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潘氏淵源
一.潘氏起源
一).「潘」出自季孫,姬姓。以國為氏。
《廣韻》、《元和姓纂》載,周文王后畢公子季孫,食邑于「潘」,子孫以邑名為氏。
『姓譜』載: 周文王之子季孫, 食采于潘, 因氏焉。
『姓纂』載: 周文王子曰畢公高, 畢公高子曰季孫封于潘, 因氏焉。
據斷代學(xué)最新推算,季孫封于潘為周成王時(shí)的公元前1038年,距今已三千多年。
周,
古部族名, 始祖後稷, 定居于周( 今陜西歧山) 。周文王, 姬姓,名昌,
亦稱(chēng)西伯。統治時(shí)期, 國勢強盛, 遷都于豐( 今西安灃水兩岸
)。公元前十一世紀, 周武王滅商紂, 建周朝。
史載季孫封地“潘”為陜西泮水,渭水畔。
季孫時(shí)代系中國由原始社會(huì )向奴隸社會(huì )前進(jìn)的時(shí)代。
二).「潘」出自潘崇,羋姓,以字為氏。
《通志.氏族譜》載:春秋時(shí)楚之公族潘崇氏也。
《辭源》注: 潘, 羋姓, 楚之公族,
以字為氏。
《潘岳家譜》載先祖潘乾。潘乾“蓋楚太傅潘崇之末緒”。
『史記』載:潘崇, 楚成王時(shí)為太子太傅,楚穆王時(shí)“使為太師,
掌國事”。
羋氏潘公元前625年發(fā)源于長(cháng)江流域的郢(今湖北江陵紀王城)。羋姓潘為黃帝裔孫。黃帝軒轅次子昌意,昌意子顓頊,顓頊曾孫季連。周文王時(shí),季連之裔曰鬻熊事文王,其曾孫熊繹。周成王封熊繹于楚蠻,姓羋氏,居丹陽(yáng)(歸州一帶)。羋姓源于公元前1038年。潘崇為楚之公族。
三).「潘」出自拔略羅(破多羅),姜姓,為鮮卑族俟汾氏所改。
《魏書(shū).官氏志》載,北魏時(shí)有復姓「破多羅氏」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yáng),定居中原,后改漢姓「潘」氏。
『魏書(shū)』官氏志九第十九載:“神元皇帝時(shí)余部諸姓內入者…破多羅氏,后改為潘氏?!?/font>”
『資治通鑒』:鮮卑人改漢姓在北魏孝文帝太和20年(公元496年)。
“炎帝子奔北方,以祖有嘗草功,呼為俟汾氏,孫名競(燕昭王時(shí)),子孫居上谷潘縣,遂姓潘氏。”此說(shuō)之潘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漢晉時(shí)為幽州上谷,
其後稱(chēng)北燕,唐貞觀(guān)八年改稱(chēng)媯州,
其地相當今張家口市、懷來(lái)、延慶、赤城、崇禮、張化、懷安、涿鹿等縣治。
潘氏多源,除姬、羋、姜姓外,臺灣高山族有用潘姓者。
民間有譜載潘崇為季孫裔,雖與史實(shí)不符,但體現了姬、羋同源于黃帝的史實(shí)。姬、羋、姜姓同出于無(wú)懷氏少典之后,同為炎黃子孫,同為中國人,同是相互平等的一員。各枝系雖有不同歷史,但絕無(wú)貴賤高低之分。數千年來(lái)大家團結奮進(jìn)早已融成一體,為國家進(jìn)步、民族振興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潘氏郡望有:滎陽(yáng)、廣宗、光州等。
漢晉間滎陽(yáng)潘氏以稟德絕操著(zhù)稱(chēng)于世,
為民稱(chēng)頌,更有“建安才子”之稱(chēng)的潘勖,西晉文壇“兩潘”的潘岳、潘尼,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光輝一頁(yè),令潘氏兒孫充滿(mǎn)自豪,滎陽(yáng)遂為潘氏堂名。
二.
遠古時(shí)代
我們中華民族源遠流長(cháng)。傳說(shuō)遠古時(shí)代歷經(jīng)二十二氏,
據『資治通鑒』〈外紀"卷一〉記述如下:
1.盤(pán)古天地(18000年),
2天皇氏(18000歲), 3。地皇氏(8000年)
4.人皇氏(4500年), 5有巢氏(100余代),
6.燧人氏(12000年)
7.包犧氏(116
年), 8。女?huà)z氏(130年), 9。
大庭氏
10.柏皇氏, 11。中央氏, 12。栗陸氏
13.驪連氏, 14。赫胥氏, 15。尊盧氏
16.祝和氏(或混沌氏),
17。嗥英氏,
18。有巢氏
19.朱襄氏, 20。葛天氏, 21。陰康氏
22.無(wú)懷氏
神農炎帝 無(wú)懷氏有名少典者, 子曰神農,
長(cháng)于姜水, 以姜為氏。以火承木, 故為炎帝。神農求可食之物, 因天時(shí)地利,
教民播種五谷; 作陶冶斤斧, 為來(lái)耜鏵鏃; 又嘗百草酸堿, 察水泉之甘苦,
令民知所避就。民感之神, 號為神農。
軒轅黃帝 少典少子曰軒轅, 生于壽邱, 長(cháng)于姬水,
改姓姬。神農氏世衰, 諸侯相侵伐, 暴虐百姓而弗能征。軒轅習用干戈,
之征不享, 諸侯咸來(lái)賓從。軒轅修德振兵, 治五氣, 藝五種, 撫萬(wàn)民,
度四方。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志。諸侯咸尊軒轅,
代神農氏為天子, 是為黃帝。黃帝生于公元前2747年農歷二月初九日 (陽(yáng)歷
3月12日) , 公元前2697年三月初三 (陽(yáng)歷 4月 5日) 登基。
黃帝有子二十五人, 或居中國, 或居夷狄。
少典:《索隱》:“少典者,諸侯國號,非人名也?!卑矗哼@里所謂“諸侯國號”就是指遠古部族名。
三.季孫系史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cháng)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shí),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lái)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wàn)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志。
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時(shí)播百穀草木,淳化鳥(niǎo)獸蟲(chóng)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yáng),青陽(yáng)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yáng),高陽(yáng)有圣德焉。
黃帝崩,葬橋山。其孫昌意之子高陽(yáng)立,是為帝顓頊也。帝顓頊高陽(yáng)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帝顓頊生子曰窮蟬。
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
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姜原出野,見(jiàn)巨人跡,心忻然說(shuō),欲踐之,踐之而身動(dòng)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guò)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huì )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niǎo)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cháng)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棄為兒時(shí),屹如巨人之志。其游戲,好種樹(sh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棄,黎民始饑,爾后稷播時(shí)百谷?!狗鈼夓钝?,號曰后稷,別姓姬氏。
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務(wù),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閒。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閒,復修后稷之業(yè),務(wù)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資,居者有畜積,民賴(lài)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故詩(shī)人歌樂(lè )思其德。公劉卒,子慶節立,國於豳。
慶節卒,子皇仆立?;势妥?,子差弗立。差弗卒,子毀隃立。毀隃卒,子公非立。公非卒,子高圉立。高圉卒,子亞圉立。亞圉卒,子公叔祖類(lèi)立。公叔祖類(lèi)卒,子古公亶父立。古公亶父復修后稷、公劉之業(yè),積德行義,國人皆戴之。薰育戎狄攻之,欲得財物,予之。已復攻,欲得地與民。民皆怒,欲戰。古公曰:「有民立君,將以利之。今戎狄所為攻戰,以吾地與民。民之在我,與其在彼,何異。民欲以我故戰,殺人父子而君之,予不忍為?!鼓伺c私屬遂去豳,度漆、沮,踰梁山,止於岐下。豳人舉國扶老攜弱,盡復歸古公於岐下。及他旁國聞古公仁,亦多歸之。於是古公乃貶戎狄之俗,而營(yíng)筑城郭室屋,而邑別居之。作五官有司。民皆歌樂(lè )之,頌其德。
古公有長(cháng)子曰太伯,次曰虞仲。太姜生少子季歷,季歷娶太任,皆賢婦人,生昌,有圣瑞。古公曰:「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長(cháng)子太伯、虞仲知古公欲立季歷以傳昌,乃二人亡如荊蠻,文身斷髪,以讓季歷。
古公卒,季歷立,是為公季。公季修古公遺道,篤於行義,諸侯順之。
公季卒,子昌立,是為西伯。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劉之業(yè),則古公、公季之法,篤仁,敬老,慈少。禮下賢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歸之。伯夷、叔齊在孤竹,聞西伯善養老,盍往歸之。太顛、閎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歸之。
西伯蓋即位五十年。其囚羑里,蓋益易之八卦為六十四卦。詩(shī)人道西伯,蓋受命之年稱(chēng)王而斷虞芮之訟。後十年而崩,謚為文王。改法度,制正朔矣。追尊古公為太王,公季為王季:蓋王瑞自太王興。
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文王緒業(yè)。
武王病。天下未集,群公懼,穆卜,周公乃祓齋,自為質(zhì),欲代武王,武王有瘳。後而崩,太子誦代立,是為成王。
成王將崩,懼太子釗之不任,乃命召公、畢公率諸侯以相太子而立之。
周成王時(shí)(公元前1038年)封畢公高季子季孫食采于潘,
因氏焉,季孫為潘氏始祖。
四.潘崇系史
楚之公族黃帝世系表:(本表依據『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1.黃帝 2.昌意 3.顓頊(高陽(yáng)) 4.稱(chēng) 5.卷章
6.吳回 7.季連 8.附沮 9.穴熊 ……
1.鬻熊 2.熊麗 3.熊狂 4.熊繹 5.熊艾
6.熊亶 7.熊勝 8.熊渠 9.熊摯紅
熊延 10.熊勇
熊?chē)?br>
11.熊霜
季徇 12.熊咢 13.熊儀(霄敖) 14.熊眴(蚡冒) 15.熊通(楚武王)
羋姓:(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
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yáng)。高陽(yáng)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yáng)生稱(chēng),稱(chēng)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為帝嚳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嚳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亂,帝嚳使重黎誅之而不盡。帝乃以庚寅日誅重黎,而以其弟吳回為重黎后,復居火正,為祝融。
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子六人,坼剖而產(chǎn)焉。其長(cháng)一曰昆吾;二曰參胡;三曰彭祖;四曰會(huì )人;五曰曹姓;六曰季連,羋姓,楚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時(shí)嘗為侯伯,桀之時(shí)湯滅之。彭祖氏,殷之時(shí)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季連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國,或在蠻夷,弗能紀其世。
周文王之時(shí),季連之苗裔曰鬻熊。鬻熊子事文王,蚤卒。其子曰熊麗。熊麗生熊狂,熊狂生熊繹。熊繹當周成王之時(shí),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yáng)。楚子熊繹與魯公伯禽、衛康叔子牟、晉侯燮、齊太公子呂伋俱事成王。
楚國公族:
熊繹生熊艾,熊艾生熊亶,熊亶生熊勝。熊勝以弟熊楊為后。熊楊生熊渠。
熊渠卒,子熊摯紅立。摯紅卒,其弟弒而代立,曰熊延。熊延生熊勇。熊勇十年,卒,弟熊?chē)罏楹?。熊?chē)朗?,卒。有子四人,長(cháng)子伯霜,中子仲雪,次子叔堪,少子季徇。熊?chē)雷?,長(cháng)子伯霜代立,是為熊霜。
熊霜六年,卒,少弟季徇立,是為熊徇。熊徇二十二年,卒,子熊咢立。熊咢九年,卒,子熊儀立,是為若敖。
若敖二十七年,卒,子熊坎立,是為霄敖。霄敖六年,卒,子熊眴立,是為蚡冒。蚡冒十七年,卒。蚡冒弟熊通弒蚡冒子而代立,是為楚武王。
武王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師也,蚤終。成王舉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蠻夷皆率服?!刮迨荒辏ü?90年)武王卒,子文王熊貲立,始都郢。
文王十三年,卒,子熊艱立,是為莊敖。莊敖五年,欲殺其弟熊惲,惲奔隨,與隨襲弒莊敖代立,是為成王。
成王惲元年,初即位,布德施惠,結舊好於諸侯。使人獻天子,天子賜胙,曰:「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wú)侵中國?!轨妒浅厍Ю?。
太師潘崇:
成王四十六年(公元前626年),初,成王將以商臣為太子,語(yǔ)令尹子上。子上曰:「君之齒未也,而又多內寵,絀乃亂也。楚國之舉常在少者。且商臣蜂目而豺聲,忍人也,不可立也?!雇醪宦?tīng),立之。后又欲立子職而絀太子商臣。商臣聞而未審也,告其傅潘崇曰:「何以得其實(shí)?」崇曰:「饗王之寵姬江羋而勿敬也?!股坛紡闹?。江羋怒曰:「宜乎王之欲殺若而立職也?!股坛几媾顺缭唬骸感乓??!钩缭唬骸改苁轮??」曰:「不能?!埂改芡鋈ズ??」曰:「不能?!埂改苄写笫潞??」曰:「能?!苟?,商臣以宮衛兵圍成王。成王請食熊蹯而死,不聽(tīng)。丁未,成王自絞殺。商臣代立,是為穆王。
穆王立,以其太子宮予潘崇,使為太師,掌國事。
潘崇之后史書(shū)有記載的有:
楚莊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春,“潘尪入盟,子良出質(zhì)”。
楚共王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晉伐鄭。鄭告急,共王救鄭。與晉兵戰鄢陵,“彭名御楚共王,潘黨為右?!薄肮锼?,潘尪之黨(潘尪之子黨)與養由基蹲甲而射之,徹七札焉?!?br>
遷河南:
楚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伐楚,楚軍敗,遂拔我郢,燒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復戰,東北保於陳城(今河南淮陽(yáng))。
漢更始元年(公元23年)潘蹇為淮陽(yáng)太守。
潘乾居陳之長(cháng)平。
(據“史記卷四十"楚世家第十”)
五.俟汾氏史
資治通鑒外紀卷一上記載: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名曰女登,為少典之正妃,登游華陽(yáng),有神龍首,感生帝魁。人身牛首,長(cháng)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帝魁神農炎帝名也。
神農七帝(八帝) 帝臨魁在位六十年,或云八十年;帝承在位六年或云六十年;帝明在位四十九年;帝直在位四十五年;帝釐在位四十八年;帝哀在位四十三年;帝榆罔在位五十五年。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釐,帝哀,榆罔七帝,426年,襲神農氏炎帝之號。炎帝榆罔與黃帝戰於阪泉之野,敗,子孫或居中國,
或居夷狄。
也有神農八帝、520歲之說(shuō):八帝指帝臨魁,帝承,帝明,帝直,帝釐,帝克,帝哀,榆罔。
何承天《姓苑》說(shuō):“俟汾氏出自炎帝,其后以嘗草之功,鮮卑呼草為'俟汾’,遂號為'俟汾氏’,后世通稱(chēng)俟(侯)汾,蓋音訛也。代為鮮卑單于?!币嗉?宇文’為'俟汾’之音訛,其意為'草’。
關(guān)于俟汾氏,《資治通鑒大辭典》第411頁(yè)記曰: “俟汾氏, 鮮卑氏族之一, 即俟汾(宇文)氏。敷衍其祖先為炎帝,
有嘗百草之功, 鮮卑語(yǔ)稱(chēng)草為俟汾,
故以名其氏族。原為高車(chē)氏族之一。依附鮮卑后發(fā)展為俟汾(宇文)氏?;蚣促狗质系漠惙Q(chēng)”。該書(shū)同一頁(yè)還記曰:“俟分氏
又作俟斤氏,高車(chē)氏族之一。高車(chē)為南北朝時(shí)對于鐵勒或敕勒的異稱(chēng),此為高車(chē)12氏族之一,史稱(chēng)高車(chē)十二姓?!?。
匈奴古時(shí)在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一帶, 后被迫北退, 居于蒙古高原.
唐虞夏商周時(shí),在冀晉陜皆有分布,入侵時(shí)至豫、魯,蓋西周為其所滅。華夏族東卻狄人,
西方卻失于犬戎,自是隴西為胡人、鮮卑等之所在。
后東胡在大遷徙、大融合中演進(jìn):
<東胡>→<柔然>(蠕蠕)→<烏桓>→<鮮卑>→<慕容氏>→[前燕],
[后燕], [南燕]。
公元1世紀末,塞外鮮卑逐漸向遼東、遼西、代郡、上谷四郡內移動(dòng),與原居其地的烏桓雜居,東漢桓帝時(shí)檀石槐(約公元157—181年)盡有匈奴故地,東西一萬(wàn)二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網(wǎng)羅山川、水澤、鹽池甚廣。他將統轄地分為東、中、西三部約60邑,各置大人為首領(lǐng),歸其統轄:
東部,從右北平以東至遼東,與夫余、貊接壤,共20余邑。西部,從上谷以西至敦煌,西接烏孫,20余邑。中部,從右北平以西至上谷,10余邑。
俟汾(宇文)氏始祖葛烏菟為匈奴苗裔,原居陰山。據《周書(shū)"文帝紀》載葛烏菟,“雄武多算略,鮮卑慕之,奉以為主,遂為十二部落,世為大人”,葛烏菟之后曰普回,普回子莫那(郵),自陰山南徙,始居遼西、上谷(治今河北省懷來(lái)縣)。居遼河東西以后,宇文氏始以匈奴酋長(cháng)的身份統治鮮卑人,與鮮卑部落雜居,加入鮮卑部落聯(lián)盟,逐漸鮮卑化,遂稱(chēng)鮮卑俟汾(宇文)氏。俟汾氏徙居遼西后衍分為宇文部。
公元289年(太康十年),慕容廆遣使附晉,被封為鮮卑都督。娶單于段階之女為妻,生皝、仁、昭。333年(東晉咸和八年),慕容廆卒,皝繼立。337年(咸康三年)皝稱(chēng)燕王,建宮殿,置百官,立王后、太子,勸課農桑,發(fā)展生產(chǎn)。
344年(建元二年)燕以2萬(wàn)騎伐俟汾部,并乘勝北追,自此,俟汾(宇文)部眾大都歸慕容氏統轄,后屬北魏。
俟汾氏居上谷者后蕃衍多部,其中有稱(chēng)拔略羅者,北魏時(shí)(公元493年)隨魏孝文帝南遷洛陽(yáng),定居中原,494年孝文帝頒布了禁鮮卑服,限制使用鮮卑語(yǔ),改姓氏籍貫、定姓族門(mén)第等一系列政令。太和20年(公元496年)俟汾復姓「破多羅氏」改漢姓「潘」。
『魏書(shū)』官氏志九第十九載:“神元皇帝時(shí)余部諸姓內入者…破多羅氏,后改為潘氏?!?br>
俟汾氏潘遷徙、融合歷程:
「炎帝子孫」<華北平原與黃土高原>→<蒙古高原>→「俟汾氏」<陰山>→「鮮卑俟汾氏」<上谷>→「拔略羅氏」→<中原>『潘』
大遷徙、大融合,促進(jìn)鮮卑民族吸收中原文化,漢胡交融是中國社會(huì )的大進(jìn)步。自此俟汾氏先民文風(fēng)博廣,兵卒勇猛,
民多健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