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橋,又名翁家橋,跨黃潼港(始建年不詳,同治年間重建),橋不高而名頗著(zhù),鎮以橋得名。高橋鎮東北約1千米處原有清浦鎮,清初清浦港淤積,集市南移,遂興高橋鎮,故高橋又名——清溪。
高橋地區原為漁村荒灘,自北宋衰落,中原望族,為避戰亂,南渡居此者頗多,揚州太守沈都遠即其中之一。于是屯墾開(kāi)發(fā),捍海自衛,農桑既興,市集漸成。當地土著(zhù)如黃俁一家,聚族而居,五世共食,更是源遠流長(cháng)。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始建臨江鄉,為高橋建置之始。
高橋鎮位于上海市浦東新區北部,面積38.73平方千米。三面環(huán)水,與吳淞隔江對峙,扼吳淞口之咽喉,地勢沖要。明成化、弘治間,已成市集,商賈頗盛。民國年間,又隸上海特別市,商業(yè)更勝。以其地理位置特殊,無(wú)論太平天國革命,還是解放戰爭,高橋均為兵家必爭之地。
自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起,高橋乃隸昆山縣。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起,乃隸嘉定縣。清雍政二年(1724年)設依仁鄉仍隸嘉定縣,雍正三年,析嘉定東境之寶山縣,高橋隸之。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始設分防駐鎮,縣丞公廄設高橋城隍行宮東南義王弄。宣統二年(1910年)始設高橋鄉,仍隸寶山縣。民國17年(1928年),設高橋區,隸上海特別市。民國26年日偽時(shí)期,隸上海特別市浦東北區,稱(chēng)高橋鎮。民國34~38年,改三十一區,隸上海市,轄區南至西溝,東至高東,北至凌橋。
1949年5月26日,高橋地區解放,隸屬上海市,設高橋區。1956年1月建東郊區,改東郊區海濱鄉。1958年9月,隸浦東縣東風(fēng)人民公社,后改高橋人民公社。1959年6月,改海濱人民公社,1960年11月,改稱(chēng)高橋人民公社,先隸浦東縣,后隸川沙縣,1984年3月,恢復鄉制,稱(chēng)高橋鄉,1996年10月為浦東新區外高橋鎮,1998年10月,撤外高橋鎮、原高橋鎮,組建新的高橋鎮,2000年6月,撤原高橋鎮、凌橋鎮,組建新的高橋鎮。
交通:
81路、181路、453路、508路、611路、640路、815路、971路、浦東17路、高川專(zhuān)線(xiàn)等到市七醫院(大同路石家街)站,沿高橋西街步行前往。
看點(diǎn):
高橋仰賢堂(區級文保)、高橋歷史文化陳列館。
周邊看點(diǎn):
上海歷史文化風(fēng)貌保護區——高橋古鎮;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