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國醫學(xué)雖然沒(méi)有高血壓這一病名,但文獻中對其病因、發(fā)病機理、癥狀和防治方法早有記載,如《內經(jīng)》記載:“諸風(fēng)掉眩,皆屬于肝”,“腎虛則頭重高搖,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認為本病的眩暈與肝腎有關(guān)?!肚Ы鸱健分赋觯?#8220;肝厥頭痛,肝火厥逆,上亢頭腦也。”“其痛必至巔頂,以肝之脈與督脈會(huì )于巔故也……肝厥頭痛必多眩暈”。認為頭痛、眩暈是肝火厥逆所致?!兜は姆ā氛f(shuō):“無(wú)痰不眩,無(wú)火不暈。”認為痰與火是引起本病的另一種原因。這些都說(shuō)明了祖國醫學(xué)對高血壓早有認識。
(一)辯證分型
1.肝腎陰虛型 主證:頭暈目眩,頭痛耳鳴,煩躁易怒,五心煩熱,盜汗,潮熱,口干喜涼飲,腰酸腿軟,便干尿赤,舌紅無(wú)苔,脈細無(wú)力。治宜滋肝腎明,杞菊地黃湯加龜板、夏枯草。
2.陰陽(yáng)兩虛型 此型多見(jiàn)婦女更年期并發(fā)。主證:頭暈目眩,五心煩熱,烘熱出汗等陰虛內熱現象,又有汗后背部畏冷等陽(yáng)虛證候,舌紅少苔或白苔,脈沉細。治宜調理陰陽(yáng),二仙湯加勾藤、煅龍牡、浮小麥。
3.肝氣郁結型 主證:頭暈目眩,心煩易怒,胸悶憋氣,胸脅脹痛,喜嘆息,善吸氣,舌紅苔微黃,脈弦澀。治宜疏肝解郁,丹梔逍遙散加佛手、珍珠母。
4.肝火上炎型 主證:頭暈目眩,頭痛耳鳴,面紅目赤,煩躁易怒,口苦畏熱,尿赤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有力。治宜清瀉肝火,龍膽瀉肝湯加減。
5.肝風(fēng)內動(dòng)型 主證:頭暈目眩,四肢麻木,手顫足晃,步履沉重,甚則口眼歪斜,舌強言騫,半身偏枯或牙關(guān)緊閉,鼻鼾昏睡,人事不醒,舌紅苔白或黃,脈弦或沉細。治宜平肝息風(fēng),天麻鉤藤飲合牽正散化栽。
6.脾虛痰盛型 主證:眩暈體胖,身倦乏力,頭重如裹,痰多,浮腫,便溏,舌胖嫩,苔白膩,脈滑。治宜健脾化痰,十味溫膽湯合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加減。
(二)常用中成藥 1.牛黃降壓丸,每日2次,每次1丸。 2.牛黃清心丸,每日2次,每次1丸。 3.菊明降壓九,每日2次,每次1袋。 4.安腦丸,每日2次,每次l-2丸。 5.腦立清,每日2次,每次2-3粒。 6.愈風(fēng)寧心片或滴丸(由北京同仁堂研制),片劑每日3次,每次5片;滴丸每日 3次,每次15粒。 7.羅布麻片,每日3次,每次2片。
(三)常用中草藥 陰虛者用生地、制首烏、女貞子、枸杞子。 陽(yáng)亢者用生石決、生龍牡、珍珠母、磁石。 火旺者用黃芩、苦丁茶、野菊花、大黃。 風(fēng)重者(肝風(fēng)內動(dòng))用天麻、鉤藤、白蒺藜。 (四)民間單驗方: 1.羅布麻葉:開(kāi)水泡代茶飲,每次5克。 2.花生葉:開(kāi)水泡代茶飲,每次3-5克。 3.黃瓜藤:15克煎水2次,分3次服。 4.絲瓜絡(luò ): 12克煎水2次,分3次服。 5.夏枯草:10克開(kāi)水泡,代茶飲。 6.芹菜及其根:不拘量,炒菜或與胡蘿卜等同煮(炒)吃。 此外,吳茱萸研細末,取少量加醋調成膏糊狀,敷兩腳底涌泉穴,外用塑料紙包扎住,早晚各敷1次,為中藥外敷法。另外,氣功療法,如靜功,早晚各1次,對頑固性血壓特高者,確有良效。各種動(dòng)功如做好,也能奏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