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代,太監安得海在“慈禧政變”中立下汗馬功勞,是慈禧最寵信的總管太監。而安得海也以慈禧的寵臣自居,媚上傲下,搬弄是非,離間帝后、朝臣關(guān)系,惹得愛(ài)新覺(jué)羅氏等諸大臣的極度不滿(mǎn),連小皇帝同治也得提防于他。
安得海頭腦越發(fā)膨脹,想到京外觀(guān)賞景色,也借機顯示一下自己的威嚴。于同治八年(1869年)七月六日,征得慈禧的默允,以到廣東為皇帝大婚采辦龍衣之名,秘密出京,在通州沿運河南下。他乘太平船,懸龍鳳旗,議衛煊赫,儼然皇家氣派,還放肆收禮納賄。七月二十九日抵山東德州,改行陸路,繼續大張旗鼓。時(shí)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當接到德州知州的稟報后,一方面亟令省內各州縣嚴密跟蹤查訪(fǎng),務(wù)必將其迅速捕獲;一方面急奏同治帝,以該太監矯稱(chēng)奉旨采辦龍衣,沿途“招搖煽惑,真偽不辨”為由,請旨將其查拿審辦。隨后,丁寶楨更在東阿境內將安得海五花大綁押到省城濟南。
丁寶楨連夜審訊,歷數祖制太監不得出都門(mén),龍鳳旗一向為御用禁物,太監攜女樂(lè )不符禮制,京官外出應有圣諭和傳牌等理由,直逼得安得海啞口無(wú)言,跪地求饒。丁寶楨思忖,奏疏的復旨尚未到手,但不立即誅之又恐延時(shí)生變,決定采取“后門(mén)斬首,前門(mén)接旨”的辦法。此時(shí),省中的大小官員已齊聚于堂,懾于慈禧的淫威,力勸丁寶楨:“既已奏疏,應候復旨,切不可先殺為請?!碧┌仓h何毓福更是長(cháng)跪于地并苦苦哀求:“這是在太歲頭上動(dòng)土??!打狗還得看主人??!”丁寶楨方準暫且收押。但隔日深夜,丁寶楨突令將安得海誅于西門(mén)外通衢,頭懸三日示眾。待天亮眾官員得知時(shí),已成事實(shí)。不可一世的安得海就這樣落得個(gè)身首異地的可悲下場(chǎng)。
三天后,六百里圣旨頒到:“安太監擅自遠出,并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嚴懲,何以肅官禁而儆效尤!看東南外有督撫,迅速派委干員,于所在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拿,令隨從人等指正確實(shí),不準任何狡飾,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笔ブI與丁寶楨的實(shí)踐可謂不謀而合。 (王文軒)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