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六、厥陰俞
治牙痛。常規針刺無(wú)效時(shí),有時(shí)會(huì )在厥陰俞附近出現敏感壓痛,針之牙痛可止。
三十七、膈俞
治急性胃痛。按摩推法:患者俯臥,醫者用大小魚(yú)際由患者的膈俞穴往下推,邊推邊按壓,往返數次,至胃痛止。
三十八、腎俞
治腿痛、腿沉不能盤(pán)。直刺1~1.2寸,使局部酸脹。
三十九、大腸俞
治蕁麻疹。用2寸針直刺1.5~1.8寸,提插捻轉使局部酸脹后,留針30~40分鐘。
四十、小腸俞
治膝關(guān)節痛。用3寸毫針直刺2~2.3寸,得氣后提插捻轉,并叫患者屈小腿數次后起針。
四十一、委中
1.腰痛:慢性腰痛,針宜直刺到脛神經(jīng),使電麻感至腳;急性腰痛,委中穴點(diǎn)刺放血后拔火罐。
2.面部痤瘡:委中點(diǎn)刺放血后拔火罐20分鐘。
四十二、秩邊
1. 小腹及胃部脹氣,前陰痛,后陰痛,陽(yáng)痿,二便閉,月經(jīng)至期不下,二便失禁,泌尿系感染。方法:(1)治小腹及胃部脹氣時(shí)針尖宜朝向小腹,至小腹發(fā)脹時(shí),用 拇指向前捻針,使肌纖維纏住針體,用力抖動(dòng)針體,使腹脹緩解或消失。(2)治前陰病變時(shí),針尖宜向前陰方向刺入,使前陰有抽緊感;治后陰痛時(shí)針尖宜向肛門(mén) 方向刺入,使肛門(mén)有抽緊感。
2.下肢疾患:宜用長(cháng)針直刺,使電麻感至足。
四十三、下承山
治坐骨神經(jīng)痛,腰不能下彎。取穴:在承山穴下約三橫指處。針?lè )ǎ河?寸針,刺入皮下即用雀啄術(shù),邊搗針邊使患腿高抬;或邊搗針邊讓患者彎腰。
四十四、束骨
治肩胛內緣痛,肛門(mén)手術(shù)后疼痛,周身腫脹。針?lè )ǎ河?寸針垂直刺入0.8寸,捻轉使局部酸脹。
四十五、至陰
1.前額痛連及眼痛:用1寸針向上斜刺0.3寸,捻轉強刺激。
2.矯正胎位:用灸法,7個(gè)月的孕婦療效更好。每次灸20~30分鐘,灸完后,膝胸位10分鐘。
四十六、涌泉
1.頭頂痛:患者俯臥,用1寸針直刺入0.3~0.4寸,得氣后捻針,強刺激。
2.嘔吐:男用左涌泉,女用右涌泉,針?lè )ㄍ稀?/p>
四十七、太溪
治近視眼。1寸針直刺,使電麻感傳至足心。
四十八、照海
1.利小便,用于小便不通:直刺0.3~0.5寸,得氣后捻轉強刺激。
2.便秘:配支溝穴,針?lè )ǎ赫蘸Qㄖ贝?.4寸捻轉使局部酸脹,支溝穴直刺0.8寸,捻轉使局部酸脹,留針30分鐘,每隔5分鐘捻針1次。
四十九、復溜
可止汗,配合谷穴治療(見(jiàn)合谷條)。
五十、內關(guān)
1.急性胃疼:直刺使有酸脹感,并讓患者深呼吸。
2.哮喘:針?lè )ㄍ稀?/strong>
3.心痛心悸,心律不齊:針?lè )ㄖ贝?,使穴下有酸脹感?/p>
4.因情志變化引起的疼痛。針?lè )ǎ褐贝?.3寸,深呼吸。
五十一、關(guān)沖
治口苦舌干,三棱針點(diǎn)刺出血數滴。
五十二、中渚
1.耳鳴:直刺0.3寸,捻轉,留針20分鐘。
2.脊間心后痛(兩肩胛骨內緣區域):直刺0.4寸,邊捻針邊令患者活動(dòng)肩胛骨。
五十三、四瀆
偏頭痛。此類(lèi)病人四瀆穴常有壓敏反應,針之止痛。
五十四、翳風(fēng)
1.牙痛:1寸針直刺0.8寸,得氣后留針30分鐘,5分鐘行針1次。
2.面癱:針同上。
五十五、角孫
治腮腺炎。用火柴點(diǎn)著(zhù)后,吹滅火,迅即對準穴位點(diǎn)壓,迅即離開(kāi),如此操作3~5次,使皮膚有輕微燙傷(此法為一種替代灸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