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明星吸毒依法處置,一視同仁,不因其是名人、大腕而特殊照顧、從輕發(fā)落,也不因他們是可以儆猴的那只雞,就特意拎出來(lái)“示眾”,而是讓他們得到和任何一個(gè)吸毒者、聚吸、復吸者同樣的教訓、懲戒和幫助。
6月26日是世界禁毒日。并非出于巧合,在最近兩周,兩位明星(確切說(shuō)是文藝界名人)因涉毒被警方控制。其中一位,著(zhù)名導演張元,早在2008年,就因聚眾吸毒被拘留十天,此次系“二進(jìn)宮”,另一位寧財神()(本名陳萬(wàn)寧),不僅是流行作家、編劇,更因出任《非誠勿擾》嘉賓,混出一張人人熟悉的“郵票臉”來(lái)。
毒品因其毒性,對吸食人的身體健康構成極大傷害,更因其致癮性構成對吸食者精神的摧殘,吸食者一旦上癮,往往會(huì )不由自主,不顧一切,不擇手段地尋求毒品,牟取毒資,從而給自己、家人和社會(huì )帶來(lái)一系列危害,毒品的傳播不僅本身直接危害社會(huì ),且往往和涉黃、涉黑及其他暴力案件相勾連,構成更嚴重的后果。
由于工作性質(zhì)特殊,身體、情緒容易處于不穩定狀態(tài),加上交際圈、生活方式等的問(wèn)題,不論中外,明星和文藝圈人士,往往是吸毒的重災區。一些明星常常被早已涉毒的圈內好友,在知情或不知情中拖下水,更有些明星在這種畸形的聚吸“小圈子”里,把吸毒當做一種“有身份”的象征,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正因如此,如今的人們,對明星、文藝界名人涉毒,早已見(jiàn)怪不怪。
毒品本身最大的危害并非其化學(xué)毒性,而是毒癮對吸食者精神自控能力的摧毀,許多國家的研究均證實(shí),海洛因、可卡因等“硬毒品”吸食上癮后戒毒復吸的概率極高,有些地方甚至近乎100%,而在明星和文藝圈的某些畸形“小圈子”里,特殊的氛圍也極易造成曾吸食者的復吸,哪怕是相對上癮率較低的軟毒品。
此次曝光的張元,本人就現身說(shuō)法,在公眾面前作“戒毒大使”狀。
讓曾經(jīng)涉毒的明星做這種“浪子回頭”的榜樣效果如何?一方面對其個(gè)人人格而言未必不是一種附加傷害,另一方面吸毒的高復吸率特點(diǎn),也讓這種行為很容易因“榜樣”的復吸曝光,而陷入一種令社會(huì )“很受傷害”的尷尬。
當然,將涉毒明星當做反面榜樣也未必合適。一方面他們是公眾人物,理應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吸毒這種自毀形象的做法違反現行法律,當然不足為訓;另一方面,他們也是普通人,不論中外,涉毒者的身份五花八門(mén),吸毒并非明星、文化人的專(zhuān)有標簽,過(guò)多突出其特殊身份,用心誠然良苦,卻未必能達成最佳的反吸毒、反復吸效果。
那么應該怎樣對待這些吸毒的文藝界名人?
依法處置,一視同仁,不因其是名人、大腕而特殊照顧、從輕發(fā)落,也不因他們是可以儆猴的那只雞,就特意拎出來(lái)“示眾”,而是讓他們得到和任何一個(gè)吸毒者、聚吸、復吸者同樣的教訓、懲戒和幫助。對他們本人,對他們的“粉絲”和全社會(huì )都是最好的選項——一言以蔽之,在反毒品話(huà)題上,他們只是涉毒者/毒品受害者的雙重身份,而不應因身份特殊、名頭響亮,而被充作正面或負面的“榜樣”。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