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打開(kāi)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kāi)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shū)等14項超值服

開(kāi)通VIP
明朝忠烈

明朝忠烈(艾能奇等,以拼音順序排列)
艾能奇
  【艾能奇】(?-1647)明末農民軍將領(lǐng)。張獻忠部將,以勇猛著(zhù)稱(chēng)。與孫可望、劉文秀、李定國并稱(chēng)四將軍,皆為獻忠義子。大順元年(1644年),封定北將軍。及獻忠稱(chēng)帝,封定北王。獻忠死後,引兵入滇,準備聯(lián)明抗清。永歷元年(1647年),進(jìn)攻東川(今云南會(huì )澤),進(jìn)擊抗命土司祿萬(wàn)種時(shí),遇伏中箭身亡。

成成德
  【成成德】明末忠烈。字元叔,懷柔人。舉進(jìn)士,除滋陽(yáng)知縣。性剛介,清操絕俗。語(yǔ)刺溫體仁,聞而恨之,誣公貪虐,逮入京。滋陽(yáng)民諧闕訟怨。公中道具疏極論體仁罪大。公含冤治杖六十,戍邊。公居戍所七年,以薦起如牟知縣,擢武庫主事,以母老辭。未幾城破,不知帝所在,急趨至午門(mén)。見(jiàn)兵部尚書(shū)張縉彥自賊所以出,公以頭觸縉彥胸,且罵之。俄聞帝崩,痛哭。持難酒奔東華門(mén)奠梓宮于茶棚下,觸地流血,賊虜力脅之不為動(dòng)。歸家自縊,闔門(mén)殞難二十余人,唯幼子先寄友人家,獲存。贈光祿卿,謚忠毅。國初謚介愍。

陳明遇
  【陳明遇】(?-1645)明末江陰抗清將領(lǐng)。浙江人。弘光元年(1645年),受任江陰典史,清兵破南都,嚴令剃發(fā),江南人民紛起抗清。江陰人民推他為首領(lǐng),領(lǐng)導全縣人民抗清。時(shí)前任典史閻應元尚在江陰,他知應元智勇勝己,乃邀之共同領(lǐng)導守城。在軍民敵愾同仇中,堅守八十一天,斃敵無(wú)數。城破,他持刃巷戰死。

陳子龍
  【陳子龍】(1608-1647)南明官吏。字人中,又字臥子,號大樽,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進(jìn)士,選紹興(今浙江紹興)推官。以功擢兵科給事中。時(shí)京師為李自成攻破,乃事福王于南京。後知時(shí)事不可為,乞終養去。他作賦古文,取法魏晉,工于駢體,有復古派前後七子之傳統。曾與同邑夏允彝等在松江起兵抗清。敗後,脫歸,逃匿山中。不久以受魯王部院職銜,結太湖兵抗清,事泄被捕,乘間投水死?!队性?shī)問(wèn)略》、《白云草廬居》、《湘真閣諸稿》、《陳忠裕公全集》等。

鄧子龍
  【鄧子龍】明朝大將。字武橋,豐城(今江西豐城)人。嘉靖中,應募參與鎮壓江西農民起義,累功授廣東把總。萬(wàn)歷間,歷事鎮壓湖廣、貴州、云南少數民族反抗,累官至副總兵。二十六年(1598年),明軍援朝抗倭,他以故官領(lǐng)水軍,從陳嶙(王旁)赴朝。時(shí)倭軍將渡海逃遁,他即偕朝鮮統制使李舜臣督水軍為前鋒,邀擊于釜山(今朝鮮釜山)南海,英勇奮擊,殺敵無(wú)算;因舟中火起,為敵所乘,遂戰死。舜臣往救,亦死。

丁楚魁
  【丁楚魁】(?-約1647)南明大臣。河南永城人。崇禎四年(1631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七年,擢兵部右侍郎,代傅宗龍總督薊、遼、保定軍務(wù)。南明福王即位,以舊職總督兩廣、後加兵部尚書(shū)。唐王朱聿鍵即位于福州,命他以故官協(xié)理軍政。靖江王朱亨嘉叛亂于桂林,他率兵討平,封平粵伯。閩中事敗,又與瞿式耜擁桂王朱由榔即位于廣東肇慶,授東閣大學(xué)士,兼理戎政。順治三年(1646年)十二月,清兵陷廣州,他奉桂王走岑溪,為清將李成棟所俘,後被殺。

范廣
  【范廣】(?-1457)明朝大將。遼東(今遼寧遼陽(yáng))人。襲世職,為寧遠衛指揮僉事。精騎射,驍勇善戰。正統十四年(1449年),積功遷遼東都指揮僉事?!巴聊局儭?,英宗北狩,由尚書(shū)于謙薦,擢都督僉事,充左副總兵,為石亨副。也先犯京師,他率部沖入敵陣,大敗瓦剌軍,以功進(jìn)都督同知。景泰元年(1450年),副石亨提督團營(yíng)軍馬,與石亨不協(xié)。英宗復辟,石亨誣他黨附于謙,謀立外藩,下獄論死。

方孝儒
  【方孝儒】(1357-1402)明初儒家、大臣。字希直 一字 希古,號遜志,寧海(今浙江寧海)人。初從宋濂學(xué)。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以薦擢漢中教授?;莸奂次?,召為翰林侍講,遷侍講學(xué)士,後改文學(xué)博士,政事多咨詢(xún)之。修《太祖實(shí)錄》,命為總裁。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率軍攻入南京,將即帝位,召他草即位詔書(shū)。他以喪服哭殿陛,拒不草詔。成祖怒,被殺,并誅其十族。

馮雙禮
  【馮雙禮】明末農民義軍將領(lǐng)。張獻忠部將。獻忠死後,他率部入云南,聯(lián)明抗清。永歷六年(1452年),從李定國進(jìn)兵桂林(今廣西桂林)、衡州(今湖南衡陽(yáng))、長(cháng)沙。未幾,奉孫可望命撤軍。十一年,孫可望謀自立,命他留守貴州,他不滿(mǎn)孫可望所為,乃與李定國聯(lián)合,擊敗叛亂。孫可望降清後,引清兵攻云貴,他由貴州退守云南昆明,旋因兵敗被俘犧牲。

傅宗龍
  【傅宗龍】明末忠烈。字子重,萬(wàn)歷進(jìn)士第二。擢大理寺少卿,侍讀學(xué)士,遷吏部侍郎,召拜兵部尚書(shū)。崇禎十四年李自成陷 京師,公督兵巷戰,歿于陣。南都追謚忠節。

高邦佐
  【高邦佐】明末忠烈。字以道,襄陵人。萬(wàn)歷乙未進(jìn)士,官參政。壬戌廣寧流寇竄入,城陷,公自縊堂上。謚節愍。

高弘圖
  【高弘圖】明末官吏。字研文,一字子猶,號涇(石旁)齋,膠州(今山東膠縣)人。萬(wàn)歷進(jìn)士,授中書(shū)舍人,擢御史。天啟初,巡撫陜西,為趙南星所劾,辭官,移疾去。魏忠賢柄政召起故官,入都。時(shí)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已下獄。他雖曾疏論南星,但不滿(mǎn)閹黨橫行不法。未幾,因論劾喬應甲、崔呈秀等人,仵忠賢,令閑住。思宗即位,起故官,擢左僉都御史,進(jìn)左副都御史,以仵中官乞休,削籍家居十年。崇禎十六年(1643年),召拜戶(hù)部尚書(shū)。福王即位,改禮部尚書(shū),兼東閣大學(xué)士,未幾,以仵馬士英、阮大鋮乞休,流寓會(huì )稽(今浙江紹興)。杭州陷,他逃野寺絕食而死。有《太古堂集》。

高宏圖
  【高宏圖】明末忠烈。字子猶(?),膠州人。萬(wàn)歷庚戌進(jìn)士,官兵部尚書(shū),文淵閣大學(xué)士。乙酉總督閩浙。兵敗會(huì )稽,投鏡湖而死。南都追謚忠節。

高攀龍
  【高攀龍】(1562-1626)明朝官吏。字云從,後改存之,號景逸,無(wú)錫(今江蘇無(wú)錫)人。萬(wàn)歷進(jìn)士,授行人。因疏論輔臣王錫爵等,謫揭陽(yáng)(今廣東揭陽(yáng))添注典史,辭歸,家居近三十年。與顧憲成同講學(xué)東林書(shū)院。熹宗立,起光祿臣,累官至左都御史。劾首輔方從哲,追論張差“挺擊”、崔文升“紅丸”兩案。魏忠賢擅權,他首揭閹黨崔呈秀等罪狀,為閹黨所恨。旋被羅織罪名,誣與趙南星同黨,并與李實(shí)通謀。他自度不免,遂投池死。有《高子遺書(shū)》、《正蒙釋》等。

高一功
  【高一功】(?-1651)明末農民軍將領(lǐng)。米脂(今陜西米脂)人。李自成妻弟。少隨李自成南征北戰,成為大順軍重要將領(lǐng)。李自成死後,他改名必正,與李錦等共率部聯(lián)明抗清,轉戰湖廣、廣西等地。後受明臣排擠;又因李錦戰死,遂率所部北還四川。經(jīng)貴州時(shí),為大西軍孫可望阻擊,戰死。

鞏永固
  【鞏永固】明末忠烈。字洪圖,大興人。為尚樂(lè )安公主駙馬都尉。崇禎十四年,賊逼京師,于劉文炳同守東華門(mén),城陷。歸家自焚。南都追謚貞愍。

顧大章
  【顧大章】(1576-1625)明末東林黨人。字伯欽,常熟(今江蘇常熟)人。萬(wàn)歷進(jìn)士,授泉州(今福建泉州)推官,改常州教授。天啟初,進(jìn)刑部員外郎,以決劉一(火景)、熊廷弼、王化貞之獄仵魏忠賢意,乃遷兵部員外郎。王紀劾徐大化、客氏疏, 忠賢黨疑出自他之手,益恨之。御史楊維垣以大化意,劾他妄倡“八議”、鬻大獄,遂引歸。天啟五年(1625年),起復禮部郎中、陜西副使,未幾,以汪文言之獄牽連,被逮下鎮撫司獄,誣坐贓四萬(wàn),及楊漣等人被拷掠死,他亦自縊于獄中。

海瑞
  【海瑞】(1514-1587)明朝官吏。字汝賢,一字應麟,號剛鋒,瓊山(今廣東瓊山)人?;刈?。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舉于鄉。入都上《平黎策》,議開(kāi)道置縣。初授南平教諭,繼任淳安(今浙江淳安西)知縣,抑權豪,清丈地畝,均賦徭,行“一條鞭法”,有政績(jì)。因供給權貴不厚,謫興國州(今湖北陽(yáng)新)判官。四十五年(1566年),擢戶(hù)部主事。上疏陳時(shí)政之弊,稱(chēng)“吏貪官橫,民不聊生,水旱無(wú)時(shí),盜賊滋熾?!彼枭媳赜|世宗怒,故預購一棺,訣其妻子,待罪于朝。疏入,帝果大怒,逮獄論死。未幾,世宗死,方出獄。隆慶三年(1569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今江蘇南京)十府,興利除弊,疏浚吳凇江,抑制豪強,扶植貧弱,均賦役,頒行“一條鞭法”。後因裁節郵傳冗費,遭致論劾,謝病而歸。張居正死後,擢南京吏部右侍郎,不久,遷南京右僉都御史。十五年,病死于任。有《備忘錄》、《元佑黨人碑考》。

郝永忠
  【郝永忠】(?-1663)明末農民軍將領(lǐng)、抗清志士。李自成h部將。初在軍中為旗手,故名搖旗。隨李自成轉戰南北,屢立戰功,自成陣亡後,他與劉體純等率余部進(jìn)入洞庭湖沿岸,聯(lián)合南明大臣何騰蛟等共同抗清,又改名永忠。在湖南、廣西屢敗清軍。順治四年(1647年),參加何騰蛟組織的“五將合御”反擊戰,擔任主力,獲全州大捷,迫使清軍退回湖南,西南抗清斗爭從而進(jìn)入高潮。但因南明統治集團對大順農民軍極端仇視,對清軍大舉進(jìn)攻義軍坐視不救,他即率部退回荊襄山區,獨立抗清??滴醵辏?663年),在巫山戰斗中,失敗被俘,不屈犧牲。

賀錦
  【賀錦】(?-1651)明末農民軍首領(lǐng)。綽號左金王,一說(shuō)爭世王。明末農民起義軍“十三家”首領(lǐng)之一。崇禎十一年(1638年)義軍各部在明官軍追剿下普遍受挫,諸首領(lǐng)多受撫降明。他繼續堅持斗爭,率部轉戰于鄂、皖邊境的英霍山區,與賀一龍、馬守應、劉希堯、藺養成共號“左革五營(yíng)”。十四年,李自成起義軍席卷河南,他率部加入自成軍。大順政權建立,受封制將軍。順治二年(1645年),與李錦、高一功等入湖南,聯(lián)合南明大臣堵胤錫等共同抗清。因南明統治集團仇視、排擠農民軍,他即隨高一功等退入廣西。八年,在由黔入蜀途中,遭孫可望阻擊,犧牲。

何騰蛟
  【何騰蛟】(1592-1649)南明大臣,抗清義士。字云從,黎平衛(今貴州黎平)人。崇禎間,授南陽(yáng)知縣,參與鎮壓農民起義。後官至右僉都御史,代理巡撫湖廣。明亡,被福王政權任為兵部右侍郎,總督湖廣、四川、云貴、廣西軍務(wù)。順治二年(1645年),劉體純、郝?lián)u旗率大順農民軍進(jìn)入湖南,他致書(shū)與之聯(lián)絡(luò ),商定共同抗清。四年,對清軍發(fā)起“五將合御”反擊戰,獲全州大捷,迫使清軍退回湖南,挽救了西南危局,穩定了桂王政權。次年,金聲桓、李成棟等紛紛反正歸明,他乘勢進(jìn)軍湖南。六年,為排解軍中糾紛,在湘潭被清兵所俘,絕食七日後,不屈而死。

侯峒曾
  【侯峒曾】(1591-1645)明末抗清義軍首領(lǐng)。字豫瞻,一字廣成,嘉定(今上海嘉定)人。天啟進(jìn)士。曾任司主事,江西提學(xué)參議、浙江右參議。清兵破北京,福王即位南京,召為左通政。順治二年(1645年),清兵大舉南下,嘉定人民奮起反抗,他被士民推為首領(lǐng),與黃淳耀、張錫眉等率眾死守,抗御清軍。後城破,他與二子投水死。

懷恩
  【懷恩】明朝宦官。本姓戴,宣德時(shí)因族兄戴綸獲罪沒(méi)入宮,被宮成小黃萬(wàn)門(mén),賜名懷恩。憲宗時(shí)掌司禮監。憲宗末年,萬(wàn)貴妃欲易皇太子,他力爭,被斥居中都(今安徽鳳陽(yáng))。孝宗即位,仍掌司禮監,力勸孝宗貶逐佞臣萬(wàn)安,用敢于直言極諫的名臣王恕等,一時(shí)正直之士多列朝班,故在王振、曹吉祥、汪直等宦官擅權之後,竟能出現朝序清寧的局面。

黃淳耀
  【黃淳耀】明末忠烈。字西谷(?),嘉定人。萬(wàn)歷戊午舉人,授四川與(?)文知縣。后丁憂(yōu)歸里。大兵嘉定,偕里人血戰,兵潰。入城堅守,矢石交攻,大兵不能入。后知邑令出降,城破,自縊敵樓而死。福王追謚忠介。

黃得功
  【黃得功】(1594-1645)南明鎮將。號虎山,開(kāi)原衛(今遼寧開(kāi)原北)人。行伍出身,升游擊、副總兵,分管京衛營(yíng)。崇禎十一年(1638年),從熊文燦鎮壓農民起義。後移鎮廬州。十七年,封靖南伯。弘光政權初建,駐儀真(今江蘇儀征),與鎮將劉良佐、劉澤清、高杰共稱(chēng)“江北四鎮”,防御清軍。後受馬士英命撤防西進(jìn)駐蕪湖,堵?lián)糇罅加癫?,升左柱國。清豫清王多鐸率清兵南下,陷南京,福王朱由崧出逃,投奔其營(yíng),他與清兵決戰而死。

姜曰廣
  【姜曰廣】南明大臣。字居之,號燕及,新建(今江西南昌)人。萬(wàn)歷進(jìn)士,進(jìn)編修。天啟六年(1626年),奉使朝鮮,還,陳海外情形及有益于軍國者八事。七年,以東林黨削籍。崇禎時(shí),官至掌南京翰林院。李自成破北京,南京諸臣議立帝,他與呂大器主立潞王朱常淓,而馬士英等擁立福王朱由菘。後任禮部尚書(shū)兼東閣大學(xué)士。金聲桓反正于江西,他往依抗清。及聲桓敗,他投水死。

李邦華
  【李邦華】明末忠烈。字孟閣,吉水人。受業(yè)同里鄒元標。萬(wàn)歷二十一年鄉試第一,明年進(jìn)士。授經(jīng)縣知縣,有異政,行取擢 授御史。天啟元年,遷貴州兵備,擢光祿少卿。四月,進(jìn)檢都御史,巡撫天津,召拜兵部侍郎,總督河道,加兵部尚書(shū)。十七年,李自成險京師,公密疏請帝固守京師,效永樂(lè )故事。帝曰:國君死社稷亡志定罷(?)。公策未幾,賊逼都城。公太息出。卒。贈太保,吏部尚書(shū),謚忠文。國初謚忠肅。

李成梁
  【李成梁】(1526-1615)明朝大將。字汝契,鐵嶺衛(今遼寧鐵嶺)人。世襲鐵嶺衛指揮僉事。隆慶元年(1657年),以功進(jìn)副總兵。四年,辛愛(ài)犯遼東,總兵王治道戰死,擢他署都督僉事。萬(wàn)歷二年(1574年),以破建州都指揮王杲功,進(jìn)左都督。他鎮撫遼東二十二年,師出必捷,威震邊鎮。二十九年,復鎮遼東,敘功加太傅。
明萬(wàn)歷二年(1574年  甲戌)
明朝總兵官李成梁率兵討伐建州,搗毀王杲寨。努爾哈赤與其弟舒爾哈齊被俘,收在李成梁帳下,充當幼丁。

李定國
  【李定國】(1621-1662)明末農民軍將領(lǐng)。字宏遠、寧宇,延安(今陜西延安)人。張獻忠養子,能征善戰,在建立大西農民政權中立下功勛。獻忠死後,他與孫可望率大西農民軍余部入貴州、云南,組織農業(yè)生產(chǎn),安定社會(huì )秩序,團結少數民族,建立西南抗清基地。順治四年(1647年)與可望等共稱(chēng)王,遣使永歷朝廷,商洽聯(lián)合抗清。九年大西軍北伐,他率東路,直趨桂林,大敗清軍,逼孔有德自焚,收復廣西;湖南衡州戰役,又設伏陣斬敬謹親王尼堪,震動(dòng)清廷,一度扭轉西南抗清戰局。但漸為孫可望所嫉,險遭謀害,致使放棄湖南,折入兩廣。因鄭成功軍屢誤約期,未能會(huì )師攻粵;加之瘟疫流行,連續失利。後被永歷政權封為晉王。十四年,擊敗孫可望進(jìn)攻,繼續堅持抗清,保護桂王政權,但西南軍事虛實(shí)盡為可望出賣(mài),故屢遭失敗。次年,退出昆明。十九年,得知朱由榔被絞死,遂悲憤而死。

李來(lái)亨
  【李來(lái)亨】(?-1664)明末抗清將領(lǐng)。陜西米脂人。李自成起義軍將領(lǐng)李錦之子。順治二年(1645年),隨李錦、高一功等進(jìn)入湖南、廣西、聯(lián)合南明堵胤錫等共同抗清。李錦、高一功等先後犧牲,他于順治八年率余部入川東,與郝?lián)u旗、劉體純及當地農民軍會(huì )合,堅持抗清,稱(chēng)為“夔東十三家軍”。率部屯耕山區,自給自食,加強訓練,堅持保持與南明抗清力量的聯(lián)系,以靈活戰略多次出擊并擊敗清廷的進(jìn)剿??滴跞辏?664年),被圍困于茅麓山(今湖北興山西北),拒絕誘降;後因糧盡援絕,乃舉家自焚,壯烈犧牲。

李如松
  【李如松】(?-1598)明朝大將。鐵嶺衛(今遼寧鐵嶺)人。李長(cháng)梁長(cháng)子。以父蔭為都指揮同知,襲充寧遠伯勛衛,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yíng)右副將。萬(wàn)歷十一年(1583年),為山西總兵官。十五年,移鎮宣府(今河北宣化)。二十年,(口孛)拜反于寧夏(今寧夏銀川),為提督陜西討逆軍務(wù)總兵官,統遼東、山西諸路援軍進(jìn)討,以功升都督。適逢倭寇侵朝鮮,乃受命率軍東征。二十年,與宋應昌拔開(kāi)城(今朝鮮開(kāi)城),復黃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後于碧蹄館(今朝鮮漢城附近)之戰,部眾喪失甚多,遂奉命撤兵。二十五年,為遼東總兵。次年,率輕騎遠出攻土蠻,中伏力戰死。

劉芳亮
  【劉芳亮】(?-1649)明末農民軍將領(lǐng)。少隨李自成起義,及大順農民政權建立,受封左營(yíng)制將軍。順治二年(1645年),從高一功等大順農民軍余部入湖南,聯(lián)合南明大臣何騰蛟等共同抗清。六年,與劉希亮從梧州(今廣西梧州)北上,駐兵宜章(今湖南宜章),時(shí)清兵遽至,戰死。

劉體純
  【劉體純】(?-1663)明末農民軍將領(lǐng)。明末,從李自成起義,因驍勇,有戰功,甚受自成信任,大順農民政權建立,受封右果毅將軍。順治二年(1645年)秋,與郝永忠等率大順農民軍余部入湖n南湘陰,聯(lián)絡(luò )南明大臣何騰蛟等共同抗清。後引兵攻漢中,不利,退入川東,與李來(lái)亨等所率大順農民軍余部共號“夔東十三家”,繼續據險抗清??滴醵辏?663年),清兵攻巫山天池寨,他戰敗,與妻子俱死。

劉文秀
  【劉文秀】(?-1658)明末農民軍將領(lǐng)。陜西人。自幼參加張獻忠起義軍,驍勇善戰,被獻忠收為義子,受封撫南將軍,與孫可望、艾能奇、李定國合稱(chēng)“四將軍”。獻忠死,他與可望等率大西軍余部入云南,建立西南抗清基地,并聯(lián)合南明永歷政權共同抗清。順治九年(1652年),南明諸軍分兵出擊,他主攻四川,收復大部州縣,永歷帝封他為蜀王。十四年,孫可望陰謀叛亂,回軍從李定國擊敗之。

劉希堯
  【劉希堯】(?-1649)明末農民軍將領(lǐng)。與賀一龍、賀錦、馬首應、藺養成合稱(chēng)“左革五營(yíng)”,長(cháng)期作戰于英霍山區。崇禎十五年(1642年),率部歸李自成。大順政權建立,授右營(yíng)制將軍。李自成死後,他與高一功等聯(lián)明抗清,尊南明永歷政權,受何騰蛟、堵胤錫節制。永歷三年(1649年),又與劉芳亮梧州北上,駐屯宜章,因清兵來(lái)襲,戰敗犧牲。

呂大器
  【呂大器】南明大將。字嚴若,號先自,遂寧(今四川遂寧)人。崇禎進(jìn)士,授行人。十四年(1641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甘肅,討平柴時(shí)華叛亂。十五年,擢兵部添注右侍郎。十六年,以本官兼右僉都御史,總督保定(今河北保定)、山東、河北軍務(wù)。螺山(今河北懷柔北)大戰,唯他不敗。繼而命為江西、湖廣、應天(今江蘇南京)、安慶(今安徽安慶)總督,敗張獻忠于江西。因與左良玉不和,改南京兵部右侍郎。弘光帝立,他上疏劾馬士英,不果,旋避去。唐王立于福州(今福建福州),召為兵部尚書(shū)兼東閣大學(xué)士。唐王敗,他奔廣東,與丁楚魁等擁立桂王朱由榔即位肇慶(今廣東肇慶),以原官兼掌兵部事,兼西南諸軍,後死于都勻(今貴州都勻)。

盧鏜
  【盧鏜】明朝大將。汝寧衛(今河南汝南)人。將家子弟。嘉靖中由世蔭歷都指揮僉事,備倭于福建。不久以副總兵協(xié)守江浙。三十四年(1555年),與余大猷敗倭于王江涇(今浙江嘉興北)。未幾,追倭于海上,在大陳山(今浙江黃巖東南海中)擒通倭頭目林碧川等,擢江浙總兵官。以誅通倭巨魁王直功,進(jìn)都督同知。他在浙東參與水陸十余戰,斬敵千余,成為抗倭名將之一,威名僅次于戚繼光、余大猷。後因總督胡宗憲案,連累去官。

盧象升
  【盧象升】(1600-1638)明末大將。字建斗,宜興(今江蘇宜興)人。天啟進(jìn)士,授戶(hù)部主事。善射,嫻將略,能治軍。崇禎三年(1630年),進(jìn)左參政兼副使,命整飭大名(今河北大名南)、廣平(今河北廣平)、順德府(今河北邢臺)兵備,號“天雄軍”。六年,山西農民軍進(jìn)入河北,逼京畿,他率軍鎮壓。七年,起義軍由山西經(jīng)豫西入楚,陷鄖陽(yáng)(今河北鄖縣)六縣,朝廷命他為右僉都御史,撫治鄖陽(yáng),與總督陳奇瑜擊走漢南起義軍。八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撫湖廣。未幾,命總理江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wù),兼湖廣巡撫。後又進(jìn)兵部侍郎,加督山西、陜西軍務(wù),專(zhuān)事鎮壓起義軍。九年,清兵再次從喜峰口入,京師戒嚴,乃受詔入衛,遷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軍務(wù)。十年,清兵又入墻子嶺、青口山,命督天下援兵入衛。時(shí)宰臣楊嗣昌、中官高起潛主和議,他主戰,思宗則促戰。十一年,清兵分三路南下,他分兵迎戰,因內有嗣昌阻撓,外有起潛按兵不動(dòng),他孤軍奮戰,在巨鹿(今河北巨鹿)蒿水橋之戰中,炮盡矢竭,戰死。有《忠肅集》。

滿(mǎn)桂
  【滿(mǎn)桂】明末忠烈。字九戢,沂州人。萬(wàn)歷初武科,授都指揮檢事,累擢廣副總兵(?)。署都督檢事,拜征西將軍。公通經(jīng)術(shù),熟韜略,精 先朝典故,有儒將風(fēng)。猝與賊遇,從兵皆散,公力殺數人歿于陣中。贈上柱國,謚武愍。

馬世奇
  【馬世奇】明末忠烈。字君常,無(wú)錫人。崇禎進(jìn)士,授編修進(jìn),左論檢,左庶子。京師陷,作書(shū)別母,肅衣冠,持所署司印自縊。謚文肅。

猛哥帖木兒
  【猛哥帖木兒】(?-1433)明朝建州女真首領(lǐng) ,斡朵里部酋長(cháng)。據傳是努爾哈赤六世祖。原居松花江下游一帶,明初徙會(huì )寧(今朝鮮會(huì )寧),後居奉州(今吉林吉林南)。永樂(lè )間,明政府析置建州左衛,他為指揮使。二十一年(1423年),遷回會(huì )寧。宣德間,歷任都督僉事、右都督。後死于助明平叛戰事中。

孟兆祥
  【孟兆祥】明末忠烈。字元吉,澤州人。舉于鄉,九赴會(huì )試始擢大理評事。崇禎初遷吏部稽勛主事,忤權貶行人司副使。稍遷光祿丞,累官刑部侍郎。賊寇都城,分守正陽(yáng)門(mén)。城陷,公曰:社稷已覆,吾將安之!長(cháng)子章明,字惘宜,進(jìn)士指揮。曰:我死,汝可去。對曰:君父大節也,君亡父死,我何生!乃投環(huán)于父側。公贈刑部尚書(shū),謚忠貞。章明贈河南道御使,謚節愍。國初公謚忠靖,章明貞孝。

繆昌期
  【繆昌期】(1562-1626)明朝官吏。字當時(shí),一字又元,號西溪,江陰(今江蘇江陰)人。萬(wàn)歷進(jìn)士,由庶吉士授檢討。張差挺擊事發(fā),劉廷元等倡言張差瘋癲之說(shuō),加以庇護。他怒斥廷元等意在庇護亂臣賊子,而污忠臣義士,遂為朝士目為東林。楊漣劾魏忠賢疏上,有言漣書(shū)乃他起草,忠賢恨之。趙南星、高攀龍、魏大中、楊漣、左光斗等為忠賢所逐去國,他送之郊外,忠賢益恨,旋落職閑住。天啟六年(1626年),忠賢羅織其罪入獄,嚴刑敲打,斃于獄中。有《從野堂》集。

南居益
  【南居益】(?-1644)明末官吏。字思受,號二太,渭南(今陜西渭南)人。萬(wàn)歷進(jìn)士,授刑部主事。天啟三年(1623年),擢又副都御史,巡撫福建。時(shí)荷蘭海盜據澎湖,進(jìn)犯漳(以今福建漳州)、泉(今福建泉州),他筑城鎮海以逼寇,并遣兵擒盜帥商文津。五年,遷工部侍郎,總督河道。崇禎元年(1628年),起戶(hù)部右侍郎,總督倉場(chǎng)。十六年,李自成攻陷渭南,勸降,不從,絕食而死。

潘茂
  【潘茂】(?-1645)明末抗清首領(lǐng)。溧陽(yáng)(今江蘇溧陽(yáng))人。清兵下江南,各地人民紛起抗清,他協(xié)同潘珍、錢(qián)國華、楊麻子等組織“削鼻黨”、“琺瑯黨”,以長(cháng)蕩湖為根據地,起兵抗清,同時(shí)打擊地主豪強。曾多次進(jìn)攻縣城,擊潰清軍的進(jìn)攻。清順治二年(1645年),錢(qián)國華、楊麻子戰死,他與潘珍被俘犧牲。

錢(qián)肅樂(lè )
  【錢(qián)肅樂(lè )】(1606-1648)南明大臣。字希聲,號虞孫,靳縣(今浙江寧波)人。人稱(chēng)止亭先生,崇禎進(jìn)士,受太倉知州,遷刑部員外郎。清兵南下,他起兵抵抗,與張煌言等于紹興奉魯王“監國”,任右副都御史加兵部右侍郎。兵敗後,漂流海上,招納唐王部將徐登華繼續抗清。後因鄭彩擅權,憂(yōu)憤死于舟中。

  益宗之子。崇禎十年進(jìn)士,授太倉知州,遷刑部員外郎,尋丁憂(yōu)。順治二年,大兵(清兵)取杭州,歷郡多降。六月,寧波鄉官議納款。公建議起兵,董志寧等推公為倡首。士民集此數萬(wàn)人??ぶ斜O司守令皆逃,唯一同知治府事聞魯王在臺州,遣舉人張煌言持表請監國,會(huì )紹興。王乃赴紹,行監國事。召公為右檢都御史,加兵部侍郎。明年五月,兵食盡,悉散去。魯王航海,公亦之舟山。甫入境,王已歿。遂隱于海壇山,采薯為食。明年,魯王次長(cháng)垣(?),為兵部尚書(shū),授東閣大學(xué)士,公卒于舟。乾隆賜謚忠節。

錢(qián)應魁
  【錢(qián)應魁】(?-1658)明末抗清義軍首領(lǐng)。又名大、孝、應喜。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清兵下江南,他率當地農民、漁民起兵抗清。順治三年(1646年),又往投太湖吳易、周天。吳易敗後,又回松江繼續抗清,并以泖湖為根據地,自稱(chēng)平南將軍。十五年,戰敗被俘,遇害。

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將。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定遠(今安徽定遠)人。嘉靖中,襲世職登州衛指揮所僉事,以薦署都指揮僉事,備倭山東。未幾,改僉浙江都司,充參將,分部寧、紹、臺三郡抗倭。至任,召募金華、義烏兵三千,教以戰法,數敗倭寇,號”戚家軍。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大舉犯福建,閩中告急,他奉命率軍往援,大敗倭軍,破其巢穴。明年。再將兵入閩,與巡撫譚倫、總兵余大猷會(huì )兵敗倭寇于平海衛,擢為總兵官。隆慶二年(1568年),命以都督同知總理薊州、昌平、保定三鎮練兵事。請沿邊增設敵臺,以利防御。他在薊鎮凡十六年,邊備修飭,軍容強盛,為九邊之冠。有《紀效新書(shū)》、《練兵紀實(shí)》。

秦良玉
  【秦良玉】(1574-1648)明末女將。忠州(今四川忠州)人。為石駐宣撫使馬千乘妻。驍勇膽智,善騎射,兼通詞翰,常為男子裝。萬(wàn)歷二十七年(1599年),與千乘從征播州(今貴州遵義),有功。後千乘死于獄,他代領(lǐng)其職,以鎮壓奢崇明叛亂,授都督僉事,充總兵官。曾兩次率師北上,入衛京師,以抗御後金入寇。張獻忠入四川,他率軍鎮壓。後病死。

瞿式耜
  【瞿式耜】(1590-1650)南明大臣。字起田,常熟(今江蘇常熟)人。萬(wàn)歷進(jìn)士,授永豐知縣。崇禎元年(1628年)擢戶(hù)部給事中,因與其師錢(qián)謙益搏擊豪權,被廢于家。十七年,福王即位南京,起為應天府丞,不久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廣西。時(shí)清兵破南京,靖江王亨嘉謀譖號,他與中官焦璉共執亨嘉,以定亂功,唐王擢之為兵部右侍郎,協(xié)理軍政。隆武二年(1646年),清兵破汀州,唐王被俘,他與丁魁楚擁立桂王(亦稱(chēng)永明王)于肇慶,進(jìn)吏部右侍郎、東閣大學(xué)士,兼掌吏部事,清兵破肇慶,逼梧州,丁魁楚、呂大器、王化澄皆遁,唯他跟從桂王趨桂林,進(jìn)文淵閣大學(xué)士,兼兵部尚書(shū),自請留書(shū)桂林,他身立矢石中,與士卒同艱苦,戰守達三月,人無(wú)叛志。及清兵退,進(jìn)桂林伯。時(shí)何騰蛟、金聲桓、李成棟先後戰死,而朝士方植黨相角,他不能禁。後清兵破桂林,他與總督張同敞等不屈死。有《愧林漫錄》、《云濤集》、《松丸集》等。

沈鏈
  【沈鏈】明朝官吏。字純甫,會(huì )稽(今浙江省紹興)人。嘉靖十七年進(jìn)士。曾任溧陽(yáng)、蒞平、清豐知縣。入位錦衣衛經(jīng)歷。錬為人剛直,疾惡如仇。時(shí)嚴嵩專(zhuān)政,貪婪受賄。錬上疏請罷斥嚴嵩以謝天下,帝大怒,榜之數十,謫佃保安。後為嚴嵩黨羽楊順/路楷所誣,斬于宣府市。天啟初,謚忠愍。

   沈錬以朝廷小官的身份冒死疏劾權臣嚴嵩,表現了堅持正義的精神。疏中提出“必先為天下除奸邪而激忠義”,指斥嚴嵩十大罪惡,敢作敢為,忠義溢于言表。疏中剖析吏治之要在“進(jìn)廉退貪”,“廉恥不行”,必然“盜賊蜂起”,很是深刻。

施邦耀
  【施邦耀】明末忠烈。字邇韞,余姚人。登進(jìn)士,不樂(lè )為吏,改順天武學(xué)教授,歷國子博士,工部營(yíng)繕主事。進(jìn)員外郎,知樟州府,盡知屬縣奸盜主名,每發(fā)韜(?)問(wèn),闔縣驚為神。性好山水,或勸游峨嵋,曰:上官游覽,動(dòng)煩吏屬支應,費小民幾許物力。其潔己愛(ài)民如此。歷兩京光祿寺卿,改通政使,出都三日,命召還。曰:南京無(wú)事,留此為朕效力。擢刑部侍郎。帝曰:卿請執可(?)左副都御使。時(shí)崇禎十六年也,明年,賊近郊。公語(yǔ)兵部尚書(shū)張縉彥檄天下兵勤王??N彥猶不省。公嘆息而去。城陷,趨長(cháng)安門(mén)。聞帝崩,慟哭,即解帶自縊。仆救之蘇。恨曰:是兒誤我!而賊滿(mǎn)街,不得還舍,遂市行(?)石雜燒酒調服,血遂裂,卒。贈太子少保,左都御使,謚忠介。國朝謚忠愍。

史可法
  【史可法】(1602-1645)南明大臣 、抗清名將。字憲之,又字道鄰,祥符(今河南開(kāi)封)人。崇禎進(jìn)士。初官員外郎,郎中,後隨盧象升鎮壓各地農民起義,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兩淮、河南、江西、湖廣諸府縣,後總督漕運,拜南京兵部尚書(shū)。他治軍能與部下同甘苦,為軍民所信賴(lài)。弘光政權建立,任禮部尚書(shū)兼東閣大學(xué)士,時(shí)稱(chēng)“史閣部”。清兵入關(guān),他曾主張與之議和,共討農民軍;後為馬士英等排擠,乃督師維揚,但仍竭力協(xié)調撫勒江北諸將,以防御清軍。順治二年(1645年),清豫親王多鐸兵困揚州,他拒降固守,戰敗被俘,英勇就義。墓葬在揚州城外梅嶺。有《史忠正公集》。

宋應昌
  【宋應昌】(1536-1606)明朝大將。字時(shí)祥,號桐崗,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嘉靖進(jìn)士,歷官山西知州、副使,後巡撫山東,上《海防事宜》,預測倭寇攻朝鮮,進(jìn)選將、練兵、積粟三策。萬(wàn)歷二十年(1592年),語(yǔ)驗,拜兵部右侍郎,經(jīng)略援朝抗倭,乃與李如松率軍渡鴨綠江,進(jìn)復開(kāi)城、平安、京畿、江原諸道。後以朝廷主和,軍回,他稱(chēng)病辭職。二十七年,再起東征,以功加右都御史。

孫承宗
  【孫承宗】(1563-1638)明朝大臣。字稚繩,號愷陽(yáng),高陽(yáng)(今河北高陽(yáng))人。萬(wàn)歷進(jìn)士,授編修。天啟二年(1622年)擢兵部尚書(shū),兼東閣大學(xué)士。遼東經(jīng)略王在晉去職,他自請督師,詔以原官督山海關(guān)及薊遼、天津、登萊諸處軍務(wù)。甫至鎮,即親自出關(guān)巡邊。在鎮四年,主持修筑寧遠等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練兵十一萬(wàn)。拓地四百里。遼事方有振興,以不附和權閹魏忠賢故,遭誣陷去職。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軍破關(guān)入犯都城,復起以原官兼兵部尚書(shū)守通州(今北京通縣)。及袁崇煥遭間下獄,他安撫祖大壽共御金兵。後金兵退,加太傅。及祖大壽降清,他被劾奪官閑住。十一年,清兵深入畿南,攻高陽(yáng),他率家人守城御敵,及城破被俘,自縊死。有《孫文正文集》。

湯克寬
  【湯克寬】(?-1576)明朝將領(lǐng)。邳州(今江蘇邳縣南)人。以父蔭歷官都指揮使,充浙江參將。時(shí)倭患初起,諸將遇倭望風(fēng)潰敗,他英勇與戰,為抗倭名將之一,屢敗倭寇于浙江之溫州、奉化、寧海等地。旋為副總兵,駐金山衛(今上海金山東南),提督海防諸軍。又敗倭寇于寶山、蘇州、松江。繼從總督張涇大戰王江涇鎮,斬首二千級。選被嚴嵩之黨趙文華誣劾,逮系論死。未幾獲赦免,又從余大猷敗倭寇于海豐,破海賊吳平,進(jìn)署都督僉事,為廣東總兵官。萬(wàn)歷初,調薊鎮(今天津薊縣)。四年,炒蠻入掠古北口,他追寇出塞,遇伏,戰死。

唐順之
  【唐順之】(1507-1560)明朝學(xué)者。字應德,一字義修,號荊川先生,武進(jìn)(今江蘇常州)人。嘉靖八年(1529年),會(huì )試第一。十二年,任翰林院編修,參校累朝《實(shí)錄》。因不肯依附張璁,罷歸。十八年,起故官,旋復削籍歸,卜筑陽(yáng)羨山中,讀書(shū)十余年。自天文、樂(lè )律、地理、兵法等,五不涉獵,融匯刪削,著(zhù)成《左》、《右》、《文》、《武》、《儒》、《稗》六編傳世。善屬文,推崇唐宋,與復古派前後七子相抵,稱(chēng)“唐宋派”;因與晉江王慎中齊名,人稱(chēng)“王唐”,或稱(chēng)“晉江、昆陵”。時(shí)倭寇蹂躪江南北,以趙文華薦,命視師南畿及浙江,與胡宗憲協(xié)謀討寇。曾率軍泛海,巡視江陰玉蛟門(mén)大洋,邀擊停泊崇明三沙之倭寇船只;援江北,與鳳陽(yáng)(今安徽鳳陽(yáng))巡撫李遂大破倭寇于姚家蕩。以功擢右僉都御史,代李遂為鳳陽(yáng)巡撫。三十九年,又率軍泛海,死于通州(今江蘇南通市)。有《荊川集》。

譚綸
  【譚綸】(1520-1577)明朝抗倭將領(lǐng)。字子理,號二華,宜黃(今江西宜黃)人。嘉靖進(jìn)士,授南京禮部主事,遷臺州(今浙江臨海)知府。時(shí)東南沿海倭寇為患,朝議練鄉兵御倭。他在臺州練鄉兵千人,立束伍法,節節相制,連戰皆捷。后進(jìn)海道副使,遷右參政。嘉靖四十二年(1583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統領(lǐng)戚繼光、俞大猷等剿平入犯福建的倭寇。四十四年,以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兩廣軍務(wù),鎮壓廣西境內的少數民族起義。隆慶元年(1567年),一兵部左侍郎總督薊、遼、保定軍務(wù),與戚繼光共同練兵薊鎮,自居庸關(guān)至山海關(guān),增筑敵臺,扼守要害,加強京師東、北沿邊防御,以功進(jìn)兵部尚書(shū)。有《譚襄敏奏議》。

汪秉謙
  【汪秉謙】(?-1625)明朝官吏。字兆豫,歙縣(今安徽歙縣)人。萬(wàn)歷進(jìn)士。光宗立,由知縣擢御史,立朝敢言,且多切中時(shí)弊,王化貞棄守廣寧,疆事大壞,經(jīng)略熊廷弼與化貞同時(shí)被逮。他連疏攻兵部尚書(shū)張鶴鳴庇化貞而掣肘廷弼,他亦因此遭謫外任。及魏忠賢擅權,更以他庇護廷弼而削籍歸,憂(yōu)憤而死。

王崇古
  【王崇古】(1515-1588)明朝大將。字學(xué)甫,號監川,蒲州(今山西永濟西)人。嘉靖進(jìn)士,喜談兵。嘉靖間為常鎮兵備副使,擊倭寇于夏港,又從巡撫曹邦輔與倭寇戰于滸墅,偕余大猷出海擊倭,累建戰功。四十三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隆慶初,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陜西、延綏、寧夏、甘肅軍務(wù),與巡撫方逢時(shí)受俺答孫把漢那吉降,通貢市,加強了邊防,保證了安寧。有《公余漫稿》。

王俊
  【王俊】(?-1651)明末抗清首領(lǐng)。字小吾,梁丘(今山東費縣)人。明末聚眾起義。清兵入關(guān)後,他率眾據蒼山、抱犢崮抗清,被推為九山王。後多次攻費縣、嶧縣(今山東棗莊)等城,堅持斗爭達八、九年。順治九年(1652年),兵敗被殺。

王瑞袡
  【王瑞袡】明末官吏。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天啟進(jìn)士。崇禎間,累官湖廣兵備僉事,駐襄陽(yáng)。崇禎十一年(1637年),總理熊文燦主撫張獻忠,他以為非,謀與左良玉乘獻忠受撫,合而擊之,為熊文燦所責。次年,獻忠再舉義旗,留書(shū)于壁,具列上官姓名及取賄月日,而題其末曰:“不納我金者,王兵備一人耳”。由是名聲大著(zhù)。弘光、隆武二朝,均被召為太仆少卿。清兵破溫州,自縊死。

王三善
  【王三善】明末忠烈。字彭伯,永城人。萬(wàn)歷辛丑進(jìn)士,官檢都御史,遷大理卿,擢兵部侍郎。崇明叛陷賊而死。贈兵部尚書(shū),謚忠端。

王壽
  【王壽】明末忠烈。字浚仲,昆山人。萬(wàn)歷戊午舉人,官隨州知州。丁丑李自成陷隨州,公卒象上城,力守南門(mén)。城破,從者潰散,公自縊敵樓。贈太常卿。崇禎末年補謚忠毅。

王以旗
  【王以旗】(1486-1553)明朝大臣。字士招,號石剛,江寧(今江蘇南京)人。正德進(jìn)士。歷官知縣、案察使,世宗時(shí)累遷至兵部尚書(shū)。曾銑被逮下獄後,乃受命代為總督三邊(延綏、寧夏、甘肅)軍務(wù),屢敗“套寇”。在鎮六年,修延綏城堡四千五百余所,又筑蘭州邊墻,邊鎮以安。有《漕河奏議》、《襄敏集》。

王之寀
  【王之寀】(?-1626)明末官吏。字一心,朝邑(今陜西大荔)人。萬(wàn)歷進(jìn)士。除清苑(今河北保定)知縣,遷刑部主事。萬(wàn)歷二十九年(1601年)“挺擊案”發(fā),他疑張差襲擊太子所居慈慶宮為人所使,即探監訊實(shí),然後公審,詞多牽連鄭貴妃內侍劉成、龐保及妃弟?chē)?,乃被斥為離間皇帝父子。四十五年,被劾削籍。天啟初,復官,乃上《復仇》疏,揭“挺擊”、“紅丸”兩案內幕。四年,擢為刑部右侍郎。未幾,權閹魏忠賢擅權,翻“三案”,因此被逮下獄。六年,死于獄中。

魏大中
  【魏大中】(1575-1625)明末官吏。字孔時(shí),號廓園,嘉善(今浙江嘉善)人。萬(wàn)歷進(jìn)士,授行人。天啟元年(1621年)擢工部給事中,楊鎬、李如楨論極刑,他抗疏力爭。二年,偕同官周朝瑞等劾大學(xué)士沈榷(氵旁),語(yǔ)侵魏忠賢和客氏。及議“紅丸案”,他力請誅方從哲、崔文升、李可灼,并追論鄭國泰傾害東宮罪,為奸黨所恨。四年,由禮部遷吏部給事中,吏部尚書(shū)趙南星知其賢,事多咨訪(fǎng)。未幾,楊漣疏劾忠賢,他亦率官同劾,指斥忠賢擅威福,結黨羽。忠賢由此大怒,使親信劾他,并斥逐趙南星等。五年,忠賢將他及數十人指為東林黨人,遂捕入獄。又誣他受楊鎬、熊廷弼賄,酷刑拷訊,致使血肉狼藉,後與楊漣、左光斗等同日死于獄中。有《藏密齋集》。

文安之
  【文安之】南明官吏。字鐵庵,夷陵(今湖北宜昌)人。天啟進(jìn)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崇禎中累遷南京國子監祭酒,後被讒削籍。及福王即位南都,起用為詹事。唐王即位福州,又召授吏部尚書(shū)。桂王即位,以瞿式耜薦,拜東閣大學(xué)士,但都因路遙戰亂,未赴任。永歷四年(1650年),在梧州謁見(jiàn)永歷帝,始受任。次年自請入川督師。至都勻,為孫可望所阻,後脫身至川東,聯(lián)絡(luò )夔東十三家抗清。十三年(1659年),曾督師攻重慶,以譚弘、譚詣叛變而失敗。不久,因清兵破云南,悲郁而死。

吳麟征
  【吳麟征】明末忠烈。字圣生,海鹽人。萬(wàn)歷中登進(jìn)士,除建昌推官,補興化府。崇禎十七年擢太常少卿。賊寇京師,命守西直門(mén)。賊偽為勤王兵,中官欲納之,公不可。以土石堅塞其門(mén),募死士縋城襲擊之,多所斬獲。明日城陷,門(mén)為賊所據,乃入道旁作書(shū)訣家人曰:祖宗二百七十余年,宗社一旦至此兮,山河碎矣,不死何為!遂自縊。贈兵部侍郎,謚忠節。國朝謚貞肅。

吳應萁
  【吳應萁】明末忠烈。字次尾,貴池人。崇禎壬午削榜。預慮(?)燕都 不守同者迂之。顧持伯論侃侃不墜也。后至南都。起兵與守池州。被執不屈,死授命處。血跡至今猶存,洗之不去。南都謚忠烈。 國朝謚忠節。

項忠
  【項忠】(1421-1502)明朝官吏。字藎臣,嘉興(今浙江嘉興)人。正統進(jìn)士,授刑部主事。十四年,從征瓦剌,于土木堡,後乘間逃回。天順初,歷陜西按察使。七年(1463年)改右副都御史,巡撫廣西。曾開(kāi)龍首渠及

夏完淳
  【夏完淳】(1631-1647)明末抗清將領(lǐng)。字存古,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夏允彝之子,以陳子龍為師,生而早慧,幼年即能賦詩(shī),且好談邊關(guān)大事。十四歲從父參加抗清斗爭,受魯王政權封號,后失敗被捕。乃痛斥明朝降清將領(lǐng)洪承疇。犧牲時(shí)年僅十七歲。所作詩(shī)文多抒發(fā)國破家亡之痛,悲壯凄楚,慷慨激昂,富于強烈戰斗精神。有《夏完淳集》。

夏允彝
  【夏允彝】(?-1645)南明官吏。字彝仲,松江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禎進(jìn)士。好古博學(xué),尚屬文。時(shí)太倉(今江蘇太倉)張溥、長(cháng)州(今江蘇蘇州)楊廷樞等結文會(huì ),名“復社”,他與同邑陳子龍、徐孚遠、王光承等結“畿社”以相應。中舉後授長(cháng)樂(lè )(今福建長(cháng)樂(lè ))知縣,善決疑獄。李自成破北京,他走謁史可法,與謀興復事。福王即位南京,授考功主事,他不受歸里。及清兵破南京,為總兵吳志葵寫(xiě)檄文,聯(lián)絡(luò )江浙十大夫抗清,一時(shí)四方響應。未幾,清兵破松江,其友侯峒曾、黃淳耀、徐研等皆及難,乃賦絕命辭投淵而死。有《禹貢合注》《幸存錄》《畿社六子詩(shī)》。

熊廷弼
  【熊廷弼】(1569-1625)明朝大將。字飛白,亦作非白,號芝岡,江夏(今湖北武漢)人。萬(wàn)歷進(jìn)士。擢御史。三十六年(1608年),巡按遼東,創(chuàng )議屯田,繕垣建堡,按劾將吏。四十七年,明軍在薩爾滸戰敗,右因擢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代楊鎬經(jīng)略遼東。所至,繕守具,招流亡,分置士卒,以守邊為務(wù)。熹宗初立,為言官所劾,求去;朝廷以袁應泰代。天啟元年(1621年),後金陷沈陽(yáng),應泰死,復起之經(jīng)略遼東,并擢王化貞巡撫廣寧,因兩人主戰主和不一,互相抵牾,及化貞兵敗,廣寧失守,閹黨袒護化貞,竟委罪于他,後被冤殺,并傳首九邊,有《熊經(jīng)略全集》。

徐汗(三點(diǎn)水兩個(gè)干)
  【徐汗(三點(diǎn)水兩個(gè)干)】明末忠烈。字九一,號勿齋,長(cháng)州人。崇禎進(jìn)士,授檢討,遷右庶子,充講日官。福王立,召為少詹事,移疾歸。南京破,投虎丘新塘橋下。謚忠節。

楊繼盛
  【楊繼盛】(1516-1555)明朝官吏。字仲芳,號椒山,容城(今河北容城)人。嘉靖進(jìn)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後改兵部員外郎。瓦剌俺達南侵,仇鸞請開(kāi)馬市,他以“仇恥未雪,議和示弱,有辱國體”劾鸞,為鸞、嚴嵩所誣,貶狄道典史。鸞得罪,召回,擢刑部員外郎,改兵部武選司,旋因奏劾權臣嚴嵩十大罪狀,下獄,三年後被殺。有《楊忠愍集》。

楊漣
  【楊漣】(1572-1625)明朝官吏。字文孺,號大洪,應山(今湖北應山)人。萬(wàn)歷進(jìn)士,除常熟知縣,累遷兵科給事中。神宗病危,他力請太子入侍。光宗即位,他逐中官崔文升。光宗死,擁熹宗即位;極力支持周嘉謨、左光斗請李選侍移宮。天啟二年(1622年),起復禮部都給事中。三年,進(jìn)左僉都御史。四年,遷左副都御史。時(shí)魏忠賢結黨用事,他抗疏劾忠賢,列其罪二十四條。五年,為忠賢黨徒徐大化誣劾,被逮下獄,受酷刑死。有《楊大洪集》。

楊廷和
  【楊廷和】(1459-1529)明朝大臣。字介夫,號石齋,四川新都人。成化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弘治二年(1489年),進(jìn)修撰,與修《憲宗實(shí)錄》和《會(huì )典》,超擢左春坊大學(xué)士,充日講官,由詹事入東閣,專(zhuān)典誥政。後以講筵指斥佞幸,忤劉瑾,改官南京戶(hù)部尚書(shū);越三月召還,進(jìn)兼文淵閣大學(xué)士,參預機務(wù)。四月,遷吏部尚書(shū)、武英殿大學(xué)士。及劉六、劉七起義被鎮壓後,進(jìn)華蓋殿大學(xué)士。李東陽(yáng)致仕,遂為首輔。十六年,武宗死,他引《皇明祖訓》,請立興獻王長(cháng)子厚璁(火旁);并受太后命草遺詔,革除武宗時(shí)一切弊政。世宗即位後,為《武宗實(shí)錄》總裁。及“大禮”議起,他力爭,以議不合,于嘉靖三年(1524年)辭職歸。七年,《明倫大典》成,被削職。隆慶初,始復官。有《楊文忠公三錄》、《石齋集》等

楊廷麟
  【楊廷麟】明末忠烈。字玉書(shū),吳江人。天啟四年進(jìn)士,授編修,遷副都御使。后與楊嗣昌成嫌嫉,改公兵部主事,贊畫(huà)軍營(yíng)。盧象升絕餉兵潰,公乞援。巡撫張其平閉關(guān)不應。盧公巷戰陣亡,公得尸大慟,赴水而卒。嗣昌敗。贈兵部侍郎。福王謚忠貞。

楊一清
  【楊一清】(1454-1530)明朝大臣。字應寧,號邃庵,又號石淙,云南安寧人。成化進(jìn)士,授中書(shū)舍人,遷山西按察僉事,以副使督學(xué)陜西,弘治十五年(1502年),以薦擢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督理陜西馬政。武宗初立,命總制延綏、寧夏、甘肅三鎮軍務(wù)。不久進(jìn)左都御史,乃建議修邊墻。後為劉瑾所誣,遂下錦衣衛獄。由大學(xué)士李東陽(yáng)、王鏊諸人力救方得免罪。安化王朱寊鐇叛,復起總制軍務(wù),以中官張永監其軍。叛平,激永揭劉瑾罪惡。瑾被殺,擢戶(hù)部尚書(shū),又改吏部,兼武英殿大學(xué)士,入參機務(wù)。嘉靖三年(1524年),改兵部尚書(shū)、左都御史,總制三邊軍務(wù)。未幾,右為吏部尚書(shū)、武英殿大學(xué)士。及費宏被斥去職,遂為內閣首輔。後遭張璁誣陷去職。有《關(guān)中奏議》、《石淙類(lèi)稿》。

顏佩韋
  【顏佩韋】(?-1626)明朝蘇州市民運動(dòng)首領(lǐng)。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天啟六年(1626年),吏部員外郎周順昌乞假居蘇州,以仵權閹魏忠賢,忠賢誣之罪,忠賢乃命廠(chǎng)衛緹騎逮順昌入京。鄉民聞逮者至,號冤者塞道,不期而至者數萬(wàn)人。緹騎語(yǔ)不遜,眾益憤,遂縱橫毆擊,斃其一人,馀負重傷,逾墻走。巡撫毛一鷺以他和馬杰、沈揚、楊念如、周文元為倡亂者,五人均被捕殺。吳人感其義,合葬五人于虎丘旁,題曰:“五人之墓”,張溥撰《五人墓碑記》,立于碑前。

閻應元
  【閻應元】(?-1645)明末江陰抗清將領(lǐng)。字麗亨,通州(今北京通縣)人。崇禎末為江陰典史,海盜顧三麻入黃田港,他率兵往御,以功遷英德主簿,因道阻未赴任,留寓江陰。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破南京,重頒剃發(fā)令,江陰人民紛起抗清;新典史陳明遇以他知兵事,遂請入城,以戰守相囑。清兵圍攻,他與軍民堅守城池達八十天。明將降勸降,他以“有降將軍,無(wú)降典史”為詞拒降,及城破,投水不成,被俘,不屈而死。

姚長(cháng)子
  【姚長(cháng)子】紹興柯橋獨山村人。出身于貧苦農民家庭,只存其姓,不留其名,只因身材高大,人們都稱(chēng)其為“姚長(cháng)子”。

    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倭寇不斷入侵我國沿海地區。有一天,倭寇130余人由諸暨流竄紹興,直撲柯橋,企圖從舟山出海。此時(shí)姚長(cháng)子正在場(chǎng)上打稻,見(jiàn)狀即揮稻叉只身與倭寇搏斗,終因寡不敵眾被擒。倭寇對他說(shuō):“你只要把我們帶到舟山,我們就放了你?!币﹂L(cháng)子就故意引他們向西走,經(jīng)柯山,越柯嶺,至化人壇?;藟拿姝h(huán)水,僅前后兩橋可通,如果拆斷兩橋,倭寇就死路一條。姚長(cháng)子用當地方言秘密告訴鄉人:“我把倭寇騙到化人壇,你們先拆除前橋,等倭寇進(jìn)入化人壇,再拆后橋,這樣倭寇便可擒獲,我即使死了也不遺憾?!碑斮量苓M(jìn)入化人壇,發(fā)現前后橋都被拆了,知道中計,便用指揮刀將姚長(cháng)子殺死,把他剁成肉醬。后官兵與村民趕到,將這股被困倭寇全部殲滅。雕塑中姚長(cháng)子英雄就義的悲烈情形清晰可見(jiàn)。

   當地鄉親為紀念姚長(cháng)子,將“化人壇”改名為“絕倭涂”,前后兩橋分別命名為“得勝橋”和“萬(wàn)安橋”,并在絕倭涂上建造“姚先烈絕倭紀念碑”。

亦失哈
  【亦失哈】明朝宦官。永樂(lè )七年(1409年),將黑龍江與烏蘇里江河流處至??诘呐珒焊尚l,升為奴兒干都指揮使司,管轄黑龍江東西兩岸一百八十四個(gè)衛所。九年和十年,他先後兩次奉命率官軍至奴兒干地區和苦夷(今庫頁(yè)刀),對當地居民進(jìn)行慰撫,并賜以衣服器用,給以谷米,宴以酒食,表示朝廷對奴兒干地區各族的關(guān)懷。十一年,他在奴兒干建立永寧寺,立永寧寺碑;宣德八年(1433年),他再至奴兒干,重建永寧寺,又立《重修永寧寺碑記》。兩碑今藏于海參葳博物館,是明代我國在整個(gè)黑龍江地區行使主權的有力見(jiàn)證。

袁崇煥
  【袁崇煥】(1584-1630)明末大將。字元素,東莞(今廣東東莞)人。萬(wàn)歷進(jìn)士,授邵武知縣。天啟二年(1622年),自請守遼,超擢兵部?jì)L事,監關(guān)外軍,駐守關(guān)內。三年,修筑關(guān)外重鎮寧遠城,與滿(mǎn)桂撫循將士,招集流移,繼而又修錦州、松山、杏山等城。六年,後金努爾哈赤率軍攻寧遠,他與大將滿(mǎn)桂、副將左輔、朱梅、參將祖大壽等誓死守,炮傷努爾哈赤,後金兵敗而歸,史稱(chēng)“寧遠大捷”。他以功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次年,後金兵再攻錦州、寧遠,又被擊敗,史稱(chēng)“寧錦大捷”。他因不附魏忠賢,不久即被其黨所劾去職。崇禎元年(1628年),命以兵部尚書(shū)兼左副都御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wù),仍鎮寧遠。二年,後金兵分道入龍井關(guān)、大安口,越薊州而西逼京師。他引兵入衛,尋因崇禎帝中後金所設離間計,被冤殺。

余大猷
  【余大猷】(1503-1579)明朝抗倭將領(lǐng)。字志輔,號虛江,晉江(今福建泉州)人。好讀書(shū),知兵法。父死,棄諸生業(yè),襲世職百戶(hù),舉嘉靖武會(huì )試,除千戶(hù),守御金門(mén)(今福建金門(mén))。嘉靖三十一年(1542年),擢署都指揮僉事,僉書(shū)廣東都司,鎮壓新興、恩平黎族起義。二十八年,朱紈巡視福建,薦為備倭都指揮。適逢安南入寇,剽掠欽、廉,嶺南騷動(dòng)。廣東總督歐陽(yáng)必進(jìn)命他率軍擊退來(lái)犯之敵。又以軍鎮壓瓊州五指山黎族起義,始任參將。三十一年,倭寇擾浙東,受命為寧波、臺州諸郡參將,屢以舟師破倭寇,時(shí)稱(chēng)“俞家軍”。三十五年,為浙江總兵官,平寧波舟山倭寇。後被誣系獄,未幾,令戴罪戍邊。四十年,又擢福建總兵與官,戚繼光共破倭寇,復興化城。四十三年,改鎮廣東,在潮州、海豐等地防倭,鎮壓古田壯族黃朝猛起義,進(jìn)指揮僉事。有《洗海近事》、《續武經(jīng)總要等》。

于謙
  【于謙】(1398-1457)明朝大臣。字廷益,錢(qián)塘(今浙江杭州)人。永樂(lè )進(jìn)士。歷任監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撫,曾平反冤獄,賑濟災荒。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後從兵部侍郎升任尚書(shū),擁立景帝,加少保。次年(景泰元年),英宗放歸。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發(fā)動(dòng)政變,奪回帝位。他以“謀逆罪”被殺。萬(wàn)歷年間謚忠肅,有《于忠肅集》。

張翀
  【張翀】明朝官吏。字子儀,柳州(今廣西柳州)人。嘉靖進(jìn)士,授刑部主事。疾嚴嵩父子專(zhuān)權亂政,乃以邊防、財賦、人才三大政抗章上劾,指陳自嵩 輔政,文武將吏率由賄進(jìn);部發(fā)邊餉,朝出度支之門(mén),暮入嚴嵩之府。疏上,被逮下獄拷問(wèn),謫戍都勻(今貴州都勻)。及穆宗即位,始召為吏部主事,遷大理少卿。隆慶二年(1568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今江西大余、贛州)。未幾,轉撫湖廣,後辭職還鄉。

張煌言
  【張煌言】(1620-1664)明末抗清將領(lǐng)。字玄著(zhù),號蒼水,靳縣(今浙江寧波)人。崇禎舉人。弘光元年(1645年),清兵陷南京,他與錢(qián)肅岳、張名振等倡議奉魯王朱以海監國。及清兵入浙東,軍敗,又隨魯王逃浙閩沿海,後入據舟山。永歷八年(1654年),偕張名振北伐,入長(cháng)江,抵燕子磯(今江蘇南京境),江寧(今江蘇南京)大震。十三年,與鄭成功分兵二路北伐,他率軍經(jīng)寧國(今安徽寧國)、徽州(今安徽歙縣)北上,旋因成功兵敗,深入無(wú)援,返回浙東。後見(jiàn)不能成事,乃散兵隱居南田懸岙島(今浙江象山境)。未幾,為清兵所俘,遇害于杭州。有《張蒼水集》、《奇零草》、《水槎集》、《北征錄》、《嘆微吟》等。

張名振
  【張名振】(?-1655)明末抗清將領(lǐng)。字侯服,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崇禎末為臺州(今浙江臨海)石浦游擊。清兵破南京,魯王朱以海監國紹興(今浙江紹興),他率部響應,授富平將軍,封定西伯。清兵破錢(qián)塘(今浙江杭州),他從魯王奔舟山、福建。永歷四年(1649年),率師還浙,奉魯王返舟山,并與張煌言屢率師北伐,直抵吳?。ń裆虾J袞|北)。永歷五年,清兵破舟山。永歷八年,與張煌言率師北伐,入長(cháng)江,抵鎮江(今江蘇鎮江)金山,回軍病死。

張銓
  【張銓】明末忠烈。字宇衡,沁水人。萬(wàn)歷甲辰進(jìn)士,官御史,累遷兵部侍郎,巡按遼東提督軍務(wù)。廣寧兵敗,殉于亂軍之中。天啟中贈兵部尚書(shū),謚忠烈。

趙南星
  【趙南星】(1556-1627)明朝官吏。字夢(mèng)白,號儕鶴,別號清都散,高邑(今河北高邑)人。萬(wàn)歷進(jìn)士,除汝寧(今河南汝南)推官,歷文選員外郎,因疏陳時(shí)政四大害,觸時(shí)忌,乞歸。再起考功郎中,主二十一年(1593年)京察,與尚書(shū)孫(金龍)秉公汰要路私人,旋遭誣劾,遂斥為民。在鄉里與鄒元標、顧憲成,同被稱(chēng)為“三君”。光宗立,起左都御史。天啟三年(1623年)進(jìn)吏部尚書(shū),于是革除舊弊,選用賢能,為權閹所嫉,矯旨削籍,戍代州(今山西代縣)死。有《趙忠毅集》、《味檗齋文集》、《方茹園樂(lè )府》、《史韻》、《學(xué)庸正說(shuō)》等。

鄭成功
    【鄭成功】(1624-1662)明朝將領(lǐng)。字明儼,號大木,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東北)人。南明龍武間,受唐王寵遇,賜姓朱,改名成功,時(shí)稱(chēng)“國姓爺”。
     順治三年(1646年),清兵入閩,其父鄭芝龍迎降,他哭諫不聽(tīng),遂起兵反清,自稱(chēng)招討大元帥,以南澳為基地,聯(lián)合張名振、張煌言等多次出擊浙閩粵沿海,永歷政權封他為南平郡王。十六年,與張煌言聯(lián)師北伐,自崇明溯江而上,據有四府三州二十四縣,震動(dòng)東南;后因未納張煌言建議,孤軍深入,兵力分散,又中清軍緩兵之計,旋敗,退回沿海。
     十八年,親率軍渡臺灣海峽,于鹿耳門(mén)(今臺灣臺南市西北)登陸,在臺灣人民的支援下,擊敗、驅逐荷蘭侵略軍??滴踉辏?662年),總攻臺灣府城(今臺灣臺南市);殖民頭目揆一被迫出降,自此收復祖國神圣領(lǐng)土臺灣。即著(zhù)手建立政權,整頓法紀,安定社會(huì ),實(shí)行軍屯,又推廣大陸先進(jìn)生產(chǎn)技術(shù),促進(jìn)了臺灣地區的經(jīng)濟發(fā)展,不久病死。

鄭和
  【鄭和】(1371-1433)明朝宦官。字三保,昆陽(yáng)(今云南晉寧)人。本姓馬,回族。其祖、父均曾至伊斯蘭教圣地麥加朝圣。他于明初入宮為宦官,侍奉燕王府,從燕王起兵靖難有功,賜姓鄭,擢內官監太監,時(shí)稱(chēng)三保太監。成祖即位,疑惠帝逃亡海外,欲尋蹤跡;又謀與四鄰通好,以廣交流,遂與永樂(lè )三年(1405年)遣他率舟師通使“西洋”。前後七次奉使,歷時(shí)二十八年,先後到達東南亞、印度半島、阿拉伯、東非三十余國,促進(jìn)了中國和各國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
    他實(shí)施了中國人第一次有組織的大型遠洋航海行動(dòng)。揚中華國威于南洋,西洋。

鄭曉
  【鄭曉】(1499-1566)明朝官吏。字窒甫,號淡泉,海鹽(今浙江海鹽)人。嘉靖進(jìn)士,授職方主事。喜批閱舊文櫝,盡知天下要塞、士馬虛實(shí)強弱之狀。尚書(shū)金獻民囑撰《九邊圖制》,時(shí)人爭傳抄之。以爭“大禮”,遭廷杖。許瓚為吏部尚書(shū),因忤內閣大學(xué)士嚴嵩意,遂貶和州(今安徽和縣)同知。旋改兵部右侍郎,兼副都御史總督漕運。時(shí)大江南北倭患嚴重,他請發(fā)帑金數十萬(wàn)以造船、筑堡、練兵、積糧。後敗寇于通州(今江蘇南通市)、如皋、海門(mén)等地。世宗命攝兵部事,為尚書(shū)。復為嚴嵩所惡,落職。著(zhù)有《禹貢圖說(shuō)》、《吾學(xué)篇》、《端簡(jiǎn)文集》等。

周朝瑞
  【周朝瑞】(?-1625)明朝官吏。字思永,臨清(今山東臨清)人。萬(wàn)歷進(jìn)士,授中書(shū)舍人。天啟元年(1621年),遷禮科左給事中。因左光斗等上書(shū)揭發(fā)大學(xué)士沈榷(氵旁)及徐大化等人罪狀,為魏忠賢及其黨所嫉忌。及及王化貞棄守廣寧,徐大化庇化貞而請立誅經(jīng)略熊廷弼,他連上四疏,極言熊廷弼賄萬(wàn)金等罪,與等五人同時(shí)下鎮撫獄,遭受?chē)佬炭铰?,死于獄中。

周鳳翔
  【周鳳翔】明末忠烈。字儀伯,清江人。舉進(jìn)士,改庶吉士,授編修,遷南京國子司業(yè)。京師陷,莊烈帝死社稷。公不知帝所在,趨入朝見(jiàn)。李自成處居御授朝賀。公至殿前大哭,急趨出城,賊亦不問(wèn)。歸至邸,作書(shū)至二親,題詩(shī)壁間,自縊。詩(shī)曰:碧血九原依圣主,白頭二老哭忠魂。天下悲之。贈禮部左侍郎,謚太節。

周嘉謨
  【周嘉謨】(?-1629)明朝大臣。字漢卿,漢川(今湖北漢川)人。隆慶進(jìn)士。萬(wàn)歷歷官四川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和南京戶(hù)部、工部、吏部尚書(shū)等。光宗即位,鄭貴妃據乾清宮,他與楊漣、左光斗等共疏逼鄭貴妃移居慈寧宮。光宗疾甚,他與方從哲、劉一(火景)、韓(火唐)等同時(shí)受顧命。熹宗未立,李選侍居乾清宮挾帝,他率廷臣請移宮,選侍被迫移居仁壽殿。他執政時(shí),惟才是舉,朝野倚以為重。未幾,魏忠賢擅權,以仵忠賢削籍。崇禎元年(1628年),起南京吏部尚書(shū),加太子太保。次年,死于任中。

周起元
  【周起元】(?-1626)明朝官吏。字仲先,號綿貞先生,海澄(今廣東海澄)人。`萬(wàn)歷進(jìn)士。萬(wàn)歷末,因疏救東林黨人,出為廣西參政。天啟三年(1623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蘇、松十符,因替蘇州同知楊姜辨誣,為織造中官李實(shí)所劾。又為魏忠賢所惡,被誣貪賄,乃削籍。六年,下獄,拷掠致死。

周順昌
  【周順昌】(1584-1626)明末官吏。字景文,號蓼洲,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萬(wàn)歷進(jìn)士,授福州(今福建福州)推官,時(shí)稅監高采(宀頭)不法,他捕治其爪牙,嚴加懲處。天啟中,歷文選員外郎,署選事。未幾,乞假歸。巡撫周起元仵魏忠賢削籍歸,他特作文相送,指斥魏忠賢無(wú)所顧忌。魏大中被逮,他贈錢(qián),并許嫁女大中孫,終為閹黨倪文煥所劾。被逮時(shí),蘇州市民集眾號冤者數萬(wàn)。後逮至京師,下詔獄,死于獄中。

周遇吉
  【周遇吉】(?-1644)明朝大將。字萃庵,遼寧錦州衛人。行伍出身,曾任京營(yíng)游擊。因鎮壓張獻忠等部起義軍,升至山西總兵官。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進(jìn)軍山西,他守代州,兵敗后退往寧武繼續抗擊,城陷戰死,全家死義。自成嘆曰:“若明軍皆如此,我何日進(jìn)北京!”

朱大典
  【朱大典】(?-1645)明末將領(lǐng)。字延之,金華(今浙江金華)人。萬(wàn)歷進(jìn)士,授章丘知縣。天啟二年(1622年),擢兵科給事中,以忤魏忠賢故,出為福建右參政。崇禎三年(1630年),起故官,擢右僉都御史,駐青州(今山東益都)。時(shí)叛將李九成、孔有德圍攻登、萊,他率兵數萬(wàn),敗後金兵,解登、萊圍,以功進(jìn)右副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八年,農民起義軍破中都(今安徽鳳陽(yáng)),毀皇陵,他乃為總督漕運兼巡撫廬、風(fēng)、淮、揚四郡,駐中都。後以縱子交“賊”罪被逮,籍其家。福王在南京稱(chēng)帝,馬士英、阮大鋮薦為兵部左侍郎,不久進(jìn)兵部尚書(shū)。及清兵渡江,他還金華,據城固守。順治三年(1646年),城破,自殺。

朱紈
  【朱紈】(1494-1594)明朝官吏。字子純,號秋涯(無(wú)氵旁),長(cháng)洲(今江蘇蘇州)人。正德進(jìn)士。歷官知州。嘉靖初,累遷至廣東布政使。二十五年(1546年),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南安(今江西大余),贛州(今江西贛州)。明年七年,改提督浙、閩海防軍務(wù),巡撫浙江。既至,整飭海防,遣兵討敗通倭的海盜頭目李光頭、許棟等。旋為權貴所不容,被劾落職按問(wèn),乃憤而自殺。
左光斗

  【左光斗】(1575-1625)明朝大臣。字遺直,號浮丘,桐城(今安徽桐城)人。萬(wàn)歷中與楊漣同舉進(jìn)士。任御史時(shí)辦理屯田,在北方興水利,鼓勵種稻。天啟四年任左僉都御史。楊漣劾魏忠賢,他參與其事,又親自彈劾魏忠賢三十二斬罪。次年,與楊漣同被誣陷,死于獄中。

左懋第
  【左懋第】(1601-1646)南明官吏。字蘿石,萊陽(yáng)(今山東萊陽(yáng))人。崇禎進(jìn)士。初授韓城知縣,擢戶(hù)部給事中、刑科給事中,屢疏陳各地弊政。弘光間,任右僉都御史,巡撫應天、徽州諸府。又奉命北上,與清議和。入北京後,遭軟禁,拒降被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diǎn)擊舉報。
打開(kāi)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lèi)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lèi)似文章
明末最高危的職業(yè)竟然是國防部長(cháng)?活命者寥寥無(wú)幾
卷二十三 本紀第二十三(闖王出 明朝亡)
列傳第一百六十五
爝火錄 卷十二
莊烈帝本紀
卷二十二
更多類(lèi)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chá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