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先介紹吉安?道理很簡(jiǎn)單,因為大洋洲歸她管。 

金廬陵-吉安  

  吉安的歷史悠久。早在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shí)期,就有先民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披荊斬棘,生息繁衍。吉安市河東案山古文化遺址可以得到證明。夏商吉安市為中原九州之一的揚州西南境域;西周屬周文王五世孫周章封地;春秋屬吳。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年),地入越。周顯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地入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11年),分天下為三十六郡,始置廬陵縣,屬九江郡。故吉安市古稱(chēng)廬陵。漢代廬陵屬豫章郡。三國時(shí)期,豫章郡屬吳,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孫策分豫章郡置廬陵郡,郡治在今泰和縣城西北15公里處。建安四年(公元199年),郡治遷西昌縣治(今泰和縣城西1.5公里)。西晉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廬陵郡治遷石陽(yáng)城(今吉水縣城東北8公里處)。東晉咸康八年(公元342年),太守孔倫遷建郡城于今吉安市區孔家灣附近。

  

  隋開(kāi)皇十年(公元590年),改廬陵郡為吉州,故吉安又有吉州之稱(chēng),遷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區趙公塘一帶;大業(yè)三年(公元607年),復改吉州為廬陵郡。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再改廬陵郡為吉州;永淳元年(公元682年),遷建州城于今吉安市區北門(mén)街道轄區內;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吉州為廬陵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復改廬陵為吉州。宋開(kāi)寶八年(公元975年),置吉州廬陵郡軍事。元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廢吉州軍事,置吉州路總管府,領(lǐng)廬陵等8縣。

  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改吉州路為吉安路,轄吉水、安福、泰和、永新四州、五縣,取吉水、安福兩州各一字命名為吉安路,寓吉泰民安之意,吉安之名自此始。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廢吉安路,置吉安府,轄9縣。清初沿明制;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析永新及安福地置蓮花廳,領(lǐng)91廳,直至清末。

 

民國元年(1912年),廢吉安府,直屬江西省。1914年,置廬陵道于宜春,轄21縣,改廬陵縣為吉安縣。1916年,廬陵道遷至吉安。1926年,廢廬陵道,直屬江西省。1932年,全省劃行政區,置第九行政區公署于吉安。1939年,改第九行政區為第三行政區,設行政督察專(zhuān)員公署于吉安。

 

建國前,毛主席曾有一首詩(shī)詞寫(xiě)到她:“漫天皆白,雪里行軍情更迫。頭上高山,風(fēng)卷紅旗過(guò)大關(guān)?! 〈诵泻稳??贛江風(fēng)雪迷茫處。命令昨頒,十萬(wàn)工農下吉安!”[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1930..

 
  1949630日,中共江西省委召開(kāi)第三次會(huì )議,決定成立中共吉安地方委員會(huì )、吉安公區行政督察專(zhuān)員公署;716日,吉安解放,地委、專(zhuān)署機關(guān)人員進(jìn)駐吉安城;9月,吉安分區改為吉安專(zhuān)區;中共吉安地委初屬江西省委和贛西南行政區黨委領(lǐng)導。19517月贛西南行政區黨委撤消后,一直歸屬江西省。
  19685月,改吉安專(zhuān)區為井岡山地區。19797月再度改為吉安地區。2000511日,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撤銷(xiāo)吉安地區設立地級吉安市,轄一市二區十縣:吉州區、青原區、井岡山市、吉安、吉水、安福、峽江、新干[大洋州屬之]、永豐、泰和、萬(wàn)安、遂川和永新縣?!?/font>                         (資料來(lái)源:吉安人民政府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