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資料
藥名:瓠子
別名:甘瓠、甜瓠、凈街槌、葫蘆、龍密瓜、天瓜、長(cháng)瓠、扁蒲。
漢語(yǔ)拼音:huzi
英文名:pericarpofHispidBottleGourd
拉丁植物動(dòng)物礦物名:Lagenariasiceraria(Molina)Standl.Var.hispida(Thunb.)Hara[CucubitahispidaThunb.]
藥理作用:人服用煮熟的果實(shí)后20-40min可引起嘔吐,9h后發(fā)生包性胃痛和腹瀉,18h后恢復。分析結果提示與瓠子果實(shí)中葫蘆苦素D含量高有關(guān)[1]。
中藥化學(xué)成分:果實(shí)含葫蘆苦素(cucurbitacin)D[1].
功效:利水;清熱;止渴;除煩
科屬分類(lèi):葫蘆科
拉丁文名:PericarpiumLagenariaeHispidae
主治:水腫腹脹,煩熱口渴;瘡毒
采收和儲藏:夏、秋兩季果實(shí)成熟時(shí)采收,鮮用或曬干。
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
用藥禁忌:《千金·食治》:扁鵲云,患腳氣虛脹者,不得食之。
功效分類(lèi):清熱藥;利尿通淋藥
性味:味甘;性平
藥材基源:為葫蘆科植物瓠子的果實(shí)。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鮮者60-120g;或燒顧性研末。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調敷。
出處:《中華本草》
植物形態(tài)
瓠子一年生攀援草本,具軟毛;卷須有分枝。葉互生,葉片心狀卵圓形至腎狀卵
圓形,長(cháng)10~40厘米,寬與長(cháng)略相等,稍有角裂或3淺裂,先端短尖或鈍圓,邊緣具短齒,基部心形;葉柄長(cháng)5~30厘米,頂端具腺齒2枚?;▎紊?,夕開(kāi)早萎;雄花具長(cháng)柄,較葉柄為長(cháng);雌花柄較短?;ㄝ嚅L(cháng)2~3厘米,萼漏斗狀,5裂,裂齒狹三角形,被柔毛;花瓣5,白色,廣卵形或倒卵形,長(cháng)3~4厘米,寬2~3厘米,邊緣皺曲。雄花雄蕊3枚,花藥結合,一藥具1室,另二藥各具2室;雌花子房橢圓形,有絨毛,花柱短,柱頭3枚,各2裂。果實(shí)倒卵狀長(cháng)橢圓形或長(cháng)圓棒形,嫩時(shí)略柔軟,綠色,老熟后,外皮變硬,呈白色或黃色。種子多數,白色,倒卵狀長(cháng)橢圓形,先端平截或有2角?;ㄆ?月。果期7月。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種子(瓠子子)、老熟的干燥果皮(蒲種殼)亦供藥用,各詳專(zhuān)條。
性味功效
性味:甘,寒。
?、佟肚Ы稹な持巍罚何陡?,平,滑,無(wú)毒。
?、凇短票静荨罚焊?,冷,無(wú)毒。
?、邸度杖A子本草》:微毒。 功效:利水,清熱,止渴,除煩。
治水腫腹脹,煩熱口渴,瘡毒。
①《千金·食治》:主消渴惡瘡,鼻口中肉爛痛。
?、凇短票静荨罚和ɡ?,止渴消熱。
?、垡沙伞妒澄锉静荨罚褐骼竽c,潤澤肌膚。
【學(xué)名】Lagenaria siceraria (Molina) Standl. var.hispisa (Thund.) Hara
【分類(lèi)】葫蘆科(Cucurbieaceae),葫蘆屬。
為本屬植物葫蘆的變種。
[俗名]長(cháng)瓠、扁蒲、瓠瓜。
[性味]性寒,味甘。
[功效]清熱,解暑,止渴,除煩,利水。
[宜食]適宜各種類(lèi)型的水腫,諸如心臟性水腫,腎炎水腫,肝硬化腹水等食用;適宜夏季煩熱口渴,或熱病口干之時(shí)食用。
《群芳譜》:“瓠子,味淡,可煮食,不可生吃,夏日為日常食用?!薄妒澄锉静荨罚骸爸骼竽c,潤澤肌膚?!?
[忌食]夏令吃瓠子,諸所無(wú)忌。
《千金·食治》:“扁鵲云,患腳氣虛脹者,不得食之?!?
瓠子 (《唐本草》)
【異名】甘瓠(《詩(shī)經(jīng)》),甜瓠(《千金·食治》),凈街棰(《清異錄》),龍蜜瓜、天
瓠子瓜(《滇南本草)),長(cháng)瓠(《綱目》),扁蒲(《群芳譜》)。
【來(lái)源】為葫蘆科植物瓠子的果實(shí)。
【植物形態(tài)】瓠子一年生攀援草本,具軟毛;卷須有分枝。
葉互生,葉片心狀卵圓形至腎狀卵圓形,長(cháng)10~40厘米,寬與長(cháng)略相等,稍有角裂或3淺裂,先端短尖或鈍圓,邊緣具短齒,基部心形;葉柄長(cháng)5~30厘米,頂端具腺齒2枚。
花單生,夕開(kāi)早萎;雄花具長(cháng)柄,較葉柄為長(cháng);雌花柄較短。
花萼長(cháng)2~3厘米,萼漏斗狀,5裂,裂齒狹三角形,被柔毛;花瓣5,白色,廣卵形或倒卵形,長(cháng)3~4厘米,寬2~3厘米,邊緣皺曲。
雄花雄蕊3枚,花藥結合,一藥具1室,另二藥各具2室;雌花子房橢圓形,有絨毛,花柱短,柱頭3枚,各2裂。
果實(shí)倒卵狀長(cháng)橢圓形或長(cháng)圓棒形,嫩時(shí)略柔軟,綠色,老熟后,外皮變硬,呈白色或黃色。
種子多數,白色,倒卵狀長(cháng)橢圓形,先端平截或有2角。
花期6月。
果期7月。
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栽培。
本植物的種子(瓠子子)、老熟的干燥果皮(蒲種殼)亦供藥用,各詳專(zhuān)條。
【采集】夏季采收。
【性味】甘,寒。
?、佟肚Ы稹な持巍罚何陡?,平,滑,無(wú)毒。
?、凇短票静荨罚焊?,冷,無(wú)毒。
?、邸度杖A子本草》:微毒。
【功用主治-瓠子的功效】利水,清熱,止渴,除煩。
治水腫腹脹,煩熱口渴,瘡毒。
?、佟肚Ы稹な持巍罚褐飨蕫函?,鼻口中肉爛痛。
?、凇短票静荨罚和ɡ?,止渴消熱。
?、垡沙伞妒澄锉静荨罚褐骼竽c,潤澤肌膚。
【用法與用量】?jì)确杭鍦?,鮮者2~4兩;或燒存性研末。
外用:燒存性研末調敷。
【宜忌】《千金·食治》:扁鵲云,患腳氣虛脹者,不得食之。
【選方】①治小兒初生周身無(wú)皮:用瓠燒灰,調油搽之。
?、谥巫蟀c右瘓:瓠子燒灰,酒下。
?、壑翁祷鹜饶_疼痛:瓠子烤熱包之。
?、苤沃T瘡膿血流潰,楊梅結毒,橫痃魚(yú)口:瓠子用蕎面包好,以火燒焦,去面為末,服之。
(選方出《滇南本草》)
苦的瓠子不可食用,會(huì )引起食物中毒。
苦瓠瓜含有一種植物毒素———堿糖甙毒素,且毒素加熱后也不易被破壞,誤食后可引起食物中毒。誤食苦瓠瓜數小時(shí)后,輕度中毒者會(huì )出現口干、頭昏、惡心、乏力、嗜睡的癥狀;重度中毒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絞痛、腹瀉、脫水、便帶膿血等,嚴重的會(huì )有生命危險。
警示指出,苦瓠瓜與甜瓠瓜在外形上不好鑒別,但許多苦瓠瓜的形狀像白熾燈泡。有些外表凸凹不平,含有堿糖甙毒素,具有黃連般的苦味。此外,市民在食用瓠瓜前應用舌尖舔嘗有無(wú)苦味,若有苦味不能食用。一旦發(fā)生惡心、腹瀉等癥狀,應立即到醫院接受治療。
為什么吃瓠子會(huì )造成食物中毒呢?
食品衛生人員解釋說(shuō),瓠子也叫瓠瓜,是葫蘆的一種,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shí)細長(cháng),在超市、集貿市場(chǎng)均有銷(xiāo)售。正常鮮嫩的瓠子,烹調后吃起來(lái),一般不苦;但有的瓠子發(fā)苦,就不能吃。究其原因,發(fā)苦的瓠子含有一種苦瓠瓜糖苷毒素,在烹調過(guò)程中,加熱后不容易破壞。有經(jīng)驗的廚師,在切瓠子配菜時(shí),首先用嘴小口試嘗一下,是否發(fā)苦,如果是苦的,絕對不能吃;如果不苦,在烹調過(guò)程中經(jīng)常添加一些醋,既能使菜味道鮮美,又能破壞毒素,起一個(gè)“保險”作用。因此,吃瓠子這種蔬菜時(shí),一定要注意,發(fā)苦的瓠子千萬(wàn)不能吃。
苦瓠子與甜瓠子在外形上不好區別,但苦瓠子具有黃連般的苦味。甜瓠子可食用,苦瓠子不可食用,因為內含一種毒素會(huì )刺激胃腸道,導致其功能紊亂,引起食物中毒。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絞痛、腹瀉、腹脹、脫水等癥狀。
若誤食苦瓠子,出現類(lèi)似中毒癥狀的,應盡早就醫。目前,苦瓠子中毒尚無(wú)特效治療藥物,主要通過(guò)催吐、利尿和對癥處理,可以多喝濃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