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大小補瀉湯在五臟苦欲補瀉法則的基礎上結合五行生克制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補瀉規律,是對五臟苦欲補瀉法則內容的豐富與發(fā)揮。以肝臟為例,基于肝之苦欲補瀉法則 “以辛補之,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小瀉肝湯 (枳實(shí)、芍藥、生姜,注: 枳實(shí)在 《湯液經(jīng)方》 “二十五味諸藥之精”中載為酸味) 選用酸味藥、辛味藥,小補肝湯 (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棗) 選用辛味藥、酸味藥、甘味藥進(jìn)行組方,且其組方藥味主次配伍及數量具有規律性,表現為小瀉肝湯以酸味為主,辛味為輔,以達到瀉肝之目的,補瀉規律為二瀉味、一補味; 小補肝湯以辛味為主,酸味為輔,甘味為助,以達到調補肝臟之目的,補瀉規律為二辛味、一酸味、一甘味。大瀉肝湯 (枳實(shí)、芍藥、生姜、黃芩、大黃、甘草,注: 大黃在 《湯液經(jīng)方》 “二十五味諸藥之精”中載為咸味)、大補肝湯 (桂枝、干姜、五味子、大棗、旋覆花、赭石、竹葉) 為治療本臟病及子臟之方,所以其組方分別在小瀉肝湯、小補肝湯的基礎上加上其子臟用藥,心之補瀉藥味苦、咸,其組方補瀉亦具有規律性: 大瀉肝湯補瀉規律為本臟二瀉味、一補味、一急食味,加子臟一補味、一瀉味,瀉肝兼調心; 大補肝湯補瀉規律為本臟二補味、一瀉味、一急食味,加子臟二補味、一瀉味,補肝兼補心。
其他四臟大小補瀉湯與肝臟大小補瀉湯補瀉規律一致,總結如下。小瀉臟湯: 二瀉味、一補味;大瀉臟湯: 本臟二瀉味、一補味、一急食味,加子臟一補味、一瀉味; 小補臟湯: 二補味、一瀉味、一急食味; 大補臟湯: 本臟二補味、一瀉味、一急食味,加子臟二補味、一瀉味。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