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樓 一、膽紅素的來(lái)源、生成與運輸
?。ㄒ唬┠懠t素的來(lái)源與生成
用14C標記的甘氨酸的示蹤試驗及其他實(shí)驗研究的結果表明,膽紅素的來(lái)源不外以下幾種:①大部分膽紅素是由衰老紅細胞破壞、降解而來(lái),由衰老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輔基血紅素降解而產(chǎn)生的膽紅素的量約占人體膽紅素總量的75%;②小部分膽紅素來(lái)自組織(特別是肝細胞)中非血紅蛋白的血紅素蛋白質(zhì)(如細胞色素P450、細胞色素b5、過(guò)氧化氫酶等)的血紅素輔基的分解;③極小部分膽紅素是由造血過(guò)程中,骨髓內作為造血原料的血紅蛋白或血紅素,在未成為成熟細胞成分之前有少量分解,即無(wú)效造血所產(chǎn)生的膽紅素。
膽紅素的生成過(guò)程包括:①衰老的紅細胞在單核吞噬細胞系統被破壞,首先除去珠蛋白而分離出血紅素;②血紅素在單核吞噬細胞內微粒體的血紅素加氧酶的作用下,將血紅素卟啉環(huán)氧化斷裂,釋放出CO和鐵,并形成膽綠素,血紅素加氧酶存在于肝、脾、骨髓或巨噬細胞等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細胞中,在微粒體內屬混合功能氧化酶,反應需要分子氧參加,并需要NADPH、NADPH-細胞色素P450還原酶共同存在;③膽綠素在膽綠素還原酶催化下生成膽紅素Ⅸa,膽綠素還原酶存在于單核吞噬細胞系統細胞內的可溶性部分,以NADPH為輔酶。
在體內從血紅素形成膽綠素,繼而還原為膽紅素,并進(jìn)一步被結合、排泄,這樣復雜的過(guò)程總共只需1-2min。膽紅素生成過(guò)程如圖10-1所示。
?。ǘ┠懠t素在血液中的運輸
在單核吞噬細胞中生成的膽紅素可進(jìn)入血液循環(huán),在血漿內主要以膽紅素-白蛋白復合體的形式存在和運輸。除白蛋白外,α1-球蛋白也可與膽紅素結合。一般說(shuō)白蛋白與膽紅素的結合是可逆的。當血漿膽紅素濃度正常時(shí),1分子白蛋白通常結合1分子膽紅素,而當血漿膽紅素增多時(shí)則可結合2分子膽紅素。正常成人每100ml血漿中的白蛋白結合膽紅素的能力約為20-25mg,所以正常情況下白蛋白結合膽紅素的潛力很大。由于膽紅素與白蛋白較緊密地結合成復合體,一方面改變了膽紅素的脂溶性,另一方面又限制了它自由通過(guò)各種生物膜的能力,不致有大量游離膽紅素進(jìn)入組織細胞而產(chǎn)生毒性作用。據報道有一部分膽紅素與白蛋白共價(jià)結合,可能是白蛋白分子中賴(lài)氨酸殘基的ε-氨基與膽紅素一個(gè)丙酸基的羧基形成酰胺鍵,在血中停滯時(shí)間長(cháng),稱(chēng)為δ-膽紅素。δ-膽紅素在肝細胞損傷及膽汁郁滯等高結合膽紅素性黃疸時(shí)出現,與重氮試劑呈直接反應,可用離子交換柱層析法檢測。目前認為δ-膽紅素檢測的臨床意義是:①δ-膽紅素與急性黃疸性肝炎的恢復期密切相關(guān),恢復期總膽紅素下降,尤其結合膽紅素明顯降低,而δ-膽紅素的相對百分比卻顯著(zhù)增高,最后達總膽紅素的80%-90%以上,這種表現可作為對急性黃疸性肝炎恢復期觀(guān)察的可靠指征;②嚴重肝功不全病人血清中δ-膽紅素常小于總膽紅素的35%,死前可降至20%以下,患者恢復后δ-膽紅素占總膽紅素的40%-90%。據此δ-膽紅素可作為判斷嚴重肝病預后的指征。
二、肝對膽紅素的攝取、轉化及排泄
當膽紅素隨血液運輸到肝后,由于肝細胞具有極強的攝取膽紅素的能力,故可迅速被肝細胞攝取。肝迅速地選擇性地從血漿攝取膽紅素的能力與下述機制有關(guān)。
⒈位于血竇表面的肝細胞膜上可能有特異的載體蛋白系統,膽紅素等有機陰離子與膜上載體結合后,即從膜的外表面轉移至內表面,然后進(jìn)入胞質(zhì)。當白蛋白-膽紅素復合物通過(guò)肝竇壁時(shí),膽紅素與白蛋白解離,只有膽紅素被肝細胞所攝取。
⒉肝細胞內有兩種色素受體蛋白即Y蛋白和Z蛋白Y蛋白與膽紅素親和力較高,在肝細胞中含量較大,約占肝細胞漿蛋白的5%,是肝細胞內主要的膽紅素載體蛋白;Z蛋白是另一種膽紅素載體蛋白,對長(cháng)鏈脂肪酸具有很強的親和力,可能是肝細胞內脂肪酸載體蛋白。Y蛋白與Z蛋白利用其對膽紅素的高親和力,從細胞膜上接受進(jìn)入胞質(zhì)的膽紅素,并將它運至內質(zhì)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