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論篆、隸、楷書(shū)筆法的人不少,但論述行書(shū)筆法的人卻較少。原因是行書(shū)變化極為豐富,風(fēng)格多樣,不易強求劃一而用一種模式。但行書(shū)的筆法還是有其規律可循的,它既不同于楷書(shū)的用筆,又不同于草書(shū)的筆法,而是具有自己獨特的規律。
aV7VbC 筆畫(huà)形態(tài)分析與練習 OqS!y( ( 行書(shū)的筆畫(huà)生動(dòng)多樣,變化豐富,方圓并用藏露互見(jiàn),映帶妙用,呼應關(guān)系外露,抒情性強,趣味濃,如行云流水,瀟灑典雅,引人入勝?,F以《唐人馮承素摹王羲之蘭亭序》為例分述如后,以供參考。
4Cu\|"5) 1.點(diǎn)及其變化
p?#T^{Quz~ 上點(diǎn) 露鋒向右下行筆,轉鋒向左輕輕挑出。起筆、收筆要輕,轉筆稍用力按,如下面的“宇”、“室”、“察”等字。
}wRm ~ ?7V~>i8[ 長(cháng)點(diǎn) 露鋒落筆,由輕變重,頓筆空收。修長(cháng)而自然,如下面的“外”、“不”、“次”字。
)EB+(c~E ~5N oR 圓點(diǎn) 順?shù)h落筆,隨即收回,可側可垂,隨字而異。入筆輕快,收筆勢穩,以圓潤秀麗為好如下面的“諸”、“之”、“永”字。
^%zhj3# `1P|<VbZ 啟下點(diǎn) 順?shù)h落筆向右,稍頓即轉,提筆出鋒,帶鉤挑出,意連下筆。入筆尖細,勢圓筆潤,末筆輕快以連下筆,如下面的“亭”、“視”、“詠”字。
Y!oLNGY [m{sl(Q 挑上點(diǎn) 順?shù)h落筆向左,揉筆稍頓即轉,提筆向右上挑出,呼應下筆。入筆尖細,頓筆蓄勢以求圓渾,末筆出鋒,左右呼應,如下面的”懷”、“快”、“觀(guān)”字。
j24 3oD J)n_u), 2.橫及其變化
V'{\g|) 長(cháng)橫 露鋒落筆,向右運行,頓筆向左收鋒。其勢長(cháng)而下露,如下面的“其”、“盡”、“可”字。
yIn$ApSGY R+NiIoa 短橫 露鋒落筆,向右運行,稍頓筆后向左收鋒。其勢短,與下部筆畫(huà)相呼應。如下面的天”、“其”、“夫”字。
2`riI*fQ 1N(1h D 挑上橫 露鋒入筆,按筆向右運行,運筆時(shí)力量下沉,取上向之弧勢,挑筆向上,帶出其他筆畫(huà),如下面的“在”、“末”、“述”字。
-!_8>r;Q4 l90"1I A 帶下橫 露鋒落筆,按筆向右運行,運筆取下向之弓勢,頓筆向左下,帶出下面的筆畫(huà),如面的“事”、“言”、“無(wú)”字。
Q*T 'tkp 0c`zg7| 點(diǎn)橫 以點(diǎn)代橫,露鋒落筆,收筆稍頓,腹下出鋒,生動(dòng)靈活。如下面的“既”、“云”、“合”字。
p" >*WQ y8s!sO 3.豎及其變化
@T\n@M] 懸針豎 露鋒落筆,中鋒行筆向下,出粕重漸變輕細,末筆出鋒,勁健而修長(cháng),如下面的“年”、“畢”、“帶”字。
j~{cT/5Y_ A811VL^ 啟左豎 露鋒落筆,中鋒直下。收筆時(shí)稍頓,轉鋒左桃帶出附鉤,意連下筆,如下面的“將”、“其”、“暢”字。
x ']'ODs !-7n69:G 垂露豎 露鋒落筆,中鋒行筆向下。末筆稍偏左,頓筆向右上收回,含而不露,如下面的隨”、“陳”、“懷”字。
cp(qaa DO80HS3ZD 啟右豎 露鋒落筆,順?shù)h直下。收筆時(shí)稍頓,轉鋒右挑帶出附鉤,意連下筆,如下面的“俯”、“慨”、“信”字。
~)ys,Q pc*)^S 4.撇及其變化
)k,n} 長(cháng)撇 露鋒斜向左卜運行,要將力量送到尖端,修長(cháng)而灑脫,如下面的“不”、“天“今”字。
tsc `u> GHGyeqNM 短撇 露鋒落筆,斜向左下撇出,短而斜,如下面的“系”、“作”、“俯”字。
g.Xk6"kO Gc|)4c 平撇 露鋒落筆平向左撇出,寫(xiě)時(shí)要短而平,如下面的“和”、“楔”、“稽”字。
B}d&tH2^s =D/zC'l 回鋒撇 順勢直下,直撇到尾部,稍頓回鋒,筆勢上揚。似撇非撇,修長(cháng)而含蓄,如下面的“在”、“俯”、“者”字。
tVn?cS O{X~,Em=q 帶鉤撇 撇尾折鋒鉤向右上,呼應下畫(huà),筆斷而意連,情趣生動(dòng),活潑多變,如下面的“及”、“風(fēng)”、“咸”字。
_HUbE / v(2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