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 童 經(jīng) 絡(luò ) 講義{摘要}
1、引天河水:{天--- 陰--- 中--- 腕--- 清 熱} 發(fā)熱、煩躁、口舌瘡、驚風(fēng)。
2、推六腑:{六--- 陰--- 小---肘--- 退 燒}
高燒、驚風(fēng)、咽喉痛、腮腺炎、便秘。
3、推三關(guān):{三--- 陽(yáng)--- 拇--- 腕--- 提 高免疫}
氣血虛、感冒、風(fēng)寒、陽(yáng)虛、怕冷、腹痛、腹瀉。
4、清脾經(jīng):{拇指---指根--- 脾胃熱} 消化不良。
5、補脾經(jīng):旋轉推大拇指面,相當于吃人參。
6、補大腸經(jīng):從食指側推至虎口側--- 胃寒、腹瀉,潤腸止腹瀉。
7、瀉大腸經(jīng):從虎口推至食指側--- 清熱通便。治便秘{相當于大黃}。
8、瀉肺火:從手掌推向環(huán)指尖--- 宣肺、清熱。肺火大。
9、補肺寒:從環(huán)指類(lèi)向手掌方向--- 補肺止咳。肺寒。
10:補腎:推小指面--- 補腎虛。體弱多病。
11、瀉肝火:推食指端向指根--- 瀉肝火
12、瀉心經(jīng):推中指端向指根--- 瀉心火。
注意:讓孩子多喝水,愛(ài)聽(tīng)故事是孩子的天性。
做父母的要善于向孩子示愛(ài){表里一致},讓孩子感受到愛(ài)。
13、小兒體質(zhì)類(lèi)型:
寒:手腳涼、面無(wú)色、不愛(ài)動(dòng)、--- 提脊。按揉內勞宮。
宜食甘溫食品:羊肉、牛肉、雞肉、核桃、龍眼。
忌寒冷食品:冷凍食品、西瓜、冬瓜。
熱:體實(shí)。面赤唇紅,喜涼飲食、煩躁易怒、貪吃、便秘--- 清天河水200次。
宜食寒涼食品:苦瓜、冬瓜、蘿卜、綠豆、芹菜、鴨絨、梨、西瓜。
虛:面黃、少氣、懶言、少動(dòng)、神疲乏力、汗多、食少、便稀、補五臟{手指}。
宜食:羊肉,牛肉、雞肉、海參、木耳、核桃、桂圓。
忌食:寒冷。
濕:喜肥膩、肉類(lèi)、體胖、動(dòng)作遲緩、便溏---{提脊}50次。推拇指到大魚(yú)際。
宜健脾去濕化痰:薏米仁、海帶、白蘿卜、冬瓜、橙子。
忌甜膩、酸、濕食品,石榴、蜂蜜、大棗、糯、冷凍飲食。
{孩子們能吃不一定是福}---肥胖癥。
14、“萬(wàn)物土為母”{脾胃},五行相生克辨證推拿。實(shí)癥瀉其子、虛癥補其母。
15、“瀉”--- 向手掌方向推,“補”--- 按順時(shí)針?lè )较蛐D推動(dòng)。
16、揉“外勞宮”{內勞宮外側對應}。推“三關(guān)”補氣血。
17、望面相、知五臟:
面紅紫--- 心熱。面淡白--- 體虛。鼻紅燥---脾熱。鼻慘黃---脾虛。
牙床紅腫--- 脾胃熱。牙床潰瘍---脾胃火盛。唇紅紫--- 熱,淡白--- 虛。鼻干--- 肺熱、流涕--- 肺寒,眼干--- 肝火旺。
18、手指“三關(guān)”:食指靠近掌分別為:風(fēng)關(guān)、命關(guān)、氣關(guān)。
19、推拿治療:
⑴治腹痛:輕揉2分鐘,按脾經(jīng)、外勞宮、板門(mén)。{一商風(fēng)手背、中指腕上橫紋處},分推任脈兩側。
⑵治感冒:運太陽(yáng){寒癥補向眼睛方向,熱癥“瀉”向耳朵方向}頭痛、驚風(fēng)。
⑶治頭痛:揉耳后高骨{乳突下方凹陷處}。
⑷治嘔吐:推天柱{頭后發(fā)際至大椎、頸椎骨自上而下3分鐘},多喝水。
⑸治便秘:揉肚臍{用中指或手掌},揉尾骨---大腸經(jīng){虎口---食指}。
⑹治腹瀉:揉丹田{臍下2-3寸}
⑺治脾虛:推脾經(jīng){孩子大拇指面順時(shí)針?lè )较驗檠a}。
⑻瀉肝火:推肝經(jīng){孩子食指紋面順時(shí)針為補,由指端向指根方向推為瀉}
⑼口生瘡:推心經(jīng){孩子中指紋面順時(shí)針為補,由指端向指根方向推為瀉},
(小便赤黃)。
⑽止咳嗽:{感冒、發(fā)熱、氣喘、虛汗脫肛}推環(huán)指紋面順時(shí)針為補,由指端向指根方向推為瀉。
⑾腹脹:{消化不良腹痛}掐四橫紋{四食、中、環(huán)、小指靠近手掌第一指間關(guān)節的4個(gè)橫紋上用指甲掐揉。}
⑿治疳積:推大魚(yú)際{自拇指指根推向腕橫紋}。(食欲不振、嘔吐、腹瀉)。
⒀退熱:掐二扇門(mén){指甲掐小兒中、環(huán)指間下凹陷處。驚風(fēng)、抽搐。
⒁小兒腸炎:{疳積} 補脾經(jīng)30次、揉大腸經(jīng)20次、揉板門(mén)、肝、心、腎經(jīng)、推三關(guān)200次。
⒂盜汗:補肺經(jīng)20次、瀉心經(jīng)20次、補腎20次、提脊5次、涌泉穴30次。
⒃自汗:肺氣虛{氣短、咳嗽、面色白、手腳涼、唇淡、易感昌}。
推三關(guān)100次、揉大魚(yú)際、中腕、膻中。
⒄發(fā)熱;{感冒、積食、便秘} 推攢竹、眉梢、瀉肺經(jīng)、、瀉天河水100次。
風(fēng)寒熱:(無(wú)汗、鼻塞、怕冷)掐二扇門(mén){中無(wú)指間}。推三天,拿風(fēng)池、發(fā)汗解表。
風(fēng)熱:{口干、黃涕、苔黃、食指脈紫}。提脊、引天河水。
⒅痢疾:補脾、肺、腎經(jīng)、推三關(guān)、提脊、壓足三里、推大腸、揉魚(yú)際各300次。揉肚臍。
⒆遺尿:揉三陰交、太溪穴、氣海、關(guān)元、中極。事半功倍。
⒇厭食:{脾胃虛}補脾經(jīng)、大魚(yú)際、中腕、摩腹、提脊{揉三提一},按足三里、脾俞、胃俞。飲食要定時(shí)、定量、有規律。
21、咽炎:{音啞、咽干、口水、咽干} 按風(fēng)府、揉頸{自上而下}、按肩井、神池、合谷。 風(fēng)熱--- 肺經(jīng),清天河水、大椎、涌泉。
22、哮喘:補脾、泄心、肝火,清肺、補腎、推三關(guān){越小越好治}。
23、感冒:沾姜汁提脊、推膀胱經(jīng)、按揉風(fēng)門(mén)、肺俞。推鼻翼兩側、印堂、攢竹、太陽(yáng)、曲池、合谷。
風(fēng)寒:推三關(guān)、外勞宮。高熱:瀉肺經(jīng)、心經(jīng)、推涌泉、清天河水。
24、水痘:清肺經(jīng)、胃經(jīng)、推外勞宮四橫紋、按脾、肺俞、曲池。發(fā)熱清天河水、揉二扇門(mén)、推六府、大椎穴。
25、濕疹:{過(guò)敏體質(zhì)} 清肺經(jīng)、大腸經(jīng),按曲池、足三里,揉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八繚。忌牛奶、蛋黃、魚(yú)蝦。
26:嘔吐:按膻中、推任脈、按足三里、內關(guān)。
27、咳嗽、按肺俞、點(diǎn)天突、揉膻中、合谷、風(fēng)池。
28、流口水:心陰虛--- 摩內八卦、板門(mén)、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
脾胃虛寒--- 補脾經(jīng)、揉四橫紋、外勞宮、推三關(guān)。
脾胃氣虛-- 面枯黃、食欲差} 補脾、肺經(jīng),推三關(guān),揉內八卦。
29、呃逆:壓攢竹、天突、膻中、順時(shí)針揉中腕、臍中,點(diǎn)內關(guān)、膈俞、胃俞、大腸俞。 胃寒--- 推三關(guān)、氣海、足三里。
30痄腮:點(diǎn)風(fēng)池、合谷、翳風(fēng)、外關(guān)、大椎,發(fā)熱加風(fēng)府、曲池、太山。
頭痛清天河水,推揉脊椎,按揉足三里。
31、口瘡:(顴紅、舌少苔、虛火)、應滋陰。揉涌泉、按三陰膠,補腎經(jīng)、清天河水,推小腸經(jīng)、推六腑、,、足三里??诔羟逍慕?jīng)、大腸經(jīng)。
32、腹脹:運內八卦,推大魚(yú)際,揉膻中。揉中腕,分陰陽(yáng){任脈}、按中腕、足三里。
33、扁桃體炎:清肺經(jīng)、天河水、掐少商穴、按合谷穴。
1, 胸腹脹:運內八卦{手心內園大小魚(yú)際間}。
2, 體寒:掐外勞宮{手背中心與掌內勞宮對應}。
3, 脾胃差:華佗提脊法{督脈、膀胱經(jīng)自下而上“捏三提一”}。
按摩肚臍、足三里、脾俞、胃俞、魚(yú)際空腹時(shí)進(jìn)行。
4, 免疫法:推五經(jīng)(順時(shí)針),提脊{清肝、心經(jīng)、補脾、肺經(jīng)各100次}。
5, 防感冒:父母雙手摩擦發(fā)際后在孩子前額 順時(shí)針環(huán)摩50次,
逆時(shí)針50次,鼻翼兩側快速上下推揉,拇食指搓雙側耳垂3分鐘。
6, 護眼睛:推眼框 {慢、輕},推攢竹{額面自下向上}。
7, 增高:“人在睡中長(cháng)”。揉按勇泉穴、命門(mén)穴、睡足10小時(shí)。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