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鵪菜-------咽喉炎\乳腺炎
- 【黃鵪菜的功效介紹】:



黃鵪菜 (《救荒本草》)
【異名】苦菜藥、三枝香(《廣西藥植名錄》),黃花菜、山芥菜、土芥菜、野芥菜、野芥蘭、芥菜仔,臭頭苦苴(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
【來(lái)源】為菊科植物黃鵪菜的全草或根。
【植物形態(tài)】黃鵪菜一年或二年生草本,高20~80厘米。
須根肥嫩,白色。
莖自基部抽出一至數枝,直立。
基部葉叢生,倒披針形,提琴狀羽裂,頂端裂片大,先端鈍,邊緣有不整齊的波狀齒裂;莖生葉互生,稀少,通常1~2枚,少有3~5枚,葉片狹長(cháng),羽狀深裂。
頭狀花序小而多,排成聚傘狀圓錐花叢;總苞片2層,外層苞片5枚,三角狀或卵形,內層苞片約8枚,披針形;花冠黃色,邊緣為舌狀花,中心為管狀花,瘦果棕紅魚(yú),具棱11~13條,冠毛白色:花期4~5月。
生于路邊荒野。
分布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湖北、廣東、四川、云南等地。
【采集】春、秋采收。
【性味】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甘微苦,涼,無(wú)毒。
【功用主治-黃鵪菜的功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治感冒,咽痛,乳腺炎,結膜炎,瘡癤,尿路感染,白帶,風(fēng)濕關(guān)節炎。
①《廣西藥植名錄》:消腫,止痛。
治感冒。
②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清熱解毒,通結氣,利咽喉。
③《常見(jiàn)混淆中草藥的識別》:抗菌消炎。
治瘡癤,乳腺炎,扁桃體炎,尿路感染,白帶,結膜炎,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炎。
【用法與用量】?jì)确杭鍦?~5錢(qián)(鮮品1~2兩)。
外用:搗敷或搗汁含漱。
【選方】①治咽喉炎癥:鮮黃鶴菜,洗凈,搗汁,加醋適量含漱(治療期間忌吃油膩食物)。
②治乳腺炎:鮮黃鶴菜一至二兩。
水煎酌加酒服,渣搗爛加熱外敷患處。
③治肝硬化腹水:鮮黃鶴菜根四至六錢(qián)。
水煎服。
④治胼胝:鮮黃鶴菜一至二兩。
水酒各半煎服,渣外敷。
⑤治狂犬咬傷:鮮黃鶴菜一至二兩。
絞汁泡開(kāi)水服,渣外敷。
(選方出福建晉江《中草藥手冊》)
牡蠣-------主男子遺精,除風(fēng)熱
【中藥名稱(chēng)】牡蠣(《本經(jīng)》)
【異名】蠣蛤(《本經(jīng)》),古賁(楊孚《異物志》),左顧牡蠣(《補缺肘后方》),牡蛤(《別錄》),蠣房、蠔莆(《本草圖經(jīng)》),蠔殼(《浙江中藥手冊》),海蠣子殼、海蠣子皮(《山東中藥》),左殼(《中藥志》)。
【來(lái)源】為牡蠣科動(dòng)物近江牡蠣、長(cháng)牡蠣或大連灣牡蠣等的貝殼。
【動(dòng)物形態(tài)】①近江牡蠣貝殼2片,堅厚,呈圓形、卵圓形或三角形。
左殼附著(zhù),較大而厚。
右殼(即上殼)略扁平,較左殼(即下殼)小,表面環(huán)生極薄而平直的黃褐色或紫褐色鱗片;1~2年的個(gè)體,鱗片平、薄、脆,有時(shí)呈游離狀;2至數年的個(gè)體,鱗片平坦,有時(shí)在后緣起伏成弱小的水波狀;生長(cháng)多年的個(gè)體,鱗片層層相迭,堅厚如石。
殼面有灰、青、紫、棕等色彩,內面白色,邊緣為灰紫色。
韌帶紫黑色,閉殼肌痕甚大,淡黃色,大多為卵圓形或腎臟形,位于中部背側。
足退化,無(wú)足絲。
生活于江河流人海處。
雜食性,以細小的浮游生物為食。
我國沿海均有分布;廣東、福建、山東沿海,并有養殖。
②長(cháng)牡蠣貝殼大型,堅厚,呈長(cháng)條形,背腹幾乎平行,一般殼長(cháng)比殼高大3倍。
左殼附著(zhù)。
右殼較平如蓋,鱗片環(huán)生,呈波紋狀,排列稀疏,層次甚少.殼面淡紫色、灰白色或黃褐色。
殼內面瓷白色。
閉殼肌痕馬蹄形,棕黃色,位于殼的后部背側。
左殼凹下,鱗片較右殼粗大。
肉質(zhì)部軟,鰓成直條狀,不彎至背后角。
我國沿海都分布。
為河口及內灣養殖的良種。
③大連灣牡蠣貝殼大型,中等厚,前后延長(cháng),殼頂至后部漸擴張近似三角形。
左殼附著(zhù)。
右殼殼表鱗片起伏成水波狀,不如近江牡蠣平伏,放射肋不明顯。
殼面淡黃色;殼內面白色。
閉殼肌痕白色或紫色,位于背后方。
肉質(zhì)部延長(cháng)形,鰓自前方延伸至后方中央,彎曲度小。
分布北方沿海。
各種牡蠣的肉(牡蠣肉)亦供藥用,另詳專(zhuān)條。
【采集】全年可采集。
取得后,去肉、取殼,洗凈、曬干。
【藥材】為不規則的卵圓形、三角形或長(cháng)圓形貝殼,大小不等,通常長(cháng)10~30厘米,寬5~10厘米,厚1~3厘米;外表灰色、淺灰棕色或灰藍色,呈層狀,并有彎曲的粗糙層紋。
殼內面多為乳白色,平滑而有光澤,基部有橫紋,無(wú)光澤,邊緣有波狀層紋。
左殼較右殼厚而大,不平坦,殼外面常有海螺、苔蘚等附著(zhù),表面并常有洞,洞內有小貝殼;右殼薄而小,較平坦。
質(zhì)堅硬,不易破碎,斷面白色,層狀。
氣無(wú),味微咸。
以個(gè)大、整齊、里面光潔者為佳。
主產(chǎn)江蘇、福建、廣東、浙江、河北、遼寧及山東等沿海一帶。
【化學(xué)成分】含80~95%的碳酸鈣、磷酸鈣及硫酸鈣,并含鎂、鋁、硅及氧化鐵等。
另謂大連灣牡蠣的貝殼,含碳酸鈣90%以上,有機質(zhì)約1.72%;尚含少量鎂、鐵、硅酸鹽、硫酸鹽、磷酸鹽和氯化物。
煅燒后碳酸鹽分解,產(chǎn)生氧化鈣等,有機質(zhì)則被破壞。
【炮制】生牡蠣:洗凈、曬干,碾碎用。
煅牡蠣:將洗凈的牡蠣,置無(wú)煙爐火上煅至灰白色,取出放涼,碾碎。
【性味】咸濕,涼。
①《本經(jīng)》:味咸,平。
②《別錄》:微寒,無(wú)毒。
③《本草正》:味微咸微澀,氣平。
【歸經(jīng)】入肝、腎經(jīng)。
①《湯液本草》:入足少陰經(jīng)。
②《本草經(jīng)疏》:入足少陰、厥陰、少陽(yáng)經(jīng)。
【功用主治-牡蠣的功效】斂陰,潛陽(yáng),止汗,澀精,化痰,軟堅。
治驚癇,眩暈,自汗,盜汗,遺精,淋濁,崩漏,帶下,瘰疬,癭瘤。
用于驚悸失眠,眩暈耳鳴,瘰癘痰核,瘕痞塊,自汗盜汗,遺精崩帶,胃痛泛酸。
煅牡蠣收斂固澀。
用于自汗盜汗,遺精崩帶,胃痛吞酸。
(1) 益陰潛陽(yáng):生用治陰虛陽(yáng)亢之潮熱盜汗、頭痛眩暈、煩躁失眠等癥。
(2)軟堅散結:生用治瘰疬、腫塊。
(3)固澀:煅用治多汗、遺精、帶下、崩漏、泄瀉等,常與龍骨配伍。
(4)也可用于胃酸過(guò)多,常配烏賊骨。
①《本經(jīng)》:主傷寒寒熱,溫瘧灑灑,驚恚怒氣,除拘緩鼠瘺,女子帶下赤白。
久服強骨節。
②《別錄》:除留熱在關(guān)節榮衛,虛熱去來(lái)不定,煩滿(mǎn);止汗,心痛氣結,止渴,除老血。
澀大小腸,止大小便,療泄精,喉痹,咳嗽,心脅下痞熱。
③《藥性論》:主治女子崩中。
止盜汗,除風(fēng)熱,止痛。
治溫瘧。
又和杜仲服止盜汗。
病人虛而多熱,加用地黃、小草。
④《本草拾遺》:搗為粉,粉身,主大人小兒盜汗,和麻黃根、蛇床子、干姜為粉,去陰汗。
⑤《海藥本草》:主男子遺精,虛勞乏損,補腎正氣,止盜汗,去煩熱,治傷寒熱痰,能補養安神,治孩子驚癇。
⑥《珍珠囊》:軟痞積。
又治帶下,溫瘧,瘡腫,為軟堅收澀之劑。
⑦《綱目》:化痰軟堅,清熱除濕,止心脾氣痛,痢下,赤白濁,消疝瘕積塊,癭疾結核。
⑧《醫學(xué)衷中參西錄》:止呃逆。
⑨《現代實(shí)用中藥》:為制酸劑,有和胃鎮痛作用,治胃酸過(guò)多,身體虛弱,盜汗及心悸動(dòng)惕、肉瞤等。
對于懷孕婦及小兒鈣質(zhì)缺乏與肺結核等有效。
【用法與用量】?jì)确杭鍦?.3~1兩;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干撒、調敷或作撲粉。
【宜忌】①《本草經(jīng)集注》:貝母為之使;得甘草、牛膝、遠志、蛇床良。
惡麻黃、茱萸、辛夷。
②《本草經(jīng)疏》:凡病虛而多熱者宜用,虛而有寒者忌之,腎虛無(wú)火,精寒自出者非宜。
【選方】①治眩暈:牡蠣六錢(qián),龍骨六錢(qián),菊花三錢(qián),枸杞子四錢(qián),何首烏四錢(qián)。
水煎服。
(《山東中草藥手冊》) ②治百合病,渴不瘥者:栝蔞根、牡蠣(熬),等分。
為細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
(《金匱要略》栝蔞牡蠣散) ③治一切渴:大牡蠣不計多少,黃泥裹煅通赤,放冷為末,用活鯽魚(yú)煎湯調下一錢(qián)匕,小兒服半錢(qián)匕。
(《經(jīng)驗方》) ④治小便數多:牡蠣五兩(燒灰),童便三升。
煎至二升,分三服。
(《乾坤生意》) ⑤治小便淋閟,服血藥不效者:牡蠣、黃柏(炒),等分。
為末,每服一錢(qián),小茴香湯下取效。
(傅滋《醫學(xué)集成》) ⑥治崩中漏下赤白不止,氣虛竭:牡蠣、鱉甲各三兩。
上二味,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三。
(《千金方》) ⑦治諸虛不足及新病暴虛,津液不固,體常自汗,夜臥即甚,久而不止,羸瘠枯瘦,心忪驚惕,短氣煩倦:麻黃根(洗)、黃芪、牡蠣(米泔浸,燒赤)各一兩。
共為粗末,每服三錢(qián),水一盞半,小麥百余粒,同煎至八分,去滓熱服,日二,不拘時(shí)候。
(《局方》) ⑧治臥即盜汗,風(fēng)虛頭痛:牡蠣、白術(shù)、防風(fēng)各三兩。
治下篩,酒服方寸匕,日二。
(《千金方》牡蠣散) ⑨治盜汗及陰汗:牡蠣研細粉,有汗處撲之。
(《經(jīng)驗方》) ⑩治溫病下后,大便溏甚,周十二時(shí)三、四行,脈仍數者:生牡蠣二兩。
研細,水八杯,煎服三杯,分溫三服。
(《溫病條辨》一甲煎) ⑾治一切瘰疬:㈠牡蠣(煅)四兩,玄參三兩。
搗羅為末,以面糊丸如桐子大,早晚食后、臨臥各服三十丸,酒下。
(《經(jīng)驗方》)㈡牡蠣粉五錢(qián),和雞膽汁為膏貼之。
(《脈因證治》) ⑿治胃酸過(guò)多:牡蠣、海螵蛸各五錢(qián),浙貝母四錢(qián)。
共研細粉,每服三錢(qián),每日三次。
(《山東中草藥手冊》) ⒀治大病瘥后,小勞便鼻衄:左牡蠣十分,石膏五分。
搗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四次。
亦可蜜丸如梧子大服之。
(《補缺肘后方》) ⒁治金瘡出血:牡蠣粉敷之。
(《肘后方》) ⒂心脾氣痛,有痰。
用牡蠣煅成粉,酒送服二錢(qián)。
⒃瘧疾寒熱。
用牡蠣粉、杜仲,等分為末,加蜜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
⒄氣虛盜汗。
用牡蠣粉、杜仲,等分為末。
每服一匙,酒送下。
⒅產(chǎn)后盜汗。
用牡蠣粉、麥麩(炒黃)等分。
每服一錢(qián),豬肉湯調下。
⒆消渴飲水。
用黃泥封固牡蠣,煅赤,研為末。
每服一錢(qián),活鯽魚(yú)煎湯調下。
⒇百合變渴(由傷寒轉成百合病,如寒無(wú)寒,如熱無(wú)熱,欲臥不臥,欲行不行,欲食不食,口苦,小便赤我,一般服藥則有吐瀉,變成渴疾,久治不愈)。
用牡蠣(熬)二兩、栝樓根二兩,共研為末。
每服一匙,米湯調下。
一天服三次。
(21)病后常流鼻血。
用牡蠣十分、石膏五分,共研為末。
每服一匙,酒關(guān)下。
亦可加蜜作丸子吃,一天三次。
(22)小便淋閉(服治血藥無(wú)效者)。
用牡蠣粉、黃蘗(炒),等分為末。
每服一錢(qián),小茄香湯送下。
(23)小便數多。
用牡蠣五兩,加小便三升,煎成二程式,分三次服。
極效。
(24)夢(mèng)遺便溏。
用牡蠣粉。
加醋、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
一天服二次。
(25)陰囊水腫用牡蠣煅粉二兩、干姜(炮)一兩,共研為末,冷水調糊敷上。
不久,囊熱如火。
藥干即換,至小便通暢末,冷水調糊敷上。
不久,囊熱如火。
藥干即換,至小便通暢為愈。
又方:改冷水調糊為蔥汁,白面同調。
不兒不用干姜。
(26)月經(jīng)不止。
用牡蠣煅過(guò)研細。
加米醋揉成團,再煅再研,加米醋調艾葉末熬膏,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四、五十丸,醋湯送下。
(27)刀傷出血。
用牡蠣粉敷涂。
(28)癰腫初起。
用牡蠣粉末調水涂搽。
藥干即換。
(29)瘰疬。
用牡蠣煅過(guò),研為末。
取四兩,加玄參末三兩,和面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十丸,酒送下。
一天服三次,服盡除根。
又方:瘰頭疬不知已破未破,用牡蠣四兩,甘草一兩為末。
每服一錢(qián),飯后服,茶湯調下。
其效極驗。
【臨床應用】治療肺結核盜汗取牡蠣5錢(qián),加水500毫升,煎至20.0毫升為1天量,早晚分服(可加糖調味),連服數天;汗止后再服2~3天,以鞏固療效。
如服數劑后療效不明顯,可根據辨證施治原則,隨癥加減。
共治10例,一般服藥2~3劑后盜汗消失;3例初期療效不顯,其中兩例經(jīng)加龍骨、酸棗仁服數劑后亦收到較好效果。
治程中未見(jiàn)不良副作用。
【貯藏】置干燥處。
相關(guān)人群
1. 病虛而多熱者宜用。
2. 虛而有寒者忌之。
食物相克
牡蠣惡麻黃、吳茱萸、辛夷。
制作指導
1. 收斂固澀宜煅用,余均生用。
2. 肝陰不足,肝陽(yáng)上亢,頭暈脹痛,目眩耳鳴,煩熱面赤,或漸覺(jué)肢體不利者,可與代赭石、生龜甲、白芍、懷牛膝等配伍,以平肝滋陰。
3. 陰虛火旺者,可與玄參、麥冬、黃連等同用。
4. 肝腎陰虧,肝火灼津為痰,痰火凝聚而成瘰疬癭瘤者,可與玄參、貝母相合。
5. 自汗、盜汗者,可與黃芪、麻黃根、浮小麥配伍。
食療作用
牡蠣味咸、澀,性微寒;歸肝、心、腎經(jīng);質(zhì)重鎮降,可散可收;
具有平肝潛陽(yáng),鎮驚安神,軟堅散結,收斂固澀的功效;
主治眩暈耳鳴,手足振顫,心悸失眠,煩躁不安,驚癇癲狂,瘰疬癭瘤,乳房結塊,自汗盜汗,遺精尿頻,崩漏帶下,吞酸胃痛,濕疹瘡瘍。
其他相關(guān)
《綱目》云:“蛤蚌之屬,皆有胎生、卵生,獨此化生,純雌無(wú)雄,故得牡名。曰蠣曰?,言其粗大也?!贝四斯湃艘軘喽?。
特性
雌雄同體,存在兩種生殖功能,會(huì )因時(shí)間不同改變自己的性別。
遠志--------主夢(mèng)邪\祛痰開(kāi)竅
【中文名】遠志(《本經(jīng)》))
【類(lèi) 別】根類(lèi)
【異名】葽繞、蕀蒬(《爾雅》),棘菀(《本經(jīng)》),苦遠志(《滇南本草》)。
【來(lái)源】為遠志科植物細葉遠志的根。
【植物形態(tài)】細葉遠志,又名:山茶葉、光棍茶、小雞棵、線(xiàn)茶、山胡麻、米兒茶、燕子草、草遠志、十二月花。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
根圓柱形。
莖叢生,徑約1毫米,上部綠色。
葉互生,線(xiàn)形或狹線(xiàn)形,長(cháng)0.8~4厘米,寬0.5~1毫米,先端漸尖,基部漸狹,全緣,中脈明顯,無(wú)毛或稍被柔毛;無(wú)柄或近無(wú)柄。
總狀花序偏側狀,長(cháng)5~12厘米;花淡藍色;萼5片,3片較小,線(xiàn)狀披針形,兩側2片花瓣狀,長(cháng)圓狀倒卵形;稍彎斜;花瓣2,基部合生,兩側瓣為歪倒卵形,中央花瓣較大,呈龍骨狀,頂端著(zhù)生流蘇狀的附屬物;雄蕊8,花絲基部愈合呈鞘狀;雌蕊1,子房倒卵形,扁平,2室,花柱彎曲,柱頭2裂。
蒴果扁平,圓狀倒心形,長(cháng)、寬4~5毫米,綠色,光滑,邊緣狹翅狀,基部有宿存的花萼,種子卵形,微扁,棕黑色,密被白色絨毛。
花期5~7月。
果期6~8月。
生向陽(yáng)山坡或路旁。

分布東北、華北、西北及山東、安徽、江西、江蘇等地。
本植物的苗(小草)亦供藥用,另詳專(zhuān)條。
【采集】春季出苗前或秋季地上部分枯萎后挖取根部,除去殘基及泥土,陰干或曬干。
趁新鮮時(shí),選擇較粗的根用木棒摟松或用手搓揉。
抽去木心,即為遠志筒;較細的根用棒捶裂,除去木心,稱(chēng)遠志肉;最細小的根不去木心,名遠志棍。

【藥材】①遠志筒呈筒狀,中空,拘攣不直,長(cháng)3~12厘米,直徑0.3~1厘米。
表面灰色,或灰黃色。
全體有密而深陷的橫皺紋,有些有細縱紋及細小的疙瘩狀根痕。
質(zhì)脆易斷,斷面黃白色、較平坦,微有青草氣,味苦微辛,有刺喉感。
②遠志肉多已破碎。
肉薄,橫皺紋較少。
③遠志棍又名:遠志梗、遠志骨。
細小,中間有較硬的淡黃色木心。
主產(chǎn)山西、陜西、河北、河南。
此外山東、內蒙古、安徽、湖北、吉林、遼寧等地亦產(chǎn)。

此外,尚有一種寬葉遠志的根,也作遠志使用,習稱(chēng)土遠志,《滇南本草》稱(chēng)之為甜遠志,參見(jiàn)甜遠志條。
【化學(xué)成分】根含皂甙,水解后可分得兩種皂甙元結晶,遠志皂甙元A和遠志皂甙元B。
近又從本植物和同屬美遠志的根中分離出一種皂甙細葉遠志素,即2β,27-二羥基-23-羧基齊墩果酸的3-β-葡萄糖甙。
另含遠志醇、N-乙酰氨基葡萄糖、生物堿細葉遠志定堿、脂肪油、樹(shù)脂等。
【藥理作用】①法痰作用遠志含植物皂甙,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輕度惡心,因而反射地增加支氣管的分泌而有祛痰作用。
提取物給狗口服,可促進(jìn)氣管分泌,作用強度為:美遠志>桔梗>遠志,如用酚紅排泄法則為:美遠志>遠志>桔梗。
但麻醉犬口服遠志煎劑1克/公斤,并不能增加氣管粘液的分泌,可能因動(dòng)物處于麻醉狀態(tài)所致。
②對子宮作用我國西北之遠志煎劑對離體豚鼠、家兔、貓、犬之未孕及已孕子宮均有興奮作用,靜脈注射6.6%煎劑3~6毫升(體重16.5公斤)對孕狗在位子宮也有明顯的興奮作用。
③溶血作用遠志和桔梗相似,含有皂甙,亦有溶解紅細胞的作用,溶血作用強度為:遠志>美遠志>桔梗,遠志肉(皮部)比遠志木的溶血作用強
【炮制】遠志:揀去雜質(zhì),切段,篩去灰屑。
炙遠志:先取甘草煎湯,去甘草,加入揀去木心的遠志,文火煮至甘草水吸盡,取出,曬干。
(每遠志100斤用甘草6斤4兩)蜜遠志:以煉蜂蜜加入適量開(kāi)水和勻,拌入炙遠志,稍悶,微炒至不粘手為度,取出放涼。
(每100斤炙遠志,用煉蜂蜜20斤) ①《雷公炮炙論》:凡使遠志,先須去心,若不去心,服之令人悶。
去心了,用熟甘草湯浸一宿,漉出,曝干用之。
②《得配本草》:(遠志)米泔水浸,槌碎,去心用。

【性味】苦辛,溫。
①《本經(jīng)》:味苦,溫。
②《別錄》:無(wú)毒。
③《本草經(jīng)疏》:苦微辛,溫。
④《醫學(xué)衷中參西錄》:味酸微辛,性平。
【歸經(jīng)】入心、腎經(jīng)。
①王好古:腎經(jīng)氣分。
②《滇南本草》:入心、肝、脾三經(jīng)。
【功用主治-遠志的功效】安神益智,祛痰,解郁。
治驚悸,健忘,夢(mèng)遺,失眠,咳嗽多痰,癰疽瘡腫。
(1)祛痰開(kāi)竅:用于痰阻心竅之神昏痰盛及精神失常,可配菖蒲、郁金。
(2)交通心腎:用于心腎不交之失眠,常配茯苓、酸棗仁。
①《本經(jīng)》:主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志倍力。
②《本草經(jīng)集注》:殺天雄、附子毒。
③《別錄》:定心氣,止驚悸,益精,去心下膈氣、皮膚中熱、面目黃。
④《藥性論》:治心神健春,堅壯陽(yáng)道。
主夢(mèng)邪。
⑤《日華子本草》:主膈氣驚魘,長(cháng)肌肉,助筋骨,婦人血噤失音,小兒客忤。
⑥王好古:治腎積奔豚。
⑦《綱目》:治一切癰疽。
⑧《滇南本草》:養心血,鎮驚,寧心,散痰涎。
療五癇角弓反張,驚搐,口吐痰涎,手足戰搖,不省人事,縮小便,治赤白濁,膏淋,滑精不禁。
⑨《本草再新》:行氣散郁,并善豁痰。
【用法與用量】?jì)确杭鍦?~3錢(qián);浸酒或入丸、散。
【宜忌】心腎有火,陰虛陽(yáng)亢者忌服。
①《本草經(jīng)集注》:得茯苓、冬葵子、龍骨良。

畏真珠、藜蘆、蜚蠊、齊蛤。
②《藥性論》:畏蠐螬。
【選方】①心氣不足,五臟不足,甚者憂(yōu)愁悲傷不樂(lè ),忽忽喜忘,朝瘥暮劇,暮瘥朝發(fā),發(fā)則狂眩:菖蒲、遠志(去心)、茯苓各二分,人參三兩。
上四味,搗下篩,服方寸匕,后食,日三,蜜和丸如梧桐子,服六、七丸,日五,亦得。
(《古今錄驗》定志小丸) ②治神經(jīng)衰弱,健忘心悸,多夢(mèng)失眠:遠志(研粉),每服一錢(qián),每日二次,米湯沖服。
(《陜西中草藥》) ③治久心痛:遠志(去心)、菖蒲(細切)各一兩。
上二味,粗搗篩,每服三錢(qián)匕,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不拘時(shí)溫服。
(《圣濟總錄》遠志湯) ④治癰疽、發(fā)背、癤毒,惡候浸大,不問(wèn)虛實(shí)寒熱:遠志(湯洗去泥,捶去心)為末,酒一盞,調末三錢(qián),遲頃,澄清飲之,以滓敷病處。
(《三因方》遠志酒) ⑤治喉痹作痛:遠志肉為末,吹之,涎出為度。
(《仁齋直指方》) ⑥治腦風(fēng)頭痛不可忍:遠志(去心),搗羅為細散,每用半字,先含水滿(mǎn)口,即搐藥入鼻中,仍揉痛處。
(《圣濟總錄》遠志散) ⑦治氣郁成鼓賬,諸藥不效者:遠志肉四兩(麩拌炒)。
每日取五錢(qián),加生姜三片煎服。
(《本草匯言》) ⑧治小便赤濁:遠志半斤(甘草水煮,去心),茯神(去木),益智仁各二兩。
上為細末,酒煮面糊為丸,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臨臥棗湯送下。
(《朱氏集驗醫方》遠志丸) ⑨治吹乳:遠志酒煎服,滓敷患處。
(《袖珍方》) ⑩善忘癥。
取遠志為末,沖服。
⑾胸痹心痛(逆氣膈中,飲食不下)。
用遠志、桂心、干姜、細辛、蜀椒(炒)各三兩,附子二分(炮),一起搗細,加蜜和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三丸,米汁送下。
一天服三次。
如不見(jiàn)效,可稍增加藥量。
忌食豬肉、冷水、生蔥菜。
此方名小草丸。
⑿喉痹作痛。
用遠志肉為末,吹撲痛處,以涎出為度。
⒀腦風(fēng)頭痛。
把遠志末吸入鼻中。
⒁吹乳腫痛。
用遠志焙干研細,酒沖服二錢(qián)。
藥渣敷患處。
⒂各種癰疽。
用遠志放入淘米水中浸洗過(guò),捶去心,研細。
每服三錢(qián),以溫酒一杯調澄。
清汁飲下,藥渣敷患處。
⒃小便赤濁。
用遠志(甘草水煮過(guò))半斤,茯神、益智仁各二兩,共研為末,加酒、糊做成丸子,如梧子大。
每服五十丸,空心服,棗湯送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