烏悔、甘草、生黃耆、炙黃耆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煉蜜為丸。用於治療五臟氣餒,陰虛內熱,外消肌肉,發(fā)為消癉之病。有益氣養陰、清熱生津之效。
消癉,亦名消渴。泛指多飲、多食、多尿癥狀為特點(diǎn)之病證,相當於現今之「糖尿病」。本病的發(fā)生多因過(guò)食肥甘,飲食失宜;或情志失調,勞逸失度,導致臟腑燥熱、陰虛火旺而發(fā)?!赣袢?,為泉水之美稱(chēng),道家亦指口中舌下兩脈之津液。本方用大隊滋陰潤燥、益氣生津之品組方,服之可使陰精得充,津液自回,口中津津常潤,猶如玉泉之水,源源不斷,故名「玉泉丸」。
出處:《醫方類(lèi)聚》
本方由黃耆、白朮、防風(fēng)、加生薑組成。用於表虛衛陽(yáng)不固所致之惡風(fēng)自汗,面色恍白,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浮虛軟;及體虛易感風(fēng)寒者。有益氣、固表,止汗之功。
「屏風(fēng)」,為室內陳設而作為擋風(fēng)或遮蔽的用具。本方補散兼施,通過(guò)補益肺氣,增強衛外功能,使表固而自汗愈,猶如擋風(fēng)的屏障。又防風(fēng),一名屏風(fēng),本方用防風(fēng)以遍行周身,稱(chēng)治風(fēng)之仙藥;黃耆補三焦而實(shí)衛,為玄府御風(fēng)之關(guān)鍵。寓散於補之中、散邪而不傷正??骡x伯云:「此欲散風(fēng)邪者,當倚如屏,珍如玉也」。(《刪補名醫方論》)故名日「玉屏風(fēng)散」。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薑黃連、吳茱萸二味藥物組成。用於肝經(jīng)火旺所致之脅肋脹痛,嘔吐吞酸,噯氣口乾,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等癥。有清瀉肝火,降逆止嘔之功。
唐容川云:「病左脅痛,及嘔酸苦者,肝火也。以金平木,清火生金,其理至妙?!梗ā堆C論》)吳鶴皋云:「左金者,黃連瀉去心火則肺金無(wú)畏,得以行金令於左以平肝,故曰左金?!梗ā夺t方考》)心屬火,肝屬木,肺屬金,肝位於右而行氣於左,肝木得肺金所制則生化正常。本方清心火以佐肺金而制肝於左,所以名曰「左金丸」。本方又名「回令丸」,有得勝回營(yíng)交令之意。
本方加白芍藥名「戊己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清熱止瀉,緩急止痛之效。戊為胃土,己為脾土,本方善於泄肝,使木不剋土,戊己自安,故以命名。
出處:《景岳全書(shū)》
左歸飲由熟地、山藥、枸杞子、炙甘草、茯苓、山茱萸諸藥組成。用於真陰不足諸證,有養陰補腎之功。
右歸飲由熟地、山藥、山茱萸、枸杞、炙甘草、杜仲、肉桂、製附子諸藥組成。用於腎陽(yáng)不足諸證,有溫腎添精之功。
《難經(jīng)》云:「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耆為命門(mén)」?!缸蟆怪改I之元陰(真水),「右」指腎之元陽(yáng)(命火);「歸」有屬於、趨向之意。二方是從腎氣丸衍化而來(lái)。左歸飲壯水之主,以補左腎真水,故名「左歸」;右歸飲益火之源,以補右腎命火,故名「右歸」。
如左歸飲去茯苓、炙甘草,加川牛膝、菟絲子、鹿膠、龜膠,蜜丸,則稱(chēng)「左歸丸」。右歸飲去炙甘草,加菟絲子、鹿膠、當歸,蜜丸則稱(chēng)「右歸丸」。
出處:《原機啟微》
本方由石斛、天門(mén)冬、茯苓、甘菊花、乾山藥、麥門(mén)冬、熟地黃、肉從蓉、青葙子、生地、枸杞子、羚羊角、草決明、杏仁、五味子、白蒺藜、川芎、炙甘草、黃連、防風(fēng)、烏犀角、牛膝諸藥組成,蜜丸,溫酒或鹽湯送服。用於肝腎兩虧之瞳神散大,視物昏花,複視,及內障等證。有滋補肝腎,明目消翳之功。
瞳神散大、視物昏花之證,多由陽(yáng)衰陰弱,肝腎兩虧、精氣不能上輸於目所致。本方以石斛等大隊滋腎養肝之品,以壯水之主,使陰精充沛,得以上輸,而目自精明?!敢构狻?,即指夜裡發(fā)光的物體。喻服本方後,眼睛明亮,亦可於夜間看見(jiàn)或辨認周?chē)挛?,是亟言其功效之卓?zhù)也。故名「石斛夜光丸」。
出處:《審視瑤函》
本方由羌活、白附子、防風(fēng)、秦艽、膽南星、白殭蠶、製半夏、木瓜、甘草、茯神木十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加生薑水煎,去渣加酒沖服。用於風(fēng)中絡(luò )脈之口眼喎斜癥。有袪風(fēng)通絡(luò )之功。
「口眼喎斜」癥,是口歪斜而目不能緊臺之稱(chēng),多由於風(fēng)痰阻於經(jīng)絡(luò )所致,類(lèi)似現在之顏面神經(jīng)麻痺、中風(fēng)後遺癥。由於服用本方之後,可以袪風(fēng)化痰,疏通經(jīng)絡(luò ),從而使歪斜不正之口眼、儀容恢復正常,故而名之「正容湯」。
出處:《醫方類(lèi)聚》
本方由陳皮、厚樸、蒼朮、甘草四味藥物組成。用於濕滯脾胃,氣機受阻所致之脘腹脹滿(mǎn),不思飲食、口淡無(wú)味、嘔穢噁心、噯氣吞酸,肢體沈重、怠惰嗜臥,常多自利,舌苔白膩而厚,脈緩等癥。有燥濕運脾,行氣和胃之功。
本方為健脾燥濕之常用方。方中四藥相伍,可使濕濁得化、氣機調暢,脾復健運,胃氣和降??骡x伯云:「《內經(jīng)》以土運太過(guò)曰敦阜,其病腹滿(mǎn),不及曰卑監,其病留滿(mǎn)痞塞。……李東垣製平胃散,平胃土之卑監也。……名曰平胃,實(shí)調脾承氣之劑歟?!埂秳h補名醫方論》張景岳云:「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梗ā毒霸廊珪?shū)》)可見(jiàn)本方為平治胃氣之劑,故稱(chēng)「平胃散」。
本方加霍香、半夏名「不換金正氣散」,有燥濕健脾,芳香化濁之效。因喻其珍賈;本方加五苓散,則名「胃苓散」。
出處;《補要袖珍小兒方論》
本方由夜明砂、蕪荑、使君子、白茯苓、白朮、人參、炙甘草、蘆薈諸藥組成。用於小兒蟲(chóng)疳,癥見(jiàn)體熱面黃,肢細腹大,發(fā)焦目暗者。有驅蛔消疳,補氣健脾之功。
「布袋」,依其製法而名。其法是:以上諸藥共為細末,湯浸蒸餅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以生絹袋盛之,須用精豬肉二兩,同藥一起煮,候內熟爛,去袋,將所煮肉並汁令小兒食之,所懸之藥,第二日仍依前法煮食,只待藥盡為度。本方既能驅蛔,又能健脾,攻補兼施,標本同治,宜於蟲(chóng)積而脾胃虛弱者,乃治小兒蟲(chóng)宿之要方。因其用布袋貯藥煎煮的方法比較特殊,所以名曰「布袋丸」。
出處:《溫熱經(jīng)緯》
本方由飛滑石、綿茵陳、淡黃芩、石菖蒲、川貝母、木通、藿香、射干、連翹、薄荷、白豆蔻諸藥組成,神糊丸。用於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熱並重,癥見(jiàn)身熱倦怠,胸悶腹脹,肢酸咽痛,身黃頤腫、無(wú)汗煩渴等。有利濕化濁,清熱解毒之功。
「甘露」,指甘美的雨露。老子云:「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古人迷信以此為太平之瑞兆。王晉三云:「消暑在於消濕去熱……濕熱既去,一若新秋甘露降而暑氣潛消?!梗ā豆欧竭x注》)「消毒」,謂能消除毒疫之氣。本方清熱解毒,淡滲利濕,芳香化濁法賅備,用於濕溫,邪在氣分諸證,療效甚佳,以消除濕熱毒邪,有如「甘露」降臨,而暑氣潛消,因此稱(chēng)為「甘露消毒丹?!?h2>四生丸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
本方由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 生地黃四味藥物組成。用於血熱妄行所致之吐血、衄血,血色鮮紅,口乾咽燥,舌紅或絳,脈弦數有力等證。有涼血止血之效。
本方為治血熱吐衄之要劑。古人認為,草木之性,生者涼,生者瀉,本方即取其涼瀉之義,其意在青嫩生鮮而解熱。吳鶴皋云:「陽(yáng)乘於陰,血熱妄行,或吐或衄,此方亦良,統而論之,生之則寒,則四生皆能去火?!梗ā夺t方考》)綜觀(guān)全方,用三味性涼之品,清熱涼血以止血,又加艾葉一味溫藥,防其寒涼太過(guò)留瘀之弊。藥僅四味而全部生用,劑型為丸,故稱(chēng)「四生丸」。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四味藥物組成。用於營(yíng)血虛滯之驚惕頭暈,目眩耳鳴,唇爪無(wú)華,婦人月經(jīng)量少或經(jīng)閉不行,臍腹作痛,舌質(zhì)淡,脈弦細或細澀等證。有補血和血調經(jīng)之功。
本方是從《金匱要略》膠艾湯化裁而來(lái),為補血調經(jīng)的基礎方劑。張秉成曰:「一切補血諸方,又當從此四物而化也?!梗ā冻煞奖阕x》)王晉三曰:「四物湯,物,類(lèi)也,四者相類(lèi)而仍各具一性,各建一功」,並行不悖,芎歸入少陽(yáng)主升,芍地入陰主降,芎窮鬱者達之,當歸虛者補之,芍藥實(shí)者瀉之,地黃急者緩之?!梗ā豆欧竭x注》)本方皆補血入肝之品,共四味相類(lèi)藥物配伍,故名「四物湯」。
本方加人參、黃者名「聖愈湯」(《蘭室秘藏》),治一切失血,或血虛煩渴燥熱,睡臥不寧,五心煩熱,作渴等癥。因其藥味皆醇厚和平而滋潤,服之則氣血疏通,內外調和,合乎聖度,又能癒病,故名之。
出處:《景岳全書(shū)》
本方由人參、製附子、炒乾薑、炙甘草、烏梅肉諸藥為末,加水拌濕,蒸後烘乾研勻,溫水調服。用於治療脾胃虛寒,滑脫至甚;或泄利不能止;或氣虛下陷,二陰血脫不能禁者。有溫補脾腎、固澀收斂之效。
「四維」,原意喻結物之大繩,象徵決定事物存在變化的力量,這裏指四肢。脾居中央而主四肢,為後天之本;腎寓陰陽(yáng)而主封藏,為先天之本。兩者功能正常、則身體健康,病無(wú)由生。本方中用人參、炙甘草大補元氣;附子、乾薑溫陽(yáng)散寒;烏梅肉生津歛陰。諸藥配伍,可使脾運健,腎陽(yáng)復,諸病悉除,從而四肢強勁,猶如國令行則四維張,故名「四維散」。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炙甘草、乾薑、附子三味藥物組成。用於少陰病之四肢厥逆,惡寒踡臥,吐利腹痛,下利清穀,神疲欲寐,口不渴,脈沈微細;以及太陽(yáng)病欲汗亡陽(yáng)之證。有回陽(yáng)救逆之功。
「四逆」者,四肢逆冷也。四肢者,諸陽(yáng)之本也。凡腎陽(yáng)衰微,陰寒內盛,或寒邪直中於三陰,以致陰陽(yáng)之氣不相順接,皆可發(fā)為四逆之證。本方用附子、乾薑回陽(yáng)救逆,溫中袪寒;甘草和中益氣,補中安中。專(zhuān)治腎陽(yáng)衰微,陰寒內盛陽(yáng)氣衰微之四肢厥逆證,用之可達回陽(yáng)救逆,使四逆而癒,故稱(chēng)「四逆湯」?!秱摗妨碛幸环矫杆哪嫔ⅰ?,由炙甘草、枳實(shí)、柴胡、白芍藥四味組成。用於治熱厥證。功能透解鬱邪,調和肝脾。劑型功效不一,臨證應用當予細察。
出處:《證治準繩》
本方由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四味藥物組成,棗肉為丸。用於脾腎虛寒,證見(jiàn)五更泄瀉,不思飲食,食不消化,或腹痛,腰痠肢冷,神疲乏力,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沈遲無(wú)力。有溫腎、暖脾、收斂、止瀉之功。
本方為《本事方》二神丸合五味子散而成??马嵅疲骸阜螂u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yáng)也,因陽(yáng)氣當至而不至,虛邪得從留而不去,故作瀉於黎明。其由有四:一為脾虛不能制水;一為腎虛不能行水;……一為命門(mén)火衰不能生土,一為少陽(yáng)氣無(wú)以發(fā)陳……」《古今名醫方論》本方四藥相伍,皆為溫藥,治療脾腎虛寒之五更泄瀉,功效神奇迅速,故稱(chēng)「四神丸」。
「二神丸」由肉豆蔻、補骨脂組成:「五味子散」由五味子、吳茱萸組成。
出處:《濟生方》
本方由人參、檳榔、沈香、烏藥四味藥物組成。用於正氣素虛,肝氣橫逆,上犯肺胃而見(jiàn)之氣逆喘息,胸膈不舒,煩悶不食等癥。有破滯降逆,順氣扶正之功。
「四磨」,指四味藥物先磨濃汁再和水煎服的方法。由於方中諸藥均較堅實(shí)、非久煎不能出其性,但煎煮過(guò)久又恐芳香氣味散逸,而影響治療效果,故用此法,取其「磨則味全」之意,故稱(chēng)「四磨湯」。本方用於治療因七情失調所致氣逆不降之證,服之行氣導滯、止痛降逆,又因方中用人參一味,可防三藥之副作用,俾行氣而不傷氣,破滯而不傷正,扶正袪邪而獲效。
《證治準繩》六磨湯,為本方加木香、枳殼,主治氣滯腹急便秘?!夺t方集解》五磨飲子,為本方去人參,加木香、枳實(shí),主治氣厥或氣鬱之實(shí)證。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人參、白朮、茯苓、炙甘草四味藥物組成。用於脾胃氣虛,運化無(wú)力所致諸癥。有益氣補中,健脾養胃之功。
「君子」,古時(shí)泛稱(chēng)才德出眾之人。張璐云:「氣虛者,補之以甘,參、朮、苓、草,甘溫益胃,有健運之功,具沖和之德,故為君子」。(《張氏醫通》)王晉三曰:「湯以君子名,功專(zhuān)健脾和胃,以受水穀之精氣,而輸佈於四臟,一如君子有成人之德也?!梗ā豆欧竭x注》)本方為治療脾胃虛弱的基礎方。方中四味藥物皆平和之品,不偏不盛,不熱不燥,補而不峻,益而無(wú)害,取古語(yǔ)「君子致中和」之義,故名「四君子湯」。
本方加陳皮名「異功散」,治陽(yáng)虛腹脹,食少諸證。名「異功」者,言其用之有特殊之功效也。
出處:《幼科發(fā)揮》
本方由黃連、朱砂、膽南星、甘遂四味藥物組成,研為細末,粟米糊與豬心血桿為丸,燈蕊煎湯送服。用於小兒驚癇抽搐,日久不愈,一月一發(fā)或再發(fā)者。有袪風(fēng)、鎮痙之功效。
由於本方之中,為四味顏色之藥配伍,黃連色黃,朱砂色赤,膽南星色黑,甘遂色白,故曰「四色」;加之本方服用之後,可使小兒之驚癇治愈,從此斷絕,不再復發(fā),故曰「斷癇」??偠灾?,藥用四色,其效治癇,因此命名為「四色斷癇丸」。
出處:《驗方新編》
本方由金銀花、玄參、當歸、甘草四味藥物組成。用於脫疽(即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證見(jiàn)患處黯紅,微熱微腫,痛甚,煩熱口渴,或則潰爛,膿水淋漓,舌紅脈數等。功效清熱解毒,活血止痛。
脫疽,乃因火毒內蘊或寒濕化熱,血行不暢,氣血凝滯,瘀阻筋脈而致。本方尤適用脫疽潰爛,熱毒正盛而陰血耗傷者。方中銀花清熱解毒,當歸活血散瘀,玄參瀉火解毒,甘草清解百毒。四藥合用,既能清熱解毒,又可活血散瘀,洵脫疽之長(cháng)方也?!杆拿睢拐?,言本方藥僅四味,功效絕妙,旦量大力專(zhuān),服藥之後,勇猛迅速,使邪袪病除,身體健康,平安無(wú)虞,故稱(chēng)「四妙勇安湯」。
出處:《景岳全書(shū)》
本方由全當歸、川芎、桃仁、炮薑、炙甘草五種藥物組成,加黃酒、童便同煎。用於產(chǎn)後惡露不行,小腹冷痛之證。有活血化瘀,溫經(jīng)止痛之功。
唐容川云:「既產(chǎn)之後,身痛腰痛,惡血不盡,阻滯其氣,故作痛也。蓋離經(jīng)之血,必須下行不留,斯氣無(wú)阻滯,自不作痛,又能生長(cháng)新血。若瘀血不去,則新血不生,且多痛楚,宜歸芎失笑散及生化湯治之?!褂衷疲骸秆瞿芑?,則所以生之,產(chǎn)後多用?!梗ā堆C論》)張秉成云:「夫產(chǎn)後氣血大虛,固當培補,然有敗血不去,則新血亦無(wú)由而生,故見(jiàn)腹中疼痛等證,又不可不以去瘀為首務(wù)也。方中當歸養血,甘草補中,川芎理血中之氣,桃仁行血中之瘀,炮薑色黑入營(yíng),助歸、草以生新,佐芎、桃而化舊,生化之妙,神乎其神。用童使者,可以益陰除熱,引敗血下行故道也?!梗ā冻煞奖阕x》)本方有化瘀生新之功,能使瘀血得化,新血得生,故名「生化湯」。本方加人參名「加參生化湯」,以救產(chǎn)後氣血虛脫之危。
出處:《內外傷辨惑論》
本方由人參,麥冬、五味子三種藥物組成。用於氣陰不足之體倦氣短,口渴多汗,咽乾舌燥;或久咳傷肺,脈來(lái)虛弱者。有益氣生津,斂陰止汗之功。
本方人參善補氣,麥冬能清氣,五味子可斂氣,三藥相伍,一補、一清、一斂,而具有益氣安陰,止津止渴,斂陰止汗作用,俾氣復而津迴,汗止而陰存,氣陰充於脈道,則血流暢通。脈得氣則充,失氣則弱,本方能補氣陰,使脈復而生,汪昂云:「人有將死脈絕者,服此能復生之,其功甚大?!梗ā夺t方集解》)故名「生脈散」。李東垣以本方加黃者、甘草,名「生脈保元湯」,補氣之力更佳;更加當歸、白芍,名「人參飲子」,治氣虛喘咳,吐血衄血。
出處:《外科全生集》
本方由皂角刺、炒黃者、生甘草、乳香諸藥組成,共為細末,陳酒送服。用於治療癰瘍內已成膿,尚未穿破者。有補氣內托,消腫排膿之效。
方中皂角刺潰膿消腫;黃者補氣托瘡;乳香散瘀止痛;甘草清熱解毒。諸藥配伍,可使成膿之癰瘡早曰潰破,膿出而愈?!复丁拐?,是言癰腫成膿,每須用刀切開(kāi)排膿方能治愈。本方其效可代刀針,故名「代刀散」。
出處:《醫宗金鑒》
本方由丁香、蘇木、地龍、無(wú)名異、牡丹皮、肉桂、木鱉子、乳香、沒(méi)藥、自然銅十味藥物組成,為末蜜丸,黃酒送服。用於治療器械所致之外傷疼痛。有活血理氣,止痛止血之功。
「杖」,泛指棍棒,又為古代一種刑罰,即用大荊條、大竹板或棍棒拷打人之臀、腿或背部。本方之中運用大量活血散瘀、消腫止痛之藥,配合溫陽(yáng)理氣之品,對於被器械損傷肌肉、疼痛出血者最為適宜。猶如可以代替人受杖刑一樣,故名曰「代杖丹」。
出處:《瘍醫大全》
本方由木鱉子、川烏兩味藥物組成,水磨後以鵝翎掃刷瘡上,留豆大一處出膿,如藥水乾再刷。用於治療惡瘡腫痛,日久不出膿者。有消癱排膿之功。
瘡癰日久,膿已釀成,而不能自行潰破者,往往需用刀或針刺切開(kāi)排膿,以使腐膿去而新肌生,瘡癱之患得以痊癒。方中木鯊子潰癱消腫;川烏散寒止痛。兩藥共用,尤對陰疽腫毒之已成膿者,用之可自行破潰出膿,促其早癒。猶如用刀針切刺排膿一樣,故名曰「代針散」。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
本方由穿山甲、白芷、天花粉、皂角刺、當歸尾、甘草、赤芍藥、乳香、沒(méi)藥、防風(fēng)、貝母、陳皮、金銀花諸藥組成。用於瘡癰腫毒初起,紅腫焮痛;或身熱微惡寒,舌苔薄白或微黃,脈數有力等癥。有清熱解毒,消腫潰堅,活血止痛之功。
《醫宗金鑒》云:「此方治一切癱疽,不論陰陽(yáng)瘡毒,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潰?;撋?,散瘀消腫,乃瘡癰之聖藥,誠外科之首方也」?!赶煞健?,托名仙人所傳之方,言其功效神;「活命」,謂有定痛回生之功。本方用於外科諸證,可使癰腫消而疼痛止,療效可靠,濟世活人,故稱(chēng)「仙方活命飲」。本方又名「真人活命飲」,謂修真得道之人所制,均為溢美之辭。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四味藥物組成。用於陽(yáng)明經(jīng)熱盛,或邪熱在氣分之壯熱,煩渴,口乾舌燥,面赤惡熱,大汗出,脈洪大有力或浮滑等證。有清熱、除煩、生津之功。
「白虎」者,為四方宿名之一,是西方七宿的合稱(chēng),古代傳說(shuō)中西方的金神,主氣在秋,秋金當令而炎暑自解。方中行云:「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陰獸?;[谷風(fēng)冷,涼風(fēng)酷暑消,神於解熱,莫如白虎?!梗ā稖責峤?jīng)緯》)本方用於陽(yáng)明經(jīng)證,以大熱、大汗、大煩渴、脈洪大為用藥指徵。服藥之後,其清熱解暑之力,猶如白虎金神般的疾猛迅速,使熱勢驟降,重證告癒,故名曰「白虎湯」。本方加人參名「白虎加人參湯」,益氣之功更佳;加蒼朮名「白虎加蒼朮湯」(《類(lèi)證活人書(shū)》),有清熱燥濕之功;加桂枝名「白虎加桂枝湯」(《金匱要略》),有清熱疏表之功。
出處:《古今醫鑒》
本方由大米、糯米、山藥、芡實(shí)、蓮肉諸藥組成,共為細末,入白砂糖攪和令勻,入籠蒸糕,任意食用。用於治療病後脾胃虛弱之證。有健脾益胃、補虛扶羸之效。
本方所選之五種藥物,實(shí)為五種常用食物?!端貑?wèn).臟氣法時(shí)論》就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之說(shuō)。方中大米、糯米為穀,以扶養胃氣;山藥為菜,以補益脾氣;芡實(shí)、蓮肉為果,以健脾和胃。諸藥配伍,對脾胃虛弱之證當然有益。且方中諸藥與白砂糖均為白色,如法蒸糕後,更是色白如雪,香甜可口,故名「白雪糕」。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五靈脂、炒蒲黃兩味藥物組成。用於瘀血停滯之月經(jīng)不調,少腹急痛,痛經(jīng),產(chǎn)後惡露不行等癥。有活血袪瘀,散結止痛之功。
本方是治療血瘀作痛的常用方。方中二藥配伍,不僅能活血,且又能止血,相反相成、相得益彰。吳于宣曰:「是方用靈脂之甘溫走肝,生用則行血;蒲黃甘平入肝,生用則破血。佐酒煎以行其力,庶可直扶厥陰之滯,而有其推陳致新之功,甘不傷脾,辛能逐瘀,不覺(jué)諸證悉除,宜可以一笑而置之矣?!梗ā豆沤衩t方論》)「失笑」者,忍俊不住而發(fā)笑。此方僅二味平易之藥,竟能使瘀血疼痛霍然若失,其止痛效果之佳,使人忍不住發(fā)出笑聲。故稱(chēng)之曰「失笑散」。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半夏、黃芩、乾薑、人參、炙甘草、黃連、大棗諸藥組成。用於胃氣不和,癥見(jiàn)心下痞滿(mǎn)不痛,或乾嘔、嘔吐,腸鳴下利,舌苔薄黃而膩,脈弦數。有和胃降逆,開(kāi)結除痞作用。
本方主治小柴胡湯證因誤下傷中而形成的痞證?!钙Α拐?,即閉塞不通之意。心者,此處指心下,即胃也。留邪在心下,則胃脫有堵塞不適感。王旭高云「「瀉心者,實(shí)瀉胃也,心下痞即胃痞也?!梗ā锻跣窀哚t書(shū)六種》)王又原云:「不曰瀉胃而曰瀉心,恐混以苦寒,傷其胃陽(yáng),又誤為傳入陽(yáng)明,以治陽(yáng)明之法治之也。此仲景之微旨也?!梗ā睹t方論》)方中以半夏為主藥,重在辛溫散痞而和陰,有解除心下痞滿(mǎn)之效,故稱(chēng)「半夏瀉心湯」
《傷寒論》中瀉心湯有五:半夏、生薑、甘草瀉心湯通治各種痞證;附子瀉心湯治痞證兼陽(yáng)虛;大黃黃連瀉心湯則治邪火內熾。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生烏犀屑、生玳瑁屑、琥珀、朱砂、雄黃、龍腦、麝香、牛黃、安息香、金箔、銀箔等藥物組成。用於中暑,中惡,中風(fēng),溫??;以及小兒驚厥屬於痰濁內閉諸癥。有化濁開(kāi)竅,清熱解毒之功。
張秉成曰:「方中犀角、牛黃,皆秉清靈之氣,有涼解之功;玳瑁、金箔之出於水;朱砂、雄黃之出於山,皆得寶氣,而可以解毒鎮邪。冰、麝、安息,芳香開(kāi)竅……領(lǐng)諸藥以成其功,拯逆濟危,故得謂之至寶也?!梗ā冻煞奖阕x》)「至」者,極也,最也;「寶」者,珍實(shí)之物品也。本方為清熱熄風(fēng),鎮驚,豁痰開(kāi)竅的重要方劑,用於熱邪內擾,痰濁蒙閉心包諸證,療效顯著(zhù),是極珍貴的方劑之一,所以稱(chēng)「至寶丹」。
出處:《宣明論方》
本方由乾地黃、巴戟天、山茱萸、肉蓯蓉、石斛、炮附子、五味子、肉桂、白茯苓、麥門(mén)冬、石菖蒲、遠志、生薑、大棗、薄荷諸藥組成。用於舌強不能言,足廢不能用,口乾不欲飲,舌苔浮膩,脈沈遲細弱之瘖痱證。功能滋腎陰,補腎陽(yáng),開(kāi)竅化痰。
本方主治瘖痱證?!腐姟怪干鄰姴荒苎?;「痱」指足廢不能用。其證由下元虛衰,虛火上炎,痰濁上泛,堵塞竅道所致,故劉河間選用滋補腎陰的乾地黃為主。王晉三曰:「飲,清水也。方名飲子者,言其煎有法也」。陳修園曰:「又微煎數沸,不令諸藥盡出重濁之味,俾輕清走於陽(yáng)分以散風(fēng),重濁走於陰分以降逆?!狗街幸郧攸S為主,用清水微煎為飲服,取其輕清之氣,易為升降,迅達經(jīng)絡(luò ),流走四肢百骸,以交陰陽(yáng),故名「地黃飲子」。
出處:《醫方集解》
本方由生地黃、熟地黃、麥冬、百合、芍藥、當歸、貝母、生甘草、玄參、桔梗諸藥組成。用於肺腎陰虧,虛火上炎所致之咽喉燥痛,咳嗽氣喘,痰中帶血,手足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者。有養陰清熱,潤肺化痰之功。
本方為治肺腎陰虧咳嗽的常用方。方中以百合等潤肺生津之品為主,諸藥相伍,使肺腎得養,陰液充足,虛火自清,痰咳得止。肺在五行中屬金,肺金不固則變生諸證。本方服之可使肺金寧而肺氣固,諸證自能隨之而癒,故名「百合固金湯」。亦有言「固金」為「固若金湯」之義,喻服之本方,可使肺氣健固,猶若金城湯池一般矣。
出處:《敬修堂藥說(shuō)》
本方由川貝母、陳皮、木香、白豆蔻、枳殼、法半夏、沈香、天竺黃、殭薑、全蝠、檀香、牛黃、麝香、膽南星、鉤藤、大黃、天麻、甘草、朱砂諸藥組成。用於小兒急驚,痰熱蒙蔽者。有清熱化痰,開(kāi)竅定驚之功。
小兒急驚風(fēng),有熱、痰、風(fēng)、搐四大臨床特徵,為兒科「四大癥」之一。本方所治急驚風(fēng),係痰熱壅盛,內閉心竅,熱動(dòng)肝風(fēng)所致?!富卮骸?,謂冬去春來(lái),草木重生之意。宋蘇拭有「檻內群芳芽末吐,早已回春」之詞。後喻醫術(shù)高明、起死回生,為「妙手回春」。本方藥量雖小,藥方甚強,治療小兒急驚風(fēng)療效卓著(zhù),猶如「妙手回春」,使患者迅速恢復健康,所以名曰「回春丹」。
出處:《景岳全書(shū)》
本方由黑牽牛、甘遂、芫花、大戟、大黃、青皮、陳皮、木香、檳榔、輕粉諸藥組成。用於水腫水脹,形氣俱實(shí)之口渴,氣粗,腹堅,大小便秘,脈沈數有方等癥。有行氣逐水之功。
張秉成云:「此方用牽牛瀉氣分,大黃瀉血分,協(xié)同大截、甘遂、芫花三味大劑攻水者,水陸並行;再以青皮、陳皮、木香,通理諸氣,為之先導;而以輕粉之無(wú)竅不入者助之,故無(wú)堅不破,無(wú)水不行,宜乎有舟車(chē)之名?!梗ā冻煞奖阕x》)本方為諸攻逐劑中甚者,服之可使水濕之邪,從大小便迅速排出,其峻猛之勢,猶如順流之舟,下坡之車(chē),順勢而下,使水濕之邪蕩然無(wú)阻。所以叫做「舟車(chē)丸」。本方去檳榔名「舟車(chē)神祐丸」(《醫宗金鑒》),功效相同。
出處:《醫林改錯》
本方由桃仁、紅花、當歸、生地實(shí)、川芎、赤芍、牛膝、桔梗、柴胡、枳殼、甘草諸藥組成。用於胸中瘀血,阻礙氣機、兼肝鬱氣滯之瘀血證,證見(jiàn)胸痛、頭痛曰久不癒,痛如針刺而有定處,舌質(zhì)黯紅,脈澀或弦緊等。有活血袪瘀、行氣止痛之功。
本方原為治瘀血內阻胸部,氣機失暢以致胸痛胸悶之劑。王清任認為隔膜的低處,且如池,滿(mǎn)腔存血,名曰「血府」。於是根據「血府」可以產(chǎn)生「血瘀」的理論,創(chuàng )立此方。本方從桃紅四物湯化裁而來(lái),不僅可行血分之瘀滯,又可解氣分之鬱結,活血而不耗血,袪瘀又能生新,使「血府」之瘀逐去而氣機暢通,從而諸證悉除,故名「血府逐瘀湯」。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牛黃、鬱金、犀角、黃芩、黃連、雄黃、山梔子、朱砂、梅片、麝香、珍珠、金箔衣諸藥組成。用於溫熱病熱邪內陷心包,痰熱壅閉心竅所致之高熱煩躁、神昏諳語(yǔ)等癥。有清熱解毒,豁痰開(kāi)竅之功。
「宮」,本義指帝王住所,此處指心包而言。心包,即心之包膜,為心之外圍。心為君主之宮,心包猶主之宮城。溫熱邪毒內陷,心包即代心受邪,故熱擾神明出現神昏擔語(yǔ),稱(chēng)為「熱入心包」。方中以牛黃清心解毒,內透包絡(luò )為主,合諸藥為丸,以清內陷心包之熱邪,從而使熱邪得清,心神方能「安」居其「宮」,故稱(chēng)「安宮牛黃丸」。
出處:《傅青主女科》
本方由人參、白朮、扁豆、炙甘草、熟地黃、山藥、山萸肉、杜仲、枸杞諸藥組成。用於妊振少腹疼痛,胎動(dòng)不安。有補益脾腎之效。
「安奠」,穩穩地奠定;「二天」,即指脾腎,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傅青主云:「胎動(dòng)乃脾腎雙虧之證,自非大用參、朮、熟地補陰補陽(yáng)之品,斷不能挽回於頃刻。世人畏用參、朮,或少用以冀見(jiàn)功,見(jiàn)證不的,是以寡效,此方正妙在多用也?!梗ā陡登嘀髋啤罚┍痉街T藥合用,能使脾腎之先、後天得以補益,從而腎氣旺盛,脾氣充足,陰陽(yáng)和調,氣血相濡,維持妊振的需要,保證胎元的發(fā)育,而無(wú)胎動(dòng)不妥,妊娠腹痛之虞。故名「安奠二天湯」。
出處:《韓氏醫通》
本方由黃連、肉桂兩味藥物組成。用於心火偏亢,腎陰不足之心煩失眠,多夢(mèng)怔忡,盜汗遺精等癥。有清心火,溫腎陽(yáng),交通心腎之功。
心屬火,主藏神,位居於上;腎屬水,主藏精,位居於下。在正常情況下,心火下交於腎,以溫腎陽(yáng);腎水上承於心,以養心陰。心腎交通,水火既濟,則百病不生。反之,心火亢於上,腎陽(yáng)衰於下,則諸證叢生。本方藥僅兩味,黃連苦寒以清心火,肉桂辛熱以溫腎陽(yáng),有交通心腎的作用。服之可使水火既濟,心腎交通,心火、腎水兩者,泰然共處,相安無(wú)事,故名「交泰丸」。
出處:《外科正宗》
本方由天花粉、黃柏、大黃、薑黃、白芷、紫厚樸、陳皮、甘草、蒼朮、天南星十味藥物組成,研為極細末,未成膿用茶湯同蜜調外敷,成膿用蔥湯同蜜調敷等。用於癰疽,發(fā)背,疔瘡,乳癌,跌仆損傷,濕痰流毒,及大頭天行,天庖瘡,小兒丹毒,皮膚赤腫等證。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功。
方中天花粉、黃柏、大黃清熱瀉火,解毒消腫;薑黃、白芷活血袪風(fēng),消腫止痛;蒼朮、厚樸、南星、陳皮、甘草袪濕化痰,消腫止痛。凡癰瘍瘡癤初起焮紅腫痛者,局部外敷尤宜?!溉缫狻?,是一種象徵吉祥的器物,此處指稱(chēng)心隨意講;「金黃」,是指藥物粉末呈金黃色,故以此命名之。
出處:《先醒齋醫學(xué)廣筆記》
本方由朱砂、蘆薈兩味藥物組成,取酒和丸,用黃酒沖服。用於治療腸胃燥結,大便不通,心煩易怒,睡眠不安諸證。有瀉火通便之功。
本方主治腸結便秘之證。方中僅用藥二味:朱砂性寒、有重墜下達之功;蘆薈味苦,有膏滋潤腸之效。相伍為用,可使胃關(guān)開(kāi)啟,腸胃積熱所致之秘結霍然而除?!父隆?,古時(shí)稱(chēng)大、小便之婉辭?!墩摵猓闹M》云:「夫更衣之室,可謂臭矣?!箍马嵅疲骸腹湃巳霂馗?,故為此丸立名。用藥之義,以重墜下達而奏功?!梗ā豆沤衩t方論》)喻熱結便秘之病者,服本方丸劑後,在短時(shí)間內大便通暢,當即入廁,諸證消失。故稱(chēng)「更衣丸」。
出處:《沈氏尊生書(shū)》
本方由當歸、熟地、生地、山茱萸、牛膝、天冬、麥冬、五味子、山藥、龜版、知母、黃柏、川芎諸藥組成。用於陰精虧損所致之陰虛陽(yáng)亢,癥見(jiàn)煩燥易怒,五心煩熱、盜汗失眠;或遺精,性慾亢進(jìn),舌紅而乾,脈象細數等。有滋陰降火之功。
「坎」,八卦之一,卦形象徵水;「離」亦為八卦之一,卦形象徵火。古人謂腎為坎水,心為離火?!讣葷?,六十四卦之一,離下坎上?!兑祝葷罚骸赶笤唬骸核诨鹕?,既濟,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贡痉焦δ茏棠I水而降心火,服之可使心腎之水火上下交通相濟,以防陰虛陽(yáng)亢之癥由生。故名「坎離既濟丸」。
出處:《傅青主女科》
本方由炒白朮、炒山藥、人參、炒白芍、車(chē)前子、制蒼朮、甘草、陳皮、黑芥穗、柴胡諸藥組成。用於脾虛帶下,證見(jiàn)帶下色白或淡黃,清稀無(wú)臭,面色 [ 白光 ] 白,倦怠便溏,舌淡苔白,脈緩或濡弱。有補脾舒肝,化濕止帶之功。
帶下之證多與帶脈有關(guān)。帶脈屬奇經(jīng)八脈之一,帶脈圍腰一周,有如束帶,能約束諸脈,所以有「諸脈皆屬於帶」之說(shuō)。如果帶脈失常,不能約束則為帶下。本方肝脾同治,量大者補養,量小者消散,寓補於散之中,寄消於升之內,為脾虛肝鬱,濕濁下注,帶下不止的常用方,服之可舒肝木,健脾運,消濕濁,從而使綿綿之白帶完全中止,故名「完帶湯」。
出處:《宣明論方》
本方由防風(fēng)、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芒硝、連翹、薄荷、麻黃、石膏、桔梗、黃芩、白朮、梔子、荊芥穗、滑石,甘草十七味藥物組成,共為粗末,加生薑水煎服。用於外感風(fēng)邪,內有蘊熱,表裡皆實(shí)之證。有疏風(fēng)解表,清熱瀉下之功。
吳琨云:「防風(fēng)、麻黃,解表藥也,風(fēng)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fēng)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也,風(fēng)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fēng)熱之在決漬者,得之由溺而泄;風(fēng)淫於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袪諸經(jīng)之游火;風(fēng)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而甘草、白朮,所以和胃氣而健脾。……本方名通聖,極言其用之妙耳」。(《古今名醫方論》)由於本方以防風(fēng)為主藥,表裡雙解,效果良好,故而命名「防風(fēng)通聖散」。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天竺黃、雄黃、朱砂、麝香、膽南星諸藥組成,甘草水為丸。用於小兒急驚,痰熱內壅,身熱昏睡,呼吸氣粗,四肢抽搐等癥。有清熱化痰,開(kāi)竅安神之功。
「龍」,這裡指肝,「抱龍」者,鎮肝也;因肝屬木,應東方,青龍亦屬木,木生火,肝為心母。且心藏神、肝藏魂。小兒急驚,多由內熱熾盛所致,以鎮肝熄風(fēng),清心滌痰為大法。本方既清熱熄風(fēng),又開(kāi)竅定驚,能清肝寧心,安神定魂,從而驚風(fēng)得平,幼兒健壯。故名曰「抱龍丸」。又曰,本方有驅邪保赤之功,可達抱子成龍之望,故名。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水蛭,虻蟲(chóng)、桃仁、大黃四味藥物組成。用於下焦蓄血所致之少腹滿(mǎn)痛,小便自利,身黃如疸,精神發(fā)狂等癥。有攻逐蓄血之功。
「抵當」的方名意義,說(shuō)法不一:一謂非大毒猛厲之劑不足以抵擋其熱結蓄血之證;一謂抵當乃抵掌之訛,抵掌是水蛭一藥的別名(陸淵雷引山田氏語(yǔ)),本方以其為主藥,因而得名。但也有謂「抵當」為「至當」者,如王晉三曰:「抵當者,至當也。蓄血者,至陰之屬,真氣運行而不入者也,故草木不能獨治其邪,務(wù)必以靈幼嗜血之蟲(chóng)為嚮導。飛者走陽(yáng)路、潛者走陰路,引領(lǐng)桃仁攻血,大黃下熱,破無(wú)情之血結,誠為至當不易之方,毋懼乎藥之險也?!梗ā豆胖x注》)或曰,本方有攻逐蓄血之功,可宜抵當攻之處,故名。
抵當丸亦出自《傷寒論》,藥味相同,僅劑量略少,制丸服,適於病久勢緩者。
出處:《金匱要略》
本方由甘草、川芎、當歸、半夏、黃芩、葛根、芍藥、生薑、甘李樹(shù)根皮諸藥組成。用於治奔豚,證見(jiàn)氣上衝胸,腹痛,往來(lái)寒熱等。有溫散寒邪,平?jīng)_降逆之功。
奔豚,又名賁豚、奔豚氣,曰腎之積。證見(jiàn)有氣從腹上直衝胸脘、咽喉,發(fā)作時(shí)痛苦劇烈,或腹痛,或往來(lái)寒熱。病延日久,可見(jiàn)咳逆、骨痿、少氣等癥。王晉三云:「賁,與『憤』同,俗稱(chēng)奔;豚,尾後竅;又,小豕也。病從腹中氣攻於上,一如江豕之臀憤起而攻也?!梗ā豆欧竭x注》)本方為治腎水凌心所致的奔豚病的專(zhuān)方,故名「奔豚湯」。
出處:《內外傷辨惑論》
本方由薑厚樸、橘皮、炙甘草、草豆蔻仁、茯苓、木香、乾薑諸藥組成。用於脾胃寒濕、氣滯所致之脘腹脹滿(mǎn)痞痛,或客寒犯胃,時(shí)作疼痛等癥。有溫中理氣,燥濕除滿(mǎn)之功。
厚樸辛溫苦燥,入脾胃二經(jīng),功能溫中散滿(mǎn)。張錫純譽(yù)之為「溫中下氣之要藥」。本方以厚樸為主藥,配諸藥合用於治療脾胃寒濕、氣滯之證,有溫中行氣,散滿(mǎn)止痛之效,使寒濕去而氣滯行,痞滿(mǎn)除而疼痛消,故稱(chēng)「厚樸溫中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補骨脂、胡桃仁、杜仲三味藥物組成,加蒜熬膏為丸。用於治療腎虛腰痛如折,俯仰不利,轉側艱難。有補肝腎、壯筋骨,止腰痛之功。
「青娥」,古時(shí)女子用青黛畫(huà)眉,後來(lái)泛指青年女子。傳說(shuō)乃唐知廣州太尉張壽明得本方於南番,服用之後使白鬚髮轉為烏黑,所以有「奪得青光來(lái)在手、青娥休笑白髭髯」之詩(shī)句,贊美此方的神妙。由於本方有溫補肝腎之功,服後可使肝腎充足,腰痛若失,鬚髮烏黑,筋骨強壯,從而體健年輕,可與青年女子相媲美,故名「青娥丸」。
《景岳全書(shū)》本方由黃芩、石斛、木通、炒梔子、黃柏、枳殼、甘草、澤瀉八味藥物組成。用於火熱熾盛之面紅耳赤,狂言亂語(yǔ),小便赤澀,大便乾結之癥。有較強的清熱瀉火功效。
古有「釜底抽薪」之成語(yǔ),「釜」即鍋也,是說(shuō)從鍋底取掉薪柴,鍋裡的水就不會(huì )沸騰,這是一種從根本上解決問(wèn)題的辦法。本方以此命名,其意是在火熱熾盛之時(shí),服用清熱瀉火之重劑,猶如從「釜底」抽出柴火一樣,從而火勢不會(huì )蔓延,病情不再發(fā)展。
出處:《醫學(xué)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炒白朮、生黃者、[火段]龍骨、[火段]牡蠣、山萸肉、生杭芍、海螵哨、茜草、棕邊炭、五倍子諸藥組成。用於衝脈不固,證見(jiàn)血崩或月經(jīng)過(guò)多,色淡清稀,心悸氣短,舌質(zhì)淡,脈細弱或虛大者。有益氣健脾,固衝攝血之功。
「衝」,即衝脈,為奇經(jīng)八脈之一。衝為血海,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精氣充足則衝脈盛,血海盈,故月事以時(shí)下。若脾胃虛弱,統攝無(wú)權,則衝脈不固,而致崩漏或月經(jīng)過(guò)多之證。本方止血而不留瘀,健脾又能固衝,專(zhuān)治氣虛衝脈不固所致之崩漏或月經(jīng)過(guò)多,有固衝攝血作用,故名「固衝湯」。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黃柏、龜版、知母、熟地黃、陳皮、白芍藥、鎖陽(yáng)、虎骨、乾薑諸藥組成,蜜丸,淡鹽湯下。用於肝腎陰虧所致之腰膝酸楚,筋骨痿軟,腿足瘦弱,步履不便,舌紅少苔,脈細弱等證。有滋陰降火,強壯筋骨之功。
張璐云:「虎體陰性,剛而好動(dòng),故欲其潛,使補陰藥咸隨其性,潛伏不動(dòng),得以振剛勁之力,則下體受蔭矣」。(《張氏醫通》)費伯雄云:「虎潛丸息肝腎之虛風(fēng),風(fēng)從虎,虎潛則風(fēng)息也?!梗ā夺t方論》)葉仲堅云:「是方以虎名者,虎於獸中稟金氣之至剛,風(fēng)生一嘯,特為肺金取象焉;其潛之云者,金從水養,母隱子胎,故生金者必麗水,意在納氣歸腎也?!梗ā豆沤衩t方論》)本方為治肝腎陰虧,精血不足所致痿證之效方。服之可使精血受益,肝腎得補,陰精固守,猶如虎潛山林,從而筋骨強壯,痿證自癒,健步有方,故稱(chēng)「虎潛丸」。
出處:《素問(wèn)病機氣宜保命集》
本方由川楝子、延胡索兩藥組成。用於肝氣鬱滯,氣鬱化火所致之胸腹脅肋疼痛,或痛經(jīng),癥氣痛,時(shí)發(fā)時(shí)止,食熱物則痛增,舌紅苔黃,脈弦或數等癥。有疏肝泄熱,行氣止痛之功用。
本方為治療肝鬱化火,氣滯血瘀諸痛的常用劑。藥雖兩味,但功效卓著(zhù)。方中川棟子清熱行氣,泄氣分之熱而止痛;延胡索活血行氣,行血分之滯而止痛。服本方可使肝鬱解而熱自清,氣血行而疼痛止?!豆欧竭x注》曰:「金鈴子散一泄氣分之熱,一行血分之滯。……方雖小制,配合存神,卻有應手取癒之功,勿以淡而忽之?!褂伸洞ㄩ右嗝附疴徸印?,本方以其為主藥,且劑型為散,用酒調下,故稱(chēng)「金鈴子散」。
出處:《醫方集解》
本方由沙苑蒺藜、欠實(shí)、蓮鬚、龍骨、牡蠣諸藥組成,以蓮子粉糊為丸,鹽湯服下。用於腎虛不固所致之遺精滑泄,神疲乏力,四肢酸軟,腰痛耳鳴,舌淡苔白,脈象細弱等癥。有固腎澀精之功。
「金鎖」,形容其堅固如金製之鎖;「固精」,謂固斂腎氣,秘澀陰精之效。人之精藏於腎,腎氣固則精自斂藏,腎氣虛則精關(guān)不固而遺泄。本方專(zhuān)為治療腎虛滑精之證而設。方中諸藥合用,既可補腎,又能澀精,實(shí)為標本兼顧,偏於治標之效方。服之能像金鎖一樣把守住精關(guān),使腎氣秘固,遺精滑泄自止。故名「金鎖固精丸」。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石菖蒲、遠志、白茯神、人參組成,蜜丸,朱砂為衣,米飲湯下。用於心神不安,驚悸健忘,情志抑鬱;或言語(yǔ)錯亂,喜笑發(fā)狂,及近視等癥。有補心強志之功。
「定」,有安定之意;「志」,指神志,「意之所存謂之志」,又稱(chēng)喜、怒、思、憂(yōu)、恐為「五志」。本方有益氣安神,寧心定志的功效,服之可使心神安定,五志歸常,諸證悉除,身體健康,故稱(chēng)「定志丸」。
出處:《攝生眾妙方》
本方由白果、麻黃、蘇子、甘草、款冬花、杏仁、桑白皮、黃芩、半夏諸藥組成。用於風(fēng)寒外束,痰熱內蘊所致之哮喘,證見(jiàn)痰多氣急,痰稠色黃;或見(jiàn)惡寒發(fā)熱,舌苔黃膩,脈象滑數等。有宣降肺氣,定喘化痰之功。
哮喘,是指呼吸急促,連續不得息,喉間有喘鳴的病癥。哮與喘既有聯(lián)繫,又有區別。大凡哮必兼喘,而喘不必兼哮。虞摶云:「大抵哮以聲響名,喘以氣息言。夫喘促喉中如水雞聲者,謂之哮;氣促而連續不能以息者,謂之喘」。(《醫學(xué)正傳》)本方宣、清、降三法合用,既能散肺寒,又能斂肺氣。服之可使風(fēng)寒外解,肺氣宣暢,痰熱得泄,於是哮喘得以平定,故名「定喘湯」。
出處:《活人心統》
本方由紫河車(chē)、龜版、黃柏、杜仲、牛膝、天冬、麥冬、人參、熟地黃、茯苓諸藥組成。用於肝腎虛損所致之腰酸腿軟,骨蒸潮熱,夢(mèng)遺滑精等癥。有大補真元,滋陰降火之功。
紫河車(chē),即胎盤(pán),有補氣養血,溫腎益精作用。本方以其為主,偕諸藥滋陰補陽(yáng),法備力宏。謝觀(guān)云:「此方又能烏鬚黑髮?zhuān)敹髂?,有奪天造化之功」。(《中國醫學(xué)大辭典》)王晉三宗此方而加減變通,另製一方(即上方去龜版、麥、參、苓、加生地、當歸、枸杞、肉礎蓉、鎖陽(yáng)蜜丸),亦名河車(chē)大造丸,謂:「大造者,其功之大,有如再造,故名」。(《古方選注》)本方借後天以補先天,療虛損功同大造,故稱(chēng)「河車(chē)大造丸」。
出處:《博愛(ài)心鑒》
本方由黃耆、人參、甘草、肉桂、生薑(《景岳全書(shū)》有糯米而無(wú)生薑)諸藥組成。用於虛損勞怯,元氣不足,及痘瘡陽(yáng)虛頂陷,血虛漿清,不能灌漿者。有補氣溫陽(yáng)之功。
元氣,即人身真元之氣,本藏於腎,為脾胃水穀之氣與肺吸入之清氣化臺而成。元氣足則精充神旺,元氣虛則精衰神疲。王晉三云:「元氣者,未生之前所固有之氣也。不用升降固澀疏泄,但維持固護之,故曰保元」。(《古方選注》)柯韻伯云:「保元者,保守其元氣之謂也」。(《古今名醫方論》)本方乃魏桂巖從李東垣黃耆湯借治痘證發(fā)展而來(lái)。諸藥同用,合奏保守真元之氣的功效,故稱(chēng)「保元湯」。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山楂、神麴、半夏、茯苓、陳皮、連翹、萊菔子諸藥組成,蜜丸,麥芽湯送下。用於食積停滯,證見(jiàn)胸脫痞滿(mǎn),腹脹時(shí)痛,噯腐吞酸,厭食嘔噁,或大便泄瀉,脈滑者。有消食和胃之功。
本方為消食化積之輕劑,宜於食積不甚者。方中山楂善於消肉食之積;神麴尤長(cháng)消酒食之積;萊菔子又能消麵食之積。輔以行氣化滯,健脾和中,清熱散結之品,配伍恰當,功效平和,服之可使食滯得消,胃氣得降,而能保脾胃安和無(wú)虞。正如張秉成云:「此為食積痰凝,內瘀脾胃,正氣未虛者而設也……此方雖純用消導,畢竟是平和之劑」(《成方便讀》)故名曰「保和丸」。
本方加白朮名「大安丸」,消食兼健脾益氣,尤適於小兒食積脾虛者。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防己、杏仁、滑石、連翹、山梔、薏苡仁、半夏、晚蠶砂、赤小豆皮諸藥組成。用於濕熱痺證,證見(jiàn)寒戰熱熾,骨節煩痛,面目萎黃,小便短赤,舌苔灰滯或黃膩。有清利濕熱,宣通經(jīng)絡(luò )之功。
濕熱為痹,其邪循經(jīng)入絡(luò ),非一般袪風(fēng)勝濕藥可治;經(jīng)絡(luò )之邪,非宣散暢達不能出。故用連翹、杏仁等宣暢氣機,滑石、蠶砂等清宣濕熱,使濕熱得宣而痹痛自止。正如《溫病條辨》所示:「痹證總以宣氣為主,鬱則癖,宣則通也?!?。本方功專(zhuān)宣通濕熱之痺,故名「宣痺湯」。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生石膏、生大黃、杏仁粉、括蔞皮四味藥物組成。用於治療陽(yáng)明溫病,腑氣不通,肺氣不降,便秘,痰涎壅滯,脈左寸實(shí)大者。有宣降肺氣、清化痰熱之效。
肺其色應白,與大腸相表裡,主宣發(fā)肅降,腑氣則賴(lài)肺氣的肅降得以暢通。痰熱內蘊,肺氣不降,則變證叢生。本方中生石膏清泄肺熱;生大黃瀉熱通便;杏仁粉宣肺止咳;瓜蔞皮潤肺化痰,諸藥同用,司使肺氣宣降,腑氣暢通,痰熱得清,咳喘可止?!感住?,指宣通肺氣;「承氣」,謂承順腑氣,故名「宣自承氣湯」。
出處:《外科正宗》
本方由輕粉、冰片、麝香、血竭、膽礬、寒水石、乾蟾酥、乳香、沒(méi)藥、朱砂、銅綠、雄黃、蝸牛、蜈蚣諸藥組成。用於腦疽,疔瘡,發(fā)背,痘癩疔毒,乳癰疽,附骨疽,一切無(wú)名腫毒,惡瘡;或麻木嘔吐,或昏憒咬牙者。有清熱解毒,消疔散癰之功。
「飛龍」,蜈蚣別名,亦稱(chēng)飛天蜈蚣?!笂Z命」,即奪回生命。本方為治疔疽惡瘡的有效方劑,方中多用有毒攻邪之藥,用量應慎審。原方註明,服時(shí)須用蔥白嚼爛包藥丸,黃酒送服。服後宜避風(fēng)蓋被微汗,病在上者食後服,病在下者食前服。由於方中以蜈蚣等藥以毒攻毒,服後可從病魔惡掌中奪回患者性命,故稱(chēng)「飛龍奪命丹」。
出處:《金匱要略》
本方又名「紫石湯」。由大黃、乾薑、龍骨、桂枝、甘草、牡蠣、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石膏十二味藥物組成,共為粗末,取三指撮,以井花水煎服。用於大人風(fēng)癇掣引,小兒驚癇瘈瘲,日數十發(fā)者。有清熱熄風(fēng),鎮痙潛陽(yáng)之效。
「風(fēng)引」,是風(fēng)癇掣引之簡(jiǎn)稱(chēng)。風(fēng)癇,是癇證之一,發(fā)作時(shí)項強直視,不省人事,甚至牙關(guān)緊閉,多因肝經(jīng)積熱所致?!赋敢故秋L(fēng)癇的一種癥狀,類(lèi)似抽搐,手足掣動(dòng)。因本方能治療風(fēng)癇,制止抽搐,故以此而命名。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川烏、草烏、地龍、天南星、乳香、沒(méi)藥六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酒麵糊丸,空心日午冷酒送服。用於風(fēng)寒濕邪留滯經(jīng)絡(luò ),流注手腳,筋脈攣急,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亦治中風(fēng)後手足不仁,日久不癒等證。有溫經(jīng)通絡(luò ),搜風(fēng)除濕,袪痰逐瘀之功。
張秉成云:「夫風(fēng)之中於經(jīng)也,留而不去,則與絡(luò )中津液氣血渾合不分,由是衛氣失於常道,絡(luò )中之血,亦凝而不行,絡(luò )中之津液,則結而為痰。……然治絡(luò )一法,較治腑治臟為難,非湯劑可以蕩滌,必須用峻利之品,為丸以搜逐之」。(《成方便讀》)方中諸藥合用,可使風(fēng)寒濕邪、痰濁、瘀血盡袪,有活血通絡(luò )之效,故名「活絡(luò )丹」,亦名小活絡(luò )丹。而「大活絡(luò )丹」為《蘭臺軌範》方,由五十味藥組成,有扶正袪風(fēng),活絡(luò )止痛之功。
出處:《醫學(xué)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生山藥、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牡蠣、生地黃、生杭芍、柏子仁諸藥組成。用於肝陽(yáng)上亢之頭目眩暈,耳鳴目脹,心悸健忘,夢(mèng)多失眠,脈弦硬而長(cháng)等癥。有鎮肝熄風(fēng)之功。
「建」,音蹇,通湕,倒水、潑水之意;「瓴」,一指盛水之瓶,一指瓦溝?!附病篂椤父呶萁病钩烧Z(yǔ)的省句。本方中重用滋養陰液,柔肝熄風(fēng)之品,輔以重鎮潛陽(yáng),養血安神之藥,既能平肝潛陽(yáng),又能寧心安神,使肝陽(yáng)得平,內風(fēng)熄除,心神安守,諸證自解。比喻服用本方後,其鎮肝熄風(fēng)之效,好像瓶水從高屋脊上向下傾倒,言其居高臨下,不可阻擋之勢。張錫純認為「服後能使腦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腦充血之證自癒」。故名「建瓴湯」。
出處:《景岳全書(shū)》
本方由人參、黃耆、當歸身、川續斷、黃芩、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白朮、砂仁、炙甘草、糯米諸藥組成。用於婦人氣血兩虛,倦怠少食,有墜胎先兆者。有補氣,養血,安胎之功。
「泰山」,四大名山之一,即東岳泰山;「磐石」,《易.漸》:「鴻漸於磐」。王粥注:「罄,山石之安者」。比喻厚重而堅固不動(dòng)之石。本方為八珍湯化裁而來(lái)。方中除用補氣養血之品外,再加補肝腎安胎類(lèi)藥,服之可使妊婦氣血足而胎元固,肝腎補而胞宮安。其保胎元之功效猶如泰山之固,磐石之堅也。故稱(chēng)本方為「泰山罄石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
本方由柴胡、人參、鱉甲、秦艽、地骨皮、半夏、紫苑、炙甘草、當歸九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加生薑、烏梅、大棗為引,水煎食後服。用於治療肺痿,骨蒸勞嗽,或寒或熱,聲嘎羸瘦,自汗,四肢怠惰,飲食不香等癥。有滋陰清熱之功。
「羸」者,瘦弱也?!抖Y記.問(wèn)喪》云:「身病體羸,以杖扶病也」。本方以秦艽為君,清虛熱,退骨蒸,合諸藥共奏育陰清熱,除癆止嗽之效,可扶助因肺痿勞嗽而瘦弱不起之患者,使之較快地恢復健康,故名曰「秦艽扶羸湯」。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茯苓、芍藥、生薑、白朮、附子五種藥物組成。用於脾腎陽(yáng)虛,水邪為患之小便不利,四肢沈重疼痛,惡寒腹痛,下利;或肢體浮腫,苔白不渴,脈沈者;以及太陽(yáng)病,發(fā)汗而汗出不解,其人仍發(fā)熱,心下悸,頭眩,身 [ 目閏 ] 動(dòng),振振欲擗地者。有溫陽(yáng)利水之功。
真武,又名玄武,為四方宿名之一,是北方七宿的臺稱(chēng),因其虛危兩宿形似龜(玄)、蛇(武),故稱(chēng)玄武?!夺t宗金鑒》云:「真武者,北方司水之神,以之名湯者,賴(lài)以鎮水之義也?!埂稘h方精義》亦云:「名真武者,全在鎮定坎水,以潛其龍也?!贡痉綔啬I行水之功,猶如真武之神,能以降龍治水,威懾水患,故名「真武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白芍藥、當歸、人參、肉桂、白朮、肉豆蔻、炙甘草、木香、訶子、炙罌粟殼諸藥組成。用於瀉痢日久,脾腎虛寒所致之大便滑脫不禁舌淡苔白,脈象沈遲等癥。有溫中補虛,澀腸止瀉之功。
「真人」,道家稱(chēng)存養本性之得道者。即《內經(jīng)》所謂「提掣天地、把握陰陽(yáng)」,「壽敝天地、無(wú)有終時(shí)」的修真得道之人?!葛B臟」,指溫養臟腑。本方為治療虛寒瀉痢的效方,有溫養脾腎,澀腸固脫作用。服之可使已傷之臟氣得以補養,虛寒之瀉痢,滑脫不禁諸癥自癒,故名「針人養臟湯」?;蛟茷槲簟讣冴?yáng)真人」所製,故又名「純陽(yáng)真人養臟湯」。均係托名而已。
出處:《醫學(xué)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人參、炒白朮、當歸、製馬錢(qián)子、乳香、沒(méi)藥、穿山甲、蜈虹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服 6 克,無(wú)灰酒送下。 用於治療肢體痿廢,以及偏枯、麻木等癥。有益氣活血、舒筋通絡(luò )之效。
肢體痿廢,是肢體筋脈弛緩,軟弱無(wú)力,漸至肌肉萎縮而不能隨意運動(dòng)的一類(lèi)病證。方中人參、白朮益氣健脾;當歸養血活血;乳香、沒(méi)藥行氣活絡(luò );製馬錢(qián)子舒筋止痛;穿山甲活血通經(jīng);蜈蚣袪風(fēng)止痙。諸藥配伍,對痿廢之證自當有效?!刚瘛?,有振起之意;「頹」,乃衰敗之謂。言服本方後,可使痊廢之肢體重新振起,以至恢復正常,故名「振頹丸」。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赤石脂、乾薑、粳米三味藥物組成。用於久痢不癒之下痢膿血,色暗不鮮,腹痛喜按、喜溫,舌淡苔白,脈遲弱或微細等癥。有澀腸止瀉之功。
「桃花」,是說(shuō)赤石脂其色赤白相間,別名桃花石,加之本方煎煮成湯,其色淡紅,鮮艷猶若桃花一般,故稱(chēng)「桃花湯」。本方以重澀之赤石脂為主藥,入下焦血分而固脫;乾薑之辛溫,暖下焦氣分而補虛,粳米之甘溫,佐以上二藥而健脾和胃。為脾腎陽(yáng)衰,下焦不能固攝所致下痢證之特效方,有溫中澀腸作用。
出處:《外科證治全生集》
本方由熊膽、冰片、雄黃、硼砂、血竭、葶藶子、沈香、乳香、沒(méi)藥、珍珠、牛黃、麝香、蟾酥、朱砂諸藥組成,金箔為衣。用於治療疔毒惡瘡,無(wú)名腫毒,紅腫癰癤,咽喉腫痛等癥。有清熱解毒,消疔散癰癤之功。
冰片中之上品,又名「梅花冰片」。服藥時(shí)將丸藥放在舌尖之上,以麻為度,俗稱(chēng)「點(diǎn)舌」;或以蔥白打碎包住藥丸,用陳酒沖服,亦可用醋化開(kāi)塗敷患處。為了強調主藥及服用方法,故稱(chēng)「梅花點(diǎn)舌丹」。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桂枝、芍藥、炙甘草、生薑、大棗、人參六味藥物組成,芍藥、生薑份量加重,又稱(chēng)「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用於氣血營(yíng)衛不足所致之身痛、感冒等癥。有益氣養營(yíng),袪邪止痛之功。
名「新加湯」者,是張仲景說(shuō)明此方係在前人所創(chuàng )桂枝湯的基礎上,調整用量並增加藥味化裁而成。這正是張仲景治學(xué)嚴謹,實(shí)事求是高尚醫德的體現。劉渡舟教授曾由此而推出:「《傷寒論》中一百一十三方,絕大多數是張仲景博採所得,而非其一人所首創(chuàng )」之語(yǔ)。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青黛、瓜蔞仁、山梔、訶子、海蛤粉五種藥物組成。用於肝火灼肺所致之咳嗽痰中帶血,痰質(zhì)濃稠,咯吐不爽,心煩口渴,頰赤便秘,舌苔黃,脈弦數等癥。有清熱化痰,止咳止血之功。
咯血一證,原因甚多,肝火灼肺即其因之一。本方用青黛、山梔瀉肝涼血;瓜蔞仁、海蛤粉清肺化痰;再加訶子斂肺止咳。諸藥同用,可瀉肝火以涼血,清肺熱以止咳,共奏清肝寧肺之功,使火不犯肺,則肺氣肅降,痰飲得化,咳嫩寧息,咯血自止。故名「咯血方」。
出處:《外科正宗》
本方由荊芥、防風(fēng)、當歸、生地、苦參、炒蒼朮、蟬蛻、胡麻仁、炒牛旁子、知母、[ 火段 ] 石膏、生甘草、木通諸藥組成。 用於濕疹、風(fēng)疹,證見(jiàn)皮膚疹出色紅、搔癢,抓破後滲出津水,舌苔白或黃,脈浮數有方。有疏風(fēng)養血,清熱除濕之功。
本方所治之證,是風(fēng)毒之邪侵襲人體,與濕熱相搏,內不得疏泄,外不得透達,鬱於肌膚腠理之間而發(fā)之癮疹。由於本方能上疏下滲,內清外解,使風(fēng)毒消,濕熱清,搔癢止,癮疹平,故名「消風(fēng)散」。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消風(fēng)散,由羌活、防風(fēng)、川芎、人參、茯苓、炙甘草、殭蠶、蟬蛻、藿香葉、厚樸、荊芥穗、陳皮組成,有消散風(fēng)熱作用。
出處:《醫學(xué)心悟》
本方由玄參、牡蠣、貝母三味藥物組成。用於治療瘰癧、痰核,證見(jiàn)咽乾,舌紅,脈弦滑者。有清熱化痰、散結軟堅之功。
瘰癧一證,多因肝腎陰虛,肝氣久鬱,虛火內灼,煉液為痰;或受風(fēng)火邪毒,結核於頸、項、腋、胯之間。重則潰爛流水,日久不歛。方中玄參苦鹹寒,滋陰降火,能散瘰癧,痰核、癭瘤;牡蠣鹹平微寒,化痰、軟堅、散結;貝母苦寒,清熱、化痰、散結,三藥均屬寒涼之品,既可清熱消痰,軟堅散結,又兼顧肝腎之陰,清降虛火,從而能使熱清痰化,瘰癧自消。故名「消凜丸」。
出處:《外科正宗》
本方由海藻、貝母、陳皮、昆布、青皮、川芎、當歸、半夏、連翹、甘草、獨活、海帶諸藥組成。用於治療癭瘤初起,或腫或硬而未破者。有清熱消癭,軟堅散結之功。
「玉壺」,即玉製之壺。唐王昌齡有詩(shī)云:「洛陽(yáng)親友如相問(wèn),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文漸》)南宋鮑明遠詩(shī)云:「宜如朱絲繩,清如玉壺冰」。(《代白頭吟》)在此喻其高潔。本方以海藻為主藥,配合諸藥可使癭瘤得消,功效之高,猶如玉製之壺可貴,故名「海藻玉壺湯」。
《證治準繩》又出一方,名「玉壺散」,由海藻、海帶、昆布、雷丸、青鹽、莪朮諸藥組成,陳皮飲或煉蜜為丸,如榛子大,噙化。亦治癭瘤,錄之以供參閱。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當歸、茯苓、白芍藥、白朮、柴胡、炙甘草組成為散,煨薑、薄荷水煎沖服。用於肝鬱血虛所致之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乾,神疲食少;或見(jiàn)往來(lái)寒熱;或月經(jīng)不調,乳房作脹,舌淡紅,脈弦而虛者。有疏肝解鬱,健脾養血之功。
「逍遙」,亦作「消搖」,優(yōu)遊自得貌?!对?shī)經(jīng)》有「河上乎逍遙」句;《莊子》有「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之說(shuō)。王晉三曰:《莊子.逍遙遊》注云『如陽(yáng)動(dòng)冰消,雖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搖,雖動(dòng)不傷於內』。譬之於醫,消散其氣鬱,搖動(dòng)其血鬱,皆無(wú)傷乎正氣也」。(《古方選註》)本方從四逆散衍化而來(lái),為調和肝脾的常用方,服後可使肝氣暢達,鬱結消解,氣血衝和,神情悅怡,故名之。
本方加丹皮、山梔名「丹梔逍遙散」或「八味逍遙散」,適於肝鬱化火之證;加生地或熟地名「黑逍遙散」,適於肝脾血虛之證。
出處:《脾胃論》
本方由黃耆、人參、升麻、葛根、蔓荊子、芍藥、黃柏、炙甘草諸藥組成。用於中氣不足,清陽(yáng)不升,風(fēng)熱上擾,頭痛眩暈;或目生障翳,視物不清;或耳鳴耳聾,齒痛等癥。有補中氣,升清陽(yáng)、散風(fēng)熱之功。
「益氣」者,指本方有補益中氣作用;「聰明」者,為視聽(tīng)靈敏,聰穎智慧之意。本方黃耆、人參、炙甘草補中益氣;升麻、葛根升發(fā)清陽(yáng);蔓荊子清利頭目;芍藥平肝斂陰、黃柏清熱瀉火。服之可使中氣得到補益,從而清陽(yáng)上升,肝腎受益、耳聾目障諸癥獲癒,令人耳聰目明。故名「益氣聰明湯」。
出處:《外科正宗》
本方由生黃耆、當歸、穿山甲、皂角刺諸藥組成,加酒煎服。用於治療癰瘍腫毒,內已成潰而無(wú)力外潰者。有補氣益血,托毒潰膿之功。
瘡癰腫毒雖內已成膿,而無(wú)力外潰,多由氣血不足所致。本方中主用「瘡家聖藥」黃耆以益氣托毒排膿;輔以當歸養血活血;穿山甲、皂角刺軟堅潰膿;酌加黃酒通經(jīng)行瘀。服之可使體虛者氣血得補,從而促其透膿速潰。凡癰疽瘡瘍,因氣血不足,膿成不潰者,均可運用本方以托毒潰膿外出,故名「透膿散」。
出處:《丹溪心法附餘》
本方由豬牙皂、細辛二味藥物組成,研極細末,和勻,吹少許入鼻中取嚏。用於中惡客杵或痰厥所致之猝然口噤氣塞,人事不省,面色蒼白,牙關(guān)緊閉,痰涎壅盛,而屬於閉、實(shí)證者。有通關(guān)開(kāi)竅之功。
本方所治之昏厥,是由於氣機運行突然逆亂,或挾痰上壅,阻塞上竅所致?!戈P(guān)」者,為出入之要道。此處指肺主一身之氣,肺竅為氣機出入之要道。方中皂角辛溫袪痰開(kāi)竅,細辛辛溫宣散開(kāi)竅,合為通關(guān)開(kāi)竅之劑。凡卒倒昏迷,牙關(guān)緊閉的實(shí)證,均可用本法使肺氣宣通,氣機暢利、神志復蘇,得嚏而解。故名「通關(guān)散」。
出處:《蘭室秘藏》
本方由炙甘草、紅花、生地黃、熟地黃、升麻、桃仁、當歸、檳榔諸藥組成。用於治療噎膈,大便燥結,飲食不下,梗塞不順;或食入反出者。功能通調氣機,潤腸通便。
本方為治療胃中燥熱,濁氣不降之噎隔、便秘的有效方劑?!赣摹?,指深暗隱微之處。這裡指幽門(mén),即胃之下口,宜通小腸,如曲徑通幽之處,故稱(chēng)。本方用滋補陰血,活血升陽(yáng)、生津潤腸之品,入藥相伍、滋陰養胃,升清降濁,從而使脾陽(yáng)發(fā)越,胃氣和調,幽門(mén)通暢,噎塞得平,便秘可癒。故名「通幽湯」。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人參、乾薑、炙甘草、白朮四味藥物組成蜜丸。用於脾胃虛寒所致之自利不渴,嘔吐腹痛,腹滿(mǎn)不食,以及霍亂;或陽(yáng)虛失血,或小兒慢驚,病後喜唾涎沫,及胸痺等證。有溫中袪寒,補益脾胃之功。
「理」者,調也,治也;「中」者,指中焦脾胃也。脾胃職司運化,功能正常則水穀納化和調,脾胃陽(yáng)虛則運化無(wú)權,升降失常,吐利腹痛諸證蜂起。程應旌云:「陽(yáng)之動(dòng)始於溫,溫氣得而穀精運,穀氣升而中氣瞻,故名曰理中,實(shí)以雙理之功,予中焦之陽(yáng)也」。(《古今名醫方論》)本方功能溫中袪寒,治理中焦脾胃,故稱(chēng)「理中丸」。亦作湯劑服,名「理中湯」。
出處:《傳家秘寶》
本方由豬牙皂角、白礬二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溫水調服。用於中風(fēng)閉證,痰涎壅盛,喉中痰聲轆轆,氣閉不通,人事不省,或口角歪斜,微有涎出,脈滑實(shí)有方者。有開(kāi)關(guān)湧吐之功。
本方屬於劫劑,為救急暫用之品,只宜於實(shí)證。吳琨云:「所以痰涎壅塞者,風(fēng)盛氣湧而然也?!菇?jīng)曰:「發(fā)病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其標,後治其本。故不與疏風(fēng)補虛,而先為之吐其涎沫。白礬之味鹹苦,鹹能軟頑痰,苦能吐涎沫;皂角之味辛鹹,辛能利氣竅,鹹能去污垢,名之曰稀涎,固奪門(mén)之兵也」。(《醫方考》)由於本方為救急之用,有稀化痰涎之效,故名「救急稀涎散」。
出處:《醫宗金鑒.正骨》
本方由羚羊血、沒(méi)藥、白芨、雄黃、漏蘆、紅花、麝香、白蘞、升麻、梔子、大黃、甘草十二味藥物組成。用於跌打損傷,骨碎筋翻,瘀血凝聚,青紫腫痛之癥。有活血散瘀,消腫止痛功效。
「混元」,謂天地形成之初的原始狀態(tài)。這裡則形象地指頭部。由於本方在使用時(shí),其方法是將藥膏敷於頭頂之上。古稱(chēng)「頭為天」,主一身之陽(yáng)氣。藥宜接用於此部位,能使全身氣血陰陽(yáng)調和暢通,諸恙從此得以消除。故稱(chēng)為「混元膏」。
出處:《蘭室秘藏》
本方由川芎、柴胡、黃芩、黃連、防風(fēng)、羌活、炙甘草諸藥組成。用於風(fēng)濕熱邪上壅頭目所致之偏正頭痛,年久不癒者。有清瀉肝火,袪風(fēng)止痛之功。
本方為治頭風(fēng)之常用方,尤適於風(fēng)濕熱上攻於頭,長(cháng)期不癒者。頭風(fēng),指頭痛經(jīng)久不癒,時(shí)發(fā)時(shí)止者。方隅云:「淺而近者、名曰頭痛;深而遠者,名曰頭風(fēng)」。(《醫林繩墨》)「清空」,這裡指頭部,頭為諸陽(yáng)經(jīng)之會(huì ),清空之府。本方作用於「清空」部位,專(zhuān)治頭風(fēng)。其服法是:每次用少許藥末,茶水調為膏狀,抹在口中,再用白開(kāi)水沖下,故稱(chēng)「清空膏」。
出處:《證治準繩》
本方由銀柴胡、胡黃連、秦艽、醋炙鱉甲、地骨皮、青蒿、知母、甘草諸藥組成。用於虛勞骨蒸,或低熱日久不退,癥見(jiàn)唇紅額赤,形瘦盜汗,舌紅少苔,兩脈細數。有清陰分內熱,退虛勞骨蒸之功。
本方為治療勞熱骨蒸的常用方。朮對肝腎陰虧,虛火內擾所致之骨蒸潮熱有效。腎藏精而主骨,精乃陰之屬,精不足則陰虛,陰虛則生內熱,故發(fā)潮熱骨蒸;陰虛不能制陽(yáng),故虛火上炎。方中銀柴胡清虛熱,退骨蒸;地骨皮、胡黃連、知母內清陰分之熱;青蒿、秦艽除肝膽之熱;鱉甲滋陰清熱,退骨蒸;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共奏補腎而滋陰液,使骨蒸潮熱得以清退,故名「清骨散」。
出處:《傅青主女科》
本方由熟地黃、白朮、白芍藥、乾桑葉、玄參、山藥、山萸肉、牡丹皮、麥門(mén)冬、地骨皮、沙參、石斛、五味子、龍骨諸藥組成。用於血熱所致之崩漏,月經(jīng)過(guò)多等癥。有滋陰養血,涼血止血之功。
「?!?,指血海,即衝脈?!感n脈者,為十二經(jīng)之?!?。(《靈樞.海論》)因衝脈是十二經(jīng)氣血會(huì )聚的要衝,有調節諸經(jīng)氣血的作用。其脈起於胞中,與婦女月經(jīng)來(lái)潮關(guān)係密切,故有「太衝脈盛,月事以時(shí)下」之說(shuō)。傅青主云:「此方補陰而無(wú)浮動(dòng)之慮,縮血而無(wú)寒涼之苦,日計不足,月計有餘,潛移默奪,子宮清涼;血海自固」。本方為治陰虛血熱崩漏之劑,有清涼血海之意,故稱(chēng)「清海丸」。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鮮荷葉遏、鮮銀花、西瓜翠衣、絲瓜皮、鮮竹葉心、鮮扁豆花諸藥組成。用於暑熱耗傷肺經(jīng)氣分之輕證,或暑溫病經(jīng)發(fā)汗後,餘邪未解;證見(jiàn)身熱口渴不甚,但頭目不清,昏眩微脹,舌淡紅、苔薄白。有解暑清肺之功。
「絡(luò )」,即絡(luò )脈,這裡是指細小而淺表的脈絡(luò )。本方為治暑熱耗傷氣津,餘邪未清諸證而設,邪淺病輕,故用諸辛涼輕清之鮮品,以清解其邪?!稖夭l辨》云:「既曰餘邪,不可用重劑明矣,只以芳香輕藥清肺絡(luò )中餘邪足矣」。本方善清肺絡(luò )中無(wú)形之熱邪,故名「清絡(luò )飲」。
出處:《審視瑤函》
本方由升麻、赤芍藥、甘草、荊芥穗、葛根、薄荷、黃芩、荷葉、蒼朮諸藥組成。用於治療雷頭風(fēng)。有清宣升散之功。
雷頭風(fēng)、多由風(fēng)邪外襲、或痰熱生風(fēng)所致。癥見(jiàn)頭面起核塊腫痛,或憎寒壯熱,或頭痛,頭中如雷鳴。根據病勢緩急,有大、小之分?!刚稹?,八卦之一,卦形為「震仰盂」,位在東方,象徵雷震。本方用清散風(fēng)熱,宣通升散之類(lèi)藥物於一方,既能疏散外風(fēng),又能清解內風(fēng),且有除熱止痛之效,作用於頭部,主治雷頭風(fēng),可肅清頭中如雷震之鳴聲,故取名為「清震湯」。
出處:《濟生方》
本方由澤蘭葉、人參、川芎、荊芥穗、甘草五種藥物組成,溫酒調服。用於治療產(chǎn)後惡露已淨,氣血虛弱,又感風(fēng)邪,昏暈不省人事者。有益氣袪風(fēng),養肝補血作用。
產(chǎn)後惡露盡而昏暈之證,多由氣血俱虛所致?!秆獨庹?,人之神」,「隨神往來(lái)謂之魂」。本方用人參大補元氣;澤蘭葉活血通經(jīng);川芎和血行氣;荊芥穗袪風(fēng)清上;甘草調和諸藥。共奏益氣理血,疏散風(fēng)邪之效。氣血受益,外邪解散,自然神寧魂清,所以名曰「清魂散」。
出處:《醫方考》
本方由栝蔞仁、黃芩、茯苓、枳實(shí)、杏仁、陳皮、膽南星、製半夏諸藥組成,薑汁為丸。用於痰熱內結之咳嗽痰黃,粘稠難咯,甚則氣急嘔噁,胸隔痞滿(mǎn),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者。有清熱化痰,下氣止咳之功。
古人云: 「見(jiàn)痰休治痰,善治痰,不治痰而治氣」。(《丹溪心法》)「氣順則一身之津液亦隨之而順」。(《證治準繩》)本方諸藥相合,司使氣順而火自降,熱清而痰亦消,痰消而火無(wú)所附,則諸證可除矣?!夺t方集解》云:「治痰者必降其火,治火者須順其氣也」??梢?jiàn)火、氣二者實(shí)為致痰之因。吳琨立此力時(shí)曰:「此痰火通用之方也。氣之不清,痰之故也;能治其痰,則氣清矣」。本方有清順氣機、化痰除熱之功,故名之。
出處:《醫門(mén)法律》
本方由桑葉、石膏、人參、甘草、炒胡麻仁、阿膠、麥門(mén)冬、蜜炙枇杷葉、杏仁諸藥組成。用於溫燥傷肺,氣陰兩傷之頭痛身熱,乾咳無(wú)痰,氣逆而喘,咽乾鼻燥,心煩口渴,舌乾無(wú)苔等癥。有清燥潤肺之功。
「燥」,有外燥、內燥之分。傷於天之燥氣,當用清法,內傷血燥,則宜潤法。秋傷於燥,上逆為咳,肺為嫩臟,不容緩圖,故曰「救」。本方用大隊甘涼滋潤之品,「以救肺燥變生諸證」(喻昌),使肺金燥熱得以清潤,肺氣之 [ 月賁 ] 鬱得以肅降??马嵅疲骸复嗣确?,涼而能補之謂也」?!豆沤衩t方論》故名「清燥救肺湯」。
出處:《景岳全書(shū)》
本方由陳皮、黃芩、麥門(mén)冬、芍藥、黃柏、茯苓、牡丹皮七味藥物組成。用於一切內熱漸覺(jué)而未甚者。有清熱瀉火之功。
「徙」,遷移;「薪」,柴火。古有「曲突徒薪」之成語(yǔ),其意是說(shuō)把直狀的煙囪管子改成彎曲狀的,把柴火從灶門(mén)口搬開(kāi),以免火星落在上面而造成火災。本方以此命名,其意思是在內熱開(kāi)始發(fā)生之際,即服清熱瀉火之藥物,就像移開(kāi)柴火以免燃燒,從而及早使病情之發(fā)展受到控制一樣。
出處:《溫疫論》
本方由檳榔、厚樸、草果仁、知母、芍藥、黃芩、甘草七味藥物組成。用於瘟疫或瘧疾邪伏膜原之憎寒壯熱,胸悶嘔噁,頭痛煩躁、脈弦數,舌邊深紅、苔垢膩等癥。有開(kāi)達膜原,辟穢化濁之功。
膜原,又名募原?!端貑?wèn).舉痛論》云:「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王冰注:「膜,謂恫間之膜;原,謂膈肓之原」,吳又可云:「其邪去表不遠,附近於胃。……邪在膜原,正當經(jīng)胃交關(guān)之所,故為半表半裡?!寡ι自疲骸竿馔∪?,內通胃腑,即三焦之門(mén)戶(hù),宜一身之半表半裡也;邪由上受,宜趨中道,故病多歸膜原?!贡痉侥苤边_膜原,辟穢化濁,驅逐溫疫穢濁之邪,故名「達原飲」。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
本方由升麻、柴胡、川芎、香附、白蒺藜、桑白皮、橘葉諸藥組成。用於治療抑鬱傷肝,嘔酸,陽(yáng)痿不起等癥。有疏肝解鬱、行氣泄熱之效。
本方之中,升麻升發(fā)清陽(yáng);柴胡疏肝開(kāi)鬱;川芎活血行氣;香附理氣解侈;白蒺藜平肝袪風(fēng);桑白皮清泄肺熱;橘葉行氣和胃。全方用大量疏肝行氣之藥,服之可使肝氣疏泄,諸鬱消除?!高_」,有暢達之意?!端貑?wèn).六元正紀大論》有「木鬱達之」之說(shuō),是言肝屬木,性喜條達、升發(fā),肝氣鬱結致病,便是「木鬱」。用本方正合《內經(jīng)》旨意,使木鬱暢達,故名「達鬱湯」。
出處:《脾胃論》
本方由黃耆、炙甘草、人參、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白朮諸藥組成。用於脾胃氣虛所致之身熱有汗,頭痛惡寒,渴喜冷飲、少氣懶言,四肢乏力,飲食無(wú)味,舌淡苔白,脈虛軟無(wú)力;或中氣不足,氣虛下陷之證。有益氣升陽(yáng),調補脾胃之功。
本方為補氣升陽(yáng)的代表方。李東垣認為:「飲食不節則胃病、胃病則氣短精神少而生大熱」,「內傷脾胃,乃傷其氣……傷其內為不足,不足者補之」。乃製本方。趙養葵曰:「後天脾土,非得先天之氣不行,此氣因勞而下陷於腎肝,清氣不升,濁氣不降,故用升柴以佐參耆。是方所以補益後天中之先天也……」(《古今名醫方論》)本方調補中焦脾胃,益不足之氣,故名「補中益氣湯」。
出處:《醫林改錯》
本方由黃耆、當歸尾、赤芍、地龍、川芎、桃仁、紅花諸藥組成。用於中風(fēng)後遺癥之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語(yǔ)言蹇澀,口角流涎,下肢痿廢者。有補氣,活血,通絡(luò )之功。
王清任認為:人身之陽(yáng)氣有十成,分布於周身,左右各得其半。若陽(yáng)氣虧五成,下剩五成,十去其五則氣虧,歸並一側則發(fā)生半身不遂。本方由補氣藥與活血藥相配伍,是治療中風(fēng)半身不遂的有效方。應用此方,可使氣旺血行,瘀袪絡(luò )通,從而促其所虧之五成還復,氣血周流全身而十全。故將其所擬之補氣化瘀方劑,用於治療斯證,命名為「補陽(yáng)還五湯」。北京長(cháng)城製藥廠(chǎng)出品的「消栓口服液」即根據本方製成,主要用於心腦血管疾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柴胡、前胡、川芎、枳殼、羌活、獨活、茯苓、桔梗、人參、炙甘草諸藥組成。用於正氣不足,外感風(fēng)寒濕邪所致之憎寒壯熱、無(wú)汗,頭項強痛,肢體酸痛,胸膈痞滿(mǎn),鼻塞聲重,咳嫩有痰,舌苔白膩,脈浮無(wú)力,及時(shí)疫,痢疾,瘧疾,瘡瘍等有上述見(jiàn)癥者。有益氣解表,散風(fēng)袪濕之功。
「毒」泛指時(shí)行不正之氣等致病因素。本方於表散藥中加入人參培其正氣,以資驅敗邪毒,從汗而解,故名「敗毒散」。由於方中益氣扶正,當推人參為首功,故又名「人參敗毒散」。
《補遺方》倉廩散,即本方加陳倉米,治各種痢疾,發(fā)熱,心煩,頭痛,食即嘔吐諸癥。穀藏為倉,米倉為廩,取脾胃為「倉廩之官」意。
出處:《楊氏家藏方》
本方由白附子、殭蠶、全蝎三味藥物組成。適用於風(fēng)痰阻於頭面經(jīng)絡(luò )所致之中風(fēng)面癱、口眼喎斜等癥。具有袪風(fēng)化痰作用。
中風(fēng),亦稱(chēng)卒中。指猝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言語(yǔ)不利的病癥。本方適用於中風(fēng)輕證,屬中絡(luò )類(lèi)型。方中白附子辛甘溫,散而能升,善治頭面之風(fēng),逐寒濕,驅風(fēng)痰;殭蠶鹹辛平,袪風(fēng)化痰;全竭辛平,熄風(fēng)鎮痙;並用熱酒調服,更能引藥入絡(luò ),宜達病所?!笭空拐?,指服本散後,風(fēng)去痰消,經(jīng)絡(luò )暢通,可使已經(jīng)歪斜之口眼恢復正常,故稱(chēng)「牽正散」。
出處:《傷寒六書(shū)》
本方由大黃、芒硝、枳實(shí)、厚樸、甘草、當歸、人參,加桔梗、薑、棗組成。原用於傷寒裡熱實(shí)證而氣血兩虛之候;後世醫家用於治溫疫病應下失下,正虛邪實(shí)者。有扶正攻下之功。
「黃」,為中央脾土之色;「龍」,為傳說(shuō)中的神異動(dòng)物。這裡稱(chēng)脾為「黃龍」?!稄埵厢t通》云:「湯取黃龍命名,專(zhuān)攻中央燥土,土既燥竭,雖三承氣萃集一方,不得參歸鼓舞胃氣,烏能興雲致雨?」王旭高云:「曰黃龍者,大黃得人參為佐,則能神其功用,如龍得雲助,升騰上下,莫能測其變化也」。(《王旭高醫書(shū)六種》)陶氏此方,攻補兼施,既下脾胃燥結,又致津液潤燥,專(zhuān)治脾胃之患,故稱(chēng)「黃龍湯」。
出處:《醫宗己任編》
本方由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茯苓、牡丹皮、五味子組成。用於腎虛氣喘、呃逆等證。有滋腎納氣之功。
本方又名七味都氣丸,即從錢(qián)仲陽(yáng)六味地黃丸化裁而來(lái)?!付肌拐?,有盛也、聚也之義;「氣」即指肺腎之氣而言。緣肺為一身之氣的大主,腎為元氣發(fā)生之根本;肺主呼氣、腎主納氣。只有肺腎之氣旺盛,才能維持全身氣機之調暢。本方諸藥配伍、有補腎氣,斂肺氣之功,從而使一身之氣保持旺盛,而聚集於一處,發(fā)揮正常的生理功能。故名「都氣丸」。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大黃、樸硝、甘草、山梔子仁、薄荷葉、黃芩、連翹,加竹葉、蜜水煎服。用於上、中二焦熱邪熾盛所致之煩躁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煩熱,口舌生瘡等癥。有瀉火通便、清上泄下之功。
王晉三云:「膈者,膜之橫蔽心下,周?chē)嘀?zhù),遮隔濁氣,不便上薰於心肺者也。不主十二經(jīng)。凡傷寒蘊熱內閉於膈,其氣先通心肺,膻中火燔煩熱、自當上下分消?!梗ā豆欧竭x注》)本方鹹寒蕩熱於中,苦寒泄熱於上,服之可使上、中二焦之邪熱迅速消解,胸膈得以清涼,從而諸證可除,故名「涼膈散」。
出處:《古今醫統》
本方由鹿角膠、鹿角霜、茯苓、柏子仁、菟絲子、補骨脂、熟地黃六種藥物組成。用於元陽(yáng)衰憊、虛損陽(yáng)痿諸證。
本方選血肉有情大補之品,有補益元陽(yáng)之功。謝觀(guān)譽(yù)此方能「壯精神,除百病,養氣血,補百損,育子嗣,常服延年益壽」。嚴蒼山云:「鹿為純陽(yáng)之獸,角生巔頂,血肉有情之品,霜能升陽(yáng),膠能補血。佐以菟、脂助腎之陽(yáng),熟地補腎之陰,柏子仁養心而悅脾,茯苓淡滲而不寒,較勝八味丸之草木無(wú)靈者多矣」。(《湯頭歌訣正續集》)王晉三云:「鹿與游龍相戲,必生異角,故得稱(chēng)龍;鹿有文故稱(chēng)斑,用其角為方,故名『斑龍』」。(《古方選注》)方中既用鹿角膠,又用其角霜,以此為主,故稱(chēng)「斑龍丸」。
出處:《金匱要略》
本方由麻黃、生石膏、生薑、炙甘草、大棗五種藥物組成。用於風(fēng)水,證見(jiàn)一身悉腫,發(fā)熱或無(wú)大熱,汗出或無(wú)汗、惡風(fēng)、或渴、脈浮等。有宣肺泄熱、利水消腫之功。
本方只所以名「越婢」者,說(shuō)法不一:成無(wú)己謂「脾治水穀,為卑臟若婢……是湯所以謂越婢者,以發(fā)越脾氣,通行津液」。(《註解傷寒論》)方有執謂「越,踰也、過(guò)也;婢,女子之卑者也」。(《傷寒論條辨》)喻嘉言謂:「石膏之辛涼,以兼解其寒,其柔緩之性,比之女婢?!梗ā渡姓撈罚╁X(qián)潢謂:「或以此治越人之婢而得效,遂以命方?!梗ā秱菰醇罚┙税氐滦轮^:「越婢實(shí)有使婢越級出其受壓地位之意。結合疾病, 則有發(fā)越……『肺之鬱閉』。 」(《陝西中醫》 1981 年 5 期)筆者以為此說(shuō)甚是。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蒼朮、香附、撫芎、神麴、梔子五種藥物組成。用於因氣、血、痰、火、濕、食諸鬱所致之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吞酸嘔吐、消化不良等癥。有行氣解鬱作用。
本方為通治六鬱之劑,方中香附以開(kāi)氣鬱;蒼朮以除濕鬱;撫芎以行血鬱;山梔以清火鬱;神以消食鬱。所以又名「六鬱丸」。關(guān)於「越鞠」之名,有多種解釋?zhuān)阂环N認為「越」為發(fā)越,「鞠」通鬱,所以有「發(fā)越鞠鬱」(吳鶴皋)之說(shuō)。一種認為「鞠」是古代一種皮球,「越鞠」喻將六鬱如球般的一個(gè)個(gè)踢開(kāi)。又一種謂山梔亦名「越桃」,撫芎亦名「鞠藭」,本方取兩藥別名中第一字合名。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然以後一種說(shuō)法較為合理。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
本方由酒炒牛膝、炙甘草、薤白、當歸、桂心、炒白朮、炒黃耆、獨活、生薑九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水煎後服。用於治療婦人產(chǎn)後骨節疼痛,發(fā)熱頭重,四肢不舉之癥。有益氣活血,袪風(fēng)勝濕之功。
「趁」有追逐之意。本方之中黃耆、白朮、炙甘草、當歸益氣養血;牛膝、獨活袪風(fēng)除濕;薤白、桂心、生薑溫經(jīng)散寒。諸藥共伍,服之可使疼痛得逐,四肢活動(dòng)如常,故名曰「趁痛散」。又《丹溪心法》有此方,組成不同,由沒(méi)藥、乳香、桃仁、紅花、當歸、羌活、地龍(酒炒)、牛膝、甘草、五靈脂、香附諸藥為末,黃酒調服,主治歷節痹痛。
出處:《辨證錄》
本方由白芍藥、川芎、郁李仁、柴胡、甘草、白芥子、香附、白芷八味藥物組成。用於鬱氣不宣,又加風(fēng)邪襲於少陽(yáng)經(jīng)所致之半邊頭風(fēng),痛或左或右,無(wú)有定處,時(shí)輕時(shí)重,遇勞累、寒冷加劇。有疏肝袪風(fēng),和血止痛之效。
方中白芍、川芎養血和血;郁李仁、柴胡、香附疏肝解鬱;白芷、白芥子袪風(fēng)止痛;甘草調和諸藥。由於服用本方能驅散偏頭風(fēng)之疼痛,療效相當顯著(zhù),故稱(chēng)「散偏湯」。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犀角、羚羊角、青木香、沈香、元參、升麻、甘草、丁香、樸硝、硝石、麝香、朱砂等十六味藥物炮製而成。用於溫熱病、熱邪內陷心包而致的高熱煩躁,神昏譫語(yǔ)、抽風(fēng)痙厥、口渴唇焦,尿赤便閉,及小兒熱盛驚厥。有清熱解毒,鎮痙開(kāi)竅之功。
本方用於治療熱病神昏諸證,為臨床較常用的開(kāi)竅劑。以其色和用命名,言此藥如法製成之後,其色呈紫,狀似霜雪;又言其性大寒,清熱解毒之方,猶如霜雪之性,從而稱(chēng)之曰「紫雪丹」。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黑錫、硫黃、沈香、木香、炒茴香、陽(yáng)起石、葫蘆巴、破故紙、肉豆蔻、金鈴子、附子、肉桂諸藥組成,酒糊為丸。用於腎陽(yáng)衰弱,陰寒內盛之上盛下虛證。有溫腎陽(yáng),散陰寒,降逆氣,定虛喘作用。
本方組成特點(diǎn)是標本兼顧,補而不滯,溫而不燥。喻嘉言云:「按此方用黑錫水之精,硫黃火之精,二味結成靈砂為君,諸香燥純陽(yáng)之藥為臣,用金鈴子苦寒一味為反佐,用沈香引入至陰之分為使。凡遇陰火逆沖,真陽(yáng)暴脫,氣喘痰鳴之急癥,捨此藥更無(wú)它法可旋」。(《醫門(mén)法律》)諸藥配伍,可使腎陽(yáng)充旺,陰霾自散,下元得固,沖逆自平。本方以黑錫為主,製成丹丸內服,故名「黑錫丹」。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半夏、竹茹、枳實(shí)、橘皮、生薑、甘草諸藥組成。用於膽經(jīng)虛熱或痰熱上擾所致之虛煩不得眠,驚悸、胸悶、口苦、嘔吐等癥。有燥濕化痰,清熱除煩之功。
本方名為「溫膽」,實(shí)為清膽和胃之劑。王晉三云:「溫膽湯,隔腑求治之方也。熱入足少陽(yáng)之本,膽氣橫逆,移於胃而為嘔,苦不眠,乃治手少陽(yáng)三焦,欲其旁通膽氣,退熱為溫,而成不寒不燥之體,非以膽寒而溫之也」。(《古方選注》)羅東逸云:「命名溫者,乃謂溫和之溫,非謂溫涼之溫也」。(《醫宗金鑒》)陳修園則持異議云:「熱除痰清而膽自寧和,即溫也。溫之者,寒涼之也」。(《時(shí)方歌括》)可見(jiàn),本方「溫膽」之意在於「清」也。
出處:《金匱要略》
本方由吳茱萸、當歸、川芎、芍藥、人參、桂枝、阿膠、牡丹皮、生薑、甘草、半夏、麥冬諸藥組成。用於衝任虛寒,瘀血阻滯之月經(jīng)不調等證。有溫經(jīng)散寒、和血袪瘀之功。
治療瘀血阻滯之月經(jīng)不調,《金匱要略》本有下瘀血之法,但若遇體虛有寒者,則非下法所宜,故另立比方,以溫養血脈為主,使血得溫而行,血行則無(wú)瘀而月經(jīng)正常。劉渡舟說(shuō):「溫經(jīng)湯的治療如春天的氣候是溫和而流暢,它不同於附子湯的治療如夏日炎炎而以流火灼金為能事。溫應作『和』字講,應是溫和經(jīng)水的方子」。 (《山東中醫學(xué)院學(xué)報》 1980 年,第 3 期)本方溫潤並施, 陰陽(yáng)兼顧,使寒者溫而燥者潤,瘀血行而經(jīng)血下,故名「溫經(jīng)湯」。
出處:《醫學(xué)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黃耆、山茱萸、生地黃、山藥、生豬胰子諸藥組成,前四味藥物煎湯,送服豬胰子。用於治療消渴病。有補腎滋胰、生津止渴之效。
「膵」叫胰臟。張錫純接受當時(shí)西方有關(guān)生理、病理學(xué)說(shuō),認為消渴病是由胰臟功能失常所致,特別創(chuàng )製了這首風(fēng)格迥異之方劑。方中黃耆補中益氣;山茱萸滋養肝腎;生地黃養陰補血;山藥氣陰雙補;豬胰子以臟補臟。諸藥相伍,以滋補引起消渴病之「膵」臟,故名「滋膵飲」。
出處:《醫方考》
本方由白朮、芍藥、陳皮、防風(fēng)四味藥物組成。用於肝鬱脾虛所致之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後痛止,舌苔薄白,脈弦而緩等癥。有疏肝補脾之功。
肝脾不和之腹痛泄瀉,稱(chēng)為「痛瀉」。吳琨云:「瀉責之脾,痛責之肝,肝責之宜,脾責之虛;脾虛肝實(shí),故令痛瀉」。(《醫方考》)本方藥僅四味,白朮苦燥濕,甘補脾,溫和中;芍藥寒瀉肝火,酸斂逆氣,緩中止痛;防風(fēng)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風(fēng)能勝濕;陳皮辛能利氣止痛??墒韪谓∑?,理氣和中,補中寓疏,標本兼顧,能瀉肝木而補脾土,調氣機以止痛瀉,洵為治療痛瀉的重要方劑,故命名曰「痛瀉要方」。
出處:《東垣試效方》
本方由黃芩、黃連、陳皮、元參、連翹、板藍根、馬勃、牛蒡子、薄荷、殭蠶、升麻、柴胡、桔梗、甘草諸藥組成。用於風(fēng)熱疫毒上攻之大頭瘟、痄腮(即顏面丹毒、流行性腮腺炎)等癥。有清熱解毒,疏風(fēng)散邪之功。
大頭瘟、痄腮,皆為感受熱疫毒氣,壅於上焦,攻沖頭面所致。疫毒應清解,風(fēng)熱宜疏散,病位在上,病勢向外,又當因勢利導,疏散上焦風(fēng)熱之邪,清解心肺頭面之疫毒?!钙铡?,言其廣也;「濟」,為救助也?!赶尽?,即消除毒疫之氣。東垣曾以本方治療大頭瘟、屢治屢驗,存活甚眾。由於本方能夠普救眾生,濟世活人,消除疫毒,故名「普濟消毒飲」。
出處:《濟生方》
本方由羌活、秦艽、商陸、檳榔、大腹皮、茯苓皮、生薑皮、椒目、澤瀉、赤小豆諸藥組成。用於遍身水腫,喘息口渴,二便不利者。有疏風(fēng)透表,通利二便之功。
本方為治水腫之峻劑,適於外而一身盡腫,內而口渴、便秘之上下表裡俱病之侯。方中既有宣降肺氣,疏散表邪之藥,又有溫運脾陽(yáng),滲濕利水之藥,使上下疏通,表裡透達,內外照應,標本同治。其分消上下內外之水勢,發(fā)散水氣之方,猶如夏禹治水,疏江鑿河,開(kāi)其閉塞,從而使水道通暢,江河順流,不致橫溢泛濫成災矣。故稱(chēng)「疏鑿飲子」。
出處:《醫學(xué)心悟》
本方由人參、薑黃連、石薑蒲、丹參、石蓮子、茯苓、陳皮、陳倉米、冬瓜仁、荷蒂等十味藥物組成。用於治療噤口痢疾,火盛氣虛,下痢嘔逆,不能飲食諸癥。有益氣健脾,化濕和胃之功。
凡患痢疾而見(jiàn)飲食不進(jìn),或嘔逆不能食者,稱(chēng)之為「噤口痢」。多由濕熱毒邪蘊結腸中,毒盛而傷害胃氣,胃陰受劫;或因久病脾胃兩傷,胃失和降,輸化無(wú)力,氣機阻塞所致。本方中人參、茯苓、石蓮子、陳倉米健脾益氣;黃連、荷蒂、冬瓜仁清熱利濕;丹參活血袪瘀;石菖蒲開(kāi)竅化濕;陳皮理氣和胃。服反之可使脾氣升而口噤開(kāi),濕熱清而泄痢止,故名曰「開(kāi)噤散」。
出處:《博濟方》
本方由蘇子、赤茯苓、桑白皮、橘皮、杏仁、麻黃、甘草諸藥組成。用於外感風(fēng)寒,肺氣失宣,痰阻氣滯所致之咳嗽上氣,痰吐不利,胸腹煩滿(mǎn),項背拘重,聲重鼻塞,頭目眩暈者。有宣肺平喘,理氣化痰之功。
「華蓋」,古時(shí)謂帝王的車(chē)蓋?!豆沤裨].輿服》:「華蓋,黃帝所作也……常有五色雲氣,金枝玉葉,止於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作華蓋也?!惯@裡指肺臟,因肺居諸臟腑之上,其色狀宛如華美的車(chē)蓋,向稱(chēng)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且肺主一身氣機之升降,本方主治之病機在宣降肺氣。方中集作用於肺經(jīng)之藥於一方,諸藥相伍,使表寒解、肺氣宣、痰涎化、喘咳平,故稱(chēng)「華蓋散」。
出處:《外科證治全生集》
本方由熟地、肉桂、麻黃、鹿角膠、白芥子、薑炭、生甘草諸藥組成。用於一切陰疽、貼骨疽、流注、鶴膝風(fēng)等屬於陰寒之癥。有溫陽(yáng)補血,散寒通滯之功。
《素問(wèn).五常政大論》云:「陽(yáng)和布化,陰氣乃隨,生氣淳化,萬(wàn)物以榮」。本方為治療外科陰性癰疽瘡瘍的著(zhù)名方劑。方中補陰藥與溫陽(yáng)藥合用,辛散之品與滋膩之品相伍,加上添入生精補髓,血內有情之鹿角膠,可使寒濕宣發(fā)而不傷正,精血得補而不戀邪,從而陰寒散,陽(yáng)氣和,就好像自然界陽(yáng)光普照,大地和暖,寒凝頓消,陰霾四散,陰平陽(yáng)和,萬(wàn)物呈祥一樣,使陰疽之癥迅速治癒。故稱(chēng)「陽(yáng)和湯」。
出處:《金匱要略》
本方由乾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茯苓、牡丹皮、桂枝、附子八味藥物組成。用於腎陽(yáng)不足,證見(jiàn)腰痛腿軟,下半身常有冷感,少腹拘急,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小便不利或頻數等。有溫補腎陽(yáng)之功。
柯韻伯云:「命門(mén)有火則腎有生氣矣。故不曰溫腎,而名腎氣,斯治腎以氣為主,腎得氣而土自生也,且形之不足者,溫之以氣?!梗ā豆沤衩t方論》)王晉三亦云:「腎氣丸者,納氣歸腎也……獨取名腎氣者,曰乙癸同源,意尤重於腎也」。(《古方選註》)本方為溫補腎陽(yáng)之祖方,功能「益火之源,以消陰翳」。方中僅用少量溫腎藥於滋腎藥中,寓有「少火生氣」之義。故名「腎氣丸」。亦按其藥味稱(chēng)為「八味丸」或「附桂八味丸」。
《濟生方》以本方重用附子,再加車(chē)前子、川牛膝名「濟生腎氣丸」或「加味腎氣丸」,有溫補腎陽(yáng),化氣行水之效。
出處:《金匱要略》
本方由甘草、白朮、乾薑、茯苓四味藥物組成。用於寒濕傷脾之身體重、腰及腰以下冷痛重著(zhù),轉側不利,但飲食如常,口不作渴,小便自利的腎著(zhù)??;及陽(yáng)氣不行而致的胞痺證,證見(jiàn)少腹膀胱脹痛,小便不利。有溫脾袪濕之功。
腎著(zhù),病名出《金匱要略.五臟風(fēng)寒積聚病脈證並治》,多由腎虛寒濕內著(zhù)所致。古人形容本病有「腰中如帶五千錢(qián)」之說(shuō)。本方有溫脾腎、利水濕之效,藥僅四味,然功效卓著(zhù)。由於專(zhuān)治腎著(zhù)病,故稱(chēng)「腎著(zhù)湯」。又名「腎著(zhù)湯」,「著(zhù)」為著(zhù)的本字。亦據其所用藥物命名,稱(chēng)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或甘薑苓朮湯。
《千金要方》腎著(zhù)散,乃本方加桂心、牛膝、杜仲、澤瀉而成,為標本兼治之方。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炙甘草、大棗、阿膠、生薑、人參、生地、桂枝、麥冬、麻仁諸藥組成。用於氣虛血少之心悸短氣,虛煩失眠,舌淡少苔,脈象結代者。有益氣養血,滋陰復脈之功。本方原名「炙甘草湯」,以其主藥而命名。費伯雄云:「仲景原為傷寒脈結代,餘邪未解者而設,故溫散與清潤並使,使外邪清,則正氣醒而血脈復也」。(《醫方論》)成無(wú)己云:「結代之脈,動(dòng)而中止能自還者,名曰結;不能自還者,名曰代。由血氣虛衰,不能相續也。心中悸動(dòng),知真氣內虛也」。說(shuō)明脈結代、心動(dòng)悸,為心之陰陽(yáng)氣血俱虛所致。本方能滋養血脈之本源,使結代之脈恢復正常,故名之曰:「復脈湯」。
出處:《醫學(xué)發(fā)明》
本方由柴胡、天花粉、當歸、紅花、甘草、炮山甲、桃仁、酒大黃諸藥組成。用於跌打損傷,瘀血留於脅下,痛不可忍者。有活血袪瘀,疏肝通絡(luò )之功。
由於外傷損絡(luò ),血離經(jīng)脈,流溢脈外,停於胸脅,胸脅為肝經(jīng)循行部位,血瘀則影響肝氣,導致氣滯,所以痛不可忍。本方以活血袪瘀為主,兼以疏肝行氣通絡(luò ),諸藥合用,可使瘀血去而新血生,肝氣行而絡(luò )脈通,脅痛平而元氣復。正如張秉成所云:「去者去,生者生,痛自舒而元自復」。(《成方便讀》)故名「復元活血湯」。
出處:《醫學(xué)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黨參、山茱萸、補骨脂、烏附子、核桃仁、生山藥、茯苓、生雞內金八味藥物組成。用於下焦元氣虛憊,相火衰微,以致腎弱不能作強,脾弱不能健運,或腰膝酸痛,或黎明泄瀉等脾腎陽(yáng)虛引起之虛寒諸證。有溫補脾腎陽(yáng)虛之功效。
《素問(wèn).五常政大論》云:「土曰敦阜」。是說(shuō)脾居中央,屬土,具敦厚阜高之性。脾土又受腎陽(yáng)的溫煦,才能運化正常。脾腎陽(yáng)虛,必然會(huì )導致虛寒諸證叢生,從而出現上述所云之病癥。服用本方,可溫補脾腎,使陽(yáng)氣得以振發(fā),敦土之正常功能得以恢復,故名「敦復湯」。
出處:《景岳全書(shū)》
本方由當歸、枸杞、小茴香、茯苓、肉桂、烏藥、沈香、生薑諸藥組成。用於肝腎陰寒所致之小腹疼痛,疝氣等癥。有溫補肝腎、行氣止痛之功。
本方主治肝腎虛而有寒凝氣滯之疝氣痛。由於肝屬厥陰,其經(jīng)脈繞臍絡(luò )少腹而循陰器,寒凝肝脈,氣機阻滯則發(fā)為寒疝氣痛之證。方中當歸、枸杞溫補肝腎;小茴香、肉桂溫經(jīng)散寒;烏藥、沈香溫通理氣;茯苓淡滲利濕;生薑溫散水寒之氣。溫補肝腎以治其本,散寒行氣以治其標,標本兼顧,服之可使肝脈得暖,氣機調暢,陰寒驅散,癥痛得止,故稱(chēng)「暖肝煎」。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麻子仁、芍藥、枳實(shí)、大黃、厚樸、杏仁組成,和蜜為丸。用於腸胃燥熱,大便硬,小便數之證。有潤腸通便之功。
「脾約」,病名出《傷寒論》,指脾虛津少,腸液乾燥,以致大便堅硬難出的病癥。成無(wú)己曰:「約者,約結之約,又約束也……今胃強脾弱,約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輸膀胱,致小便數而大便硬,故曰其脾為約」。(《傷寒明理論》)本方以麻子仁為主藥,輔以理氣除滿(mǎn),養陰潤燥之品,使腑氣通、津液行,緩下而不傷正,主治脾約之證,亦用於虛人及老人腸燥便秘者,故名「脾約麻仁丸」。
出處:《蘭臺軌範》
本方由人參、白朮、茯苓、山藥、蓮子肉、陳皮、麥芽、神、薏苡仁、芡實(shí)、砂仁、白扁豆、山楂、甘草、桔梗、藿香、白豆蔻、黃連十八味藥物組成,煉蜜為丸,米飲送服。用於妊振婦女脾虛嘔吐,或胎滑不固,或男子食慾不振等癥。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之功。
羅東逸云:「是方以參、朮、苓、草、蓮、芡、山藥、扁豆、薏苡之甘平,以補脾元;陳皮、、麥、砂、蔻、藿、桔之香辛,以調胃氣;其有濕熱,以黃連清之、燥之。既無(wú)參苓白朮散之滯,又無(wú)香砂枳朮丸之燥,能補能運,臻於至和,於以固胎,永無(wú)滑墮。丈夫服之,調中養胃,名之資生,信不虛矣」。(《古今名醫方論》)是言本方健脾和胃以資氣血生化之源,故名之。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
本方由羚羊角、桂枝、羌活、甘草、防風(fēng)、附子、酸棗仁、天麻諸藥組成,加竹瀝、薑汁水煎服。用於治療中風(fēng)半身不遂,舌強不語(yǔ)者。有扶正袪邪,化痰熄風(fēng)之功。
本方為治中風(fēng)證邪在於經(jīng)者?!夺t學(xué)正傳》云:「若外無(wú)六經(jīng)之形證,內無(wú)便溺之阻隔,但手足不遂,言語(yǔ)蹇澀者,此邪中於經(jīng)也」。本方既可平肝熄風(fēng),又能溫經(jīng)化痰,標本兼治,正邪均顧,中風(fēng)邪在於經(jīng)者服之,可使語(yǔ)言流利,舉止靈活,壽命得以延長(cháng)。故稱(chēng)「資壽解語(yǔ)湯」。
出處:《女科證治準繩》
本方由鹿角膠、杜仲、山藥、茯苓、熟地黃、菟絲子、山茱萸、五味子、川牛膝、益智仁、遠志、小茴香、川楝子、巴戟天、補骨脂、葫蘆巴、柏子仁、穿山甲、沈香、全蝎二十味藥物組成,蜜丸,溫酒送下。用於腎虛、五勞七傷、婦女不孕癥等。有補養肝腎、益精壯陽(yáng)之功。
「葆真」,有保全天真之意?!肚f子》有「人貌而天虛,緣而葆真,清而容物」?!痘茨献印酚小溉暂嵴?,不以物累形」。以上均說(shuō)明葆全元真之氣的重要性。本方峻補腎陰、腎陽(yáng),培固先天之本。故而服之可使元真得保,身體健康,因以此命名。
出處:《醫醇謄義》
本方由桂枝、甘草、白芍藥、陳皮、半夏、鬱金、合歡花、貝母、茯神、柏子仁、金針菜十一味藥物組成。用於憂(yōu)愁太過(guò),抑鬱不樂(lè ),灑淅寒熱,痰氣不清之癥。有疏肝解鬱,安心安神之效。
金針菜,又名「萱草」?;怠栋采摗吩疲骸负蠚g蠲忿,萱草忘憂(yōu),愚智所共知也」。(《本草圖經(jīng)》)謂其能「安五臟,利心志,明目」?!侗静菡x》云「今人恆以治氣火上升,夜少安寐,其效頗著(zhù)」。以上均說(shuō)明萱草有解鬱安神作用,故而服用本方則可使肝鬱得解,心神能寧,從而愁緒不生,樂(lè )而忘憂(yōu)矣。
出處:《脾胃論》
本方由木香、橘皮、人參、豬苓、茯苓、炒神、澤瀉、乾薑、白朮、青皮、白豆蔻仁、砂仁、葛花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用水調服。用於治療飲酒太過(guò),嘔吐痰涎,心中煩亂,胸膈痞塞,手足戰搖,飲食減少,小便不利等癥。有健脾醒酒、理氣止嘔之效。
病酒曰「酲」,謂喝醉了酒或經(jīng)宿飲酒大醉而神志不清。酒先傷脾胃,故見(jiàn)胃腸道反應癥狀;後傷心神,而見(jiàn)神識模糊之證。本方以解酒和胃之葛花為主藥,配合其它健脾理氣、芳香化濁之品,對飲酒太過(guò)所致之脾胃、心神諸證卓有功效、故名「葛花解酲湯」。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益智仁、川卑解、石菖蒲、烏藥、(一方加茯苓、甘草梢)諸藥組成。用於膏淋、白濁。癥見(jiàn)小便頻數,混濁不清,白如米泔、稠如膏糊。有溫腎利濕,化濁分清之效。
膏淋、白濁,其病位在下焦,是由陽(yáng)虛濕濁下注所致。腎與膀胱相表裡,腎氣虛弱,則不能固攝,膀胱開(kāi)闔失司,濕濁下注,則分清泄濁功能失調,以致小便混濁不清。本方以川萆薢為主藥,有利濕清熱、化濁分清作用,故稱(chēng)「萆薢分清飲」。又《醫學(xué)心悟》萆薢分清飲方,由川萆薢、石菖蒲、黃柏、白朮、茯苓、蓮子心、丹參、車(chē)前子組成,亦有清熱利濕之功。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磁石、朱砂、神三味藥物組成,為末煉蜜成丸,用米湯或溫開(kāi)水送服。用於心腎不交,兩目昏花,視物模糊,耳鳴耳聾,心悸失眠,亦可治癲癇。有益陰潛陽(yáng),鎮心明目之功。
王又原云:「五臟六腑之精皆上注於目,則目之能視者氣也,目之所以能視者精也。腎為藏精,故神水發(fā)於腎;心為離照,故神光發(fā)於心…… 惟心腎有虧,致神水乾涸,神光短少,昏瞀內障諸證所由作也。磁石直入腎經(jīng),收散失之神,性能引鐵,吸肺金之氣歸藏腎水。朱砂體陽(yáng)而性陰,能納浮游之火而安神明。水能鑒,火能燭,水火相濟,因光華不四射歟!」(《刪補名醫方論》)由於方中以磁石、朱砂為主藥,故各取其一字而命名也。
出處:《丹溪心法》
本方由酒蒸大黃、黃芩、礞石、沈香四味藥物組成。用於實(shí)熱老痰,發(fā)為癲狂驚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悶;或眩暈痰多,大便秘結,舌苔黃厚而膩,脈滑數有力者。有降火逐痰之功。
頑痰、老痰,久蓄下去,往往變生多癥;上蒙清竅則發(fā)為癩狂或昏迷,擾動(dòng)心神則怔忡驚悸;內蘊於肺則咳喘痰稠;停於中脘則脾失健運,津液停聚;痰阻氣機則胸脘痞悶,上擾清空則眩暈?!秳h補名醫方論》云:「二黃得礞石、沈香,則能迅掃直攻老痰巢穴,濁膩之垢而不少留,滾痰之所由名也」?!笣L」為速去,本方除痰之方極快極大,故名「滾痰丸」。又因方中礞石驅痰猛峻,故又名「礞石滾痰丸」。
出處:《景岳全書(shū)》
本方由人參、白朮、茯苓、芍藥、鹿角霜、川椒、杜仲、川芎、甘草、當歸、熟地黃、菟絲子諸藥組成。用於婦女氣血雙虛,月經(jīng)不調,或帶濁、腹痛、腰酸;或瘦弱不孕等癥。有益氣養血,溫補肝腎之功。
「毓」有生養、孕育之意:「麟」,即麒麟,這裡喻珍貴之子;「珠」,指珍珠,是謂該藥丸形圓如珠。本方為治婦女氣血雙虛,宮寒不孕之效方。方中四君子湯補氣;四物湯養血;鹿角霜補腎收斂;杜仲溫補肝腎;菟絲子補腎益精;川椒溫暖下元,諸藥合用,可治虛寒、療經(jīng)帶,使婦女身強體壯,月經(jīng)正常,從而能夠生育子女,故稱(chēng)「毓麟珠」。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
本方由蒼朮、藿香、香附、陳皮、砂仁、蘇梗、生薑、草蔻仁、佩蘭諸藥組成。用於治療濕滯土鬱、心腹脹滿(mǎn),嘔吐泄瀉,浮腫身重等癥。有芳香化濁,健脾燥濕之效。
脾屬土,主運化水濕,脾運化失司則水濕鬱於中焦脾胃,而成「土鬱」之證。本方中蒼朮、草蔻健脾燥濕;藿香、佩蘭芳香化濕;香附、砂仁宣暢氣機;陳皮、蘇梗理氣和胃;生薑溫中止嘔。諸藥配伍,可使脾胃健運,水濕得除?!笂Z」,有袪濕而不滯留之意?!竿留d」之證,應用本方,正合「土鬱奪之」的經(jīng)旨,故名「奪鬱湯」。
出處:《濟生方》
本方由白朮、厚樸、檳榔、草果仁、木香、木瓜、附子、乾薑、茯苓、炙甘草、生薑、大棗諸藥組成。用於陽(yáng)虛水腫,證見(jiàn)身半以下腫甚,胸腹脹滿(mǎn),身重食少,手足不溫,口中不渴,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舌淡苔膩,脈沈遲或沈細者。有溫陽(yáng)健脾,行氣利水之功。
本方所治之證是謂陰水,緣於脾腎陽(yáng)虛,氣不化水,水濕內停所致?!笇?shí)脾」,語(yǔ)出《金匱要略》:「夫治未病者,見(jiàn)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shí)脾……」,這裡作溫陽(yáng)健脾之意。本方溫補脾土之功偏著(zhù),可使脾實(shí)則水治?!夺t宗金鑒》曰:「蓋氣者水之母也,土者水之防也,氣行則水行,土實(shí)則水治,故名曰『實(shí)脾』也」。
出處:《銀海精微》
本方由楮實(shí)子、枸杞子、五味子、製乳香、川椒、人參、熟地黃、肉蓯蓉、菟絲子諸藥組成,共為細末,煉蜜為丸,空腹鹽湯送服。用於治療心腎俱虛,血氣不足,下元虛憊所致之視物不清,如紗遮睛等癥。有滋腎填精、養肝明目之效。
本方所選諸藥,如楮實(shí)子、枸杞子、熟地黃、肉蓯蓉、菟絲子等,多數均為滋補肝腎之品。目為肝之外候,目得肝血而能視,腎精上注則目明。服用本方可使肝腎得充,目翳消除,從而使得外界之美景能夠常駐於目,故名「駐景丸」。
出處:《校注婦人良方》
本方由烏藥、益智仁兩味藥物為末,酒製山藥末糊丸。用於下元虛冷,小便頻數及小兒遺尿癥。有溫腎止遺、縮尿固澀之功。
「縮」,有減縮收斂之意;「泉」,原指水泉,這裡形容功用如同水泉的膀胱。本方中烏藥溫腎散寒,可除膀胱冷氣,增強固攝約束之方;益智仁溫補腎陽(yáng),能夠固暖下元,故有收斂精氣作用;用山藥糊丸以補腎固精。共奏溫腎縮尿之功。服用本方,能使腎虛得補,精氣益固,寒氣溫散,遺尿自止,好像泉水縮斂一般,故命名曰「縮泉丸」。
出處:《醫學(xué)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生山藥、生龍骨、生牡蠣、炒牛蒡子、生車(chē)前子、生白芍藥、粉甘草諸藥組成。用於治療小便頻數、遺精白濁,或兼痛澀等癥。有滋陰清熱,利濕化濁之效。
方中生山藥益氣滋陰;生龍、牡蠣收斂固精;牛蒡子、車(chē)前子清熱利尿;白芍藥滋養陰液;粉甘草解毒止痛。諸藥配合,可使膀胱氣化正常,津液輸布均衡,從而尿液澄清,白濁之癥得以治癒,故名「澄化湯」。
出處:《景岳全書(shū)》
本方由熟地黃、菟絲子、炒白朮、五味子、益智仁、補骨脂、製附子、茯苓、炒韭子九味藥物組成,共為細末,山藥打糊為丸,開(kāi)水或溫酒送服。用於命門(mén)火衰、膀胱失約之小便不禁癥。有補腎陽(yáng),益脾土之功效。
膀胱,古稱(chēng)為水府、玉海,是水液匯聚之所,主要功能為貯藏水液。但膀胱受腎陽(yáng)的制約,通過(guò)氣化方能排小便。一旦腎陽(yáng)衰微,膀胱猶如水無(wú)堤岸,就會(huì )出現小便不禁。服用本方之後,可使腎陽(yáng)得以振復,膀胱因而溫煦,洽似堤岸鞏固,水無(wú)法外溢,故此命名為「鞏堤丸」。
出處:《沈氏尊生書(shū)》
本方由川楝子、木香、小茴香、吳茱萸四味藥物組成。用於寒侵肝脈,氣機阻滯之疝氣痛。有行氣、散寒、止痛之功。
本方為治寒疝疼痛,癥狀較輕之實(shí)證。方中用川楝子理氣止痛;木香行氣止痛;小茴香理氣疏肝,散寒止痛;吳茱萸溫中散寒,解鬱止痛,通過(guò)應用以上辛溫行氣之品,能溫暖肝脈以袪寒,宣通肝氣以止痛。從而使之寒凝散、氣滯行、疝痛止、諸證平。由於本方有引導疏通肝氣之功,故稱(chēng)「導氣湯」。
《證治準繩》又出一方,由芍藥、當歸、黃蓮、檳榔、木香、大黃、黃芩、枳殼組成,對濕熱痢有清熱導氣之功。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生地黃、甘草梢、木通、竹葉四味藥物組成。用於心經(jīng)有熱所致之口渴面赤,心胸煩熱,渴欲冷飲,口舌生瘡;或心移熱於小腸,小便短赤而澀,尿時(shí)刺痛,舌紅脈數。有清熱利水之功。
「導」,引導;「赤」,色也,這裡喻赤色屬心,心火為赤。 《刪補名醫方論》云:「赤色屬心,導赤者,導心經(jīng)之熱從小腸而出,以心與小腸為表裡也」。本方諸藥合用,有清心安陰,利水導熱之功。上可以清心火以治口舌生瘡,下可以利小便以治小便短赤刺痛。從而導心經(jīng)之熱從小便排出,故名「導赤散」。
本方加黃蓮名「黃蓮導赤散」或「瀉心導赤湯」,治心火較盛之證。
出處:《傷寒論》
本方由炙甘草、芒硝、大黃三味藥物組成。用於陽(yáng)明燥熱內結而無(wú)痞滿(mǎn)之證;或腸胃積熱之發(fā)斑,口齒喉痛及瘡瘍等癥。有緩下瀉結之功。
方中藥僅三味,然配伍愜當:大黃苦寒以泄熱通便,蕩滌腸胃;芒硝鹹寒以瀉下除熱,軟堅潤燥;以炙甘草調和大黃、芒硝攻下泄熱之方,使之和緩。鄒澍云本方其所以名「調胃承氣」,其承氣之功皆在於大黃。本方與大、小承氣湯相比,瀉下導滯之方弱,尤適於癥輕而體弱者。由於本方能調和腸胃,承順胃氣,驅除腸胃積熱,使胃氣得和,氣機相接,從而諸證蠲除,故名「調胃承氣湯」。
出處:《重樓玉鑰》
本方由生地黃、麥門(mén)冬、生甘草、玄參、貝母、牡丹皮、薄荷、白芍藥諸藥組成。用於肺腎陰虛,復感疫毒,津液被灼,熱毒熏蒸於上之白喉證;或肺癆、喉痺諸證。有養陰、清肺、解毒之功。
本方為治療白喉的常用方。方中用生地黃、元參、麥冬、白芍養陰潤燥,清肺解毒;丹皮涼血解毒;貝母潤肺止咳,清化熱痰;薄荷宣肺利咽;生甘草瀉火解毒。全方以大隊滋陰清熱藥相伍,共奏養腎陰、清肺熱之功,故名「養陰清肺湯」。
出處:《溫病條辨》
本方由玄參、麥冬、細生地三味藥物組成。用於陽(yáng)明溫病,津液不足,大便秘結,口渴,舌乾紅,脈細稍數或沈而無(wú)力等癥。有增液潤燥之功。
本方為津液不足,燥結不甚諸證而設,增液有餘,攻下不足,尤適「無(wú)水舟?!怪C。所謂「妙在寓瀉於補,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既可攻實(shí),水可防虛?!梗ā稖夭l辨》)本方功在滋陰養液,生津潤腸,符合治療熱病「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機」的原則,見(jiàn)有「增水行舟」之效,以其培添津液作用命名,故稱(chēng)「增液湯」。
出處:《霍亂論》
本方由滑石、豆豉、焦梔子、酒黃芩、省頭草、製厚樸、製半夏、白蔻仁諸藥組成。用於暑疫挾濕,霍亂吐下,脘痞煩渴,惡寒肢冷,苔色白膩者。有清熱化濕,辟穢泄濁之功。
王孟英云:「暑濕內蘊,未化也。須具燃犀之照,庶不為病所蒙,因製燃照湯予之」。(《霍亂論》)「犀」即犀角,古稱(chēng)之為「靈獸」,認為其神方與通靈之性,全聚於角,點(diǎn)燃其角以照之,可使昏暗幽深之處暴露無(wú)遺。本方為治熱霍亂吐瀉的名方,服之可使濕熱、濁穢之邪清泄而除,功效卓著(zhù),曹如燃亮犀燭,病邪無(wú)藏身之地。故稱(chēng)「燃照湯」。
出處:《備急千金要方》
本方由樸硝、牡丹皮、當歸、大黃、桃仁、細辛、厚樸、桔梗、赤芍藥、人參、茯苓、桂心、甘草、牛膝、陳皮、虻蟲(chóng)、水蛭、附子諸藥組成,共為細末,酒水煎服。用於治療婦人因瘀血阻胞而致之不孕癥。有活血袪瘀、蕩滌胞宮之效。
不孕之癥,其因多端,瘀血阻胞,即為其一。本方中應用諸如樸硝、丹皮、當歸、大黃、桃仁、赤芍、牛膝、虻蟲(chóng)、水蛭等大量破血逐瘀之品,再加參、苓、桂心、細辛等補氣溫經(jīng)之類(lèi),以及厚樸、陳皮、桔梗理氣辛散藥物,可使胞宮瘀血蕩除,新血從而復生,利於受孕著(zhù)胎,故名「蕩胞湯」。
出處:《古今醫鑒》
本方由生地黃、熟地黃、當歸、茯苓、川芎、赤芍藥、枳殼、黃芩、延胡索、青皮、陳皮、蘇木、紅花、五靈脂、炒乾薑、甘草、香附諸藥組成,用艾煎湯,入醋打糊為丸,酒或白開(kāi)水送服。用於婦人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赤白帶下,不孕癥等。有養血調經(jīng),理氣開(kāi)鬱之功。
「螽斯」,一名「蜇蟲(chóng)」,《本草綱目》稱(chēng)「?蟲(chóng)」,?蟲(chóng)在草上者曰草螽,此是一種似草螽而大者?!对?shī)經(jīng).螽斯》篇以螽斯之多而成群,比喻子孫之眾多。本方借用此名,謂其服藥之後,既治婦人經(jīng)、帶疾患,又治不孕諸證,從而使婦人月經(jīng)調而它癥無(wú)由以生,身體健康,後代自然繁衍眾多之意。
註:?= 上面為一個(gè)“啟”的左邊,下面為“蟲(chóng)”。
出處:《景岳全書(shū)》
本方由當歸、牛膝、肉蓯蓉、澤瀉、升麻、枳殼六味藥物組成。用於老年人及腎虛便秘者。有溫腎,潤腸通便之功。
「濟」,有接濟滋養之意;「川」,指津液分布之形?!秲冉?jīng)》有「腸胃為海,六經(jīng)為川」之說(shuō)。張景岳註為:「三陰三陽(yáng),同流氣血,故為人之川」。何秀山云:「夫濟川煎,注重肝腎,以腎主二便,故君以蓯蓉、牛膝,滋腎陰以通便也。肝主疏泄,故臣以當歸、枳殼,一則辛潤肝陰,一則苦泄肝氣。妙在升麻清氣以輸脾,澤瀉降濁氣以輸膀胱,佐蓉膝以成潤利之功」。(《通俗傷寒論》)本方溫腎養血,潤腸通便,服之可使腎氣盛,津液充,腎、肝、腸三經(jīng)得以滋濟,從而大便暢通。故名「濟川煎」。
出處:《醫學(xué)衷中參西錄》
本方由懷牛膝、生赭石、生龍骨、生龜板、生牡蠣、生杭芍、玄參、天門(mén)冬、川楝子、生麥芽、茵陳、甘草諸藥組成。用於肝腎陰虧,肝陽(yáng)上亢,肝風(fēng)內動(dòng),氣血逆亂並走於上之類(lèi)中風(fēng)證。有鎮肝熄風(fēng)之功。
本方為治類(lèi)中風(fēng)的常用方,無(wú)論在中風(fēng)前、中風(fēng)時(shí)或中風(fēng)後,凡肝陽(yáng)化風(fēng)者,均可使用。以頭目眩暈,面色如醉,脈弦長(cháng)有力為用藥指徵。全方重用鎮攝元陽(yáng),滋養肝腎之品,組方嚴謹,配伍有度,既能平肝潛陽(yáng),柔潤熄風(fēng);又可條達肝氣,和胃調中。諸藥合用,可使肝陽(yáng)得鎮,內風(fēng)平熄,故名「鎮肝熄風(fēng)湯」。
出處:《醫宗金鑒》
本方由大黃、硫黃二味各等分組成,研末涼水調敷,用於治療酒齇鼻及肺風(fēng)粉刺等癥。有清熱解毒、袪風(fēng)殺蟲(chóng)之效。
方中大黃苦寒清熱,涼血解毒;硫黃辛熱殺蟲(chóng),引火下行。合治肺經(jīng)風(fēng)熱所致之酒齇粉刺癥。由於一為寒藥、一為熱藥,兩者相須為用,與一般「寒者熱之,熱者寒之」的治法不同,故名「顛倒散」。
《萬(wàn)病回春》亦有名「顛倒散」之方。藥用大黃、滑石、皂角三味為末,黃酒送服,治療臟腑實(shí)熱所致之二便不通。三味藥物劑量隨病情增減,若小便不通,滑石用六錢(qián),餘用三錢(qián);大便不通大黃用六錢(qián),餘用三錢(qián);二便不通者,皂角三錢(qián),餘用四錢(qián)半克,其方治與上方不同,臨床應注意鑑別。
出處:《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本方由藿香、紫蘇、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朮、半夏、陳皮、薑厚樸、苦桔梗、炙甘草諸藥組成。用於外感風(fēng)寒,內傷濕滯之惡寒發(fā)熱,頭痛,胸膈滿(mǎn)悶,脘腹疼痛,噁心嘔吐,腸鳴泄瀉,舌苔白膩等癥,有解表化濕,理氣和中之功。
本方功專(zhuān)宣化濕濁,調和胃腸。方中以藿香為主,辛散風(fēng)寒,芳化濕濁,和胃悅脾,輔以行氣燥濕之品,使風(fēng)寒解而寒熱除,氣機暢而胸脘舒,脾胃和而吐瀉止,邪氣去而正氣復?!秳h補名醫方論》云:「藿香之芬,以開(kāi)胃,名曰正氣,謂正不正之氣也」。故以「藿香正氣散」命名。
出處:《楊氏家藏方》
本方由酒當歸、羌活、片薑黃、赤芍藥、炙黃耆、防風(fēng)、炙甘草,加生薑組成。主治風(fēng)痺,癥見(jiàn)身體煩痛,項背拘急,肩肘痛重,舉動(dòng)艱難,手足麻痺等。有益氣和營(yíng),袪風(fēng)除濕之功。
風(fēng)痺,又名行痺、走注。指風(fēng)寒濕邪侵襲肢節、經(jīng)絡(luò ),其中又以風(fēng)邪為甚的痺證?!割谩拐?,有免除之意,去之疾速也。本方有益氣活血之功,氣通則血活,血活則風(fēng)散,服之可使風(fēng)痺之證得以迅速免除,故名「蠲痹湯」。
出處:《濟生方》
本方由白朮、茯苓、黃耆、龍眼肉、酸棗仁、人參、木香、甘草、當歸、遠志,加生薑、大棗組成。用於思慮過(guò)度,勞傷心脾所致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細弱等癥。有健脾益氣,補血養心之功。
本方為嚴用和據《內經(jīng)》「二陽(yáng)之病發(fā)心脾」之理論而創(chuàng )製。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統血,思慮過(guò)度,勞傷心脾,則脾失健運,心血不足,發(fā)為驚悸怔忡,食少體倦諸證。本方以補養心脾為主,脾氣健而氣血生化之源充足,從而心血旺盛,則驚悸失眠諸證自癒。又脾主統血,凡脾虛氣弱,不能統血而見(jiàn)崩漏諸證,亦可用本方治療,即所謂「引血歸脾」,故嚴氏名本方曰「歸脾湯」。
出處:《濟生方》
本方由人參、紫衣胡桃肉兩藥為末,加生薑水煎服。用於胸滿(mǎn)喘急,不能睡臥之癥。有補氣生津,溫補肺腎之功。
王晉三云:「溧陽(yáng)洪輯幼子病痰喘將危,凡五晝夜不乳食,夢(mèng)觀(guān)音授以此方,煎湯一蜆殼,灌之,喘即定,亦以乳液凝於膈間,故用此得效也?!梗ā豆欧竭x註》)遂以本方命名「觀(guān)音應夢(mèng)散」。本方主治腎不納氣之虛喘證。蓋肺主一身之氣,腎為先天之本,肺為腎之母。喘證雖表現在肺,然發(fā)病卻在腎。方中藥僅兩味,看似平易,其收功皆在於治本。
本方又名「人參胡桃湯」,乃以其所用藥物為名耳。
出處:《類(lèi)編朱氏集驗醫方》
本方由檳榔、陳皮、木瓜、吳茱萸、紫蘇葉、桔梗、生薑諸藥組成。用於濕腳氣,癥見(jiàn)足腿腫重無(wú)力,行走不便,麻木冷痛;或攣急上沖,甚至胸悶泛惡,以及風(fēng)濕流注,腳痛不可著(zhù)地,筋脈腫大者;亦適於絲蟲(chóng)病。有行氣降濁,溫化寒濕之功。
「雞鳴」,是指服藥時(shí)間。五更雞鳴乃陽(yáng)升之時(shí),取陽(yáng)升則陰降之意。其煎服法是:諸藥共研粗末,隔宿用水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半,藥渣再用水二大碗,煎至一碗,二汁相和,至次曰五更雞鳴時(shí)作二、三次冷服。天明時(shí)大便當下黑糞水,即使腎所受寒濕毒氣從大便排出。早飯須待藥方過(guò)後再服。本方有開(kāi)上、導下、疏中之效。規定服藥時(shí)間之意主要是取其空腹藥方易於發(fā)揮,可使寒濕之邪隨陽(yáng)氣升發(fā)而散。故名「雞鳴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粳米四味藥物組成。用於肺熱咳嗽,甚則氣急,皮膚蒸熱,日哺發(fā)熱尤甚,舌紅苔黃,脈象細數。有瀉肺清熱,止咳平喘之功。
肺主西方,屬金,其色應白,「瀉白」,即瀉肺也。李時(shí)珍云:「此(瀉白散)乃瀉肺諸方之準繩也」。王晉三曰:「肺氣本辛,以辛瀉之,遂其欲也。遂其欲,當謂之補,而仍云瀉者,有平肺之功焉」。(《古方選註》)本方中桑白皮清瀉肺熱,止咳平喘;地骨皮瀉肺中伏火,並退虛熱;梗米、炙草養胃和中。諸藥同用,瀉肺平喘而不傷正,宜屬清瀉肺中伏熱之良方,故名曰「瀉白散」。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當歸、龍腦、川芎、生梔子仁、川大黃、羌活、防風(fēng)組成蜜丸,煎竹葉湯同砂糖化下。用於肝火鬱結所致之目赤腫痛,易驚多怒,不能安臥,尿赤便秘,脈洪實(shí)者。有清瀉肝火之功。
肝主東方,屬木色青,「瀉青」,即瀉肝也?!秳h補名醫方論》云:「肝木主春,乃陽(yáng)生發(fā)動(dòng)之始,萬(wàn)物生化之源,不可傷也。本方重用苦寒之品,以清瀉肝火為主,又佐升散之品,以散鬱火,寓升於降,是升降同用之法,可使瀉肝而不傷肝氣,升散而不助火勢,相得而益彰,故為瀉肝之善法」。汪昂云:「本方一瀉(肝火)一散(肝風(fēng))一補(肝血),同為平肝之劑,故曰『瀉青』」。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
本方由藿香葉、山梔子仁、石膏、甘草、防風(fēng)諸藥組成。用於脾胃伏火所致之口瘡口臭,煩渴易饑,口燥唇乾,舌紅脈數;以及小兒脾熱弄舌等。有清瀉脾熱之功。
脾屬中土,其色為黃,開(kāi)竅於口,其華在唇、四白,脾火亢盛,則口瘡、煩渴諸證由生。本方「為脾胃蘊熱而設」(張山雷),既清瀉脾中伏熱,又振復脾胃氣機,雖名「瀉黃」,而獨以風(fēng)藥為重,是散火即所以瀉火。立此方者,可謂深得《內經(jīng)》「火鬱發(fā)之」之微旨。服本方可使脾火清瀉而正氣無(wú)傷,諸證得癒?!笧a黃」,即瀉脾經(jīng)之熱,故名「瀉黃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