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血石 5.2.30.1 英文名稱(chēng) : chicken-blood stone 。 5.2.30.2 礦物(巖石)名稱(chēng):主要礦物為:辰砂、地開(kāi)石、高嶺石、葉蠟石。 5.2.30.3 材料性質(zhì): 化學(xué)成分:多種礦物集合,其中辰砂為 HgS。 結晶狀態(tài):晶質(zhì)集合體,致密塊狀。 常見(jiàn)顏色:由“地”和“血”兩個(gè)部分組成。 “地”常呈白色、灰白、灰黃色、灰黃、褐黃等色。 “血”呈鮮紅、朱紅、暗色等紅色,由辰砂的顏色、含量、粒度、及分布狀態(tài)決定。氧 化后會(huì )變黑。 光 澤:土狀光澤,蠟狀光澤至玻璃光澤。 解 理:無(wú)。 摩氏硬度: 2~3。 密 度: 2.53g/cm 3 ~ 2.68 g/cm 3 平均為 2.61 g/cm 3 。 光性特征:非均質(zhì)集合體。 多 色 性:無(wú)。 折 射 率:“地”約 1.56 (點(diǎn)測法)。 “血”> 1.81 。 雙折射率:無(wú)。 紫外熒光:常不特征。 吸收光譜:不特征。 放大檢查:“血”呈微細?;蚣毩?,成片或零星分布于“地”中。 特殊光學(xué)效應:無(wú)。 5.2.30.4 優(yōu)化處理: 充填處理:用膠或樹(shù)脂將紅色顏料或辰砂粉填充于裂隙或凹坑中,干燥后涂上一層樹(shù)脂。表面呈 蠟狀或油脂光澤,熱針可熔,可見(jiàn)“血”顏色單一,多沿裂隙或凹坑分布,染料顆粒 無(wú)定形,浮于膠中。 覆 膜:用辰砂粉或紅色顏料與膠混合,涂于表層以增加“血”色??梢?jiàn)“血”色飄浮于透明 層中,偶見(jiàn)涂刷痕跡。 5.2.31.1 英文名稱(chēng): larderite(tian huang) 。 5.2.31.2 礦物(巖石)名稱(chēng):主要礦物為:地開(kāi)石、高嶺石、珍珠陶土、尹利石、葉蠟石等。 5.2.31.3 材料性質(zhì): 化學(xué)成分:多種礦物集合,其中地開(kāi)石: Al(Si 4 O 10 )(OH) 8 。 結晶狀態(tài):晶質(zhì)集合體。 常見(jiàn)顏色:常為黃、白、紅、褐等色。其中產(chǎn)于中坂田中的各種黃色田坑石稱(chēng)為“田黃”。 光 澤:土狀光澤,拋光面呈蠟狀光澤或油脂光澤。 解 理:無(wú),具貝殼狀斷口。 摩氏硬度: 2 ~ 3 。 密 度: 2.5g/cm 3 ~ 2.7 g/cm 3 。 光性特征:非均質(zhì)集合體。 多 色 性:無(wú)。 折 射 率: 1.56( 點(diǎn)側法 ) 。 雙折射率:無(wú)。 紫外熒光:通常無(wú)。 吸收光譜:不特征。 放大檢查:致密塊狀構造,隱晶質(zhì)至細粒狀呈顯微鱗片狀結構,其中田黃或某些水坑石常具特殊 的“蘿卜紋”狀條紋構造。 特殊光學(xué)效應:無(wú)。 5.2.31.4 優(yōu)化處理: 熱 處 理:用煙熏或加化學(xué)試劑燒烤或恒溫加熱,將其表面處理成“黑色”或紅色。其顏色分布 均勻完整,且僅在前表面,無(wú)“蘿卜紋”。 染色處理:用蒸煮或罩染等方法將壽山石染成黃色或紅色至暗紅色,以仿“田黃”。其顏色沉淀集中于裂隙或孔洞中,無(wú)“蘿卜紋”。 覆膜處理:用黃色石粉與環(huán)氧樹(shù)脂混合調勻,涂染于表面,制成假石皮,以仿“田黃”。其表面光 澤異常,易具擦痕,刮下石粉呈黃色,石質(zhì)較干燥,無(wú)“蘿卜紋”。 5.2.32.1 英文名稱(chēng): qingtian stone 。 5.2.32.2 礦物(巖石)名稱(chēng):主要礦物為地開(kāi)石、高嶺石、葉蠟石等。 5.3.32.3 材料性質(zhì): 化學(xué)成分:多種礦物集合,其中葉蠟 石 Al 2 (Si 4 O 16 )(OH) 2 。 結晶狀態(tài):晶質(zhì)集合體,致密塊狀。 常見(jiàn)顏色:淺綠、淺黃、白色、灰色等。 光 澤:玻璃光澤,塊狀呈油脂光澤。 解 理:無(wú)。 摩氏硬度: 1 ~ 1.5 。 密 度: 2.65g/cm 3 ~ 2.90 g/cm 3 。 光性特征:非均質(zhì)集合體。 多 色 性:無(wú)。 折 射 率: 1.53 ~ 1.60 。 雙折射率:無(wú)。 紫外熒光:不特征。 吸收光譜:不特征。 放大檢查:致密塊狀,可含有藍色、白色等斑點(diǎn)。 特殊光學(xué)效應:無(wú)。 2.2.32.4 優(yōu)化處理: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