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火內熾,迫血妄行,吐血、鼻衄;三焦積熱,頭項腫痛,眼目紅胂,口舌生瘡,心膈燥熱,尿赤便秘;疔瘡走黃,癰腫丹毒;濕熱黃疽,胸中煩熱痞滿(mǎn),舌苔黃膩,脈數實(shí),濕熱痢疾等。
水煎服。
方中重用大黃為主藥,取其瀉火泄熱、苦降行瘀,唐容川謂:“大黃一味,能推陳致新......既速下降之勢,又無(wú)遺留之邪”;輔佐黃蓮、黃芩瀉火淸熱,配合大黃,使火降熱淸則自血寧,不止血而血自止。本方止血而無(wú)留瘀之弊,故為治療血熱吐衄之良方。
1.《太平圣惠方》瀉心湯 由半夏、人參、木通、炙甘草、大黃、黃芩、生姜、紅棗構成。 功能淸熱瀉火,補氣和中。主治傷寒六日,壯熱,心胸煩熱,面赤大渴,身體疼痛,證屬毒氣攻心者。
2.《外臺秘要》瀉心湯 由小麥、香豉、石膏、竹葉、地骨皮、茯苓、山梔構成。功能除煩淸熱。主治心實(shí)熱,吐悶,喘急,頭痛。
3.《癥因脈治》瀉心湯 由黃蓮、生姜、半夏、甘草構成。功能清熱止嘔。主治外感呃逆,胃熱便利。
4. 《小兒藥證直訣》瀉心湯 由單味黃蓮構成。功能淸心火。主治小兒心熱,臥不寧。
① 黃蓮瀉心湯(《云岐子脈訣》)由黃蓮、生地黃、黃芩、知母、甘草組成。功能養明瀉火。主治傷寒,太陽(yáng)、少陽(yáng)相合,伏陽(yáng)上沖,變?yōu)榭癫?,脈緊。
② 附子瀉心湯(《傷寒論》)本方加附子組成。功能消痞瀉熱,扶陽(yáng)固表。主治熱痞兼表陽(yáng)虛,心下痞滿(mǎn),按之柔軟不痛,惡寒汗出。
③ 解毒瀉心湯(《外科正宗》)由黃蓮、防成、山梔、荊芥、黃芩、牛蒡子、玄參、滑石、知母、石膏、木通、甘草、燈心組成。功能清心解毒。主治心經(jīng)火王,酷暑時(shí)生天皰,發(fā)及遍身者。
④ 三黃四物湯(《醫宗金鑒》)本方加當歸、川芎、白芍、生地組成。功能清熱降火,養血調經(jīng)。主治月經(jīng)來(lái)前,內熱迫血上壅,吐血、鼻衄。
⑤ 三黃梔子豉湯(《張氏醫通》)本方加梔子、豆豉組成。功能瀉火解毒,清熱除煩。 主治熱病時(shí)疫,頭痛壯熱。
⑥ 加味瀉心湯(《醫醇剩義》)由黃蓮、犀角、天冬、蒲黃、丹參、元參、連翹、茯苓、甘草、淡竹葉、燈心組成。功能清心涼血。主治心大熾盛。面紅目赤,五中煩躁,口燥唇裂,甚則鼻衄、吐血等癥。
⑦ 清熱解毒湯(《醫宗金鑒》)由生地、黃蓮、金銀花、薄荷葉、連翹、木通、赤芍、生甘草、燈心構成。功能清熱解毒涼血。主治小兒胎赤,頭面、肢體赤若丹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