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首烏
(1)典籍出處:宋代《開(kāi)寶本草》稱(chēng)之“久服長(cháng)筋骨,益精髓,延年不老”。
功效:養血益腎、溫下氣、滋陰養肝。
黃芪
(1)典籍出處:中醫認為“脾為后天之本”。脾胃派代表人物李杲認為黃芪“益元氣而補三焦”,清代的黃宮繡稱(chēng)黃芪為“補氣諸藥之最”。
(2)推薦吃法:每天用黃芪30克左右,水煎后服用?;螯S芪30克,加枸杞子15克,水煎后服用,對氣血虛弱的人效果更佳。
人參
(1)典籍出處:《神農本草經(jīng)》認為,人參能“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kāi)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2)推薦吃法:將整根人參或切片后洗凈放入容器中,加入清水,浸泡30分鐘,再蓋上蓋子,用文火煎熬1小時(shí)左右,待參汁變溫后飲用。
功效:補益作用強、起效快。
三七
(1)典籍出處:清代名醫趙學(xué)敏在他所著(zhù)的《本草綱目拾遺》中說(shuō):“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稱(chēng)三七為“中藥之最珍貴者”。
(2)推薦吃法:三七杞子燉烏雞:凈鍋上火,放入清水、烏雞、姜片、三七、紅棗、枸杞子,大火燒開(kāi)轉小火燉50分鐘調味即成。
功效:活血散淤,消腫止痛,補血養血。
刺五加
(1)典籍出處:《本草綱目》稱(chēng)之“久服輕身耐老”,“寧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滿(mǎn)車(chē)”。
(2)推薦吃法:涼拌刺五加:將刺五加嫩莖在沸水中焯半分鐘立即撈出,將水瀝干備用;將刺五加嫩莖切成小段,放入精鹽、味精、生抽、醋、花椒油、辣椒油、蒜蓉,調拌均勻即可上盤(pán)食用。
功效:清熱祛火,增強食欲。
靈芝
(1)典籍出處:《神農本草經(jīng)》認為,靈芝能“補肝氣,安魂魄”,“久食,輕身不老,延年神仙”。
(2)推薦吃法:靈芝鵪鶉蛋湯:鵪鶉蛋12個(gè),靈芝60克,紅棗12個(gè),將靈芝洗凈,切成細塊;鵪鶉蛋煮熟,去殼。把全部用料放入鍋內,加清水適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煲至靈芝出味,加白糖適量,再煲沸即成。
功效:補血益精、悅色減皺。
枸杞子
(1)典籍出處:《神農本草經(jīng)》稱(chēng)枸杞子“久服堅筋骨,輕身不老,耐寒暑”?!侗静輩R言》贊之“使氣可充,血可補,陽(yáng)可生,陰可長(cháng)”。
(2)推薦吃法:枸杞子泡茶:早晚各取20-30粒嚼食或者取30-40粒泡于開(kāi)水中。
功效:養顏明目,延年益壽,生津止渴,益肝補腎。
紅景天
(1)典籍出處:在古代本草中沒(méi)有紅景天的記載,是近代才發(fā)現的抗衰老新秀。它有補益元氣,清熱,解毒,止血,寧神益智的功效。
(2)推薦吃法:紅景天芪棗燉瘦肉:豬瘦肉洗凈切塊,與洗凈的紅景天、黃芪、蓮子肉、大棗一同放入砂鍋,加適量清水,大火煮沸,小火熬煮1小時(shí)。
功效:補氣養心,益氣養血。適用于體質(zhì)虛弱、免疫力低下、氣短乏力人群。
絞股藍
(1)典籍出處:絞股藍始載于《救荒本草》:'絞股藍,生田野中,延蔓而生,葉似小藍葉,短小較薄,邊有鋸齒,又似痢見(jiàn)草,葉亦軟,淡綠五葉攢生一處,開(kāi)小花,黃色,亦有開(kāi)白花者,結子如豌豆大,生則青色,熟則紫黑色,葉味甜。'
(2)推薦吃法:絞股藍紅棗湯:絞股藍15克,紅棗8枚。兩物分別洗凈,放入適量水鍋中,用小火煮20分鐘即可。每日1劑,吃棗喝湯。
功效:健腦益智、鎮靜安神。
蜂王漿
(1)典籍出處:中國從古代開(kāi)始就有食用蜂王漿的歷史,人類(lèi)于1852年首次分析其化學(xué)成分,發(fā)現其是一種極其復雜的天然產(chǎn)品,幾乎含有所有對人體和動(dòng)物機體具有營(yíng)養價(jià)值的成分。
(2)推薦吃法:每天早晚各一次,空腹服用,每次3—5克(塑料勺1勺)。一般在早晨飯前空腹服用或晚上就寢前服用比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