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衣各部位編織尺寸計算 2"c $ #N
上衣后片 f,k'gM{K
1. 底邊起針=(1/2胸圍-1厘米)×橫密+縫耗(針) 75jq+O_:
2. 身長(cháng)行數=(身長(cháng)-底邊羅紋)×直密 r|{h7'
3. 正身長(cháng)行數=(身長(cháng)-底邊羅紋-掛肩)×直密 b{b2L.
4. 肩寬針數=肩寬×橫密縫耗(針) SQ1.jcWW[
5. 掛肩總行數=掛肩長(cháng)×直密 co|jUDu>W
6. 掛肩收針針數=(1\2胸圍針數-肩寬針數)÷2 F(Pe@ #)A
7. 掛肩收針?lè )椒? (UA a
平收3針~6針后,佘針一般每2行減1針,在7厘米~9厘米的高度內,將應收針數收完。 fJH09:@^%
8. 后領(lǐng)口針數=后領(lǐng)口寬×橫密+縫耗(針) $ [by)
9. 單肩針數=(肩寬針數-后領(lǐng)口寬針數)÷2 -*_D!
10.肩坡每行收針針數=單肩針數÷肩高行數 nz3j";d
上衣前片 cWA9n}Z
1. 底邊起針=(1/2胸圍+1厘米)×橫密+縫耗(針) mawomna
2. 身長(cháng)行數,與后片“2”相同。 e_kP=|u)g
3. 正身長(cháng)行數,與后片“3”相同。 Yo/U/dB
4. 肩寬針數,與后片“4”相同。 \A6MVMF8
5. 掛肩總行數,與后片“5”相同。 26G2. /**<
6. 掛肩收針針數,與后片“6”相同。 \ ExM.T
7. 掛肩收針?lè )椒? 可比照后片,但前片比后片多出1厘米,收針要比后片多收次??稍谄绞諘r(shí), IgI*mDS&b
收掉這1厘米的針數。 E3X:{h/
袖片 *!$4
編織袖片時(shí),它的直密和橫密與原密度略有差別: }/nbv;)
袖橫密=原密度×125% 袖直密=愿密度×95% {Kx eH7S
1. 袖口起針=袖寬×2×袖橫密+縫耗(針) w9rwuk
2. 袖長(cháng)行數=(袖長(cháng)-袖口羅紋長(cháng))×袖直密+縫耗(針) O#7ONQfBO
3. 袖根針數=袖根寬×2×袖橫密+縫耗(針) {0nZ;1,m
4. 袖身每邊應加針數=(袖根針數-袖口針數)÷2 9z$]hl
5. 袖身行數=袖長(cháng)行數-袖山行數 : ^F+m QN
6. 袖山行數=袖長(cháng)高×袖直密×+縫耗(針) AjKP -[
7. 袖山單側收針針數=(袖根針數-袖山寬針數)÷2 w},' 1
領(lǐng)片 y>Zvose
1.領(lǐng)片針數=(領(lǐng)深×2+后領(lǐng)寬+2厘米)×羅紋橫密 "w9LQ=mW
2.領(lǐng)片行數=領(lǐng)高×羅紋直密 +FfT)8@W
其它 /;-KWu+5=
在做編織工藝時(shí),有些規律性的尺寸關(guān)系及簡(jiǎn)便計算方法可以借鑒: / *RDy!m
1.一般成人袖寬比掛肩少3厘米~3.5厘米,童裝袖寬比掛肩少1.5厘米~2厘米。 0#pjfc `:
2.一般男衫的袖口寬為21厘米~24厘米,女衫的袖口寬為17厘米~21厘米。 L$=@j_V2
3.編織袖片時(shí),若加針,宜先快后慢,若減針,則先慢后快。 'b:e`2fl
4.成人的袖山高尺寸一般為12厘米~14厘米。 WPygmti}Be
5.袖山收針行數接近于前、后片掛肩的收針行數。 1t_$pDF}
6.為編織操作簡(jiǎn)便,一般后領(lǐng)口可不予考慮。 T]Gxf"mK
7.后領(lǐng)口寬一般為肩寬的1/3。 vA2@Db}
(二)下裝各部位編織尺寸計算 O# .^}
毛褲的編織成型較快捷、簡(jiǎn)便,一般分為左右褲片兩部分,另加一褲襠方塊編織。編織時(shí),如果從褲腰處開(kāi)始編織,褲腰的折雙邊就比較省力,但褲腿減針時(shí)有些費事;反之,從褲腿處開(kāi)始編織,褲腰折雙邊有些費事,可褲腿的簡(jiǎn)易加針和褲腰后翹的編織就容易些。這就需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來(lái)定。 9 yH95uaDF
下面介紹毛褲的三種編織法: ]W7(}~m
兩片編織法 O<Qa1Ow7f
1. 腰口起針針數=腰圍÷2×橫密 &I Iw>,,
2. 褲長(cháng)行數=(褲長(cháng)-腰羅紋-褲口羅紋)×直密 a% |[m,FvP
3. 腰后翹。后翹一般高出3厘米左右,約為4~5個(gè)回程(8~10行)。編織時(shí),將腰寬針數取中,分為前、后 qR4('
腰,再將后腰的針數除以回程數 (即4~5個(gè)回程),用回形加針編織法即可織成腰后翹。如果是從褲腳 ?BT\)@ h
口起針,應采用回形減針?lè )ň幙棥?span style="DISPLAY: none"> nF~</>
4. 臀寬針數=臀圍÷2×橫密 S+3'C
5. 上襠應加針數=臀寬針數-腰寬針數 MH[Zw$
6. 上襠長(cháng)行數=(直襠一腰羅紋)×直密 L]hXAShmb
7. 上襠加針間隔行數: |7,|-s[R^
前側=上襠長(cháng)行數÷(上襠應加針數的1/4) e48`cX\E
后側=上襠長(cháng)行數÷(上襠應加針數的3/4) @qmONQ eb
8. 橫襠針數=臀寬針數+(前襠寬+后襠寬)×橫密 或:橫襠針數=橫襠寬×橫密 #P.jlpZk
9. 褲腿行數=(褲長(cháng)-直襠-褲口羅紋)×直密 E/|]xKG
10.褲腿應減針數=橫襠針數-褲口針數 #/$}zl
11.褲腿減針間隔行數=(褲腿行數×2-后襠減針行數)÷(褲腿應減針數-后襠應減針數) 06"p ^#
12.后襠應減針數=后襠寬×橫密 jY EB`&
13.后襠減針行數=后襠應減針數×2 f ZL%H0&
如果從褲腳開(kāi)始編織,第“10”“11”“12”、“13”、項中的“減針”須改為“加針”,第“5”、“7”項中的“加針”須改為“減針”。 lwYk`'
三片編織法(加方法) ^29w @*
1. 腰口起針針數,與兩片編織法“1”相同。 =]&?(Gq
2. 褲長(cháng)行數,與兩片編織法“2”相同。 'c<vj jIg
3. 腰后翹,與兩片編織法“3”相同。 ,cPNZ-%
4. 臀寬針數,與兩片編織法“4”相同。 ]y3V ^W#
5. 上襠應加針數,與兩片編織法“5”相同。 ?P@fV'Jo
6. 上襠長(cháng)行數,與兩片編織法“6”相同。 Z m9 e|J
7. 上襠加針間隔行數=(上襠長(cháng)行數÷上襠應加針數)÷2 EbSH)aR
8. 褲腿行數=(褲長(cháng)-直襠-褲口羅紋)×直密 WJ=DTON
9. 褲腿應減針數(單側)=臀寬針數-褲口針數 Z.Lm[$/edn
10.褲腿減針間隔行數=褲腿行數÷褲腿應減針數 ?Y+xuY/t
11.方塊針數=方塊寬×橫密 C=(-oI n
12.方塊行數=方塊長(cháng)×直密 zqfv|3-!}
四片編織法 3dfG_a61y
四片編織法與其他編織法不同的是:褲腿減針時(shí),每一片褲腿的外側也要參與減針。 D.Rk{0se8
平針編織褲前片 ?(Q" y\
1. 腰口起針針數=(腰圍÷4-1)×橫密 =MDir$1Z
2. 褲長(cháng)行數=(褲長(cháng)-腰羅紋-褲口羅紋)×直密 |7]7~ 6l
3. 臀寬針數=(臀圍÷4-1)×橫密 A!Zjcp|
4. 上襠長(cháng)行數=(直襠-腰羅紋)×直密 ATCFdtNc
5. 前橫襠針數=前襠寬×橫密+臀寬針數+(本褲片第3項) } [}u5T`w>
6. 褲腿行數=(褲長(cháng)-直襠-褲口羅紋)×直密 Vd3'dq8/?
7. 褲腿應減針數=前橫襠針數-前褲口針數 PxzeN6f
8. 褲腿減針間隔行數=褲腿行數÷(褲腿應減針數÷2) (rO_ Vfaa
9. 前褲口針數=(褲口寬÷2-1)×橫密 #q`[(`Bx
平針編織褲后片 v ~ .X
1. 腰口起針針數=(腰圍÷4+1)×橫密 \kcJF'JFA0
2. 褲長(cháng)行數,與褲前片“2”相同。 H`q" _p:
3. 腰后翹,與兩片編織法“3”相同。 Y(GH/jw
4. 臀寬針數=(臀圍÷4+1)×橫密 ~R/w~Kc!/A
5. 上襠長(cháng)行數,與褲前片“4”相同。 }Uki)3(
6. 后橫襠針數=后襠寬×橫密+臀寬針數(本褲片第4項) vF"<r,pg
7. 褲腿行數,與褲前片“6”相同。 Z l.}=
8. 后襠應減針數=后襠寬×橫密 ;'l Hw]}O*
9. 后襠減針行數=后橫襠針數-后襠應減針數-褲口針數 [ 1B F8:
10.褲腿應減針數=后橫襠針數-后襠應減針數-褲口針數 UgDai?b1
11.褲口針數=(褲口寬÷2+1)×橫密 "6_#APoP
羅紋編織褲前片 NCYN .@J
在整件毛褲全部為羅紋組織編織的情況下,成品易下垂,因此做小樣的密度計算時(shí),要適當增加橫密的針數,減少直密的行數。另外,腰羅紋和褲口羅紋要比其他部位小一個(gè)密度值。 6g4CUP'Y
1. 腰口起針針數=(腰圍÷4-1)×橫密 !O F#4N
2. 褲長(cháng)行數=褲長(cháng)×直密(不包括腰部的內折邊) L>+g;GJ
3. 臀寬針數=(臀圍÷4-1)×橫密 ^;+lsEW
4. 直襠行數=直襠×直密 (1JZuR<?c
5. 前橫襠針數=前襠寬×橫密+臀寬針數(本褲片第3項) l=D E|:
6. 褲腿行數=褲長(cháng)行數-直襠行數 uXq?Z@af|f
7. 褲腿應減針數=前橫襠針數-前褲口針數 Hn)K;?H4
8. 褲腿減針間隔行數=褲腿行數÷(褲腿應減針數÷2) o_&.R
9. 前褲口針數=(褲口寬÷2-1)×橫密 J7$1+|"
羅紋編織褲后片 !e@G[%k
1. 腰口起針針數=(腰圍÷4+1)×橫密 /]%,C
2. 褲長(cháng)行數,與褲前片“2”相同。 mNN,}nHu
3. 腰后翹,與兩片編織法“3”相同。 o/buU{)y
4. 臀寬針數=(臀圍÷4+1)×橫密 HVz-i{M
5. 直襠行數=直襠×直密 .O @ bX)
6. 后橫襠針數=后襠寬×橫密+臀寬針數(本褲片第4項) yq+<pfaqvK
7. 褲腿行數,與褲前片“6”相同。 fHvQ9*T
8. 后襠應減針數=后襠寬×橫密 y@]4xLB]
9. 后襠減針行數=后襠針數×2 g! ~&PT)*
10.褲腿應減針數=后橫襠針數-后襠應減針數-褲口針數 idnn%iO
11.褲腿減針間隔行數=(褲腿行數×2-后襠減針行數)÷褲腿應減針數 Y<TlvB)w
男褲門(mén)襟: X@Eq5s
1. 門(mén)襟針數=門(mén)襟寬×橫密 EceZ1b
2. 門(mén)襟行數=門(mén)襟長(cháng)×直密 D *W+0
*門(mén)襟的編織一般是在右褲片上完成,當編織到右褲片門(mén)襟上邊(或下邊)位置時(shí),要把門(mén)襟寬所需針數一次加齊,并隨褲片編織,當織夠門(mén)襟長(cháng)所需行數后,再將門(mén)襟針數一次減完。 C&D]!Zv F
在編織左褲片時(shí),如果怕褲門(mén)襟的平針編織卷曲,可以在編織到門(mén)襟位置時(shí),改成羅紋組織,針數與右褲片相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