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認為與水液代謝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臟腑是肺、脾、腎,這三個(gè)臟器的功能失調是引起水腫發(fā)生的關(guān)鍵所在,因此治療腎積水,中醫一般以宣肺、健脾、溫腎為基本原則,具體方法如下。
宣肺利水
適用于風(fēng)邪外襲所致發(fā)熱,惡寒,惡風(fēng),頭痛,肢體關(guān)節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脈浮。浮腫先見(jiàn)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醫稱(chēng)此種水腫為風(fēng)水,多見(jiàn)于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fā)作。常用方劑有宣肺利水湯,組方有麻黃10克、生石膏20克、桂枝10克、白芷10克、生姜10克、白術(shù)12克、防風(fēng)12克、桑白皮12克、雙花20克、連翹30克、薄荷12克、蘆根20克、前胡12克、赤小豆20克、車(chē)前子12克、澤瀉12克、白茅根20克,水煎服?;蚩诜伤幝辄S丸、連翹丸。
健脾化濕、利水消腫
適用于全身凹陷性水腫,腰以下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納呆,胸悶,苔膩、脈濡。常用方劑為健脾化濕湯,常用藥物有黨參20克,茯苓12克,豬苓12克,澤瀉12克,白術(shù)12克,桂枝12克,桑白皮12克,大腹皮15克,生姜皮10克,陳皮12克,茯苓皮12克,甘草6克,水煎服。參茯丸、八正丸口服。上半身腫甚而喘者加麻黃、杏仁、葶藶子;下半身腫甚加防己、川椒、厚樸等;如濕熱壅盛,煩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苔黃膩,加大黃、木通、小薊等。
溫中健脾、行氣利水
本法適用于脾陽(yáng)虛弱者。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肢浮腫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胸悶腹脹,納少便溏,面色萎黃,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脈滑沉緩。常用方劑為溫中利水湯,藥物有:吳茱萸10克,良姜10克,茯苓12克,白術(shù)12克,附子10克,干姜12克,厚樸12克,木香12克,大腹皮12克,木瓜12克,草果12克,甘草6克,豬苓12克,澤瀉12克,黨參20克,黃芪30克,水煎服。
溫腎利水
適用于腎陽(yáng)衰微者。主要表現為全身高度水腫(腰以下為甚),腰膝酸軟,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恍白,尿少,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無(wú)力。常用方劑有溫腎利水湯,藥物有肉桂10克,人參10克,良姜12克,干姜10克,茯苓12克,白術(shù)12克,白芍12克,附子10克,生姜10克,熟地20克,丹皮12克,澤瀉12克,山藥20克,山萸肉12克,豬苓12克,金錢(qián)草12克,海金沙15克,甘草6克,水煎服。附子丸、尿路康口服。(患者須遵醫囑,本文處方僅供參考) (曹元成)
中醫治腎炎,這四招很不錯
漢古經(jīng)方
2022-08-19 09:01
發(fā)表于廣東
腎炎是兩側腎臟非化膿性的炎性病變。腎因腎小體受到損害,出現浮腫、高血壓、蛋白尿等現象,是腎臟疾病中最常見(jiàn)的病癥。腎炎種類(lèi)很多,急性(腎小球)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盂腎炎、隱匿性腎炎、過(guò)敏性紫癜腎炎(紫癜性腎炎)、紅斑狼瘡腎炎(狼瘡性腎炎)。腎炎是一種免疫性疾病,是腎免疫介導的炎性反應,是不同的抗原微生物感染人體后,產(chǎn)生不同的抗體,結合成不同的免疫復合物,沉積在腎臟的不同部位,造成的病理?yè)p傷,形成不同的腎炎類(lèi)型。前驅癥狀:大多數病人在發(fā)病前一個(gè)月有先驅感染史,起病多突然,但也可隱性緩慢起病。多以少尿開(kāi)始,或逐漸少尿,甚至無(wú)尿??赏瑫r(shí)伴有肉眼血尿,持續時(shí)間不等,但鏡下血尿持續存在,尿常規變化與急性腎小球腎炎基本相同。水腫:約半數病人在開(kāi)始少尿時(shí)出現水腫,以面部及下肢為重。水腫一旦出現,難以消退?! ?/section>高血壓:起病時(shí)部分病人伴有高血壓,也有在起病以后過(guò)程中出現高血壓,一旦血壓增高,呈持續性,不易自行下降。腎功能損害:呈持續性加重是本病的特點(diǎn)。腎小球濾過(guò)率明顯降低和腎小管功能障礙同時(shí)存在。宣肺利水:主要臨床表現為風(fēng)邪外襲所致發(fā)熱、惡寒、惡風(fēng)、頭痛、肢體關(guān)節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脈浮等癥狀。浮腫先見(jiàn)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醫稱(chēng)此種水腫為風(fēng)水,多見(jiàn)于急性腎炎或慢性腎炎急性發(fā)作。給以風(fēng)水湯:麻黃10g,生石膏20g,生姜10g,白術(shù)15g,防風(fēng)12g,桑白皮12g,雙花30g,連翹20g,薄荷12g,前胡12g,赤小豆30g,姜皮10g,冬瓜皮12g,澤瀉12g,白茅根30g,益母草20g,甘草6g,水煎服。配以中成藥麻黃丸、八正丸口服。健脾化濕、利水消腫:臨床表現為全身凹陷性水腫,腰以下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納呆、胸悶、苔膩、脈濡等。化濕湯:常用藥物有黨參30g,茯苓15g,豬苓15g,澤瀉15g,白術(shù)12g,桂枝12g,桑白皮15g,大腹皮15g,生姜皮12g,陳皮12g,茯苓皮12g,冬瓜皮15g,甘草6g,水煎服。上半身腫甚而喘者加麻黃、杏仁、葶藶子;下半身腫甚加防己、川椒、厚樸等;如濕熱壅盛,煩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苔黃膩等,加大黃、木通、小薊等。溫中健脾、行氣利水:本法適用于脾陽(yáng)虛弱者。主要臨床表現為下肢浮腫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胸悶腹脹,納少便溏、面色萎黃、神疲肢冷、小便量少、舌淡苔白、脈滑沉緩等。給以健脾利水湯:常用藥物有:黨參30g,黃芪30g,茯苓15g,白術(shù)15g,附子10g,干姜12g,厚樸12g,香附12g,木香12g,大腹皮12g,木瓜15g,草果12g,豬苓12g,澤瀉12g,甘草6g,水煎服。也可配以中成藥建中丸、五淋丸等口服。溫腎利水:適用于腎陽(yáng)衰微者。主要表現為全身高度水腫,腰以下為甚,腰膝酸軟、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慘白、尿少、舌淡胖有齒痕、脈沉細無(wú)力等。溫腎利水湯:常用藥物有附子10g,肉桂10g,吳茱萸12g,補骨脂15g,沙苑子12g,覆盆子15g,菟絲子20g,姜黃12g,茯苓15g,白術(shù)12g,白芍12g,熟地20g,丹皮12g,澤瀉12g,山藥30g,山萸肉12g,茅根30g,甘草6g,水煎服??膳浜瞎鸶酵?、清濁丸口服。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