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目一:概述
一、便秘的概念及源流
1.便秘的概念
便秘是指糞便在腸內滯留過(guò)久,秘結不通,排便周期延長(cháng),或周期不長(cháng),但糞質(zhì)干結,排出艱難,或糞質(zhì)不硬,雖有便意,但便而不暢的病證。
2.便秘的源流
《內經(jīng)》認為大小便的病變與腎的關(guān)系密切?!秱摗肥紫忍岢隽藢⒈忝貜年庩?yáng)分類(lèi),指出:“其脈浮而數,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shí),名曰陽(yáng)結也。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也。”《金匱要略》:“趺陽(yáng)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堅,其脾為約。麻仁丸主之。”宋代《圣濟總錄》將本病的證治分類(lèi)概括為寒熱虛實(shí)四個(gè)方面。金元時(shí)期,張潔古提出實(shí)秘、虛秘有別,《醫學(xué)啟源》曰:“有胃實(shí)而秘者,能飲食,小便赤。有胃虛而秘者,不能飲食,小便清利。”
二、便秘與西醫病名的關(guān)系
本篇所論類(lèi)似于西醫學(xué)的功能性便秘。同時(shí),腸道激惹綜合征、腸炎恢復期腸蠕動(dòng)減弱、直腸及肛門(mén)疾患引起的便秘、藥物性便秘、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的便秘,以及肌力減退所致的排便困難等,可參照本篇內容辨證論治。
細目二:病因病機
一、便秘的常見(jiàn)病因
內因: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年老體虛。外因:感受外邪。
二、寒、熱、虛、實(shí)便秘的主要病機及轉化
燥熱內結于腸胃者,屬熱秘;氣機郁滯者,屬氣秘;氣血陰陽(yáng)虧虛者,為虛秘;陰寒積滯者,為冷秘或寒秘。四者之中,又以虛實(shí)為綱,熱秘、氣秘、冷秘屬實(shí),陰陽(yáng)氣血不足的便秘屬虛。而寒、熱、虛、實(shí)之間,常又相互兼夾或相互轉化。如熱秘久延,津液漸耗,損及腎陰,病情由實(shí)轉虛。氣郁化火,則氣滯與熱結并存。氣血不足者,易受飲食所傷或情志刺激,則虛實(shí)相兼。陽(yáng)虛陰寒凝結者,如溫燥太過(guò),津液被耗,或病久陽(yáng)損及陰,則可見(jiàn)陰陽(yáng)俱虛之證。
細目三:診斷和類(lèi)證鑒別
一、便秘的診斷要點(diǎn)
1.糞便在腸內滯留過(guò)久,排便周期延長(cháng),或糞質(zhì)干結,排出艱難,或欲大便而艱澀不暢。
2.常伴腹脹、腹痛、口臭、納差及神疲乏力、目眩心悸等癥。
3.本病常有飲食不節、情志內傷、勞倦內傷等病史。
二、便秘與腸結的鑒別
便秘與腸結均可出現腹部包塊。但便秘者,常出現在小腹左側,腸結則在腹部各處均可出現;便秘多捫及索條狀物,腸結則形狀不定;便秘之包塊為燥屎內結,通下排便后消失或減少,腸結之包塊則與排便無(wú)關(guān)。
細目四:辨證論治
一、便秘的辨證要點(diǎn)
便秘辨證當分虛實(shí),實(shí)者當辨熱秘、氣秘和冷秘,虛者當辨氣虛、血虛、陰虛和陽(yáng)虛。
二、便秘的治療原則及方法
實(shí)秘以祛邪為主,給予瀉熱、溫散、通導之法,使邪去便通;虛秘以扶正為先,給予益氣溫陽(yáng)、滋陰養血之法,使正盛便通。
三、熱秘、氣秘、虛秘(氣虛、血虛、陰虛、陽(yáng)虛)、冷秘各證的主癥、治法和方藥
1.熱秘
主癥:大便干結,腹脹腹痛,口干口臭,面紅心煩或有身熱,小便短赤,舌紅苔黃燥,脈滑數。
治法:瀉熱導滯,潤腸通便。
代表方:麻子仁丸加減。
常用藥:大黃、枳實(shí)、厚樸、麻子仁、杏仁、白蜜、芍藥。
2.氣秘
主癥:大便干結,或不甚干結,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腸鳴矢氣,腹中脹痛,噯氣頻作,納食減少,胸脅痞滿(mǎn),舌苔薄膩,脈弦。
治法:順氣導滯。
代表方:六磨湯加減。
常用藥:木香、烏藥、沉香、大黃、檳榔、枳實(shí)。
3.冷秘
主癥:大便艱澀,腹痛拘急,脹滿(mǎn)拒按,脅痛,手足不溫,呃逆嘔吐,舌苔白膩,脈弦緊。
治法:溫里散寒,通便止痛。
代表方:溫脾湯合半硫丸加減。
常用藥:附子、大黃、黨參、干姜、甘草、當歸、肉蓯蓉、烏藥。
4.虛秘
?。?/span>1)氣虛秘
主癥:大便并不干硬,雖有便意,但排便困難,用力努掙則汗出短氣,便后乏力,面白神疲,肢倦懶言,舌淡苔白,脈弱。
治法:益氣潤腸。
代表方:黃芪湯加減。
常用藥:黃芪、麻仁、白蜜、陳皮。
?。?/span>2)血虛秘
主癥:大便干結,面色無(wú)華,頭暈目眩,心悸氣短,健忘,口唇色淡,舌淡苔白,脈細。
治法:養血潤燥。
代表方:潤腸丸加減。
常用藥:當歸、生地、麻仁、桃仁、枳殼。
?。?/span>3)陰虛秘
主癥:大便干結,如羊屎狀,形體消瘦,頭暈耳鳴,兩顴紅赤,心煩少眠,潮熱盜汗,腰膝酸軟,舌紅少苔,脈細數。
治法:滋陰通便。
代表方:增液湯加減。
常用藥:玄參、麥冬、生地、當歸、石斛、沙參。
?。?/span>4)陽(yáng)虛秘
主癥: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難,小便清長(cháng),面色白,四肢不溫,腹中冷痛,或腰膝酸冷,舌淡苔白,脈沉遲。
治法:溫陽(yáng)通便。
代表方:濟川煎加減。
常用藥:肉蓯蓉、牛膝、當歸、升麻、澤瀉、枳殼。
四、常見(jiàn)證候治療加減變化
熱秘津液已傷,可加生地、玄參、麥冬滋陰生津;若肺熱氣逆,咳喘便秘者,加瓜蔞仁、蘇子、黃芩清肺降氣以通便;兼郁怒傷肝,易怒目赤者,加服更衣丸清肝通便;若燥熱不甚,或藥后大便不爽者,可用青麟丸以通腑緩下,以免再秘;若兼痔瘡、便血,可加槐花、地榆清腸止血;若熱勢較盛,痞滿(mǎn)燥實(shí)堅者,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
氣秘,若腹部脹痛甚,加厚樸、柴胡、萊菔子以助理氣之功;便秘腹痛,舌紅苔黃,氣郁化火,加黃芩、梔子、龍膽草清肝瀉火;氣逆嘔吐者,加半夏、陳皮、代赭石降逆止眍;若情志郁結,憂(yōu)郁寡言者,加白芍、柴胡、合歡皮疏肝解郁;跌仆損傷,腹部術(shù)后,便秘不通,屬氣滯血瘀者,加紅花、赤芍、桃仁活血化瘀。
冷秘,若便秘腹痛,可加枳實(shí)、厚樸、木香助瀉下之力;腹部冷痛、手足不溫,加干姜、小茴香增強散寒之功。
氣虛秘,若乏力汗出者,加白術(shù)、黨參補中益氣;排便困難、腹部墜脹者,可合用補中益氣湯升提陽(yáng)氣;氣息低微、懶言少動(dòng)者,加生脈散補肺益氣;肢倦腰酸者,用大補元煎滋補腎氣;脘腹痞滿(mǎn)、舌苔白膩者,加白扁豆、生薏苡仁健脾祛濕;脘脹納少者,加炒麥芽、砂仁和胃消導。
血虛秘,若面白,眩暈甚,加玄參、何首烏、枸杞子養血潤腸;手足心熱、午后潮熱,加知母、胡黃連清虛熱;陰血已復,便仍干燥,可用五仁丸潤滑腸道。
陰虛秘,口干面紅,心煩盜汗者,加芍藥、玉竹助養陰之力;便秘干結如羊屎狀,加火麻仁、柏子仁、瓜蔞仁增潤腸之效;胃陰不足,口干口渴者,用益胃湯;腎陰不足,腰膝酸軟者,用六味地黃丸;陰虧燥結,熱盛傷津者,用增液承氣湯增水行舟。
陽(yáng)虛秘,若老人腹冷便秘,可用半硫丸通陽(yáng)開(kāi)秘;脾陽(yáng)不足,陰寒冷積,用溫脾湯溫通脾陽(yáng)。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