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源〗《小兒藥證直訣·卷下諸方》 敗毒散治傷風(fēng)、瘟疫、風(fēng)濕、頭目昏暗,四肢作痛,憎寒壯熱,項強睛 疼,或惡寒咳嗽,鼻塞聲重。[釋名] 〖組成〗柴胡 洗,去蘆 前胡 川芎 枳殼 羌活 獨活 茯苓 桔梗 炒 人參 各一兩 [各9g] 甘草 半兩 [5g] 〖用法〗上為末,每服二錢(qián)(6g),入生姜、薄荷煎[現代用法: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作湯劑,水煎服。 〖方歌〗 人參敗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獨芎, 薄荷少許姜三片,時(shí)行感冒有奇功。 5top ![]() 〖主治〗氣虛外感證。憎寒壯熱,頭項強痛,肢體痠痛,無(wú)汗,鼻塞聲重,咳嗽有痰,胸膈痞滿(mǎn),舌淡苔白,脈 浮而按之無(wú)力。[病機分析] 〖功用〗散寒祛濕,益氣解表。 5top ![]() 君 ── 羌活、獨活 ── 辛溫發(fā)散,通治一身上下之風(fēng)寒濕邪。 ┌ 川芎 ── 行氣祛風(fēng) ┐ 臣 ┤ ├ 助羌活、獨活散外邪,除疼痛。 └ 柴胡 ── 疏散解肌 ┘ ┌ 桔梗、枳殼 ── 一升一降升發(fā)肺氣,以治胸膈痞悶,有助于祛痰止咳。┐ │ │ 佐 ┤ 前胡祛痰,茯苓滲濕?! 々览螝?,除痰濕,止痰濕。 │ │ └ 人參 ── 扶助正氣以驅邪外出,散中有補,不致耗傷真元?! 々?br> ┌甘草──調和諸藥,兼益氣和中。 佐使 ┤ └生姜、薄荷──襄助解表之力。 ?。?/span>說(shuō)明] ?。?/span>本方配伍特點(diǎn)] 5top ![]() 1.本方又名人參敗毒散。以憎寒壯熱,肢體痠痛,無(wú)汗,脈浮按之無(wú)力為證治要點(diǎn)。外感風(fēng)熱,邪已入里化熱, 及陰虛外感者,均忌用。[本方臨證加減運用] 2.常用于感冒、支氣管炎、過(guò)敏性皮炎、蕁麻疹、濕疹、皮膚瘙癢癥等屬風(fēng)寒夾濕者。 5top ![]() 1.本方辛溫香燥之品較多,非外感風(fēng)寒濕邪都不可使用。 2.暑濕或濕熱導致的痢疾不可用。 5top ![]() 《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趙羽皇:東南地土卑濕,凡患感冒,輒以'傷寒’二字混稱(chēng)。不知傷者,正氣傷 于中,寒者,寒氣客于外,未有外感而內不傷者。仲景醫門(mén)之圣,立法高出千古。其言冬時(shí)嚴寒,萬(wàn)類(lèi)深藏,君子固 密,不傷于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以失于固密而然??梢?jiàn)人之傷寒,悉由元氣不固,腠理之不密也。昔人常言傷寒 為汗病,則汗法其首重矣。然汗之發(fā)也,其出自陽(yáng),其源自陰。故陽(yáng)氣虛,則營(yíng)衛不和而汗不能作;陰氣弱,則津液枯 涸而汗不能滋。但攻其外,不顧其內可乎?表汗無(wú)如敗毒散、羌活湯,其藥如二活、二胡、芎、蒼、辛、芷,群隊辛 溫,非不發(fā)散,若無(wú)人參、生地之大力者居乎其中,則形氣素虛者,必至亡陽(yáng);血虛挾痰者,必致亡陰,而成痼疾矣。 是敗毒散之人參,與沖和湯之生地,人謂其補益之法,我知其托里之法。蓋補中兼發(fā),邪氣不致于流連;發(fā)中帶補,真 元不致于耗散,施之于東南地卑氣暖之鄉,最為相宜,此古人制方之義。然形氣俱實(shí),或內熱熾盛,則更當以河間法為 是也?!? 5top 〖附方一〗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 組成:羌活 柴胡 前胡 枳殼 茯苓 荊芥 防風(fēng) 桔?!〈ㄜ骸?span style="FONT-SIZE: 9pt">各一錢(qián)五分 [5g] 甘草 五分 [3g] 用法:水煎服。 主治:外感風(fēng)寒濕邪,以及時(shí)疫瘧疾、痢疾、瘡瘍具有風(fēng)寒濕表證者。 功用:發(fā)汗解表,散風(fēng)袪寒。[本方與敗毒散比較] 〖附方二〗倉廩散(《普濟方》) 組成:人參 茯苓 甘草 前胡 川芎 羌活 獨活 桔?!¤讱ぁ∏昂£悅}米 各等分 羅勻,加生姜、薄荷煎, 熱服。 用法:水煎服。 主治:噤口痢。毒氣沖心,有熱嘔吐。 功用:益氣解表,敗毒止嘔。 [方歌]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