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書(shū)升先生診余雜談
5、郭先生談?dòng)盟庍x方
郭先生治療肝硬化最善用黃芪(耆),用量多在60克左右,認為耆者長(cháng)也,是為補氣藥之長(cháng)。黃芪功能補氣升陽(yáng),宣發(fā)上焦氣機,走表行水,配防風(fēng)可助黃芪益氣散發(fā)行水之功,配軟堅藥可促使結塊消散。鼓脹病乃氣虛之甚,氣虛過(guò)極,不能行血化水,可致血瘀、癥結、水停,非大量黃芪不足以補之、升之、行之、化之、散之。只要認證準確,凡舌質(zhì)淡有齒印,或舌體胖大濕潤者,放膽使用黃芪,很快便可達到氣足水退的目的,正所謂“大氣一轉,其氣乃散”。而決不能一味破氣,攻伐太過(guò),重傷正氣?,F代藥理研究證明,黃芪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保護肝細胞,增加人體總蛋白和白蛋白。但陰虛火毒盛、出血者慎用。
用瀉藥治療肝腹水,只能緩一時(shí),不能長(cháng)久,郭先生曾多次使用過(guò)甘遂、大戟、芫花等瀉下藥。
肝病、胃病出現嘈雜、吞酸、燒心者,多由于心肝火旺,胃中水濕過(guò)盛,肝火犯胃所致,常選用姜汁炒黃連6g,吳茱萸10g,與左金丸黃連用量大于吳茱萸相反,二藥相配,并適當加澤瀉、車(chē)前子等利濕藥,黃連與吳茱萸用量比例為1∶2~3,故用小量黃連瀉心肝之火,大量吳茱萸溫胃散寒,配合利水藥導熱從小便而出,這種配伍有別于左金丸,但臨床效果顯著(zhù)。
臨床善于運用活血化瘀藥,認為活血化瘀可以改變人體的形質(zhì)(模式),而達到修復機體缺損的目的?;钛鏊幊S盟幗M,如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相配伍,三棱、莪術(shù)相配伍,元胡、糖靈脂相配伍,水蛭、土元、血竭相配伍等。
治療肝病善用三甲散:人參、炮山甲、制鱉甲、雞內金、土元、三七、水蛭相伍可加強軟堅散結之力,對肝硬化、肝腫瘤、肝脾腫大、及其他部位的腫塊有消散作用。郭先生常說(shuō),對乙肝,加用三甲散可打通血絡(luò ),有利于毒邪的排除。并可以預防肝硬化脾腫大的發(fā)生。用三甲散宜加補益藥效好,如肝血虛,用食品補益比單純藥物補要好。
郭先生針對肝腫大創(chuàng )收肝法。方用黃芪、沙參、白芍、丹皮、柴胡、升麻、薄荷、元胡、姜黃、補骨脂、吳茱萸、黃連、土白術(shù)、桔梗、澤瀉、枳殼、白蔻仁、五靈脂、炮山甲、雞內金。服上方后如果上火,肝痛加重則去黃芪、升麻加赤芍、茵陳、黃連、梔子、元參清瀉一下。
肝腹水食物療法也很重要,如蘿卜種、大棗、鯉魚(yú)、赤小豆燉湯服,羊奶、牛奶、雞蛋、牛肉可補充蛋白,特別是羊奶對陽(yáng)虛腹水效果好。
對清熱解毒藥的看法:清熱解毒藥其性寒涼,多走而不守,并具有散結作用,能分離毒素,應用清熱解毒藥時(shí)應注意給熱毒以出路,如熱毒在表宜配發(fā)散藥,在里宜配通下利水藥,在血宜配活血藥,與痰結宜配化痰藥,正氣不足兼以扶正。處方時(shí)當根據毒邪的輕重、患者體質(zhì)的強弱等情況選用2~4種。一般熱毒在上焦多選用花類(lèi)或葉類(lèi)質(zhì)輕上揚者,內毒盛者宜選用質(zhì)重根類(lèi)以走下。
清熱瀉火常選用黃連、黃芩、黃柏、大黃四黃聯(lián)用,有時(shí)加蚤休,以達到徹底清瀉全身火熱毒邪的目的。
雞蛋清清熱解毒并增加蛋白。
地骨皮對有汗的骨蒸效好,丹皮對無(wú)汗的骨蒸效好。
腎陽(yáng)虛,久用黑附子生火,可以配合黃柏,消除這種副作用。
白細胞低補氣,紅細胞低補血。
治療泄瀉用補氣健脾止瀉藥無(wú)效,可先用葛根芩連湯加大黃、大白清瀉一下,然后再補。補法用健脾止瀉散:炒浙白術(shù)、吳茱萸、遼五味、補骨脂、芡實(shí)、炮姜、煨訶子、澤瀉、炒白扁豆、木香、砂仁、黃連、黑附子。研末沖服。泄瀉多由于水濕盛,散劑干燥,有利于去濕,臨床體會(huì )比湯劑效果好。
白術(shù)以浙白術(shù)為優(yōu),色黃而有香氣。糖靈脂活血化瘀,善化脂濁,比五靈脂效好,廣泛用于心腦血管病的治療。遼五味以色紅、肉厚、粒大、味酸、兩粒串聯(lián)為優(yōu),補氣補腎收斂止瀉止汗效好。
山楂消積化食,活血化瘀,可用于治療肝脾腫大。治療瀉痢不爽,黑山楂配紅糖煎水服有效。赤白芍活血柔肝,善治肝炎肝硬化,赤白芍消肝脾腫大效果好。
乳香、沒(méi)藥活血去瘀止痛效果良好,但服后容易惡心,有人還出現泄瀉,故要炮制好,去油要干凈。
用黑附子要注意黑附子的毒性?,F在藥商為牟利,不注意藥物的炮制,應加注意。
巴戟天、補骨脂皆為溫陽(yáng)藥,但補骨脂止瀉作用強,巴戟天溫陽(yáng)通絡(luò )行血作用比補骨脂強。
臨床尤喜用大黃,認為大黃瀉火導滯,活血化瘀,利膽退黃,善入血分,廣泛用于肝病的治療。凡舌苔黃厚膩者,必用大黃,正如張仲景所說(shuō)“舌黃未下者,下之黃自去”。大黃等瀉藥不可長(cháng)期服用,久用損傷正氣,所謂用大黃“速戰有功”。大黃常用應炒制,使其烈性變緩。氣虛用黃芪配大黃,陰虛用太子參、百合、遼沙參配大黃。清熱解毒藥配大黃,可以使火熱從下焦排泄。服用大黃可以出現小便顏色發(fā)黃。
下墜多由于氣虛,用補中益氣湯有效,如果補法無(wú)效,可加大白、大黃、木香導瀉一下再補。
單純舌根部黃厚膩為下焦濕熱重,大黃用量宜重,舌兩側黃厚膩系肝膽濕熱,大黃用量宜輕,全舌苔黃厚膩,用大黃需配芳香化濕藥如藿香、白蔻仁、砂仁等。
黃藥子、山慈菇、蜈蚣抗癌效果良好,黃藥子對消化系統的腫瘤好。用量前二味10~15/日,蜈蚣2~3條/日。山豆根治療喉癌效果好。
黃柏治療下焦熱,入腎善清腎火,堅腎,有壯水功能,水大能制火。
梔子善清心火,佐黃柏治肝病郁火失眠效好。
肝昏迷多陰虛陽(yáng)亢挾毒??蛇x用安宮牛黃丸清熱解毒開(kāi)竅,用于熱毒重偏實(shí),至寶丹清心開(kāi)竅,用于肝昏迷偏虛者。
肝脾腫大,脾軟時(shí)可以升肝法,用黃芪時(shí)要量大,并配升麻、柴胡、桔梗。脾臟太硬時(shí)不用此法,待脾臟軟化再用升肝法。
肝癌以陰虛內燥,血瘀有毒居多,方用白花蛇舌草、夏枯草、海藻、生牡蠣、百合、連翹、雞內金、太子參、焦三仙、土元、黃芩、制鱉甲、炮山甲、赤白芍、佛手、牡丹皮。
肝腹水瀉水前先行瀉火,然后攻水,蓋水火相濟,水下火必浮越于上,如不先行瀉火,急于逐水,即使腹水一時(shí)消退,水去火更旺,危急之候隨即而發(fā),可導致大出血,遺患無(wú)窮,不可不慎。
氣血虧虛,有出血史或出血現象者用歸脾湯加減;無(wú)出血史者可用補中益氣湯加減。
乙肝康復散治療乙肝臨床觀(guān)察效果良好,處方:炮山甲、制鱉甲、雞內金、青黛、西洋參、虎杖、黃連、蚤休、遼五味、白芍、豬苓,研末沖服。
遺精多由于陰虛火旺,治以滋腎陰,清相火,并加以養心安神,處方:知母、黃柏、五味子、山萸肉、生地、熟地、白芍、煅龍牡、蓮須、炒棗仁。
足根痛俗稱(chēng)“氣落底”,方用六味地黃丸合補中益氣湯加減。也可用細辛、川烏、白芷、川芎研末踩腳。
陰虛低熱用地骨皮、知母、胡黃連、青蒿、制鱉甲、常山、草果仁、烏梅。草果要去皮,否則易引起脹滿(mǎn)。
杜仲宜炒用,生杜仲容易導致拉肚子。肉豆蔻用面包灶心土炒用,去外包兩層皮,將油去干凈,否則容易泄瀉。肉豆蔻有溫補脾腎止瀉之功。
哮喘多由于腎不納氣,可用蛤蚧、遼五味、紫河車(chē)研末沖服。白果、川貝也可用?;钛鏊幙梢愿淖儥C體的形質(zhì),對治療哮喘、皮膚瘙癢也有效。
痤瘡屬肺胃熱毒,治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兼以驅風(fēng),藥用蒲公英、白芷、防風(fēng)、荊芥、薄荷、菊花從上焦宣發(fā),用黃連、黃芩、黃柏、大黃從中下焦瀉下熱毒,再加用活血化瘀之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組合成方,效果良好。
感冒辨渴與不渴??诳识鄬儆陲L(fēng)熱感冒,方用柴葛解肌湯加減,藥用柴胡、葛根、天花粉、金銀花、生石膏、知母、大黃、白芍等,咳嗽加枇杷葉、桑白皮。不渴者多屬風(fēng)寒感冒,方用荊防敗毒散加減,藥用荊芥、防風(fēng)、羌活、麻黃、桂枝、白芍、紫蘇等,咳嗽加枇杷葉、蟬衣、杏仁、川貝。
傷寒和溫病的辨別要點(diǎn)在于渴與不渴,不渴者為傷寒,渴者為溫病。傷寒發(fā)展到陽(yáng)明階段和溫病在氣分階段治法是一樣的。
青年人患乙肝多屬腎虛有毒,可用益腎解毒法,藥用柴胡、白芍、當歸、山萸肉、遼五味、何首烏、枸杞子、土茯苓、郁金、元胡、虎杖、敗醬草、蚤休、佛手、焦三仙、豬苓等。其中土茯苓、豬苓對轉陰效好。
脫肛先予導滯通下,然后再補。導滯用大黃、大白、木香、二丑,再以黃芪、當歸、枳殼、升麻升提。
失眠多由于心經(jīng)火熱,治以清心瀉火養陰,藥用百合、知母、黃連、蓮子芯、麥冬、炒棗仁。交泰丸亦效。不要用熱藥。酸棗仁湯加夜交藤方效果也好,或者單用百合、夜交藤、雞血藤開(kāi)水泡茶飲用效果不錯。雞血藤除了活血通絡(luò )外,還具有明顯的補血作用。
治療胃脘痛先用桂枝湯加大藥量多能立即取效。藥用桂枝20g、白芍60g、甘草30g.。惡心加左金丸、烏賊骨、竹茹,大便干結加大黃,合并有膽囊炎加金錢(qián)草。
雄蠶蛾、海狗腎研末沖服治療陽(yáng)痿有效。
6、經(jīng)驗方選介
(1)絳礬散:絳礬、雞內金各等份,研末沖服。一次1~2克,大棗煎湯送下。功能補血散結,主治肝病血虛萎黃。
(2)退黃丸:豬膽汁、青黛、梔子、白礬等。加適量面粉為丸,一次1~2丸,一天3次,開(kāi)水送下。功能清熱解毒,利膽退黃。主治急慢性肝病熱毒壅盛出現黃疸者。
(3)消徵散:炮山甲、制鱉甲、雞內金、三七、人參、沉香、土元、水蛭、全蟲(chóng)、貓爪草等。研末沖服,一次5克,一天三次。功能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主治肝硬化、肝脾腫大、肝腫瘤。肝腫瘤可加蜈蚣、蜂房、全蟲(chóng)。
(4)清肝解毒散:黃芩、黃連、大黃、梔子、黃柏、蚤休等。研末沖服,一次3克,一天2次。
(5)溫陽(yáng)益肝散:西洋參、紫河車(chē)、炒白術(shù)、白蔻仁、遼五味、補骨脂、黑附子、吳茱萸。研末沖服,一次10克,1天2次。主治脾腎陽(yáng)虛大便溏瀉。
(6)小兒咳嗽驗方:麻黃、杏仁、防風(fēng)、半夏、川貝母、蟬衣、大黃,研末沖服。1次6~9克,一天2次。筆者曾多次使用,療效突出。
7、肝硬化病案一則
郭建華,男,39歲,1987年4月10日初診。1982年患肝病由于治療不及時(shí),于第二年患肝腹水,曾于當地及西安診治無(wú)效。癥見(jiàn)神疲乏力,肝痛,納呆,口干、口苦,面色灰暗,腹脹大,腹部青筋暴露,下肢輕度水腫,小便短赤,舌尖紅,舌苔黃厚膩,脈弦數。證屬肝郁氣滯,化火傷陰。治以疏肝理氣,清肝火,養陰,利水。先予清瀉肝火,處方:龍膽草10g、生地20g、當歸20g、梔子15g、赤白芍各30g、黃連6g、生石膏30g、菊花15g、郁金20g、元胡20g、川楝子15g、五味子20g、大黃15g。二診(4月15日):服上方3付,火熱大減,仍腹脹,口干鼻燥,舌尖紅,大便3次。再予瀉火利水,處方:白扁豆30g、黃連6g、生地20g、白蔻仁15g、澤瀉30g、豬苓30g、土元10g。三診(4月16日):口干鼻燥除,腹脹消失,小便清,腹脹大消退。再以育陰活血,利水,處方:山藥30g、澤瀉30g、丹皮20g、梔子15g、郁金20g、百合30g、草果仁15g、豬苓30g、土元10g、赤白芍各30g、白扁豆30g、赤小豆30g、生地20g。四診(4月20日):病情穩定,擬上方加黃芪、防己、陳皮、木香以益氣利水消脹。五診(4月24日):精神好轉,腹水已經(jīng)消失,大便紫紅色。前法繼進(jìn),處方:山藥30g、丹皮20g、澤瀉30g、白扁豆30g、黃芪60g、防己20g、陳皮20g、木香15g、百合30g、郁金20g、黑地榆30g、小茴香15g、豬苓30g、赤白芍各30g。六診(4月24日):腹水退凈,飲食正常。擬健脾消積,軟堅散結以鞏固收功。處方:吳茱萸、炮山甲、制鱉甲、土元、雞內金、山藥、白蔻仁、萊菔子。研末沖服。七診(4月28日):靜脈曲張消失,上方繼續服用,并煎服赤小豆湯。八診(5月6日):前法繼進(jìn),處方:黃芪60g、防己20、山藥30g、丹皮20g、澤瀉30g、白扁豆30g、木香15g、茴香15g、神曲30g、郁金20g、百合30g、赤白芍各20g、豬苓30g、桂枝15g。九診(5月16日):病情穩定,腹脹消失,飲食及大小便正常,面色變紅潤,上方去木香加萊菔子、敗醬草,隔日一付。前后治療半年,痊愈。
第一作者簡(jiǎn)介:郝現軍,男,1964年生,漢族,河南省洛陽(yáng)市人,河南中醫學(xué)院畢業(yè),學(xué)士學(xué)位,中醫付主任醫師,主要從事中醫內科臨床研究。
郭書(shū)升先生言談實(shí)錄
2007年6月12~13日,筆者的啟蒙老師郭書(shū)升先生在百忙之中接受筆者的邀請,從洛陽(yáng)來(lái)鶴壁修改《郭書(shū)升先生診余雜談》一文,并在我院坐診一天,筆者侍診于側,見(jiàn)到具體的病人討論其辨證和治療,更能體現老師的思想,更能給人以啟迪,診余在一起暢談人生和醫理,受益匪淺。今將郭先生言論整理如下,也許對同道及患者有所幫助。
1、醫務(wù)人員除了要保障人民群眾的健康,對自己的衛生保護也很重要。建議使用上海藥皂,上海藥皂含有來(lái)蘇爾等殺菌消毒成份。
2、孔子說(shuō),要孝敬父母,尊重師長(cháng),這是為人之道,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品德,也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規范,師是老師,長(cháng)是長(cháng)輩,也包括領(lǐng)導。尊重了別人,同時(shí)也得到了對方的尊重。郭先生拿自己說(shuō),與人和氣,和他相接觸的領(lǐng)導和群眾,都相處的非常融洽,關(guān)系很好,領(lǐng)導還經(jīng)常上門(mén)去拜訪(fǎng)郭老師,說(shuō)明郭老師的威信很高。
3、孔子說(shuō):“克己復禮為仁”,克制自己,一切都按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這是建立和諧社會(huì ),重建道德社會(huì )的基本要求。
4、醫生要注重醫德修養,不能一切為了金錢(qián),醫務(wù)人員與別的行業(yè)不同,是以救人為目的,要甘于清貧,其收入夠花就行。
5、貧窮者看不起病我們可以送藥給患者,治好病會(huì )對你感謝萬(wàn)分,做大夫的能為病人解除病痛,是最大的幸福。
6、水蛭、三七、遼五味、丹參、山查、川芎、糖靈脂、丹參治療心腦血管病效果良好。特別是遼五味能降壓,因為遼五味味酸,酸味能收縮軟化血管,降低血脂。遼五味補腎作用特別好。
7、筆者愛(ài)人經(jīng)常心悸頭暈,郭先生認為系氣陰兩虛,主張用炙甘草,認為炙甘草能緩急,對心動(dòng)過(guò)速效果好,單用量要大,或配合生脈散。處方:炙甘草、丹參、三七、遼五味、西洋參、山楂等份研末沖服,1次 10克,1日2次。
8、杏仁善止咳,但性質(zhì)偏熱,桃仁能通大便。白前、前胡都能止咳化痰,但前胡兼有解表作用。
19、、藥量要放開(kāi)用,比如黃芪要用60克左右,量大力專(zhuān),效果突出。
10、宗教信仰很好,能陶冶性情,修身養性。郭先生就是一個(gè)虔誠的佛教徒,全國的名山大川,著(zhù)名寺院都去過(guò)。講因果報應,多積德行善。
11、溫陽(yáng)補腎藥可以增強腎功能(生殖功能),如五子衍宗丸加淫羊霍仙茅巴戟天補咕脂山萸肉大云肉桂黑附子等,并治療宮寒不孕。
12、痰濕可導致胸悶咽喉咯痰不利??捎描闃?、半夏、生薏苡仁、云苓、枳殼、川樸、藿香治療之。
13、望而知之謂之神。病人一進(jìn)診室,便可通過(guò)察言觀(guān)色,聽(tīng)其說(shuō)話(huà),便對其病情了解三分以至更多。如面色精神發(fā)熏(呆,無(wú)精彩,缺乏神氣)多為心腦血管系統的疾病,面子色蒼白面眼瞼浮腫多為腎臟病,面色萎黃發(fā)灰暗多為腎功能衰竭,面色灰暗如煙熏多為肝硬化,面色萎黃無(wú)華,形體消瘦多為脾胃功能不好,或有胃炎、結腸炎,貧血。形體肥胖者多痰濕,形體消瘦者多火旺。眼睛有神,有精彩,說(shuō)話(huà)聲音洪亮的人多性格外向,多火旺。眼睛無(wú)神,寡言少語(yǔ)多為內向性格,多郁??诖阶习刀酁樾呐K病,肝區痛牽引致后背,多為膽囊炎。
14、水腫分清頭面腫還是下肢腫,頭面腫是風(fēng)水,下肢腫是陰水。治療風(fēng)水用開(kāi)鬼門(mén)法,越婢加術(shù)湯加羌活防風(fēng)秦艽祛風(fēng)行水,再加金銀花菊花清熱解毒,秦艽木瓜利水作用好。氣虛益氣利水法,黃芪用量要大,是為首選,用量60克~10克,并配合防己10~20克,其他赤小豆、澤瀉、車(chē)前子、赤勺(活血利水)、丹參(對血壓高者好)可根據病情選用。水腫要少吃鹽。
15、看病最好配合食物療法效果要好,如陰虛病人喝牛奶養陰效果好。白蛋白低可用雞蛋清補蛋白,雞蛋清并有解毒之功。
16、服用清熱藥要多喝水,水洗去熱,服用散寒去濕藥不要多喝水。
17、什么季節產(chǎn)的食品或藥物的作用及性質(zhì)與自然界季節的氣候相反,體現天人相應的原則,如先天產(chǎn)的黃瓜、槐花、西紅柿等就清熱解暑,夏暑天天氣潮濕悶熱,用藿香、香薷、薄荷、滑石、白蔻仁、佩蘭可清暑濕。女貞子伏天開(kāi)花,秋天結果,色黑入腎。“醫者,意也”,只可意會(huì ),不可言傳。
18、禹縣劉彥同治療甲狀腺腫大用葶藶子黃藥子、海藻半夏夏枯草生牡蠣海蛤粉。
19、特別是中藥的藥性要記得滾瓜爛熟,中醫學(xué)基本理論也要背的滾瓜爛熟,這樣臨床運用就熟練了。
20、主張中國人吃素。西方是強盜國家,喜吃肉食牛奶,好戰,以侵略為能事,中國人心態(tài)平和,講中庸之道,講平衡,以吃素為主。
21、糖靈芝酒炒活血,醋炒止痛。冰片清熱解毒辛香走竄,醒腦開(kāi)竅,性質(zhì)與麝香相似,因麝香太貴,可以用冰片代替麝香。
22、大凡中醫,多注意養生及自身修養,心態(tài)平和,與世無(wú)爭。郭先生來(lái)鶴壁帶著(zhù)水蛭粉、遼五味粉、生脈飲,還帶有佛經(jīng),念珠。他血壓有時(shí)增高以前曾服用過(guò)西藥降壓藥,服后有不適之感,故改為服用水蛭粉遼五味調理效果不錯。水蛭活血化瘀,遼五味補腎軟化血管。郭先生生活規律,說(shuō)生物鐘不能打破??臻e時(shí)間讀讀佛經(jīng),每天晚上打坐半個(gè)小時(shí),晚9點(diǎn)半準時(shí)休息,早晨5點(diǎn)半起床,看佛經(jīng),鍛煉身體,不看電視。有時(shí)看看醫書(shū)。
23、郭先生基本吃素。認為素食好象清水,葷食好比混水,身體是莊稼,用清水澆地莊稼長(cháng)的旺,混水水質(zhì)差,澆地莊稼長(cháng)的不旺,容易導致莊稼枯萎死亡。所以素食者身體潔凈清爽。過(guò)去聽(tīng)說(shuō)過(guò)修養高的和尚坐化,肉身不腐,就是這個(gè)道理。肥胖人要吃素食,晚飯要少吃。
24、我前幾天寫(xiě)了一篇《人參、黑附子、大黃、水蛭為中藥四大將軍》,老師看過(guò)后認為觀(guān)點(diǎn)不錯,認為應該加上黃連,為五大將軍。黃連清熱解毒燥濕,清心除煩,止瀉止痢,臨床應用廣泛,其作用也是其他藥不可替代的。
25、很多病有家族遺傳病史,問(wèn)到這一點(diǎn)很重要。父母有病可以遺傳給兒女,特別是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等。
26、、你看時(shí),病人還吃別人的藥,我不再看,也不知是誰(shuí)治好的。
27、“壞病”的概念:(1)長(cháng)期服用西藥不當所導致,這個(gè)病,如果不用西藥,中醫調理起來(lái)可能容易治好,但用西藥把身體調亂了,病情復雜了,中醫治療就比較困難。(2)西醫手術(shù)不成功。大部分需要手術(shù)的病,手術(shù)后痊愈了,但也有一部分疾病,手術(shù)不成功,手術(shù)后病情加重,或又增加了別的病,還不如不手術(shù)。這也是壞病。在手術(shù)前身體完整的情況下,中藥調理還相對容易,手術(shù)后,情況發(fā)生了變化,臟器有的缺損,氣血大傷,治療起來(lái)比較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