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jīng)痛為臨床上的常見(jiàn)病、多發(fā)病,以三叉神經(jīng)分布區內出現陣發(fā)性、反復發(fā)作性,或呈閃電樣劇烈疼痛為特點(diǎn)。屬中醫“偏頭風(fēng)”、“面痛”、“頭痛”等范疇。在藥物口服治療時(shí),配合下列外治法可提高療效?! ?/p>
藥物涂擦法 (1)用當歸、川芎、細辛、紅花、乳香、沒(méi)藥、丹參各10克,冰片5克,加入75%酒精100毫升密封浸泡7天后外擦患處,每日3次,連續3~5天。另外,用鹽一撮,炒熱,頻擦兩太陽(yáng)穴,有一定的止痛作用。
(2)用生川烏、生草烏各12克,川椒、麻黃、生半夏各15克,姜黃30克,共研末,浸泡在少量酒精中。2天后取汁涂患處,須在頭痛發(fā)作時(shí)涂擦,每天3次。
藥膏貼敷法 (1)白烏馬前膏敷貼。藥用生川烏30克、生草烏30克、白芷20克、馬錢(qián)子10克、黃丹100克、香油300克。將前4味藥用香油浸泡3天,然后用文火將藥炸焦去渣,掌握好火候進(jìn)行煉油,既不讓油冒煙又要將油煉好;再將藥渣取出研成細末,加入黃丹和煉好的油,一起攪拌成膏狀,切成小塊備用。發(fā)作劇痛時(shí),將藥膏放在硬紙片上或厚一點(diǎn)的布上,依照疼痛部位剪成圓形或長(cháng)方形均可,熱軟化貼在患處,用膠布固定好,每3~5天換藥1次。
(2)用地龍、全蝎、細辛、蜈蚣各等分,研成細末,裝瓶備用。每取適量,藥酒調為稀糊狀,外敷疼痛側太陽(yáng)穴外,包扎固定,每日換藥1次。
藥物搐鼻法細辛、胡椒或花椒各10克,干姜6克,白酒15~30毫升,加水適量煮沸,用紙筒將藥液蒸汽吸人鼻腔,每次10分鐘,每日2次?;蛴迷砬v適量,研為細末,疼痛發(fā)作時(shí)吹人鼻中,得嚏痛止。此外,用白蘿卜搗汁,加冰片少許調勻,滴注鼻內,多有良效。
中藥塞鼻法取川芎、白芷、遠志各50克,冰片7克,共研為細末,用綢布一小塊,包少許藥末,塞人鼻孔。左側痛塞右側鼻孔,右側痛塞左側鼻孔,3~5分鐘即愈。
藥液熏耳法 透骨草30克,川芎、細辛、白芷各15克,僵蠶15~30克,加水煮沸,取1張厚紙,中間穿孑L約手指大小,蓋在鍋上,使藥從孔中透出,熏患側耳孔及疼痛部位,每次10~20分鐘,每日2~3次,每劑藥可用2~3天。
敷臍療法(1)敷臍1號方:穿山甲末100克,厚樸100克,白芍120克,甘草浸膏3克,乳香、沒(méi)藥醇浸液70毫升。敷臍2號方:膽南星3克、明雄黃3克、醋芫花50克、馬錢(qián)子總堿0.1毫克、白胡椒揮發(fā)油O.05毫升。疼痛劇烈者,先用1號方,將其研末,加雞矢藤揮發(fā)油2.5毫升,冰片少許,每次用200毫克,以黃酒調成糊狀敷臍,5天換藥1次;面部痙攣為主者,先用2號方研末敷臍,5天換藥1次。以后交替輪流用。
(2)用穿山甲、厚樸、白芍、乳香、沒(méi)藥各等分,研為細末,裝瓶備用。每次取適量,用黃酒調為稀糊狀外敷臍孔處,每日換藥1次,連續5~7天。
熱熨療法生烏頭(生草烏、川烏均可)、生天南星、生白附子各等量,研為細末,裝瓶備用。每次取藥末30克,加鮮姜15克,大蔥50克,共搗爛如泥,用紗布包好,蒸熱后熨阿是穴及患病走向的神經(jīng)穴位,每日1次,連續3~5天。
藥枕療法菊花、川芎、天麻、細辛、當歸、延胡索、蔓荊子、紅花、防風(fēng)、白芷、藁本各等分,研為細末,作枕心用,連續1~2個(gè)月。此法既可防,又可治,效果較好。
敷涌泉法吳茱萸5克,研為細末,加面粉少許,用水調成稀糊狀,外敷雙足心涌泉穴,每日換藥1次,一般用藥1天后疼痛即可減輕,連續7~10天疼痛即可消失。
足浴療法當歸、川芎、穿山甲、延胡索、白芍、麻黃、花椒、細辛各10克,水煎取汁足浴,每日2次,每次20~30分鐘,連續1周。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