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

打開(kāi)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kāi)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shū)等14項超值服

開(kāi)通VIP
《醫法傳經(jīng)錄》,
前言

此書(shū)名曰《醫法傳經(jīng)錄》,是作為家傳授本而言的,所謂“醫法”是余行醫五十來(lái)年的心得,“傳經(jīng)”是個(gè)人讀醫書(shū)、臨證經(jīng)驗的積累。其中有好多是錄用前賢的大作,不少是現代名家的研究成果,個(gè)人認為是傳世之寶,錄用成冊。
古人曰:不為良相,即為良醫??梢?jiàn)良醫是一項神圣、崇高的職務(wù),是救人性命的大事,并非一般賺錢(qián)謀取生計的職業(yè)。然而要做良醫,余以為并不比做良相容易,除有一顆濟世活人的慈悲心外,還必需有頭腦靈活隨方就圓的本事,面對復雜、多變的病癥,進(jìn)與病謀,退與心謀,如同將軍作戰,判斷敵情,善于用兵,不可敗北。作戰可有勝負,勝敗乃兵家常事,而醫人則要求百戰不殆,每戰必勝,否則一條生命就會(huì )死在手里,良心受到譴責,造成終生的遺憾,可見(jiàn)醫道之難矣。
若做良醫必需終生學(xué)醫,然而面對多如牛毛的醫書(shū),實(shí)在難以找到捷徑,令人望而生畏矣。余行醫一生,感到要做一個(gè)合格的中醫,如果找不到捷徑,不知要走多少彎路?于是根據自己的經(jīng)驗,找出“快捷”之路,作為入門(mén)之道 ,方可步入醫學(xué)的殿堂,再進(jìn)行深造,不斷地提高,真正掌握了醫道 ,方能成為良醫,于是將中醫理論整理出一套比較完整的體系,留給后輩兒孫,名曰《醫法傳要錄》。
                中醫看病,余分雜病與時(shí)氣病兩大類(lèi)。
                               雜 病

人身雖分五體、五官九竅、四肢、百骸等,然皆由五臟六腑所主、所生、所轄,如若生病則當將五臟六腑學(xué)說(shuō)歸納在陰陽(yáng)、五行之中辨證論治,自會(huì )獲效。 
一、心: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在五行中象火。                    心生血 ,主脈,司君火,藏神,開(kāi)竅于舌,汗為心液。其色赤,其聲言,其臭焦,其味苦,其脈如鉤而洪大,心經(jīng)所行部位手心熱,手臂攣急疼痛 ,與小腸相表里,與肺為君相,與肝脾相生,與肺腎相克.,心包絡(luò )多為外邪所犯,心之宮也。           
心病多因內傷引起,如先天缺如,臟氣虛弱,病后失調,思慮過(guò)度、情志抑郁導致心陰、陽(yáng)虛弱,氣血失常、產(chǎn)生瘀血、化火生痰,出現心悸、怔忡、心痛、少寐、哭笑無(wú)常、昏迷等癥狀。
心悸、畏寒、自汗、嗜臥,舌質(zhì)淡紅 脈虛數者用調整的主方: 人參 當歸 桂枝 赤、白芍 炙甘草 大棗 《陽(yáng)方》     
近年研究:北五加皮、淫羊藿具有強心作用。陽(yáng)虛者可重用附子。   
心悸、心煩、少眠、胸悶,脈數滑,舌質(zhì)紅者用調整的主方:炙甘草 浮小麥 大棗 生地 白芍 《陰方》             
如何應用主方,一是根據病情加重方中幾味藥的劑量;二是預防副作用加用增加療效的藥,強心可加北五加皮、淫羊藿;三是根據癥狀選用兼癥的藥物,可用下面的公式來(lái)辨證論治:                     
五臟六腑?。褐饕Y狀(陽(yáng)證或陰癥 + 隨癥)舌苔脈象===某臟腑病。
如:心悸(陽(yáng)癥 + 隨癥)舌苔脈象===心悸(畏寒、自汗、嗜臥+面色不華、少氣)舌質(zhì)淡白 脈虛數===桂枝(人參、當歸、白芍、灸甘草、大棗 + 干地黃、阿膠、何首烏)舌質(zhì)淡白 脈細數===心陽(yáng)虛血虧,因桂枝是陽(yáng)方中治心悸的主藥,故調在第一位以示其意。
下面是心病的隨癥:
1、血虛面色不華少氣,陽(yáng)方加干地黃 阿膠 何首烏       
2、脈細弱結代陽(yáng)方加麥冬 五味子 北五加皮  纈草         
3、胸悶不得息,手臂疼痛麻木,據病情選取陽(yáng)方,或陰方加三七  桃仁  紅花  元胡  瓜蔞  薤白 枳實(shí)   
4、心煩發(fā)狂選陰方加梔子 連翹 黃連 朱砂 犀角                   
5 、心疼、面青、氣冷、手足青用陽(yáng)方加附子 細辛 川芎 元胡       
6 、心悸怔忡、失眠健忘為血虛神不安,選取陰方、或陽(yáng)方選       
加阿膠 何首烏 龍眼肉 知母 遠志  炒棗仁  夜交藤 合歡花       
7、昏迷嚴語(yǔ)為邪所犯陰方選加:黃連 山梔 連翹 犀角 石菖蒲   
8、重舌、舌尖紅刺為火旺陰方加丹皮 山梔 連翹 黃連           
9、舌強語(yǔ)蹇為風(fēng)痰阻絡(luò )選陰方或陽(yáng)方加膽南星 竹瀝 礞石         
10 多汗、盜汗選用陽(yáng)方或陰方選加重浮小麥 山萸 地骨皮             
知母  五倍子 (裝入膠囊)         
11、手心熱,手臂攣急疼痛選用陰方或陽(yáng)方加連翹 桑枝           
12、鬲腸不利為熱移小腸陰方加枳殼 檳榔 黃芩           
13、胸悶氣促為邪犯肺臟選用陰方或陽(yáng)方加瓜蔞 薤白 半夏 枳實(shí)(水、 酒煎服)   
14 、肝血虛,繼而心氣虛加何首烏 當歸 阿膠 人 參  麥冬 黃芪   
15、心血虛,繼而脾不健運選陰、陽(yáng)方加白術(shù) 茯苓 黃精 何首烏 當歸 阿膠                   
16、心火旺,繼而肺失清肅陰方加連翹 前胡 白前 山梔 杏仁   
17 、腎虛,繼而心陽(yáng)虛陽(yáng)方加金匱腎氣丸             
心胞熱邪犯之用生地  白芍  黃連  連翹  山梔           
凡心之為病多為陽(yáng),君火之故也。陰陽(yáng)兩方中遇有寒病者,加熱藥去寒品;遇熱者加寒藥去熱品。 例如: 心氣、血虛,繼而腎虛導致水濕滯留,用方如下: 黨參 麥冬 五味子 當歸  赤、白芍  丹參 北五加皮 桂枝  淫羊藿 茯苓 豬苓 澤瀉 炙甘草               
加減法:陽(yáng)虛加附子 細辛 血瘀加郁金 蒲黃 三七粉  陰血虛加生地  阿膠 炒棗仁  何首烏               
又如:心病兼有瘀血、痰濕者用方:桂枝  當歸  黨參 川芎 北五加皮 淫羊藿 白芍 炙甘草 丹參  兼血瘀選加:三七粉  五靈脂  蒲黃  桃仁 紅花  兼痰濕者加瓜蔞  薤白 枳實(shí) 半夏  心痛劇者重用元胡  川芎  石菖蒲  附子                         

二、肺者 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 肺象金。                            肺主氣,布津液,主皮毛,開(kāi)竅于鼻,喉為肺系,上氣海,水上源,其色白,其聲哭,其臭腥,其味辛,其液涕,其神魄,其脈如毛而浮,肺經(jīng)所循部位(此類(lèi)病大多用針灸治療,故略),與大腸相表里,與脾胃相生,與肝心相克。朝百脈,輔助心維持循環(huán),主肅降,參與體內水液的代謝。             
肺病多因感受外邪、久病虧耗、勞傷過(guò)度、水濕痰阻產(chǎn)生咳嗽 、喘息、胸痛等癥狀。   
治法當宣肺、肅降、利氣為主,組方應針對氣逆、咳、痰、口干皆可。
  組方荊芥  薄荷  牛子  前胡  白前 杏仁  瓜蔞 貝母 百部 竹茹 枳彀 枇杷葉為《陽(yáng)方》     
    加沙參 元參 天、麥冬 五味子為《陰方》           
  1、音低,呼吸短促為氣虛陰方加黃芪 人參  冬蟲(chóng)草       
  2、喘呼、胸悶為氣壅陽(yáng)方去簿荷加麻黃  蘇子 白芥子 葶藶子     
  3、口干、皮膚枯燥痿辟為津乏陰方加玉竹 知母 天、麥冬   
  4、咳嗽氣喘為氣逆陽(yáng)方選加半夏 竹瀝 厚撲 蘇子 白芥子         
  5、多汗感冒陽(yáng)方加蟬脫 防風(fēng) 薄荷 蘇葉大青葉 銀花 連翹  蘆根   
  6、咳血為傷絡(luò )陰方加藕節 白芨 茜草               
  7、流涕不聞香臭為傷風(fēng),選用陽(yáng)方或陰方加辛荑 蒼耳子         
  8、失音為肺虛,用陽(yáng)方加黃芪 雪蓮花 沙參         
  9、音嗄、喉癢為風(fēng)寒選用陰方、或陽(yáng)方加麻黃  旋復花             
  10、喉痛紅腫為風(fēng)熱用陰方加桔梗 甘草 銀花 連翹 山豆根       
  11、喉如拽,哮喘為痰阻選用陰方或陽(yáng)方選加麻黃 半夏 膽南星  竹瀝 猴棗 礞石                 
  12、胸悶、胸痛治需調上氣海陽(yáng)方加桔梗 荊芥     
  13、小便不利為肺閉陽(yáng)方加桔梗 蟬衣             
  14、缺盆痛,肩胛連手臂痛選用陽(yáng)方或陰方加連翹 片姜黃 桑枝
  15、大便困難選用陽(yáng)方或陰方加杏仁 瓜蔞仁 郁李仁  麻仁         
  16、土不生金陰方加補中益氣湯               
  17、金不生水陰方加六味地黃丸湯               
  18、金克木陽(yáng)方加柴胡 青皮 枳彀                 
  19、火克金陰方加生地 連翹 山梔                         
    余用上述陰、陽(yáng)方多年,治愈肺病患者幾千例。             

  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肝象木。                              肝藏血,氣為用,性喜溫,志為怒,謀慮所出,罷極之本,藏相火,通于風(fēng)氣,開(kāi)竅于目,主筋,其色青,其華爪,其聲呼,其臭臊,其味酸,其液泣,其神魂,其脈弦,為女子先天,與膽為表里,與腎心相生,與脾肺相克。肝為風(fēng)藏內寄相火,喜條達主疏泄,稍有妨礙便會(huì )發(fā)生血行異常和神志的偏差。
    肝病最雜而治法亦最廣,王旭高治肝三十法,其中肝氣有九法;肝風(fēng)有七法;肝火有六法,臨證時(shí)應細參之。
    肝病多由情志所傷,腎陰虧損,水不生木,出現驚恐、不眠、眩暈、痙癇、麻木、耳聾耳鳴等癥狀,應針對上述癥狀,余以蟬衣、天竺黃、白僵蠶、片姜黃、遠志、合歡花為基本方組成辨證論治。
《陽(yáng)方》 柴胡  枳彀  當歸  白芍  蟬脫  鉤藤  白僵蠶  片姜黃 天竺黃 遠志 合歡花 炒棗仁 甘草                                《陰方》桑葉  菊花  天麻  何首烏  當歸  生地  白芍  郁金  薄荷  枳彀  青皮  甘草       
    肝病癥狀主要是情志方面的,表現多種多樣,因而在臨證時(shí)不僅要牢記上面所說(shuō)主要癥狀,而且要熟知肝的功能特點(diǎn)如藏相火,通于風(fēng)氣,開(kāi)竅于目,主筋,其色青,其華爪,其聲呼,其臭燥------其脈弦等基本的知識,遇到癥狀復雜、多樣時(shí),只要掌握了這些基礎知識,結合幾項主要癥狀便可辨證識病。(其他臟腑的辨證也應如此掌握)
      1、形瘦、目眩、肌肉顫動(dòng) 脈細舌質(zhì)淡白為血虛,陰方加阿膠 川芎 懷牛膝   
      2、脅痛、脅下痞塊,陰方選加桃仁 紅花  炮甲珠  元胡 五靈 脂 蒲黃  旋復花 澤蘭葉 甚者用動(dòng)物藥攻之,
   3、胸脅脹痛、精神易激動(dòng)為肝氣  用陽(yáng)方選加元胡  川楝子 青皮  炮甲珠  川芎  郁金  蘇梗               
      4、憂(yōu)郁不歡、悲觀(guān)、萎糜消極為肝郁  用陰方加郁金 白蒺藜 合歡花以及逍遙散                     
      5、四肢不溫,悲觀(guān)消極為肝寒  陽(yáng)方選加淫羊藿 肉桂 吳 茱萸 川椒         
    6、手足心熱并出潮汗為血虛生熱  陰方選加山梔 羚羊角 丹皮 地骨皮 知母 連翹  夏枯草             
    7、急燥、忿恚、罵詈發(fā)狂為肝火  陰方選加龍骨 牛黃 石決明 珍珠母  金箔 以及龍膽瀉肝丸之類(lèi)         
    8、多疑善慮為氣郁  陽(yáng)方選加郁金 青、陳皮  川楝子 柏子仁 知母 生地         
    9、失眠艱寐、多夢(mèng)驚醒為血虛  用陽(yáng)方選加夜交藤 生地 何首烏  知母                     
    10、頭脹、面熱、目赤、口苦為肝火  陰方選加黃芩 龍膽草 山梔  羚羊角 夏枯草 以及化肝煎之類(lèi)(青陳皮、丹皮、山 梔、白芍、澤瀉、貝母)     
    11、目眨眼花,四肢麻木、抽搐舌顫為肝風(fēng)  陰方選加鉤藤 全蝎 蜈蚣 僵蠶 桑葉  女貞子 旱蓮草           
    12、視物模糊,雀盲陰方加羊肝 枸杞子 石斛           
    13、目赤、紅腫、流汩畏光為肝熱  陰方選加黃芩 山梔  龍膽草 木賊草 青相子 蟬脫 菊花         
    14、筋惕、肉跳、拘攣軟弱為血不養筋  陽(yáng)方選加地黃 阿膠 何首烏 川芎 懷牛膝 枸杞子 山萸       
    15、月經(jīng)不調,不孕小產(chǎn)責在肝,參照婦科用藥。     
    16、肝經(jīng)所循部位疾病選用陰方或陽(yáng)方再選用元胡 川楝子 以及莪術(shù) 三棱 荔枝核  橘子核           
    17、膽怯須溫肝陽(yáng)方加肉桂  淫羊藿               
    18、水不生木陰方加六味地黃丸                   
    19、木不生火陽(yáng)方加人參 黃芪  阿膠               
    20、木克土陽(yáng)方加陳皮 沉香 砂仁 偏豆                 
    肝病涉及多種情志方面的病癥,比較復雜,只要辨證準確,用此陰、陽(yáng)方加減,??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脾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脾象土                                 
脾藏意,屬土,為萬(wàn)物之母,主營(yíng)衛,主味,司主氣主運化,性升,惡濕,統血,主肌肉,主四肢,開(kāi)竅于口舌,其華在唇,其聲歌,其臭香,其味甘,其液涎,其色黃,其脈緩,為后天之本,循經(jīng)部位常髀痛,與胃相表里,與心肺相生,與肝腎相克。           
                    脾病多因飲食、思慮勞累過(guò)度、體質(zhì)素弱、濕邪犯之,
                產(chǎn)生嘔吐、泄瀉、胃腸不適、水腫、鼓脹、黃疸、憊乏等
                癥狀。余治脾胃病多采用李東垣法。
    治以祛濕、益氣及調中化濕為主,針對上述癥狀組方。       
    人參 炙甘草 當歸  升麻 柴胡  陳皮  生姜  云苓 苡仁《陽(yáng)方》   
    陽(yáng)方去柴胡加牛子  青蒿 山藥 石斛 《陰方》     
    1、倦怠無(wú)力、懶惰嗜臥、行動(dòng)氣短為氣虛  陽(yáng)方加黃芪  白術(shù) 偏豆           
    2、脘腹脹滿(mǎn)為氣滯  陽(yáng)方加蘇梗 木香 炒萊菔子 大腹皮
    3、食后難化、脹滿(mǎn)為中陽(yáng)不化  陽(yáng)方加蒼、白術(shù) 偏豆 半夏 焦三仙  炒萊菔子       
    4、眩暈為清陽(yáng)不振  陽(yáng)方去柴胡加天麻 澤瀉 白術(shù) 陳皮 荊芥穗 
    5、脫肛、小腹脹墜 陽(yáng)方加 白芷 升麻           
    6、目胞腫、腹脹、泄瀉、黃疸選用陰方 或陽(yáng)方加薏仁 茵陳 獲苓 豬苓 滑石     
    7、浮腫、腳氣用陽(yáng)方選加澤瀉 大腹皮 豬苓 冬瓜皮       
    8、大便血、崩漏選用陰方 或陽(yáng)方再選加炒地榆 槐花 棕皮炭 灶心土 側柏葉       
    9、消瘦脫肉陽(yáng)方加白術(shù)  獲苓  黃精               
    10、沉困泛力陽(yáng)方加黃芪  白術(shù)                       
    11、口淡、口膩、舌胖、苔厚選取陰方 或陽(yáng)方加茯苓 薏仁 偏豆 茵陳           
    12、口臭、口甜、口舌生瘡為脾熱陰方加黃芩 茵陳  山梔 生石羔  知母           
    13、唇絳唇裂為脾燥陰方加生石羔 知母 天花粉 石斛               
    14、食呆不化選用陰、陽(yáng)方均可加焦三仙 雞內金 炒萊菔子         
    15、泄瀉不止陽(yáng)方加芡實(shí)  訶子  石榴皮  烏梅             
    16、脾髀痛陽(yáng)方加元胡  葛根                             
    17、大便難,脾不為胃行津液用陰方加石斛 山藥 天花粉  肉蓯蓉  天、麥冬           
    18、火不生土陽(yáng)方選加附子 破故紙 吳茱萸 炮姜     
    19、土不生金陰方或陽(yáng)方選加山藥 偏豆 薏仁 白芍 五味子       
    20、木克土陰方或陽(yáng)方選加枳彀 香附 藿香 佩蘭 元胡 砂仁 蒼、白術(shù) 
    如:幼兒腹瀉的主方由上述諸條組成:藿香 蒼術(shù) 蘇葉 陳皮 厚撲 木香 獲苓 薏仁 芡實(shí) 烏梅 焦山查 雞內金 石榴皮(此方曾作為全國首屆兒童保健學(xué)術(shù)會(huì )議的交流論文)                                     

腎者 作強之官,伎巧出焉。腎象水。                               
腎藏志,屬水,為天一之源。主二陰。命門(mén)為相火之源,藏精生血,主三焦之氣,故為水火之臟,性寒,主納氣,主骨髓,開(kāi)竅于耳,其華在發(fā),其聲呻,其臭腐,其味咸 ,其液唾,其色黑,其脈如石而沉。腰為腎府,司二便為先天,與膀胱相表里,與肝腎相生,與心脾相克。   
  腎病多因稟賦素弱,久病損耗、房勞過(guò)度引起,出現腰困、腰痛、陽(yáng)萎、遺精、尿頻、尿血等病狀。
    因是水火之臟,治當針對上述癥狀立陰陽(yáng)方,
    生地  山萸  山藥  丹皮 獲苓 澤瀉  《陰方》     
    陽(yáng)方加附子 肉桂  《 陽(yáng)方》                       
    1、潮熱、骨蒸、腰困膝軟為陰虛  陰方加懷牛膝 知母 地骨皮 龜板     
    2、畏寒、手足青冷為陽(yáng)虛  陽(yáng)方加巴戟天、狗脊、懷牛膝、淫羊藿     
    3、遺精滑精 ,據陰、陽(yáng)虛選方加金櫻子 桑螵蛸 免絲子   
    4、腰困、脊不能舉,迷惑善忘。選陰、陽(yáng)方選加杜仲 川斷 狗脊 懷牛膝           
    5、畏寒、厥逆  陽(yáng)方選取巴戟天 仙茅 鹿茸 益智仁   
    6、喘促,呼多吸少  陽(yáng)方加人參 蛤蚧  五味子       
    7、行立無(wú)力為骨痿  陽(yáng)方加懷牛膝 狗脊 豬骨髓     
    8、耳聾耳鳴  陽(yáng)方選加磁石 核桃仁 黑芝麻           
    9、陰虛腰困  陰方加懷牛膝 豬骨髓  陽(yáng)虛腰困陽(yáng)方加 鹿茸 巴戟天 狗脊         
    10、遺尿選陰陽(yáng)方加縮泉丸                     
    11、泄瀉陽(yáng)方加四神丸                             
    12、陽(yáng)痿  據癥選用陰陽(yáng)方再選加蛇床子 淫羊藿 海馬 海狗腎 韭子 鎖陽(yáng)     
    13、小便不利,氣化不及 據陰陽(yáng)癥選方加澤瀉 獲苓 木通 通草  14、金不生水  選陰方加百合 玄參 麥冬 五味子     
    15、水克火陽(yáng)方加桂枝 白術(shù) 益智仁                   
    古往今來(lái)研究此兩方者甚多,有左、右歸丸、飲,都強調補中有瀉,各有長(cháng)處。余用此方  一 、隨上述諸條隨癥加減:二、是以此兩方為基礎隨癥確定一、二藥為主,增加藥味,如地黃加白芍、女貞子、旱蓮草等品,收效極隹。     
  近有學(xué)者制《命門(mén)合劑》:劑量比例是:淫羊藿 附子 地黃 枸杞子 分別是 3:1:2:2 所謂善補陽(yáng)者陰中求陽(yáng),則陽(yáng)得陰助而生化無(wú)窮也。     
    陽(yáng)方金匱腎氣丸中的肉桂乃是引火歸元之品量易輕,不可忽略。       

  六、胃者 脾胃者倉稟之官 五味出焉。屬土。                          脾之府也,主容受,為水谷之海。宜和降為陽(yáng)土,與脾為表里,喜潤惡燥。
  胃病多由飲食不節、饑飽勞傷、寒熱不適引起,出現胃痛、胃脹、口渴、便秘等癥狀。根據胃脘痞脹組方 
  人參  當歸  半夏  炙甘草  黃連  黃芩 干姜  大棗  其中黃連、黃芩藥量要輕  《陽(yáng)方》       
  針對胃虛、寒,難以化食組方
  人參 白術(shù) 獲苓  甘草  陳皮  半夏  木香 砂仁  生姜  大棗  《陰方》 
    1、虛者陰方加當歸 黃芪 痛加元胡               
    2、食欲減脹滿(mǎn)陽(yáng)方加蘇梗 檳榔 厚撲                   
    3、泛惡、嘔吐、呃逆、噯氣中脘滿(mǎn)  選取陰、陽(yáng)方再選加代赭石  枳彀  枇杷葉 丁香 柿蒂         
    4、嘈雜、口渴引飲、消谷善饑、口臭  陽(yáng)方選加煅烏賊骨 煅瓦楞子 天花粉 山梔 生石羔 知母 加重黃芩  黃連量,減去當歸         
    5、牙齒腫痛  陽(yáng)方加白芷  升麻  生石羔  知母  生地  丹皮 代赭石去干姜等辛潤之品。加重黃連、黃芩   
    6、脾弱陽(yáng)方加脾病方合之。                     
    胃病乃常見(jiàn)病也,余用陰、陽(yáng)兩方加減治愈不少,尤以陰方用之得心應手。胃病多寒,多用陽(yáng)藥治之。                                     

  七、膽者 中正之官 決斷出焉。屬木                                  肝之府也,為少陽(yáng)之火,生發(fā)萬(wàn)物,為決斷之官,十一臟之主,生同肝。司相火,性剛,決斷所出,主半表半里,循經(jīng)病則耳熱耳聾,與肝相表里。 膽貯藏、排泄膽汁。
  膽病多由惱怒,化火生痰,或驚嚇,膽怯出現,易怒、口苦、目眩等病狀。
  治法當分寒、熱、虛、實(shí)組方     
  柴胡  半夏  人參  黃芩 甘草 生姜  大棗         
  熱癥選加龍膽草 山梔  連翹  豬、牛膽汁 羚羊角 枳實(shí) 竹茹       
    寒癥選加當歸 川芎 熟地 細辛 炒棗仁 干姜。       
    1、肝火選加黃連 山梔 龍膽草 連翹                 
    2、火衰選加細辛 川椒 干姜 吳萸                   
    3、發(fā)火、發(fā)怒選加黃芩 龍膽草 蘆薈                 
    4、膽虛加酸棗仁湯以及當歸                       
    5、耳聾 因熱癥選加薄荷  桑葉 山梔 連翹  夏枯草 白蒺藜 木賊草 車(chē)前草 桑皮 葶藶子                                             

  八、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屬火。                              心之府也,主分泌水谷,主化物,為九府。與心相表里。司泌別清濁,病則小便不利,大便溏瀉。       
  小腸病多由飲食失節,損傷脾胃出現小便不利、大便泄瀉、腹脹腹痛等癥狀。 
  組方:芡實(shí) 蓮子 獲苓 焦三仙 雞內金 枳彀 炒萊菔子 陳皮       
    1、痛加元胡 白芍 炙甘草                         
    2、寒疝腹痛選加干姜 吳萸 良姜 川椒               
    3、便秘、口糜、選加大黃  檳榔  黃芩  黃連           
    4、心煩胸悶有熱 選加黃連  山梔  知母             
    5、腹脹、腸鳴選加烏藥  大腹皮                   
  6、小便不利用導赤散之類(lèi)。                                               

  九、大腸者 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屬金。                            肺之府也,主傳導,司魄門(mén),與肺相表里。具有吸收水分,排出糞便功能。
    大腸屬于脾胃所轄,其病因與脾胃,以及肺腎功能有關(guān),重要表  現大便方面。
    當以通導、祛邪為主
    檳榔 白芍 甘草 《陰方》   
    大黃 芒硝  枳實(shí) 厚撲《陽(yáng)方》                       
    1、 便秘據癥選取陰陽(yáng)方,虛者選用黃龍湯、五仁湯, 肉蓯蓉 巴豆  硫磺。實(shí)者用陽(yáng)方。       
    2、泄瀉,濕熱用葛根芩連湯;寒癥用四神丸,芡實(shí) 訶子 石榴皮 赤石脂           
    3、痔瘡 陰陽(yáng)兩方選取槐花 炒地榆 赤小豆 大、小薊 或用傅青主乙字湯(柴胡 升麻 大黃 黃芩 當歸 甘草)加減             
    4、與肺相表里,便秘可選取杏仁 桔梗 牛子       
    5、寒癥用陰方選益智仁  肉果 干姜 吳茱萸             
    6、熱癥用陽(yáng)方選秦皮 白頭翁 鴉膽子                   
    7、里急后重者 用葛根芩連湯加木香 檳榔 枳彀         
    大腸病大便不調,津液缺則秘結,濕邪犯則瀉。秘結久熱毒居,宜大膽瀉下,速戰速決,乃張子和主張也,驅邪出焉。                   

  十、胱膀者,州都之官,津液出焉。屬水。                            腎之府也,氣化則能出焉,主津液,為胞之府,氣化能出,號州都之官。諸病皆干之。水府氣化方能出,以通為主。
    膀胱病與腎,其他臟腑移熱有關(guān),表現為尿頻、遺尿、尿短赤澀    且痛。   
    組方:白術(shù) 桂枝 豬苓 獲苓 澤瀉  《陽(yáng)方》             
        滑石 阿膠 豬苓 獲苓 澤瀉  《陰方》               
    1、熱癥選加黃柏 知母 滑石 茵陳                   
    2、寒癥選加益智仁 烏藥 山萸 縮泉丸之婁。         
    3、不通利 選取木通 車(chē)前子 通草 冬瓜皮           
    4、遺尿當分虛、熱,虛者選取人參 益智仁 山藥 烏藥 復盆子;熱則選取滑石 燈芯 甘草 
    膀胱病氣化無(wú)權,小便不利或失禁,多與心腎有關(guān)。                 

    十一、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三焦為水谷之道,屬性從上、 中、下焦統屬的臟腑確定。
    主升降出入,中清之府,上主納,中主化,下主出。司決瀆,主行氣。               
    多因三焦統屬的臟腑病引起。 
  主方: 人參  黃芪  核桃  柴胡 升麻  山藥  蒼、白術(shù)  獲苓  枳彀  陳皮  地黃  山芋  枸杞  澤瀉               
    1、水道不利、水腫選加豬苓  葫蘆瓢  蟀蟋 木通  偏蓄     
    2、腫脹加木香  沉香  厚撲                           
  三焦主病涉及到五臟六腑、水液代謝至今仍需深研。             

  十二、奇恒之府  屬性,其癥應歸于五臟所屬從之。

 ?。?、腦.《內經(jīng).脈要精微論》曰;“頭者精明之府”,又說(shuō);“諸陽(yáng)之神氣,上會(huì )于頭,諸髓之精,上聚于腦,故頭為精髓、神明之府。”?!鹅`樞.海論》曰:“腦為髓之海,其輸上于其蓋,下在風(fēng)府穴。”又說(shuō);“督脈貫于脊,上至風(fēng)府入于腦。”說(shuō)明督脈上通于腦,下通于腎。腎之精髓通過(guò)脊管上達于腦?!端貑?wèn).逆調論》篇曰:“腎不生則髓不能滿(mǎn)”腎藏精,精生髓,髓上通腦,則生神,故曰腎為作強之官而出伎巧也。若精虧則神衰,神滅則精亡。若精充神足,則精、氣、神之用(即神機)靈通,百骸俯首。
  故精、氣、神的功能(神機)之于形體相當于西醫學(xué)中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的功能:一、統調人體內部的各系統器官之間及肢體的功能活動(dòng),保證人體整體的完整統一。二、調整人體的功能活動(dòng),使之與外界環(huán)境相適應。由于精血匱乏,血運遲滯,不能上奉,則腦髓失去精、氣、血的滋榮,腦絡(luò )失養,精神失用,神機失守,結果導致局限性腦功能障礙,表現出感知、神思、語(yǔ)言或運動(dòng)等功能的失?;騿适?,以及對諸臟腑功能調控嚴重紊亂,即所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腦與五臟六腑特別是與心、肝膽關(guān)系密切,故治從之。實(shí)者從心肝,虛者從腎?!妒颐劁?#183;分治法》陳士鐸說(shuō):“腎氣上通于腦,而腦氣下達于腎。上下相殊,氣實(shí)相通。法當用溫補之藥,以大益其腎中之陰,則上下之氣自通。”
主方: 補陽(yáng)還五湯加減,其中活血藥一定要辨準癥候,出血者萬(wàn)不可選取。
余喜選用黃芪 連翹  升麻做為引經(jīng)上腦的藥味。
    2、骨 腎主骨,從腎治之。                       
    3、脈 心主脈,從心、肝、脾治之。                   
    4、女子胞  主天癸,孕胎胞。與肝、脾、腎有關(guān),     
  治當從之,與沖、任、督、帶脈相關(guān),治當選:當歸  白芍  龍牡    龜板  鱉甲  巴戟天 川芎 枸杞子 香附 川斷 附子 肉桂  鹿角膠等。             

  五臟六腑全賴(lài)氣、血、津液的聯(lián)絡(luò )而生存,故對氣、血、津液所生的病及其用藥,應予特殊的重視。                         
    氣分補、行氣。                                   
    1、補氣選用人參 黨參 太子參 黃芪 黃精 白術(shù)       
    2、行氣選取青 陳皮 枳彀 大腹皮 木香 香附 沉香 烏藥 香椽 薤白 元胡       
    血分補、活血、止血。                             
    1、補血選取熟地 何首烏 當歸 白芍 阿膠 龍眼肉       
    2、活血選取川芎 乳香 沒(méi)藥 郁金 姜黃 莪術(shù) 三棱 丹參 益母草 桃仁 紅花 澤藍 五靈脂 生蒲黃 川牛膝 穿山甲 水蛭 虻蟲(chóng) 王不留行 蘇木等               
    3、止血選取炒蒲黃 仙合草 三七 白芨 大小薊 茜草 地榆 側柏葉 白茅根 藕節 艾葉 棕皮 血余等,有的炒碳用效隹。         
    津液可選取沙參 太子參  天、麥冬 天花粉 蘆根 玉竹 百合等     
    氣為血帥常相配合應用。                                           
    人體所以生病,除五臟六腑受七情六欲的影響,如喜怒憂(yōu)思悲恐驚產(chǎn)生而外,還受外界氣候的變化而患之,如風(fēng)寒暑濕燥火以及動(dòng)、植物、疫氣(疫疬)等的侵害。時(shí)氣?。ㄒ粴q之中,非其時(shí)而有其氣)大多由氣候變化,因人的體質(zhì)不適應而引起,有關(guān)這方面的病已有雷豐著(zhù)的《時(shí)病論》,然而并沒(méi)有引起學(xué)者足夠的重視,雜病中有好多病如痢疾、瘧疾應包括在時(shí)令病中;風(fēng)寒導致傷寒,已有傷寒論論述;暑濕燥火疫氣導致溫病,已有溫熱論等論著(zhù),而雜病至今沒(méi)有專(zhuān)門(mén)論說(shuō)的著(zhù)作,因其病因、病機過(guò)于復雜,雖有前人論說(shuō)過(guò),也只不過(guò)偏重、局限于某些雜病的研究 ,散見(jiàn)于好多的書(shū)藉中,總不如傷寒論、溫熱論那樣提綱挈領(lǐng),有法有章,自成體系。
  余縱觀(guān)古今論著(zhù),總結前人經(jīng)驗,雜病大多是因情志,風(fēng)、火、濕、燥以及食積等因素,引起五臟六腑功能紊亂,導致氣、血、津液發(fā)生異常而發(fā)生的疾病。 氣、血、津液如發(fā)生異常,則體內就會(huì )受到影響,發(fā)生異變而產(chǎn)生異變之物如痰飲、瘀血、食積、蟲(chóng)積等物,出現不少多種多樣的雜癥、怪癥,對人體的危害不淺。
  此類(lèi)怪癥在雜病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因而先賢著(zhù)有不少專(zhuān)論,可見(jiàn)其重要性,因而有必要用老祖宗發(fā)明的陰陽(yáng)五行學(xué)說(shuō),統領(lǐng)五臟六腑、五運六氣,從根本上來(lái)闡述。
    余用《雜病綱要》觀(guān)點(diǎn),認為五腑六腑的病以單一出現者少,往往以五行相生相克出現者多,故遇復雜病癥時(shí),須按五行學(xué)說(shuō)辯證論治,不可拘泥一臟一腑也。
    對于五臟六腑失調,氣血津液異常,產(chǎn)生風(fēng)火痰濕引發(fā)的病癥, 已不是單純某一臟腑的疾病,而是涉及到幾臟幾腑,具有一定特征的癥候:如中風(fēng)、痰飲 、痹、哮喘、痿、疝、痙、癲狂、癇、臌、癖、積聚、奔豚、黃疸、噎膈、消喝、厥逆等等,因其病理比較復雜,還需用幾臟幾腑,結合氣、血、津液,風(fēng)、火、痰、濕的特征方能闡明。因此應將這類(lèi)具有特征的癥候群?jiǎn)为毩袨椴。ê枚鄷?shū)上稱(chēng)癥,如痿癥、痙癥。若是臟腑病中出現的痙癥狀,應冠以臟腑名稱(chēng)稱(chēng)之,比較妥當),這樣有利于辨癥論治,提高療效。
    這類(lèi)病在雜病中占絕大多數,因此辨病時(shí)應詳細分析, 現將氣、血、津液發(fā)生異常,致使體內異變產(chǎn)生異變之物如濕、痰、火、風(fēng)等物,造成的病癥,故先簡(jiǎn)要闡明,以便能夠對其他的雜病做出正確的辨證論治。

    氣——五臟六腑的活動(dòng)皆產(chǎn)生氣,分別稱(chēng)為:
    一、心氣、心包絡(luò )氣,與肺氣充于胸中,統領(lǐng)一身之氣。若志意抑郁,不得宣發(fā),則生不快,久而化火,出現煩燥、心悸、胸悶、心痛、胸痛、狂燥、不眠等癥狀;若思慮過(guò)度,損傷其氣出現心悸、怔忡、氣短、虛眩、乏力等癥狀。
    調整心氣的方藥,參照調心病的陰、陽(yáng)方。
    1、煩燥、胸悶陰方加菖蒲  遠志  黃連  丹參
    2、心痛、胸痛陰方加川芎  元胡
    3、狂燥陰方加貝母  犀角
    4、不眠陰方加夜交藤  獲神  炒棗仁
    5、氣短、乏力陽(yáng)方重用人參  黃芪  益智仁
    6、虛眩加黃芪  天麻
    二、肺與大腸氣,肺若受外邪,內受憂(yōu)傷,出現鼻息不順、咽喉不利、噎塞等癥狀;若大腸受累則出現里急后重、窘痛、濁氣后泄等癥狀。
    調肺氣方參照調肺病陰、陽(yáng)方。
    調大腸氣方參照調大腸病方。
    1、濁氣后泄陰方加柴胡  升麻  枳彀
    2、窘痛陰方加枳實(shí) 厚樸
    三、脾胃之氣,主運化、腐熟,若勞傷過(guò)度,久病失養受損則氣泄,頭暈、倦怠乏力、肛門(mén)及子宮下垂。若挾食、濕、火、痰,則出現胸痞、腹脹、脘悶、便秘。
    調脾胃之氣方:人參 白術(shù) 焦三仙 木香 砂仁 白叩 陳皮 姜 棗
  調脾胃氣之藥隨癥加之:香附 枳彀 大腹皮,但不可克伐過(guò)度。
    1、肛門(mén)及子宮下垂加柴胡、升麻
    2、挾邪者加祛邪之品。 
    四、肝膽之氣,主升發(fā)。若傷情志出現氣郁、氣滯、氣逆。則從肝病治之。
    調理肝膽氣之方:當歸 川芎 柴胡 升麻 人參 白術(shù) 陳皮 甘草 姜
    1、脅脹加山查  木香  香附
    2、兩腰重墜加羌、獨活。
    3、氣郁、氣滯、氣逆參照治肝病中的兼癥方。
    五、腎與膀胱之氣,司呼吸,化為精髓,三焦之源。若房勞過(guò)度導致腎氣虛則出現遺泄、不納氣、水腫。
    調腎氣之方:人參  獲苓  丹皮  肉桂  澤瀉  萸肉  熟地  山藥
    1、遺泄加沙苑  菟絲子  五味子  益智仁   
    2、不納氣加蛤蚧  磁石
    3、腰困加鹿茸  紫河車(chē)
    4、小便不利、水腫加豬苓  車(chē)前
  辨氣虛、實(shí)以審脈為要。

    血——心主血脈,血隨氣行,周流不息。
        脾胃受損,五谷精微,難以化為血則血虛,用生地、白芍、何首烏  阿膠  甘草
    五臟六腑受損,血運異常,則有出血、瘀血。因而證治應辨何臟何腑予以調整,比單純止血、活血效果好。
    在心胞絡(luò )為咯血,為煩勞思慮過(guò)度所傷,方用:生地 山藥 白芍麥冬 獲神 蓮肉 棗仁 茜草
    1、內熱加元參  知母  紫草
    2、氣虛加人參  黃芪
    3、不眠加龍眼肉  炒棗仁去茜草
  在肺為咳血,為肺燥又受火制,咳嗽帶血,方用:麥冬 知母 生地  阿膠  百合 藕節
  1、火盛加元參
  2、血不止加白芍
  3、氣急加桑白皮  紫苑
  絡(luò )血、咳血同時(shí)應服瓊玉羔(人參 生地 白獲苓  白蜜)
  在鼻為衄血,鼻為肺系,治法可參考咳血方,須加辛荑、桔梗
  在胃為吐血。為縱飲傷食,或郁怒傷肝,隨食吐血,方用元參 生地  丹皮 知母 天花粉 黃芩 黑山梔 藕節 白芨  水煎服  同時(shí)送服大黃粉末
  血止用瓊玉羔、疏肝方藥(參照肝?。┱{養。
  在大腸為便血,為陽(yáng)明火盛以致大腸熱毒所致,方用 黃連 生地白芍 升麻 防風(fēng) 秦艽 烏梅 炒地榆 槐花 甘草
  1、如因結陰便血,去黃連 生地 白芍加溫熱藥附子 干姜
  2、如脾虛不攝血,去黃連 生地 白芍加人參 黃芪 云苓 白術(shù)
  在膀胱為溺血,為房勞過(guò)度所致,方用 熟地 山藥 山萸 丹皮 白芍  阿膠  藕節 茜草 甘草
  1、內熱加元參 知母 龜版
  2、溺道脹痛加黃柏 知母
  瘀血多為外傷,或血脈受阻滯留所致,方用當歸 赤芍 桃仁 紅花 蘇木 元胡 枳彀 乳香 沒(méi)藥 童便
  辨血病以看舌質(zhì)為要,治當以調氣為先。
  調理五臟六腑因然重要,但調理氣血也非次要,因為五臟六腑全賴(lài)氣血升降運行才能夠發(fā)揮作用,因而好多名醫在調理五臟六腑時(shí)往往注重氣血,有的甚至以氣血為綱治病,如李東垣、唐容川、王清仁、、、、、。
  氣血足則能維持熱度,體溫正常則健康。

  津液——滋潤五臟六腑,保障血脈、營(yíng)衛運行。
    燥火、熱性病、吐瀉、久病皆爍津耗液,出現口渴、心煩、皮膚干澀、痙攣等癥,方用桑葉  太子參  麥冬  生石羔  知母  杏仁  阿膠  枇杷葉  甘草
    1、心煩、口渴加玉竹  竹葉  松子仁
    2、咽干、鼻干、膚燥加沙參  天冬  葛根
    3、尿少、咽燥加元參  生地  白芍  五味子
    4、嘈雜、便秘加天花粉  肉蓯蓉。
  同時(shí)飲鹽加白糖水,服用瓊玉羔。

    火———火除歲運過(guò)旺,對人造成的危害而外(稱(chēng)邪火),還有因五志遽發(fā),七情交攻,引起臟氣化火,前賢言“大怒則火則發(fā)于肝,醉飽則火起于胃,房勞過(guò)度則火起于腎,悲哀動(dòng)中則起之于肺,心為君火,自焚則死矣。”,“所謂一水不勝五火。”故歷代善醫者注重降火,時(shí)時(shí)護陰處處滋液。
  何謂火,氣有余皆為火,五臟六腑均有氣,那么五臟六腑也有火。
    一、心與小腸之火,實(shí)則心煩焦燥,哭笑無(wú)常,神昏譫語(yǔ),舌破口糜,小便過(guò)痛,斑疹瘡痤。用方藥:竹葉 黃連 山梔 連翹  生地  知母 元參 大青葉 燈心 甘草
    1、神昏譫語(yǔ)加犀角 選用安宮、至寶丹
    2、莖中痛加牛膝 車(chē)前去黃連
    3、斑疹加荊芥 蟬衣 葛根
    虛則癥輕,少腹墜痛,血淋。脈無(wú)力,舌質(zhì)淡紅 用方藥:生地 麥冬 知母 元參 太子參 甘草 燈心
    二、肝膽之火,耳聾脅痛,口苦目赤,少寐多夢(mèng),脈弦,實(shí)則弦而有力;虛則弦而無(wú)力。
    實(shí)者用方:柴胡 薄荷 龍膽草 山梔 大黃 防風(fēng) 木通 青皮 甘草
    1、少眠多夢(mèng)加白芍 夜交藤 合歡花
    2、耳聾脅痛選加川楝子 黃芩 元胡 活磁石
    3、目赤加夏枯草 白蒺藜
    4、狂言譫語(yǔ)選加元明粉 犀角 龍骨 代赭石 金箔  安宮丸
  虛者用方桑葉 菊花 丹皮 當歸 白芍 何首烏 牛膝 甘草
    1、頭眩加天麻  鉤藤
    2、目昏加生地  夜明砂  青葙子
    3、目痛加連翹  白蒺藜  決明子
  三、脾胃之火,實(shí)則出現口瘡、口甜、齒痛、吞酸噯氣、腸鳴腹脹、黃疸  用方藥:生石羔 知母 黃連 黃芩 白芷 升麻 防風(fēng)  枳實(shí) 茵陳 甘草
  1、齒痛加連翹 川牛膝
  2、吞酸加瓦楞子 烏賊骨
  3、腸鳴腹脹加青、陳皮 大腹皮
  4、黃疸加茵陳  青蒿  牛子
  虛則癥輕,渴喜熱飲,懶言惡食 脈滑數無(wú)力,用方藥:葛根 連翹  苡 仁 枳彀 云苓 黃芩  甘草
  四、肺與大腸之火,實(shí)則咳吐濃痰,煩渴欲飲、便秘。脈浮而有力,用方藥:蟬衣 荊芥 牛子 前胡 白前 杏仁 瓜蔞 葶藶子 百部  竹茹  枳彀  枇杷葉 魚(yú)醒草  大青葉  甘草
  1、痰多加貝母 竹瀝
  2、便秘加大黃  芒硝
  虛者癥輕干咳、盜汗、夜間發(fā)熱,脈虛而浮,用方藥:上方減葶藶子、大青葉、百部加沙參  天冬  地骨皮  胡黃連  知母
  五、腎與膀胱之火,實(shí)癥則莖挺不倒,癃閉,尿赤短澀且痛;虛癥:骨蒸勞熱,遺泄、陽(yáng)萎,水腫。
  實(shí)火用方藥:知母 黃柏 澤瀉 丹皮 獲苓 升麻 荊芥
  1、癃閉加川牛膝  車(chē)前子 冬葵子
  2、淋濁加車(chē)前 白芍 海金砂
  虛者用方藥:熟地 牛膝 知母 黃柏 車(chē)前 麥冬
  1、遺泄加芡實(shí) 五味子 萆蘚 烏賊骨
  2、陽(yáng)痿加鹿茸 龜版
  3、水腫加澤瀉 豬苓  陳年葫蘆瓢(打碎)蟋蟀
  4、骨蒸勞熱加地骨皮 胡黃連  鱉甲

 濕——濕邪可犯全身,分表里、上下。
  犯表四肢煩痛,關(guān)節腫痛,腰膝重著(zhù),倦怠體重,面黃膚腫。
    用方藥蒼、白術(shù)  羌、獨活 桂枝 麻黃 川芎 細辛 生姜加減
  犯里痞結脹滿(mǎn),腸鳴腹瀉,小便不利。用方藥蒼、白術(shù) 獲苓 豬苓  澤瀉  陳皮 厚樸 半夏 白蔻仁  神曲 生姜加減
  犯上頭重如裹,耳悶眼腫,氣粗痰結。用方藥荊芥穗 羌活 青蒿 陳皮 半夏 獲苓 苡仁 杏仁 生姜
  犯下足跗、腿膝腫脹,腰腎重垂,小便黃而短澀。用方藥蒼、白術(shù)  羌活  防風(fēng) 木瓜 防已 澤瀉 生姜加減

  風(fēng)——風(fēng)有內外之分,外風(fēng)為六淫之一;內風(fēng)多是陽(yáng)氣所化,多呈火熱熾甚,或肝陽(yáng)上亢,導致氣血逆亂。
  外風(fēng)出現外感癥候,骨節疼痛紅腫,皮膚癢疹,口眼歪斜(中經(jīng)絡(luò ))
    方選用桂枝湯、麻黃湯、麻杏苡甘湯、柴葛解肌湯(柴胡 葛根黃芩  白芷  赤芍 桔梗  石羔  羌活  姜 棗)、小續命湯(麻黃 防己人參 黃芩 桂枝 甘草 赤芍 川芎 杏仁 附子 防風(fēng) 生姜)加減。
    內風(fēng)由熱極生風(fēng)、肝風(fēng)內動(dòng)、血虛生風(fēng)以及風(fēng)挾邪上竄引起驚厥神 昏,頭暈目眩,語(yǔ)言蹇澀,抽搐震顫,半身不遂等諸多癥狀。因癥復雜,非一方可治,請參閱肝病中的肝氣、肝火等有關(guān)章節選方。

  痰飲——外感六淫,或不善調攝,致使陰陽(yáng)失和,臟腑不和,致使氣亂,使精微之氣為積、為痰、為飲 。故治此應治氣為本,治痰飲為標,標本兼顧,則為萬(wàn)全之策。
    治痰用余制定的調理肺病的陰陽(yáng)方,結合病癥表現皆可。然方中照顧肺機面面俱全,用藥繁多,治雜病組方龐大,不如遵前賢經(jīng)驗,用二陳湯加減妥當。半夏 陳皮 云苓 甘草加減
  1、濕痰加蒼、白術(shù) 澤瀉
  2、火痰加貝母 天花粉 杏仁 瓜蔞去半夏
  3、食積痰加焦三仙 雞內金 萊菔子之類(lèi)
  4、受風(fēng)、寒、熱邪加祛除外邪之藥。
  5、頑痰多者還可選加礞石  猴棗  海蛤彀
飲者,其狀如水,非痰也。
  前賢分為五飲:
  1、溢飲 ,積于胸中,滿(mǎn)而不溢,溢則吐出。
  2、懸飲,隨懸流走,不定一處。
  3、支飲 ,隨氣分流,滲于兩脅、胸背腰間。
  4、伏飲,隱伏于募原、經(jīng)絡(luò )、骨節、隱曲之間。
  5、留飲 ,積于腸胃之外中、下焦內,漉漉有聲,為痞滿(mǎn)吐瀉之病。
  治五飲的主方:半夏  獲苓  陳皮 前胡  桑 皮 車(chē)前  生姜
  1、 溢飲加白術(shù)  枳實(shí)去前胡
  2、縣飲在上者加荊芥穗 菊花 天麻去桑皮;在下者加澤瀉 車(chē)前 苡 仁去前胡
  3、 支飲加柴胡  白芥子  葶藶子  大棗
  4、 伏飲,加羌活 防風(fēng) 蒼術(shù) 澤瀉去桑皮
  5、留飲加白、蒼術(shù) 防風(fēng)

  傷食——《內經(jīng)》曰:飲食加倍胃腸乃傷?,F代所說(shuō)的,飲食羔梁 厚味,造成的病,出現痞滿(mǎn)脹痛,噯腐吞酸,嘔吐泄瀉,口苦舌燥,口甜肥胖、體倦乏力等等癥狀。其癥分虛、實(shí)。
  實(shí)癥用平胃散(陳皮  蒼術(shù)  厚樸  甘草) 焦三仙  雞內金  炒萊菔子  檳榔  生姜加減
  虛癥用二陳湯(半夏  獲苓  陳皮  甘草)焦三仙  砂仁  木香 白術(shù)  生姜加減
    另有傷飲者用苡仁  云苓  蘇葉  蒼術(shù)  陳皮  枳彀  豬苓  澤瀉 生姜加減
 
   蟲(chóng) ——蟲(chóng)類(lèi)引起的疾病,只要根據蟲(chóng)類(lèi)的習性,辨明在何臟何腑造成的癥候,應用藥物便可驅出體外,如蛔蟲(chóng)用使君子;蟯蟲(chóng)服苦楝皮、雷丸;寸白蟲(chóng)用檳榔、榧子配合瀉下藥物,皆可獲愈?,F代所講的微生物病、病毒,也可用中藥殺滅。

    這樣掌握了氣、血、津液的異常,所生異變之物如濕、痰、火、風(fēng)等邪,引起的具有特征的癥候群,就可以辨明那種邪在那些臟腑產(chǎn)生的疾病。
    根據“邪之所奏正氣必虛”的道理,應用“調整五腑六腑祛除外邪”的觀(guān)點(diǎn),也就是說(shuō)調整好五臟六腑的陰陽(yáng),便能調動(dòng)起自身的調節、防御能力,加上驅除外邪的藥味,就可治好疾病。那么,首先要分析出這些癥候群發(fā)生于何臟何腑,或是幾臟幾腑,確定病位(定位),然后再根據這些群候群,分析出是痰,或濕、或風(fēng)、或火(定邪),即可進(jìn)行辨證得出何種雜病。我們不妨應用這樣的公式來(lái)辨證:
    主癥(五臟六腑“定位”)十( 風(fēng)、痰、火、濕“定邪”)舌苔脈象=== X 病
  然后論治:
  主癥(臟腑藥)十(祛邪藥)舌苔脈象==治X病
  現舉一例說(shuō)明:
  年逾古稀------舊有頭痛目疾,今日陡然跌仆-----舌強不語(yǔ),人事不省,左手足不用。舌質(zhì)灰紅,脈象尺部沉弱,寸關(guān)弦滑而數,按之而勁。
  分析:按脈、舊有頭痛目疾,舊有肝病。年逾古稀,腎水虧損,水虧不能涵木,故陡然跌仆,人事不省,左手足不能用,舌強不語(yǔ)。顯然是素蘊痰熱,由水虧不涵木,肝風(fēng)挾痰熱上旋,蒙蔽清竅,堵塞神明出入之路,致不省人事。痰熱阻于廉泉,為舌強不語(yǔ)?!督饏T》云:風(fēng)中于經(jīng)(經(jīng)絡(luò )),風(fēng)中于腑,即不識人。風(fēng)邪橫竄于經(jīng)腧,中于經(jīng)絡(luò )則左手足不用。腑者奇恒之府,腦居其中,為血菀,神明失也,故而不識人。因而診斷為中風(fēng)。
    按公式:主癥為突然人事不省、左手足不能用(肝風(fēng)、腎虧、腦)十(痰熱 )舌苔脈象=== 治中風(fēng)病
    至寶丹(羚羊角、嫩勾藤、明天麻。玄參、大麥冬。)十(天竺黃、竹茹、淡竹瀝、全瓜蔞。仙半夏、陳膽星、川貝母、枳實(shí)、生姜汁)舌質(zhì)灰紅 脈尺部沉弱寸關(guān)弦滑而數===中經(jīng)、中腑之中風(fēng)。
    因用藥貼切病癥,藥病相投,故而二診時(shí)明顯好轉。
  (此案選自丁甘仁醫案。筆者據案語(yǔ)分析)
    如何確定主癥?主癥是病者感到最為不舒服、最為痛苦的癥狀。如果熟知《內經(jīng)》病機十九條的內容:“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諸寒收引,皆屬于腎;諸氣賁郁,皆屬于肺;諸濕腫滿(mǎn),皆屬于脾;諸熱瞀瘛 ,皆屬于火;諸痛癢瘡,皆屬于心;諸厥固泄,皆屬于下;諸痿喘嘔,皆屬于上;諸禁鼓栗,如喪神守,皆屬于火;諸頸項強,皆屬于濕;諸逆沖上,皆屬于火;諸脹腹大,皆屬于熱;諸 燥狂越,皆屬于火;諸暴強直,皆屬于風(fēng),諸病有聲,鼓之如鼓,皆屬于熱;諸?。ǜ?? )腫,疼酸驚駭,皆屬于火;諸轉反戾,水液混濁,皆屬于熱 ;諸病水液,澄沏清冷,皆屬于寒;諸嘔吐酸,暴注下迫,皆屬于熱 。”就更容易確定主癥。
    因為這十九條病機,是臨證時(shí)常見(jiàn)的病癥,并且作了病理分析,如“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僅八個(gè)字,就包涵了病因(風(fēng)),相關(guān)的臟腑(肝),癥狀(掉眩)等內容,如若又有諸暴強直的癥狀,如例中所述的:突然人事不省,左手足不能用,足以說(shuō)明是肝、腦受內風(fēng)的癥狀,也是病者最感痛苦的癥狀,因而定為主要癥狀,為中風(fēng)病。   
    其他雜病的主要癥狀,均可參照上述病機十九條和五臟六腑所主、所轄的功能,參閱《諸病源候論》病名,細細琢磨,自然會(huì )融匯貫通,再結合病者最為痛苦的癥狀,也就容易找出主要癥狀,定出病名來(lái)了。
    例二  半月前突冒風(fēng)雪,遍體歷節疼痛,服西藥之后,一直疼痛,而今又嘔痰胸滿(mǎn)  舌苔白膩 脈滑而數
  主癥為歷節疼痛(嘔痰胸滿(mǎn),邪在肺胃。周身經(jīng)絡(luò ),邪居經(jīng)絡(luò )。)十(突冒風(fēng)寒。有痰、寒濕,邪阻經(jīng)絡(luò )則為痛)苔白膩 脈滑而數====痹病
    論治:川芎  元胡(半夏  獲苓  薤白  陳皮  姜汁)十(附子  杏仁  瓜蔞  南膽星  木瓜  蒼術(shù))====通經(jīng)脈止痛(和胃氣、利筋骨 )十(祛寒、祛痰、燥濕)舌苔白膩 脈滑而數====治痹病
    一劑痛減嘔止痰少,三劑全愈。
    根椐上述陰陽(yáng)五行的理論, 無(wú)論是簡(jiǎn)單的《主要癥狀(五臟六腑的陰癥或陽(yáng)癥)+(兼癥)脈舌象===五臟六腑病》,還是復雜的雜病《主癥(根據五臟六腑的癥狀定位)+(根據致病的物質(zhì)定邪)脈象舌苔===某雜病》,應用陰陽(yáng)五行的這兩個(gè)公式,就可將所有的雜病系統地整理出來(lái),進(jìn)行辨證論治。使中醫雜病有一個(gè)完整的理論體系。
    隨著(zhù)科技的發(fā)展,發(fā)現還有不少致病的因素,如致癌物質(zhì)等,因而不僅僅是風(fēng)、火、痰飲、濕濁,還有好多物質(zhì)可以造成雜病。今僅就常見(jiàn)的挾有風(fēng)、火、痰飲、濕濁的雜?。s病中單純因氣、血、津液、火、濕、風(fēng)、痰、飲、傷食、蟲(chóng)造成的疾病,前已闡明,故不重復),結合個(gè)人、先賢們臨證的病案,進(jìn)行闡述。
總論病例
一、心病方面的有:
病例 1  任某某 男 65歲 干部 
        胸悶,手臂時(shí)有疼痛,心慌,面色忒白  脈細弱 舌質(zhì)淡白 西醫診斷為冠心病  我縣名老中醫郭涌泉先生 (已故)診為心氣虛,用黨參15克 當歸15克 桂枝12克 白芍15克 灸甘草10克 川芎12克 黃芪15克 大棗2個(gè) 一日一劑 水煎服 連服五劑
    二診  手臂疼痛次數略減,仍胸悶、氣促、心慌 脈細弱舌質(zhì)淡白。郭老約愚會(huì )診,共同擬方為:
    前方加瓜蔞15克 薤白10克 枳實(shí)10克 元胡10克 三七6克 北五加皮12克 一日一劑 水、酒煎服五劑。方中用北五加皮,當時(shí)有學(xué)者報到,此藥有強心作用也。 
    三診  手臂疼痛仍有發(fā)作,胸悶稍減,心慌不減。愚細思患者面色白得特殊,可見(jiàn)心陽(yáng)虛極,與郭老相商,上方加附子6克  一日一劑 水、酒煎服五劑
    四診 手臂疼痛次數大減,胸悶也緩 脈較前有力 上方附子加至8克 一日一劑  水、酒煎服 七劑
  五診 手臂疼痛有時(shí)還有發(fā)作,心慌、乏力。唯面色忒白不變,上方黃芪加至20克,撤去黨參、瓜蔞、薤白、枳實(shí)加人參12克 附子加至10克 七 劑  一日一劑
  六診 稍微有精神,脈又比前有力,原方灸甘草減至3克  七劑一日一劑  水煎服
  先后用此方加減,服八十余劑,附子總量700余克,面色方才恢復。至今八十有余健在。
            病例 2  馮某某 女 22歲 農民 
        產(chǎn)后失血過(guò)多,心悸怔忡,每日僅能睡兩、三小時(shí),面色白 脈虛弱 舌質(zhì)淡白  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此血虛不養神,治宜補氣血安神,用藥:
    人參12克 黃芪15克 桂枝3克 白芍12克 灸甘草12克 川芎12克 阿膠15克(烊化)何首烏30克 龍眼肉15克 遠志12克 炒棗仁15克 夜交藤15克  三劑  水煎服  一日一劑
    二診  每晚能睡四、五小時(shí),仍然心悸、怔忡  脈虛數 舌質(zhì)淡白 前方撤去桂枝加合歡花15克  三劑  水煎服  一日一劑
    三診  每晚能睡七、八小時(shí),面色稍紅 脈虛弱 上 方加當歸12克  生地15克  五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四診 面色較前紅,有光澤。人參歸脾丸  五盒  一日三次 每次一丸。囑不可遵當地風(fēng)俗喝米湯,多食羊肉面湯調養。
病例 3  梁某某 女 63歲 居民 
        氣喘,咳嗽,喜長(cháng)息,怔忡,難入眠  脈虛弱 舌質(zhì)紅  此心陰力衰,用心陰方加減:
    龍骨18克 麥冬12克 五味子10克 太子參18克  生地12克  當歸12克 白芍15克 丹參30克  灸甘草12克  大棗二枚  三劑  水煎服  一日一劑
  二診  諸癥減輕,仍氣喘,白天身軟乏力,晚上怔忡,夜間醒來(lái)好久不能入眠  脈虛弱 舌質(zhì)紅 心力虛,血瘀肺,金反侮火,致使神不安。 前方加瓜 蔞15克  薤白12克  枳實(shí) 9克  半夏10克  水煎服  三劑  一日一劑
    三診  諸癥皆失,周身疲乏, 脈虛數 舌質(zhì)紅  上方再服三劑, 隔日一劑。
    四診  精力較前好,不疲乏,晚上能睡六、七小時(shí)。下午手足心發(fā)熱  脈弱 舌質(zhì)紅  此腎陰本虧,虛火 致使心陰虧損,心力減弱,以致血積于肺,金反侮火。今心、肺癥失,重在治腎。因發(fā)愁服湯藥。 囑先服知柏地黃丸三盒,一日三次 每次一丸,后常服六味地黃丸治之。
病例 4  程某某之岳母 74歲 干部家屬
        心悸,氣短,左手麻木,右肢癱 脈結代舌質(zhì)淡紅 邊有瘀斑 此心陰虛、力衰,氣虛血瘀,治宜養心陰,補氣、活血,用調整心陰方加減:
    灸甘草24克 炒棗仁10克 生地15克 赤、白芍各12克 何首烏18克 丹皮10克 片姜黃10克 雞血藤10克 桃仁10克 紅花10克 白蒺藜10克 香附10克 三劑  水煎服 一日一劑
  二診 服藥后脈如常人  上方加黃芪24克  人參10克  三劑 水煎服
  三診 心悸,氣短皆失,手麻木稍減 脈也有力  照前方加減三劑  水煎服  一日一劑。
    四診 手不麻木,除肢癱外均愈。肢癱乃舊病,已三年有余。
            病例5  張某某 男 61歲 農民 
        面青,手足青冷,喘息,神志昏迷  脈細弱而數 舌質(zhì)淡白 此心陽(yáng)衰氣血不足,危在傾刻,時(shí)出診,來(lái)不及取藥,先針素了(鼻尖)、雙側內關(guān),膻中?;颊呱裰厩逍?,手指左胸前說(shuō)疼痛,急命患者家屬就近藥房取人參18克 附子10克  水煎灌服,手足仍厥逆。此時(shí)家人又請來(lái)西醫,診為急性左側心力衰竭,靜脈滴注毒毛旋花子甙K、氨茶堿,肌肉注射度冷丁等藥,出氣較前均但還數,脈也較前有力。愚看病情好轉,此時(shí)又有人請出診,告辭。
    下午患者家屬又來(lái)請出診。說(shuō)病人手足冰冷,出氣有時(shí)又不均,心慌,心疼  診脈細弱且有結代 舌質(zhì)淡白、出方:
    人參15克 桂枝12克 當歸15克  白芍15克 灸甘草12克 川芎15克 北五加皮12克 淫羊藿15克 附子9克 細辛6克  一劑 水煎服,隔兩小時(shí)服二渣,至晚面有血色 手足轉溫  脈較前有力,但仍數。
    三診 脈、舌如前,仍心慌。前方加龍骨18克 水煎服一劑
    四診  心不慌 脈較前又有力仍數  面不青 手足覺(jué)冷 但握之溫。前方細辛加至9克 附子加至12克  再服一 劑 水煎服
    五診 諸癥見(jiàn)輕,效不更方,再服三劑  水煎服
  六診 諸癥失,只覺(jué)身軟無(wú)力、疲乏 脈弱而數 舌質(zhì)紅 用方:人參15克  黃芪18克 桂枝12克 當歸15克 川芎12克  熟地12克 灸甘草12克 北五加皮12克  淫羊藿15克 細辛6 克 附子9克 麥冬12克 五味子 9克 水煎服 三劑 水煎服  一日一 劑。
  七診  照上方先后十余劑愈。
                        病例 7  康某某  男  47歲  居民
        汗出如洗,面色蒼白,四肢冷,呼吸急促,失神,漸至昏迷  舌質(zhì)淡白 脈細弱且有結代,此為心力、心陽(yáng)虛衰。急針雙側內關(guān)、膻中,神志逐漸清醒,自述心慌,脈稍有力,急用藥:
  人參 麥冬 五味子 當歸 白芍 丹參 附子 桂枝 北五加皮 淫羊藿龍骨 山萸 灸甘草  水煎濃,灌服,至神志清醒,脈有力,起針。上方三劑 日夜連服,二日服完后,已能下地活動(dòng)。后服藥多劑,因脈結代不好轉,囑咐;請西醫根治。
    后每遇如此危癥時(shí),即用以上針、藥治之,常能起死回生。
                        病例 9    梁某某  男 63歲 離休干部 
        下肢浮腫,至下午尤腫,少氣乏力,喜長(cháng)出氣  脈遲無(wú)力 舌質(zhì)淡白 此心力衰弱,水克火也(西醫謂右心衰竭)用藥如下:
    黨參15克 五味子10克 麥冬12克 當歸15克 白芍15克 丹參30克 北五加皮12克 桂枝10克 淫羊藿12克  云苓15克  豬苓15克 澤瀉15克  灸甘草12克  三劑  水煎服  一日一劑
    二診 腫消明顯尿多。
    三診  原方三劑腫大消。
    前后服十二劑水腫全消精力恢復
                        病例 10  王某某  51歲 女 居民 
        腿腫,按之凹陷,下午尤明顯。身疲乏力,近日胸悶,出氣不暢  脈沉無(wú)力舌質(zhì)淡紅  為心力衰  方藥:
  人參12克 當歸15克 桂枝10克 赤、白芍各15克  北五加皮12克 淫羊藿12克 灸甘草10克 丹參30克 大棗三枚 加瓜蔞12克  薤白12克  枳實(shí)10克 半夏10克 三劑  水酒各半煎 一日一劑
  二診 出氣暢,胸悶減輕,水腫稍退。原方再服三劑          水、酒各半煎  一日一劑
    三診  出氣暢,水腫 脈較前有力 此為水克火,心腎病,上方減去瓜蔞、薤白、枳實(shí)、半夏  加獲苓15克  豬苓15克 澤瀉15克  肉桂3克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四診  精力恢復  五劑  隔二日水煎一劑,鞏固療效。
                        病例 11  魏某某 男 36歲 居民
        近得喜事,興奮過(guò)度,久則少眠,口舌生瘡,有時(shí)獨居自言自語(yǔ),家人以為精神失常,前來(lái)就診 脈洪而有力 舌質(zhì)尖紅有刺 此心火旺盛,宜陰方加減用藥如下:
  生地30克  丹皮15克  知母15克 連翹15克  黃連15克  山梔15克 龍骨24克 甘草12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能眠七、八時(shí),少自言自語(yǔ) 脈如前舌尖仍紅 效不更方再服三劑
    三診  口舌瘡愈。舌尖仍紅,上方龍骨減為18克。 再服三劑
    四診  諸癥皆失,舌尖稍紅  囑朱砂安神丸二盒,調理而愈。
                        病例 12    成  某 女 24歲 干部 
          產(chǎn)后失血過(guò)多,輸血有反應,心慌氣短,面色蒼白 脈虛而數 舌質(zhì)淡白 此心血、氣虛治宜:
    人參12克 黃芪15克  當歸15克  桂枝10克  白芍12克  灸甘草9克  白術(shù)15克  獲苓12克  黃精18克  何首烏30克  阿膠15克(烊化)五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不氣短,但還心慌。上方加龍骨18克 五劑 一日 一劑 水煎服
    三診  不心慌,全身無(wú)力 脈虛弱 舌質(zhì)淡白 原方再服 五劑  囑食羊肉面食調養。
                        病例 13  心陰不足,心陽(yáng)易動(dòng),則汗多善驚。腎陰
                    不足,腎氣不固,
                        則無(wú)夢(mèng)而泄。以汗為心液,而精藏于腎也。
    生地  獲神  甘草 麥冬  川連  柏子仁  元參  小麥  大棗  五味子 牡蠣  沙苑
(選自尤在涇醫案。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病例 14  柴某某 男  48歲 商店老板 
        心痛,左胸前疼痛似閃電,氣憋心慌,一日三、四次,服速效求心丸即減,但仍發(fā)作(冠心病 心絞痛)脈細而數 舌質(zhì)紅有瘀點(diǎn)  此真心痛治用:
  人參12克 麥冬12克 五味子10克 當歸15克 丹參30克 川芎15克 北五加皮12克 淫羊藿12克 桂枝10克 三七粉9克 紅花15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心痛一日二、三次,疼痛也較前緩,心慌氣短 脈 舌如前原方加元胡12克 川芎加至18克 生蒲黃24 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診  心痛,夜間發(fā)作一次 脈較前有力 舌質(zhì)紅仍有瘀點(diǎn) 原方再服三劑
  四診  心不痛 周身乏力 脈弱不數 舌質(zhì)紅瘀點(diǎn)減少  原方淫羊藿加至15克  人參15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五診 脈緩 舌質(zhì)紅無(wú)瘀點(diǎn) 原方減去紅花、蒲黃、元胡、三七粉  加丹皮15克  三劑一日一劑  水煎服
  六診  脈有力 上方再服三劑 囑不可大意,隨身帶速效救心丸。
八月份街頭相遇,言從那以后再沒(méi)心痛。
                        病例 15  馬某某  女  74歲  居民
        心悸、氣短,語(yǔ)騫,右手麻木,左肢癱,行動(dòng)不便  舌質(zhì)淡白脈結代  此為心氣虛挾瘀血  用藥如下:
何首烏18克  丹參15克 丹皮15克 白蒺藜12克 生地15克 赤白芍各12克  雞血藤15克 片姜黃9克 川牛膝12克 炒棗仁12克 桃仁12克 紅花12克 香附9克 灸甘草9克 水煎服 三劑后語(yǔ)清利,脈竟如常人。
    余癥按中風(fēng)調治。
                        病例 16  李某某 男 45歲 工人
        怔忡、胸悶、少寐 脈數有結代 舌質(zhì)紅 昔曾因先天性心臟病做過(guò)手術(shù)?,F突然心慌前來(lái)就診。愚從未治過(guò)如此病癥。但據癥、脈,認為心氣虛,不敢用峻劑,開(kāi)方:
    太子參15克 麥冬12克 五味子10克 桂枝9克 白芍9克 瓜蔞12克 薤白10克 枳實(shí)10克 玉竹10克 灸甘草15克 生姜一片 大棗二枚  水煎服
  服藥后胃脘不適,腹瀉兩次,夜晚鼾然入睡。醒來(lái)諸癥皆失。
  二診  脈虛數無(wú)結代,為鞏固療效,用藥:
  太子參15克  麥冬12克 五味子10克 桂枝9克 玉竹10克 灸甘草12克 當歸10克 白芍12克 丹參30克 生姜一片 大 棗 二枚  水煎服
  后街頭相遇,言病已好。
                       
二、肺病方面的有:
                      五臟皆有咳,總不離乎肺。肺為嬌臟不耐邪侵,感寒
                    則咳,受熱則咳。初起微有寒熱,必挾列邪。邪戀肺虛, 脈
                    形空大。前方降氣化痰,保肺滌飲俱無(wú)少效。據云得汗則
                    身體輕快,想由肺氣雖虛,留邪未凈,補虛而兼化邪亦一
                    法也,用錢(qián)氏法:
                      牛子  馬斗鈴 杏仁 阿膠 蘇子 桑白皮 款冬花 灸甘草
                    獲苓  枇杷葉  桑葉
    又  咳嗽止而失血音啞,津液枯槁勞腡成矣。脈形細弱,精氣兩虧。
    內經(jīng)于針石不及者,調以甘藥。金柜遵之,而用黃芪建成中湯,急建其中氣,俾得飲食增加而津液旺,冀其精血漸充,復其真陰之不足,蓋舍此別無(wú)良法。
黃芪  白芍  北沙參  甘草  麥冬 川貝 獲苓  橘餅
    (選自王旭高醫案。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愚由此案受到啟發(fā),悟出調整肺之陰、陽(yáng)方,臨癥用之得心應手,多年來(lái)治愈肺病不少。
                        病例 18  張某某 男  15歲 
        咳嗽有痰一月之久,用西醫鎮咳祛痰藥,時(shí)好時(shí)犯 脈緩 舌質(zhì)紅 此肺熱咳嗽。此類(lèi)病臨證較多,先賢曰:肺主一身之表,六淫之感皆從肺入。愚根據肺的特點(diǎn),組方宣肺、利氣、祛痰、止咳、清熱,隨證加減效佳,此例用藥如下:
    蟬衣12克 荊芥12克 牛子10克 前胡10克 白前10克 杏仁10克 瓜蔞12克 川貝8克 炒萊菔子12克 百部10克 枇杷葉15克 枳彀10克 魚(yú)腥草15克 大青葉15克 甘草6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咳嗽次數減少,痰較前略多,仍用前方貝母加至10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診 咳止痰少 效不更方 二劑 水煎服 服完病愈。
                        病例 19  翟某某 男 36歲 干部 
        咳嗽,無(wú)痰,嘴唇干 脈洪 舌質(zhì)紅 此肺火傷津咳嗽,用調肺方:
    蟬衣15克 荊芥12克 牛子10克 前胡10克 白前10克 杏仁12克 瓜蔞15克 川貝9克 沙參15克 元參15克  天、麥冬各12克 竹瀝水15CC 百部15克 竹茹9克 枳彀10克 魚(yú)腥草15克 大青葉15克 甘草6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咳減,唇干 脈舌如前,前方加枇杷葉15克 知母 12克 沙參加至18克 三劑 一日一劑
  三診  咳停,唇潤  囑服復方竹瀝水兩盒善后。
                        病例 20  馬某某 男 23歲 農民
        咳逆,胸痛而悶,咳膿痰腥臭 脈滑數舌苔黃膩 此肺癰。肺實(shí)熱所致。治用調整肺陽(yáng)方:
  蟬衣15克 荊芥15克 牛子12克 前胡12克 白前12克 杏仁12克 瓜蔞18克 苡仁30克 桃仁12克 蘆根18克 百部12克 竹茹12克 枇杷葉15克 魚(yú)腥草15克 忍冬藤30克 蒲公英30克 甘草9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咳逆,胸悶,痰多仍腥臭  脈、苔如前,上方加枳彀12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診  咳嗽痰少,大便稀一日三、四次 脈滑 苔轉白膩 上方減桃仁、瓜蔞之油性,避免滑腸,加川貝10 克 三劑 一日 一劑  水煎服
  四診 大便一日一次,不稀??人源螖禍p少,痰也少  脈緩苔白薄  上方去苡仁  二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五診  不咳,無(wú)痰 脈緩 舌質(zhì)白  囑用宣通理肺丸一盒善后。
                        病例 21  趙某某 男 46歲 干部
        久咳,今發(fā)現痰中帶血,唇干舌燥 脈數舌質(zhì)紅,此為咯血,肺熱久咳傷絡(luò ) 治宜調整肺陰方加味:
    蟬衣12克 荊芥10克 牛子12克 前胡10克 白前10克 銀花15克 連翹15克  大青葉15克 杳仁10克 瓜蔞15克 藕節18克 茜草15克 白芨12克 沙參15克 知母12克 元參15克 百部12克 竹茹10克 枳彀10克 枇杷葉15克 甘草6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痰中血止 脈舌如前 撤去藕節、茜草、白芨加天、麥冬各12克 二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診  咳停 脈緩 舌質(zhì)淡紅 上方又服二劑,病愈。
                        病例 22  郭 某 男 5歲
          患兒半月前感冒,發(fā)燒咳嗽,體溫升至38。5度,經(jīng)西醫打針吃藥(安痛定、嗎啉呱之類(lèi))病好后發(fā)現口吃,到其他地方醫治無(wú)效前來(lái)就診。檢查:語(yǔ)言不流暢,三、五句便口吃,脈緩舌質(zhì)紅 愚以為氣機不暢、氣逆所至,用調整肺陽(yáng)方加減:
    蟬衣15克 荊芥10克 牛子9克 白前9克 杏仁9克 瓜蔞12克 百部8克 竹茹6克 枳彀10克 枇杷葉10克 甘草6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語(yǔ)言流暢,偶而口吃。原方照服二劑,至今未犯。
  后用此方治7例,有五劑愈的,也有十幾劑才好的。效果相差大,口吃時(shí)間過(guò)長(cháng)。愚子陳春禹建議:此方再加連翹、升麻、白僵蠶效更好。他認為患兒發(fā)熱之后大腦皮層的功能障礙,加此三味清腦效果更好,后加用果然效佳。
                        病例 23  魏某某  男 53歲 干部 
        咳嗽,喉癢,音嘎  脈浮數有力 舌質(zhì)淡白 此肺受風(fēng)寒,用調整肺陽(yáng)方加減:
    麻黃12克 荊芥15克 旋復花10克(布包) 風(fēng)凰衣10克 牛子12克 白前10克 前胡10克 蟬衣15克 杏仁10克 瓜蔞15克 百部12克 竹茹9克 枇杷葉15克 枳彀12克 炒桔梗9克 甘草9克 二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咳少,喉癢,音嘎 脈數有力 舌質(zhì)淡白 前方減去炒桔梗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診 咳停,音清 脈舌如前 前方麻黃減至9克 瓜蔞12 克  二劑病愈。
                        病例24  張某某  男  25歲  農民
          咳喘,痰濁稠黃,喉中有聲,面赤氣粗,胸膈煩悶  脈滑數 舌質(zhì)紅 苔黃膩  此為哮喘,痰熱交阻,肺失清肅,宜宣肺清熱化痰降逆,用調整肺陽(yáng)方加減:
  麻黃12克  荊 芥15克 前胡12克 白前12克 杏仁10克 瓜蔞15克 竹瀝水20CC 川貝10克 蘇子12克 百部12克 竹茹10克 桑白皮9克 生石羔60克 魚(yú)腥草15克 甘草9克  二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喘止仍咳痰 黃脈舌如前  上方麻黃減至10克  生石羔40克  二劑 一日一劑水煎服
  三診 仍咳痰白  上方減麻黃、桑白皮、魚(yú)腥草,生石 羔減為30克,加蟬衣15克 二劑 一日一劑而愈。
                        病例 25  楊某某 女 82歲 居民
        久咳,無(wú)痰,咽干,聲音沙啞  請西醫用鎮咳劑,如可待因,時(shí)好時(shí)犯。兒女孝順,專(zhuān)車(chē)請愚前去。脈數舌質(zhì)紅 此肺陰虛  用調整肺陰方三劑,效不明顯。忽悟老年高壽肺、腎陰虛,用朱丹溪的瓊玉羔:
    生地2000克 人參400克  獲苓800克 白蜜二斤半。生地搗汁,人參 獲苓 研末,與白蜜和均,裝磁器中封好,隔水煮成羔,每次用開(kāi)水沖服二湯匙。一料咳減,聲音恢復。囑原方再配一料。服完咳止,咽潤,顏面紅潤。
  此方生地滋腎壯水,白蜜養肺潤燥,二藥同用有金(肺)、水(腎)相生之功,人參、獲苓 益氣健脾,脾健則能助肺虛,是補土(脾)生金(肺),所以效佳。
                        病例 26  面黧形瘦,脈虛而數,咳嗽、氣促,腰膝
          無(wú)力,大便時(shí)溏。此先后天俱虛,慮其延成虛損,清潤治
          肺之品,能戕中氣,勿更投也。
  紫河車(chē) 熟地 山藥 五味子 丹皮 獲苓 杜仲 澤瀉 牛膝  蜜丸
  (選取自尤在涇醫案)
  五臟均有咳,不僅僅是肺,咳嗽癥非病也。
                       
                        三、肝病方面的有:
            病例 27  病將一載,肝氣橫逆而不平,中氣久虛而
          不振。惟肝逆故胸脘阻塞而攻沖,惟中虛故營(yíng)衛不和而寒
          熱。凡大便溏,飲食少。右脈細左脈弦是其癥也。四君子
          合逍遙散加左金是其治也:
黨參  冬術(shù)  陳皮  獲苓 歸身 神曲 白芍 柴胡 香附  川連  谷芽 玫瑰花
  (選自王旭高醫案。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病例 28    王某某 女 49歲 干部
          更年怒氣傷肝,崩漏失血。今雖血止,目眩頭暈,面色蒼白,有時(shí)感到肌肉顫動(dòng) 脈弱無(wú)力 舌質(zhì)淡白 此肝血虛,宜調整肝陰方加減:
    桑葉12克 天麻15克 鉤藤15克 何首烏36克 阿膠24克 熟地15克 當歸15克 白芍15克 郁金12克 枳彀12克 灸甘草9克  五劑  一日 一劑  水煎服
  二診 頭暈目眩大減,原方共服15劑  面色紅潤。囑多服養血歸脾丸善后。
                        病例 29    李某某 男 25歲 干部
          因評工資,與人爭辨,兩脅氣脹、疼痛 脈弦數 舌質(zhì)紅  此肝氣,郁于本經(jīng),故而作痛。治疏肝理氣,用調肝陽(yáng)方加減:
    柴胡6克(醋炒)枳彀12克 香附10克 郁金12克 蘇葉12克 青、陳皮各10克 白芍15克 丹皮15克 山梔12克 甘草9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諸癥皆失,勸其勿再生氣。
病例 30  董某某  女  59歲  居民 
        頭暈目眩,劇時(shí)天旋地轉,嘔吐,臥床不起,不得睜眼  舌質(zhì)紅有裂紋 此腎陰虛肝火上亢,治宜熄風(fēng)潛陽(yáng),用調整肝陰方加減:
    桑葉15克 菊花15克 鉤藤15克 天麻15克 荊芥穗15克 木賊草15克  生地15克 白芍15克 女貞子15克 旱蓮草15克 枸杞子12克 龍骨18克 珍珠母45克 炒棗仁15克 灸甘草10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頭暈目眩減輕,起床活動(dòng),感到心神不安。前方加合歡花15克 夜交藤15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 服
  三診  心安,頭少暈 二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四診  諸癥皆失,為鞏固療效,囑服杞菊地黃丸善后。
病例 31    康某某  男  30歲
          處事不遂心,常發(fā)火,有時(shí)急燥狂妄,出言不遜,事后悔之不及,失眠,小便黃赤。目紅面赤  脈弦而有力 舌質(zhì)紅 此為肝火  治用調整肝陽(yáng)方加減:
    柴胡6克(醋炒)枳彀10克 薄荷10克(后下) 蘇葉10克 黃芩15克 龍膽草12克 白芍15克 丹皮12克 羚羊角粉9克 滑石36克(布包)合歡花15克 蟬衣15克 片姜黃10克 炒棗仁15克 甘草9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當夜即睡六、七小時(shí),醒來(lái)神安  脈弦 舌質(zhì)如前 效不更方再服三劑。
  三診 神清志爽,言語(yǔ)能檢點(diǎn),小便清長(cháng)。又服三劑, 諸癥皆失。
病例 32    周某某  男 61 歲 居民
          胃脘脹痛,嘔酸,呃聲不斷  脈弦 舌質(zhì)紅,此肝氣乘胃,泄肝和胃,用藥;
    柴胡6克 枳彀9克 青、陳皮各10克 竹茹9克 半夏10克 元胡10克 云苓15克 川楝子9克 白蔻仁 10克  柿蒂15克  煅烏賊骨20克  煅瓦楞子20克 灸甘草12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胃脘痛減,偶有呃聲,前方去煅烏賊骨、煅瓦楞  二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而愈。
            病例 33    司某某 女 33歲 農民
        脘腹脹痛,噯氣,因與鄰居生氣而得  脈弦細 舌質(zhì)淡白 此肝氣乘脾,培土泄肝,用藥;
    柴胡6克(醋炒) 枳彀10克 香附9克 木香9克 吳茱萸9克 砂仁9克 黨參12克 白術(shù)15克  云苓15克 炒神曲15克 大腹皮12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一劑得矢不少,藥服完病愈。
            病例 34    田某某 男 8歲 學(xué)生
          經(jīng)常眨眼皮,歪嘴巴,上課不聽(tīng)講,以至考試成績(jì)不好 脈弦舌質(zhì)紅 此肝風(fēng)內動(dòng)  西醫兒童多動(dòng)綜合癥。用藥:
    天麻12克 鉤藤15克 白僵蠶10克 全蝎6克 蜈蚣一條 白芍15克 天冬12克 元參15克 龍、牡各18克 代赭石18克 川棟子10克 百合10克 甘草9克 六劑  一日一劑  水煎 服,連服18劑全愈。
病例 35  韓某某 男 26歲 職工
        郁怒之下口吐鮮血,又聽(tīng)惡語(yǔ),突然昏迷,四肢厥冷  脈弦細  先刺人中、合谷,清醒后述說(shuō)近日胸中煩悶,似痛似嘈,難以言明,心煩、失眠、五心相熱  舌質(zhì)紅,此肝木燥火干擾胸中清陽(yáng)。治宜舒肝、養血、清火,選方加味丹梔消遙散去白術(shù)重用白芍24克 加郁金15克 炒棗仁15克  一劑能眠,五劑心安,九劑 痊愈。
            病例 36  李某  女 37歲 居民
        婆媳不和,爭吵之后,手足指、趾牽掣,面青 脈細而弦 舌質(zhì)淡白 此肝風(fēng)走四肢,宜養肝熄風(fēng),用藥如下:
    羌、獨活各9克 桑、桂枝各9克 生地15克 當歸12克 枸杞子10克 懷牛膝15克 天麻15克 何首烏30克 鉤藤15克 木耳15克  灸甘草9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服完手指自如,面色好轉。
  二診 前方去桑、桂枝加木瓜15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 服
  三診 腳趾也自如,前方去羌、獨活。服三劑愈。
            病例 37  大腹主脾,腹大而至臍實(shí),屬脾無(wú)疑。然脹無(wú)虛日,
                            痛又間作。舌苔薄白,脈息沉弦,見(jiàn)于經(jīng)期落后之體,顯系
                        血虛不能斂氣。氣郁于中寒加于外,而脾經(jīng)之濕因而不消。 逍遙
                        散合雞金散
    (選 自曹仁伯醫案。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四、脾病方面的有:
            病例 38  馬某某 男 29歲 干部
        素日體弱,面色白,近日疲困,全身無(wú)力,食多則腹瀉,一日三、四次 脈虛弱 舌質(zhì)淡紅  此脾氣虛不運化,治宜調整脾陽(yáng)方加味:
    黨參15克 黃芪15克 白術(shù)15克 芡實(shí)15克 升麻12克 柴胡10克 陳皮10克 生姜二片 大棗二枚 五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有食欲,少疲乏,但仍腹瀉,一日二、三次。前方加云苓15克 訶子10克 五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診 大便一日一次,但不成形 脈緩 前方再服三劑
    四診 面有血色。能工作八小時(shí) 原方再服三劑。
            病例 39  李某某 女 46歲 干部
        面色蒼白,乏力,納差。后得一怪癥,看書(shū)報只能垂目閱之,不能仰視。經(jīng)西醫診斷為;玻璃體混濁,用藥多種未能收效  脈虛弱  舌質(zhì)淡白  時(shí)愚正讀《續名醫類(lèi)案》,知此中氣不足,清陽(yáng)不能上舉所致。用愚調整脾陽(yáng)之方:
    人參12克 灸甘草10克 當歸12克 升麻15克 柴胡12克 陳皮10克 黃芪18克 白術(shù)15克 枳彀10克 生姜二片為基本方加減,前后服百余劑,視力恢復正常,人也吃胖。
            病例 39  賈 某 男 42歲 職工
        腹部手術(shù)后,常出虛汗,易感冒,不耐勞,身熱心煩,有時(shí)腹瀉,面色蒼白 脈虛弱 舌質(zhì)淡紅 此脾虛弱。先賢曰:脾為后天之本,凡病脾運則有生機。故用調整脾之陽(yáng)方:
    黨參15克 黃芪24克 當歸12克 柴胡10克 升麻12克 白術(shù)15克 陳皮9克 枳彀9克 灸甘草9克 生姜二片 大棗三枚 五劑 一日一劑  水煎 服
    二診 虛汗止,沒(méi)腹瀉 脈緩 原方再服五劑。
    三診 自述仍感周身軟弱 因煎服湯藥有因難 囑服人參 歸脾丸十盒。
            病例 40    孫某某 女 48歲 干部
          納差,無(wú)力,面色蒼白,一直消瘦,口渴 脈虛數 舌質(zhì)紅 此脾陰虛,用愚調整脾陰方:
    人參12克 灸甘草9克 當歸12克 升麻12克 柴胡9克 枳彀12克 山藥15克 熟地12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進(jìn)食較前增多,仍口渴 脈舌如前 原方加石斛12 克 知母12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診 食欲增加,體力也增 脈緩舌質(zhì)紅 上方五劑 一日 一劑 水煎 服
    一月后相見(jiàn),面色紅潤,長(cháng)胖許多,判若兩人。
            病例 41  脾虛失運。大便 不通。
        薛鶴亭侍御名嗚皋,陵川人,古道照人。在吏部時(shí)掌選 事,胥吏不敢欺以隱。后作御使,數條奏忤上旨,而公正無(wú)阿,識者服焉。甲寅夏,其夫人患大便不通,醫士或以為實(shí)熱,投承氣湯不效;或以為腸燥,投火麻仁亦不效;或以為食滯,投平胃散,通而旋塞。延余治之。診其六脈微弱,右關(guān)尤甚,右尺脈細如絲。乃曰,此脾虛不能轉運故也。遂立四君平胃散,重用潞參至一兩。薛某某曰:病苦不通,塞之不轉劇乎?余曰君不識此,《內經(jīng)》云:塞因塞用。蓋人大小二便,全憑中氣轉運,中氣不攝,則泄瀉,中氣太虛,則不能下送。夫人之病,非不欲大便,蓋欲便而不下也。今以四君提其中氣,平胃散調其胃氣,再不通者,吾不復為此矣。晚即照方服之,次早即便數下,肚腹空虛,精神爽健,早餐已進(jìn)三碗矣。午后來(lái)信云:賤內之病,已十去八九,何神妙若是,昨日之言,思之不得其解,愿暇時(shí)一請教也。次日即來(lái)拜謝。余曰,君未讀醫書(shū),誠難細喻。譬如布囊盛物,非提其口,則物難下也。人之脾胃何獨不然?薛翁曰:聞所未聞,今乃知大便不通之不無(wú)虛癥也。遂與余為至交焉。
  (選自醉花窗醫案)
            病例 42    郭某某 男 50歲 干部
            少腹沉悶,經(jīng)常放屁,影響工作 脈濡 舌苔白膩 此脾氣虛不運化,濕滯腸間。選方五苓散加味:
    白術(shù)15克 云苓18克 桂枝9克 豬苓12克 澤瀉12克 柴胡9克 枳彀10克 白芍10克 炒菔子15克 大腹皮15克 生姜二片  水煎 服  三劑    服二劑放屁少。三劑盡,腹不沉悶。
病例 43    饑飽勞累傷胃。寒痰凝聚,氣血稽留阻于胃絡(luò ),因而胃脘脹痛,嘔吐粘痰。初起一發(fā)即平,后來(lái)發(fā)作愈勤,今則殆無(wú)虛日,飲食從此減少,病日益甚,胃日益虛。倘不加謹,恐延脹滿(mǎn),不易圖治:黨參 炮姜 冬術(shù) 熟附 半夏 良姜 陳皮 獲苓 叩仁
  (選自王旭高醫案)
            病例 44  趙某某 女 28歲 職工
        胃脘不適,多食腹也脹,周身無(wú)力,站久頭暈,面色蒼白 脈虛軟 舌苔白膩 此脾胃濕滯,脾失運化,治宜:
    黨參12克 黃芪15克 陳皮10克 枳彀10克 云苓15克 豬苓15克 柴胡9克 升麻12克 蒼術(shù)12克 香附9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腹仍賬 脈舌如前 原方加大腹皮12克、焦三仙各12克  炒萊菔子15克 雞內金10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診 腹不賬 脈緩舌 苔白薄  原方減豬苓、炒萊菔子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照此方又服五劑頭不暈,能堅持八小時(shí)柜臺工作。
            病例 45  張某某 男 55歲 工人 
        素日體弱,飲食不多,近日下班后又打忙工,連日勞累,頭暈目花,有時(shí)耳鳴  脈弱 舌質(zhì)淡紅  此脾虛,中氣不足,清陽(yáng)不升。治宜調整脾方加減,用藥:
    黨參15克 黃芪24克 白術(shù)15克 升麻15克 柴胡9克 菊花12克 天麻15克 白芍15克 灸甘草9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頭暈見(jiàn)輕 目仍花 脈舌如前,原方加云苓15克再 服三劑
    三診 頭不暈,耳不鳴。目仍花 上方服六劑,目花不見(jiàn)好轉。自認為年紀大,配花鏡,停藥。
            病例 46  李某某 女 25歲 居民
                      產(chǎn)后二、三日,時(shí)而昏迷時(shí)而抽搐,至晚
                    尤為頻繁 ,時(shí)住城關(guān)醫院。西醫有說(shuō)產(chǎn)后子癇,也有說(shuō)是
                    精神病。中醫說(shuō)是奔豚,因患者述說(shuō)抽搐時(shí)處覺(jué)有物從腹
                    腔內向上竄,以至昏迷,眾說(shuō)紛紜,合家驚慌。其父是同
                    行,邀愚會(huì )診。脈促舌青。聞知惡露不多有血塊。斷為肝、
                    脾不藏血,出方歸脾湯加澤蘭、莪術(shù)、三棱、雞血藤等味,
              一劑見(jiàn)效,三劑神清氣爽,搐止,出院。
            病例 47  司某某 男 2歲
        流涎,襟前常是水濕,以至浸得皮膚紅腫 脈緩 舌質(zhì)紅 此脾濕之故。用藥:
    益智仁30克 白術(shù)24克 炒半夏15克 獲苓15克 陳皮12克 甘草12克 研末,貯瓶?jì)?。每天三?每次5克,加適量紅糖沖服,服完即愈。
            病例 48    解某某 女 45歲 農民
        素日體弱,食少乏力,面黃肌瘦,易感冒,近日連日收秋,勞累過(guò)度,忽患崩漏 脈虛弱 舌質(zhì)白,此脾虛不藏血,用調整脾陽(yáng)方加減:
    黨參15克 黃芪 24克 白術(shù)15克 當歸9克 白芍15克 荊芥15克(炒黑) 棕皮12克(炒黃) 升麻18克 柴胡9克 灸甘草6克 血余炭一把 二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崩止仍有少許血,原方再服二劑。
三診 崩漏止,原方減荊芥、棕皮、血余炭加枳彀9克  三劑 水煎服。
            病例 49  黃某某 男 幼童 關(guān)帝山林區黃技術(shù)員
          之子三十多年前,患兒因患再生障礙性貧血在省城大醫院
          久治不愈,經(jīng)友人介紹就診,愚先用調整脾陽(yáng)方加減,服
          至卅多劑,諸癥皆失,后囑服人參歸脾丸,服廿多盒,化
          驗檢查正常。那時(shí)木材供應緊張,黃技術(shù)員送木料一立方
          半,愚按當時(shí)價(jià)付之。
          此事印象深刻,以供同人臨證參考。
病例 50  丁某某 女 23歲 農民
        月經(jīng)不調,有時(shí)推遲,有時(shí)提前,故而婚后三年未能懷孕 脈緩舌質(zhì)紅 此當健脾養血,用調經(jīng)湯加減:
    當歸12克(酒洗) 生地15克(酒蒸姜汁炒) 川芎12克(酒洗) 白芍(酒炒) 陳皮10克 香附12克(酒炒) 白術(shù)15克(麥麩炒) 丹皮12克 砂仁8克 灸甘草6克 一日一劑 水煎服 先后服十多劑,月經(jīng)如期來(lái),后竟懷孕生一胖男孩。
            
                        五、腎病方面的有:
            病例 51  田某某 女 38歲 干部
        手足心熱,至下午尤其熱,腰困,夜尿多  脈沉數 舌質(zhì)紅有裂紋,此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加味:
    山芋15克 生地15克 山藥15克 云苓12克 澤瀉12克 丹皮12克 白薇12克 地骨皮15克 知母12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 服
    二診 熱稍減。原方加龜板18克。
        先后服十二劑,諸癥皆失。囑多服六味地黃丸。
            病例 52  郭某某 女 45歲 農民
          疏頭脫發(fā),月經(jīng)提前  脈弦 舌質(zhì)紅 此肝腎陰虛兼血熱 治宜補肝腎兼用提升藥:
    生地24克 白芍15克 甘草10克 女貞子15克 旱蓮草15克 枸杞子15克 何首烏30克 阿膠24克(烊化) 知母12克 黃柏12克 川芎15克 升麻10克(酒炒) 葛根10克 藁本10克 羌活10克  水煎服  先后照此方加減廿多劑,發(fā)不脫。
病例 53  林某某  男 48歲 干部
        腳后跟疼痛,有時(shí)痛有時(shí)不痛,如履石子路  脈沉數 舌質(zhì)紅  腎主骨,此腎陰虛  用六味地黃丸加減:
    山芋15克 山藥15克 生地15克 鹿角膠12克(烊化) 懷牛膝15克 菟絲子 龜板18克(先煎)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劑見(jiàn)輕九劑痛止。
病例 54  石某某 女 45歲 職工
        月經(jīng)或十多天來(lái),或半月來(lái),以至失血過(guò)多不能下床。經(jīng)中西醫多方治療,經(jīng)血仍然不止。時(shí)有驟然發(fā)熱,出汗后有惡寒之感。伴有心悸、怔忡,面色蒼白,乏力倦怠 脈虛數 舌質(zhì)淡紅 此西醫所謂更年期綜合癥。中醫追根責在腎虛也,用藥:
  蒲黃36克(炒黑) 棕皮15克(炒黃) 川芎9克 香附12克(醋炒) 丹皮12克 白芍15克 阿膠15克(烊化) 當歸9克 地榆15克(炒黑) 熟地15克 荊芥12克(炒黑) 血余炭一把。二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同時(shí)服六味地黃丸(蜜丸) 一日三次,每次兩丸。一劑血少,二劑血止。
  二診 桂枝加龍牡湯加減:桂枝9克 白芍12克 灸甘草9克 生姜二片 銀柴胡12克 地骨皮12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診  仍有發(fā)熱惡寒感,再服三劑。
    先后服上方十五劑、六味地黃丸百余丸而愈。
病例 55  武某某 女 25歲 農民
        前半年懷孕三月,不慎勞作流產(chǎn)。今又三月出血,腹痛自沉下墜,前醫用補血藥無(wú)效  脈緩 舌質(zhì)淡紅  此腎虛,帶脈不固,用藥:
    菟絲子15克 杜仲15克 川斷15克 桑寄生15克 人參15克 黃芪24克 升麻9克 柴胡9克 水煎服 一劑血止,上方加陳皮12克 腹痛失。三劑癥全失。
            病例 56  郝某某 女 62歲 居民
        晚上側臥弓身,突然尾巴骨疼,小腹憋脹,坐半天放屁皆痛失。近日常發(fā)作,以至影響睡眠 脈沉弱 舌質(zhì)白 此腎陽(yáng)虛 用金柜腎氣丸加減:附子6克 肉桂3克 熟地12克 山芋12克 懷牛膝15克 金毛狗脊15克 丹皮15克 香附9克 灸甘草6克  三劑 水煎服 一日一劑,服完痛止,鼾然入睡。
病例 57  劉某某 男 61歲 居民
        渴而飲水多,溲頻,易饑,日漸消瘦,腰困腿軟  脈虛數 舌質(zhì)紅  此消渴(糖尿?。?,先由腎陰虧損,繼而多食甜美、肥肉,傷脾,以至內熱,傷津耗液爍肌之故。治宜滋腎潤脾,用藥:
    山芋12克 山藥15克 生地15克 丹皮12克 白芍18克 云苓12克 女貞子15克 旱蓮草15克 枸杞子10克 石斛15克 萆蘚15克 芡實(shí)15克 天花粉15克 桑螵蛸15克 五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渴減,溲少 脈舌如前 原方加西洋參9克 生石羔 30克 知母12克  五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診  腰不困,飲水亦較前少。原方山芋增至15克  生地18克 石斛20克 五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四診 不渴,溲少,也不饑。查血糖9。6毫摩爾/升 (該 院正常范圍( 3。9至5。6)尿糖(++)
    五診  體重增加3公斤,原方再服五劑
    六診  血糖不減,尿糖有時(shí)(+)有時(shí)(++)
  七診  體重又增加2公斤。血、尿糖如前 原方加民間用藥:醋柳兒(曬干,意在酸勝甘)25克 牛蒡草12 克等藥  五劑 一日一劑 水煎 服
    八診  尿糖(+ --)血糖降至8。8  原方再服五劑
    九診  脈緩 舌質(zhì)紅 血糖8。6  尿糖同前,上方共研細末(愚定名謂糖尿清)每日三次 每次一匙 約6克,服三個(gè)月,血糖時(shí)有升降,將“糖尿清”方調整劑量,又增加幾味藥(暫不公開(kāi)) 囑忌嘴: 勿食甜食、肥肉。
    服至五月血糖降至5。4  囑再服一月鞏固療效。
 
病例 58  樊某某 男 47歲 干部
          口渴,尿多,體重下降,腰腿酸困,無(wú)性欲  脈無(wú)力舌質(zhì)紅 脾腎兩虛  建議到醫院化驗尿、血:尿糖(++)血糖10。2毫摩爾/升(該院正常范圍3。9至5。6)定為2型糖尿病。
    服“糖尿清”并要忌嘴。一月癥失,二月面有光澤,體重增加,有性欲。囑暫時(shí)不要過(guò)性生活。四月血糖降至6。6  五月血糖降至正常,精神飽滿(mǎn)。囑再服一月,可以過(guò)有節制的性生活。平時(shí)多服六味地黃丸(水丸)此例因未服西藥,因而治得順利。
            病例 59  賀某某 女 58歲 農民
        患消渴(糖尿?。┤?,服二甲雙胍等藥,血糖12。2毫摩爾/升(該院正常范圍5。4至7。6)尿糖(+++) 近日視力模糊,看不清電視屏幕人物眉目。頭暈。查血壓高100/160  脈弦數 舌質(zhì)紅  消渴病的后期,伴有并發(fā)癥時(shí)五臟六腑失調,乃陰陽(yáng)、五行不平衡。腎陰原火旺,脾今又生熱,日久導致火(心)灼,爍木(肝)克金(肺)出現五臟六腑失調癥候。此患者腎、脾、肝已累及,治用愚調整肝陰方加減:
    桑葉15克 菊花15克 鉤藤18克 天麻15克 木賊草12克 夜交藤15克 炒棗仁15克 珍珠母45克 龍骨20克 生蒲黃30克 川芎6克 桃仁10克 五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同時(shí)服“糖尿清”8克 一日三次。
   二診 頭不暈,血壓降至90/140  原方再服五劑  長(cháng)服“糖尿清”每日三次 每次6克
    三診  視力有所好轉 原方再服五劑
   四診  視力恢復  血壓降至84/120 停服湯藥,只服“糖尿清”,服至兩個(gè)月血糖降10、2  尿糖 (+)
  服至五個(gè)月血糖降至7。8  尿糖(—) 囑逐漸減少二甲雙胍等藥,但不可性急,每隔半月減半片。
    服至七個(gè)月減去西藥,血、尿糖正常。再服一月鞏固療效。囑以后一定要忌嘴,因內經(jīng)曰:五臟脆者 (西醫說(shuō)基因缺陷),皆善病  消癉易傷。
            病例 60  李某某 女 70歲 居民
        耳聾耳鳴,因患青光眼手術(shù)后,而發(fā)現,好似坐在火車(chē)上的聲響  脈浮而虛 舌質(zhì)紅而裂  年事已高,腎陰本虛,又加肝火傷目,故而耳聾耳鳴  用藥:
    生地18克 山萸12克 白芍15克 女貞子15克 龍膽草12克 山梔10克 麻黃3克 石菖蒲6克 防已6克 杏仁10克 葶藶子3克 蟬衣20克 路路通10克 甘草9克  水煎 服  三劑 一日一劑
    二診 耳鳴較前聲低,聽(tīng)力增加,原方稍有增加 再服三劑
三診 耳鳴耳聾大有好轉,前方加磁石18克 神曲12克 朱砂1克 三劑恢復聽(tīng)力。
           
                        六、胃病方面的有:
            病例 61    某某  脈弦右澀,面亮色白,口干不喜
          飲。頭重岑岑然,胸脘痹塞而痛,得噯氣稍舒。酒客谷少
          中虛,痰飲聚蓄。當此夏令地氣上升,飲邪挾氣,上阻清
          空,遂令前癥之來(lái)。金柜云:脈弦為飲,色鮮明為留飲。
          口干不欲飲水者,此為飲邪未去故也。況汁汗汗同,豈是
          風(fēng)寒。春夏辛溫發(fā)散為大禁。身云身體空飄,年已六旬有
          四。辛散以泄其陽(yáng),不亦左乎?!?br>半夏 姜汁 川連降 吳萸 獲苓 枳實(shí) 竹瀝
?。ㄕ匀~天士醫案。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此治胃病用辛開(kāi)苦法。
            病例 62    郝某某  女  32 歲  居民
          胃脘脹,食多尤脹且痛,噯氣,欲吐  脈緩  舌質(zhì)紅 苔薄      白    此胃氣不降,用辛開(kāi)苦降法,用藥:
  半夏12克 黨參15克 黃連5克 黃芩5克 當歸10克 
干姜9克 良姜9克 灸甘草3克 大棗3個(gè) 三劑 水煎服 一日一劑 服二劑,胃脘不脹,服完諸癥皆失?!   ?br>病例 63  王某某 男 54歲 干部
        胃脘痛,常捂上腹部,飲食稍多則痛。經(jīng)西醫診斷十二指腸丘部潰瘍,用藥多種無(wú)效  脈緩 舌苔黃膩  此濕犯胃脘。內經(jīng)曰: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瀉而不藏,名曰傳化之府。故胃以通為貴,治當祛濕疏通用藥:
    半夏15克 黃芩12克 黃連15克 干姜10克 良姜12克 茵陳30克 山梔12克 竹茹12克 陳皮8克 灸甘草8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 服
  二診 痛減,胃不脹憋 前方加重灸甘草15克
  三診 舌苔黃膩 食多還痛  前方加重山梔至15克 元胡6克  焦三仙各12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 煎  患者擔心癌癥,要去省城檢查。愚勸  告:沒(méi)聽(tīng)說(shuō)過(guò)丘部患癌的?;颊咝判淖?,配合服藥。
  四診 食后仍痛上方再服三劑
  五診  胃中偶而還痛,上方元胡加至10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 服
  六診  舌苔仍膩但不黃,上方加苡 仁30克三劑一日一劑 水煎 服
        先后以半夏瀉心湯(半夏、黃連、干姜、黨參、灸甘草、大棗)加減為主,又服卅多劑,經(jīng)X光鋇餐透視潰瘍竟愈合。 
            病例 64  白某某 男 42歲 農民
          胃脘痛,春秋兩季交節令時(shí)經(jīng)常犯病,飯后尤劇,西醫診斷為胃潰瘍 脈遲緩 舌質(zhì)淡紅 此胃虛寒 用藥:
    黃芪24克 桂枝10克 白芍30克 良姜10克 肉桂6克 灸甘草15克 生姜二片 大棗五枚  飴糖一兩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痛緩,效不更方再服五劑
    三診  痛失,也能多食,先后又服三十多劑而愈。
病例 65  馮某某 男 36歲 農民
          胃脘痛,喜熱食,噯氣,吞酸,面色蒼白 脈緩 舌質(zhì)淡紅 此脾胃虛寒 用調整胃陽(yáng)方加減:
    黨參15克 白術(shù)15克 獲苓15克 灸甘草12克 陳皮12克 半夏12克  砂仁10克 木香10克 煅瓦棱子18克 煅烏賊骨18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痛減,不吐酸水。前方加元胡10克 三劑 一日 一 劑 水煎 服
  三診  痛止先后服十五劑愈。
病例 66    張某某 男 34歲 居民
        胃脘痛脹,天冷尤劇,脈緩濡 舌苔白膩 此胃脘寒濕,用藥:
    蒼術(shù)12克 陳皮10克 厚撲10克 獲苓15克 豬苓15克 澤瀉15克 良姜15克 干姜10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 服
    二診 胃痛減,仍脹,上方加半夏10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診 多食胃偶而脹,服香砂養胃丸三筒愈。
            病例 67  吳某某 女 65歲 商販
        胃脘不適,嘈雜,唇燥裂 脈數有力 舌質(zhì)紅 此胃陰津虧 治用:
    山藥15克 獲苓15克 苡 仁15克 沙參15克 元參15克 天花粉15克 玉竹12克 竹茹10克 枳彀10克 煅瓦棱子18克 煅烏賊骨18克  甘草9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不嘈雜,多食胃脘則脹,噯氣。原方減去煅瓦棱子、煅烏賊骨。加焦三仙各12克 炒萊菔子18克 三 劑 一日一劑 水煎 服。        三診 諸癥皆失。問(wèn)該常服何丸藥?一時(shí)想不起該當服 的養胃陰丸藥,囑胃病需注意饑飽勞傷腥辣刺激。
病例 68  寇某某 女 56歲 職工 
        外感風(fēng)寒則發(fā)熱惡寒,內因惱怒肝陽(yáng)上亢則眩暈,肝火犯胃則嘔吐 脈弦數 舌質(zhì)紅 苔白薄。因藥房無(wú)天麻。先針合谷、風(fēng)池穴。后藥配齊服:
    羌活15克 麻黃12克 天麻15克 鉤藤18克 菊花15克 半夏12克 陳皮12克 獲苓15克 水煎服 一劑病減,二劑病失。
            病例 69  費某某 男 36歲 干部
        體瘦性急,木型人也。突遭小輩言語(yǔ)頂撞,暴怒傷肝。脈弦而數無(wú)力。胃為氣、血之府,肝木乘胃,氣、血上逆,吐血半痰盂。急用藥:
    花蕊石15克 人參12克 黃連10克 黃芩10 良姜9克 當歸9克 竹茹10克 枳彀 10克 郁金12克 甘草3克 水煎送服大黃30克、三七15克(共研細末)合劑,小口許許啜入。一劑血少,二劑吐止,三劑血止。
    再診  梔子12克 丹皮15克 柴胡9克(醋炒)枳彀10克 竹茹12克 枇杷葉12克(刷毛)白芨15克 甘草6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愈。
            病例 70  周某某  男 46歲 干部
        胃脘脹痛,多食噦吐,呃聲頻頻,面色萎黃 脈弦細 舌質(zhì)紅 肝胃不和  西醫胃鏡定為淺表性胃炎  用藥:
    半夏12克 黨參15克 黃芩9克 黃連9克 良姜10克 吳茱萸6克 當歸12克 枳彀10克 竹茹10 蘇梗12克 灸甘草6克 大棗一枚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噦吐止,胃痛減 脈舌如前  上方加柿蒂6克 郁金15克  三劑 一日 一劑 水煎服
    三診 諸癥皆失。再服:半夏10克 黨參12克 黃芩9克 黃連9克 干姜6克 當歸10克 良姜6克 灸甘草6克  大棗三枚  二劑  隔日一劑 水煎服 以鞏固療效。
    第二年春天又犯病,專(zhuān)程要求服前方治病。愚用初診方去吳茱萸易干姜、郁金,先后加減服廿多劑,至今未來(lái)求診。
病例 71  發(fā)熱煩燥,胸滿(mǎn)中痛,足寒、自汗、不寐,口燥不欲飲。診其脈右微虛,此邪氣阻滯中焦,以至陰陽(yáng)不通,上下不交也。仲景云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以其胃中有邪氣,遏阻陰陽(yáng)升降之機,由是陽(yáng)不降而胸中熱,陰不升而腹中痛,故用此以和解中焦,散布胃氣,所謂欲通上下交陰陽(yáng),必先治其中也。今者元氣素虧,邪氣得以直入陽(yáng)明,阻塞上下,故口燥胸滿(mǎn)者,陽(yáng)獨治于上也。足寒腹痛者,陰獨治于下也。陰陽(yáng)既不和如此,正宜用黃連湯以通上下,但以煩燥自汗脈虛,陰陽(yáng)且有相脫之勢,必于本方加入肉桂以補虛陽(yáng),且倍用人參以助中樞運之機,便氣和而運,其陽(yáng)之在上者,得下通于陰;陰之在下者,得上交于陽(yáng),陰陽(yáng)既和,邪氣自解,且補不傷其滯,攻不慮其峻,為善法也。
    人參  干姜  肉桂  川連  灸甘草  桂枝  半夏
  (選自薛生白醫案。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此也屬辛開(kāi)苦降法。
病例 72  文革前家父在城關(guān)醫院坐診,來(lái)兩位十七、八歲林校女學(xué)生,呃聲不斷,清脆急促,此一聲彼一聲,如同對唱,至夜睡覺(jué)方休。二日天明見(jiàn)面又是呃聲不絕。因是怪癥,圍觀(guān)者眾多。我縣名老中醫喬萬(wàn)程先生(已故),診兩人脈弦而有力舌質(zhì)邊紅,另一舌質(zhì)紅。斷為肝氣上逆。施方:代赭石、太子參、旋復花、枳彀、青陳皮、山梔、丹皮等藥,二劑  一人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呃聲依舊不減。西醫會(huì )診說(shuō)是隔肌痙攣。有問(wèn),難道兩人會(huì )同時(shí)痙攣?又一西醫說(shuō)是憶病。喬老先生忽有所悟,前方加白僵蠶、蟬衣、蜈蚣、龍骨、珍珠母搜肝、鎮肝,又是二劑
  三診  呃聲大減,也不一唱一和。原方加夜交藤、炒棗仁、合歡花等藥又是一人一劑。
    四診  呃聲止。原方一人兩劑  隔二日服一劑善后。
            病例 73  成某某 男 14歲 學(xué)生
        牙痛。齲齒。左腮腫 脈洪 舌質(zhì)紅 陽(yáng)明胃經(jīng)火盛清胃火  同時(shí)加外治用藥:
    代赭石30克 生地30克 懷牛膝30克 香附15克 檳榔12克 升麻9克 白芷9克 黃芩12克 連翹15克 知母12克 甘草6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兩次兌在一杯內,分三次飯后服。
    同時(shí)外用:防風(fēng)、細辛、川椒、白芷各12克  黃酒、水兌半煎,口含勿內服。三劑 一日一劑 用完痛止,腫消。注意!口含時(shí)一定把牙垢剔凈。
            
                        七、小腸方面的有:
            病例 74  呂 某 男 14歲 學(xué)生
        無(wú)食欲,形消瘦,大便稀,易乏力,面蒼白 脈緩 舌質(zhì)紅  此小腸受納差,用調整小腸加味:
    黨參15克 白術(shù)15克 獲苓15克 芡實(shí)15克 焦三仙各15克 萊菔子10克 雞內金12克 枳彀12克 陳皮10克 生姜二片 大棗三枚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有食欲,便成形,精力增 前方加蓮子15克  服三十多劑面色紅潤,體重增加。
            病列 75    孫某某 男 8歲 學(xué)生
        因食雪糕過(guò)多,腹痛、腹瀉,大便挾有米谷不化之物 脈遲緩 舌質(zhì)淡白 此小腸受寒之故,用調整小腸方加減:
    藿香12克 蒼術(shù)12克 蘇葉8克 厚撲8克 陳皮8克 木香3克 苡仁18克 獲苓12克 芡實(shí)15克 烏梅8克 焦山查15克 訶子10克 石榴皮10克 炒神曲15克 干姜8克 肉叩6克 元胡6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
一劑痛止,二劑瀉緩,三劑痊愈。
    (此方寫(xiě)成的論文,曾被選為全國首屆兒童保健學(xué)術(shù)會(huì )議的交流論文。)
            病例 76  康某某 男 43歲 農民
        腹絞痛,輾轉不安,嘔吐,二日沒(méi)大便,出冷汗,肢冷爪青,面色蒼白 脈沉遲 舌質(zhì)淡紅 此小腸內熱而又受寒邪,寒熱相激所致。西醫謂腸梗阻,主張開(kāi)刀?;颊邔?zhuān)邀愚想法,愚急用辛溫通導藥:
    附子10克 沉香6克 丁香12克 肉桂6克 烏藥9克 當歸15克 半夏12克 生姜三大片 水煎 服
    二診 四小時(shí)后得矢,痛緩,四肢微溫 脈緩 用藥:肉桂8克 木香12克 丁香12克 烏藥9克 當歸15克 川芎12克 陳皮9克  水煎服
    三診 諸癥皆失。用調整小腸方二劑善后。
病例 97  張某某 女 41歲 社員
        腹絞痛,嘔逆,汗出肢冷 脈沉細 舌質(zhì)淡紅 此寒氣凝于腸間所致。西醫說(shuō)是腸梗阻。請愚會(huì )診。急用辛溫之藥,并囑用熱毛巾貼于痛處,上加熱水袋。內外夾攻可望收功。內服:
    黨參15克 附子8克 小茴香10克 降真香3克 木香12克 烏藥12克 陳皮10克 厚撲10克 水煎服  一劑痛緩,二劑痛止。也以調整小腸方善后。
            病例 78  裴某某 女 5歲
        臍周?chē)绯砍L弁?,納差,喜爬著(zhù)睡覺(jué),服西藥莨菪之類(lèi)痛止,但不能去根,經(jīng)常反復疼痛  脈緩 舌質(zhì)淡紅  此繞臍痛也。小兒夜間蹬被子,小腸遭風(fēng)寒所致,故喜俯臥。用藥:
    小茴香5克 丹參6克 木香6克 砂仁6克 白芍8克 烏藥5克 黨參9克 檳榔4克 沉香2克 蒲黃4克 五靈子4克 炒神曲9克 草叩4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服完未犯過(guò)病。

八、三焦病方面的有:
    三焦病例,已在前面的病例中記載。消渴(糖尿?。┮卜Q(chēng)三消,病在三焦。愚擬定的“糖尿清”對此病有效,但仍在探討中,近寫(xiě)出《論三焦與胰》、《論三焦與內分泌》、《調理三焦可治百病》等文也就是為追求更好的療效而作。請參考。
            
                        九、大腸病方面的有:
            病列 79  李 某 男 36歲 干部
        大便干燥,手紙拭時(shí)有粘液,如肉凍。懷疑痢疾,醫院檢查診斷為: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久治不愈,前來(lái)就診 脈滑 舌質(zhì)紅 愚以前也曾治過(guò)幾例,效也不佳。知是頑癥。細思病在大腸,傳導之官,與肺相表里,應以通導、祛邪為主,此有肉凍之物,說(shuō)明吸收不良,當先瀉下腸內容物,然后促使功能恢復。用藥:
    人參9克 當歸12克 大黃15克(后下) 枳實(shí)12克 厚撲6克 桔梗10克 甘草6克 芒硝12克(沖) 生姜一片 大棗二枚 一日一劑 水煎服。囑吃流食。
    二診  大便已稀,脈舌如前。用藥: 太子參10克 黃芪18克 白術(shù)16克 桔梗9克 天、麥冬各12克 沙參、元參、苦參各15克 白芍15克 黃連12克 黃芩12克 白頭翁10克 甘草9克  五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同時(shí)用:
    苦參30克 虎杖20克 防風(fēng)10克  水煎成150CC  再將生姜汁5CC、大蒜漿6克兌入。 每晚臨睡前灌腸一 次 五劑 一日一劑
    用此法半月,服藥有加減,大便一直稀軟,未見(jiàn)粘液。囑到醫院檢查糞便:有少許粘液。照前方服、灌腸半月。查未見(jiàn)粘液。為鞏固療效,再治半月。至今已有二年,未見(jiàn)犯病。
            病例 80  許某某 男 54歲 農民
          便秘,憋氣,便時(shí)則便血  脈數 舌質(zhì)紅 此大腸火盛,糞便干燥,傷腸血脈,用調整大腸陽(yáng)方:
    大黃16克(后下) 芒硝12克(沖) 甘草12克 白芍15克 枳實(shí)10克 當歸9克 炒地榆15克 二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便稀帶血,前方加槐花15克 檳榔12克  去大黃 芒硝  三            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診  便正常,無(wú)血。囑每晚臨睡前服果導一片,連服半月。

十、膽病方面的有:
病例 81  膽脹者脅下痛脹,口中苦,善太息。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惟其氣血皆少,為清凈之腑,而內寄相火。寒客于膽,膽與肝相表里。膽病肝亦病,膽汁上溢故口苦。肝氣拂郁,故脅痛脹,善太息也。似和解樞機而泄厥氣。此膽脹者為膽實(shí)也。
    柴胡 當歸 白芍 梔子皮 白蔟藜 云苓 陳皮 枳彀 合歡皮 川郁金  佛手
    (選自丁甘仁醫案。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病例 82  劉 某 男 49歲 會(huì )計
        素日膽小怕事,今又遭人猜疑、惡罵,渾身顫抖,突然昏倒,口吐痰沫。經(jīng)醫針灸醒后,疑神疑鬼,找人反復解釋 ,絮絮叨叨。有時(shí)整夜失眠,神形憔悴,目光呆滯。老伴怕“神經(jīng)”陪去醫院,西醫診斷神經(jīng)衰弱,不放心而來(lái)就診 脈滑數 舌質(zhì)紅。膽為中正之官,決斷出焉,主半表半里。此膽怯失正,痰火乘虛而入,以致神志失常。為膽虛也,治宜小柴胡湯加減:
    柴胡6克 薄荷12克(后下) 竹茹12克 竹瀝水15CC 太子參15克 黃芩12克 山梔12克 青皮10克 枳實(shí)10克 云苓15克 炒棗仁15克 合歡花15克 甘草6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并囑家人多講寬心話(huà)。
  二診  可睡七、八小時(shí)覺(jué),目光活泛。脈舌如前 上方加川貝10            克、郁金12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診  自覺(jué)神清志爽,有說(shuō)有笑。脈有緩象,原方再服三劑
        后照此方加減,服三十三劑,恢復常態(tài)。但仍膽小怕事。門(mén)已上鎖,仍不放心,回身總要檢查數次。上方加龍骨18克,又服六劑,不見(jiàn)效果,勸其改變環(huán)境,休養一段時(shí)間。   

十一、膀胱病方面的有:
病例 83  遺由精竅,淋由溺竅。異出同門(mén),最易分別。久遺不愈,是精關(guān)不攝為虛。但滴點(diǎn)痛癢少腹堅滿(mǎn),此屬淋閉,乃氣墜不通未可便認為虛。況夏秋足趾先腐,下焦蘊有濕熱,氣不流行,膀胱撐滿(mǎn),遂至堅滿(mǎn)耳。五苓散主治。
    桂枝  獲苓  豬苓  白術(shù)  澤瀉
    (選自醫院薛生白醫案。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病例 84  賈某某 女 26歲 農民
        小便淋澀且痛,少腹憋脹  脈數 舌質(zhì)紅 此膀胱濕熱所致,用調整膀胱方:
    桂枝10克 白術(shù)12克 獲苓15克 豬苓15克 澤瀉15克 黃柏15克 知母12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腹不憋,小便痛減。上方用土獲苓易獲苓 服完三 劑愈。
            病例 85  杜某某 男 62歲 農民
          小便淋漓,尿道痛疼難忍,小腹脹痛。住院用抗生素,輸液,服中藥無(wú)效,靠導尿度日。其子愚友,邀去會(huì )診。查尿常規無(wú)異常所見(jiàn)。診脈數 舌質(zhì)絳紅 此腎陰虧損 膀胱氣化不出之故。建議用調膀胱陰方加減,與主治大夫相商出方:
    滑石36克 生地15克 阿膠15克 獲苓15克 豬苓15克 澤瀉15克 黃柏12克 知母12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日后友告知:二劑服完有尿,后又服二劑出院。

十二、骨病方面的有:
病例 86  膝骨日大,上下漸形細小,是鶴膝風(fēng)癥。乃風(fēng)寒濕三氣合而為病,痹之為最重也。三氣既痹,又挾肺金之痰以痹肘,所謂肺有邪其氣留 于兩 肘,肘之痹今于左,屬陰屬血,陰血久虧,無(wú)怪乎腰脊突出,接踵而來(lái)。至于咳嗽鼻流清涕,小水色黃肌肉暗削,行步無(wú)力,脈形細小,左關(guān)獨見(jiàn)弦數是日久正虛,風(fēng)寒濕三氣漸見(jiàn)化熱之象。擬用痹門(mén)羚羊角散加減:
    羚羊角  當歸身  白芍 杏仁 羌活  知母  桂枝  苡米仁  秦艽  制蠶  獲苓  竹瀝  桑枝
  (選自曹仁伯醫案。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病例 87  賈某某 男  47 歲 農民
          右腳大姆趾沿上疼痛難忍,以至夜不成眠,患部冰冷,發(fā)青紫。舌質(zhì)淡白 脈細澀  此寒濕下注,腳趾脈內寒凝血瘀不通之故,脈病也。脫骨疽,俗稱(chēng)十指零落。用藥:
    附子10克 細辛6克 木瓜12克 防已15克 川牛膝24克 紅花15克 炮甲珠9克 杏仁10克 黃芪60克 苡 仁30克 云苓18克 白蔻仁 10克 香附15克 獨活9克 灸甘草9克  水煎服 一日一劑
    服廿多劑痛止,趾腳溫。此方加減,前后服四十余劑愈。

十三、氣、血病方面的有:
病例 88  武某某 女 60歲 退休教師
          子宮摘除后,左腿腫甚,脹痛難忍  脈數 舌質(zhì)紅  此血瘀脈阻,治宜強心充脈利水:
    太子參15克 麥冬12克 五味子10克 當歸15克 赤芍15克 桃仁15克 紅花15克 丹參30克 川牛膝15克 北五加皮15克 淫羊藿15克 木瓜15克 防已12克 獲苓15克 豬苓15克 澤瀉15克 甘草9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 服
    二診 脹痛減,腫也消些,原方再服三劑。
    三診  腫大消。原方先后十多劑全消。
    術(shù)者聞知以為奇也,索方。
            病例 89  雙某某 女 25歲 職工
          上節育環(huán)后,少腹憋脹,時(shí)有漏下  脈緩 舌質(zhì)淡紅 此節育環(huán)壓迫胞宮,治應補腎、利水、具有活血、止血雙向之品,用藥:
黃芪 15克 山藥15克 熟地12克 丹皮12克 香附10克  澤瀉12克 獲苓15克 知母12克 女貞子15克 川斷12克 川牛膝15克 金毛狗脊15克 防已12克 三七9克 (研末裝入膠囊服)一日一劑,水煎服。先后服六劑癥失。后治驗數十人。
            病例 90  王某某 女 27歲 農民
          上節育環(huán)后,漏下不止  脈虛數 舌質(zhì)淡紅  此節育環(huán)刺激胞宮。宜補腎、疏導行氣,用藥:
    黃芪18克  苡仁30克  巴戟天10克  淫羊藿 12克  菟絲子12克  香附12克  益母草24克  忍冬藤18克  甘草6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 服,共服9劑漏止,月經(jīng)如期而來(lái)。
病例91 王某某 男 19歲 學(xué)生
        每逢春天,上火即鼻衄 脈洪滑 舌質(zhì)紅  血熱。愚治此病,血多時(shí)行針迎香、上迎香(睛明穴下一寸)血止后用:
                辛荑7克 白茅根30克 焦山梔15克 生地18克
          白芍15克 荊芥15克(炒黑) 香附9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完,痊愈。
            病例 92  齊某某 女 35歲 干部
          人工流產(chǎn)后,月經(jīng)推遲,經(jīng)來(lái)時(shí)周身脹痛,不適。易怒 脈弦細 舌質(zhì)紅有瘀點(diǎn)  此瘀血阻經(jīng) 治宜疏經(jīng)活血:
    柴胡9克 薄荷6克 山藥15克 獲苓15克 郁金12克 紅花15克 當歸12克 赤芍15克 丹皮12克 煨姜9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 服
    二診 經(jīng)水來(lái),夾有白濁物。周身疲倦。 上方去赤芍  紅花服三劑愈。
            
                        十四、濕、痰飲、寒、熱、氣諸因導致的病有:
            病例 93 申某某 女 32歲 農民
        白帶多,淋漓不斷,月經(jīng)不調  脈緩 舌質(zhì)紅 苔黃膩  此濕熱下注,用藥:
    益母草30克 香附12克 芡實(shí)15克 苡 仁30克 炒地榆12克  土獲苓18克 生牡蠣24克 黃柏12克 知母12克 甘草9克 一日一劑  水煎服。連服六劑痊愈,后竟主一孩子。
            病例 94  宋某某 男 7歲
          頭上黃水瘡,漫延至面額部 脈緩 舌苔黃膩 此濕熱所致 用藥:
    丹皮10克 金銀花15克 甘草9克 黃連10克 滑石18克(布包) 蟬衣15克 防風(fēng)9克 苦參12克 艾葉12克 白蘚皮10克  蛇床子6克 一日一劑  水煎服
    另外用:苦參 白蘚皮 蛇床子 荊芥 防風(fēng) 艾葉 大黃各15克  水煎洗滌、毛巾醮藥液,浸于患部,一日三次。先后共服、洗滌各九劑結痂,半月后脫痂而愈。
病例 95    臍中時(shí)有濕液腥臭。按脈素大,此少陰有濕熱也。六味能除腎間濕熱,宜加減用之:
    六味丸去山藥  加黃柏  萆蘚  女貞子  車(chē)前子
    (選自尤在涇醫案。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病例96  成某 女?。矗硽q 居民       
      乳房一邊腫塊,如棗大小,不紅不痛,逐漸長(cháng)大 脈緩 舌質(zhì)紅 此為乳巖(癌?)  乃痰、濕、熱、氣結驟而成,選十六味流氣飲:
    當歸12克 川芎15克 白芷9克 白芍5克 黃芪 15克 人參10克 肉桂5克 厚撲10克 桔梗10克 枳彀10克 烏藥6克 木香9克 檳榔15克 防風(fēng)9克 紫蘇9克 甘草9克 一日一劑 水煎服,后又加三棱、莪術(shù),共服三十六劑腫塊消。
            病例 97  邢某某  女 34歲 農民
          左頸側腫塊,如鴿蛋大小,不紅不腫也不痛,西醫主張手術(shù)?;颊卟辉?nbsp; 脈緩 舌質(zhì)紅 此瘰疬,乃痰、濕、風(fēng)熱與肝膽火相結而成,方用散腫潰堅湯:
    黃芩24克(一半酒炒一半生用) 知 母15克 黃柏15克(酒炒) 天花粉15克 龍膽草15克(酒炒) 桔梗15克 昆布15克 黃連6克 柴胡12克 升麻10克 連翹10克 炒甘草10克 三棱10克 莪術(shù)10克 葛根6克 當歸6克 赤芍6克 為一劑,共研粗末。每服21克。先用水浸泡半日后煎服。三劑腫塊小,又服九劑腫塊消失。
            病例 98  趙某某 女 32歲 干部
          咽中似有異物,干澀,難忍,但不妨進(jìn)食,發(fā)火尤劇。經(jīng)中西醫以慢性咽炎治之,效不佳。脈弦細 舌質(zhì)紅 此肝郁化熱及痰、氣、血相結,梅核氣也,宜清肝、解郁、化痰,用藥:
    柴胡10克 黃芩12克 山梔12克 當歸12克 連翹12克 牛子12克 郁金12克 青皮10克 元參10克 川貝10克 雪蓮花8克 海浮石18克 竹瀝水5CC 桔梗9克 甘草6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食后服。
    二診  咽不干澀,異物似小,上方重加南膽星12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服法同前
    三診  異物明顯小,上方重加貝母12克 郁金15克 元參15克 共服十二劑痊愈。
病例 99    前幾年城關(guān)某某(男)遭人拳擊,X光所見(jiàn)右胸脅部有雞蛋大小邊緣整齊之陰影,定為血腫。外科主張手術(shù),恰遇胸科大夫外出,患者歸來(lái),請我治療。用復元活血湯加味,十余劑陰影縮小,廿多劑竟然完全消失。想不到中藥竟有這樣神奇的作用?真讓人驚奇!         
(此例為交城天寧醫院張學(xué)忠副主任醫師供稿)
病例 100    二十余年前曾治一患者,下肢痿廢不用,扶杖而來(lái),省城醫院診為“脊髓血管瘤”。主訴痿痹,麻木不仁。思古人有“麻木為濕痰死血”之論,以桃紅四物合二陳湯服之,數十劑而痿起,繼用養肝舒筋之劑二十余劑而基本恢復正?;顒?dòng)之功能。
                         甲申寒露日落筆。
(此例為交城縣中醫院院長(cháng)石寶寶副主任醫師供稿)
            病例 101  寒濕下注,關(guān)節疼痛
          介之羅王莊張冠英,家稱(chēng)小有,繼娶吾里中李姓女。張得腿病,骨節疼楚,不可伸屈,且時(shí)作痛,臥床已半年矣。延醫視之,或以為下痿,用虎潛丸補之;或以為癱瘓,用續命湯散之,皆不效。其內弟請余往治,余診六脈皆緩大。告之曰,既非下痿,亦非癱瘓。所患乃寒濕下注,關(guān)節不靈,腫痛必在關(guān)節。病雖久,可治也。乃先進(jìn)羌活勝濕湯(羌活、獨活、蒿本、防風(fēng)、灸甘草、川芎、蔓荊子)加牛膝、防已以疏利之。三服后杖而能起。又往視之,投以五苓理中湯(桂枝、豬苓 、獲苓、白術(shù)、澤瀉。人參、干姜、灸甘草)四服腫痛全消。意不愿再服藥,余曰:濕氣未清,恐將復作,不如多服,以免后患。張聽(tīng)之,服藥廿余劑,乃以酒肉來(lái)謝。余告以謹避風(fēng)寒濕氣。相隔十余年,余見(jiàn)于其戚家席上,稱(chēng)健步焉。
    (選自醉花窗醫案)
病例 102  驟爾觸驚,神出于舍,舍空痰入,神不得歸,是以有恍惚昏亂等癥,治當逐痰以安神藏:
    半夏 膽星 鉤藤 竹茹 獲神 橘紅 黑梔 枳實(shí)。
  《選自尤在涇。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病例 103  上年夏季痰火迷心,神呆語(yǔ)亂,治之而愈。至今復發(fā),脈浮小弱 舌心紅而舌苔薄白  語(yǔ)言錯亂,哭笑不常,憑脈而論似是心風(fēng)。蓋由風(fēng)入心經(jīng),蘊熱蒸痰所致。用本事獨活湯法:
    獨活 防風(fēng) 黃芩 山梔 元參 石菖蒲 膽星 獲苓 橘紅 甘草 竹葉 鮮生地
  《此案選自王旭高。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病例 104 左脈弦勁,經(jīng)謂單弦飲辟。五日前因觀(guān)劇后做惡夢(mèng),遂病狂肢厥。經(jīng)謂陽(yáng)并于上則狂。兩陰交盡則厥。靈樞 有淫邪發(fā)夢(mèng)一卷,大意以五臟偏勝,非因夢(mèng)而后病也。前人有諸怪癥,皆屬于痰之論,雖不盡然,然觀(guān)此癥咳嗽塊痰,左脈單弦,應作痰治:
    石菖蒲 半夏 獲神塊  天竺黃 丹皮 白附子
    狂而厥脈單弦咳嗽塊痰,議應作痰治。今日左脈漸有平和之象,癥現于外者也效,但形貌怯弱,色白而嫩,肺也不壯。此癥之痰究因驚起,凡神氣壯者不驚,況驚后惡夢(mèng),夢(mèng)后大汗,其為陽(yáng)虛神怯顯然。此癥將來(lái)必歸大補而后收功?,F在不得以攻痰見(jiàn)效,而忘其虛怯,與化痰之中微加益氣:
    半夏  獲神塊  秋小麥  麥冬  石菖蒲  大棗
    (選自吳鞠通。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病例 105    痰飲之作,必由元氣虧乏,及陰盛陽(yáng)衰而起,以致津液凝滯,不能輸布,留于胸中。水之清者悉變?yōu)闈?,水積陰即為飲。飲凝陽(yáng)則為痰。若果真元充足,胃強脾健,則飲食不失其度運行不停其機,何痰之有?金柜曰:外飲治脾,內飲治腎,臨證權變。痰飲怔忡,欠寐嘔吐,膠痰色紅,投溫膽法,雖能安寐,而膠痰不盡,或欠寐心煩,后加黑山梔服一劑,煩定寐安,去山梔,惟氣逆作吐,改服旋復代赭湯,兩劑氣逆已減,而痰仍未盡,伯用二味加白芥子、海浮石。三劑膠痰已清飲食不多,改用理脾法。
    二陳湯加  山藥  沙參 歸身  蔻彀 
  (選自王九峰。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十五、津液病方面的有:
病例 106    肺痿頓吐涎沫,食物不下,并不渴飲,豈是實(shí)火?津液蕩盡。二便日少。宗仲景甘藥理胃,乃虛則補母,仍佐宣通脘間之桿格。
    人參  麥冬  熟半夏 生甘草  白粳米  南棗仁
    此補津液,不離治本,妙哉!
  (選自葉天士醫案。臨證指南)
病例 107    肺痿頓吐涎沫,食物不下,并不渴飲,豈是實(shí)火?津液蕩盡。二便日少。宗仲景甘藥理胃,乃虛則補母,仍佐宣通脘間之桿格。
    人參  麥冬  熟半夏 生甘草  白粳米  南棗仁
    此補津液,不離治本,妙哉!
  (選自葉天士醫案。臨證指南)
病例108  內經(jīng)稱(chēng)三陽(yáng)經(jīng)乃成膈者,單指太陽(yáng)少陽(yáng)陽(yáng)明也。今從脈舌較之,少陰與厥陰亦病。若以填補下焦為首務(wù),故所當然,但胃關(guān)一部,從何飛渡?且有一團郁火,挾木邪橫亢于中州,得熱為伍,愈肆猖狂??嗪畡菟蝗?。甘寒勢不容緩。倘令肺不生津,大腸不生液,津液愈虧,為病愈繁矣。且逆上者,肝邪也,水不生之耳。不納者,胃氣也,肝氣不降耳。一身之中,津液真精皆為切要。愚見(jiàn)專(zhuān)事于此,未識如何?先進(jìn)五汁,次商投藥可也。
蘆根汁難 甘蔗汁 茅根汁 鮮藕汁 水梨汁 生姜 沉香汁
  按前議肝病入胃,上下格拒??純冉?jīng)諸痛皆主寒客。但經(jīng)年累月久痛,寒必化熱,故六氣都從火化。河間特補病機十九條亦然。思初病在氣,久必入血。以經(jīng)脈主氣,絡(luò )脈主血也。此臟腑經(jīng)絡(luò )氣血須分,投劑自可入彀。更詢(xún)初病因驚。夫驚則氣逆,初病肝氣之逆,久則諸氣均逆,而三焦者皆受,不特胃當其沖矣。謹陳緩急先后進(jìn)藥方法,厥陰篇云氣上沖心,饑不能食,欲嘔口吐涎沫。夫木既犯胃,胃受克為虛。仲景謂制木必先安土,恐久克難復,議用安胃一法。
川連 川楝 川椒 烏梅 淡姜渣 歸須 橘紅
選自葉天士。臨證指南)
在這些五臟六腑的病例中,我們會(huì )發(fā)現有好多病先賢們已定出病名,如積聚、關(guān)格、梅核氣.....因此,有必要將這類(lèi)具有特殊性的疾病列出專(zhuān)論,在先賢們整理出來(lái)的基楚上,進(jìn)一步在共性中求個(gè)性,分為一個(gè)一個(gè)的病名探索,以便更好地掌握這類(lèi)疾病的性質(zhì),由簡(jiǎn)執繁,提綱挈領(lǐng),利于辨證論治,提高療效。
因此,余將這些具有個(gè)性的疾病放在《雜病分論》中來(lái)討論、探索。
周眾所知:風(fēng)、寒、火、濕、暑、燥多導致傷寒、溫?。▽⒃跓嵝圆≈性敿氷U述),但也能與痰飲、傷食互為因果,釀成各種具有特殊性質(zhì)的雜病,閱《雜病分論》便知。
至于各種蟲(chóng)病,現代均有針對性的殺蟲(chóng)劑,即特效療法,故不舉例累贅。
 
雜病各部

為將雜病用上述理論逐一驗證,也為剔除好多書(shū)上病癥不分的疾病,以便說(shuō)明陰陽(yáng)五行學(xué)說(shuō),完全可以統疇(用控制論的觀(guān)點(diǎn)曰:控制)雜病,使其系統化。是一套整理雜病比較理想的理論體系。下面所述的雜病,就其內容也只是講綱要,應用公式來(lái)概括。余相信只要依照此法,其余的雜?。òㄎ窗l(fā)現的)以后也會(huì )整理出辨證論治的頭緒來(lái)。
        中 風(fēng)

此中風(fēng)是指西醫的腦血管病變,非指風(fēng)、寒之風(fēng)。此中風(fēng)可謂比擬也,比之氣引血挾痰沖腦,如風(fēng)速之快。
《素問(wèn)脈要精微論》曰“腦為精明之府”、“腦為髓之海”。
《石室秘錄·分治法》陳士鐸曰:“腎氣上通于腦,而腦氣下達于腎。上下相殊,氣實(shí)相通。法當用溫補之藥,以大益其腎中之陰,則上下之氣自通。
清代醫家朱沛文(19世紀中葉)字少廉、又字紹溪,指出:“內腎為腦之源,脊髓為腦之本……其曰精成而腦髓生者,謂腎精成而腦髓生也……小兒精少腦未滿(mǎn),老人精虛腦漸空,故記性皆少。腦原于腎,非明證乎。
王清任《醫林改錯》指出:“人之靈機不在心而在腦,因為咽喉兩旁,有氣管兩根,行至肺管前,歸并一根入心,由心左轉出,過(guò)肺入脊,名曰衛總管,前通氣府,精道,后通脊,上通兩肩,中通兩腎,下通兩腿,此管乃存心氣與津液之所,氣之出入,由心所過(guò),心乃出入氣之道路,何能生靈機,貯記性(注:王氏所指氣管即血管,因觀(guān)察尸體時(shí),血管中已無(wú)血,故誤指氣管)。”。并說(shuō)“靈機記性在腦者,因飲食生氣血,長(cháng)肌肉,精汁之清者,化而為髓,由骨上行入腦,名髓海”。印證了:“腦為髓之海”
又講“兩耳通腦,所聽(tīng)之聲歸于腦”、“兩目即腦汁所生,兩目系如線(xiàn)生于腦,所見(jiàn)之物歸于腦”、“鼻通于腦,所聞香臭歸于腦”。
還講:“元氣虛,心不能達于血管,血管元氣必停留而淤”,根據這一病理機制,在治療上重用補氣藥物,創(chuàng )立著(zhù)名的“補陽(yáng)還五湯”此方乃公認的益氣活血方劑。對腦血管意外以及后遺癥方面有肯定的治療作用。
《醫林改錯》中詳細指出:半身不遂者,在未病之前,具有下面一些元氣虛虧的癥狀表現:如有偶而一側頭昏目眩者。有耳內無(wú)故一陣風(fēng)響或蟬鳴者。有眼皮一陣跳動(dòng)或一只眼睛縮小者,有平素聰明,忽無(wú)記憶,或說(shuō)話(huà)無(wú)倫次者,有手足無(wú)故發(fā)顫者或發(fā)麻者,有腿部無(wú)故出冷氣者,有睡后身子沉重等等。
可以看出;王氏很重視未病前的先兆,對中風(fēng)者的預防和早期治療者有著(zhù)積極的意義?!           ?br>近代醫家張錫純首倡“心腦共主神明”之說(shuō),后人多有附和。
 總之,先天之精,稟受于父母而藏于腎,為全身陰陽(yáng)之根本,而后形成腦髓,化神寓于腦,神宅于腦而施神機于周身。精虧則神衰,神滅則精亡。精充神足,則精氣神之用(即神機)靈通,百骸俯首。精氣神的功能(神機)之于形體相當于西醫學(xué)中的中樞神經(jīng)系統的功能:
(1)統調人體內部的各系統器官之間及肢體的功能活動(dòng),保證人體整體的完整統一。
(2)調整人體的功能活動(dòng),使之與外界環(huán)境相適應。由于精血匱乏,血運遲滯,不能上奉,則腦髓失去精、氣、血的滋榮,腦絡(luò )失養,精神失用,神機失守,結果導致局限性腦功能障礙,表現出感知、神思、語(yǔ)言或運動(dòng)等功能的失?;騿适?,以及對諸臟腑功能調控嚴重紊亂,即所謂“主不明則十二官危”?! 』即瞬≌叽蠖嘁蚰I虧虛,內風(fēng)動(dòng)挾痰濁上沖腦絡(luò );或是五志過(guò)及,水不涵木,血隨氣沖腦絡(luò );或是脾失健運,聚濕生痰,痰郁化熱,肝火又盛,上沖至腦絡(luò )所致。腦者奇恒之府,元神、精明之府、與心、肝膽、腎關(guān)系密切,腦絡(luò )受氣、血、痰濁犯之,則神明失也,故有昏仆之癥。
此病因所犯氣、血、火、痰之多少,分入腑入臟、在經(jīng)在絡(luò )之別。
    一、入腑入臟又分閉證、脫證。
    閉證突然昏仆,牙關(guān)緊閉,不省人事,面赤氣粗,脈弦滑而數,舌苔黃膩,為之陽(yáng)閉;靜而不煩,面白唇紫,痰涎壅盛,四肢不溫,脈沉滑,苔白滑膩,為之陰閉。
    脫證突然昏仆,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撒遺尿,脈細弱,舌痿。
    二、在經(jīng)在絡(luò )。
    1、絡(luò )脈空虛,風(fēng)痰痹阻。癥見(jiàn)肌膚不仁,手足麻木,突然口眼歪斜,語(yǔ)言不利,半身不遂 脈浮滑,苔白膩。
    2、 腎陰下虧,肝風(fēng)上亢。頭痛頭暈,耳鳴目糊,突然口眼歪斜,舌強語(yǔ)蹇,半身不遂 脈弦滑數 舌質(zhì)紅。
    中風(fēng)常有后遣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喑不語(yǔ)。
  由此可見(jiàn),上述癥狀主要病及腦、心、肝膽、腎,以及氣、血、火、痰飲, 
  西醫認為上述癥狀,由腦血管病變引起。余以為醫學(xué)發(fā)展到今日,中醫也應與時(shí)俱進(jìn),應取其所長(cháng),不可固步自封,滿(mǎn)足于望聞問(wèn)切,應吸收西醫的長(cháng)處,特別是在診斷方面,更應吸收先進(jìn)技術(shù),如測血壓、化驗、CT、核磁檢查等,為病人負責。
    西醫認為中風(fēng)病變在臟腑者為腦溢血,在絡(luò )在經(jīng)者多為腦梗塞,那么中醫治中風(fēng)也應借助西醫的診斷技術(shù),注重腦血管方面的病情。首先確定是腦溢血還是腦梗塞,方可談治療方案。
    中醫的治療:
  按照治雜病的公式,
中臟腑者:主癥昏迷者(幾臟幾腑)+(氣、血、火、痰飲、濕、風(fēng))舌苔脈象===X病的要求。   
此病涉及到腦、心、肝膽、腎等臟腑,由氣、火、血、痰飲(脾虛、脾濕造成)主癥為突然昏仆。那么治療也應從這些藥物方面著(zhù)手。
  一、入臟入腑的治療:
      主癥其斟情選擇,針刺鼻尖,耳垂、太沖。十宣放血。
  陽(yáng)閉選至寶丹、陰閉用蘇合香丸、痰涎昏厥用搐鼻醒神散(牙皂、細辛)、脫癥用參附湯(人參、附子)。
    臟腑及火、痰飲用藥:
      1、腦腑選用黃芪  人參  連翹  升麻。
      2、心臟選用桂枝  北五加皮  淫羊藿。
      3、肝膽選用桑葉  菊花  鉤藤  青皮  枳彀以及石決明  龍骨  生鐵落  珍珠母
      4、腎臟選用山芋  山藥  生地  枸杞。
      5、火選用羚羊角  山梔  黃芩  龍膽草  夏枯草。
      6、痰飲選用二陳湯以及竹瀝  南膽星  猴棗  礞石  澤瀉  豬苓
在入臟入腑: 止血用血余碳、荊芥炒黑、白芨。
余先針刺鼻尖,耳垂、太沖、十指放血。用治入臟入府方:
    對于主癥選用至寶丹、蘇合香丸、搐鼻醒神散。
再用(連翹  羚羊角 勾藤  明天麻 山芋  生地  丹皮  白芍)十(石決明  龍骨  青皮  枳彀  天竺黃  竹茹  淡竹瀝 , 或半夏  南膽星  云苓)===中臟腑之基礎方,隨癥照上述用藥加減。
病在絡(luò )經(jīng)者,主證大多神志清醒(省清邪犯何經(jīng)+氣、血、火、痰飲、濕、風(fēng))舌苔脈象===X病的要求。   
祛痰選用猴棗、膽南星、青礞石、貝母、瓜蔞.....
活血選用丹參、三七、郁金、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川牛膝、水蛭、三棱、莪術(shù)、雞血藤
清火選用黃芩、大黃、龍膽草......
祛濕用云苓、豬苓、澤瀉、木通、苡仁、冬葵子、蟋蟀、螻蛄.赤小豆.....
祛風(fēng)用秦艽、防風(fēng)、桑桂枝、羌獨活、伸筋草、威靈仙、透骨草.....
凡中經(jīng)絡(luò )者須用疏經(jīng)活絡(luò )藥如路路通、王不留行、海風(fēng)藤、烏梢蛇、穿山甲、片姜黃、絡(luò )石藤......
氣虛則血滯,一般選補陽(yáng)還五湯加減:
黃芪60  連翹18 升麻18 生地15 山萸 12 太子參15  當歸15 桃仁12  紅花15  丹參30  川牛膝15  烏梢蛇9 桑寄生12  地龍 9  木耳......
對于入臟入腑(腦溢血)與在絡(luò )在經(jīng)(腦梗塞、腦血管痙攣)一定要診斷清楚,因治法相反,故應做CT、核磁共振檢查。
中風(fēng)多有后遺癥:
遇到半身不遂者,一定要審清初患時(shí)是中臟腑還是中經(jīng)絡(luò )。中臟腑的后遺癥,大多有瘀血,時(shí)間越長(cháng)越難治。
  1、半身不遂:一般氣虛者用補陽(yáng)還五湯、黃芪桂枝五物湯,效果不理想時(shí),余自擬一方:黃芪  連翹  升麻  山芋  干地黃  桑枝  桂枝  當歸  赤芍  王不留行  路路通  桃仁  紅花  川牛膝  地龍  川芎 云苓 澤瀉 蜈蚣 全蝎 烏梢蛇。
或用抗栓膠囊:當歸尾、丹參、僵蠶(麩炒)、壁虎、土鱉蟲(chóng)、蜈蚣、水蛭、蜂房、地龍、馬錢(qián)子(制)、人工麝香、蟾酥(酒制)、甘草、土獲苓、元胡索(醋制)、骨碎補(制)烏梢蛇(酒制)、虻蟲(chóng)(去翅)、穿山甲(沙燙)研末制成膠囊,每粒0.3克??诜?一次5-8粒.一日三次。系山西黃河中藥有限公司。由山西太谷縣龜齡山莊一號生產(chǎn)。配合湯藥效佳。用膠囊時(shí)去重復的藥味。

  2、口眼歪斜:牽正散(白附子、白僵蠶、全蝎)加味。
  3、舌喑不語(yǔ):資壽解語(yǔ)湯(防風(fēng)、附子、天麻、酸棗仁、羚羊角、肉桂、羌活、竹瀝水、甘草、生姜汁)加減
中風(fēng)最好配合針灸,無(wú)論急救還是后遺癥均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急救常用合谷、了中(鼻尖)、內關(guān)、太沖。后遺癥選用風(fēng)池、百會(huì )、啞門(mén)(慎刺,勿深)、曲池、合谷、外關(guān)、陽(yáng)陵泉、太沖、環(huán)跳等穴位。
此病應防患于未然,當高血壓、動(dòng)脈硬化時(shí)可用山西省中醫學(xué)院陳家禮教授方:生地、當歸、赤白芍、丹參、懷牛膝、雙鉤藤、天麻、生龍牡、天竺黃為基本方,配以山查、澤瀉、黑木耳可降脂降壓。
病例一:劉某某 男?。叮礆q 鄰居
  今晨突然昏迷不醒,找余前去。發(fā)現左手腳偏癱,口流痰沫 脈細弱 知中風(fēng)。急刺鼻尖、太沖,十宣、耳垂放血,神志清醒,睜眼望著(zhù)家人流淚,嘴唇顫動(dòng),不能出語(yǔ)。余囑小心送醫院搶救。經(jīng)醫院做CT檢查診斷為腦溢血。經(jīng)多方醫治仍不能說(shuō)話(huà)。后送省醫院神經(jīng)外科手術(shù),經(jīng)治多日只能吐出單字,不能表達意愿。出院后半身不遂,但能拄杖行走。前年突然打噴嚏,再度溢血逝世。
  余經(jīng)年門(mén)診,也不敢貽誤病人,遇此重癥一向送醫院搶救,故而始終沒(méi)機會(huì )全程治之,只能針灸急救。
病例二:  段某某  男 69歲 社員        五日前醒后發(fā)現右上肢沉重、麻、手不能握拳,張口感到語(yǔ)言不連貫,聲音微弱,照鏡發(fā)現右側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診時(shí)吐字不清,只能發(fā)單音,面色微黃,便不成形,四肢怠惰  脈緩舌苔白膩  此脾虛中風(fēng),合資壽解語(yǔ)湯意,用藥:      防風(fēng)3克  附子3克  天麻6克  羚羊角3鎊  肉桂3克 羌活6克  甘草3克  竹瀝水30CC  生姜三片  水煎服  三劑  一日一劑?。ㄗⅲ河嗵幏街袛的孔趾竺娴膭┝烤钥藶閱挝唬?nbsp;     二診:吐字清楚,但不連貫,右肢稍覺(jué)有力。前方加獲苓12克雞血滕15克  當歸12克  共服十二劑  手足應用自如,能上街吆喊賣(mài)菜。病例三:馮某某 女 42歲 職工
     工作勞累,前天早晨醒來(lái),發(fā)現左口角歪斜,說(shuō)話(huà)吐字不清,只能發(fā)單音。自述患有高血壓。囑測血壓(血壓90/150毫米汞柱)查CT(基底節缺血)脈緩舌質(zhì)淡紅  為脾虛中風(fēng)  用藥:    羌活6克  防風(fēng)3克  天麻9克  酸棗仁9克  羚羊角3磅  附子3克  竹瀝水20CC  甘草3克  生姜汁3滴  水煎服  共服九劑  語(yǔ)言能講清楚。
病例四  成某某 男 63歲 居民
        素日血壓高常服心痛定一日一片。昨與家人爭吵,忽覺(jué)頭暈,頭重腳輕,左嘴角抽搐,急來(lái)就診。顏面潮紅,步態(tài)不穩 脈弦而有力 舌質(zhì)紅  怒則傷肝,血氣上逆,沖腦血脈,中風(fēng)先兆,治宜熄風(fēng)潛陽(yáng),用調整肝陰方加味:
    桑葉15克 菊花15克 鉤藤18克 天麻15克 木賊草12克 生地15克 白芍15克 女貞子15克 旱蓮草18克 枸杞子10克 珍珠母45克 龍骨24克 石決明24克 炒棗仁15克 甘草6克 三劑 每隔六小時(shí)煎服一次,36小時(shí)服完。同時(shí)加大心痛定量:早一片晚半片。
  二診  頭不暈,嘴角不抽,步也穩 脈弦 舌質(zhì)紅  原方再服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診 諸癥皆失,囑西藥仍服一片半,常服杞菊地黃丸。         
病例五 崔某某 男 62歲 職工
          走路向左側歪斜,踉蹌,語(yǔ)言遲鈍,蹇澀 。西醫診斷高血壓、腦血栓、輕度腦萎縮。脈沉弱 舌質(zhì)紅  此為中風(fēng)后遺癥,由于腦絡(luò )瘀阻之故。選方補陽(yáng)還五湯加減:
    黃芪60克 連翹18克  升麻18克 當歸10克 桃仁12克 紅花15克 丹參30克 川牛膝15克 烏稍蛇12克  桑寄生12克 地龍18克 山芋12克 木耳6克  照此方加減,黃芪一次用至120克,先后服三十多劑。走路不歪斜,語(yǔ)言也流暢。因醫藥費報銷(xiāo)限制,中斷治療。后在街頭相遇,囑每天早晚吃核桃二個(gè)、大棗三枚,嚼爛。有助恢復腦萎縮。 
病例六  王某 男  63歲 企業(yè)家 
          中風(fēng)有病、癥之分,《傷寒論》太陽(yáng)篇中所言中風(fēng)是癥,《金柜要略》的中風(fēng)是病。中風(fēng)一病,古今患者多矣,視為重危病。如今所言中風(fēng),多與西醫所說(shuō)的高血壓、動(dòng)脈硬化有關(guān)。大多頭重足輕,脈弦直而有力,最忌惱怒勃發(fā),恐成偏枯?;颊卟賱谶^(guò)度則頭暈,前不久發(fā)現左手稍有麻木,伸屈不利。舌質(zhì)紅。此為中風(fēng)先兆,勸息心靜養,用柔肝滋腎重鎮之品:
    桑葉12克 菊花15克 鉤藤18克  生地18克 女貞子15克 旱蓮草15克  淮牛膝18克  木爪12克  當歸12克 白芍15克 何首烏18克 丹皮15克 絡(luò )石藤18克  桑枝12克 龍骨20克 珍珠母45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一日一劑  服至六劑 頭不暈,服至十二劑 手不麻 后照此方加減服卅余劑,囑多吃素食,常服杞菊地黃丸。后將企業(yè)交付其子經(jīng)營(yíng),注重修性養身,至今六年未犯病。
病例七  秦某  女  49歲
        自訴血壓素高,不時(shí)眩暈,指麻,頭痛,耳鳴,面時(shí)潮紅,復因惱怒,乃成中風(fēng),神識半明半暗,言騫痰鳴,左肢不用,面熱足冷,溲短便秘,脈弦數舌邊紅,苔中黃。病經(jīng)二日,此為血隨氣火上升,腦為血菀。宗《外臺》元侍郎希聲方法加牛膝降血治之。    羚羊角一錢(qián)五分  菊花三錢(qián) 杏仁三錢(qián)  川芎一錢(qián)五分 白芍三錢(qián)  干姜四分 生甘草八分  苡仁四錢(qián) 靈磁石一兩  牛膝五錢(qián)  水煎服。
    二診:前方于一日內連服二劑,昏睡漸醒,而不時(shí)太息,語(yǔ)言仍騫,痰鳴已少,自言胸中悶熱,惟有難言痛苦,再用《外臺》法加減治之。羚羊角一錢(qián)五分 川連一錢(qián)  朱獲神三錢(qián) 珍珠母一兩 菊花三錢(qián)  川芎八分 赤芍三錢(qián)  水煎  竹瀝一杯沖服  日連服二劑。
    三診:胸中悶熱已除,神識轉清,大便得暢行一次,是川連、竹瀝瀉心肝火的效果。且已知饑欲食,左手亦覺(jué)能動(dòng),宜更方養陰平肝為法。生地五錢(qián)  麥冬四錢(qián) 菊花三錢(qián) 石決明一兩  白芍二錢(qián) 生甘草八分 加原金斛三錢(qián) 苡仁五錢(qián) 牛膝二錢(qián) 水煎 服  三劑
    四診:神清能食,舌轉淡紅而潤,手足也能抬舉,惟持物步履乏力,乃更方調理。吉林參須二錢(qián) 當歸 白芍各三錢(qián) 于潛術(shù)二錢(qián) 清灸草八分 金釵斛  川續斷  朱獲神 柏子仁  鹿角霜各三錢(qián)  黑豆四錢(qián)  紅棗四枚 水煎服。五劑后,從原方加減,至半月全愈出院。
  按:此癥肝陽(yáng)素虛,復因動(dòng)怒氣上,血隨氣升,致成大厥,故急用平肝瀉火重劑,辛得血降厥反,未致危殆;繼而養陰平肝及益氣養血兩 法,培本調理,病得全愈,此也隨癥施治之效果也。 
  (此一案選自《中風(fēng)專(zhuān)輯》299頁(yè),上??茖W(xué)技術(shù)出版社,因治療效佳故選錄)
附各家治中風(fēng)的經(jīng)驗:
     張錫純:腦充血證即《內經(jīng)》之所謂厥證。亦即后世之
誤稱(chēng)中風(fēng)證。愚十余年來(lái)治愈此證(腦充血前兆癥)頗多,曾酌定建瓴
湯一方,服后能使腦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腦充血之證自
愈。爰將其方詳列于下,以備醫界采用。    生淮山藥30克 懷牛膝30克 生赭石24克(軋細) 生龍骨18克(搗細) 生牡蠣18克(搗細) 生懷地黃18克 生杭芍12克 柏子仁12克磨取鐵銹濃水以煎藥。此方以治腦充血者,必服至脈象平和,毫無(wú)弦硬之象,而后始可停止也。若大便不者,去赭石,加建蓮子(去心)9克;若畏涼者,以熟地易生地?! ≡诮蛟螙|門(mén)里友人遲華章之令堂,年七旬有四,時(shí)覺(jué)頭目眩暈,腦中作疼,心中煩躁,恒覺(jué)發(fā)熱,兩臂作撐脹不舒,脈象弦硬而大,知系為腦充血之朕兆,治以建瓴湯,連服數劑,諸病皆愈?!    ?nbsp;  
                   《衷中參西》中冊  許國禎:靈犀丹,治一切諸風(fēng),言語(yǔ)蹇澀,心神昏憒。犀角屑 天麻 防風(fēng) 川羌活 木香 吳白芷 甘菊 白僵蠶(炒) 天南星(牛膽制) 甘草 地骨皮 山藥 薄荷葉 川芎 蔓荊子 麻黃(去根節) 當歸 肉桂(去粗皮)各30克 干蝎蛸15克 麝香(別研)6克 白花蛇(酒浸,去皮骨,焙干)60克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30克作8丸,朱砂75克為衣。每服1丸,不拘時(shí)候,細嚼人參湯化下;或茶酒亦可?!                 队幵悍健?br>寒癥方
許叔微:星附散,治中風(fēng)
雖能言,口不喁斜,而手足亸曳,脈虛浮而數,風(fēng)中腑也。天南星(大者) 半夏(二味薄切,姜汁浸透) 黑附子(炮裂,去皮臍) 白附子(炮微黃) 川烏(灰火炮裂,去皮尖) 白僵蠶(去絲嘴,炒) 沒(méi)藥(別研) 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6克,水酒各1盞,同煎至8分,去滓,熱服,二三服汗出瘥。頃在桐廬,有人患此癥,三投此藥,得汗,手足能舉。
               《普濟本事方》卷一            
陶承熹:千金不換餅,治手足拘攣,雖跛至十余年者,俱效。雄黃1.5克 細辛 官桂 牙皂 川烏 羌活 骨碎補 白附子各3克 蒼術(shù)3克 麝香0.9克水和作餅,棋子大。先將筷頭點(diǎn)患處,凡遇酸痛異常,即系受病之源,或一二處以墨記之,用藥餅安上,以艾灸之,以筋脈能動(dòng)而止。
               《惠直堂經(jīng)驗方》卷二                                           
熱證  
任應秋:制豨薟至陰湯,治中風(fēng)陰虛證。制豨薟50克 干地黃15克 鹽知母20克 當歸15克 枸杞子15克 炒赤芍20克 龜板10克 牛膝10克 甘菊花15克 郁金15克 丹參15克 黃柏5克
                    《名老中醫醫話(huà)》                                                              何炎?:臨床數十年,應用苦辛寒降湯急救腦血管意外病人多例,獲效甚佳。石膏30克 滑石30克 寒水石30克 磁石30克 牡蠣30克 石決明30克 羚羊角4.5克 鉤藤15克 川貝9克 秦皮15克 草決明18克 蒺藜18克水煎后沖竹瀝2盅,姜汁少許,再化至寶丹l丸(3克),急用?!               肚Ъ颐罘健飞蟽浴               ?  
王其祥:近年來(lái)采用加減羚羊角湯方配合針灸,治療腦血管意外病人14例,除一例病勢重駕而死亡之外,余均獲顯著(zhù)效果。羚羊角粉3克(沖服) 龜板12克 生白芍18克 石決明15克 鉤藤15克 生地15克 杭菊花9克 炒草決明9克 膽南星9克 蟬蛻6克 石菖蒲6克 粉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l(shuí)劑?!          ?nbsp;           《千家妙方》上冊虛 證  王清任:補陽(yáng)還五湯,治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語(yǔ)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干燥,小便頻數,遺尿不禁。黃芪120克(生) 歸尾6克 赤芍4.5克 地龍3克(去土) 川芎3克 桃仁3克 紅花3克水煎服。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風(fēng)3克,服4-5劑后去之。                                  《醫林改錯》下卷  陳士鋒:有人平居無(wú)恙,只覺(jué)手足麻木,尚無(wú)口眼{口咼}斜等癥,人以為風(fēng)中于內,三年后必有暈仆之癥矣。方用釋麻湯。人參3克 當歸9克 黃芪9克 茯苓9克 半夏3克 白芥子3克 陳皮3克 白術(shù)9克 甘草1.5克 附子0.3克 柴胡2.4克水煎服。一連4劑,而手足自然不麻不木矣。倘仍然麻木,前方加倍再服4劑,未有不愈者。                                《辨證奇聞》卷八  實(shí) 證  張錫純:鎮肝息風(fēng)湯,治內中風(fēng)證,其脈弦長(cháng)有力,或上盛下虛,頭目時(shí)常眩暈,或腦中時(shí)常作疼發(fā)熱,或目脹耳鳴,或心中煩熱,或時(shí)常噫氣,或肢體漸覺(jué)不利,或口眼漸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暈,至于顛仆,昏不知人,移時(shí)始醒,或醒后不能復原,精神短少,或肢體痙廢,或成偏枯。懷牛膝30克 生赭石(軋細)30克 生龍骨(搗碎)15克 生牡蠣(搗碎)15克 生龜板5l克(搗碎) 生杭芍15克玄參15克 天冬15克 川楝子(搗碎)6克 生麥芽6克 茵陳6克 甘草4.5克。心中熱甚者,加生石膏30克;痰多者,加膽星6克;尺脈重按虛者,加熟地黃24克、凈萸肉15克;大便不實(shí)者,去龜板、超石,加赤石脂30克?! L治一媼,年過(guò)七旬,陡然左半身痿廢,其左脈弦硬而大,有外越欲散之勢,投以鎮肝熄風(fēng)湯,又加凈萸肉30克,l劑而愈。                                《衷中參西》上冊任應秋:制豨薟至陽(yáng)湯,治中風(fēng)陽(yáng)虛證。九制豨薟草50克 黃芪15克 天南星l0克 白附子l0克 川附片10克 川芎5克 紅花5克 細辛2.5克 防風(fēng)10克 牛膝10克 僵蠶5克 蘇木10克                                《名老中醫醫話(huà)》                                                                                                                               [食療方]王懷隱:薏苡仁粥,治中風(fēng),筋脈攣急,不可屈伸,及風(fēng)濕等。薏苡仁30克 薄荷6克 荊芥6克 蔥白6克 鼓15克 上件藥,先以水3大盞,煎薄荷等,取汁2盞,入薏苡仁,煮作粥,空腹食之?!              妒セ莘健肪砭攀?br>虞摶:九藤酒,治遠年痛風(fēng),及中風(fēng)左癱右瘓,筋脈拘急,日夜作痛,叫呼不已等證,其功甚速。青藤 釣鉤藤 紅藤 丁公藤 桑絡(luò )藤 菟絲藤(即無(wú)根藤) 天仙藤(即青木香) 陰地蕨(名地茶,取根)各12克 忍冬藤 五味子藤(俗名紅內消)各60克上細切,以無(wú)灰老酒5000毫升,用磁罐一個(gè)盛酒,其藥用真綿包裹,放酒中
浸之,密封罐口,不可泄氣,春秋7日,冬10日。夏5日。每服1盞,日3服,病在上,食后及臥后服;病在下,空心食前服?!             ?nbsp; 《醫學(xué)正傳》卷四
                                 

           痹 病

痹病今稱(chēng)之為痛風(fēng)。痹者閉也,以血氣為邪所閉,不得通行而為病。內經(jīng)痹論曰;凡痹之客五臟者。肺痹者,煩滿(mǎn)喘而嘔-------心痹者,脈不通,煩則心下鼓,暴上氣而喘,噎干善噫,厥氣上則恐。肝痹者,夜臥則驚,多飲數小便,上為引如懷。腎痹者,善脹,尻以代踵,脊以代頭。脾痹者,四肢懈惰,發(fā)咳嘔汁,上為大塞。腸痹者,數飲而出不得,中氣喘爭,時(shí)發(fā)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內痛,若沃以湯,灑于小便,上為清涕。陰氣者,靜則神藏,燥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淫氣喘息,痹聚在肺。淫氣憂(yōu)思,痹聚在心。淫氣遺溺,痹聚在腎。淫氣乏竭,痹聚在肝。淫氣肌絕,痹聚在脾。諸痹不已,亦益內也。其風(fēng)氣勝者,其人易已也。
又曰:風(fēng)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 又曰:風(fēng)氣勝者為行痹;蓋風(fēng)者善行數變,故為其痹 ,則走注歷節,無(wú)有定所,是為行痹,此陽(yáng)邪也,曰:寒氣勝者為痛痹,以血氣受寒則凝而留聚,聚則為痛,此陰邪也。曰:濕氣勝者為著(zhù)痹,以血氣受濕而濡滯,濡滯則肢體沉重而疼痛頑木,留著(zhù)不移,是為著(zhù)痹,亦陰邪也。
由此可見(jiàn),痹之為病,由五臟虛閉,又受風(fēng)寒濕所致。所謂邪之奏正氣必虛。
根椐公式:  疼痛性質(zhì)(五臟六腑的病變)+(風(fēng)、寒、濕邪犯)舌苔脈象===痹病
  制定治療:
        1、苡仁、陳皮行脾痹之氣。
        2、紫苑、貝母行肺痹之氣。
        3、人參、丹參行心痹之氣。
        4、菊花、棗仁行肝痹之氣。
        5、牛膝、澤瀉行腎痹之氣。
    六腑各腑從五臟之相表里,其痹用藥從五臟之行痹,
    行痹(如若是脾痹之癥)+(風(fēng)邪)舌苔脈象===秦艽  羌活(苡仁  陳皮  當歸  牛膝)+(防風(fēng) )有熱加黃芩  車(chē)前子
    痛痹(如若是腎痹之癥)+(寒邪)舌苔脈象===羌活 獨活 防風(fēng)(牛膝 澤瀉 當歸  川芎 )+(桂枝 附子 肉桂)日久可加云苓、人參
    著(zhù)痹(如若是脾痹之癥)+(濕邪)舌苔脈象==== 秦艽  羌活  元胡(白術(shù)  苡仁 陳皮 當歸  川芎)+(蒼術(shù))濕熱在下加防己  木瓜;在上者加桑枝  威靈仙
病例一:  孟某某  女  12歲  學(xué)生
  右手指食、中、無(wú)名指之第二、三關(guān)節,左手指食、中指之二、三關(guān)節紅腫如杵狀,疼痛,西醫謂類(lèi)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炎,用抗風(fēng)濕藥、激素無(wú)效,前來(lái)就診 脈弱  舌質(zhì)邊紅 此為骨病,肝風(fēng)腎虧,導至骨節氣滯血瘀之故,屬于痹病用藥:
    桑葉  赤芍  鉤藤  防風(fēng) 片姜黃 桂枝 丹皮 路路通 王不留行  三棱  羌活 炮甲珠 生姜 大棗  一日一劑  水煎服  外貼獨角羔?!》ザ鄤┠[消痛止。
病例二: 賈某某男37歲農民
     背痛、沉重多日,自述遭雨后發(fā)覺(jué) 脈濡 舌苔白膩,著(zhù)痹 用藥:秦艽18 羌活15 防風(fēng)15 蒼術(shù)18 苡仁30當歸15  川芎15桑枝15  威靈仙15 云苓18甘草9三劑一日一劑 先后加減服十二劑愈。
病例三  痹痛起于長(cháng)夏,愈而復作。今又月余。初起手足關(guān)節等疼痛而且腫。此固痹也,濕甚于風(fēng),則兼腫。前賢謂風(fēng)寒濕三氣,合而為痹也。又有行、著(zhù)、痛三痹之別??芍园Y中必當細辨也。今諸處皆愈。惟左膝猶腫攣難伸,膝外側之筋時(shí)或制痛。聞木聲亦痛。此痹在陽(yáng)明而少陽(yáng)也。舌黃不渴,胃鈍不納,易汗,脈濡澀,濕勝于氣顯然矣。宜專(zhuān)治陽(yáng)明,以通絡(luò )化濕治少陽(yáng),以養絡(luò )熄風(fēng)。冀其速效,不致糾纏成疾。
  潞黨參  川牛膝  威靈仙 酒炒歸須 生冬術(shù)  木防已  秦艽  川黃柏  苡仁  稀薟草 木瓜 丹皮 忍冬藤 桑寄生
  (選 自張千里。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血 痹

    《金匱要略》證治第六曰:?jiǎn)?wèn)曰:血痹病從何而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shí)動(dòng)搖,加被微風(fēng),遂得之。但以脈自微澀,在寸口關(guān)上小緊,宜針引陽(yáng)氣,令脈和緊去則愈。
    又曰:血痹,陰陽(yáng)俱微,寸口關(guān)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和,如風(fēng)痹狀,黃芪桂枝五物湯主之。   
    由此可見(jiàn):身體和如風(fēng)痹狀(骨弱肌膚盛)+(風(fēng))脈關(guān)上微尺中小緊====血痹
  *  黃芪桂枝五物湯:黃芪三兩  芍藥三兩  桂枝三兩  生姜六兩  大棗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
  * 以下凡是《金匱要略》等經(jīng)典著(zhù)作中的方藥劑量遵原書(shū)分量摘抄,醫今人病時(shí)應折算成現代的計量。
病例:邱某某 男?。担硽q 職工
   年過(guò)花甲,自恃體壯,騎摩托兜風(fēng)后,全身不適,肘彎紅斑隱隱、拘緊疼痛,木型體質(zhì) 脈澀 舌苔白薄 此血痹 用藥:
  黃芪18  當歸15 赤白芍藥各12  川芎15 熟地15 桂枝9 防風(fēng)3 葛根9 伸筋草18 王不留行10 生姜三片 大棗五枚 水煎服 三劑 一日一劑 
二診:三劑后紅斑消 也不拘緊,前方減葛根、伸筋草 三劑一日一劑 水煎服,后又服三劑愈。

        胸 痹

  《金匱要略》師曰:夫脈當取太過(guò)不及,陽(yáng)微陰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責其極虛也。今陽(yáng)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性以其陰弦故也。
  《醫門(mén)法律》:胸痹總因陽(yáng)虛,故陰得乘之。
  《諸病源候論》:寒氣客于五臟六腑,因虛而發(fā),上沖胸間,則為胸痹。   
  由此可見(jiàn),此病是:胸痛(上焦、肺、心陽(yáng)虛 )+(寒、痰濁、
瘀血)舌象脈====胸痹
    治療法則:1、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氣,寸口脈沉而遲,關(guān)上小緊數,瓜蔞薤白白酒湯主之。
    瓜蔞一枚(搗) 薤白半升  白酒七升  可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2、胸痹不得臥,心痛徹背者,瓜蔞薤白半夏湯主之。
    瓜蔞一枚  薤白三升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日三服
          3、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mǎn),脅下逆搶心,枳實(shí)瓜蔞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枳實(shí)四枚  厚樸四兩  薤白半斤 桂枝一兩  瓜蔞一枚(搗)  右五味以水五升,先煮枳實(shí)、厚撲取二升,去滓,內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人參  甘草  白干  姜術(shù)各三兩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取升,日三服。
          4、胸痹,胸中氣塞,短氣,獲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 
    獲苓 三兩  杏仁五十個(gè)  甘草一兩  右三味以水斗,煮取五升, 溫服一升,日三服。
    橘皮一斤  枳實(shí)三兩  生姜半斤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5、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薏苡仁十五兩  大附子十枚(泡) 右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 日服。  6、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姜枳實(shí)湯主之。
    桂枝三兩  生姜三兩  枳實(shí)五枚  右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7、心痛徹背,痛背徹心,烏頭赤石脂丸主之。
      蜀椒一兩(一法分二) 附子半兩(炮)干姜一兩(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兩(一法二分) 烏頭一分(泡)  右五味,末之,密蜜丸如桐 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
    胸痛也可引起心陽(yáng)虛而生瘀血,導至心痛。故《金匱》附九痛丸,治九種心痛。  附子三兩 (炮)巴豆一兩(去皮心熬研如脂)生狼牙一兩(灸香)人參 干姜 吳茱萸各一兩 右六味末之,煉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
病例一 劉某某  男  58歲  干部
         胸痛,時(shí)而涉及至背后,痛劇時(shí)心慌不安 脈數 舌紅  此為胸痹,久則心陽(yáng)虛而血瘀,西醫會(huì )診:冠心病。中醫謂胸痹 用藥:
  瓜蔞一枚  薤白25 克  枳實(shí)10 克 半夏12克 桂枝12克  北五加皮12 克  當歸12克  赤芍15 克 桃仁12 克  灸甘草9克  水、酒煎服  一日一劑  六劑胸痛止。
病例二 王某某  男  36歲  個(gè)體經(jīng)商者 
        胸悶,氣憋,喜太息,心慌  脈數弱 舌質(zhì)紅  此由心力不足所致  病名胸痹也。選方:
    桂枝12克 黨參15克 當歸12克 丹參30克 瓜蔞15克 枳實(shí)10克 薤白12克 半夏12克  三劑  水煎服  水酒各半煎  一日一劑(注意!必用水酒煎)
    二診  僅有胸悶,較前減輕,再服三劑。
    三診  諸癥失,脈仍無(wú)力,用調整心陽(yáng)方二劑。
病例三  劉某某  男  58歲  干部
          胸痛,時(shí)而涉及至背后,痛劇時(shí)心慌不安 脈數 舌紅  此為胸痹,久則心陽(yáng)虛而血瘀,胸痹 西醫會(huì )診:冠心病。用藥:
    瓜蔞一枚  薤白25 克  枳實(shí)10 克 半夏12克 桂枝12克  北五加皮12 克  當歸12克  赤芍15 克 桃仁12 克  灸甘草9克  水、酒煎服  一日一劑  六劑胸痛止。
 
消 喝

  《內經(jīng)》五變篇曰:“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
    木藏篇曰:“五臟脆者,皆善病消癉易傷。”
    舉痛論曰:“癉熱焦渴。”
    脈要精微論曰:“癉成為消中。”
  奇病論曰:“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口干也。此肥美之所發(fā)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mǎn),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景岳全書(shū)》說(shuō):“三消之病,三焦受病也,上消者渴癥也,大渴引飲,隨飲隨喝。以上焦之津液枯涸,而不知心脾陽(yáng)明之火,皆能熏蒸而熱 ,故又謂之鬲消。中消者,中焦病也,多食善饑。不為肌肉,而日加消瘦,其病在脾胃。又謂消中也。下消者,下焦病也,小便黃赤,為淋為濁,如膏如脂,面黑耳焦,日漸消瘦,其病在腎。故又名腎消也”
張景岳又曰:三消證,古人以上焦屬肺,中焦屬胃,下焦屬腎,而多從火治,是固然也,然以余論,則三焦之火多有病于腎,而不由乎命門(mén)者。夫命門(mén)為水火之腑,凡水虧癥固能為消為渴,而火虧癥亦能為消為渴者何也?蓋水不濟火,則火不歸源,故有火游于肺而為上消者,有火游于胃而為中消者,有火爍陰精而為下消者,是皆真陰不足,水虧于下之消證也。又有陽(yáng)不化氣則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則有降無(wú)升,所以直入膀胱而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陽(yáng)不足,火虧于下之消證也。 
由此可見(jiàn):溲多、焦喝、消瘦、多食善饑(腎脾胃心肺三焦)+(火濕痰飲瘀濁)舌苔脈象===消渴
治中消應滋腎陰、脾胃用藥:生地  枸杞 旱蓮草  女貞子  (用量參照腎病方比例為3:1:2:2)山藥  玄參  于術(shù)  知母  黃連為主方。
治下消應用藥:生地  枸杞子 旱蓮草  女貞子 (注意用量) 丹皮  獲苓  澤瀉  山藥  山芋  黃柏  知母為主方。
若久病腎陽(yáng)衰者用金匱腎氣丸加減(熟地  丹皮  山芋  山藥  獲苓  澤瀉  附子  肉桂)為主方。
治上消應用藥:西洋參 沙參 知母 桑白皮 麥冬 天花粉 山梔 
若三焦均病時(shí),用上述三方加減治之。
余制一方名曰“糖尿清”:山萸、白芍、生地、女貞子、旱蓮草、枸杞、西洋參、沙參、玄參、麥冬、知母、天花粉、云苓、石斛、升麻、枳彀、澤瀉、黃連、黃芩、葶藶子、貝母、五味子、郁金、丹參等藥制成散劑、膠囊,口服。效果不錯。
            病例一、樊某某  男  47歲 干部
        口渴,尿多,體重下降,腰腿酸困,無(wú)性欲  脈無(wú)力 舌質(zhì)淡白 屬脾腎兩虛  建議到醫院化驗:尿糖(++)血糖10。2毫摩爾/升(后將單位略去)(該院正常范圍為3。9至5。6)定為2型糖尿病。開(kāi)始服“糖尿清”,一月癥狀失,二月面有光澤,體重增加,有性欲,囑暫時(shí)不要過(guò)性生話(huà)。四月血糖至6。6。五月血糖正常,精神飽滿(mǎn)。囑再服一月,可以過(guò)有節制的性生活。
            病例二、王某某  男 41歲 干部
      飲多、尿多、食多,身弱乏力,面色晦暗,看電視模糊,情緒低落 脈虛弱  舌質(zhì)淡白  脾腎兩虛,三焦氣化失調。消渴。查血糖8。5(該院正常為3。8至6)服“糖尿清”一月諸癥失,二月體重增加, 三月視力恢復。尿糖(—)血糖6。5,四月血糖5。3,五月鞏固?,F已康復。囑注意飲食,不可再多食甘肥之物,因有易患糖尿病的體質(zhì)(遺傳基因缺如)。
          病例三 牛某 男?。叮禋q 軍人
   患糖尿病半年多,服降糖靈 尿糖仍在3-4(+)尿多,消瘦。據說(shuō)體重原有80公斤,現在不到60公斤。面色晦暗。脈沉弱舌質(zhì)淡紅。消喝。用藥:生熟地各15 山萸18 山藥18 天花粉18知母12 沙參15 太子參24 丹皮15 云苓12 玉竹12芡實(shí)15 桑螵蛸15 水煎服 服至十五劑諸癥失,尿糖(+)血糖8.7后服“糖尿清”血糖正常,囑逐漸減少降糖靈量,其間血糖時(shí)有反復,服至30劑 血糖方恢復正常,停服降糖靈后,又服十多劑鞏固。

                      痙 病 
                                                                         
  足寒,惡寒面赤之類(lèi)。痙病之癥,脊背反張,頭搖口噤,戴眼項旨,四肢拘急,或身熱
    《內經(jīng)》至真大論曰:諸痙項強,皆屬于濕;諸暴強真,皆屬于風(fēng)。厥陰在泉,客勝則大關(guān)節不利。內為痙強拘瘛,外為不便,主勝則筋骨繇并,腰腹時(shí)痛。
    生氣通天論曰: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 纟耍 )短,小筋弛長(cháng),( 纟耍 )短為拘,弛長(cháng)為痿。
  繆刺論曰:邪客于足太陽(yáng)之絡(luò ),令人拘攣背急,引脅而痛。
    此病為氣血兩虛,再受六淫外邪,爍血耗氣,陰虛內熱,或是瘡家發(fā)汗,反奪津液,又受外邪,隨感內郁,郁則為熱,熱極生風(fēng),而痙作。
    其癥無(wú)汗,脈浮弦緊而有力者為剛痙;多汗,脈微弱澀數而無(wú)力者為柔痙。
    主癥為痙(氣、血、津 液)+(外邪)舌苔脈象===痙病
    剛痙:癥見(jiàn)肢體拘攣,掉??卩?,頭傾戴眼,角弓反張溫  體熱面紅 無(wú)汗。
    葛根  當歸 川芎 白芍  秦艽  黃芩  防風(fēng)  羌活  甘草  生姜為基礎方           
  如有風(fēng)加荊芥;如有寒加桂枝;如有濕加蒼術(shù);如有火加重黃芩加連翹
    柔痙:癥見(jiàn)四肢抽搐而振掉、口噤、目竄,面青畏寒,汗出雨,周體煩痛,口熱鼻涼。
    葛根 人參 當歸  白芍  秦艽  荊芥  黃芩  桂枝  甘草
    如氣血兩虛加黃芪  何首烏;如汗多加黃芪  防風(fēng)去荊芥;如虛熱加太子參  天、麥冬 知母。
  病例 高某某 男?。矗矚q 職工  
     頭痛、后脖子疼,已有六年。醫治多年無(wú)效。西醫認為是神經(jīng)衰弱,中醫認為是腎虧。多夢(mèng)。面色蒼白 齒枯無(wú)光澤。脈緩舌質(zhì)淡紅。此腎陰虛、痙癥。用藥:
葛根24 桂枝12 白芍15 灸甘草10 藁本15 蔓荊子18 生姜兩片 大棗三枚 二劑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頭痛減,脖不痛,左右轉也不痛。想不到外感風(fēng)寒竟盤(pán)踞六年之久,細問(wèn)病史,果然是當年感冒時(shí)得的。用柴葛解肌湯加藁本15 蔓荊子18 二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診:諸癥均失,動(dòng)即汗出。此時(shí)發(fā)散藥量重之故。用藥:
黃芪24 桂枝8 白芍10 龍骨20 生牡蠣20 生地15 山萸15 山藥15 遠志15 灸甘草8 生姜一片 大棗三枚。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四診;動(dòng)時(shí)汗已少,少眠、心煩、夢(mèng)多。上方黃芪減為15 加人參15 女貞子15 旱蓮草15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五診:入眠時(shí)間比前長(cháng),夢(mèng)也少。上方加炒棗仁15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囑多服六味地黃丸。
             
      關(guān) 格

    也稱(chēng)噎膈?!秲冉?jīng)》脈度篇曰: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故邪在腑則為陽(yáng)脈不和,陽(yáng)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前陽(yáng)氣盛矣。陽(yáng)氣太盛則陰不利,陰脈不利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氣盛矣。陰氣太盛,則陽(yáng)氣不能榮也,故曰關(guān)。陽(yáng)氣太盛,陰氣弗能榮也,故曰格。陰陽(yáng)俱盛,不得和榮,故曰關(guān)格。關(guān)格者,不得盡期而死也。
    患此病者,初多因憂(yōu)思郁結,勞心耗血,傷肺津液涸,勞心血損,以致咽喉胃腸干澀,不能下咽食物。所以出現此種癥狀,最先必是腎虧不能生精血矣。以至陰陽(yáng)二氣不能榮,久則津液變?yōu)樘碉?,血液變?yōu)轲鲅?,痞結于胃脘,則成噎膈也。
    由此可見(jiàn),病機涉及到腎、肺、心、腸胃諸臟腑的氣滯,以至痰飲、瘀血,越聚越多,形成腫塊,阻塞胃脘,不能下咽食物。
    主癥:吞咽困難(腎、肺、心、胃腸)+(痰飲、瘀血、腫物)舌苔脈象===關(guān)格。 
  柿蒂  杵頭糠  代赭石 (生地  川牛膝  肉蓯蓉  紫苑  陳皮  天、麥冬 知母  人參  丹參  厚樸 枳實(shí) )+(川貝母  云苓  半夏  澤瀉  瓜蔞  猴棗  桃仁  紅花  路路通  三梭  莪術(shù)  兩頭尖 山查)
    氣虛陽(yáng)微者可加附子  肉桂  枸杞子
    還可以用抗癌的藥物如白花蛇舌草、半枝蓮之類(lèi)的藥物。
    此方是噎膈已成而設立的,早期病人可根椐病情減味。   
    患此病者早期認為一般胃病,不以為然,以至吞咽困難已成噎膈方才就醫,故而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shí)間,余初步統計,此種病十有七
八是西醫所說(shuō)的賁門(mén)癌,尤其是到晚期,正如《內經(jīng)》所言:不得盡期而死矣。故早期發(fā)現很重要。如何做到早期發(fā)現,應借助于西醫的內窺鏡檢查,如用上方治療。效果不佳,應速求西醫,手術(shù)治療,不可耽誤病人。
病例三 沙某 女?。常稓q 工人
      吞咽時(shí)有不利,找省城某名醫診治為噎膈,服藥多劑,時(shí)有好轉,竟能咽下硬食,后突然咽不下云,做食道鏡查,確診為賁門(mén)癌,手術(shù)后痛苦不堪,受盡拆磨,半年后去世。
  余做為教訓,凡遇此類(lèi)病,必囑患者做食道鏡查。
病例二 牛某某 男?。叮睔q 教師
    食硬食不適。喜熱食。脈緩 舌苔白 囑食道鏡檢查。確診為賁門(mén)癌。在省城腫瘤醫院手術(shù)。今已十余年,只是消瘦,無(wú)其他癥狀。
病例三、韓某某 男 71歲 退休工人食道癌,術(shù)后二年,近日吞咽困難,只能喝水、牛奶。消瘦。左鎖骨上窩有硬結。舌質(zhì)淡紅脈數弱 性屬關(guān)格 出方:柿蒂12代赭石18旋復花(布包)15牛川膝15天、麥冬各15 太子參18厚樸10川貝母10云苓15半夏15陳皮12路路通10桃仁10瓜蔞10杏仁10白花蛇舌草30竹茹15灸甘草9姜兩片大棗三枚 水煎服一日一劑,小口許許咽下。二診:能食肉丸、水餃。原方再服三劑。三診:能吃普食?!〔±?、  吳某某  女 4 8歲
        近日進(jìn)食,感到胸膈中阻塞,咀嚼濕潤,方能咽下。形瘦,膚燥,口干,便秘。又逢更年,經(jīng)水不斷,動(dòng)輒發(fā)怒  舌質(zhì)紅,脈弦數。肝火爍陰,胃液虧乏,漸成噎膈。愚每遇這樣病情,恐耽誤病人,總要囑食道鏡檢查,排外食道癌(有過(guò)貽誤手術(shù)最佳時(shí)間的教訓)?,F得知已做檢查,未見(jiàn)癌變。因服西藥多種,效不明顯,前來(lái)就診。
    竹茹9克 枳彀9克 枇杷葉15克 天花粉15克 天麥冬各12克 桑葉15克 薄荷克10克 代赭石18克 肉蓯蓉12克 甘草6克 蜂蜜二兩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后加蜂蜜溶化。飯后仰臥小口徐徐咽下。
  三劑口不干,大便變軟,吞咽時(shí)胸中稍微松寬。前方減去肉蓯蓉、蜂蜜改為一兩。
  十二劑后,吞咽順利。減去代赭石。加青蒿、黃芩、山梔。
  十五劑后,膚潤,經(jīng)停。囑多服麥味地黃丸調理。
病例五  向來(lái)翻胃,原可撐持。秋季驟加驚擾,厥陰陡升莫制,遂廢食不通,消喝不已,如心熱嘔吐涎沫。五味中喜食酸甘。肝陰胃汁,枯槁殆盡,難任燥藥通關(guān)。胃屬陽(yáng)明,宜涼宜潤。肝為剛臟,宜柔宜和。酸甘兩濟其陰。
    烏梅肉 人參 鮮生地 阿膠 麥冬汁 生白芍
  (選自葉天士。臨證指南)

            眩 暈

  《內經(jīng)》至真要大論曰: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
    海論曰:------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脛脧眩冒目無(wú)所見(jiàn),懈怠安臥。
    口問(wèn)篇曰: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mǎn),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
    《醫學(xué)從眾錄》:“總結前人理論,以為風(fēng)者非外來(lái)之風(fēng),指厥陰風(fēng)木而言,與少陽(yáng)相火同居,厥陰氣逆,于是風(fēng)火生動(dòng),故河間以風(fēng)火立論也。風(fēng)火必挾木勢而克土,土病則聚液而生痰,故仲景以痰飲立論,丹溪以痰火立論也。腎為肝之母,而主藏精,精虛則腦??仗摱^重,故《內經(jīng)》以腎虛及髓海不足立論也。其言虛者,言其病根;實(shí)者言其病象,理本一貫。”
    由此可見(jiàn):本虛以肝腎不足、心脾虧損為主;標實(shí)肝風(fēng)、火、痰飲為主。
    眩暈耳鳴(肝、腎、心、脾)+(痰飲、火、風(fēng))舌苔脈象===眩暈
    一、 水不涵木,肝陽(yáng)上亢:癥見(jiàn)煩勞、惱怒則眩暈、口苦,素日腎陰虛,腰困、膝軟、遺精、或帶多  舌質(zhì)紅 脈弦數
    桑葉  菊花  鉤藤  天麻  荊芥穗  木賊草  生地  白芍  女貞子  旱蓮草  枸杞子  珍珠母  龍骨  炒棗仁  甘草。
  二、痰阻清陽(yáng):頭如蒙,耳鳴,胸似悶,少食多眠,舌苔白膩 脈濡滑
    桑葉  菊花  鉤藤  荊芥穗 木賊草  陳皮  半夏  云苓  白術(shù) 竹茹甘草。
    三、氣血虧損:勞累則虛眩、眼黑。面色蒼白,神倦疲乏,心悸少眠 舌質(zhì)淡 脈細弱無(wú)力
    人參  黃芪  白術(shù)  獲苓  灸甘草  當歸  龍眼肉  遠志  炒棗仁  木香  姜  棗
  四、由耳病引起耳聾、耳鳴,導至眩暈、嘔吐者,濕濁犯脾胃、肝膽也,用蒼術(shù)(量要重24克)澤瀉  郁金  磁石  辰砂  石菖蒲  半夏 天麻 菊花 鉤藤 云苓  陳皮  生姜   
    有火加龍膽草 黃芩 羚羊角
病例一  劉某某 女 35歲 干部
        臥床不起,不敢睜眼,睜時(shí)自覺(jué)臍內濁氣上沖  脈弦 舌質(zhì)紅 眩暈一病兼耳聾耳鳴,因病因不同,治亦異。 此也屬腎陰虛肝陽(yáng)上亢,故用病例35之方,加代赭石20克  水煎服  先后服九劑而愈。
病例 二  王某某 男  62歲 農民
        頭目昏眩,目赤,失眠,易怒,斥責人時(shí),手指顫動(dòng)  脈弦而有力 舌質(zhì)紅 測血壓不高 此肝風(fēng)初動(dòng)。治宜熄風(fēng)和肝,用調整肝陰方加減:
    桑葉15克 桑枝12克 天麻15克 鉤藤18克 鈴羊角粉6克 丹皮12克 白芍15克 薄荷12克(后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手指不顫,目清不赤 脈舌如前  上方加連翹15克  菊花15克  甘草6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診  頭腦清爽 脈弦 舌質(zhì)紅 上方加夜交藤15克 再服三劑
  四診  能睡六、七小時(shí) 脈緩 舌質(zhì)淡紅,上方加生地15克  三劑  隔兩、三日服一劑  水煎服。
 
               失 眠

    《內經(jīng)》下論曰:胃不和則臥不安。
    《金匱》曰:虛煩不得眼。
    《類(lèi)證治裁》曰:思慮傷脾,脾血虧損,經(jīng)年不寐。
    《沈氏尊敬生書(shū)》曰:心膽俱虛,觸事易驚,睡夢(mèng)紛紜,虛煩不寐。
    綜上所述,失眼與肝腎心脾,以及食、痰飲、火有關(guān)。
    按雜病公式:失眠(肝腎心脾)+(食火痰飲)舌苔脈象
    1、心肝火盛:癥見(jiàn)煩燥,頭暈耳鳴,口苦,心悸 健忘 舌質(zhì)紅脈數弦 
    炒棗仁  合歡花(生地  川連  黃芩  山梔  龍骨  牡蠣  龍膽草  甘草)
    2、肝腎 陰虛:癥見(jiàn)頭暈耳鳴,虛煩,口干津少,五心煩熱,腰酸、夢(mèng)遺  舌質(zhì)紅  脈細數
    炒棗仁  柏子仁 (生地 山芋  山藥  朱獲苓  川連  丹皮  澤瀉  阿膠) 
    3、心膽氣虛:癥見(jiàn)心悸多夢(mèng),時(shí)易驚醒  舌質(zhì)淡紅  脈弦細        炒棗仁  夜交藤(黨參  獲苓  遠志  石菖蒲 龍骨  珍珠母  淮小麥  灸甘草)
    4、心脾兩虛:心悸健忘,多夢(mèng)易醒,體倦身疲,面色蒼白,飲食不香,納差  舌質(zhì)淡  脈細弱
    炒棗仁  柏子仁  (黨參  獲苓  炒白術(shù)  黃芪  當歸  遠志  龍眼肉  炒白芍  木香)
    5、痰食中阻:癥見(jiàn)失眠,胃脘不適、疼痛,噯氣痰多 舌苔黃膩脈滑數
    半夏  獲苓  陳皮  枳實(shí)  川連  竹茹  北秫米  灸甘草
    余常 用:蟬衣 白僵蠶 片姜黃 天竺黃 遠志 合歡花為基礎方調理氣機紊亂升降失常,結合上述病癥加減,效果尤其好也。
病例一  程某某 女 72歲
        失眠,坐臥不安,喜外出,言語(yǔ)有時(shí)浮夸拿大,有時(shí)心驚慌亂 脈數有力 舌質(zhì)紅有裂紋 此心火旺,神不安。治宜心調理陰方加減:
    灸甘草12克 浮小麥18克 大棗四枚 生地15克 白芍15克 山梔6克 龍骨18克 蟬衣15克 白僵蠶10克  天竺黃3克  遠志12克 合歡花15克  夜交藤15克 炒棗仁15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患者訴說(shuō):一劑當晚即睡,二劑心安,三劑心不驚慌。效不更方再服三劑。
  三診 心安,少外出,再服三劑癥失。
  四診  囑服朱砂安神丸善后。
病例二  李某  男 17歲 學(xué)生 
        心悸不寐,胸悶,口渴,喜冷飲。頭暈,聲音嘶啞  舌苔白燥  脈數有力  此火盛犯心、克金,治宜泄心火清肺胃:
    竹 葉9克 生地12克 甘草9克 川連5克 麥冬9克 木 通6克  生石羔18克  知母9克 元參12克 石斛12克 扁豆12克 苡仁15克 粳米半兩 水煎服
    翌日心悸、胸悶、口渴大為減輕,前方加減:
    葛根12克  天花粉12克  石斛12克  柴胡6克 生石羔12克  苡仁9克 扁豆9克 竹葉6克 麥冬6克 知母9克 生地12克  黃連6克 木通5克甘草6克  水煎服  諸癥皆失。
病例三  王某某  女  70歲  居民
        自述二十余年睡不好覺(jué),有時(shí)一夜失眠,服西藥見(jiàn)效,但停藥又失眠,白天頭暈乏力,十分苦惱 脈弦 舌質(zhì)紅 此肝陰虛火,用調整肝陰方加減:
    白僵蠶10克 天竺黃6克 蟬衣10克 遠志12克 合歡花15克 白芍15克 川芎15克 當歸12克 黃芩8克 片姜黃8克 炒棗仁15克 夜交藤15克 甘草6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服藥當夜入睡四、五小時(shí),三劑盡,睡七、八 小 時(shí)。有時(shí)白天也有睡意,仍頭暈 脈緩 去黃芩加 桑葉12克 天麻15克  鉤藤15克 菊花15克。鞏固療 效。

      嗜 睡

    《靈樞》寒熱病篇:陽(yáng)氣盛則睜目,陰氣盛則瞑目。
    李東垣曰:脾氣虛則怠惰嗜臥。朱丹溪曰:脾胃受濕,沉困乏力,怠惰嗜臥
    由此可見(jiàn):嗜睡多與脾虛,濕、痰飲有關(guān)。
    1、濕痰困脾:癥見(jiàn)身重嗜臥,胸悶,納少,痰多涎沫  舌質(zhì)白膩  脈濡滑
    蒼術(shù)  陳皮  半夏  藿香  佩蘭  苡仁  竹瀝  獲苓  甘草
  2、脾虛:食后困倦乏力,嗜睡。舌質(zhì)淡  脈緩                          黨參  白術(shù)  獲苓  陳皮  半夏  木 香  焦三仙  雞內金
病例 田某某 女?。叮窔q 退休職工
    近日嗜睡。納差 消瘦 面色蒼白 乏力 脈弱舌質(zhì)淡白 此脾陽(yáng)虛,氣血不榮腦之故。用藥
黃芪36 黨參?。玻础≡栖撸保怠“仔g(shù)?。保怠〔窈保病∩椋保病√K葉10 益智仁10 砂仁10 陳皮12 焦三仙各15 雞內金12 厚樸6 生姜三片 大棗五枚 水煎服 三劑 一日一劑   
二診  飲食大增, 稍有精神。囑長(cháng)服補中益氣丸藥,服二十盒,不嗜睡,三十多盒時(shí)體重增加、可操勞家務(wù),           
病例二 陳某某 男64歲 農民
     面黃虛腫,乏力嗜睡,納差,前曾便稀,在醫院輸氧氟沙星多次,大便不稀,然更加乏力嗜睡 脈濡舌苔黃膩 問(wèn)知素日貪杯。知濕困脾虛 用藥:
蒼術(shù)15  陳皮12  半夏12  獲苓18 藿香10  佩蘭10  蘇葉12 苡仁30  杏仁10 厚樸10 石菖蒲10 甘草6 水煎服 三劑 一日一劑 
二診 胃口開(kāi)進(jìn)食較前多。此方加減十余劑 面不腫有光澤 有精神不嗜睡。 
病例三  成某某 男 26歲
        近日乏力,沉困欲睡,食欲不好,食則腹脹,面色蒼白 脈緩 舌質(zhì)淡紅 此脾陽(yáng)虛 用調整脾陽(yáng)方加減:
    黨參15克 黃芪12克  白術(shù)15克 當歸12克 柴胡9克 升麻9克 陳皮9克 枳彀9克 云苓15克 蘇梗9克 炒萊菔子15克 半夏10克 焦三仙各12克 生姜二片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腹不脹,有食欲,仍無(wú)力,欲睡 前方加黃精18 克 黃芪改為24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診 諸癥皆失 囑多服養血歸脾丸。


      哮 喘

  《內經(jīng)》調經(jīng)論曰:氣有余則喘咳上氣,不足則息利少氣。
    藏氣法時(shí)論曰:肺病者,喘咳逆氣,肩背痛,汗出;腎病者,腹大脛腫,喘咳身重。
    至真要大論曰:諸氣賁郁,皆屬于肺;諸痿喘嘔,皆屬于上,諸 逆沖上,皆屬于火。
    示從容論曰:喘咳者,是水氣并陽(yáng)明也。
    繆刺論曰:邪客于手陽(yáng)明之絡(luò ),令人氣滿(mǎn) 胸中,喘息而支怯,胸中熱。
  《金匱》肺痿篇曰: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
  由此可見(jiàn),哮喘是由:
    主證(肺腎胃)+(痰飲、風(fēng)寒、暑熱)舌苔脈象
    哮者有水雞聲,由飲阻于肺管,氣沖而發(fā)也。
    1、受風(fēng)寒氣閉而喘,病在表、肺 ,舌苔白薄 脈浮緊、浮滑。用麻黃  桂枝 杏仁 枳彀  蘇葉 前胡 白前 桔梗  甘草 生姜
  2、肺經(jīng)素有痰飲,胃中素有積食,而又表實(shí),復受風(fēng)寒,或飲食生冷則發(fā),喘咳有聲,如水雞聲,哮喘也。脈多沉,或沉滑而急。用杏仁  桑白皮  陳皮  云苓  葶藶子  枳彀  蟬衣  荊芥  姜  棗
    如只喘咳不哮,痰多粘稠,去葶藶子  桑白皮  云苓  加白芥子蘇子  炒萊菔子  竹瀝水  貝母
    如有熱 而喘去葶藶子加杏仁  瓜蔞  貝母  竹瀝水  魚(yú)腥草  大青葉
    如有寒者去蟬衣  杏仁  瓜蔞  葶藶子  桑白皮  加麻黃  紫苑  款冬  射干  百部
  3、腎虛不納氣,氣有升無(wú)降,氣短不續,心煩、難眠、五心相熱,舌質(zhì)紅 脈沉數  用朱丹溪的瓊玉羔(生地  獲苓  人參 白蜜)
    如腎陽(yáng)虛者,用金匱腎氣丸(附子 肉桂 山芋 山藥 熟地 丹皮 云苓  澤瀉 )
    余照肺的機理、功用,自擬一方,常用蟬衣  荊芥  前胡  白前  牛子  杏仁  瓜蔞  貝母  百部  竹茹  枳彀  枇杷葉  甘草為基礎方,遵照上述三方加減治咳嗽、哮喘,效果佳也。
病例一 高某某 男?。叮窔q 職工
咳喘,覺(jué)出上氣,痰多,劇時(shí)哮喘 目胞稍腫 體胖 脈虛弱 舌苔白膩 知是痰濕阻氣 用藥
麻黃12 荊芥15 前胡12 白前12 牛子12 杏仁10 瓜蔞12 苡仁30云苓18澤瀉12川貝母10 百部12 竹茹12 枳彀10 枇杷葉15 甘草6  水煎服 三劑 一日一劑       
二診 自述二劑痰利三劑不哮。前方再三劑喘咳止。
三診 上方又服三劑愈
病例二  郭某某  男 6 歲
          食多或外感則喘,痰多,哮如水雞聲。大便干燥,皮實(shí)體壯  舌質(zhì)淡紅  脈滑實(shí)  此為哮喘  治宜宣肺、行氣、祛痰:
    麻黃6克(先煎去沫)荊芥6克 牛子6克 前胡6克 白前6克 杏仁6克 爪蔞9克 射干6克 細辛2克 五味子3克 炒萊菔子9克 葶藶子6克 百部6克 枇杷葉9克 大棗三枚 水煎服 二劑汗出,便稀,喘緩。 三劑全愈。
病例三  劉某  男 12歲 學(xué)生
          喘咳,稀痰,胸悶,表實(shí)  脈浮而有力 舌質(zhì)淡紅  此為氣壅 治用調整肺陽(yáng)方加減,用藥:
    麻黃6克  荊芥12克 牛子9克 前胡9克  白前9克 紫菀6克 款冬花9克 蘇子9克 白芥子6克 葶藶子5克  百部9克  枳彀6克  枇杷葉12克 射干6克 桑白皮6克 魚(yú)腥草19克 生姜二片 二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喘止,仍咳,痰多 脈舌如前  麻黃加至9克 二 劑  一日一 劑  水煎服
    三診 咳停。脈緩。前方麻黃減至6克 減去葶藶子、 射干加甘草3克  一劑  水煎服。

      郁 癥

  《內經(jīng)》疏五過(guò)論曰:嘗貴后賤,雖不中邪,病從內生,名曰脫營(yíng)。嘗富后貧,名曰失精,五氣留連,病有所并。暴樂(lè )暴苦,始樂(lè )后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絕,形體毀沮。暴怒傷陰,暴喜傷陽(yáng),厥逆上行,脈滿(mǎn)去形。故貴脫勢,雖不中邪,精神內傷,身必敗亡。始富后貧,雖不傷邪,皮焦筋屈,痿辟為攣。
    玉機真藏論曰:憂(yōu)恐悲喜怒,令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也,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yōu)則心氣乘矣。
  舉痛論曰: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調 經(jīng)論曰:神有余則笑不休,神不足則悲。
  《景岳全書(shū)》曰:茲予辨其三證,庶可無(wú)誤,蓋一曰怒郁,二曰 思郁,三曰憂(yōu)郁。
  又曰:凡諸郁滯,如氣、血、食、痰、風(fēng)、濕、寒、熱 、或表或里,或臟或腑,一有滯逆,皆為之郁,當各求其屬,分微甚而開(kāi)之,自無(wú)不愈。
    由此可見(jiàn)此病非同小可,在當今患得患失的情況下,神志方面的病尤其多矣,好多屬于西醫的精神、神經(jīng)病的范疇,中醫將此類(lèi)病多歸于肝病內,已在肝、膽病內有所闡述,然而對于挾邪的雜病討論不多,今就此類(lèi)常見(jiàn)的病略述一、二,引起人們的重視,中醫對“精神病”、“神經(jīng)病”歷來(lái)重視。
  其病機是:(肝郁 脾不運)+(致使火、濕、氣、血、痰、風(fēng)相結)舌質(zhì)紅 脈弦或滑===郁病
    一、臟燥病 
      癥見(jiàn)精神恍惚,悲憂(yōu)善哭,似有神靈符身,時(shí)時(shí)欠伸 苔薄白 脈弦細 
  其病機是:(心虛肝郁)+(痰飲)苔薄白 脈弦細
    甘草  小麥  大棗  白芍  竹瀝水
    二、狂病
    癥見(jiàn)心神 煩燥,狂言失志,不避親疏而罵詈,不知饑寒,此郁怒而起  舌質(zhì)紅  脈弦數滑
  其病機(肝胃火心火)+(痰飲)舌質(zhì)紅  脈弦數滑                  荊芥  薄荷  枳實(shí)  黃連  黃芩  山梔  大黃  生鐵落  酒浸大黃 芒硝  甘草  服后任其吐瀉  不愈再服一劑  只飲粥湯  三日后方可服粥。
  三、癲病
  癥見(jiàn)癲呆不語(yǔ);語(yǔ)則錯亂,自相矛盾;神志時(shí)清時(shí)亂,狐疑膽怯,思慮妄想。舌質(zhì)紅  脈細弱
    其病機(心肝脾)+(痰火)舌質(zhì)淡紅  脈多細弱
  生棗仁  獲神  當歸  白芍  遠志 天麻  柏子仁  石菖蒲  竹瀝水貝母  羚羊角  甘草 
    四、癇病 
    癥見(jiàn)實(shí)然抽搐,口吐涎沫,聲音變亂,搖頭目竄,少時(shí)即醒,昏然不知?;蚺加惺诸?、目呆,意識喪失,即刻清醒  舌脈正常  此腦府受刺激、外傷之過(guò),腦者元神之府,藏精明焉。
    其病機(腦肝腎心脾)+(痰、火)
    天麻  鉤藤  連翹  升麻 人參  黃芪  白術(shù)  當歸  何首烏  遠志 石菖蒲  獲神  棗仁  灸甘草  平時(shí)常服《金匱》風(fēng)引散加味,此方也可用于狂、癲病。                                     
病例一 王某某 女?。矗矚q 工人
   因下崗郁悶,近又受刺激,時(shí)而發(fā)呆,時(shí)而喜笑。平時(shí)雙目呆滯脈數舌尖紅 此肝郁心火旺。予丹梔逍遙散、導赤散加石菖蒲、朱砂水煎服五劑一日一劑
二診 少喜笑,眼神活泛,前方加郁金、合歡花。水煎服 三劑 一日一劑,愈。
病例二 薛某某 女?。矗笟q 家庭婦女
     突然聞知兒子在外遭車(chē)禍,神志恍惚、昏亂,口念兒子奶名,獨說(shuō)獨道,啼哭不止。脈數舌苔膩 此神不守舍,痰迷心竅 屬于燥臟之類(lèi),用藥
竹茹24 枳實(shí)12 半夏12 雙鉤藤18 云苓18 陳皮12 
山梔12 石菖蒲12 南膽星12 甘草9 水煎服 三劑 一日一劑
二診 神志稍清楚,不啼哭 脈舌如前原方三劑
三診 仍念兒子奶名。原方加小麥30 大棗7枚 甘草加至12 水煎服 三劑 一日一劑。囑家人勸解寬心。
四診 諸癥失,夜失眠。用藥:蟬衣15克 白僵蠶10克  天竺黃3克  遠志12克 合歡花15克  夜交藤15克 炒棗仁15克 甘草6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晚上能睡六、七小時(shí)。
病例三    大狂七年,先因功名不遂而病。先京醫市醫儒醫已歷不少,既有徽州醫杭州醫蘇州醫湖北醫,所閱之醫不下數百矣。大概補虛者多,攻實(shí)者少,間而已時(shí)不旋踵而即發(fā)。余初診時(shí),見(jiàn)其蓬首垢面,下面俱赤,衣不遮身,隨著(zhù)隨毀門(mén)牖粉碎,隨釘隨拆鐐靠手足,外有鐵索錮鎖大石磨磐上。言語(yǔ)之亂,形體之羸,更不待言。細詢(xún)其情,每日非見(jiàn)婦人不可,婦人不愿見(jiàn),彼竟鬧不可言,叫號聲嘶,哀鳴令人不忍聞。只得令伊姬妾強侍之,然后稍安。次日仍然。無(wú)一日之空。診其脈六部弦長(cháng)而勁。余曰此實(shí)癥非虛癥也。于是用極苦以瀉心膽二經(jīng)之火。瀉心者必瀉小腸。病在臟治其腑也。膽無(wú)出路,借小腸以為出路,亦必瀉小腸也。
  龍膽草  天冬 細生地 胡黃連  麥冬 粉丹皮
  陽(yáng)并于上則狂,先以極苦折其上盛之威。左脈洪大,膽無(wú)出路,瀉膽者,必瀉小腸。心主言,多言者必瀉心,瀉心者亦必瀉小腸。小腸火腑,非苦不通:
  龍膽草  天冬 生牡蠣  洋蘆薈  麥冬  胡黃連  細生地  丹皮  鐵落水
    此例心膽二經(jīng)之火瀉小腸治之,治法異也。
  (選自吳鞠通。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病例四  喬 某 女 25歲  干部
        近日諸事不遂心,心煩,急燥,常發(fā)脾氣,失眠,有時(shí)整夜不眠  脈細弦 舌質(zhì)邊紅 此為肝氣不舒 先賢曰:肝主一身之里,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治宜疏肝理氣安神  用調整肝陽(yáng)方:
    柴胡6克(醋炒)枳彀9克 當歸9克  蟬衣10克 片姜黃9克 白僵蠶10克 遠志10克 天竺黃3克 合歡花15克  夜交藤15克  白芍18克  甘草6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服完一劑即能入睡,二劑心情好轉,三劑遇事沉著(zhù),心平氣和,自述:“如同變了性格”。囑以后需修心養性。
    肝病多有神志方面的癥狀,故常須配合安神的藥品。
病例五  呂某某 女 48歲 農民
        近日煩燥不安,經(jīng)常失眠,兩乳內脹痛,欲哭,困倦  脈微弦 舌質(zhì)紅  此肝陰虛、氣不疏達。勸其修心養性。治用調整肝陰方加減:
    柴胡9克(醋炒) 枳彀15克 郁金12克 當歸12克 白芍15克  何首烏15克  青、陳皮各12克  薄荷8克(后下)甘草6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神安,乳房脹痛大減,仍失眠 前方加炒棗仁18克  二劑一日一劑  水煎服
  三診 諸癥皆失,偶爾心煩,正值更年期氣血多有滯留,囑多服逍遙丸善后。
病例六  蔡某某 女 30歲 職工
          改嫁夫不遂心,吵架后乳脹,胸滿(mǎn),咽喉似有物阻。常獨自找一僻靜之地,放聲痛哭。據說(shuō)哭完,諸癥皆減。脈弦而有力 舌質(zhì)淡紅 此謂肝氣不疏。當年愚初行醫,選現成方四七湯:
    半夏二錢(qián) 厚撲錢(qián)半 獲苓三錢(qián) 紫蘇葉錢(qián)半 生姜五片 大棗二枚 一日三劑  一劑  水煎 服
    二診 胸滿(mǎn)稍輕,思身胖體重,可能劑量輕,原方每味藥加倍,姜仍五片 大棗二枚 三劑一日 一劑  水 煎服
    三診 言二劑服,乳不脹,咽喉稍有不適,三劑服完痊 愈。
病例七    王某某  男  7歲 
          眩暈跌倒,昏迷,吐涎,肢抽搐,過(guò)后如常人。近日發(fā)作頻繁,此為癇病??嗨剂季?,用《金柜要略》風(fēng)引湯加味:
大黃、干姜、龍骨各200克 桂枝150克 甘草、牡蠣各100克  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各300克、石羔100克  遠志60克 節菖蒲36克 炒棗仁80克  川貝母18克 陳皮18克  云苓30克 青礞石50克  麝香一分  冰片6克  研粗末,貯密封罐內,每服15克 一日三次 服至一半,服一料發(fā)作大減,再服一料,不再發(fā)作。
病例八 陳某某 女?。玻睔q 工人
     夜間下班突遭工友裝鬼恐嚇,當即昏倒 醒后精神恍惚,有時(shí)突然大喊大叫狂奔不已。脈數舌質(zhì)紅 此肝膽受驚 心失神明 屬于癲狂之類(lèi) 用藥:《金匱要略》風(fēng)引湯加遠志60 石菖蒲36 炒棗仁80 麝香一分 冰片12 共研末貯藏密封罐內。每服15 一日三次 服至一半,便不發(fā)作。
病例八 賀某某 男?。窔q 學(xué)生
     家長(cháng)述患羊羔瘋,隔多日便發(fā)作一次,口吐涎沫,昏迷片刻即醒 脈數舌苔黃膩 余病例二方,加南膽星30如法貯藏。每服10藥服盡,至今未犯病。

            水 腫       

  《內經(jīng)》水熱穴論帝曰:少陰何以主腎?腎何以主水?岐伯曰:腎者,至陰也,至陰者,盛水也。肺者太陰也,少陰者,冬脈也。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皆積水也。帝曰:腎何以能聚水而生???曰:腎者胃之關(guān)也,關(guān)門(mén)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lèi)也。故水病下為浮腫,大腹,上為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水脹篇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之狀,其頸脈動(dòng),時(shí)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脹,水溢則為水脹。
    逆調論篇曰:不得臥,臥則喘者,是水氣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腎者水藏,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至真大論曰:諸濕腫滿(mǎn),皆屬于脾。
    靈蘭秘典論曰: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乃能出矣。
    經(jīng)脈別論曰:飲食于胃,游溢精氣, 上輸于脾,脾氣散精,上歸于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經(jīng)四布,五經(jīng)并行。   
    由此可見(jiàn)水腫之病,與(腎肺脾膀胱)+(痰飲濕)有關(guān),其舌苔膩 脈濡。
    澤瀉  肉桂  益母草  蘇葉 桑白皮  姜皮  苡仁  獲苓  陳皮  木通  甘草
    發(fā)熱惡寒者加麻黃 桂枝
    濕熱俱重者去肉桂加葛根  黃連  葶藶子  大腹皮
    氣虛者加人參  白術(shù)
    腎虛者兼服金匱腎氣丸
    由下肢向上腫者,是腎水克心火,已在心病中講述。
    由此看來(lái)水腫一病,往往是幾臟幾腑同時(shí)患病而得,不能只考虛一臟一腑,須用陰陽(yáng)五行的關(guān)點(diǎn)思索。
病例一?。叮蹦暧嘣锣l治浮腫病,記得有一老者全身浮腫,乏力倦怠,氣喘 脈摸不清,極弱。當時(shí)斷為脾虛不運 出方四君子湯 糠膚粉三斤(糧食代用品),服六劑 糠膚粉食完,水腫消去一半。
病例二 楊某某  男 60歲 農民 
        怔忡為心血虛;氣促為心氣虛;水腫為水克火,心無(wú)力排出腎水也。舌質(zhì)淡紅 脈弱而數  治宜壯心氣、補血、利水。選取方心之陽(yáng)方加減:
  人參15克 麥冬12克 五味子10克 當歸15克 白芍12克 丹參30克 桂枝10克 淫羊藿10克 豬苓15克  獲苓15克 灸甘草10克  水煎服  一日一劑。
    二診 氣息均勻,水腫消失明顯。前方加澤瀉15克  因口渴去人參易太子參18克  三劑  水煎服  一日一劑
  三診  腫消,神疲乏力。用心之調理陽(yáng)方加減:
      龍骨18克 太子參15克  麥冬12克 五味子10克 夜交藤15克 灸甘草10克 丹參30克 淫羊藿10 克 當歸12克 白芍10克  三劑 水煎服 一日一劑。
  四診  腫完全消,精神恢復。上方隔二、三日服一劑,以鞏固療效。
病例三 耿某某 男?。保础q 學(xué)生
    面浮腫,早晨眼皮尤腫,尿少,腰酸困??h醫院診斷慢性腎炎,尿潛血(+),久治不愈。今述左脅痛,前來(lái)就診。脈弦舌苔黃膩,斷為中洲濕阻升降氣機失調,以至氣滯水停,治宣肺行氣祛濕:麻黃12羌活12 云苓24豬苓15澤瀉15厚樸12枳殼12陳皮15絲瓜絡(luò )24三劑 水煎服 一日一劑
二診 面浮腫稍退 痛止,尿布多 原方加益母草24三劑 水煎服 一日一劑
三診 腫消。囑服六味地黃丸善后。
病例四 陳某某 男子50歲 農民
     頭如蒙布,目胞腫,腰困,尿少 西醫診斷為慢性腎炎,尿潛血(+)脈濡弱舌苔黃膩此濕熱困脾腎氣不暢用藥:
益母草35 青蒿12 牛子?。保病∏G芥穗15 土獲苓24 豬苓18 澤瀉18藿香12蘆根15丹皮15生地18滑石36布包 苡仁30白蔻仁12杏仁10厚樸10山萸12旱蓮草40甘草6三七7研末沖服 三劑 水煎服 一日一劑
二診 腫稍消舌苔退脈數,上方加炒黑蒲黃36 
三診 患感冒,用銀翹散加減 二劑 水煎服 一日一劑
四診 汗出,頭腦爽快 但覺(jué)頭目虛?!∶}舌質(zhì)紅 用、   
初診方加桑葉15 菊花15 三劑
五診 用初診方三劑 潛血(+-)
  后以初診方加減,又服廿多劑尿檢無(wú)異常。囑服六味地黃丸多盒愈。
病例五  丁某某 男 65歲 農民
        周身浮腫,目難以開(kāi)合,尿少 脈沉而無(wú)力 舌質(zhì)淡白  此腎陽(yáng)虛用金柜腎氣丸加減:
    山芋15克 山藥15克 熟地15克 澤瀉15克 獲苓15克 丹皮15克 肉桂6克 附子6克 巴戟天12克 淫羊藿15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腫略消,上方加木瓜12克  防已15克 三劑 一日一 劑  水煎服
  三診 腫又消,效不更方,前后服廿多劑腫消。囑服金柜腎氣丸三盒痊愈。

            奔豚氣

    《內經(jīng)》骨空論曰:沖脈為病逆氣里急。
    此生病從少腹沖心而痛,不得前后。
    《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腎脈微急,沉厥奔豚。
    《靈樞》五十六難篇曰:腎之積,發(fā)于少腹,上至心下,若奔豚,或上或下無(wú)時(shí),久不已,食人喘逆,骨痿少氣。
    積者陰氣也,其發(fā)有常處,其病不離其部,上下有所始終,左右有所窮處。
  《金匱》奔豚氣脈證治第八曰:師曰:奔豚病,從少腹起, 上沖咽喉,發(fā)作欲死,復還止,皆從驚恐得之。
  發(fā)汗后,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理發(fā)而赤者,必發(fā)奔豚氣,從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由此可見(jiàn)此病由:一是:(肝腎)+(火)用奔豚湯:甘草  川芎  當歸  半夏  黃芩  葛根  白芍  生姜  甘李根白皮
    二是:(心腎)+(寒)用桂枝加桂湯:桂枝  白芍  甘草  生姜  大棗
  多年余所見(jiàn)奔豚氣均是(肝腎)+(火)用奔豚湯癥,用原方效均驗,故不舉例。
又;近讀《清代名醫醫案精華》,發(fā)現治此病另有方藥,現錄之,可做參考
    少腹塊磊上攻及脘,其力猛而痛勢劇。轉瞬之間,腹中鳴響,則塊磊一陣向下即平。癥名奔豚者。其因性情蹤足跡,行止類(lèi)似江豚耳。然考其癥有三:犯肺之賁豚屬心火,兒心之賁豚腎寒。臍下悸欲作賁豚者屬水邪。今系腎水寒邪所發(fā),體屬陽(yáng)虧所至。擬以真武湯參賁豚湯意:
  獲苓 川芎 小茴 歸尾 附子 白芍 半夏 橘核 李根皮
  (選自張仲華。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積 聚

    《內經(jīng)》百病始生篇曰:岐伯曰:風(fēng)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遇疾風(fēng)暴雨而不病者,蓋無(wú)虛,故邪不能獨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fēng),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是故虛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傳舍于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留著(zhù)于脈,稽留而不去。息而成積?;蛑?zhù)孫脈,或著(zhù)絡(luò )脈,或著(zhù)經(jīng)脈,或著(zhù)輸脈,或著(zhù)于伏沖之脈,或著(zhù)于膂筋,或著(zhù)于腸胃之募原,上達于緩筋,邪氣淫(    ),不可勝論。其著(zhù)孫絡(luò )之脈而成積者,其積往來(lái)上下,臂手孫絡(luò )居也,浮而緩,不能句積而止之,故往來(lái)移行腸胃之間,水溱滲注灌,濯灌有音,有寒則嗔脹,滿(mǎn)雷引,故時(shí)切痛。其著(zhù)于陽(yáng)明之經(jīng),則挾臍而居,飽食益大,饑則益小。其著(zhù)于緩筋也,似陽(yáng)明之積,飽食益痛,饑則安。其著(zhù)于胃腸之募原也,痛而外連于緩筋,飽食則安,饑則痛。其著(zhù)于伏沖之脈者,揣之應手而動(dòng),發(fā)手則熱氣下于兩 股,如湯沃之狀。其著(zhù)于膂筋在腸后者,饑則積見(jiàn),飽則積不見(jiàn),按之不得。其著(zhù)于輸之脈者,閉塞不通,津液不下,孔竅乾壅。
  帝曰:積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
  岐伯曰:積之始生,得塞乃生,厥乃成積也。
  帝曰:其成積奈何?
  岐伯曰:厥氣生足(足?),(足)生脛寒,脛寒則血脈凝澀,血脈凝澀則寒氣上入于腸胃。入于腸胃則嗔脹,嗔脹則腸外之汁沫迫緊不得散,日以成積。卒然多食飲則腸滿(mǎn),起居不節,用力過(guò)度,則絡(luò )脈傷,陽(yáng)絡(luò )傷則血外溢,血外溢則衄血,陰絡(luò )傷則內溢,血內溢則后血。腸胃之絡(luò )傷,則血溢于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博,則并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卒然外中于寒,若內傷暴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輸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裹而不散,津液澀滲,著(zhù)而不去,而積皆成矣。
    邪氣臟腑病形篇曰:肝脈微急為肥氣,在脅下若覆杯。
  《金匱》五臟風(fēng)寒積聚病脈證并治第十一曰:肝中風(fēng)者,頭目肌肉牽動(dòng),兩脅痛,行常傴,令人嗜甘。
    肝中寒,兩臂不舉,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轉側,食則吐而汗出也。肝死脈,浮而弱,按之如索,或曲如蛇行者,死。
    肝著(zhù),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時(shí),但欲飲熱,旋復湯主之。    脾中風(fēng)者,翕翕發(fā)熱,形如醉人,腹中煩重,皮目肌肉牽動(dòng)布短氣。
    脾死脈,浮之大堅,按之如復杯,潔潔裝如搖者,死。趺陽(yáng)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壯,澀則小便數目,浮澀相博,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由此可見(jiàn):聚乃由體虛,復受風(fēng)寒,中于脈絡(luò )、腸胃之間而成;積乃與血、汁沫凝聚不散而成。聚而無(wú)形;積而有形。聚為初,積為末。積聚可至經(jīng)脈、五臟六腑,稱(chēng)其伏梁、肥氣、痞氣、奔豚(上節已述)------今只將臨證常見(jiàn)的痞氣、肥氣加以討論。
    一、痞氣多因思慮傷脾,脾氣郁結而不運,則營(yíng)氣不通,以上下之氣,聚集一起,形成痞,以致脹滿(mǎn),腹大矣。其脈沉而滑。
    (脾)+(風(fēng)寒氣滯痰飲)舌苔白薄 脈沉滑===人參  蒼、白術(shù)  防風(fēng)  蘇葉  枳彀  大腹皮  炒萊菔子  半夏  肉桂  炮姜
    二、肥氣多因郁怒傷肝,肝氣不舒,氣結血聚,久則凝結,便肝大焉。右脅痛,惡心嘔逆,不欲食,其脈沉弦
    (肝)+(氣滯血凝痰飲)舌質(zhì)紫 脈沉弦===柴胡  青蒿  赤芍 川芎  桃仁  紅花  山查  青皮  三棱  莪術(shù)  川貝母 防風(fēng)  蘇葉  人參  白術(shù)  半夏  云苓 枳彀  路路通  王不留行 穿山甲 水蛭 虻蟲(chóng) 雞內金 生姜
病例一 陳某某 男?。矗禋q 工人
    八年前因噎、吐血在晉中二院診斷為賁門(mén)癌,每遇天寒則噎,嘔吐,吐血,或經(jīng)西醫輸液打針(阿托品、葡萄糖、生理鹽水等),或禁食幾天,則能飲湯汁,漸進(jìn)飲食,到天暖時(shí)便可吞咽普食。仔細詢(xún)問(wèn)病史,晉中二院未做拉網(wǎng)、切片檢查,余以為是食管燙傷、瘢痕造成吞咽困難。此次病犯,又在臘月,因寒之故。脈弦緊舌苔白薄  斷為外寒痞癥 用藥:旋復花30克(布包)半夏15克  代赭石20克 黨參30克  甘草10克  生姜五片 大棗十個(gè) 水服 二劑后不吐,能飲流汁,囑服附子理中丸,早、中、晚一丸。三日后進(jìn)普食。
病例二 李某某 女 47歲 農民
        渾身無(wú)力,疲乏,不能操家務(wù),目黃、面色晦暗而發(fā)黃,無(wú)光澤。曾到省城某大醫院做彩超檢查:肝、脾大,有腹水。肝功未發(fā)現異常。因家寒,無(wú)力住院,勸其回家找中醫治療。友人岳某某介紹而來(lái) 脈沉而無(wú)力 舌質(zhì)白嫩而薄。氣滯血瘀所至,愚因友人重托,只好勉強出方:
    何首烏30克 當歸15克 丹參30克 赤、白芍各15克 丹皮15克 雞血藤30克 雞內金15克 白術(shù)15克 云苓24克 黨參12克 柴胡10克 枳彀10克 郁金15克 路路通12克 王不留行12克 香附12克 豬苓15克 澤瀉18克 甘草3克  五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服至30劑,自覺(jué)精力增加。
    服至40劑,到省城醫院復查,肝、脾稍有減小,少量腹水。
    服至50劑,面色紅,無(wú)黃疸,有光澤。能操作家務(wù)。
    服至60于劑又去做彩超,肝、脾較前又減小,無(wú)腹水。撤去豬苓、澤瀉。
    服至74劑面色紅潤發(fā)亮。
    服至90劑,如常人料理家務(wù),又做彩超,肝、脾又減小。
    目前仍在服藥,做為重點(diǎn)觀(guān)察對象。
    今得知:前些天在省城復查,肝、脾不大,未發(fā)現異常。
病例三    瘕塊久而散漫,大腹脹大如鼓,二便不利  脈滯苔白  此脾虛而濕熱壅滯三焦,鼓脹重癥勉力圖幸。
  川撲 茵陳 連皮 檳榔 連皮苓 杏仁 通草 木香 砂仁 灸蟾皮 上廣皮 于術(shù) 甘遂二分(煨透) 黑丑四分 灸內金(以上三味研末,先調服)
    此方服后瀉下,脹退十之三。嘔吐乃甘遂末煨透病例 146  左脅積塊,日以益大,按之則痛,食入不安。凡痞結之處,必有陽(yáng)火郁伏于中,故見(jiàn)煩燥口渴心熱 等到癥,宜以苦辛寒藥,清之開(kāi)之然非易事也。
    川連 枳實(shí) 香附 川芎 神曲 獲苓 青皮 赤芍
  (選自尤在涇。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此瘕癖似今之脾大。
病例四    病由肝氣橫逆,營(yíng)血不調,腹中結瘕,脘脅攻痛,漸至食減內熱,咳嗽痰多,當臍動(dòng)跳,心悸少寐,口渴腸燥是皆血痹虛勞之象,極難醫治,故仿仲景法。
    黨參 獲苓 棗仁 乳香 沒(méi)藥 桃仁 當歸 川貝 香附 地鱉蟲(chóng) 白蜜
又  前方養營(yíng)化瘀,得下血塊兩枚,腹滿(mǎn)稍軟,內熱咳嗽未減。今且和營(yíng)啟胃退熱止嗽,再望轉機。
  黨參 獲苓 丹參  陳皮 川貝 杏仁 當歸 阿膠 血余炭 地鱉蟲(chóng)
  (選自王旭高。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此瘕癖似今之肝脾腫大。
病例五  騎射馳驟,寒暑勞形,皆令陽(yáng)氣受傷。三年來(lái)右胸脅形高微突,初病脹痛無(wú)形,久則形堅似梗。是初為氣結在經(jīng),久則血傷入絡(luò )。蓋經(jīng)絡(luò )系于臟腑外廓,初堪勉強支撐,但氣鈍血滯,日漸于痹,而延征瘕 ,怒勞努力,氣血交亂,病必旋發(fā),故寒溫消克,理氣逐血總未能講究絡(luò )病工夫??贾倬坝趧趥灾T法,其通絡(luò )方法,每取蟻蟲(chóng)迅速飛走諸靈,俾飛者升,走者降。血無(wú)凝著(zhù)氣可宣通,與攻積除堅徒入臟腑者有間,錄法備參未議。
    蜣螂蟲(chóng)  遮蟲(chóng) 當歸須 桃仁  川郁金 川芎  生香附 煨木香  生牡蠣  夏枯草
    (選自葉天士。臨證指南)
    此積聚治法可取,用動(dòng)物藥效佳。

                  黃 疸

  《內經(jīng)》平人氣象論曰: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黃疸。
    張景岳曰:凡已食知饑者,即陽(yáng)黃之證;安臥,脈小,不嗜食者,即陰黃之證也。
    此病多由飲食不調,脾損不能輸運,郁而生熱生濕,濕熱熏蒸,溢于肌表、六腑也。
    由此可見(jiàn):陽(yáng)黃是(脾胃)+(食濕熱)造成,癥見(jiàn)黃疸,胸膈脹滿(mǎn),惡心煩喝, 二便不利  苔黃膩 脈沉滑  方藥用:
    茵陳  蒼術(shù)  炒神曲  云苓  苡仁  白蔻仁  枳實(shí)  大黃  陳皮  連翹  滑石  甘草
    若有表癥加秦艽  淡豆豉 葛根 羌活
  陰黃是(脾胃腎)+(濕痰飲)造成,癥見(jiàn)顏色焦黃,肢體消瘦,肚腹脹大,氣逆而喘,苔膩 脈沉澀  方用:
  茵陳  蒼術(shù)  苡仁  云苓  澤瀉  白蔻仁  川牛膝  丹皮  葛根  秦艽  陳皮  姜皮
  若真陽(yáng)不足加附子  肉桂  或服金匱腎丸。
  此病后期脅下成積聚,可按痞氣積聚之方藥治療。
病例一  侯某某  男 8歲
          目黃、身也黃。食欲減退,腹脹腹瀉。西醫診斷為肝炎,治療效果不佳,前來(lái)就診。舌苔黃膩 脈濡數 此為濕重于熱 黃疸。選方五苓散加味
  茵陳18克 青蒿15克 桂枝6克 云苓12克 苡仁30克 白蔻仁 9克 豬苓12克 澤瀉12克 水煎服 三劑
  二診 黃疸稍退,食欲增加,腹瀉一日兩次。原方再服三劑。
  三診黃退,飲食增。為鞏固療效,用茵陳15克 桂枝6克 云苓12克 苡仁30克 滑石18克(布包) 甘草3克  水煎服 三劑。     
病例二    黃色為土,脾為土臟。脾為濕薰蒸,則中央正氣發(fā)越于外,脾虛不能與統血。肺與大腸相表里,火甚灼金,遂血妄行,血去陰傷,宗氣上浮,虛里穴動(dòng)。疾因血得,濕熱內損,腹中則脹,血不歸經(jīng)。脾失統攝之司,黃如草木,此非黃家正色,乃中土久虧,無(wú)以奉秋收之令。脈來(lái)滑數無(wú)神,當從蓄血發(fā)黃論治。
    熟地 獲苓 澤瀉 車(chē)前子 歸身 荊芥 地榆 枯芩 烏梅 川斷 冬術(shù)    蜜丸
(選自王九峰。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病例三  陳某某 59歲 男 農民
          目黃,面色暗黃,形體消瘦,口干口苦,右肋下疼痛  脈弦而有力 舌質(zhì)紅 苔黃微膩 省城醫院彩超報告單:膽總管下端阻塞  膽結石 梗阻性黃疸  問(wèn)知前三日驟然疼痛。膽本傳導之府,急用藥:
  青蒿18克  柴胡10克 枳彀15克 青、陳皮各15克 元胡12克 路路通15克  莪術(shù)10克 苡 仁30克 白蔻仁10克 杏仁0克 黃芩15克 茵陳24克 滑石36克(布包)甘草6克 二劑 每六小時(shí)水煎服一次  二十四小時(shí)服完。 囑痛加劇,難以忍受時(shí),速到醫院手術(shù),不可延誤。
    同時(shí)囑咐:每日早晚,兩腳與兩肩對齊,平行站立,用右手中指點(diǎn)壓在膽囊部位,即在右肋中線(xiàn)下,左手掌罩在左肋中線(xiàn)外,約半尺左右,隨著(zhù)每分鐘節拍70至80拍的迪斯科音樂(lè ),隨著(zhù)節拍右中指向內點(diǎn)壓,同時(shí)腹部向外鼓,使中指擠壓在膽囊上,促使膽囊受壓,膽汁流動(dòng)洗滌結石(滴水還能穿石)。每次做此動(dòng)作15至20分鐘。隨后手腕、足踝關(guān)節隨著(zhù)音樂(lè )節拍上下跳動(dòng)15分鐘,目的是使手、足一伸一舒,血液、體液(膽汁)隨著(zhù)心臟的活動(dòng)而加快循環(huán),促使洗滌后的砂石末汁拍出膽囊外。
  二診 痛緩,口不苦不干 前方加大黃15克(后下) 三劑,服法同前。
  三診 大便二次,痛止,面色光亮  舌苔轉白  上方去大黃再服二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服完。B超檢查:未見(jiàn)結石。用小柴胡湯加茵陳15克、枳彀9克二劑善后。
    從此,每遇到膽結石患者,總囑咐做此動(dòng)作。曾有一郝姓患者做此動(dòng)作三月,欣喜告知:沒(méi)服藥,B超檢查沒(méi)結石了。

                 頭 風(fēng) 

  《內經(jīng)》經(jīng)脈篇曰:膀胱足太陽(yáng)也,是動(dòng)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
  奇病論帝曰:人有頭痛數歲不已,此安得之,名為何???岐伯曰:當有所犯大寒,內至骨髓,髓者以腦為主,腦逆故為頭痛,齒亦痛,病名厥逆。
    厥病篇曰: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此病初受風(fēng)寒,透入經(jīng)脈血絡(luò )而痛,久則寒郁為熱,化為飲痰,或素有痰飲,阻于腦絡(luò ),氣血上逆者痛尤劇。
    由此可見(jiàn):一、陽(yáng)癥是(腦)+(風(fēng)寒)舌苔白薄 脈弦緊
復受風(fēng)寒亦痛,如入陰經(jīng)尤劇。用方:
    川芎  羌活  蔓荊子 荊芥  連翹  升麻 甘草為基礎方 
    1、如太陽(yáng)經(jīng)由眉梭骨至巔頂腦后痛,脈浮緊而數者加細辛 元胡
    2、若半邊頭痛,脈浮弦而數者加柴胡  元胡 
    3、若陽(yáng)明經(jīng)連頭維齒,燥熱,脈洪滑而數者加生石羔  知母  白芷
    4、有熱者加菊花  薄荷  黃芩
    5、頭暈者加桑葉  菊花  薄荷  天麻  鉤藤
    二、陰癥是(腦腎)+(痰飲、瘀血火,或寒)舌質(zhì)紅  脈沉細而緊  用方:生地  丹皮  川芎  蔓荊子  荊芥  菊花  貝母  云苓  陳皮為基礎方
    1、如有內熱加川牛膝  犀角
    2、有寒者加人參  附子  細辛 
    3、氣血兩虛者加人參 當歸
    4、氣血上逆者加龍骨  珍珠母  石決明 
 ?。?、瘀血加桃仁、紅花、王不留行
病例一 張某某 男?。玻礆q 職工
     發(fā)熱頭痛、流涕 脈浮數舌苔白薄 外感風(fēng)寒 用藥:
羌活12白芷12藁本12蔓荊子15荊芥12防風(fēng)12細辛5薄荷10(后下) 川芎12甘草6 花荼一撮 一劑 水煎服。藥服完,熱退,頭不痛。
           病例二 張某某 男 34歲 工人
        偏頭痛且暈,痛時(shí)覺(jué)頭內跳動(dòng),按住則痛減,身向前下方栽則痛增。西醫謂血管神經(jīng)性頭痛 脈弦數 舌質(zhì)紅 夫肝藏血,志為怒,通于風(fēng)氣。此郁怒血隨風(fēng)氣上沖腦絡(luò )所致治用:
    桑葉15克 菊花15克 鉤藤15克 天麻15克 薄荷6克(后下)川芎15克 羌活12克 白芷15克 赤芍10克 元胡10克 三七8克(研末沖服)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服后覺(jué)腦內熱且脹,但痛減。再服三劑。
    先后共服九劑,幾年病痛愈。

                  脅 痛

    《內經(jīng)》藏氣法時(shí)論曰:肝病者,兩脅下痛引少腹,令人善驚。
    邪客篇曰:肝有邪,其氣流于兩脅。
    《景岳全書(shū)》曰:脅痛有內傷外感之辨,凡寒邪在少陽(yáng)經(jīng)經(jīng),乃病為脅痛耳聾而嘔,然必有寒熱表證者,方是表證。如無(wú)表證,悉屬內傷。但內傷脅痛十居八九,外感脅痛則間有之耳。
    由此可見(jiàn):脅痛 (肝)+(外感、內傷)脈舌====脅痛
    甲、外感者,用柴胡  青蒿 牛子  防風(fēng)  枳彀  元胡  青皮  白芍  當歸  甘草 
    乙、1、肝氣郁結,用當歸  白芍  白術(shù)  柴胡  青皮  陳皮  獲苓 甘草  生姜  薄荷     
        2、肝陰不足,用當歸 生地 枸杞子 川楝子  沙參  麥冬
        3、瘀血停滯,用柴胡 元胡 當歸  赤芍  桃仁  炮山甲  紅花  酒浸大黃  瓜蔞仁 甘草
  病例一:司某某 男?。保箽q 工人
    打架后生悶氣,頭漲面赤、耳蒙失聰、兩脅痛 脈弦緊舌苔黃 此肝氣肝火。用藥:
柴胡10薄荷10(后下)防風(fēng)10酒炒黃芩12山梔12白芍15丹皮12青皮12元胡10川楝子12酒龍膽草12甘草9水煎服三劑一日一劑。藥服完諸癥失。
                         病例二  賈 某  男 31歲  居民 
        兩肋間疼痛,日久,近加劇,以至不敢深呼吸 西醫診為肋間神經(jīng)痛  脈細弦 舌質(zhì)邊紅有瘀點(diǎn),此為肝經(jīng)脈絡(luò )瘀阻,用調整肝陽(yáng)方加減:
  柴胡9克(醋炒)當歸12克  赤芍15克 桃仁12克 紅花15克 枳彀15克 郁金12克 青皮12克 元胡10克 甘草9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酒煎服。
  二診 痛減能呼吸 脈舌如前 上方加旋復花10克(布          包)三劑 一日一劑 水、酒煎服
  三診  痛止舌邊瘀點(diǎn)消失,上方減去桃仁、紅花、元胡加天花粉15克  酒大黃10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而愈。
病例三;侯某某女62歲居民經(jīng)醫院B超確診為膽囊炎,輸消炎液五天,右肋下仍痛。脈數弦,舌苔薄白屬脅痛。出方:柴胡9黃芩12當歸12青、陳皮各10枳殼10黨參15川楝子6元胡10甘草6姜二片棗二枚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二診:痛減,但右肋及脅下出現丘狀紅診,奇癢難忍。此是用藥偏溫?還是輸液過(guò)多?前方加龍膽草10云苓15茵陳18滑石(布包)36地膚子15甘草6藥服完,痛止,紅診色淡,隱退。三診:二診方,二劑。愈?!                 ?br>病例四:治左肋下疼痛例司某某女45歲居民         左肋骨近劍突處疼痛,牽至背后肋骨部疼,胃脘稍有不適,飲食少,前醫疑為胰腺炎輸消炎藥多日,痛稍減。又請中醫診治,用大柴胡湯加味效仍不明顯。面蒼白、神疲憊。脈細而弦 舌苔黃薄膩。余改用朱良春先生之方:                   山梔15蒲公英30敗醬草50苡仁36桃仁15元胡12赤白芍各18厚撲12木香10枳殼15大黃10(后下)甘草9生姜二片大棗一枚水煎服三劑一日一劑                二診:痛稍減,背后不痛,但大便干燥,兩日一解,頗為費勁。前方山梔加至18大黃(后下)15 三劑 一日一劑       三診:有時(shí)還疼痛。大便如前,量不多。發(fā)現左少腹部亦痛。前方加柴胡9黃芩15川楝子6大黃加至18(后下)山梔加至24       四診:服至兩劑瀉下,痛失。三劑后飲食大增。發(fā)現面色、手掌發(fā)黃。余知服山梔黃染之過(guò),勸說(shuō)停藥幾日就會(huì )消失。用消遙散調理愈。
痿 病

  《內經(jīng)》痿論帝 曰:五臟使人痿,何也?肺主身之皮毛,心主人之血脈,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腎主身之骨髓,故熱葉焦,則皮毛虛弱急薄,著(zhù)生痿(  )也。心氣熱,則下脈厥而上,上則下脈虛,虛則生脈痿,樞膠折挈 ,脛縱不能任地也。肝氣熱 ,則膽泄口苦,筋膜干,則筋急而變,發(fā)為筋痿。脾氣熱 ,則胃干而渴,肌肉不仁,發(fā)為肉痿。涌氣熱 ,則腰脊不舉,骨枯而髓減,發(fā)為骨痿。
    帝曰:何以得之?曰肺者臟之長(cháng)也,為心之蓋,有所失亡,所求不得,則發(fā)肺鳴,鳴則肺葉熱焦,故曰五臟因肺葉焦,發(fā)為痿(  )  ,此之謂也。悲哀太甚則胞絡(luò )絕,胞絡(luò )絕則陽(yáng)氣內動(dòng),發(fā)則心下崩,數溲血也。故《本病》曰:大經(jīng)空虛,發(fā)為肌痹,傳為脈痿。思想無(wú)窮,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fā)為筋痿,及為白淫。故《下病》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內也。有漸于濕,以水為事,若有所留 ,居處相濕,肌肉濡漬,痹而不仁,發(fā)為肉痿。故《下經(jīng)》曰:肉痿者,得之濕地也。有所遠行,勞倦,逢大熱而渴,渴則陽(yáng)氣內伐,內伐則熱舍于腎,腎者水臟也,今水不勝火,則骨痿而髓虛,故足不任身,發(fā)為骨痿。故《下經(jīng)》曰:骨痿者,生于大熱也。
    帝曰:何以別之?曰肺熱者,色白而毛敗。心熱者,色赤而絡(luò )脈溢 。肝熱者,色蒼而爪枯。脾熱者,色黃而肉蠕動(dòng)。腎熱者,色黑碉齒槁。
    帝曰:論言治痿者獨取陽(yáng)明,何也?曰陽(yáng)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關(guān)節也。沖脈者,經(jīng)脈之海也,主滲灌奚谷,與陽(yáng)明合于宗筋,陰陽(yáng)總宗筋之會(huì ),會(huì )于氣沖,而陽(yáng)明為之長(cháng),皆屬于脈,而于督脈。故而陽(yáng)明虛則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帝曰:治之奈何?曰各補其榮,而通其俞,調其虛實(shí),和其逆順,筋脈骨肉各以其時(shí)受月,則病已矣。
    生氣通天論曰: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纟耍) 短,小筋弛長(cháng),(纟耍 )  短為拘,弛長(cháng)為痿。
    根結篇曰:陽(yáng)明為闔,闔折則氣無(wú)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陽(yáng)明,視有余不足,無(wú)所止息者,真氣稽留,邪氣居之也。
    綜上所述:痿病是由于肺熱葉焦,不能濡潤五臟,使得皮毛、血脈、筋膜、肌肉、骨髓,以致形成痿 。脈痿、筋痿、肉痿、骨痿,其主要由五臟之真陰先虛,復遭肺熱引起。治痿主張獨取陽(yáng)明。
    由此可見(jiàn),此病與(肺肝脾心腎)+(火濕熱)有關(guān)。陽(yáng)明胃經(jīng)多氣多血之腑也,余擬用藥:葛根  天花粉  生地  丹皮  知母  白芍生石羔  防風(fēng)  升麻 杏仁 甘草為基礎方。
    1、 痿則咽干、多汗、煩喝、痰嗽聲嘶,脈虛微  上方加太子參  天冬 兼服麥味地黃丸(麥冬 五味子 生地  山芋  山藥 云苓  丹皮  澤瀉)
    2、筋痿則頭暈目 眩,驚恐多疑,筋急爪枯,四肢抽筋,白淫,遺精  脈虛弦數上方加懷牛膝  木 瓜  伸筋草  棗仁  兼服虎潛丸(炒黃柏  炒知母  熟地  龜板  陳皮  白芍  虎骨 干姜)
    3、肉痿則四肢痿頓,面黃肌瘦,或浮腫 脈緩而無(wú)力 上方去生石羔  生地加人參  白術(shù)  兼服仲淳資生丸(人參  白術(shù)  獲苓 灸甘草 陳皮  山藥  建蓮  芡實(shí)  苡仁  扁豆  神曲  山查肉  麥芽 厚撲 叩仁藿香  澤瀉  桔梗  川連)
    4、心痿則面赤,煩燥不安,消喝引飲,失眠多夢(mèng)  脈洪大  上方加炒棗仁  獲神  黃連  兼服朱砂安神丸(黃連  朱砂  酒炒生地  當歸身  灸甘草)
    5、腎痿則腰膝酸困,兩腿無(wú)力,遺、滑精、小溲頻頻  脈微弱澀上方去生地  生石羔  加熟地  山芋  枸杞  山藥  炒棗仁  兼服河車(chē)再造丸(紫河車(chē)  黨參  熟地  杜仲  天、麥冬  龜板  黃柏  獲苓  懷牛膝)
病例一  成某某  男  16歲  學(xué)生
          近日覺(jué)口淡,喜唾涎沫,頻頻不止。課桌地下一片,招人討厭  脈虛數舌質(zhì)淡紅  此為肺痿 用干姜甘草湯加味       
    灸甘草10克  干姜20克  人參12克  白術(shù)12 克 云苓 15克  大棗二枚  水煎服  三劑  癥除。
病例二 伏熱留于肺胃,胃熱則消谷易饑,肺熱則(辟足)痿難行。熱氣熏于胸中,故內熱不已。延今半載,節屆春分,天氣暴熱,病加不寐。據述先前舌苔黃黑。今則舌心干紅,其陰更傷仿仲景意用甘寒法:
生地 知母 獲神 棗仁 麥冬 滑石 夜合花 沙參加 百合
《選自王旭高醫案》
病例三    下焦痿辟,先由遺泄濕瘍,頻進(jìn)滲利,陰陽(yáng)更傷,雖有參芪術(shù)養脾肺以益氣,未能救下。即如畏冷陽(yáng)微,幾日飯后吐食,乃胃陽(yáng)頓衰。應乎外陽(yáng)失職。但下焦之病多屬精血受傷。兩投柔劑溫通之補,以腎臟惡燥。久病宜通任督,通攝兼施,亦與古賢四斤金剛健步諸法互參。至于胃藥,必須另用。夫胃腑主乎氣,氣得下行為順。東垣升陽(yáng)益胃之條,似乎相悖,然芩連非苦降之氣味乎。凡吐后一、二日暫停下焦血分藥,即用扶陽(yáng)理胃二日,俾中下兩固,經(jīng)旨謂陽(yáng)明之脈,束筋骨以利機關(guān),諒本病必有合矣。
  鹿茸  淡蓯蓉 當歸 杞子 補骨脂 巴戟尖 牛膝 柏子仁  獲苓  川斛
  《選自葉天士。臨證指南》
    此治痿法深得經(jīng)旨。

                      陽(yáng) 痿

  《內經(jīng)》曰:思想無(wú)窮,所慮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緩,發(fā)為筋痿,及為白淫。陽(yáng)明虛則宗筋縱。
  《景岳全書(shū)》曰:凡男子陽(yáng)痿不起,多由命門(mén)火衰,精氣虛冷,或以七情勞倦,損傷生陽(yáng)之氣,多致此證;亦有濕熱 織盛,以致宗筋弛緩,而為痿弱者,譬以暑熱之極,則諸物綿萎。
    又曰:凡肝腎濕熱 ,以致宗筋弛緩者,亦為陽(yáng)痿。
    由此可見(jiàn):陽(yáng)物無(wú)力(命門(mén)火衰、肝腎脾)+(濕熱 )脈舌===陽(yáng)痿病
  1、命門(mén)火衰用蛇床子 五味子 菟絲子 芡實(shí)  蓮須  沙蒺藜  龍骨  牡蠣  附子  肉桂
  2、思慮傷心脾用人參  熟地  山藥  山萸  杜仲  枸杞  當歸  炒棗仁  夜交藤  甘草
  3、濕熱傷肝腎用豬肚 白術(shù) 苦參 牡蠣 苡仁 獲苓 蛇床子 甘草
病例一  胡某某 男 25歲 農民
        陽(yáng)痿,有其欲而無(wú)其力,神疲乏  脈沉弱  舌質(zhì)淡紅  肝腎虛用調整腎陰方加減:
    熟地15克 山藥18克 山芋18克 枸杞子15克 當歸15克 白芍15克 菟絲子15克 川斷15克 川牛膝15克 蛇床子15克 木瓜15克 淫羊藿18克 蜈蚣二條(研末沖服) 水煎服 一日一劑  連服七劑陽(yáng)舉有力。
病例二 張某某 男?。玻禋q 農民
     新房房勞過(guò)度,以至陰莖軟弱不起,此是腎虛無(wú)疑。小溲淋漓且痛,尿不通暢,此為濕熱下注。用藥
山萸12生地15山藥15丹皮12云苓15澤瀉15知母12黃柏10萆蘚15蛇床子15甘草9 水煎服 三劑 一日一劑
二診 小溲不痛通暢,唯陰莖挺起軟弱。出方:山萸12生地15山藥15丹皮12云苓15澤瀉15枸杞子15克 當歸15克 白芍15克
懷牛膝15克 蛇床子15克 木瓜15克 淫羊藿18克 蜈蚣二條(研末沖服)水煎服七劑一日一劑。囑忌房勞。
三診 連服二診方藥卅多劑,莖起有力。

                      肺 痿 

  《金匱要略》證治第七曰:?jiǎn)?wèn)曰;熱在上焦者,因咳而肺痿,肺痿之病,從何而得之。師曰: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者何?師曰:為肺痿之病。
    又曰:肺痿葉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
  《醫門(mén)法律》曰:肺痿屬虛,決不可用峻法。
    由此可見(jiàn)該是: 濁唾涎沫(肺虛)+(傷津、寒冷)脈虛數舌淡白====肺痿
    肺虛熱者: 人參  麥冬 粳米 半夏 沙參 玉竹 甘草
  肺寒冷者:灸甘草四兩  干姜二兩(泡)右咬咀以水三升,煮 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病例一 成某某 男?。保窔q 學(xué)生
     晨起上學(xué)突冒風(fēng)寒,咳唾頻頻、痰涎稀薄 小便頻繁 脈遲弱舌質(zhì)淡紅 肺痿 用藥:
人參12獲苓12半夏10干姜10灸甘草6水煎服 三劑一日一劑。
病例二 馮某某 男?。常笟q 職工
     素有咳癥,今又操勞,頭額汗多,咳嗽加劇,多是稀薄涎沫,納差,無(wú)精乏力 脈數舌質(zhì)紅 肺痿 用藥:黃芪18人參12麥冬12半夏10陳皮10甘草6 
粳米30大棗六枚 水煎服 一日一劑 先后服九劑咳止,食多,精力恢復。

                    肺 癰

    《金 匱要略》證治第七曰:“(此段上接肺痿文)--------若口中辟辟燥,咳則胸中隱隱痛,脈反滑數,此為肺癰,咳唾臏血。脈數虛者,為肺痿,數實(shí)者,為肺癰。
    問(wèn)曰:病咳逆,脈之,何以知為肺癰?當有膿血,吐之則死,其脈何類(lèi)?寸口脈微而數,微則為風(fēng),數則為熱;微則汗出,數則惡寒,風(fēng)中于衛,呼氣不入;熱過(guò)于榮,吸而不出。風(fēng)傷皮毛,熱傷血脈。風(fēng)舍于肺,其人則咳,口干,喘滿(mǎn),咽燥不渴,時(shí)唾濁沫,時(shí)時(shí)振寒。熱之所過(guò),血為疑滯,蓄結癰膿,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膿成則死。
    由此可見(jiàn):咳膿血(肺)+(風(fēng)熱至毒)脈初微而數,后實(shí)、滑 舌紅==肺癰     
    1、肺癰病,喘不得臥。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
        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丸大  大棗十二枚  右先以水三升,煮棗 取二升,去棗,內葶藶子煮 取一升,頓服。 
    2、咳而胸滿(mǎn)振寒,脈數,咽干,不渴,時(shí)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 取一升分溫再服,則吐膿血也。
病例:周某某 男19歲 學(xué)生
    發(fā)熱咳嗽多日,昨突然胸痛,咳喘,痰帶血膿,腥臭味 脈數舌質(zhì)紅 肺癰 出方
蟬衣15荊芥12牛子12前胡12白前12杏仁12瓜蔞15川貝10白芥子10葶藶子12百部10茜草根18竹茹15枇杷葉15魚(yú)腥草20蒲公英30甘草10大棗五枚 水煎服三劑 一日一劑
二診 熱退,不喘,胸痛減輕,咳嗽痰多膿血多,大便稀 此佳兆也,上方加銀花30瓜蔞減至10水煎服三劑一日一劑,
后服此方藥,前后十二劑無(wú)膿血??人陨?,咽干口喝 改方蟬衣15桑葉12牛子10前胡10白前10杏仁10瓜蔞10川貝10白芥子10葶藶子12百部12竹茹15枇杷葉15沙參15元參15魚(yú)腥草15蒲公英18甘草9連服五劑愈
病例二  惠某某  男  54 歲  農民
          風(fēng)溫咳嗽,不治,延有月余,今咳唾膿血來(lái)診。脈數舌質(zhì)紅  診為肺癰 ,出方桔梗湯加味:  桔梗15克  蟬衣15克  荊芥12克  牛子12克  前胡10 克  白前10克  杏仁12克  瓜蔞15克  川貝母12 克百部 10克  竹茹12克  枇杷葉15克  魚(yú)腥草15 克  大青葉15 克  甘草12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咳唾膿血較前多,患者家屬怕患肺癌,拍片除外,同時(shí)西醫給先鋒霉素等藥,輸液。
    三診時(shí)患者提出中西醫結合,用上方加減、西醫輸液, 約廿余日愈。       
    此病《金匱》曰咳吐膿血者死。時(shí)至今日,中西結合治療可不死也。

                   肺 癆

    《內經(jīng)》玉機真臟論曰: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氣滿(mǎn),喘息不便,內痛引肩項,期一月死。真臟見(jiàn),乃預之期 日。(言肺病成這般情況 ,即肺癆癥狀,則預后不良)
    《外臺秘要》引蘇游論曰:傳尸之疾,本起于無(wú)端,莫問(wèn)老少男女,皆有斯疾。大都此病相克而生,先內傳 毒氣,周遍五臟,漸就羸瘦,以至于死,死易復易家親一人,故曰傳尸。亦名轉注。以其初得,半臥半起,號為(        ),氣急咳者,名曰肺痿。骨髓中熱,稱(chēng)為骨蒸。內傳 五臟,名為伏連。不解療者,乃至滅門(mén)。
    《明醫雜著(zhù)》:男子二十前后,色欲過(guò)度,損傷精血,必生陰傷炎動(dòng)之病,睡中盜汗,午后發(fā)熱,哈哈咳嗽,倦怠無(wú)力,飲食少進(jìn),甚則痰涎帶血,咯血出血,或咳血、吐血、衄血、身熱,脈沉數,肌肉消瘦,此名癆瘵。
    可見(jiàn)此?。?盜 汗、痰涎帶血、午后發(fā)熱(肺)+(癆蟲(chóng))脈沉數舌紅===肺癆
    1、氣陰虧耗者,月華丸:天麥冬  生熟地 山藥  百合  沙參  貝母獲苓  阿膠  獺肝  用菊花、桑葉煎濃汁,將阿膠化入,和藥加煉蜜為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日三服。
    2、陰虛炎旺者,百合固金湯加減:生熟地  麥冬 百合 白芍 當歸  貝母  甘草 玄參  桔梗 
  病例一 肺為胸中,為五臟華蓋,最嬌之臟,不耐邪侵,毫毛必病。恙起前年,咳嗆已有二載,臥則氣升作嗆,脈來(lái)弦細澀數,神 疲,面無(wú)華色,肺損中虛,氣不歸窟,六淫之氣皆可成勞,不得內傷已也,(此肺癆)姑擬培土生金,兼納腎氣。 熟地  白術(shù)  獲苓  杏仁  灸甘草  法半夏 沙苑  紫苑  淮山藥 蓮子 毛燕 
  選自《馬培之。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病例二 此病現今幾乎都找西醫,用鏈霉素、利福平、異煙肼、PAS等藥,前幾年曾有一患者牛某某因咳嗽痛苦不止,找余服中藥配合止咳。用方:蟬衣12荊芥12牛子10前胡10白前10杏仁10瓜蔞12川貝10蘇子10百部12竹茹15枇杷葉15沙參加15元參15地骨皮12知母10甘草6 三劑 水煎服 一日一劑后咳嗽少,續用西藥治愈。

                  百 合

    《金匱要略》證治第三曰:論曰:百合病者,百脈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復不能食,常 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欲飲食或有美時(shí),或有不用聞食臭時(shí),如寒無(wú)寒,如熱無(wú)熱,口苦,小便赤;諸藥不能治,得藥則劇吐、利;如有神靈者,身形如和,其脈微數。每弱時(shí)頭痛者,六十日乃愈;若弱時(shí)頭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弱快然,但頭眩者,二十日愈。其證或未病而預見(jiàn),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見(jiàn)者,各隨證治之。
    經(jīng)曰:百合病見(jiàn)于陰者,以陽(yáng)法救之;見(jiàn)于陽(yáng)者以陰法救之,見(jiàn)陽(yáng)攻陰,復發(fā)其汗,此其逆;見(jiàn)陰攻陽(yáng),乃復下之,此亦為逆。
  由此可見(jiàn):神志諸癥(百脈)+(傷寒體虛不復、情志刺激)脈舌====百合
  1、百合病,發(fā)汗后者,百合知母湯主之。 百合七枚(劈)  知母三兩(切)  右無(wú)先以水洗 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朱泉水二升,煎 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滓后,合和煎取一升五合,分溫再服。
    2、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石湯主之。 百合七枚(劈)滑石三兩(碎)綿裹  代赭石一枚(如彈丸大碎綿裹)右先以水洗 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去,去其水更以泉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別以泉水二升,煎代赭石,取其一升,去滓后,合和重煎 ,取一升五合,分溫服。
    3、 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 百合雞子湯方  百合七枚(劈) 雞子黃一枚  右先以水洗 百合,漬一宿,當百沫出,去春水,更以泉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滓,內雞子黃,攪均,煎五分,溫服。
  4、百合病,不經(jīng)吐下發(fā)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百合七枚(劈)生地黃汁一升 右以水洗百合,漬一宿,當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內生志黃汁,煎取一升五合。中病勿更服,大便當如漆。
 ?。?、百合病,一月不解,變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乙园俸弦簧?,以水一斗,漬之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餅,勿以鹽豉也。
 ?。?、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鲜V牡蠣散方。瓜蔞 牡蠣(熬)等分 右為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百合病,變?yōu)榘l(fā)熱者,百合滑石湯主之?!“俸弦簧ň模┗齼伞∮覟樯?,飲服方寸匕,三日服,當微利者止服,熱則除。
    陳按語(yǔ):百合病多得于傷寒病的過(guò)程中,正氣虛余邪不解之故,病似陰虛內熱。余沒(méi)經(jīng)見(jiàn)過(guò)此類(lèi)患者,故不敢述說(shuō),好哉上述幾證詳細,若見(jiàn)時(shí)可按方治之。西醫將此病多歸于神經(jīng)衰弱。按中醫角度看:屬于神志方面的癥候,如沒(méi)得傷寒病,可參照王旭高治肝病法治?!                   ?nbsp;        

                    狐 惑

  《金匱要略》證治第三曰: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于喉為惑,蝕于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于上部則聲喝,甘草瀉心湯主之。      《諸病源候論》總論卷第十八  濕(  )  候描述:“由脾胃虛弱為水濕所乘,腹內蟲(chóng)動(dòng),侵食成也------”與狐惑癥相同。
    由此可見(jiàn):神志恍惚諸癥(脾胃、血)+(濕熱致毒、蟲(chóng))脈舌====狐惑 
    1、甘草瀉心湯方:甘草四兩  黃苓二兩  人參三兩  干姜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斤  右七味,水一斗,煮 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2、蝕于下部則咽干,苦參湯洗之。 苦參一斗  以水一升,煎取七升,去滓,熏洗,日三次。
    3、蝕于肛者,雄黃熏之。 雄黃  右一味為末,筒瓦二枚合之燒,向肛內熏之。
    4、病者脈數,無(wú)熱,微煩,默默但欲臥,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鳩雞眼,七八日四眥黑,若能食者,膿已成,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喜三升(浸令芽出,爆干)當歸三兩  右二味,杵為散,漿水服方寸匕,日三服。
  陳按語(yǔ):狐惑多得于溫毒證,治法宜清濕熱解溫毒。余沒(méi)經(jīng)見(jiàn)過(guò)此類(lèi)患者,故不敢述說(shuō),若見(jiàn)可依上述治之。               

            瘧 病

    瘧論帝曰 :夫閡瘧皆生于風(fēng),其發(fā)作有時(shí)者何也?岐伯曰:瘧之始發(fā)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悼鼓頷,腰脊俱痛,寒去則內外皆熱 ,頭痛如破,渴欲冷飲。帝曰:何氣便然?曰:陰陽(yáng)上下交爭,虛實(shí)更作,陰陽(yáng)相移也。陽(yáng)并于陰,則陰實(shí)而陽(yáng)虛,陽(yáng)明虛則寒悼鼓頷也;巨陽(yáng)虛則腰背頭項痛;三陽(yáng)俱虛則陰氣勝,陰氣勝則骨寒而痛,寒生于內,故中外皆寒。陽(yáng)盛則外熱,陰虛則內熱 ,外內皆熱 則喘而渴,故欲冷飲也------而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 
    《金匱》真言論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fēng)瘧。 
  《金匱要略》癥治第四  師曰:瘧脈自弦,弦數者多熱 ,弦遲者多寒,弦小緊者下之差,脈遲者可溫之,脈緊者可發(fā)汗針灸也,浮大者可吐也,弦數者風(fēng)發(fā)也,以飲食消息止之。
  《金匱要略》證治第四 師曰:陰氣孤絕,陽(yáng)氣獨發(fā),則熱 而少氣,煩冤,手足熱 而欲嘔,名曰癉瘧;若但熱不寒者,邪氣內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間,令人消爍脫肉。
    由此可見(jiàn): 寒熱(皮、肉、骨節,陰陽(yáng)交爭)+(風(fēng))脈舌====瘧病
    1、病瘧,以一月發(fā),當以十五日愈;設不差,當月盡解;如其不差,當云何?師曰:此結為癥瘕,名曰瘧母,急治之,宜鱉甲煎丸。  鱉甲十二分(灸) 烏扇三分(燒) 黃芩三分  柴胡六分  鼠婦三分(熬) 干姜三分 大黃三分 芍藥五分 桂枝三分 葶藶一分(熬)石葦三分去毛  厚樸三分 牡丹五分(去心) 瞿麥二分 紫葳三分 阿膠三分(灸) 蜂窠四分(灸) 赤硝十二分 蜣螂六分(熬) 桃仁二分  半夏一分 人參一分 庶蟲(chóng)五分(熬)  右二十三味,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zhù)鱉甲于中,煮 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內諸藥煎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2、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wú)寒,但熱,骨節痛煩,時(shí)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灸)石羔一斤  粳米二合桂枝(去皮)三兩  右搗碎,每五錢(qián),水一盞半,煎 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愈。
    3、瘧多寒者,曰牡瘧,蜀漆散主之。 蜀漆洗去腥  云母燒二日夜  龍骨等分。  右三味,杵為散,未發(fā)前,以漿水服半錢(qián);溫瘧加蜀漆半分 ,臨發(fā)時(shí),服一錢(qián)匕。
  今之瘧病,多用氯喹、伯喹、青篙素等藥,效果顯著(zhù),余身處北方,未曾見(jiàn)過(guò)此病,無(wú)例可舉。

          淋 濁

  《金匱》消喝小便利淋濁病脈證并治第十三曰:淋之為病,小便如粟狀,小腹弦急,痛引臍中。
    《內經(jīng)》至真要大論曰:諸轉反戾,水液渾濁,皆屬于熱。
    氣厥論曰: 陰陽(yáng)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于陰,精液皆減而下,下過(guò)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酸。
    后世皆有赤白、五淋之說(shuō)。
    余以為時(shí)至今日,為診斷切確,應借助于西醫的化驗,速知究竟何物,以便對癥用藥。精液者另當別論。
    綜上所述,淋濁皆由(膀胱 腎三焦脾)+(火濕熱)有關(guān)。
  赤濁者癥見(jiàn)尿血紅,小溲時(shí)澀刺疼痛 苔薄黃 脈數有力(尿中有大量紅細胞)方用:生地  白芍  忍冬藤  黃柏  知母  小薊  炒蒲黃 滑石  藕節  白茅根  木通  益母草  甘草
  白濁者癥見(jiàn)尿如白泔漿,小溲時(shí)澀,淋漓不盡 苔黃膩  脈虛數(尿中有蛋白)益母草  云苓  苡仁  山藥  黃柏  蒼術(shù)  桑螵蛸  萆蘚 芡實(shí)  滑石  木通  甘草
    氣虛者加人參  黃芪  升麻  陳皮
    有砂石者加金錢(qián)草  石葦  冬葵子
  若尿中有細菌者,五苓散(獲苓 豬苓 澤瀉  桂枝  白術(shù))加減,可選土獲苓  黃柏  黃連  忍冬藤  板蘭根
病例一 李某 男?。笟q 學(xué)生
     近日小便頻頻,淋淋漓漓,尿不多 脈數舌質(zhì)紅 淋癥 用藥:桂枝6白術(shù)10土獲苓9 豬苓6澤瀉6 黃柏6知母6甘草6 水煎服 兩劑 一日一劑,愈。
病例二 鄭某某 男?。矗硽q 農民
     小便淋漓澀少。西醫診斷;腎盂腎炎。潛血(++)蛋白(+)脈數舌苔黃膩 淋濁 用藥
益母草36生地18山藥18苡仁36土獲苓18忍冬藤30蒼術(shù)15白茅根36桔梗9黃柏9滑石(布包)36茜草根15甘草6 水煎服,先后服十二劑小便清爽,不痛,潛血(-)后原方去桔梗、黃柏、滑石、茜草根加桑螵蛸12萆蘚12芡實(shí)15六劑,蛋白(-)。愈。
病例三 蘇某某 男?。叮禋q 農民
     屎血多日,住院多日無(wú)效。其子防疫站站長(cháng),邀余會(huì )診,詢(xún)知用中、西藥多種,不見(jiàn)效。見(jiàn)患者插導尿管,訊知小便澀痛,小腹脹痛,脈細數 舌質(zhì)絳紅,知是《傷寒雜病論》中的豬苓湯癥。出方:豬苓15克 獲苓15克 澤瀉15克 滑石36克 阿膠15克又加知母12克 黃柏10克 水煎服,后聽(tīng)站長(cháng)說(shuō)一劑痛減,尿增,三劑撥掉導尿管,六劑出院。

               遺精 滑精

    《內經(jīng)》經(jīng)脈篇曰 :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
    六節臟象論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 
    張景岳曰:蓋精之藏制雖在腎,而精之主宰則在心,故精之蓄泄聽(tīng)命于心。
    又曰:因夢(mèng)而出精者,謂之夢(mèng)遺,不因夢(mèng)遺而精自出者,謂之滑精。夢(mèng)遺者,有情,有火,有虛,有溢,有因情動(dòng)而夢(mèng)者,情動(dòng)者當清其心,精動(dòng)者,當固其腎?;?,無(wú)非腎氣不守而然------
  《明醫雜著(zhù)》曰:夢(mèng)遺精滑,飲酒厚味,痰火濕熱之人多有之。      由此可知:遺精滑精與(心腎脾)+(火痰濕熱)有關(guān)。
    用藥(人參  黃芪  遠志  獲神  炒棗仁  山藥  五味子  山芋  蓮須  金櫻子)+(黃柏  黃連  山梔  知母)
    有濕熱生痰,癥狀兼有口苦或渴,小溲熱赤,苔黃膩  脈濡數者去黃連  山梔  知母  五味子 金櫻子加苡 仁  豬苓  苦參  豬肚  澤瀉
病例一 張某某 男 19歲 學(xué)生
        高考前用腦過(guò)度,每晚十一點(diǎn)方才睡覺(jué),現每夜沉睡,醒來(lái)發(fā)覺(jué)遺精,其母發(fā)現,引來(lái)就診 脈沉弱  舌質(zhì)紅  問(wèn)知不是夢(mèng)遺,知是腎陰虧損。腎乃先天之本,宜常栽培。用調整腎陰方加味:
    生地15克 山芋15克 山藥15克 云苓15克 澤瀉12克 丹皮12克 黃柏10克 芡實(shí)30克 五味子9克 桑螵蛸18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同時(shí)囑每日早晚嚼核桃、大棗兩個(gè)。
    二診 隔數日遺一次。原方再服三劑。
    三診  多日不見(jiàn)遺精。囑服知柏地黃丸三盒,每日早夜一丸。
病例二 雙某 男?。保稓q 學(xué)生
     家長(cháng)發(fā)現被褥精液,帶來(lái)就診。面色蒼白,精神萎靡。脈數舌質(zhì)尖紅。脈與色不相符。脈數,可能是就醫緊張?舌尖紅說(shuō)明是心火旺,仔細詢(xún)問(wèn),靦腆不語(yǔ)。再次號脈,兩尺沉弱。知是手淫日久,導至腎陰虧損。出方:
生地15山萸15山藥15女貞子15竹葉9連翹9黃連9知母12烏賊骨12芡實(shí)15五味子6炒棗仁15肉桂3白芍15丹皮10桑葉9甘草6 水煎服 五劑 一日一劑。囑咐家長(cháng),多做思想工作,不可手淫。
二診 家長(cháng)告知被褥上的精液較前少。原方加蓮須15 五劑。
三診 面色紅潤,舌尖不紅 脈緩。上方加減,共服卅劑。未來(lái)就診。
數月后,家長(cháng)告知,過(guò)一、兩月可見(jiàn)被褥上有精液。余告知精滿(mǎn)則溢,不必再服藥。注意教育,告戒手淫。


                    疝 氣

    《內經(jīng)》骨空論曰:任脈為病,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
    《內經(jīng)》經(jīng)脈篇曰:足厥陰之別,循脛上睪,結于莖,其氣逆則睪腫卒疝,實(shí)則挺長(cháng),虛則暴癢,取之所別也。   
  《景岳全書(shū)》曰:疝氣病者,凡睪丸為腫為痛,止作無(wú)時(shí)皆是也。
    陳修園曰:疝者,睪丸腫大,牽引少腹而痛。
    金匱要略》雖有寒疝、狐疝之名,然與腹痛并列,故后世多認為無(wú)牽引至睪丸,列為腹痛之內。
    由此可見(jiàn): 睪丸癥候(任脈、肝脈)+(寒、濕、氣)脈舌====疝氣
    1、寒疝,睪丸腫硬、冷者, 用藥:當歸 枸杞 云苓 沉香 小茴香 肉桂  干姜  吳茱萸
    2、水疝,睪丸水腫如晶  或痛或癢者,用藥: 桂枝 白術(shù) 云苓 豬苓 澤瀉  木通 橘子核  木香 甘草
    3、氣疝,陰囊腫脹偏痛,少腹拘急者,用藥:烏藥  木香 小茴香 良姜  青皮  川楝子  檳榔 
  4、狐疝,陰囊偏有大小,似物,時(shí)上時(shí)下,臥時(shí)入腹,立時(shí)入囊,且痛脹  用藥:當歸 白芍 元胡 川楝子 木香 小茴香  吳茱萸  橘核  荔子核
  5、(禿?)疝:陰囊腫硬重墜,如升如斗,麻木不知痛者,用藥:橘核  木香  厚樸 枳實(shí) 川楝子 桃仁  元胡  昆布  海藻  肉桂  荔子核  小茴香
病例一 翟某某 男?。叮矚q 外來(lái)燒磚民工
     陰囊水腫重墜,如拳頭,陰莖隱沒(méi) 脈濡遲舌淡紅 此水疝 用藥
桂枝10 白術(shù)15 云苓15 豬苓15 澤瀉15 橘子核12  荔子核12 小茴香9 木香9 甘草6
           服六劑腫消過(guò)半,顯露出陰莖。后加木通10干姜9,
            又服六劑恢  
           復以往常態(tài)。
            病例二 司某某 男 32歲 農民
          陰囊收縮,少腹牽扯疼痛,手足冷,身傴僂 脈沉弦 舌苔白薄 此疝氣,治宜祛寒、疏氣,用藥:
    小茴香10克 香附12克 肉桂6克 烏藥9克 當歸15克 吳茱萸6克 荔子核10克 灸甘草9克 大棗五枚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 痛失,陰囊感覺(jué)拘緊 脈弦  前方加干姜9克 二劑  一日一劑 水煎而愈。
病例三 疝有七種,寒水氣血筋  是也。子和諭之最詳。左睪 丸脹硬,麻不作痛口漸增大,至橫骨之旁。脈象細緩,舌苔黃膩。小水不清,濕邪入于肝絡(luò )。防成禿疝,擬辛溫達下,以化濁濕。
  炒蒼術(shù)  酒炒黃柏  澤瀉  青皮 金鈴子  烏藥  桂枝 當歸  白芍 灸甘草
  (選自馬培之。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腸 癰

    《金匱要略》脈證并治第十八曰: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wú)積聚,身無(wú)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急以薏苡 附子敗醬湯主之,腫癰者,小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shí)時(shí)發(fā)熱 ,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皮主之。
    可見(jiàn)此?。?小腹腫痛(腸)+(飲食不節、過(guò)傷過(guò)度 )脈遲緊或洪數====腸癰
    1、薏苡附子敗醬散:薏苡仁十分 附子二分 敗醬五分  右三味,杵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減半,頓服。
    2、大黃牡丹皮湯:大黃四兩  牡丹一兩 桃仁五十個(gè)  瓜子半升 芒硝三合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再煎沸,頓服之,有膿當下,無(wú)膿當下血。
               病例  李某某 男  27歲  村民 
        三日前患右上腹部疼痛,今移至右下腹部劇痛,在縣人民醫院診斷為闌尾炎,合并腹膜炎,建議手術(shù)。因懼怕前來(lái)就診。發(fā)熱 ,口渴,便秘 脈洪數  苔黃膩  此腸癰 :
    敗醬草 40克  地丁30克  蒲公英30克  苡仁30克  桃仁15克  大黃15克(后下) 芒硝 12克(沖) 丹 皮15克  赤芍15克  甘草 12克  兩劑  水煎 服  一日一劑 
    二診:腹瀉后,熱退,痛減,腹部按之仍痛,脈舌如前,前方加元胡10克  去芒硝  兩劑  服法同前。
    三診:痛大減,腹不痛,按之微痛 脈已 緩 苔白薄  前方減去元胡  三劑  服法同前  劑盡愈。   

                 痢 疾

  《內經(jīng)》太陰陽(yáng)明論曰:食飲不節,起居不時(shí)者,陰受之,陰受之則入五臟,入五臟則填滿(mǎn)閉塞,下為飧泄,久為腸辟。
    《論疾診尺篇》曰:春傷于風(fēng),夏生后泄腸辟。
  《景岳全書(shū)》痢疾篇曰:痢疾一證,即內經(jīng)之腸辟也,古今方書(shū),因其閉滯不利,故又謂之滯下。其證里急后重,或垢或血,或見(jiàn)五色,或多經(jīng)紫,或痛不痛,或嘔不嘔,或為發(fā)熱,或為惡 寒-----
    由此可見(jiàn): 下利(腸)+(飲食不節、春傷風(fēng)夏后發(fā))脈舌====痢疾
    后世諸家分為:1、濕熱痢,用藥葛根 黃連 黃芩 白芍 檳榔  木香  甘草      2、疫毒痢,用藥白頭翁  黃芩 黃柏 秦皮 生地  白芍  丹皮  3、噤口痢,用藥黃連 石草蒲 丹參 石蓮子 獲苓 陳皮  冬瓜子  陳米  荷葉蒂 半夏 大黃
                4、虛寒痢,用藥呵子  罌粟彀  肉叩 當歸 白芍  白術(shù) 人參 木香  官桂 甘草
                5、久痢,用藥人參 白術(shù) 獲苓  甘草 木香  陳皮 枳實(shí)  虛寒者加附子 干姜 桂心
病例 孫某某 男?。保笟q 學(xué)生
    日瀉下七、八次,便中有血粘液,腹痛 脈緊舌苔質(zhì)紅 赤痢 用藥葛根15黃連12黃苓12元胡10甘草10三劑水煎服一日一劑
二診 腹痛減輕,覺(jué)里急后重 脈舌如前,前方加白芍15 檳榔12 木香10 水煎服 三劑 一日一劑。愈。
病例二 成某某  14歲 男  學(xué)生
          前些日食葡萄斤許, 昨日腹痛,下利 ,里急后重,日五六次,大便有血粘樣物,脈數無(wú)力 舌質(zhì)紅  此痢疾  用藥:葛根15克 黃連12克  黃芩 12克  木香9克 檳榔12克 白芍15克  甘草10克 一日一劑 水煎服。
    服此方加減六劑愈


                     霍 亂

    《內經(jīng)》經(jīng)脈篇曰;足太陰厥氣上逆,則為霍亂。
    氣交變大論曰:歲土不及,民病殞泄,霍亂。
    六元正紀大論曰:不遠熱則熱 至,熱至身熱 ,吐下霍亂。太陰所至,為中滿(mǎn)、霍亂、吐下。土郁之發(fā),為嘔吐、霍亂。        《靈樞》五亂篇曰:清氣在陰,濁氣在陽(yáng),清濁相干,亂于腸胃,則為霍亂。 
  《景岳全書(shū)》曰:霍亂一證,以其上吐下瀉,反復不寧而揮霍撩亂,故曰霍亂。此寒邪傷臟之病也。
    由此可見(jiàn):上吐下瀉(腸胃)+(飲食不節、寒)脈舌====霍亂
    后世分為:1、寒霍亂,下利清稀,四肢清冷 ,以舌苔白膩脈濡弱為特點(diǎn),用霍香  蘇葉  白芷  桔梗  半夏  獲苓  甘草為主,寒甚,加附子 干姜,急癥者加服來(lái)復丹。
             2、熱 霍亂,吐下腐臭,腹中絞痛,以舌苔黃膩 脈濡數為特點(diǎn),用滑石 香豉 焦山梔  酒炒黃芩 省頭草 厚樸 半夏  白叩  轉筋者加晚蠶沙  木瓜  苡 仁  吳茱萸  吐不進(jìn)藥者,用玉樞丹止吐    3、干霍亂,突然腹痛,欲吐不吐,欲瀉不瀉,煩燥悶亂,四肢厥冷 以脈沉伏為其特點(diǎn),用玉樞丹止吐,針剌十宣、委中急救。后用冬葵子 滑石 香藿 木瓜
病例一  唐某某  男 6歲
          肥胖體質(zhì),原本熱盛,時(shí)值初冬,外遭風(fēng)寒,寒熱結于脾經(jīng),腸胃升降失常,上吐下瀉,日復廿多次,好似霍亂,身微熱,腸鳴如雷,無(wú)小便  脈數無(wú)力 舌質(zhì)紅  西醫認為急性胃腸炎、脫水,輸液用藥效果不佳??嗨剂季?,用一方:
    半夏8克 獲苓12克 防風(fēng)8克 黃芩6克 生姜二片 水煎頻服 頭煎病減,二煎病失。繼用:
    太子參15克 山藥18克 獲苓15克 玉竹8克  天、麥冬各10克  天花粉12克 甘草9克 水煎后加食鹽半匙,頻頻服用以補液。
    三日后病愈出院。
病例二  細推此?。ㄖ富魜y)大旨,熱在胃脘,寒在丹田,寒熱 交爭,上下格拒,且吐必傷胃,胃傷則口渴引飲。瀉必傷脾,脾傷則肌肉頓消,土衰木必乘之。肝屬木而主筋,此轉筋之所 由來(lái)也。先于兩腿灣委中穴剌出惡血,再進(jìn)來(lái)復丹錢(qián)半,轉其陰陽(yáng),不使清濁混淆,然后議服煎方,寒熱 并用補中和中。所慮脈虛癥險,慎防汗脫亡陽(yáng),盡人力以挽回,勉方候酌。
    姜汁炒黃連  白術(shù)  半夏  干姜  厚樸 獲苓  吳萸  杏仁  陳皮    木香  灶心土  陰陽(yáng)水煎
    選自《王九嶧。清代名醫醫案精華》

                           腳 氣

  《內經(jīng)》太陰陽(yáng)明論曰:陽(yáng)受風(fēng)氣,陰受濕氣。傷于風(fēng)者,上先受之;傷于濕者,下先受之,清濕襲虛,則病起于下;風(fēng)雨襲虛,則病起上。
    陰陽(yáng)應象大論曰: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
    通評虛實(shí)論曰:足跛,寒風(fēng)濕之病也。
    六元正紀大論曰:太陽(yáng)司天之政,民病寒濕,發(fā)肌肉痿,足痿不收。太陰司天之政,民病寒濕,腹滿(mǎn),身填憤,浮腫。太陰所致為重,浮腫。
  《景岳全書(shū)》曰:方書(shū)以腫為濕腳氣;不腫者為干腳氣,濕者宜除濕,干者宜行氣。
    由此可見(jiàn):1、腳腫,麻木(肺脾胃)+(濕)脈濡緩====濕腳氣  用藥:蘇葉  桔梗  生姜 木瓜  陳皮 檳榔  吳茱萸
              2、兩足日漸消瘦麻木且痛(肺脾胃)+(濕、風(fēng))脈弦數====干腳氣。
  用藥:當歸  白芍 生地 木瓜  防已  懷牛膝  苡 仁 知母        干、濕腳氣后期,最怕沖心。須當預防。發(fā)之選用:吳茱萸  木瓜 檳榔,或犀角 枳彀 防風(fēng) 沉香 蘇葉 麥冬 木香 赤獲苓
病例一 厥陰之邪,逆攻陽(yáng)明,始為腫痛,斷而腹痛,胸滿(mǎn)嘔吐。此屬腳氣沖心,非小恙也。擬外臺法治之。  犀角  檳榔 獲苓  枳實(shí) 杏仁  橘紅 半夏 木通 木瓜
  《清代名醫醫案精華。尤在涇醫案》
  此病在北方很少見(jiàn),余未曾看過(guò),故引尤在涇醫案參考。
。
                      脫 肛

    《內經(jīng)》曰:下者舉之。
    《景岳全書(shū)》曰:大腸與肺相表里,肺熱則大腸燥結,肺虛則大腸滑脫 ,此其要也。故有有久瀉、久痢,脾腎氣陷而脫者。有因中氣虛寒,不能收攝而脫者。有因勞役吐瀉,傷肝脾而脫者,有因濕熱下墜而脫者------故陳自明曰:大腸虛寒,其氣下陷,則肛門(mén)翻出------
  右見(jiàn)此?。焊亻T(mén)翻出(肺大腸脾腎肝)+(虛寒、濕熱 )脈舌象====脫 肛
    1、五倍子  明礬  水煎熱洗 。
    2、人參 黃芪 白術(shù) 灸甘草 當歸 陳皮 升麻 柴胡 姜 棗
    3、升麻  柴胡  羌活 防風(fēng) 半夏 益智仁 神 曲 澤瀉 麥皮彀  陳皮 豬苓 甘草 蒼術(shù)  姜  棗
病例  郭某某男?。担薄q 農民西醫診斷:脫肛、內痔、肛裂。輸液多日效果不佳。消瘦,面色晦暗無(wú)光澤。近日便秘,努力大便,則帶鮮血。脈虛弱 舌質(zhì)淡紅。此素日中氣不足,瘦人火盛,大腸津虧結滯,便秘所致。出方:柴胡12升麻18大黃(后下)12黃芩12當歸12白芍15檳榔12槐花18炒地榆10芒硝(沖入)9甘草6三劑水煎服一日一劑。外用馬應龍痔瘡栓丸。二診:便稀,無(wú)血,大便無(wú)痛。肛不脫出。脈舌如前。繼續用馬應龍痔瘡栓丸。補中益氣丸藥五盒。一日三次,每次一丸,空腹服用。注意事項:囑:大便時(shí)不可努力,一泄為快,應利用肛門(mén)括約肌之收縮力,逐漸一段一段地排便         

           虛 勞

  《內經(jīng)》上古天真論曰:今時(shí)之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以醉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mǎn),不時(shí)物質(zhì)財富御身,務(wù)快其心,逆于生樂(lè ),起居無(wú)節,故半百而衰矣。
    陰陽(yáng)應象大論曰 :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
    通評虛實(shí)論曰:邪氣盛則實(shí),精氣奪則虛。
    調經(jīng)論帝曰:陰虛生內熱奈何?岐伯曰: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故內熱 。夫邪之所生也,或生于陰,或生于陽(yáng),其生于陽(yáng)者,得風(fēng)雨寒暑;其生于陰者,得之飲食居處陰陽(yáng)喜怒。
    太陰陽(yáng)明論曰:故犯賊風(fēng)虛邪者,陽(yáng)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shí)者,陰受之。陽(yáng)受之則病入六腑,陰受之病入五臟。入六腑則身熱不時(shí)臥,上為喘呼;入五臟,則填滿(mǎn)閉塞,下為瀉泄,久為腸辟。
    調經(jīng)論曰:氣之所并為血虛,血之所并為氣虛。有者為實(shí),無(wú)者為虛。故氣并則無(wú)血,血并則無(wú)氣。
    舉痛論曰:勞則氣耗。勞則喘息汗同,外內皆越,故氣耗矣。
  痹論曰:陰氣者,靜則神藏,躁則消亡。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景岳全書(shū)》曰:勞倦不顧者,多成勞損。
    又曰:陽(yáng)虛者多寒,非為外來(lái)之寒,但陽(yáng)氣不足,則寒行于風(fēng)也,若待既寒,則陽(yáng)已敗矣。
    由此可見(jiàn):虛勞(氣、血、陰、陽(yáng)、五臟)+(煩勞過(guò)度、飲食及房室不節、稟賦薄弱、大病失調)脈虛數弱 舌質(zhì)淡紅、淡白
    補虛除養生調息外,用藥當從陰陽(yáng)、氣血、五臟著(zhù)手:
    補五臟氣、血,已在前面詳細闡明,現只論從陰從陽(yáng)用藥:     
甲、陽(yáng)虛:
     1、脾為后天之本,脾陽(yáng)虛用藥:人參 黃芪 白術(shù) 灸甘草  陳皮 肉桂 五味子  或多服補中益氣丸
          2、腎為先天之本,腎陽(yáng)虛用藥:人參 熟地 山                    萸 山藥 杜仲 當歸 枸杞 灸甘草 或多服金                    匱腎氣丸
乙、陰虛: 1、肺陰虛,用人參 麥冬 五味子 當歸 白芍                      生地 丹皮 苡仁  蓮子  橘紅 灸甘草
          2、心陰虛,用生地  玄參  天麥冬 五味子                    人參 當歸 丹參 女貞子 旱蓮草 炒棗仁  獲神  灸甘草                       
          3、脾陰虛,用麥冬 生扁豆 玉竹 甘草 沙參                      桑葉 天花粉 知母
          4、肝陰虛,用何首烏  阿膠 當歸  熟地 木                        瓜 麥冬 棗 仁  白芍 甘草
          5、腎陰虛,用山萸 山藥 生地 女貞子 旱蓮草 枸杞子 紫河車(chē) 龜版 懷牛膝 丹皮 云苓,或多服六味地黃丸。
     6、金柜要略方:四時(shí)加減柴胡飲子此方通三焦,退其
肌熱。
柴胡、白術(shù)、陳皮、檳榔、生姜、桔梗
春三月加枳實(shí)減白術(shù)
夏三月加生姜、枳實(shí)、甘草
秋三月加陳皮
冬三月柴胡加量

病例一  立齋治韓州同色欲過(guò)度,煩熱作渴,飲水不絕,小便淋漓,大便閉結,唾痰如涌,面目俱赤,滿(mǎn)舌生剌,唇裂身熱,或身如剌芒而無(wú)定處,兩足心如烙,左三部脈洪而無(wú)倫,此腎陰虛,陽(yáng)無(wú)所附而發(fā)于外,蓋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wú)水也,當峻補其陰,遂以加減八味丸料一斤,肉桂一兩,以水頓煎六碗,冰冷與服,半餉熱睡,至晚又溫服一碗,諸癥悉退。翼日,畏寒足冷諸 癥仍至,是無(wú)火也,當補其陽(yáng),急與八味丸四劑,諸癥俱退。
又治一童子,年十四歲,發(fā)熱吐血,余謂宜補中益氣以滋化源 ,不信,乃用寒涼降火,前證愈甚,或謂曰:童子未室,何腎虛之有?參術(shù)補氣,奚為用之?余述丹溪先生曰:腎主閉藏,肝主疏泄,二臟俱有相火,而其系上屬于心,心為君火,為物所感,則相火翕然而起。雖不交會(huì ),而精已暗耗矣。又褚氏《精血篇》曰:男子精未滿(mǎn)而御女以通其精,則五臟有不滿(mǎn)之處,異日有難狀之疾,正此謂也。遂用補中益氣湯及地黃丸而愈。
    選自《景岳全書(shū)》

                    厥  病

  《內經(jīng)》調 經(jīng)論岐伯曰:氣之所并為血虛,血之所并為氣虛。帝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今夫子乃言血并為虛,氣并為虛,是無(wú)實(shí)乎?岐伯曰 :有者為實(shí),無(wú)者為虛。今血與氣相失,故為虛焉。血與氣并,則為實(shí)焉。血與氣并走于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反則生,不反則死。
    陽(yáng)明脈解篇曰:厥則連臟則死,連經(jīng)則生。
  生氣通天論曰:陽(yáng)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 陽(yáng)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厥論岐伯曰:陽(yáng)氣衰于下,則為寒厥;陰氣衰于下,則熱厥。
  繆剌論曰:邪客于手足少陰太陰足陽(yáng)明之絡(luò ),此五絡(luò )皆會(huì )于耳中,上絡(luò )左角。五絡(luò )俱絕竭,令人身脈皆動(dòng),而形無(wú)知也,其狀如尸,或曰尸厥。 剃其左角之發(fā)方一寸,燔治,飲以美酒一杯,立已。
  《景岳全書(shū)》曰:厥逆之證,危證也,蓋厥者盡也,逆者亂也,即氣血敗亂之謂也------奈后人猶不能察,凡遇此證則悉認之為中風(fēng),竟不知厥逆為何病,而通作風(fēng)治,害孰甚焉!
  由此可見(jiàn):1、四肢清涼,或下利清谷(氣、血)+(寒)脈沉微無(wú)力====寒厥
    用藥:人參  附子 五味子  灸甘草
            2、昏冒,面赤氣粗,煩燥 (氣、血)+(熱 、火)脈沉滑有力====熱厥
    用藥:安宮牛黃丸溫水熔化灌服,再服黃連  黃芩 陳皮 甘草玄參 連翹  板藍根  馬勃  牛子 薄荷  白僵蠶  升麻  柴胡 桔梗
          3、由情志剌激昏厥,口噤握拳,呼吸氣粗(氣、肝)+(受剌激)脈沉、伏、弦====氣厥。實(shí)證。
      用藥:烏藥 沉香 檳榔 枳實(shí) 木香
          4、由驚恐,或勞累過(guò)度昏倒,面色 蒼白,氣息微弱(肝、氣)+(驚、恐)脈沉弱====氣厥。 虛證。
      用藥:人參  黃芪 白術(shù) 獲神  遠志 棗仁  灸甘草
          5、昏倒,面赤唇紅,牙關(guān)緊閉(血、肝)+(惱怒)脈沉弦舌紅====血厥。實(shí)證。
      用藥:當歸 山查 紅花  青皮  木香 烏藥 澤瀉 
            6、 暈厥,面色蒼白,汗出、息微(肝、脾、血)+(失血過(guò)多)脈虛數細無(wú)力====血厥。虛證
    用藥:人參 黃芪  白術(shù) 當歸  白芍 何首烏  阿膠 灸甘草  石菖蒲
          7、實(shí)然眩仆,喉中有痰,氣粗(肺、肝)+(濕痰)脈沉滑舌苔膩====痰厥
      用藥:膽南星  半夏  枳實(shí)  蘇子  白芥子 黃芩  猴棗
          8、失精過(guò)多,實(shí)然暈倒,汗出,息微(腎、肝)+(色欲過(guò)度)脈細沉數====色厥
      用藥:先以獨參湯灌之,后以山萸 熟地 山藥 女貞子 旱蓮草  煅龍骨  煅牡蠣  煎服
    此外,臨證常見(jiàn)的食厥、蟲(chóng)厥等,因病因明顯,癥也大同小異,不再闡述。 
    厥病危證也,當先急救,余常用針急剌鼻尖、人中、合谷、內關(guān),然后用搐鼻散取嚏后用獨參湯、參附湯、生脈散、玉樞丹、蘇合香丸治,俟清醒后再據所致之病因,辨證治療。
病例 一  張某 男 3歲
          高燒,無(wú)汗,項背強直,口禁牙關(guān)緊閉,昏迷。三日無(wú)大便 苔干燥  脈弦數 此小兒多發(fā)之病,熱盛傷津,邪竄經(jīng)絡(luò );陽(yáng)明燥熱,故而無(wú)大便。為痙厥。先刺合谷,啼哭神清。治宜清熱、泄熱存津  用藥:
    蟬衣8克  荊芥9克  生石羔12克  知 母5克  生地9克  白芍6克 大黃6克  芒硝4克  元參8克 天麥冬各6克  生甘草3克  水煎服  一劑 痙止,汗出,大便出,干燥。仍發(fā)熱,前方加減:
  蟬衣9克  荊芥6克 防風(fēng)4克 蘇葉5克 薄荷6克 天麥冬各6克  知母6克  元參9克  生甘草6克  水煎服  大汗,熱退。
病例二  寧某某  18歲 女  插隊青年
          做青霉素皮試,針未拔,突然汗出,面青,息弱,昏迷。余正好在場(chǎng),診脈細微,知為厥病,急剌鼻尖、人中、內關(guān),患者聲出,緩氣。此時(shí)護士從驚愕中清醒,二分鐘后方才注射付腎素,患者得救。雖不是針剌完全脫險,然針剌卻贏(yíng)得時(shí)間,沒(méi)發(fā)生意外。
病例三  《內經(jīng)》論厥,不離乎氣并血兩因,氣又為血主,氣行則血行,氣滯則血滯。據說(shuō)昨因動(dòng)怒,猝然暈厥。腹部依然脹痛,信事不行,身熱 不從汗解,脈弦苔糙。中宮雖有暑濕,而肝氣郁結,肝血復瘀,營(yíng)衛相乘侮,故以疏氣逐瘀主治 。應手為吉。
柴胡  歸尾 青皮 川芎 赤芍 川楝 香附 桃仁  紅花  澤瀉  佛手  玫瑰 
  《清代名醫醫案精華。陳良夫》
病例三  厥者氣閉,上下不通,內外格拒,實(shí)癥四肢厥逆,身體僵仆,氣脈一通即醒;虛者手足厥冷,汗同如洗 ,痰聲如鋸,臨危之絕候。治應立即針刺急救。此患者六脈伏而不起面青身冷、四肢厥逆,屬氣厥,針內關(guān)、合谷、百會(huì )。清醒后,服姜湯、蘇合香丸。
《摘自陳良夫醫案》

                                    癌  艾滋病 

    這兩種病至今沒(méi)有攻克下來(lái),不過(guò)也可用上述理論解釋?zhuān)?br>    癌病===腫物阻塞臟腑、血脈、經(jīng)絡(luò )的癥狀(五臟六腑)+(瘀血、痰濕、致癌物質(zhì))脈舌苔
    艾滋病===三焦失調所表現的癥狀,以及涉及到臟腑紊亂的癥狀(五臟六腑、三焦)+(致病物質(zhì))脈舌苔
  因其癥狀復雜,目前又沒(méi)有針對病因的藥物可治。故無(wú)臨證經(jīng)驗,故無(wú)方藥。
  氣、血、津液 、痰、飲(溢、懸、支、伏、留飲)風(fēng)、火、濕、傷食(金匱稱(chēng)宿食)、蟲(chóng)等所致的病,前面在致病物質(zhì)內已經(jīng)闡述,因其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在雜病中地位重要,故在前面先予闡明,現不再贅述。

余以為有好多癥,諸如惡心、嘔吐、吞酸、反胃(可歸于胃虛、胃實(shí)、胃寒、胃熱.....屬于胃病的范疇)、咳嗽、咳喘、痞滿(mǎn)、腹脹、泄瀉、便秘,遺尿、癃閉以及自汗、盜汗等等,都是癥狀,分別包括在五臟六腑的疾病內,因其不具備一個(gè)病的主要特點(diǎn),是一臟或一腑疾病中癥狀共有的癥狀,只是附屬出現的次要癥狀,還沒(méi)具備一個(gè)病的特殊性,也就是說(shuō)還沒(méi)個(gè)性,因此,歸屬在五臟六腑病中比較妥貼。如咳嗽這一癥狀,五臟六腑的病皆有咳,在肺病中普遍存在,是共性,常與肺的其他癥狀一同出現,我們只稱(chēng)其肺病就可知了。如果咳嗽為肺病是主要癥狀,我們可以在病機分析中,說(shuō)明是肺病咳嗽就明白了。倘若有哮或喘,具有這樣的特殊性,具有一個(gè)病的個(gè)性,因為引起哮喘的病因多,我們方可診斷為哮喘。這樣就會(huì )有一個(gè)完整的概念,專(zhuān)門(mén)針對哮喘的病因進(jìn)行治療,以便提高療效,因而不必將咳嗽專(zhuān)門(mén)列為病來(lái)闡述。如果咳出現在心病內,畢竟不是心病共有的癥狀,不具備個(gè)性,只須在心病分析病機時(shí),加一句心咳就足以說(shuō)明問(wèn)題。若是將咳嗽當成一個(gè)病,那就會(huì )造成病、癥不分,過(guò)于繁瑣,雜亂無(wú)章,雜病就會(huì )越來(lái)越多,永無(wú)眉目了。
其實(shí)有好多病癥均已在五臟六腑疾病內論述,只是因為有些疾病不是單一臟腑所生,致病物質(zhì)也非一種,因有其特殊之處,如肺病中的肺癌、肺癆,對人類(lèi)的危害性大,在遵照先輩命名的基礎上(也有些癥本不應稱(chēng)病,因沿襲至今,已成慣用的病名,只好暫且遵照;有些病如痢疾、瘧疾等病應歸在時(shí)令病中,因而極需要重新整理、歸類(lèi),使中醫病名條理分明,合乎信息論、系統論、控制論的要求)應抓住主要特征,應用陰陽(yáng)五行學(xué)說(shuō)的那兩個(gè)公式,列為一種疾病來(lái)專(zhuān)門(mén)討論,重新命名,比較合理,妥貼,因此,那些其他好多疾病共有的癥狀,就沒(méi)有必要列為病來(lái)專(zhuān)門(mén)闡述了。
余所以不厭其詳,將好多常見(jiàn)的雜病用公式一一驗證,用意之一,也就是想澄清癥與病的關(guān)系,排除那些病癥不分的疾病,以便確立病名,保留具有特殊癥候群的為病,重新命名,目的就是想使雜病不再雜亂無(wú)章,讓人無(wú)可適從。

 
 
時(shí) 氣 病

    所謂時(shí)氣病,是說(shuō)一年四季中,非其時(shí)而有其氣致使人所得之病,其所以患?。阂皇钦龤馓撈錃猓ㄐ皻猓┏颂摱?,一是邪氣太盛,抵抗不住而患。時(shí)氣病的詳細論述,最早出現于《諸病源候論》,后至清代雷豐的《時(shí)病論》中將一年四季常見(jiàn)的病一一加以詳細論述,其序中自言以《陰陽(yáng)應象大論》:“冬傷于寒,春必病溫;春傷于風(fēng),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疒亥);秋傷于濕,冬生咳嗽”加上傷寒,則熱病全矣。     
    為學(xué)者心中有底,故將病分成時(shí)氣病與雜病兩大類(lèi),在臨癥時(shí)好把握?!稌r(shí)病論》中理法方藥俱全,其中所述的溫病、濕熱與當今所劃分的風(fēng)溫、春溫、暑溫、濕溫、伏暑、秋燥、溫毒、溫疫等病,應有盡有,堪稱(chēng)經(jīng)典。
    余早年曾將此書(shū)的病名畫(huà)一圖掛在診室,作為提醒,對于一年四季所常見(jiàn)的疾病,隨時(shí)瀏覽,做到心中有數,獲益不少。
    其內容對于春季的風(fēng)寒、傷風(fēng)、風(fēng)溫、風(fēng)濕、春溫、溫毒、寒疫,夏季的晚發(fā)、傷暑、暑熱 、穢濁、各種瀉痢、藿亂,秋季的瘧、秋燥,冬季的中寒、傷寒等病均有精辟的見(jiàn)解。
  如何掌握該書(shū)要領(lǐng)?余以為溫病、濕熱、暑熱、秋燥、傷寒等病還應以張仲景、葉天士、薛生白等人的著(zhù)作做為基礎來(lái)學(xué)習。他們乃是得了醫道的圣賢,從根本上認清這些病的本質(zhì)、特征,找出規律,因而,所講那么多的病,不論如何復雜、多變,也能迎刃而解,自會(huì )融會(huì )貫通辨癥論治。
  余以為時(shí)令病的大綱,通過(guò)《時(shí)病論》掛圖多年的觀(guān)察、體驗,還是應當以時(shí)、以季節來(lái)把握,春季多溫?。L(fēng)寒、傷風(fēng)、風(fēng)溫、風(fēng)濕、春溫、溫毒、寒疫)、夏季多暑熱(晚發(fā)、傷暑、暑熱 、穢濁、各種瀉痢、藿亂)秋季多秋燥(秋燥、各種瘧?。?、冬季多傷寒(中寒、傷寒)。
  時(shí)令病的病因以六淫為主,
  風(fēng)——風(fēng)為百病之長(cháng),有內、外之分。
    外風(fēng)首犯肺衛,常以衛表、肌膚、肢體、經(jīng)絡(luò )見(jiàn)癥為主,實(shí)證居多,以風(fēng)寒、風(fēng)熱為最常見(jiàn)。外風(fēng)出現發(fā)熱、流鼻涕打噴嚏,咳嗽,皮膚癢疹,骨節疼痛紅腫,口眼歪斜(中經(jīng)絡(luò ))等癥狀。
  用藥可選擇防風(fēng)、羌活、細辛、白芷、藁本以祛風(fēng)散寒,葛根、薄荷、淡豆豉祛風(fēng)散熱,荊芥、防風(fēng)、蟬衣、牛蒡子祛風(fēng)止癢,桂枝、浮萍、香薷祛風(fēng)消腫,秦艽、豨薟草、桑枝、絲瓜絡(luò )祛風(fēng)通絡(luò ),全蝎、蜈蚣、僵蠶、地龍祛風(fēng)止痙。   
  內風(fēng)多屬雜病,參看雜病各論?! ?br>  寒——為陰邪易傷陽(yáng)氣。常有頭、關(guān)節、周身疼痛、無(wú)汗、畏寒,四肢清冷,脘腹喜溫喜暖脈緊等癥??捎杀砑袄锶爰∪?、筋骨,直至臟腑。  用藥桂枝、干姜、附子、肉桂、吳茱萸、肉豆蔻、補骨脂......常配合麻黃、蘇葉、白芷、生姜發(fā)汗解表散寒;用制川烏、制草烏、細辛、羌活散寒除濕;若寒中太陰,脘腹冷痛,嘔吐下利,以理中湯溫運脾陽(yáng)為主;若大寒犯心,心胸劇痛,引及肩背,則以烏頭赤石脂丸溫通逐寒止痛為要;若寒伏少陰,心腎陽(yáng)衰,四肢逆冷,“脈微細,但欲寐”,則以四逆湯回陽(yáng)救逆為急??蛇x擇傷寒六經(jīng)方藥(見(jiàn)后)   暑——暑為陽(yáng)邪,其性炎熱善發(fā)散,可致陽(yáng)氣亢盛,腠理大開(kāi),汗液過(guò)度外泄,以致津氣耗傷。若暑熱內犯心營(yíng),心神煩躁、發(fā)狂,高熱昏迷等癥。由于盛夏時(shí)節,天暑下迫,地濕上蒸,濕熱蒸騰,故常有夾濕的證候。    用藥可選擇荷葉、西瓜翠衣、生石羔、寒水石、知母、西洋參、麥冬、玉竹、天花粉,若夾濕加用香薷、藿香、青蒿等藥,以及八寶玉樞丹。
  濕——濕邪可犯全身,分表里、上下。出現頭如蒙裹,失聰,出現四肢煩痛,關(guān)節腫痛,腰膝重著(zhù),倦怠體重,面黃膚腫等癥狀。
    用方藥可選擇:蒼、白術(shù)  羌、獨活 荊芥穗、荷葉  生姜
    犯里痞結脹滿(mǎn),腸鳴腹瀉,小便不利。用方藥蒼、白術(shù) 獲苓 豬苓  澤瀉  陳皮 厚樸 半夏 白蔻仁  神曲 生姜加減
  犯上頭重如裹,耳悶眼腫,氣粗痰結。用方藥荊芥穗 羌活 青蒿 陳皮 半夏 獲苓 苡仁 杏仁 生姜
  犯下足跗、腿膝腫脹,腰腎重垂,小便黃而短澀。用方藥蒼、白術(shù)  羌活  防風(fēng) 木瓜 防已 澤瀉 生姜加減
  兼濕者可選擇藿香、佩蘭、香薷、蘇葉、薄荷、云苓、豬苓、澤瀉、通草、車(chē)前子等藥。
  燥——可分外燥、內燥。初秋多溫燥,晚秋多涼燥。
  外燥頭痛身熱、口喝、咳嗽、咽干、舌紅等癥狀;
  用藥可選擇:桑杏湯、清燥救肺湯。
  內燥多是傷津失液所致,出現口咽干燥,毛發(fā)干枯,皮膚干糙,肌肉消瘦,便秘等癥狀。
  用藥可選擇:常用藥物北沙參、麥冬、天冬、玉竹、石斛、蘆根、天花粉、生地、熟地、山萸肉、首烏、黃精、枸杞子、女貞子、旱蓮草、龜板、鱉甲、阿膠、知母等。方藥可選擇沙參麥冬湯、麥門(mén)冬湯,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左歸飲、增液湯、二至丸等方。
  火——外感火熱之邪,表現火熱熾盛之候,如高熱、頭痛、面紅目赤,煩躁,面紅目赤,氣粗,口渴飲冷,口臭,便秘,溲赤,或斑疹吐衄,或神昏譫語(yǔ),直視、痙厥,舌尖紅絳,舌苔黃膩,或燥黃起刺,脈滑數或滑實(shí)。
  內火涉及不同臟腑,有虛實(shí)之分。實(shí)火癥見(jiàn)頭痛,面紅目赤,心煩躁怒,不寐,口苦口干,口舌生瘡,齒齦腫痛,吐衄出血,尿赤便秘,舌苔黃膩,舌質(zhì)紅,脈數或弦數等?!?br>  虛火癥見(jiàn)五心煩熱,潮熱骨蒸,顴紅,盜汗,口干咽燥,頭暈目澀,腰膝酸軟,干咳痰少帶血,形體消瘦,舌紅少苔或花剝,脈細數等?! 庥杏嘟詾榛?,五臟六腑均有氣,那么五臟六腑也有火。
    一、心與小腸之火,實(shí)則心煩焦燥,哭笑無(wú)常,神昏譫語(yǔ),舌破口糜,小便過(guò)痛,斑疹瘡痤。用方藥:竹葉 黃連 山梔 連翹  生地  知母 元參 大青葉 燈心 甘草
    1、神昏譫語(yǔ)加犀角 選用安宮、至寶丹
    2、莖中痛加牛膝 車(chē)前去黃連
    3、斑疹加荊芥 蟬衣 葛根
    虛則癥輕,少腹墜痛,血淋。脈無(wú)力,舌質(zhì)淡紅 用方藥:生地 麥冬 知母 元參 太子參 甘草 燈心
    二、肝膽之火,耳聾脅痛,口苦目赤,少寐多夢(mèng),脈弦,實(shí)則弦而有力;虛則弦而無(wú)力。
    實(shí)者用方:柴胡 薄荷 龍膽草 山梔 大黃 防風(fēng) 木通 青皮 甘草
    1、少眠多夢(mèng)加白芍 夜交藤 合歡花
    2、耳聾脅痛選加川楝子 黃芩 元胡 活磁石
    3、目赤加夏枯草 白蒺藜
    4、狂言譫語(yǔ)選加元明粉 犀角 龍骨 代赭石 金箔  安宮丸
  虛者用方桑葉 菊花 丹皮 當歸 白芍 何首烏 牛膝 甘草
    1、頭眩加天麻  鉤藤
    2、目昏加生地  夜明砂  青葙子
    3、目痛加連翹  白蒺藜  決明子
  三、脾胃之火,實(shí)則出現口瘡、口甜、齒痛、吞酸噯氣、腸鳴腹脹、黃疸  用方藥:生石羔 知母 黃連 黃芩 白芷 升麻 防風(fēng)  枳實(shí) 茵陳 甘草
  1、齒痛加連翹 川牛膝
  2、吞酸加瓦楞子 烏賊骨
  3、腸鳴腹脹加青、陳皮 大腹皮
  4、黃疸加茵陳  青蒿  牛子
  虛則癥輕,渴喜熱飲,懶言惡食 脈滑數無(wú)力,用方藥:葛根 連翹  苡 仁 枳彀 云苓 黃芩  甘草
  四、肺與大腸之火,實(shí)則咳吐濃痰,煩渴欲飲、便秘。脈浮而有力,用方藥:蟬衣 荊芥 牛子 前胡 白前 杏仁 瓜蔞 葶藶子 百部  竹茹  枳彀  枇杷葉 魚(yú)醒草  大青葉  甘草
  1、痰多加貝母 竹瀝
  2、便秘加大黃  芒硝
  虛者癥輕干咳、盜汗、夜間發(fā)熱,脈虛而浮,用方藥:上方減葶藶子、大青葉、百部加沙參  天冬  地骨皮  胡黃連  知母
  五、腎與膀胱之火,實(shí)癥則莖挺不倒,癃閉,尿赤短澀且痛;虛癥:骨蒸勞熱,遺泄、陽(yáng)萎,水腫。
  實(shí)火用方藥:知母 黃柏 澤瀉 丹皮 獲苓 升麻 荊芥
  1、癃閉加川牛膝  車(chē)前子 冬葵子
  2、淋濁加車(chē)前 白芍 海金砂
  虛者用方藥:熟地 牛膝 知母 黃柏 車(chē)前 麥冬
  1、遺泄加芡實(shí) 五味子 萆蘚 烏賊骨
  2、陽(yáng)痿加鹿茸 龜版
  3、水腫加澤瀉 豬苓  陳年葫蘆瓢(打碎)蟋蟀
  4、骨蒸勞熱加地骨皮 胡黃連  鱉甲
    《素問(wèn).至真要大論》曰:“太陰在泉,濕淫所勝,民病積飲心痛》、《素問(wèn).氣交變大論》曰:《歲土太過(guò),兩濕流行,腎水受邪,甚則飲發(fā),中滿(mǎn)食減》可見(jiàn)除六淫而外,痰飲也是時(shí)令病中的一邪焉?! ?br>  痰飲——外感六淫,或不善調攝,致使陰陽(yáng)失和,臟腑不和,致使氣亂,使精微之氣為積、為痰、為飲 。故治此應治氣為本,治痰飲為標,標本兼顧,則為萬(wàn)全之策。
    治痰用余制定的調理肺病的陰陽(yáng)方,結合病癥表現皆可。然方中照顧肺機面面俱全,用藥繁多,治雜病組方龐大,不如遵前賢經(jīng)驗,用二陳湯加減妥當。半夏 陳皮 云苓 甘草加減
  1、濕痰加蒼、白術(shù) 澤瀉
  2、火痰加貝母 天花粉 杏仁 瓜蔞去半夏
  3、食積痰加焦三仙 雞內金 萊菔子之類(lèi)
  4、受風(fēng)、寒、熱邪加祛除外邪之藥。
  5、頑痰多者還可選加礞石  猴棗  海蛤彀
飲者,其狀如水,非痰也。
  前賢分為五飲:
  1、溢飲 ,積于胸中,滿(mǎn)而不溢,溢則吐出。
  2、懸飲,隨懸流走,不定一處。
  3、支飲 ,隨氣分流,滲于兩脅、胸背腰間。
  4、伏飲,隱伏于募原、經(jīng)絡(luò )、骨節、隱曲之間。
  5、留飲 ,積于腸胃之外中、下焦內,漉漉有聲,為痞滿(mǎn)吐瀉之病。
  治五飲的主方:半夏  獲苓  陳皮 前胡  桑 皮 車(chē)前  生姜
  1、 溢飲加白術(shù)  枳實(shí)去前胡
  2、縣飲在上者加荊芥穗 菊花 天麻去桑皮;在下者加澤瀉 車(chē)前 苡 仁去前胡
  3、 支飲加柴胡  白芥子  葶藶子  大棗
  4、 伏飲,加羌活 防風(fēng) 蒼術(shù) 澤瀉去桑皮
  5、留飲加白、蒼術(shù) 防風(fēng)
  因此,在時(shí)令病中遇到痰飲癥狀,可據上述方藥加入治之。
  若想在時(shí)令病取得良效,必須熟知下列先輩們學(xué)經(jīng)典的經(jīng)驗?! ?br>               
        一、《傷寒論》六經(jīng)圖

《傷寒論》是醫家的經(jīng)典著(zhù)作,理法方藥為后人樹(shù)立了典范,然而要想掌握其中的奧秘,非得下番苦功深研,方能有所收獲,初學(xué)者只須掌握大鋼,能做到有其證用其方藥就不錯了。隨著(zhù)五運六氣變化,后學(xué)者對于《傷寒論》里的方劑,用于溫病、濕熱等病并不適宜,至清朝葉天士另辟蹊徑,創(chuàng )立溫熱病論。對于《傷寒論》的探討,只主張掌握要領(lǐng),有其證用其方。這可以從他的六經(jīng)圖一文可以看出:

足太陽(yáng)膀胱經(jīng)  手小腸
足太陽(yáng)膀胱經(jīng)乃諸陽(yáng)之首,故多傳 變受病者為先,其脈起于目?jì)撒?,從頭下后項,連風(fēng)府,行身之背,終于左足外踝,故頭項痛腰脊強。發(fā)熱 惡 寒,尺寸俱浮者,太陽(yáng)經(jīng)受病也。若頭痛發(fā)熱 ,汗出惡 風(fēng),是風(fēng)傷衛氣,乃表虛,宜解肌,桂枝湯主之。若頭痛發(fā)熱,無(wú)汗惡 寒,是寒傷營(yíng)血,乃表實(shí),宜發(fā)散,麻黃湯主之。
頭痛發(fā)熱惡寒者,此太陽(yáng)表癥,標病也。不拘日數多少,便宜發(fā)散。若發(fā)熱 煩喝小便不利者,此為太陽(yáng)本府受病也,宜利小便,五苓散主之。
若小便利者,不可再利,利之則引熱入內,而為熱 結膀胱,其人如狂等癥。又不可下,下之表邪乘虛入里,而為痞滿(mǎn)結胸,脅熱下痢等癥。故太陽(yáng)經(jīng)病切不可下,下之則表邪乘虛內陷,而傳 變不可勝數。又不可利小便,利之則引邪入里,其害不淺。又曰:有汗不可服麻黃湯;無(wú)汗不可服桂枝湯。又曰:有汗不可再汗,汗多不可利小便也。

足陽(yáng)明胃經(jīng)  手大腸
足陽(yáng)明胃經(jīng)乃兩陽(yáng)合于前也。胃府者,府居中土,萬(wàn)物所歸也。其脈起于鼻,上額絡(luò )于目,循于面,行身之前,終于左足內踝。經(jīng)曰尺寸俱長(cháng),陽(yáng)明受病也。若頭額痛、目痛鼻干、不得眠,此陽(yáng)明經(jīng)標病也。不拘日數多少,即宜解肌葛根湯。若身熱煩渴,汗出惡熱,此陽(yáng)明經(jīng)本病也,宜清邪熱。若潮熱自汗譫語(yǔ)發(fā)渴,不惡寒反惡熱,揚手躑足,斑發(fā)便硬等癥,此陽(yáng)明胃府本實(shí)也,急宜下之。故曰:在經(jīng)當解肌在府當平熱,府實(shí)則宜下。

手少陽(yáng)膽經(jīng)  手三焦
足少陽(yáng)膽經(jīng),乃前有陽(yáng)明,后有太陽(yáng),居二陽(yáng)之中所以主半表半里,以膽為清凈之府,無(wú)出入之路,不論在經(jīng)在府治法全優(yōu)同。其脈起于目銳訾,上頭角絡(luò )耳中,循胸脅,行身之側,終于右足外踝,經(jīng)曰尺寸俱弦,少陽(yáng)受病也。其癥頭角痛而目眩,胸脅痛而耳聾,寒熱而口苦,皆少陽(yáng)癥也,此經(jīng)有三禁 ,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也。只宜小柴胡湯加減和之。
凡頭角痛耳烘寬余而熱鳴,耳環(huán)之上下腫痛,皆少陽(yáng)所主部分邪火為之也。

足太陰脾經(jīng)  手肺
足太陰脾經(jīng),為三陰之首。其脈始于左足內踝大指,行至腹,絡(luò )于嗌,連舌本,行身之前。若寒邪卒中,直犯本經(jīng)者,一時(shí)便發(fā),腹痛或吐或利,俱宜溫之。若四五日而發(fā),腹滿(mǎn)嗌干,此傳經(jīng)之邪也,又宜和之。如不渴而利者,寒也,理中丸溫之;渴而利者,熱也,豬苓湯清之。
  寒熱 二癥,皆有腹滿(mǎn),以熱陷于內,邪氣盛而充塞也,寒勝于內胃氣虛而壅滯也。

足少陰腎經(jīng)  手心
足少陰腎經(jīng)為人之根蒂,其脈紿于左足內踝足心,上行貫脊循喉嚨,絡(luò )舌本,散舌下,注心中,行身之前。若一二日無(wú)熱惡寒,足冷倦臥,或厥逆,脈沉無(wú)力者,宜溫經(jīng)散寒。若五六日而發(fā),口燥舌干,脈沉而有力者,此傳經(jīng)之熱 邪也,急宜下之。大抵少陰傷寒,多因勞欲損傷腎經(jīng)而致,切不可妄投涼藥。若脈沉足冷,雖發(fā)熱急宜溫腎以扶元氣。經(jīng)曰少陰病始得之,其脈沉,其癥反熱,此注少陰自受風(fēng)寒以起病,當汗之。若一日,則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切要記其日子用藥。若三日后不可妄汗,經(jīng)曰誤發(fā)少陰汗者,必動(dòng)陰血,死不治。少陰病不問(wèn)利不利,當分寒熱而治。若脈沉實(shí)有力,此熱也,當下之。若脈沉弱無(wú)力,此寒也,宜溫之。然寒熱二癥皆令有厥,以陽(yáng)熱內附,致手足冷也,陰寒獨勝,亦手足冷也。然寒癥也有渴者,以少陰主水,腎虛水燥而渴,欲引水自救,故少陰虛癥亦有渴癥也。

足厥陰肝經(jīng)  手心胞
足厥陰肝經(jīng),厥者盡也,六脈之尾也,其脈始于右足大指,環(huán)陰器,抵少腹,循胸脅,上唇口,與督脈會(huì )于巔頂,行身前之側。若本經(jīng)不足,寒邪直入,一二日便發(fā),吐利少腹痛,脈沉無(wú)力,無(wú)熱惡寒,甚則唇青厥冷,嘔吐涎沫,舌卷囊縮,此直中厥陰之寒癥,急溫之。又曰脈沉有力 ,飲水不止,此熱也,是即傳經(jīng)之熱癥,急下之。微細無(wú)力,或沉伏不見(jiàn),此寒也,急溫之。然寒熱二癥皆有舌卷囊縮,以熱主煎迫,寒主收引也,須仔細辨之。
附方:
桂枝湯:桂枝  白芍  炙甘草 生姜 大棗
麻黃湯:麻黃  桂枝  杏仁  炙甘草
五苓散:豬苓  澤瀉  白術(shù)  獲苓 桂枝 
柴葛解肌湯:柴胡  干葛 甘草 黃芩 羌活 白芷 芍藥 桔梗  石羔 
小柴胡湯:柴胡  黃芩  人參 半夏  炙甘草  生姜  大棗
理中丸:人參  干姜 炙甘草 白術(shù) 
豬苓湯: 豬苓 獲苓 澤瀉 阿膠 滑石
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  附子 炙甘草
邪直入陽(yáng)明腑者,根據癥狀選取大、小承氣湯及調胃承氣湯。
大承氣湯:大黃  厚樸  枳實(shí)  芒硝
小承氣湯:大黃  厚樸  枳實(shí)
調胃承氣湯:炙甘草  芒硝  大黃 
脾經(jīng)病宜和用桂枝加芍藥湯:桂枝  芍藥量加倍 炙甘草 生姜  大棗
少陰病熱者宜下用方,斟情用小承氣湯加減。
少陰病寒者宜溫之,可用四厥散加減。四厥散:炙甘草  柴胡  枳實(shí)  芍藥 
厥陰病熱者宜清之,斟情用白頭翁湯加減,其方:白頭翁  黃柏  黃連 秦皮                     
厥陰病寒者宜溫之,斟情用吳茱萸湯加減,其方:吳茱萸  人參 大棗  生姜
厥陰病寒熱交錯者用烏梅丸加減,其方:烏梅 細辛 干姜  黃連  當歸  附子 蜀椒  桂枝 人參 黃柏 
病至厥陰危也,邪與正,寒與熱,陰陽(yáng)復勝,癥候復雜, 須仔細辨證,慎重用藥,不可大意。因初學(xué)者臨證經(jīng)驗有限,對傷寒病認識不足,往往會(huì )誤治,鑄成大錯。特別是對傷寒病的傳經(jīng)、變癥、預后,很難掌握。
傷寒方也可治雜病。若要掌握《傷寒雜病論》的奧秘,須有豐富臨證經(jīng)驗方可用其方、或變通應用。據說(shuō)此書(shū)的章節(有關(guān)方術(shù)部分)有失傳,要想真正了解仲景的學(xué)術(shù)思想的核心,須探索河圖洛書(shū),懂得仲景的九變十化氣數圖、通曉三陰三陽(yáng)之旨,以及《易》的易理、易象、易數,四柱預測......方能步入《傷寒雜病論》診療的殿堂。這對于初學(xué)者來(lái)說(shuō),談何時(shí)容易?真是太難學(xué)了。因而余贊成葉天士的主張,待到臨證經(jīng)驗、學(xué)術(shù)達到那個(gè)水平時(shí)再步入那個(gè)殿堂。

      二、葉天士的《溫熱論》

    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胞。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yíng),辨衛營(yíng)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蓋傷寒之邪留戀在表,然后化熱 入里;溫邪則熱變最速,未傳心胞,邪尚在肺,肺主氣,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涼輕劑,挾風(fēng)則加入薄荷牛蒡之屬;挾濕加蘆根滑石之流,或透風(fēng)于外,或滲濕于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不爾,風(fēng)挾溫熱而燥生,清竅必干,謂水主之氣,不能上榮,兩陽(yáng)相劫也。濕與溫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竅為之壅塞,濁邪害清也。其病有類(lèi)傷寒,其驗之之法,傷寒多有變癥,溫熱雖久,在一經(jīng)不移,以此為辨。
  前言辛涼散風(fēng),甘淡驅濕,若病仍不解,是漸欲入營(yíng)也。營(yíng)分受熱,則血液受劫,心神不安,夜甚無(wú)寐,或斑點(diǎn)隱隱。則撤氣藥,如從風(fēng)熱陷入者,用犀角竹葉之屬,如從濕熱陷入者,犀角花露之品,參入涼血清熱 方中。若加煩燥大便不通,金汁可以加入。老年或平素有寒者,以人中黃代之,急急透斑為要。若斑出熱不解者,胃津亡也,主以甘寒,重則如玉女煎,輕則如梨皮蔗漿之類(lèi)?;蚱淙四I水素虧,雖未及下焦,先自傍徨矣,必驗之于舌,如甘寒之中加入鹵寒,務(wù)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易耳?;蛉缙湫笆冀K在氣分流連者,可冀其戰汗透邪,法宜益胃,令水與汗并,熱達腠開(kāi),邪從汗出。解后胃氣空虛,當膚冷一晝夜,待氣還,自溫暖如常矣。蓋戰汗而解,邪退正虛,陽(yáng)從寒泄,故漸膚冷,未必即成脫癥,此時(shí)宜令病者安舒靜臥,以養陽(yáng)氣來(lái)復,旁人切勿驚惶,頻頻呼喚 ,擾其元神,使其煩燥。但診其脈,若虛軟和緩,雖倦臥不語(yǔ),汗出膚冷,卻非脫癥。若脈急疾,燥煩不臥,膚冷汗出,便為氣脫之癥矣。更有邪盛正虛,不能一戰而解,停一二日再戰汗而愈者,不可不知。再論氣病有不傳血分,而邪留三焦,亦如傷寒少陽(yáng)經(jīng)病也,彼則和解表里之半,此則分消上下之勢,隨癥變法,如近時(shí)杏樸苓等類(lèi),或如溫膽湯之走泄,因其仍在氣分,猶可望其戰汗之門(mén)戶(hù),轉瘧之機括。
  大凡看法:衛之后方言氣,營(yíng)之后方言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yíng)猶可透熱轉氣,如犀角玄參羚羊等物,入血就恐耗血動(dòng)血,直須涼血散血如生地丹皮阿膠赤芍等物,否則前后不循緩急之法,慮其動(dòng)手便錯,反至慌張矣。
  且吾吳濕邪害人最廣,如面色白者須顧其陽(yáng)氣,濕勝則陽(yáng)微也。法應清涼,然到 十分之六七,即不可過(guò)于寒涼,恐成功反棄,何以故也,濕熱一去,陽(yáng)也衰微也。面色蒼者,需顧其津液,清涼到 十分之六七,往往熱減身寒者,不可就云虛寒而投補劑,恐爐煙雖熄,灰中有火也,須細察精詳,方少少與之,慎不可直率而往也。又有酒客里熱素盛,外邪入里,里濕為合,在陽(yáng)旺之體,胃濕恒多,在陰盛之體,脾濕也不少,然化熱則一。熱病救陰易,通陽(yáng)最難,救陰不在血而在津與汗,通陽(yáng)不溫而在利小便,然較之雜癥,則有不同也。
再論三焦不得從外解,必致從里結,里結于何,在陽(yáng)明胃與腸也。亦須用下法,不可以氣血之分,就不可下也。但傷寒熱邪在里,劫爍津 液,下之宜猛,此多濕邪內搏,下之宜輕。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不可再下;濕溫大便溏為邪未盡,必大便硬,慎不可再攻也,以燥屎為無(wú)濕矣。再人之體,脘在腹上其地位處于中,按之痛,或自痛或痞脹,當用苦泄,以其入腹近也。必驗之于舌,或黃或濁,可與小陷胸湯或瀉心湯,隨癥治之?;虬撞辉?,或黃白相兼,或灰白不渴,慎不可亂投苦泄。其中有外邪未解,里先結者,或邪郁未伸,或素屬中冷者,雖有脘中痞痛,宜從開(kāi)泄,宣通氣滯,以達歸于肺如近俗之杏蔻橘桔等是,輕苦微辛,具流動(dòng)之品耳。
  再前云舌黃或濁,須要有地之黃,若光滑者,乃無(wú)形濕熱,中已虛象大忌前法。其臍以上為大腹,或滿(mǎn)或脹或痛,此必邪已入里矣,表癥必無(wú),或十之存一,亦要驗之于舌,或黃甚,或如沈香色,或如灰黃色,或老黃色,或中有斷紋,皆當下之,如小承氣湯,用檳榔青皮枳實(shí)元明粉生首烏等。若未現此等舌,不宜用此法,恐其中有濕聚太陰為滿(mǎn),或寒濕錯雜為痛,或氣雍為脹,又當以別法治之。再黃苔不甚厚而滑者,熱 未傷津,猶可清熱 透表。若薄而干者,邪雖去而津 受傷也,苦重之藥當禁,宜甘寒輕劑可也。
再論其熱傳營(yíng),舌色必絳,絳,深紅色也。初傳絳色中兼黃白色,此氣分之邪未盡也,泄衛透營(yíng)兩和可也。純絳鮮澤者,胞絡(luò )受病也,犀角鮮生地連翹郁金石菖蒲等。延之數日,或平素心虛有痰,外熱 一陷,里絡(luò )就閉,非菖蒲郁金等所能開(kāi),須用牛黃丸、至寶丹之類(lèi)以開(kāi)其閉,恐其昏厥為痙也。再色絳而舌中心干者,乃心胃火燔,劫爍津液,即黃連石羔亦可加入。若煩渴煩熱,舌心干四邊色紅,中心或黃或白者,此非血分,乃上焦氣熱 爍津,急用涼膈散散其無(wú)形之熱,再看其后轉變可也。慎勿用血藥,以滋膩難散。至舌絳望之若干,手捫之原有津 液,此津虧濕熱薰蒸,將成濁痰蒙閉心胞也。再有熱 傳營(yíng)血,其人素有瘀傷宿血在胸膈中,挾熱而搏,其舌色必紫而暗,捫之濕,當加入散血之品如琥珀丹參桃仁丹皮等。不爾,瘀血與熱為伍,阻遏正氣,遂變如狂發(fā)狂之癥。若紫而腫大者,乃酒毒沖心,若紫而干晦者,腎肝色泛也,難治。舌色絳,而上有粘膩似苔非苔者,中挾穢濁之氣。急加芳香逐之。舌絳欲伸出口而抵齒難驟伸者,痰阻舌根,有內風(fēng)也。舌絳有光亮,胃陰亡也,急用甘涼濡潤之品。若舌絳而干燥者,火邪劫營(yíng),涼血清火為要。舌絳而有碎點(diǎn)白黃者,當生疳也。大紅點(diǎn)者熱毒乘心也,用黃連金汁。其有雖絳而不鮮,干枯而痿者,此腎陰涸,急以阿膠雞子黃地黃天冬等救之,緩則恐涸極而無(wú)救也。其有舌獨中心絳干者,此胃熱 ,心營(yíng)受灼也,當于清胃方中加入清心之品,否則延及于尖,為津干火盛也。舌尖絳獨干,此心火上炎,用導赤散瀉其府。
  再舌苔白厚而干燥者,此胃燥氣傷也,滋腎藥中加甘草令甘守津 還之意。舌白而薄者,外感風(fēng)寒也,當疏散之。若白干而薄者,肺津津有味傷也,加麥冬花露蘆根汁等輕清之品,為上者上之也。若白苔絳底者,濕遏熱伏也,當泄濕透熱,防其就干也,勿憂(yōu)之,再從里透于外,則變潤也矣。初病舌就干神 不昏者,急養正,微加透邪之藥。若神已昏,此內匱矣,不可救藥。又不拘何舌色,上有芒刺者,皆是上焦熱極也,當用清布拭冷薄荷水揩之,即去得輕旋即生者險矣。舌苔不燥,自覺(jué)悶極者,屬脾濕盛也?;蛴袀垩阚E者,必問(wèn)曾經(jīng)搔挖否,不可以血辨為枯癥,仍從濕治可也。再有神情清爽,舌脹大不能出口者,此脾濕胃熱郁極化風(fēng),而毒延口也,用大黃磨入常 用劑內,則舌脹自消矣。
  再舌上白苔粘膩,吐出濁厚涎沫者,口必有甜也,為脾癉病,乃濕熱 氣聚,與谷氣相搏,土有余也,盈滿(mǎn)則上泛,當用省頭草芳香辛散以逐之則退;若舌上苔如堿者,胃中宿滯挾濁穢郁伏,當急急開(kāi)泄,否則閉結中焦不能從募原出矣。
  若舌無(wú)苔,而有如煙煤隱隱者,不渴肢寒,知挾陰病。如口渴煩熱平時(shí)胃燥舌也,不可攻之。若燥者,甘寒益胃;若潤者甘溫扶中,此何故,外露而里無(wú)也。若舌黑而滑者,水來(lái)克火,為陰癥,當溫之。若見(jiàn)短縮,此胃氣竭也,為難治,欲救之加入人參五味子勉希萬(wàn)一。舌黑而干者,津枯火熾,急急瀉南補北。若燥而中心厚者,土燥水竭,急以苦下之。舌紅無(wú)色者或干而色不榮者,當是胃津傷而氣無(wú)化液也,當用炙甘草湯,不可用寒涼藥。若舌白如粉而滑,四邊色紫絳者,溫疫病初入募原,未歸胃腑,急急透解,莫待傳陷而入為險惡之病。且見(jiàn)此舌者,病必見(jiàn)兇,須要小心。
  凡斑疹初見(jiàn),須用紙燃照看胸背兩脅,點(diǎn)大而在皮膚之上者為斑,或云頭隱隱,或瑣碎小粒者為疹。又宜見(jiàn)而不宜見(jiàn)多。按方書(shū)謂斑色紅者屬胃熱 ,紫者熱極,黑者胃爛,然也必看外癥所合,方可斷之,然而春夏之間,濕病俱發(fā)疹為甚,且其色要辨,如淡紅色,四肢清口不甚渴脈不洪數,非虛斑即陰斑,或胸微見(jiàn)幾點(diǎn),面赤足冷,或下利清谷,此陰盛格陽(yáng)于上而見(jiàn),當溫之。若斑色紫小點(diǎn)者,心胞熱也。點(diǎn)大而紫胃中熱 熱也。黑斑而光亮者,熱勝毒盛,雖屬不治,若其人氣血充者,或依法治之,尚可救。若黑而晦者,必死。若黑而隱隱四旁赤色,火郁于內,大用清涼透熱發(fā),間有轉 紅成可救者。若挾斑帶疹,皆是邪之不一,各隨其部而泄。然斑屬血者恒多,疹屬氣者不少。斑疹皆是邪外露之象。發(fā)出宜神情清爽,為外解里和之意,如斑疹出而昏者,正不勝邪,內陷為患,或胃津 內涸之故。
  再有一種白(陪?),小粒如水晶色者,此濕熱傷肺,邪雖出而氣液枯也,必得甘藥補之?;蛭粗辆醚觽皻庖?,乃濕郁衛分,汗出不徹之故,當理氣分之邪,或白如枯骨者多兇,為氣液竭也。
再濕熱之病,看舌之后也須驗齒,齒為腎之余,齦為胃之絡(luò )。熱邪不燥胃津必耗腎液,且二經(jīng)之血皆走其地,病深 動(dòng)血結瓣于上,陽(yáng)血者血必紫,紫如干漆;陰血者色必黃,黃如醬瓣。陽(yáng)血若見(jiàn),安胃為主。陰血若見(jiàn),救腎為要。然豆瓣色者多險,若癥還不逆者尚可治,否則難治矣。何以故耶,蓋陰下竭,陽(yáng)上厥也。
  齒若光燥如石者,胃熱濕也,若無(wú)汗惡 寒衛偏勝也,辛涼泄胃,透汗為要。若如枯骨色者,腎液枯也,為難治。若上半截潤,水不上承,心火炎上也,急急清心救水,俟枯處轉潤為妥。若咬牙齜齒者濕熱化風(fēng),痙病。但咬牙者,胃熱 ,氣走其絡(luò )也。若咬牙脈證俱衰者,胃虛,無(wú)谷以?xún)瑞B,亦咬牙也。何以故耶,虛則喜實(shí)也,舌本不縮而硬,而牙關(guān)咬定難開(kāi)者,此非風(fēng)痰阻絡(luò ),即欲作痙癥,用酸物擦之即開(kāi),酸走筋,木來(lái)泄土故也。
  若齒垢如灰糕樣者,胃氣無(wú)權,津亡濕濁用事多死。而初病齒縫流清血,痛者胃火沖激也,不痛者龍火風(fēng)燔也。齒焦無(wú)垢者死。齒焦有垢 者腎熱胃劫也,當微下之,或玉女煎清胃救腎可也。
  再婦人病溫與男子同,但多胎前產(chǎn)后,以經(jīng)水適來(lái)適斷。大凡胎前病,古人皆以四物湯加減用之,謂護胎為要,恐來(lái)害妊。若熱極用井水泥藍布浸冷復蓋腹上等,皆是保護之意。但也要看其邪之可解處,用血膩之藥不靈,又當審查,不可認板法。然須步步保護胎元,恐損正邪陷也。至于產(chǎn)后之法,安方書(shū)謂慎用苦寒藥,恐傷其已亡之陰也。然亦要辨其邪能從上中解者,稍從癥用之,亦無(wú)妨也。不過(guò)勿犯下焦,且屬虛體,當如虛怯人病邪惡而治??傊?,勿犯實(shí)實(shí)虛虛之禁 。況產(chǎn)后當血氣沸騰之候,最多空竇 ,邪勢必乘虛內陷,虛處受邪為難治也。如經(jīng)水適來(lái)適斷,邪將陷血室,少陽(yáng)傷寒言之詳悉,不必多述。但數動(dòng)與正傷寒不同,仲景立小柴胡湯,提出所陷熱邪,參棗扶胃氣,以衡脈屬陽(yáng)明也,此與虛實(shí)為合治。若熱陷與血相結者,當宗陶氏小柴胡湯去參棗加生地桃仁查肉丹皮或犀角等。若本經(jīng)血結自甚,必少腹滿(mǎn)痛,輕者刺期門(mén),重者小柴胡湯去甘藥加元胡歸尾桃仁,挾寒加肉桂,氣滯者加香附陳皮枳彀等。然熱陷血室之癥,多有譫語(yǔ)如狂之象,防是陽(yáng)明胃實(shí),當辨之,血結者身體必重,非若陽(yáng)明之輕旋便捷者。何以故耶,陰主重濁,絡(luò )脈被阻,則旁氣痹,連胸疹皆拘束不遂,故去邪通絡(luò )正合其病,往往延久上逆心胞,胸中痛,即陶氏所謂血結胸也,海藏出一桂枝紅花湯加海蛤桃仁,原為表里上下一齊盡解之理??创舜蠓酱笥星墒?,故錄出以備學(xué)者之用。

     三、薛一瓢(生白)的《濕熱論》
近年來(lái),由于雨水多,氣溫升高,因濕生病的逐漸增多。鑒于濕熱比較復雜,治時(shí)也頗費事,余認為王泰林錄用薛一瓢(生白)《濕熱論》所編的歌訣,對治濕熱病的了解大有益處,現錄如下:

 濕熱蒸騰五六月,肌表口鼻皆能入,太陽(yáng)陽(yáng)明受病多,
 始則微熱后但熱,汗出胸痞舌白黃,口渴不飲或不喝,
 此條濕熱證提綱。
 病在中焦氣分窒,藿蒼杏蔻樸半菖,六一佩蘭枳郁桔。
 若兼挾食舌根黃,查肉瓜蔞萊菔益。
 陰濕傷表必無(wú)汗,惡寒身重頭且痛,羌蒼薷藿薄蒡等,
  頭不痛將羌活損。
  陽(yáng)濕傷表自汗出,汗出不解身仍熱,關(guān)節疼痛微惡寒,
  濕在肌表身重極,豆卷獲皮蒼術(shù)皮,滑石藿葉鮮荷葉,
  通草桔梗等味宜,不惡寒者去蒼術(shù)。                       
    濕熱舌白用辛開(kāi),樸夏菖蒲草果煨,遍舌白苔為濕盛,
    口雖微渴勿疑猜。濕漸化熱舌尖紅,余濕猶滯舌根白,       
    蔻半卷綠六一翹,辛泄之中佐清熱 。
    濕熱證初起,    口渴身熱熾,    脘悶或懊膿,           
    眼閉時(shí)嚴語(yǔ),    濁邪蒙上竅,    高者越之是,
    枳桔梔豉宜,      無(wú)汗干葛使。 
    濕熱二、三日,    胸悶不知人,    瞀亂大叫痛,
    菖蒲果樸檳,  六一芫荽各重用,  或加皂角地漿至。       
    濕熱阻于上中閉,  病方初起散邪遵。                     
    濕熱證三、四日,口噤而四肢急,此乃邪侵經(jīng)絡(luò )中,         
    甚者角弓反張為痙厥,蒼耳威靈鮮地龍,酒淬川連艽
    滑石,絲瓜藤與海風(fēng)藤,熄風(fēng)通絡(luò )斯方合。       
    濕熱痙厥每相連,肝膽三焦風(fēng)火郁。濕能生熱熱生風(fēng),       
    風(fēng)煸火熾亂神識。外竄筋經(jīng)則成痙,內閉膻中則為厥。     
    胃液干枯風(fēng)火炎,厥而不返終難活。                         
    濕熱煩渴舌焦黃,發(fā)痙神昏嚴笑狂,邪灼心胞營(yíng)血耗,       
    犀角花露與鮮菖,連玄鮮地鉤鉤等,更要芳開(kāi)至寶良,       
    清熱救陰為急務(wù),此條言厥義當量。
    濕熱昏痙用開(kāi)泄,不效須知邪蘊結。涼膈承氣相機從,       
    大便不通脈數實(shí),此系陽(yáng)明實(shí)熱多,下奪陽(yáng)明為便捷。
    濕熱化火熱邪燎,充斥表里及三焦,煩渴舌焦紅或縮         
    斑疹胸痞自利饒。壯熱神昏為痙厥,陰津枯絕命難逃,       
    急投大劑犀羚地,紫草玄參花露調,金汁菖蒲兼蚌水,       
    清熱救陰此方超。
    濕熱阻遏于膜原,寒熱分爭如瘧狀,檳樸果柴蒼藿菖,             
   半夏六一達原仿。
    濕熱數日胸中痞 ,自利溺赤口渴膩,桔杏卷澤滑獲豬,       
    三焦開(kāi)泄兼分利。
    濕熱證四、五日,口渴脈細數,胸中悶欲絕,
    干嘔不止膽火沖,舌光如鏡胃津劫。宜用西瓜鮮地甘
    蔗汁,磨服木香香附烏藥郁。生津清熱佐疏通,
    不煎全味俱全捷,此本陰虧木旺人,邪犯陽(yáng)明劫津液,
    幸無(wú)痰飲雜其中,此法施之為慰貼。                       
    濕熱內留挾痰飲,嘔吐清痰粘水并,滌飲降逆和少陽(yáng),   
    溫膽瓜蔞碧玉進(jìn)。                                       
    濕熱嘔惡無(wú)休止,晝夜不瘥如欲死,是謂肺胃不相和,       
    胃熱移肺肺還胃,川連蘇葉各數分,兩 味煎湯服之美。       
    暑濕入肺為咳嗽,甚至喘而不得眠,葶藶六一枇杷葉,
    瀉肺消暑濕邪宜。                                       
    濕熱暑邪閉腠理,始終無(wú)汗胸中痞,胸內微疼身熱燎,       
    六一一兩研末細,薄荷錢(qián)許包湯調 ,服下頓時(shí)汗即至。     
    濕熱傷營(yíng)風(fēng)火升,時(shí)時(shí)汗出熱 仍蒸,忽然頭痛須防痙,       
    貞地玄羚鉤蔓荊。   
    濕熱脈細舌苔白,身冷汗泄胸痞喝,濕中少陰陽(yáng)欲亡,       
    獲苓益智參附術(shù)。                                       
    濕困脾陽(yáng)但惡寒,腹疼泄利脈沉弱,面黃不喝四肢倦,       
    用藥須從溫法參,大順縮脾來(lái)復等,冷香飲子效皆堪。         
    濕溫四、五日,忽然大汗淋漓出,手足厥逆寒,
    脈細如絲或欲絕,觀(guān)其脈證似亡陽(yáng),神清語(yǔ)清非陽(yáng)脫,
    況起坐能自如,又莖痛兼口渴,此乃大汗暫亡衛外陽(yáng),
    而濕熱之邪阻結,表里不通脈故伏,用須去濕兼清熱,
    五苓去術(shù)加芪,酒淬川連并滑石。                       
    熱證,發(fā)昏痙,設兼陰縮兩足冷,實(shí)熱虛寒須細審,         
    虛寒便利脈沉微,實(shí)熱便秘渴喜飲,諦觀(guān)本證無(wú)一虛,       
    知由下體客寒進(jìn),只用辛溫之品煎湯薰,
    治法用從濕熱訂。                                       
    濕熱劫津邪據內,舌硬苔黃起芒刺,神嚴語(yǔ)不知人,         
    囊縮搐搦危矣,鮮地鮮烏蘆稻根,甘涼閏下無(wú)傷胃,
    脈若有力大便堅,大黃加入方相配。                     
    熱毒入營(yíng)邪欲泄,上下失血或汗血, 大劑犀角地黃湯,     
    銀翹茜紫加無(wú)失。
    濕熱證七、八日,口不渴而聲不出,飲食不討亦卻,
    神昏不語(yǔ)形默默默,此邪深入厥陰經(jīng),主客交渾難解釋。   
    芳香涼泄俱無(wú)效,加減三甲散合方,醋炒鱉甲生天蟲(chóng),       
    土炒山甲醉地鱉,柴胡桃仁等味參, 破滯通瘀邪自撤。
    濕熱數日忽吐瀉,中氣虧損升降乖,扁豆蓮心半夏苡,       
    甘草獲苓生谷芽,甚者當參理中法,太陰憊甚用無(wú)差。
    濕熱按法治,諸癥悉皆已,惟獨目不瞑,瞑則夢(mèng)驚悸,       
    此系邪余留 ,膽氣不舒耳。宜用姜汁炒棗仁,
    豬膽皮兼郁李,膽以合膽酒引之,郁李去滯下肝系,
    酸棗安神姜散邪,此方此法稱(chēng)靈秘。
    濕熱已解余邪滯,蒙蔽清陽(yáng)胃不舒,知饑不食脘微悶,
    投劑清輕宜上奇,藿薄荷枇杷稻,六般俱用葉相宜,           
    蘆尖更有冬瓜子,此法師時(shí)知不知。
    濕熱開(kāi)泄下奪后,惡癥雖平元氣傷,神思不清唇齒燥,
    倦語(yǔ)不食溺數黃,胃氣不舒肺不布,清滋膩藥不可嘗,
    木瓜甘參麥石斛,蓮心稻葉采鮮芳,生津醒胃和中氣 ,
    生谷芽湯煎藥良。
    濕熱已十余日,腹痛圊血肛門(mén)熱,熱邪傳入厥陰經(jīng),         
    左關(guān)弦數是奇訣,治法宜仿白頭翁, 入陰升陽(yáng)以涼血,
    假若尺脈數口干喝,下利心煩咽痛或,熱邪直犯少陰     
    豬膚涼閏方為得。
    濕熱病后陰液虧,余邪留滯絡(luò )中輊,口渴汗出骨節痛,
    元米湯泡于術(shù)奇,隔宿去術(shù)煎飲服,養陰逐邪好思維。
    濕熱方張經(jīng)適來(lái),神昏嚴語(yǔ)舌無(wú)苔,脈滑數而胸腹痛,
    熱邪入血要清開(kāi),犀翹茜銀花露,紫草菖 蒲重用該。
    濕熱非從表入里,始終當究三焦理,夫熱 是為天之氣。
    濕得熱而濕愈蒸,熱得濕而熱愈熾,濕熱兩分其病輕,
    濕熱交混其病駛。熱多濕少當清泄,濕多熱少當分利,
    兩濕俱多上下閉。三焦得病最難醫,濕熱化火劫陰津,
    引動(dòng)肝風(fēng)痙厥至。陽(yáng)明經(jīng)胃是沖衢,救胃生津扼要旨。
    (引自王旭高醫書(shū)六種)
  余治濕溫病初起,用宣表透表湯加減:青蒿 淡黃芩 鮮竹茹 赤獲苓 姜半夏 苡 仁 枳彀 藿香梗 炒六曲 陳皮 厚樸 白蔻仁,如濕熱蘊結肺胃用宣濕化熱湯加減:青蒿 淡黃芩 杏仁 大豆卷 鮮竹茹 瓜蔞 赤獲苓 郁金 佩蘭 炒山梔 炒六曲 鮮蘆根 滑石 鮮荷葉 甘草
    濕熱犯中焦三仁湯加減治之。
    邪入營(yíng)、血分照上述方法治之,常能取得好的效果。

              四、疫毒證治

    正虛則邪侵,故有病沿門(mén)闔境傳柒者。然也有不病者。是正氣足矣。
    傳柒者,有感天地之間蘊藏不正之氣而感柒的;有感柒呼出之邪氣,吸入者而患的。此二種柒病之源皆是正氣虛之故。
    邪氣是天地之陰陽(yáng)失常,造成種種致病因子,謂之疫毒。
    故疫毒治法,應扶正氣辟邪,扶正用補法;辟邪用汗、吐下法。以疫毒之屬性而言,溫、清、消、和為大法,至于溫補、清補、補何臟何腑,當斟情而施治。
    今只講祛邪之法:
    1、清熱解毒:選用銀花、連翹、蒲公英、敗漿、板蘭、龍膽草、知母
    2、利濕祛毒:選用茵陳、木通、車(chē)前、六一散。
    3、涼血解毒: 選用丹皮、赤芍、紫草、地丁、梔子、黃柏、黃連  黃芩。
    4、酸斂解毒:五倍子、烏梅、訶子肉。
    5、芳香化毒:藿香、佩蘭; 
    6、導滯解毒:川軍、檳榔
    7、外托解毒:薄荷、僵蠶、蟬衣、柴胡、苦參------
    8、成方如普濟消毒飲、甘露消毒丹、神犀丹-----。
    甘露消毒丹:飛滑石15兩 淡黃芩十兩 茵陳十一兩 藿香四兩 連翹四兩 石菖蒲六兩 白蔻四兩 薄荷四兩 木通五兩 射干四兩 川貝母五兩 神曲糊為末。
    神犀丹 犀尖六兩 生地一斤熬羔 香豉一斤熬羔  連翹十兩 黃芩六兩 銀花一斤 金汁十兩 元參七兩 花粉四兩 石菖蒲六兩 紫草四兩  即用生地香豉金汁搗丸,每丸重三錢(qián)開(kāi)水送下。
 
  隨著(zhù)科學(xué)技術(shù)的發(fā)展,有好多致病的原因,通過(guò)先進(jìn)的技術(shù)發(fā)現,如細菌、病毒-------中醫也應當采用有針對性的新的藥物,進(jìn)行治療,以挽救病人的性命為宗旨。

            溫病概要
                ——-——————
—————————————————————————————————————
分期        惡風(fēng)期    化熱期    入營(yíng)期    里陰期
—————————————————————————————————————
八綱        表實(shí)熱    里實(shí)熱      里實(shí)熱      里虛熱
三焦        上焦      上中焦      上中焦      下焦
衛氣營(yíng)血    衛        氣        營(yíng)          血
臟腑        肺          肺胃腸    胃心胞      肝腎
主證        寒熱咳嗽    發(fā)熱便秘  神昏斑疹    傷陰
                        傷津      出血        痙厥
治法        解表宣肺    清氣瀉下  清營(yíng)開(kāi)竅    滋陰
                        生津      化斑止血    熄風(fēng)
主方        銀翹散      桑菊飲加  清營(yíng)湯    青蒿鱉甲          桑菊飲      白虎湯    牛黃紫雪湯加減
                        涼膈散      丹至寶    復脈湯
                        增液承氣    丹化斑湯 三甲復脈
                        湯 益胃湯  銀翹散去 大定風(fēng)珠
                                  去豉加生地、大黃湯   
                                  犀角地黃湯

-———————————————————
  此以風(fēng)溫為綱,找溫病的規律。死亡可在任何期,據體質(zhì)而定。溫病不一定以此四期以序,也可由惡風(fēng)期一躍入陰期-------
治法是“在衛汗可也,到氣方可清氣,入營(yíng)猶可透熱轉氣,入血乃恐耗血、動(dòng)血,直須涼血散血。”
至于其他春、暑、秋、冬溫、濕熱、溫毒等有他的特征,即在上述溫病規律上加有新的癥狀,故治法也離不了上述所述的主方的加減基礎上。
    例如:濕溫可以在三仁湯的基礎上加減,添入黃連、黃芩、連翹、枳實(shí)、枳彀、山梔、豆豉、豆卷、郁李仁、瓜蔞皮、藿香、陳皮、茵陳、神 曲等。
    濕溫發(fā)熱稽留不清,午后增高,伴有頭脹胸悶,口干少飲,自汗體倦,大便不暢  舌苔黃膩 脈濡數模糊以豆卷宣透為佳,其他藿香、佩蘭亦可加入。
  白(倍):主要由汗出不透邪無(wú)出路蒸發(fā)于皮膚而致,除用豆卷、藿香、佩蘭宣 透,還須用青蒿、葛根、焦梔皮、連翹、滑石、解表里之熱 ;菖蒲、郁金、調 暢氣機,通草滲淡濕熱 。
  神昏:主要由濕熱薰蒸所致,輕則甘露消毒丹;重則用神犀丹。
  便溏:濕熱 尋找出路,在清化的基礎上加入更衣丸。
  傷津:此乃濕熱 不化耗津也,須用石斛、天花粉、蘆根等甘寒養胃佩蘭、橘白、滑石清化。

            溫溫病的十二個(gè)治法

  1、宣肺法;桑菊飲,流涕加辛荑、蒼耳,咳嗽加牛子、蟬衣、象貝母。
  2、疏表法:銀翹散,痰多加杏仁、貝母;挾濕加厚撲 陳皮。新加香薷飲,即香薷飲加銀花、連翹。
  3、清氣法:減味竹葉石羔湯,即竹葉、石羔、麥冬、甘草
白虎湯:  滑石、蔞皮、蘆根均可加入。
三石湯:石羔、滑石、寒水石、杏仁、竹茹、                        銀花、金汁、通草
  4、清化法:三仁湯治中焦濕熱,可加豆卷、藿香等味。
黃芩滑石湯:黃芩、滑石、蔻仁、獲苓皮、大腹皮、豬苓、通草,由清熱利濕組方。
獲皮湯:獲苓 皮、豬苓 、大腹皮、苡仁、通草、竹葉。治濕重于熱。
杏仁石羔湯:杏仁、石羔、半夏、姜汁、枳實(shí)、黃柏、山梔。辛苦寒法,宣通三焦。
甘露消毒丹。清化中有宣透、滲利作用。
  5、瀉下法:涼膈散。清化瀉下。
  增液清氣湯:生地、玄參、麥冬、大黃、元明粉。具有燥便作用。                           
  6、生津法:胃苓 湯:生地、麥冬、沙參、玉竹、冰糖。此方甘寒滋潤。也可加石斛、天花粉等。
沙參麥冬湯:治肺、胃陰傷。
連梅湯:黃連、烏梅、麥冬、生地、阿膠。清心肝腎。
玉汁飲:梨、勃薺、藕、麥冬、蘆柑汁。甘寒救液。
  7、清營(yíng)法:清營(yíng)湯。
加減玉女煎。治氣血兩燔。
清瘟敗毒飲。治瘟疫。
普濟消毒飲。
  8、止血法:犀角地黃湯??杉鱼y花炭、側柏葉、白茅根、藕節等。
  9、化斑法:化斑湯。
加減銀翹散,可加生地、丹皮、大青葉、玄參 氤氳湯:豆卷、藿香、佩蘭、焦梔皮、連翹 滑石、通草、郁金、莒蒲、治白  兼紅疹,可加丹皮、紫草根、赤芍等
  10、開(kāi)竅法:選用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神 犀丹。
  11、滋陰法:加減復脈湯:生地、白芍、麥冬、阿膠、麻仁、甘草  滋養肝腎, 青蒿鱉甲湯:青蒿、鱉甲、生地、丹皮、知母  滋陰透熱。 
  12、熄風(fēng)法:三甲復脈湯,復脈湯加牡蠣、鱉甲、龜版、等味
大定風(fēng)珠湯:三甲復脈湯加五味子、雞子黃。
  此十二法為大法,至于遇到復雜變化的病癥,還須隨癥加減。
   

          時(shí)令病病例 

  一、 張某某 男?。玻皻q 農民
         頭痛,發(fā)熱,流涕,咽痛二日 脈數 苔白 此風(fēng)溫 幸涼發(fā)散 用藥:
  蟬衣19克 荊芥15克 防風(fēng)12克 薄荷10克 蘇葉12克 山豆根12克 辛荑12克 大青葉15克 銀花15克 連翹12克 蘆根15克 甘草9克 二劑 水煎服 一日一劑  先喝藥后喝小米細粥,然后蓋被出汗。
 二、張某某 男?。保窔q 學(xué)生
        發(fā)熱,頭痛,流涕,咳嗽痰少,咽干 脈浮數 苔白 此風(fēng)溫用藥:
  蟬衣15克 荊芥15克 防風(fēng)12克 薄荷(后下)10克 蘇葉12克 大青葉15克 銀花15克 連翹12克 蘆根15克牛子10克 前胡10克 白前10克 杏仁10克 瓜蔞12克 浙貝母10克 沙參15克 百部10克 竹茹10克 枇杷葉15克 甘草9克 二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先喝藥后喝小米粥,然后蓋被除數出汗。
 三、丁某 女 3歲
      前四、五天發(fā)熱,汗出,喘咳痰多,用西藥不少,效不佳,只能退燒、藥停熱又升,請余診治。脈浮數無(wú)力,時(shí)值深冬,謂傷寒病在太陽(yáng)經(jīng)也。
用桂枝加杳仁厚樸湯再加蘇子 三劑 一日一劑 方藥:桂枝5克 白芍4克 杳仁5克 厚樸3克 蘇子6克 灸甘草4克 生姜一片大棗二枚 水煎服 一劑諸癥減 二劑熱退 三劑喘咳止。
四、馮某某 男?。保禋q 學(xué)生
     三天以來(lái),發(fā)熱無(wú)汗,口喝,咳嗽。面赤。脈洪數苔少
此傷寒邪由太陽(yáng)入陽(yáng)明經(jīng)。用藥:
 麻黃9克 杏仁9克 瓜蔞12克 生石羔30克 天花粉15克甘草9克 二劑 水煎服 一日一劑
 熱降喝止,仍咳嗽。用藥:
 蟬衣12克 荊芥10克 牛子10克 前胡10克 白前10克杏仁10克 瓜蔞12克 浙貝10克 百部10克 竹茹10克 枇杷葉15克 魚(yú)腥草15克 大青葉15克 沙參15克 甘草9克  二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天下一家
五、成某某 男?。担窔q 農民
   發(fā)熱無(wú)汗,頭身痛,頭如束耳失聰,口干不欲飲,胸痞泛惡,小溲黃,至午后劇 脈緩濡苔白膩 此濕溫,濕阻肌膚,宜宣濕透表法,用藥:青蒿15克 藿香12克 黃芩12克 竹茹12克 云苓15克 半夏12克 苡仁30克 枳彀12克 炒神曲15克 陳皮12克 厚樸10克 白叩仁10克 甘草9克 三劑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諸癥大減,原方再服二劑,愈。
六、汪某 女?。常窔q 職工
    身熱至午后加重,咳嗽胸悶,痰多,痞滿(mǎn)泛惡。小溲短赤 脈濡苔白膩 此溫阻衛分迫于肺胃,宜宣溫化熱。用藥:
青蒿15克 藿香10克 佩蘭10克 薄荷12克  杏仁10克 竹茹12克 瓜蔞12克 云苓15克 蘆根15克 滑石36克(布包) 黃芩12克 梔子12克 郁金10克  炒神曲15克 甘草9克 三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二診:前方加減,共服六劑愈?!?br>  七、宋某 男?。保矚q 學(xué)生
風(fēng)溫初起,服西藥汗出,發(fā)熱口渴,傷津傷肺,干咳少痰 脈數舌質(zhì)淡紅 用藥:
牛子9克 蟬衣10克 荊芥9克 前胡9克 白前9克 杏仁9克 瓜蔞9克 浙貝9克 沙參12克 知母9克 百部9克 竹茹9克 枳彀9克 枇杷葉12克 魚(yú)腥草10克 大青葉10克 甘草9克 二劑 一日一劑 水煎服 
八、溫某某?。常稓q 男 職工
   發(fā)熱惡寒,口苦咽干,便秘溲黃,頭腦昏沉 脈數有力苔白 內有熱復受風(fēng)寒,表里俱實(shí) 用防風(fēng)通圣散 一日兩次 每服10克 一日癥減,二日汗出,便通 三日愈。
九、李某?。玻睔q 女 職工
   發(fā)熱惡寒,頭痛流涕,咽干紅腫 脈浮舌質(zhì)紅 此內熱外受風(fēng)邪 因上班無(wú)時(shí)間熬藥 服羚翹解毒丸 一日三次每服二丸  二日愈 
十、周某某?。玻禋q 男 農工
  發(fā)熱無(wú)汗。頭痛、全身痛,轉動(dòng)尤劇 脈浮緊 舌苔白膩薄
此風(fēng)寒濕邪束肌膚,發(fā)散風(fēng)寒祛濕 用藥:
 桂枝6克 防風(fēng)6克 葛根9克 羌獨活各6克 附子6克 白術(shù)12克 苡仁18克 甘草6克 生姜一片 大棗二枚 水煎服 一劑
 二診:汗出,熱退,痛減,惡寒,脈舌如前,用藥:
 桂枝9克 葛根9克 白術(shù)15克 附子6克 灸甘草9克 生姜二片 大棗二枚 二劑 水煎服 愈。
 十一、孫某某 男?。常禋q 干部 
   發(fā)熱口喝,頭腦不清爽,耳蒙耳鳴,脈浮 舌質(zhì)紅 風(fēng)、熱、濕犯肺經(jīng),蒙受耳竅.用藥:
桑葉15克 菊花15克 薄荷12克 桂枝9克 連翹15克  荊芥穗12克 防風(fēng)9克 甘草6克 龍膽草12克 蟬衣12  克 葶藶子10克 桑白皮12克 黃芩12克 水煎服 一劑汗出熱減,頭腦輕快。二劑熱退盡,三劑耳恢復聽(tīng)力。
十二  周某某 男34歲 農民
連日來(lái)有時(shí)發(fā)熱有時(shí)發(fā)冷,胸脅苦悶口干,喜嘔 脈弦數舌質(zhì)紅此邪犯少陽(yáng) 用藥小柴胡湯變通:半夏6克 太子參12克  黃芩12克 天花粉15克 青蒿12克 生姜二片 大棗三枚 水煎服 一劑熱退胸脅悶減 二劑口不喝不嘔 三劑愈?!?br>  十三 馬某 女?。窔q 學(xué)生
          發(fā)熱,口喝,顏面潮紅,周身水痘 舌質(zhì)紅苔白膩 風(fēng)此瘟毒犯衛、氣?。ㄎ麽t稱(chēng)水痘)用藥:
 銀花15克 連翹12克 滑石18克(布包)甘草6克 車(chē)前子?。箍耍ú及∽匣?、黃花地丁各15克 生石羔24克 知母12克 蟬衣12克 荊芥12克 麥冬12克 蘆根12克 水煎服 連服六劑愈
  因是瘟疫需加地丁之類(lèi)藥味。
  十四、孫某某 男?。窔q 學(xué)生
      發(fā)熱惡寒,兩腮腫張 舌紅苔白 瘟毒犯衛氣營(yíng)血(西醫謂流行性腮腺炎)用藥:
    柴胡8克 薄荷6克 青蒿9克 大青葉12克 板蘭根10克 銀花12克 連翹9克 當歸7克 赤芍9克 三棱7克 莪術(shù)7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一日一劑 前二劑熱退,然腫未消,后加當歸、赤芍、丹皮六劑加減而愈。
  十五、李某某 男 7歲 學(xué)生
      發(fā)熱,咳、氣喘,額頭發(fā)際出現紅疹,后遍及全身,脈數舌質(zhì)戲紅 瘟毒犯衛氣營(yíng)血  用藥:
  蟬衣15克 葛根12克 荊芥12克 防風(fēng)12克 薄荷8克 蘇葉7克 大青葉、板蘭根各12克 金銀花15克 連翹12克 升麻9克 赤芍9克 生地15克 牛子9克 問(wèn)及此事胡9克白前9克 杏仁7克 瓜蔞12克 貝母8克 枳彀9克 知母9克 百部?。保翱恕≈袢悖箍恕¤凌巳~15克 甘草6克 水煎服 一日一劑 二劑熱退 后加大青葉12克 六劑疹消 用此方前后加減十二劑全愈?!?br>  十六、
   梁某某男25歲農民
    發(fā)熱七、八天,脣干口渴 前醫不知津液虧泛,只看到衛分癥候,一味辛涼發(fā)表,結果是越發(fā)越熱?!∮盟帲?br> 蟬衣12克 薄荷10克(后下)荊芥15克 防風(fēng)10克 蘇葉10克 生石羔30克 知母12克 大青葉15克 銀花15克 連翹12克 天、麥冬各12克 太子參15克 玉竹12克 蘆根15克 甘草8克。水煎服 一劑汗出 三劑口生津液不渴。
 十七、張某 男?。穫€(gè)月
   痰鳴喘咳,目胞浮腫,面黃萎黃,鼻冀煸動(dòng),似睡似醒。五日前由發(fā)熱惡寒引起 脈浮舌苔白膩 風(fēng)寒犯表、襲肺氣不肅 治宜辛溫解表,降氣利痰 用藥:
 麻黃4克(先煮沸沸去沫)前胡5克 紫苑3克 款冬3克 陳皮5克 杏仁3克 牛子4克 甘草3克水煎服
 二診:翌日喘咳止,啼哭聲中有痰鳴,面色專(zhuān)紅潤。其母述說(shuō)服藥后鼻頭汗出,繼而遍及全身。喘詠減。仿依前法減麻黃,加瓜蔞皮4克 二劑而愈。
 十八、王某某 女25歲 職工
    小溲淋漓,少腹憋痛,前些日由發(fā)熱惡寒而引起 脈數浮舌苔白膩 此風(fēng)寒犯太陽(yáng)膀胱經(jīng)腑癥,選方五苓散加減:
 桂枝12克 豬苓12克 云苓15克 澤瀉15克克;小茴香9克 炒黃柏12克 甘草9克 水煎服 一日一劑 三劑 俞愈。
 十九、 寇某某 女?。担稓q 職工
     外受風(fēng)寒則發(fā)熱惡寒,內激肝火則上亢則眩暈,肝火犯胃則嘔吐 脈浮重取弦 此太陽(yáng)激厥陰之火癥候 用藥:
 麻黃9克 羌活12克 天麻15克 鉤藤18克 菊花15克 半夏12克 云苓15克 陳皮12克 甘草9克 水煎服 一劑見(jiàn)效,二劑麻黃為六克 羌活為6克 則愈。
 廿、梁某某 女31歲 職工
    前醫不識寒熱往來(lái),見(jiàn)有熱有寒便作少陽(yáng)癥投小柴胡湯不效,延半月不愈。少陽(yáng)癥寒熱往來(lái),一日數十次連發(fā),不發(fā)時(shí)如無(wú)病之人,今寒熱相繼,又有頭痛,病在表惡寒重。說(shuō)明表癥無(wú)疑也。
鄭樹(shù)桂曰:治病方法從古至今,無(wú)一定之主法。何也?古方是治古人已有效驗者,留為后人之作別,第今世運氣不似古時(shí),今人稟賦亦不及古人,惟宜證印古方用藥,萬(wàn)不能執方來(lái)治。
  選方麻黃二桂枝一湯加柴胡一味,一劑病減一半,二劑病失。
 廿一、康某某 男?。睔q半
    肥胖體本熱盛,時(shí)值初冬遇風(fēng)寒外侵,寒熱吉于太陰,腸胃升降失節,上吐下瀉似藿亂。身微熱,腸鳴似雷,小溲少 脈洪數 用藥:
  半夏6克 云苓9克 防風(fēng)5克 黃芩5克 生姜二片 水煎服, 服頭煎癥減,二煎病失。
 真是兵不在多而在于精,藥亦在于切病也。
 廿二、陳某 男?。窔q
大熱、疲乏、無(wú)力,食即吐,腹脹腸鳴、坐不[發(fā),用西藥汗珠、出不止,以至嗜睡不食三日矣。皮干 裂 脈沉弱舌苔質(zhì)紅此溫病汗出過(guò)度,傷陰也。治這頗為辣手,思一方用,葛根解肌湯去黃芩、石羔等品加平胃散,一劑即愈。
 廿二、劉某某 男32歲 職工
     南方采購歸來(lái)時(shí),途中寒戰,繼而大熱 寒熱交替,一日數十次如瘧。頭痛面腫,手腳麻木,時(shí)發(fā)時(shí)止,舌顫,小溲黃,便秘 脈沉細 舌質(zhì)紅有瘀點(diǎn) 苔白膩 此犯山瘴嵐氣,屬于瘟疫也,急治表里,不可延緩。方用太無(wú)神術(shù)散加減:
 藿香12克 蒼術(shù)15克 柴胡10克 陳皮12克 厚樸10克大黃16克 黃芩15克 石菖蒲12克 銀花24克 蒲公英30克 甘草9克 水煎服 一劑癥減輕,二劑愈。
  廿三、劑某某 女?。稓q
    某中央領(lǐng)導之外孫女,發(fā)熱微咳鼻血如涌,流血一地 脈浮舌質(zhì)紅外感風(fēng)熱激動(dòng)血絡(luò )氣血不寧破絡(luò )而出用藥:
到病除淡豆豉12克 炒茉芥12克 杏仁6克 瓜蔞皮9克 生地12克 丹皮9克 白芍10克 絲瓜絡(luò )15克 甘草9克 水煎服一劑鼻衄止。
 廿四:劉某某 女?。保皻q 學(xué)生
     發(fā)熱惡寒,嗜睡,四日無(wú)大便,胸有前隱隱約約紅點(diǎn)脈數舌質(zhì)紅 邪入營(yíng)血 清熱解毒逐穢
 白僵蠶12克 蟬衣15克 黃連10克、黃芩12克、 黃柏10、大黃12后下 銀花50克 連翹15克 石菖蒲?。箍恕〉てぃ保翱宋戳顺嗌郑保翱恕「什荩箍恕∷宸?,二劑熱退、便下,三劑神清 六劑愈  如今此女已在學(xué)畢業(yè)多年,無(wú)后遺癥。
廿五:雙某某男51歲農民
近日感到疲乏,厭倦、厭惡勞動(dòng)、懶惰,嗜睡。以為不久人世,到縣醫院做了透視、B超等項檢查,無(wú)發(fā)現異常。身長(cháng)消瘦,納差、口干。脈兩尺細弱,舌苔白薄,不潤。余思良久,今春以來(lái)氣溫逐漸增高,雨水欠缺,氣候干燥,患者原腎陰虧,今受氣溫影響而至肺金燥。認為是時(shí)氣?。吼嫦?。用藥:
天、麥冬各15五味子6沙參15元參15生地18山萸肉15山藥18云苓12丹皮10烏梅兩枚甘草9三劑一日一劑水煎服。
帶藥走后,半月不見(jiàn)來(lái)診。今日街頭相遇,言說(shuō)一劑見(jiàn)效,二劑有精神,口不干,想吃飯,三劑上地扎務(wù)菜地......說(shuō)藥病相投,贊不絕口。
廿六 成某某男67歲農民 發(fā)熱,腦脹不清快,午后增高,身疲乏力,胸中痞滿(mǎn),泛惡,溲黃。脈濡緩舌苔膩 此濕溫病在衛氣,西醫曾疑副傷寒,輸氧氟沙星等藥七天,熱不退。出方:青蒿18藿香12佩蘭12黃芩15獲苓18厚樸10枳殼12半夏12苡仁30炒神曲15陳皮15杏仁12白蔻仁10竹茹15滑石(布包)36甘草6水煎服,一日一劑 三劑 熱稍退,胸脘痞消。六劑熱退,有食欲。后加減此方,共服十二劑愈。
廿七:張某某男70歲退休司機 頭暈目眩,頭如蒙,感到頭重足輕,走路義腿,生怕血壓高跌跤,坐車(chē)而來(lái)。體胖。胸痞脘脹,納差。脈濡舌苔膩。曾在醫院按高血壓治多日,效果不明顯,前來(lái)就診。此也是濕熱,只是日久,其他癥狀消失而已。出方:青蒿18藿香12厚樸10半夏12獲苓18杏仁12白蔻仁10苡仁30炒神曲15生麥芽15桑葉15菊花15鉤藤18天麻15荊芥穗15木賊草12當歸10陳皮15懷牛膝18龍骨18珍珠母36炒棗仁15甘草6。水煎服 一日一劑 三劑服后,胸膈開(kāi)有食欲。六劑頭腦稍清快,九劑舌苔稍退,頭腦清快,但還暈,十二劑效不明顯,于上方去青蒿、藿香、厚樸、白蔻仁加羚羊角6石決明18 六劑諸癥失?!?br>廿八:閆某某女40歲居民 頭暈目眩,頭腦不清快,身熱煩燥。小溲短澀。耳鳴失聰。周身發(fā)緊,汗少,右肢疼痛。脈濡緩舌苔膩。前醫診斷為美尼爾氏癥,用西藥效不好。后至省城大醫院神經(jīng)內科,輸液、服藥多日,諸癥略減輕,近日發(fā)現頭部圓周針扎一般疼痛。經(jīng)人介紹來(lái)診。余診為濕熱
出方:青蒿18桑葉15菊花15鉤藤18天麻15荊芥穗15蘇葉15薄荷15厚樸10半夏12土獲苓18杏仁10苡仁30白蔻仁10威靈仙30炒神曲15滑石(布包)36路路通10黃芩12山梔10甘草6冬瓜子60
水煎服 三劑 一日一劑,
二診:頭暈目眩,身熱煩燥稍減,其余如舊。前方青蒿加至24,土獲苓加
至50加蔓荊子18羌、獨活各12石菖蒲10
三診:頭痛、肢痛大減,頭腦清快,也不煩躁。動(dòng)則汗出。二診方減去蔓荊 
子、獨活、青蒿、荊芥穗。加膽南星15。
先后據病情加減18劑,諸癥均失。
廿九:成某某女72歲居民
頭暈不爽,有時(shí)耳背失聰,胃及腹脹,沒(méi)食欲,神色晦暗,萎靡不振。經(jīng)醫院做B超、CT等多項檢查無(wú)異常所見(jiàn),未能確診。另一醫院的醫生以為神經(jīng)衰弱、植物神經(jīng)紊亂。輸液一周,患者反覺(jué)病沉。脈濡緩舌苔黃膩。此濕溫邪阻中焦尤甚。出方:青蒿24藿香12佩蘭12蘇葉15半夏12厚樸10云苓18豬苓18澤瀉18滑石(布包)36杏仁12白蔻仁10苡仁30蒼術(shù)12黃芩12焦三仙各15陳皮12蘆根15甘草6 水煎服 一日一劑 服三劑頭暈稍減,又服三劑頭不暈但也不清快。余以為中焦濕重減青蒿為12 加大腹皮15。四診時(shí)面有光澤,神色愉悅,說(shuō)這三劑效果好,第一劑服后腹中響動(dòng),腹脹大減,第二劑覺(jué)饑餓,有胃口。原方再服三劑。病失。
 
 
*余常年在門(mén)診工作,危重病人收住院或轉院,因而無(wú)
法接觸重癥時(shí)氣病者,特別是病入少陰、厥陰,與營(yíng)、血
的,患者多請西醫輸液打針治療,為彌補這方面的缺陷,
今特收集前賢病例供參考?!?br> 卅、溫邪逆傳膻中,熱痰敝住空竅,所進(jìn)寒涼消導,陡攻胃腸,毫無(wú)一效。痰乃薰蒸津液所化,膻中乃空靈之所,是用藥最難。至寶丹,芳香通其神明之竅以驅熱痰之結。但幼年受溫邪,最易虧陰津耗,必兼滋清,以理久伏溫邪為正:
 犀角 鮮生地 元參 連翹心 丹皮 石菖蒲 至寶丹
 摘自<葉天士醫案>
  卅一、舌邊赤,昏譫。早輕夜重。斑疹隱現,是溫濕已入血絡(luò )。夫心主血,邪干膻中,漸至結閉昏痙之危??辔冻梁?,竟入中焦。消導溫辛,陡劫胃汁,皆溫邪大禁。議清疏血分,輕劑透班更參入芳香逐穢以開(kāi)內竅。近代俞嘉言申明,戒律宜遵也。
 犀角 玄參 連翹 銀花 石菖蒲 金汁 牛黃丸
 摘自<葉天士醫案>
 卅二、癥發(fā)以來(lái)寒熱如瘧,每晚必至,漸至神思昏亂.連次發(fā)厥.現在心志稍清而耳不聰聽(tīng),懶言目瞪.舌苔黃而帶黑,脈象弦大而不攝,此溫邪由少陽(yáng)轉入厥陰、少陰矣.勢頗辣手,且在懷妊之體,尤可慮也,且晚防痙厥,此方勉擬:
 犀角尖 淡黃芩 鮮生地 粉丹皮 水炒川連 石決明 石菖蒲 炒山梔 廣橘紅 赤茯苓 生甘草 竹卷心 茅柴棍
 又:前日用清心瀉熱之法,晚間瘧勞稍輕,神志略覺(jué)清楚,惟舌根黑色未退職,脘悶煩燥,脈象右大于左,而不甚數,可見(jiàn)時(shí)邪尚盛,陽(yáng)明宿垢未得通達,轉而呃逆昏憒,不可不防.故照前方略參承氣法,未知效否.
.水炒黃連 鮮生地 知母 柴胡稍 香犀角 炒山梔 石決明 粉丹皮 赤茯苓 生甘草 青鱗丸 
 又 日來(lái)熱勢漸退,晚間瘧疾也止,舌黑十去七八,此佳兆也.但時(shí)邪去而真陰內虧,神志煩燥,夜臥不安,脈形弦大,此屬三陰癥之象,不可以小效為穩境也.
 小生地 麥冬 生棗仁 白獲神 灸龜版 知母 元參 丹皮 羚羊角 鮮石斛 竹卷心  
摘自《何書(shū)田醫案精華》
  卅三、喜嗜酒醴,肝膽有伏火。瓷嗜肥濃,脾胃必多濕痰。近來(lái)風(fēng)濕雜受,益以飲食停滯,解表不為汗解;解里不下奪。邪郁化火,濕郁化痰。旬余日來(lái),變態(tài)百出,前此神識昏糊,現在神識清爽,咽喉呼吸有痰,腹笥腸鳴有聲,面紅狀如載陽(yáng),目赤猶如火焰,上焦汗出齊頸而止,下焦腹脹,按摩而舒。舌質(zhì)中間絳燥,口渴欲須湯飲。左脈數而無(wú)力,六部統按皆有滑勢。氣津陰液皆為耗損。風(fēng)為痰火自見(jiàn)劇烈,最為關(guān)系者力有不逮。內涸外脫,預為防微。養正則礙邪,清邪則礙正,調治為難,已見(jiàn)一斑。仿為喻氏清燥救肺,使正氣不為清而致虛,邪氣不為補而樹(shù)幟。
西洋參  麥冬  石羔 瓜蔞仁 淡草 獲神 枇杷葉 桑葉 菊花 橘紅 川貝 竹瀝 
 又:風(fēng)寒已從火化,陳腐亦從痰化。面紅如醉目赤如火,舌苔白膩舌質(zhì)絳燥,左脈重按數而無(wú)神,右脈重取滑而有力。上焦氣津已被邪耗,肺胃痰火已膠固,肝膽風(fēng)陽(yáng)互煸,身體有時(shí)蒸蒸發(fā)熱,肢未有時(shí)漉漉發(fā)冷,昨夜泄汗泄不多,今朝仍未更衣。陽(yáng)不外泄陰已內奪。古稀外年,涸脫宜防,仍宜清燥救肺參入堿寒滋液柔肝:
 冰糠煅石羔 灸甘草 西洋參 桑葉 枇杷葉 橘紅 川貝 鮮生地 麥冬 元參 竹瀝
又:火為無(wú)形之邪,痰為有形之物,火益炎益上,痰益聚益多,上焦肺居火所刑,下焦腸部為痰所阻。面紅目赤雖減,舌燥苔絳如昨,左脈弦數右脈軟大,統按仍見(jiàn)流滑情狀。咽喉呼吸無(wú)漉漉之痰聲。腹笥轉側有汩汩之鳴響。身體有時(shí)罩熱,肢未有時(shí)清冷。論脈正氣已受損傷,察正氣也見(jiàn)消耗,就其脈滑而論,其中濁痰尚夥。七十余之年齒。兩星期之病擾,虛實(shí)雜亂,正邪混淆,治法頗有難著(zhù)手,用藥也多窒礙。溫邪以津液為材料。立方以津液為扼要,滌痰潛陽(yáng)猶其余事。
 大生地 鮮生地 麥冬 元參 西洋參 石羔 炙草 橘紅 桑葉 枇杷葉 菊花 竹瀝 
 又:昨天大便下而甚夥,傾刻復笥尚覺(jué)鳴響,其間留垢未能一掃而盡,邪氣一日不下奪,津液一日不能來(lái)復,脈獨體字象雖見(jiàn)世面滑大,重按頗形斂聚,津液固然告乏,根本尚右支持,面紅漸退,目赤也減,肝膽之風(fēng)陽(yáng)日漸退舍,舌邊燥糙白,舌中干絳,肺胃之氣火仍形熾盛,有年臟真已虧,虧則龍易生火,火能消爍津液愈難恢復?;鹉苁硽?,肢力愈覺(jué)疲乏,熱病注重津液,仍用若無(wú)其涼堿寒,使奸液復得一分,則病邪退得一分。
鮮生地 麥冬 元參 佛蘭參 阿膠 秋石 炙甘草 川貝 枇杷葉 蘆根
 又:左脈來(lái)盛去衰,右脈如滑若代,舌質(zhì)底見(jiàn)垢膩,舌中仍見(jiàn)干絳,咽喉起腐,面目仍赤,大便仍未更衣,小溲不甚短赤,口中自覺(jué)干燥。聲音頗覺(jué)清靈。外因風(fēng)濕之余波,氤氳于肺胃。內因因風(fēng)陽(yáng)之熾盛,原出于肝膽。年齒已高,病目已多,氣傷精竭,陰傷液結,故立方以存津液為第一。仿仲景復脈湯為宗旨。厥陰之陽(yáng)內熾,參入桑菊丹皮,陽(yáng)明伏火內熾,加入梔翹犀角。
 西洋參 阿膠 鮮生地 麥冬 元參 粉丹皮 桑葉 菊花 山梔 連翹 犀角 竹瀝 金汁 
又:脈象早暮有更,舌質(zhì)旦夕不變。昨晚診得左部洪大,左總滑大,傾刻診得脈形左部柔軟,右部也和滑。大勢在必行依然如昨?;瑸樘?,大為火。舌質(zhì)根邊垢膩,舌中仍形干絳。大便二日不更衣,身熱蒸蒸如日上。痰火膠固難刪,津液悉耗風(fēng)。風(fēng)陽(yáng)未動(dòng)。神識尚清,治法保救津液,清滌痰火。
 大鮮生地 麥冬 元參 風(fēng)化硝 金汁 竹瀝 連翹 佛蘭參 阿膠 犀角汁 菊花 丹皮 桔?!∩綏d 
 又:脈象仍見(jiàn)滑大,至數也見(jiàn)止代?;罂偸翘祷鹩杏?,止代顯見(jiàn)氣不足。舌苔雖見(jiàn)厚膩,中間略顯潤澤,津液恒少來(lái)復之象,浮陽(yáng)仍有升騰之勢,面顴尚紅,目竅也赤,大便已有三日不解,腑氣因之窒塞不宣。寐醒之后,轉展反側,肢體不能動(dòng)躍。神識又見(jiàn)清爽,肝風(fēng)蒙蔽,或可無(wú)虞。正虛邪盛,是為吃緊。治法仍用清邪滌邪,目前最為第一要圖。
 鮮生地 麥冬 元參 棗仁 短母 丹皮 桔?!∥餮髤ⅰ“⒛z 金汁 犀角汁 竹瀝 橘紅絡(luò ) 菊花 
 又:在左脈仍見(jiàn)數大,右脈也見(jiàn)滑大。數為真陰不足 滑為痰火有余。惟大獨盛右關(guān),顯然在于陽(yáng)明,燎原之勢。蒸蒸于外,頸項瘰疬如瘖。膠固之痰,氤氳于內,則神識時(shí)?;杌栌?。寐則手指并不動(dòng)搖,醒則身長(cháng)體諸多展側。大便四日未見(jiàn)更衣,舌苔仍見(jiàn)如昨。有限津液益病益虛,無(wú)窮之痰火愈聚愈多,正值虛挾實(shí),何所持而無(wú)恐。用救肺湯清上而保氣津,參復脈法滋下燥而存陰液。入瓜蔞竹瀝滌胃中有實(shí)之濁痰,加桑葚葉菊花泄肝中無(wú)形之風(fēng)熱。
 熟石羔 蘆根 桑葉 藿石斛 生地 瓜蔞仁 知母 丹皮 西洋參 金汁 犀角 竹瀝 滁菊 
 又:濕邪自里而發(fā),津液由此劫奪。二日來(lái)愈形竭蹶。三日間邪已外騰,身半以上,汗泄溱溱,胸次之際發(fā)現瘖點(diǎn)。舌質(zhì)膩白,轉見(jiàn)灰黑。濕濁之痰已從燥化。大便五日仍未更衣。左脈數而柔軟,右脈大而剛燥。有年正不勝邪,尚未越出險域。治法仍宜保存津液,化氣是為目前扼要一圖:
 鮮生地 麥冬 元參 丹皮 金汁 犀角汁 西洋參 阿膠 煅石羔 知母 桑葉 瓜蔞仁
 又:汗出蒸蒸于毛孔,白瘖累累于頸項,濕邪難得外泄,津液仍形內耗,以故舌質(zhì)尚見(jiàn)燥絳,脈無(wú)燥剛之勢,轉為柔變知之象。胃納僅進(jìn)米湯津液愈難來(lái)復,大便不面更衣,腑氣又難通暢,病局情形雖定,危險之境未出。治法仍宜保存氣津陰液。
 大鮮生地 麥冬 元參 犀角汁 金汁 竹瀝 西洋參 阿膠 瓜蔞仁 火麻仁 石羔 蘆根 銀花 丹皮 桑葉 堆石斛煎湯代水
 又:年逾七十,病越二旬,不獨真陰受損,抑亦真氣被耗,投膠地入陰而保液,參參麥入氣以存津。兩日以來(lái)雖見(jiàn)轉機,熱勢在必行漸見(jiàn)退舍,津液也見(jiàn)來(lái)復。脈象剛燥也減,舌質(zhì)剛燥未澤。大便六日不更,腑氣通降失司,余波熱痰由此留戀。治法仍從原意增減。
 西洋參 鮮大生地 阿膠 犀角 煅石羔 人中黃 瓜蔞仁 丹皮銀花 桔?!≈駷r 桑葉  
邪氣將退,正氣愈虛。精神疲倦嗜臥,故是意中之事。津液漸有來(lái)復,濁痰仍未廓清。大便不下已有八日,下流既窒上流必塞。肺氣稍有憤郁,呼吸略覺(jué)痰聲。舌質(zhì)或干或潤,苔色乍灰乍黑黃厚形狀,始終未減。左脈忽大忽小,右脈倏滑倏數,軟柔景象早暮不更,膠膩暫停,庶無(wú)濁痰樹(shù)熾。參麥濡養,藉此保救津液。
 西洋參 麥冬 秋石 瓜蔞仁 風(fēng)化硝 丹皮 建蘭葉 犀黃 橘紅 川貝 獲神 谷芽 
 又:有時(shí)面紅,狀似渥丹,有時(shí)痰涌,聲如鋸音,病象見(jiàn)此大可危矣。舌質(zhì)或干或潤,苔色忽白忽灰,厚膩始終未減。脈時(shí)燥時(shí)大,至數乍代續,滑動(dòng)朝夕無(wú)更。正氣津液日形消爍。木火獨痰,日形升熾。風(fēng)陽(yáng)早不動(dòng)躍,神識昏沈欲睡,設或浮陽(yáng)外現,便有竅絡(luò )內閉。治正邪愈錮,治邪正愈虛,惟宜注重清肅肺氣。氣清則火降,火降則痰消。
 羚羊角 犀角 鮮生地 秋石 橘紅 杏仁 風(fēng)化硝 膽星 海石 竹瀝 丹皮 枇杷葉露
 又:濕痰轉化燥痰,少火胥變壯火。痰貯于肺,火乘于胃。肺主氣化,胃藏津液。氣結則津涸,津涸則痰滯。呼吸喉間有聲,面目顴部皆赤。舌質(zhì)厚膩減少,苔灰黑極形。脈象左不沖和,左欠斂聚。大便不下,已有旬日,下焦腑氣必有窒塞。濁陰不降,清氣何升?津液與痰火相搏,正氣與邪火相結,為日已多,勢必不兩立?;鹧兹绱?,非壯水不能制其火,滌邪不能安其正。
 鮮生地 麥冬 元參 西洋參 阿膠 灸甘草 內化硝 竹瀝 秋石 瓜蔞仁 礞石 建蘭葉 藿石斛煎湯代水。
 摘自《金子久醫案精華》
 按:細研此案,遇有濕溫、溫病,進(jìn)退得法?! ?br>
  從上述所言,只要掌握了雜病、時(shí)令病的知識,便能處治一般常見(jiàn)的疾病,可謂簡(jiǎn)捷易行之途徑焉。
  以上所述,只是個(gè)人學(xué)習中醫的體會(huì ),算是跨入中醫門(mén)檻之說(shuō),不足之處,敬請斧正。

      對針灸、導引術(shù)的看法

  針灸、導引(按摩)是中醫外治疾病的重要技能,《靈樞經(jīng)》、《諸病源候論》均有專(zhuān)論,可見(jiàn)古人十分重視這一療法,因而是中醫必須掌握的一門(mén)技術(shù),否則的話(huà)光用藥治病只能說(shuō)是半個(gè)中醫,成不了良醫。
    余的親身體會(huì ),在來(lái)不及用藥,或是病人昏迷不能服藥時(shí),針灸往往能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余臨證時(shí)曾遇到好多厥逆危病,只用一枚小小銀針就能起到良效,如溫病大熱導至暴盲,針刺上、下光明立即復明,溫病引起的痙癥針刺風(fēng)池、內關(guān)、后溪、承山;又如患者青霉素過(guò)敏者,來(lái)不及打針,急針鼻尖、內關(guān)、合谷穴,便能贏(yíng)得時(shí)間注射付腎素得以生返。遇到心絞痛病人,急刺內關(guān)、膻中、乳根穴就能保住性命------只要選好穴位,注意手法,大多能妙手回春。余的夏老師曾治好不少聾啞病,當年太谷康復醫院的門(mén)診部掛了《手到病除》牌篇。還有慢性病如凝肩(肩周炎)、膽石(膽結石)配合導引很快就能治好------有這樣的醫術(shù),作為一個(gè)中醫為何僅僅掌握了藥治就固步自封了?
    有的中醫也明白針灸、引導的功效,然而不能熟讀經(jīng)書(shū),深鉆細研,掌握不了十二經(jīng)絡(luò )病變的特征,下不了苦功練習掌法、指法,掌握不了要領(lǐng),以至今日將“透天涼”、“燒山火”這些絕技逐漸地失傳,真讓人痛心矣。
    余以為有好多的疑難病癥,通過(guò)內治、外治結合治之,肯定能取得良效。有這樣好的技能,立志做良醫者,何不下苦功繼承?結合上現代西醫的解剖學(xué)鉆研,肯定會(huì )獲得益處,讓中醫的這份寶貴的遺產(chǎn)保留下去?
    拔火罐也是一種很好的療法,選對癥的療效并不亞于針灸。 

        對“截斷”學(xué)說(shuō)的看法

 余行醫一生,細研醫術(shù)之道,時(shí)病只需精讀《傷寒論》、《時(shí)病論》、《溫熱論》、《濕熱論》;雜病則需多讀各家的學(xué)說(shuō),特別是李東垣的著(zhù)作,著(zhù)重調理五臟六腑的機能,立方用藥面面俱到,一般均能湊效,然而也有不能起死回生之時(shí),想到常山可以截瘧,于是著(zhù)意在《本草綱目》中尋找具有截斷病根的藥物,往往能得到比較滿(mǎn)意的效果。有時(shí)不僅用中藥,還應用西藥。醫學(xué)發(fā)展到今日,科技越來(lái)越發(fā)達,對于疾病的認識已非昔日從現象、局限地認識病根了,通過(guò)西醫的化驗、儀器的檢查,找到患病的根源,如西醫對細菌、病毒的認識,應用抗菌素、抗病毒的藥物(雖然西醫在抗病毒的藥物方面現在還找不到針對各種病毒的藥物)有很好的療效,為了患者的性命,何必要獨守門(mén)戶(hù)之見(jiàn),墨守成規?何不拿來(lái)截斷病根,搭救一條人命呢?因而,我輩還應從民間的偏方、驗方中去挖掘具有截斷病根的藥物,找出截癆、截癌、截病毒的良藥,為發(fā)展中醫藥事業(yè)做出貢獻。
因此提倡中、西醫藥取長(cháng)補短,為當代中醫的必選的道路,也是善于掌握醫道的智者矣。

         對流派學(xué)說(shuō)的看法

    對于劉河間、張子和、李東垣、朱丹溪這四家的學(xué)說(shuō)。其學(xué)說(shuō)、方藥應從他們所處五132運六氣的歲月來(lái)考究、看待。
  劉河間(1110---1200年)。身處燥金君火主令的年代。人多得燥熱病,他以火立論,治病喜用寒涼藥?! 堊雍停?151---1231年)。長(cháng)于攻邪,尤其是“下”法?! ±顤|恒(1180---1251年)。身處為濕土當值的年代。故創(chuàng )立補中益氣湯,健脾胃行濕氣,成為補土派。   
朱丹溪(1281---1358年)。處于君火燥金主令的年代。人“陽(yáng)常有余,陰常不足”他順乎天時(shí),創(chuàng )立了以水配火,滋陰的學(xué)說(shuō)。 
余贊賞近代學(xué)者研究的結論。歷史上所以產(chǎn)生這些流派,是他們與當時(shí)的天時(shí)相應,是根據當時(shí)的氣候發(fā)生疾病的具體情況制定方藥產(chǎn)生的學(xué)說(shuō)。
    清代張錫純先生晚年在一篇醫案中又寫(xiě)道:“愚未習醫時(shí),見(jiàn)醫者治傷寒溫病,多有用承氣湯下之則愈,如此者約二十年,及愚習醫學(xué)時(shí),其如此治法者恒多僨事。后至愚年過(guò)四旬,覺(jué)天地之氣化又變.....”天地的大四季變了,用藥大法亦隨之而變,因為太陽(yáng)系中的大四季已變化,影響了人體的素因——同一種病在前幾十年是一種治法,在后幾十年又是一種治法。”
    五十年代我國發(fā)在流腦,當年用人參白虎湯效佳,可是在后來(lái)的年月應用,幾乎無(wú)效。
    因而我輩絕不可執一派學(xué)說(shuō)治病,也應順應天年時(shí)運來(lái)制定自己的治法。
  當今天時(shí)是風(fēng)木主事,肝病、腦、心血管病病(肝與心臟,一個(gè)調節血液,一個(gè)運行血液,,肝臟與心包絡(luò )都帶有木的屬性);各種胃病也受影響,脾胃屬土,后天之本。肝在五行中為木,就會(huì )發(fā)生木克土,即"肝脾傳脾"。因此要熟悉肝病多發(fā),影響脾胃、腦病的情況,來(lái)決定自己治病的方針,可謂順天時(shí)焉。
  余這些年經(jīng)過(guò)艱辛的探索,以為補土派方藥比較妥善,李東垣用方之意大多與調理三焦密切,如升清降濁、疏通氣機、甘溫除內熱等理論,只不過(guò)是從脾胃(后天之本)著(zhù)手,如若吸收王泰林治肝病的經(jīng)驗,調理五臟六腑的疾病,再加截斷祛邪之品,療效可更佳焉。
 
臨 證

  臨證時(shí)必須專(zhuān)心,不可分心,更不能有雜念,端正態(tài)度,方能集思廣益,獲得正確的診斷。
                         
                               一、掌握診斷的要領(lǐng)

如何能夠快速地做出正確的診斷?除學(xué)好現今醫學(xué)院校編著(zhù)的《診斷學(xué)》,掌握基礎知識外,還須掌握診斷的要領(lǐng),在遇到危急病人時(shí)方能快速診斷,不會(huì )誤事。中醫看病,是通過(guò)望、聞、問(wèn)、切,從病人身上搜集病情,找出病因、病理、病機抓住本質(zhì),通過(guò)辨證來(lái)確定病的。怎樣才能掌握要領(lǐng)?余以為:
1、熟悉六淫犯病所表現的特殊癥狀。
2、熟悉五臟六腑患病的表現。
望診:觀(guān)望神、色、形、態(tài),以面部、舌苔為主,審視苗竅?,F舉例說(shuō)明,心,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心在五行中象火。心生血 ,主脈,司君火,藏神,開(kāi)竅于舌,汗為心液。其色赤,其聲言,其臭焦,其味苦,其脈如鉤而洪大。其中脈為標舌為竅,神明異常脈與舌必有異常表現,為其診斷要領(lǐng)。
依此類(lèi)推,肺的苗竅看鼻孔、咽喉、皮毛,肝看目、筋(手脈絡(luò ))、爪,脾看唇、舌、 肌肉,腎看耳、齒、頭發(fā)。
聞診:以聞呼吸、語(yǔ)言及排泄物為要領(lǐng)。
問(wèn)診:在四診中所起作用最重要,好多疾病是從問(wèn)診中得到結果的,抓住患者感到最主要的痛苦、癥狀,耐心地追究詢(xún)問(wèn),從發(fā)病的時(shí)間、部位、伴隨的其他癥狀(有時(shí)也可能是主要的病狀),一一詳細地問(wèn)下去,如病人述說(shuō)不清楚,可用下面歌訣所述的內容提示訊問(wèn),但不可暗示,以免犯主觀(guān)錯誤 ,要多分析主要癥狀詢(xún),以及伴隨的癥狀,找出時(shí)氣病、雜病的病因、病位、病勢趨向.....                     

               問(wèn)診歌訣

          一問(wèn)寒熱二問(wèn)汗,三問(wèn)口渴與口味
          四問(wèn)頭身與胸腹,五問(wèn)飲食與二便,
          耳聾、耳鳴與睡眠,諸癥經(jīng)過(guò)俱當辨。
切診:醫者要想掌 握所有的脈象是件艱難的事,所以有“心中明了,指下難明”一說(shuō)。各家傳心錄有不少簡(jiǎn)易的辦法,現抄一家以供參考。

            診脈傳心錄

    診家只要四般脈,  浮沉遲數為之則。
    浮沉輕重指端詳,  遲數息中分緩急。
    浮而無(wú)力即為虛,  浮而有力便為洪。
    脈沉而無(wú)力是弱,  微沉有力是為實(shí)。
    遲而有力滑脈居,  遲而無(wú)力緩脈澀。
    數而有力為緊弦,  數而無(wú)力為芤脈。
    浮遲即是表間虛,  沉遲即是里冷極。
    浮數原來(lái)是表熱 ,  沉遲原來(lái)里熱炎。
    此言不出古人書(shū)。  我師傳心之密訣。
         ?。ㄆ渌置}因怪而好掌握)
或以浮沉遲數,滑澀虛實(shí)為大綱。然后再細細辨之。浮可辨芤、革;沉可辨牢、伏;遲可辨結、代;數可辨促、疾;滑、澀可看兼脈;虛可辨濡、微、散;實(shí)可辨洪、大、弦、緊、、、、、、
此八脈兼其他足可了解也。
最后將四診所搜集的資料,按照八綱即陰、陽(yáng)、表、里、虛、實(shí)、寒、熱的要求歸納,抓住主證就可做出病因、病位、病理、病機客觀(guān)地做出正確的診斷。切忌預先用一兩種病來(lái)套用所得來(lái)的資料,造成主觀(guān)的錯誤診斷。
時(shí)代在進(jìn)步,中醫亦當與時(shí)俱進(jìn),不可拘泥舊的一套。西醫的化驗、儀器診斷,也可幫助了解病位、病因、病理,何不借來(lái)提高診斷的價(jià)值?萬(wàn)不可固步自封,貽誤病人的寶貴性命。

二、掌握病因、病理、病機認識疾病的本質(zhì)

甲、明發(fā)?。骸秲冉?jīng)》曰 :邪之所湊其氣必虛。
又曰:不相柒者,正氣內存,邪不可干,避其毒氣。
可見(jiàn)外邪是致病的重要條件,然必需是有內在的虛方才得病。說(shuō)明發(fā)病與病人的體質(zhì)差異有關(guān),其次取決于邪的輕重,所犯的病位。另有“伏邪之說(shuō)”,其意是說(shuō)正邪相搏至一定時(shí)候,伏邪盛熾時(shí)出現癥候發(fā)病。
因此,治外感病除祛除外邪,還應著(zhù)重調整機體的病理機制。
乙、找病因:外因致病風(fēng)寒暑濕燥火,正常六氣稱(chēng)六元,過(guò)盛則謂六淫,人如攝生不好則生病。風(fēng)寒暑濕燥火所生的病,因好多方書(shū)上已闡明,故略去不抄。(參閱余著(zhù)《雜病綱要》)
飲食致?。猴嬍吃斐傻牟?,不僅是傷脾胃,近年來(lái)傷五臟的病逐漸增多,主要是偏食偏飲偏嗜,造成營(yíng)養過(guò)剩,如消喝、中風(fēng)厥逆、肥胖------危害不淺,故內經(jīng)曰:咸傷脈------苦傷皮毛。因此需注意正確的飲食攝取,以防為主。治這類(lèi)病時(shí)一定勸患者注意,否則療效不佳。
丙、病理由于病變部位有表里上下的不同,寒熱虛實(shí)也不同;由于機能與物質(zhì)的異常,可造成化風(fēng)、化火、化燥以及化寒、化熱的不同轉機,這都與機體內在的陰陽(yáng)失調和邪正的消長(cháng)有關(guān)系。
一、 1、表里出入:“犯賊風(fēng)虛邪者,陽(yáng)受之;飲食不節,起居不時(shí)者,陰受之。”陽(yáng)受之則入六腑,陰受之則入五臟。在表多為經(jīng)絡(luò )肌腠癥狀;在里多神志內臟的癥狀。病邪可由表入里,也可由里出表。表里互轉的機能主要取決于邪正雙方勢力的對比。所以?xún)冉?jīng)曰:邪勝入里,正勝出表。
    2、上下升降:上下代表病變的部位,體現陰陽(yáng)氣血升降順逆的機能,不同的邪通過(guò)不同的途徑侵犯機體,陽(yáng)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故傷風(fēng)者上先受之,傷濕者下先受之。在這基礎上,也可能造成經(jīng)絡(luò )調節功能的失常 ,陰陽(yáng)氣血上升舊降的失調 。“人或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即傷肝也。”也可能造成“清氣在下則為飧泄;濁氣在上則生脹。此陰陽(yáng)反作,病之逆從也。”又如腎不納氣,孤陽(yáng)上越,上不制下,氣虛下陷,心腎不交------皆屬于此病機(上下也可以說(shuō)明病理病變的所在)。
    3、寒熱進(jìn)退:寒與熱兩種不同的病機是陰陽(yáng)偏勝的體現,陽(yáng)勝者為熱 ;陰勝者為寒。屬寒是病理性衰退,屬熱是病理性的亢進(jìn)。“胃中熱則消谷, 令人懸心善饑------胃中寒則腹脹。”,由于陰陽(yáng)之間具有相互制約的關(guān)系,陰陽(yáng)的偏勝往往能相互影響,一般情況下,熱可以是陽(yáng)勝,也可以是陰虛;寒可以是陰勝,也可以是陽(yáng)衰,一虛一實(shí)病機懸殊 ,最當分辨,不可大意。然而“熱極生寒,寒極生熱 ”又是病機發(fā)展過(guò)程中的另一方面,說(shuō)明陰陽(yáng)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熱轉寒是正氣衰,寒轉熱是正氣復來(lái),不得不仔細觀(guān)察 ,以免壞事。
有時(shí)病機屬寒而顯熱象,屬熱而顯寒象,這是現象與本質(zhì)不一致的反?,F象,臨證所見(jiàn)的真寒假熱 、真熱假寒、表里寒熱不一,上下寒熱 不一,這類(lèi)病比較嚴重,更須細心分辨。
    4、邪正虛實(shí):虛實(shí)是體現機體正氣與邪氣相互對抗、消長(cháng)形勢的病理,“邪氣盛則實(shí);精氣奪則虛。”實(shí)者必有六淫、痰、食、水等邪滯留為患;虛則可致五奪(脈細、皮寒、氣少、下利泄瀉、食少)。初病屬實(shí)。久病屬虛,有時(shí)在某些長(cháng)期患者病邪久留,損傷正氣,轉為虛證。有的正氣本虛,無(wú)力驅邪,致使痰、食、血、水瘀結形成虛實(shí)相挾交錯出現,還可以是因病機紊亂,出現真實(shí)假虛、真虛假實(shí)。
判斷虛實(shí)多少要用內經(jīng)所說(shuō)的五實(shí)(脈盛、皮熱、腹脹、前后不通、悶瞀)與五奪來(lái)分析。
    5、陰陽(yáng)盛衰:外實(shí)為熱為陽(yáng) ,里虛為寒為陰,均可說(shuō)明疾病過(guò)程中病理的變化,如病變的部位、病勢的趨向、寒熱轉化、內外出入不斷地變化,邪正虛實(shí)的消長(cháng)盛衰,體現了陰陽(yáng)相對兩方面的演變。一般來(lái)說(shuō),陽(yáng)轉陰兇;陰轉陽(yáng)吉。
二、臟腑病理:用陰陽(yáng)五行學(xué)說(shuō)統疇五臟六腑,以生、克論之。(略去??蓞⒖加嘀?zhù)《醫法心要》)
三、六氣病理:皆所謂正與虛與邪之變異,出現化六氣的病象。
  1、風(fēng)氣內動(dòng):風(fēng)勝則內動(dòng),內經(jīng)曰: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肝體陰而用陽(yáng),其內動(dòng)由于陰虛、陽(yáng)盛。
陰虛生風(fēng)多見(jiàn)于大汗、大吐、大瀉、大失血,或久傷陰病者,主要是津 液虧耗,液少血枯,血不養筋,陰液不足,陰不潛陽(yáng)而肝有余所致。也有因下焦腎陰不足,水不涵木之故。
陽(yáng)勝則熱,熱極生風(fēng),多燥熱盛,或陽(yáng)明邪實(shí),邪熱燔灼肝經(jīng)木風(fēng)相煸而生風(fēng)。也有熱傷津液而生風(fēng)者,前者屬實(shí),后者屬實(shí)中有虛。
  2、寒從中生:寒為機能衰退。寒則氣收,則脈急、縮倦而少血,血行凝澀,在腠理毛竅閉無(wú)汗;在臟腑則痹。陽(yáng)衰陰盛則內寒,凡水聚、腫脹、痰飲之類(lèi)多屬于“陽(yáng)氣不足,蒸化無(wú)權,水不化氣所致。”根子在腎也。
  3、濕邪停滯:體內運輸水谷之液的機能受到障礙,留滯不同部位,形成濕、飲、水,多因脾虛,或恣食生冷損傷脾土之故。
  4、津傷化燥:多因熱病傷津 ,或大汗、大吐、大下、大失血失精陰虛之故。內燥內生與脾胃、肺以及腎氣化有關(guān)。
  5、火熱 內擾:火與熱 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熱有虛、實(shí)熱之分;熱甚為火,六淫郁而能生火,氣有余也是火,壯火散氣,五腑六腑均可受害,故病機十九條言火的條文多,可參考。
四、十二經(jīng)絡(luò )病理:
  1、熟悉十二經(jīng)脈因病所生的癥候,及所屬臟腑的病。
  2、情志的變化可影響經(jīng)氣的通順,出現不同的癥狀。
  3、經(jīng)氣郁滯不暢,可出現五官孔秀,乃至五臟的外竅生病,應注意經(jīng)氣病的虛、實(shí)變化。
  4、經(jīng)氣絕厥及終絕,可提示疾病的預后。
五、奇經(jīng)八脈病理:熟悉:
  1、督脈與足太陽(yáng)、足少的關(guān)系。
  2、任沖與肝腎二經(jīng)的關(guān)系。
  3、帶脈環(huán)腰,與婦科病與腰部病的關(guān)系。

        三、辨證論治

證是要辨疾病的病因、病機、病位,以及發(fā)展、轉歸等的證法。
證是根據證的綜合、分析、歸納,找出病位、病機,以便依理用藥。絕不是針對每個(gè)癥候要面面俱到同時(shí)施治,也絕不是孤立地去認識每個(gè)癥候群。
甲、  1、記載癥候要詳細、準確,這是辨證的基礎,因此要把望聞問(wèn)切四診的材料結合起來(lái),作為辨證的依據,忌主觀(guān),才有價(jià)值。
      2、 圍繞主證進(jìn)行辨證,要抓住具有這個(gè)病的中心環(huán)節的一個(gè)或幾個(gè)癥候為中心,結合其他癥、脈舌象進(jìn)行病位、病因而立方用藥。
      3、從病變發(fā)展過(guò)程中辨證,隨病的變化而定策。
      4、個(gè)別癥狀有時(shí)是辨證的關(guān)鍵,所謂關(guān)鍵是能反映整個(gè)疾病的證,或癥或脈或舌象。
      5、病是從癥而證出的,有一定的規律;辨癥——辨證——辨病。
乙、1、審其機要,辨證求因求位,探求病機。根據患者的癥狀,找出致病的根由。如出現頭痛、惡寒、咳嗽,脈浮緊舌苔白薄,知為六淫之風(fēng)寒也。其咳嗽知病位在肺。“諸氣賁郁皆屬于于肺”,知風(fēng)寒襲肺,肺氣郁悶而咳嗽。復雜的病可用陰陽(yáng)五行學(xué)說(shuō)闡明病機。如眩暈病,病前有腰膝腿軟,五心相熱。知因為風(fēng),病在肝,因水不涵木而引起。
    2、分清證型。區別疾病的特殊性,區別病邪對機體侵害以及機體對病邪反映的程度,臨證可分為虛證、實(shí)證、虛實(shí)相夾證三型 :子、表現為陰陽(yáng)表里,結合五臟而言:陰虛一般以肺、腎為主;陽(yáng)虛凡例脾腎為主;氣虛一般以肺脾為主;血虛一般以心肝為主。
                丑、實(shí)證:邪勝則實(shí),在表里氣血,表現為機能亢進(jìn),出現一定的癥候。
                寅、虛實(shí)相夾,機體機能的失調,機能復雜。如發(fā)熱 ,在表出現頭身痛惡 寒脈緊苔薄白,在里則表現壯熱、口渴、汗出,脈洪苔黃;若正氣不足,陰虛而陽(yáng)上亢,則出現咽干、盜汗、日晡潮熱、頰紅;陰虛則出現發(fā)燒、面泛紅、口渴不欲飲、便溏、脈遲。由此可見(jiàn)發(fā)熱僅是癥,而病不同就有不同的癥情,施證就需分清虛、實(shí)、虛實(shí)相夾,決定攻補或是兼治。又如溫病要分清衛氣營(yíng)血各個(gè)階段,偏溫或偏熱,掌握病機證治。
    3 、找出主證,探求疾病的本質(zhì)。某些病病氣相傳,某一臟腑往往影響其他臟腑,因而出現一系列的癥候。在辨證時(shí)就需全面考慮,找出主證,抓住關(guān)鍵。如壯熱、汗出、腹痛、便秘,好多病均有便秘,如不掌 握全面材料具體考慮,就會(huì )得出其他的疾病。特別是“大實(shí)有羸狀至虛有盛候”,雖通體皆顯虛象,一、二處獨見(jiàn)實(shí)證,則實(shí)證反為吃緊,所謂“獨處藏奸”醫者必須慎重,方能藥到病除。
丙、立法:明確病機之后,方可使用八法施治。
      1、注意病因、病機:如感冒就有因風(fēng)熱、風(fēng)寒之別,治法也當有別。
      2、衡量證兼證:如中風(fēng)突然跌倒,昏迷不醒,牙關(guān)緊閉,痰多鼾聲,面色潮紅、煩燥 脈洪大苔黃膩,此肝風(fēng)內動(dòng),夾痰火上升,閉塞心竅,治時(shí)除平肝風(fēng)外,還需佐清化痰火,辛涼開(kāi)竅方能湊效。
      3、善于掌握疾病過(guò)程的階段性:病機變化往往隨病的發(fā)展而演變,因而治法也應隨機應變。如痢疾初宜滯下,后宜補之。 
      4、分清標本虛實(shí),先后緩急。權衡輕重主次: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如中風(fēng)則先當開(kāi)竅救急用“三寶丹”,再用平肝風(fēng)之劑。
丁、處方用藥:
      1、根據治法立方:每一方都有一定的治療方法為指導組成,不是見(jiàn)一癥用一藥,故應掌握其指導思想用方。
      2、掌握藥物的特性:立方用藥須知藥物的性味、歸經(jīng)及其忌諱之處,后妥貼用藥。
      3、注意藥物的配伍,藥物因配伍不同,產(chǎn)生不同的作用,如桂枝配芍藥,配麻黃就有不同的作用,不同的效力,故一張方劑有君臣佐使,使藥發(fā)揮最大的效力。
    從上述看出理法方治就是辨證論治的過(guò)程,環(huán)環(huán)相扣,不可忽略,方能真正做到辨證施治。

     四、注意立方用藥

一、處方用藥必須根據理法:
患者惡寒,喉癢,咳嗽痰多稀白,脈浮滑舌苔白膩。
據此可為:風(fēng)寒襲肺,肺氣宣化失職。
據此可納:(病因+病位)+癥狀(疏散風(fēng)寒+宣肺)+
          化痰=(蘇葉前胡+桔梗 杏仁 枳彀 甘草 )半夏 陳皮 
          獲苓
                    1、針對公式內容治之有理    2、可在此方基礎上加減藥
         3、符合此式之藥為合理      4、從本從標著(zhù)手治得妥當
二、掌握基本治法:
掌握基本治法,包括某一病因和某一癥狀的一般治療原則,應該用自己讀書(shū)心得的藥物,如滋養氣陰主要是用于肺氣、肺陰不足,多因溫邪、志火耗灼,肺肅無(wú)權,多氣短干咳,或有少量粘痰、咯血、口干,并因主皮毛,衛氣不固,也可能出現多汗、畏寒,這樣除補肺的藥物分補氣補陰外,還需要知道肺虛適用的止咳、化痰、止汗、止血等藥,再因肺與肝、脾、腎有相互關(guān)系,還可能伴有心煩、心悸、失眠,急燥易怒,潮熱、大便不實(shí)等癥狀,這就聯(lián)系到更為廣泛的與肺虛相適的其他藥物了。這樣處方用藥時(shí),治法就周到了。
常用補肺氣的:黃芪 人參  西洋參;  補肺陰的沙參 麥冬  花粉 百合;  止咳的杏仁 枇杷葉 馬兜鈴  訶子;  化痰的貝母  蛤蚧 冬瓜子 苡仁;  止血的仙合草 側柏葉 茜草  丹皮;  止喝的茅根  蘆根;  止汗的浮小麥  糯稻根 五味子;  清肝的青黛 黃芩 夏枯草;  滋腎的生地 鱉甲 天冬;扶脾的山藥 冬術(shù) 扁豆 甘草等藥;
方劑方面:如《景岳全書(shū)》中的《新方八陣》、《古方八陣》里的補陣門(mén)補肺方劑外,也要熟悉些《和陣》、及寒陣門(mén)有關(guān)肺虛的方劑,如四陰煎:生地 麥冬 沙參 白芍 百合 獲苓甘草   
麥冬飲子:麥冬 黃芪 人參 當歸 生地 五味子 
阿膠散:阿膠  白芨  天冬  五味子 人參  地黃 獲苓   
天門(mén)冬丸:天冬  貝母  杏仁 阿膠 獲苓 甘草 
緣云散:側柏葉  人參  阿膠  百合 
二母散:知母 貝母 
人參清肺湯:人參  杏仁  阿膠  粟彀 甘草  桑皮  知母  地骨皮  烏梅 
人參潤肺散:人參  天冬  黃芩 地骨皮 青、陳皮  獲苓  知母  五味子  甘草  桑 皮 
紫苑散:紫苑 阿膠 知母 貝母 人參  甘草  獲苓  桔梗  五味子   
玉泉丸:人參  麥冬  黃芪  獲苓 烏梅 天花粉 葛根
掌握一些基本方劑和基本藥物,再吸收前人用藥的總結,如“口燥、咽干不用半夏 膽星,用貝母 瓜蔞。”的經(jīng)驗,做到既知常法又知變法,就可以做到萬(wàn)舉萬(wàn)當。 
三、成方的靈活應用:
成方一般分主治和通治,一病必一方專(zhuān)治名曰主方;一方所治多病的,是謂通方。通治方也有主病,但治療范園廣泛,如能對通治方的基礎上善于加減應用,則有更好的療效。如六味地黃丸的加減,則有麥味、杞菊、知柏地黃丸、左右歸飲(丸)等等方劑。然而不能忘記其主要作用,是應在補腎虛的前提下加味的。這樣既掌 握了常規又掌握了變化的規律,超于一般化,可謂善用方矣。
四、應用陰陽(yáng)五行學(xué)說(shuō)立方用藥:
中藥治病是以藥物性味的陰陽(yáng)偏勝來(lái)矯正疾病過(guò)程中陰陽(yáng)的偏勝,從而解決內在陰陽(yáng)失調的矛盾,恢復正常的平衡狀態(tài)。在陰陽(yáng)學(xué)說(shuō)的指導下,概括了各種癥候的虛、實(shí)、虛實(shí)挾雜的雜癥。
    1、虛證的治法:一般分為陰陽(yáng)氣血虛證。根據陰陽(yáng)互根的原理,虛則補之,應當把四者有機地結合起來(lái),如補陽(yáng)為主要結合補陰,補氣為主要結合補血。腎氣丸、補中益氣湯等。在具體立法用藥上還需把補與瀉、補與發(fā)、補與行等妥善地結晶合起來(lái)。發(fā)揮藥物配伍的綜 合作用。
    2、實(shí)證的治法:實(shí)則攻之,在攻劑中除攻藥外又要用補正之法,并注意藥味的配伍如寒與熱,散與斂的結合體現陰陽(yáng)對立統一的法則。如麻杏石甘湯;一寒一熱,相反相成。小青龍湯:麻桂辛散寒解表,又配五味子收斂肺氣,半夏干姜化痰,又用白芍和營(yíng),一散一斂一化一和。
    3、虛實(shí)挾雜證的治法:“虛中有實(shí),實(shí)中有虛”在一般的情況下,可采用扶正祛邪、攻補兼施的法則。所謂正足邪自去、邪去正自安。如白虎湯加人參;少陽(yáng)病小砦柴胡湯中,用柴芩和解清熱 ,姜夏逐寒和胃,參棗 草和理脾胃,均有扶正祛邪之意。然而在病證復雜時(shí),立方用藥更須從逗
整體出發(fā),全面考慮,猶如將用兵有輕有重。
雖然也有純陽(yáng)、純陰的方劑,但正如吳謙所說(shuō)“純陽(yáng)之劑如單刀直入,用之若當,一戰而成;不當則召至禍來(lái)。”故應慎 之行事。
    4、運用五行生克制化立方:
(一) 甲、益木助火:肝木為生火之源,肝陰來(lái)足就會(huì )導至陰血虧損。如養心湯中歸芍地等養肝陰又養心。
      乙、益火培土法;命門(mén)火衰,火不生土致使脾陽(yáng)不振而水谷不化,用四神丸,方中補骨脂補火吳茱萸萸、豆蔻補脾陽(yáng),五味子斂肺腎之氣,通過(guò)補腎陽(yáng)達到健脾之目的。
      丙、培土生金法:虛勞病后期脾土虛弱不能滋潤補肺,用異功散。
      丁、養金生水法:肺損則影響腎,所以肺病晚期有陰虧之證,如沙參麥冬湯、百合固金湯。
      戊、滋水涵木法:水不涵木的致肝陽(yáng)偏亢,如六味地黃湯、三甲復脈湯。
(二) 甲、抑木扶土法:木克土,肝木達旺引起腹痛用痛瀉要方,芍、防疏肝,術(shù)、陳和脾,肝脾和病愈。
      乙、瀉火清金法:火克金,火旺肺絡(luò )傷血涌上為吐、衄,用大黃瀉心湯、瀉白散。
      丙、崇木制水法:脾土衰而不制水則腫脹,用實(shí)脾飲,牛姜附術(shù)草溫脾陽(yáng),厚枳腹皮木香等行利水。
      丁、清金制木法:肝木旺金不制反侮金,出現咳嗽、脅痛,用清燥救肺湯、黛蛤散。
      戊、壯水制火法:陰虛陽(yáng)亢用知柏地黃丸。
    5、區別疾病與藥物的特殊性:
甲、疾病的特殊性而立法制方,因疾病的特異以及部位的不同,同一汗法,有表寒表熱又分辛涼、辛溫的汗法;疾病之標本緩急,用藥也有緩急之分,如承氣湯、黃龍湯;因疾病表象與本質(zhì)不一致,采用正治與反治,正治者“熱因寒用”,反治者,因出現真熱 假寒,如白通加豬膽汁湯,所謂“通因通用”。
藥物的特殊性之立方用藥:藥物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歸經(jīng)的七情和合,因藥物異采用治法時(shí),應該調理陰陽(yáng)據情用之,應該根據藥物的性能對癥治之,立法制方。
   
     五、重視藥物的配伍:
   
第一類(lèi):用兩種相對性質(zhì)和不同氣味、不同功能的藥物相結合, 
氣與血、寒與熱、補與瀉等相反相成中改變其本來(lái)的的功效,
而取得新的一種效果:
        桂枝——白芍    (氣——血)  桂枝湯調和營(yíng)衛 
        人參——丹參    (氣——血)  二參丹養心血 
        金鈴子—元胡    (氣——血)  金鈴子散止腹痛
        香附——良姜    (氣——血)  良附丸止胃脘痛         
        山梔——丹皮    (氣——血)  加味消遙散清肝
                    黃連——肉桂    (寒——熱)  交泰丸治心腎不
                            交失眠
                黃連——吳萸      (寒——熱)    左金丸平肝止吞酸
                黃連——干姜      (寒——熱)    瀉心湯除胸中邪結
                柿蒂——丁香      (寒——熱)    丁香柿湯止呃逆
                石羔——細辛      (寒——熱)  二辛湯消牙齦腫痛
                黃連——木香      (寒——溫)  香連丸止赤白痢
                黃芩——厚樸      (寒——燥)  芩樸湯化脾胃濕熱
        黃柏——蒼術(shù)      (寒——燥)  二妙丸治下傳濕熱
        白術(shù)——枳實(shí)      (補——消)  枳術(shù)丸健脾消痞
        黃芪——防風(fēng)      (補——散)  玉屏風(fēng)散治體虛感冒
        白芍——柴胡      (補——散)  四逆散和肝泄熱
          紅棗——生姜      (補——散)    桂枝湯和氣血
                鱉甲——青蒿      (補——清)    青蒿鱉甲湯退骨蒸
                黑芝麻——桑葉    (補——清)    桑麻丸治肝陽(yáng)頭痛
                枸杞子——菊花    (補——清)    枸菊地黃丸明目
                干姜——五味子    (散——收)    苓甘五味湯化痰飲
                白礬——郁金      (斂——散)    白金丸治癲
                柴胡——前胡      (升——降)    敗毒散疏邪止咳
                桔?!嘴?nbsp;     (升——降)    杏蘇散調 胸脅氣滯
                半夏——黃連      (辛——苦)    瀉心湯止嘔
                皂角——白礬      (辛——酸)    稀涎散涌吐風(fēng)痰
                烏梅——生地      (酸——甘)    連梅湯化陰生津
                烏梅——黃連      (酸——苦)    連梅湯泄煩熱
                當歸——白芍      (動(dòng)——靜)    四物湯養血和血
               
                第二類(lèi):用兩種藥物相輔而行,線(xiàn)相發(fā)揮其特長(cháng),從而增
                強其作用,如化濕與理氣結合、發(fā)汗與通陽(yáng)、包括上下表 
                里的結合:
                蒼術(shù)——厚樸      平胃散燥濕行氣。
                    豆豉——蔥白      蔥豉湯散寒通陽(yáng)
                半夏——陳皮      二陳湯化痰順氣
                杏仁——貝母      桑杏湯順氣化痰
                知母——貝母      二母湯清熱化痰
                    枳實(shí)——竹茹      溫腸湯和湯止嘔
                木香——檳榔      木香檳榔丸行氣化滯
                    人參——蛤蚧      人參蛤蚧湯納氣
                黃芪——防已      黃芪防已湯行皮水
                人參——附子      參附湯溫補元陽(yáng)
        黃芪——附子    芪附湯溫固衛氣
        白術(shù)——附子    術(shù)附湯溫補中氣
        附子——獲苓    (相使)溫腎利濕
                黃柏——知母    (相須)清下焦濕熱

                  第三類(lèi):取性質(zhì)和功效類(lèi)似的兩種藥物同用,目的是在加強藥物作
                用,或使內臟之間得到兼顧:
          黨參 ——黃芪    補氣
          附子——肉桂    溫腎回陽(yáng)
          沙參——麥冬    潤肺生津
          杜仲——川斷    補腎強腰
          龍骨——牡蠣    固脫
          赤石脂——余禹糧    澀腸
          桑枝——絲瓜絡(luò )  助活絡(luò )
          升麻——柴胡    升提氣分
          橘核——荔子核  消疝
          海藻——昆布    消痰核
          白獲苓——赤獲苓    利水
          常 山——草果    截瘧
          桃仁——紅花    破瘀
          山藥——扁豆    補脾止瀉
          柏子仁——棗仁  養心安神
          麻仁——瓜蔞仁  潤腸逐便
          金嬰子——芡實(shí)  固精
          谷芽——麥芽    助消化
          牡蠣——石決明   潛陽(yáng)
          旋復花——代赭石  降氣
          甘松——山查     止胃氣痛
          甘遂——芫花     逐水
          當歸——川芎     活血祛瘀
          蒲黃——五靈脂    祛瘀
          乳香——沒(méi)藥      理氣散瘀止痛
          銀花——連翹      清熱解毒
          桑葉——菊花      清風(fēng)熱
          川烏——草烏      治寒濕疼痛
          蘇?!焦?nbsp;     理脾胃氣
          蘆根——茅根      清肺胃熱
          神曲——山查      消谷肉食積
          甜杏仁——川貝母  內熱咳嗽
          藿香——佩蘭      清暑
          羌活——獨活      治風(fēng)濕痛
          青皮——陳皮      疏肝氣
                   天冬——麥冬      滋養肺腎         
              砂仁——蔻仁      健脾胃
          苦杏仁——象貝母  外感咳嗽
另外還有三種藥物同時(shí)使用:如杏仁、苡仁、蔻仁,用以宣化三焦;焦三仙,用以化食------

              引經(jīng)藥的重要性

我們祖先對于引經(jīng)藥非常重視,在立方時(shí)強調制定君臣佐使,使者引經(jīng)藥也??梢幹边_其病所,其效尤隹也。優(yōu)如現在的導彈,可直中敵方要害處,而現在醫者有不少人忽視,故摘錄一部份供參供:                       
手少陰心經(jīng)——黃連、細辛
足少陰腎經(jīng)——肉桂、獨活、知母、細辛                       
手太陰肺經(jīng)——桔梗、牛子、蔥白                             
足太陰脾經(jīng)——升麻、葛根、白芍、蒼術(shù)                       
厥陰心經(jīng)——柴胡、丹皮                                     
足厥陰肝經(jīng)—— 青皮、吳萸、川芎、柴胡                       
手太陽(yáng)大腸經(jīng)——蒿本、黃柏                                 
足太陽(yáng)膀胱經(jīng)——羌活                                       
足陽(yáng)明胃經(jīng)——白芷、升麻、石羔、葛根                         
手少陰三焦——連翹、柴胡、地骨皮、青皮、附子               
足少陽(yáng)膽經(jīng)——柴胡、青皮                               
         
     六、用藥的數量與劑量

一方多至廿多味,一味重至數兩,此種情況的需要:
1、病情嚴重的須數多量重;輕淺的數少量輕。
2、相反的是對嚴重的數少量重,取其力專(zhuān)而猛;輕淺的數多量輕,取其力散而薄。
但要抓住主癥解決根本原因,決定扶正、驅邪,主次分明,做到方劑組織嚴謹,君臣佐使分明,用藥配舍周密,主次清晰。
遇到疑難疾病,使用的藥物效果不佳時(shí),不僅要熟悉常用的四百味藥物,而且要尋找特殊的藥物,要從民間流傳的方藥中尋找,要多翻閱《神農本草經(jīng)》、《本草綱目》等經(jīng)典著(zhù)作,攻克難愈之病。其實(shí)世上并沒(méi)有治不好的病,只不過(guò)是找不到專(zhuān)治該病的特效藥罷了。古人曰:不為良相即為良醫,可見(jiàn)要做良醫也非易事,任重道遠,因而業(yè)醫者須不畏勞苦,活到老學(xué)到老,方可稱(chēng)良醫焉。
               
       七、寫(xiě)好醫案

甲、醫案在臨癥上的作用:
    醫案是中醫對病人診斷作出診斷和治療的方案。一張醫案中應有癥狀、病因、脈象、舌苔等方面概括的敘述,同時(shí)把分析病機、病理、診斷和治療一一寫(xiě)出,做到理法方藥具全。醫案不等于病歷,但它是醫案的基礎。初學(xué)醫的人一定要牢記寫(xiě)好病歷、醫案,以備以后總結,提高醫療水平。
一、前人醫案的寫(xiě)法:
    1、根據癥狀、病因、病機,得出診斷、治法。
如:    癥見(jiàn)失血咳嗽,斷而暮熱不止。經(jīng)水仍來(lái),六七年已不孕育,乃肝腎衡任皆傷,二氣不交,延為勞怯,治以攝固,包舉其泄瀉。      鮮河車(chē)膠  黃柏  熟地  淡蓯蓉 五味 獲神  蜜丸
    選自《葉天士醫案精華》
    2、審因辨證,實(shí)出辨證論治的法則。
如:情志郁勃,心肝受病。神 思不安,時(shí)狂時(shí)靜,時(shí)疑時(shí)怯,心邪傳肺,則心悸不寐而咳嗽,肝邪傳膽,則目定而振栗,其實(shí)皆郁火為患也。擬清心安神壯膽為主,平肝和脾佐之。    川連  獲神  菖蒲  龍骨 遠志  北沙參 棗仁  膽星  川貝  鐵落  石決明  豬膽
    選自《王旭高醫案精華
    3、根據癥狀闡明病機作出診斷而托出治法。
如:    肺陰不足,肺熱有余,咳則涕出。肌體惡風(fēng),此熱從竅泄,而氣不外護也。他臟雖有病,宜先治肺。    阿膠  貝母 沙參 馬兜鈴 杏仁 獲苓 炙甘草  糯米
    選自《葉天士醫案精華》
    4、癥狀、病因、病機、診斷結合在一起,且敘且論,然后施治。
如:木性條達不揚則抑。土濕敦阜,不運則壅。憂(yōu)思抑郁不解則傷神,肝肝病必傳脾。精虛由神怯。情志素違,氣血交錯。夫心藏神,脾統意,二經(jīng)具病,五內交虧。心為君主之官,脾為后天之本,精因神怯以?xún)认?,神因精怯而無(wú)依,是以神搖意亂,不知所從,動(dòng)作云為,倏然非昔。宜溫和之品培之。    熟地 黨參 冬術(shù) 當歸 杞子 兔絲子  甘草  棗仁 遠志 
選自《王九峰醫案精華》
    5、引用先賢名言論證病候,決定治療。
如:    仲景云:陰氣先傷,陽(yáng)氣獨發(fā),不寒癉熱,令人消爍肌,條例下不注方,但曰以飲食消息之,后賢謂甘寒生津,解煩熱是矣。今脈數,舌紫渴飲,氣分熱邪未去,漸次轉入血分,斯甘寒氣藥之中,必佐存陰,為法中之法。
    生地  石羔  生甘草 知母 粳米 竹葉心 白芍 
選自《葉天士醫案精華》   
    還有其他的寫(xiě)法,總之要突出辨證論治為要。
    二、醫案寫(xiě)法的注意事項:
主要突出辨證論治,具備理法方藥的系統性,一望而知何病何法用何方,因而應注意:
1、案語(yǔ)必須與方藥統一,下筆之前,對疾病的癥狀、病因、病機和治療等方面作一通盤(pán)考慮,首先辨證八綱,肯定病證作出診斷,定出治法,然后開(kāi)方用藥。
2、案語(yǔ)必須條理清楚。一般醫案先述以往的病情,次敘現在的癥狀;或先敘病者的主訴,次寫(xiě)客觀(guān)見(jiàn)癥;其次再論證病機作出診斷,寫(xiě)出治則。
3、醫案必須充分表達診療的理法。除描寫(xiě)主訴和客觀(guān)的癥狀,必須依據客觀(guān)現實(shí)的記錄資料,進(jìn)行理論分析,從而制定出施治的法則。充分表現有理有法,突出辨證論治,否則抓不住矛盾,處方用藥就失去了重心,成為無(wú)的放矢的處方。
4、案語(yǔ)必須突出關(guān)鍵性的主癥。在傳統習慣上,只寫(xiě)關(guān)鍵性的主癥和脈象、舌苔,針對性地開(kāi)出處方,重點(diǎn)突出必定中肯。
5、醫案必須純粹體現中醫學(xué)的理論。脈因證治的方案,應該有中醫純粹的理法方藥的理論體系,不應有西醫名詞饞入,以免混肴不清。必要時(shí)用引號括入作參考。
6、醫案不應牽強附地引用經(jīng)文。應用經(jīng)文時(shí)應是心領(lǐng)神 會(huì ),恰有體會(huì ),用之的當。
7、醫案不宜多發(fā)空泛的議論。
8、醫案不宜忽視時(shí)間性的記載,有時(shí)間可以說(shuō)明病在何臟腑,說(shuō)明患者的虛實(shí)情況。
9、醫案不應有危言聳聽(tīng)與夸大、炫能的辭句。
10、醫案不應用舊醫案的文言筆調 ,應力求通俗易懂,樸實(shí)描寫(xiě),讓人一望而知。
                          現舉一例說(shuō)明:
    高某某  男42歲  職工
    因頭痛六年多,前來(lái)就診。
問(wèn)診:得知:頭痛時(shí)牽至脖子痛,不發(fā)熱、不惡寒,也不出汗。胸背、腰腹不痛。飲食、大小便正常,口中和無(wú)異味也不渴,睡眠不好。進(jìn)一步詢(xún)問(wèn):六年來(lái)一直痛?不,常不舒服,好像隱隱約約疼些。感冒之后,常是好多天頭痛、脖子痛才緩解。
望診:面色白少光澤。舌質(zhì)紅。齒白如枯骨。
聞診:聲音低怯。
切脈:緩。
綜合上面所得病情分折:患者體虛。頭痛脖子痛,病在頭部牽索至脖肌,業(yè)已六年,不惡寒、惡熱,而感冒時(shí)加重,說(shuō)明病與外感仍有關(guān)系?問(wèn):當初患頭痛時(shí),發(fā)熱沒(méi)有?答:記不清楚了。舌質(zhì)紅,齒白如枯骨,少眠,問(wèn):腰困不?過(guò)勞則困。早泄否?答:泄。說(shuō)明腎陰虛。
最后用八綱歸納病情:此病外在肌表,內在腎虛,表里均病,里虛邪實(shí),病久正虛無(wú)力勝邪,故而無(wú)寒熱。
診斷為痙病、腎陰虛。
根據表里同病,先治表的原則,避免治里藥物引邪入內,先當治肌表。
書(shū)寫(xiě)病案如下:
頭痛、后脖痛,已有六年。醫治多年無(wú)效。(西醫說(shuō)是神 經(jīng)衰弱,中醫曰腎虧)面色白少光澤,齒枯白。多夢(mèng)。舌質(zhì)紅脈緩。此痙癥、腎陰虛。治當解肌祛風(fēng)寒,用藥:
葛根24克  桂枝12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10克 藁本15克 蔓荊子18克  生姜二片 大棗三枚  水煎 二劑 一日一劑 飯后服
二診:患者告之,回憶當年曾突冒風(fēng)寒發(fā)燒過(guò)。服兩劑藥后,脖子不痛,左右活動(dòng)也不痛了。頭痛也減輕。想不到外感風(fēng)寒竟盤(pán)據六年之久?用柴葛解肌湯加蔓荊子18克 藁本15克  二劑  一日一劑,飯后服。
三診:諸痛皆失,動(dòng)則出汗。此發(fā)散藥量重之故,知邪已驅盡。治當固表澀汗、滋腎陰,用藥:黃芪24克  桂枝8克  白芍10克 龍骨20克  生牡蠣20克 生地15克 山萸15克 山藥15克 遠志15克 炙甘草8克 生姜一片 大棗 三枚  水煎服 三劑 一日一劑。
四診:勞動(dòng)時(shí)已不出汗,晚上夢(mèng)仍多。前方黃芪減為15克加人參12克  女貞子15克 旱蓮草15克 水煎服  三劑  一日一  劑 。
五診:夢(mèng)少,有精神。囑多服六味地黃丸。后愈。
《選自中華醫學(xué)學(xué)術(shù)文庫。陳有唐專(zhuān)輯》
                             
                                   八、不斷總結經(jīng)驗
                 
                    掌握上述理論之后,只不過(guò)是掌握了一般常見(jiàn)疾病的常規治
                      法,并不意味著(zhù)百戰百勝,古賢講得好:有板方而無(wú)板病,因此上
                      還應當靈活應用,要有隨方就圓,隨機應變的本事,見(jiàn)斯癥用斯藥,
                      緊叩病機,一絲不茍。
何況上述用藥僅限于常見(jiàn)的二、三百味藥,僅僅是步入醫藥學(xué)堂的大門(mén),離良醫的要求,遠遠不夠。要想提高,還必須精讀《黃帝內經(jīng)》、《神農本草經(jīng)》、《本草綱目》等經(jīng)典著(zhù)作。如若療效不佳時(shí),可考慮選擇新的藥物替代,特別是科技發(fā)達的今日,醫學(xué)發(fā)展日新月異,我們中醫還沒(méi)有像西醫找到那么多“截斷”病根的新藥,因而要不斷總結經(jīng)驗,不斷地前進(jìn),要像良相那樣為民造福做出貢獻,做一個(gè)名符其實(shí),為民解除疾苦得道的良醫。

   九、如何提高的問(wèn)題

入門(mén)之后,如何提高醫術(shù)。余以為在入門(mén)的基礎上,臨證幾年之后,有了一定的體會(huì ),再談提高比較妥當。如果沒(méi)有這樣的經(jīng)歷,收獲不會(huì )大。
要想提高,根據個(gè)人的經(jīng)驗,除了學(xué)習、溫習四大經(jīng)典,即《黃帝內經(jīng)》、《難經(jīng)》、《神農本草經(jīng)》、《傷寒論》,還需選擇一家的專(zhuān)著(zhù),如《醫宗金鑒》,或《景岳全書(shū)》等書(shū)。這要看個(gè)人行醫的體會(huì )來(lái)決定。然后再瀏覽各家的學(xué)說(shuō),博覽各家的醫案,看看人家是如何辨證論治的,有那些特長(cháng),吸取、充實(shí)自己。并且密切關(guān)注科技界新的成就,觸類(lèi)旁通,創(chuàng )立自己的學(xué)說(shuō)。
為了提高,曾博覽過(guò)古今名醫醫案、續名醫醫案、清代名醫醫案精華、中國現代名醫中醫醫案精華,以及近代名醫流派,還有近年來(lái)我們山西老鄉李可先生、李保拄先生對《傷寒雜病論》研究的著(zhù)作,讓余大開(kāi)眼界獲益匪淺,要想攻克危急、疑難雜癥,還需要重新鉆研《傷寒雜病論》。
為了提高,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guò)艱辛的跋涉、探索,付出了不少的心血,先后寫(xiě)過(guò):認識金人李東垣——漫談醫道、人之氣的探討、論三焦與胰、論三焦與內分泌、二論三焦與內分泌、三論三焦與內分泌、四論三焦與內分泌、五論三焦與內分泌、調理氣機升降可治百病、調理三焦治失眠的體會(huì )、關(guān)于節東垣所說(shuō)的“陰火”的拙見(jiàn)、論痞病的證治、治胃脘病的體會(huì )、對月經(jīng)病的探索、試論異病同治等論述(均在本壇發(fā)表),最后認定李東垣的學(xué)說(shuō)最合吾意。
東垣學(xué)說(shuō)好多先輩認為是發(fā)生在饑荒年代的學(xué)說(shuō),僅僅是補土而已。其實(shí)通過(guò)上述論說(shuō)的探討,從其方藥的結構范圍、含意等方面分折,以及甘溫除內熱等理論,其意遠遠超過(guò)健脾和胃補土的范疇。其注重調理氣機的理論,不僅僅是著(zhù)重脾胃,而且具有調理三焦的作用。
余行醫四十余年后,方才選擇了李東垣的學(xué)說(shuō)思想做為自己搞高的道路,至今業(yè)已十來(lái)年了,還沒(méi)形成自己的學(xué)術(shù)思想,還在探索,還在鉆研〈傷寒雜病論〉......
至于兒科、婦科、皮膚科-------因其有特征之處,學(xué)時(shí)在傳經(jīng)錄的基礎上鉆研,也能及早有所收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diǎn)擊舉報。
打開(kāi)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lèi)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lèi)似文章
十世遺風(fēng)醫案
陳有唐先生雜病醫案搞錄
[中醫診斷學(xué)-舌診-淡紅舌類(lèi)9
脾腎陽(yáng)虛、肝膽濕熱、心火傷陰、氣陰兩虛,痰濕不化的舌照!
祛痘純中藥方
中醫內科學(xué)必考的病例分析題(附解析)
更多類(lèi)似文章 >>
生活服務(wù)
分享 收藏 導長(cháng)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diǎn)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欧美性猛交XXXX免费看蜜桃,成人网18免费韩国,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区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不卡,亚洲综合一区二区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