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晉卦》(離上坤下)的注解
(帛書(shū):?)
卦符:
-----
-- --
-----
-- --
-- --
-- --
上接《豫卦》。本卦為坤陰八卦中的第五階段。晉的原意“為太陽(yáng)往下走,太陽(yáng)落到地平線(xiàn)下方了”。故日落地下,日在地下降落為“晉”。作者借本卦闡述前進(jìn),上進(jìn)之道。
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帛書(shū):?康候用■馬蕃庶晝日三■)
晉——本人認為:本義為“日落地下,日在地下降落”。這里為”上進(jìn)”。 詳見(jiàn)本卦說(shuō)文解字。
康——安定。 詳見(jiàn)本卦說(shuō)文解字。
侯——士大夫、公侯。 詳見(jiàn)2.5《豫卦》。
用——采用,施用。 詳見(jiàn)8.4《謙卦》。
錫——與,賜,賞賜。 詳見(jiàn)本卦說(shuō)文解字。
馬——家畜“馬”。 詳見(jiàn)1.4《大畜卦》。
蕃——本義“草盛茂”。這里指“眾多”。 詳見(jiàn)本卦說(shuō)文解字。
庶(shù)——百姓。 詳見(jiàn)本卦說(shuō)文解字。
晝——白天。 詳見(jiàn)本卦說(shuō)文解字。
日——天。 詳見(jiàn)6.6《蠱卦》。
三——指“多次”。 詳見(jiàn)1.3《需卦》。
接——接見(jiàn)。 詳見(jiàn)本卦說(shuō)文解字。
上進(jìn),安定公侯應施用賞識的方法,賜給車(chē)馬及眾多百姓,并且在一天之內多次接見(jiàn)他們,以表示對他們的重視。
初六晉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wú)咎。
(帛書(shū):初六?如浚如貞吉悔亡復浴無(wú)咎)
晉——前進(jìn),上進(jìn)。 詳見(jiàn)本卦說(shuō)文解字。
如——若,同。 詳見(jiàn)1.2《小畜卦》。
摧——挫折,抑制。 詳見(jiàn)本卦說(shuō)文解字。
如——語(yǔ)助辭。 詳見(jiàn)1.2《小畜卦》。
貞吉——預計“利,善,福。吉利;吉祥”。 詳見(jiàn)1.3《需卦》。
罔——智慧。 詳見(jiàn)1.5《大壯卦》。
孚——誠信。 詳見(jiàn)5.6《中孚卦》。
?!獙捲?。 詳見(jiàn)6.6《蠱卦》。
無(wú)咎——沒(méi)有“災禍,禍害”。 詳見(jiàn)5.7《節卦》。
前進(jìn)中遇到障礙或挫折,預計是吉祥的。這時(shí),需要智慧、誠信和適度,就沒(méi)有禍害。
六二晉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
(帛書(shū):六二?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
晉——上進(jìn)。 詳見(jiàn)本卦說(shuō)文解字。
如——若,同。 詳見(jiàn)1.2《小畜卦》。
愁——悲,憂(yōu),慮。 詳見(jiàn)本卦說(shuō)文解字。
如——語(yǔ)助辭。 詳見(jiàn)1.2《小畜卦》。
貞吉——預計“利,善,福。吉利;吉祥”。 詳見(jiàn)1.3《需卦》。
受——獲得。 詳見(jiàn)4.8《既濟卦》。
茲(zī)——多。 詳見(jiàn)本卦說(shuō)文解字。
介——大。介福:大福;洪福。 詳見(jiàn)2.5《豫卦》。
?!l?,福分。 詳見(jiàn)1.8《泰卦》。
于——從;自。 詳見(jiàn)1.3《需卦》。
其——他的。 詳見(jiàn)1.2《小畜卦》。
王——中國古代對祖父母的尊稱(chēng)。 詳見(jiàn)4.7《家人卦》。
母——母親。 詳見(jiàn)6.6《蠱卦》。
王母——父的母親為王母,即祖母。
前進(jìn)中懷著(zhù)愁慮,預計是吉祥的。而且會(huì )獲得又多又大的恩惠和福澤。這些是來(lái)自在上的祖母所賜給的。
六三眾允悔亡。
(帛書(shū):六三眾允悔亡)
眾——眾人。 詳見(jiàn)本卦說(shuō)文解字。
允——信任,允許。 詳見(jiàn)6.7《升卦》。
悔亡——“懊悔、遺憾、憾恨”消失。 詳見(jiàn)5.7《節卦》。
前進(jìn)中得到了眾人的信任和贊同,悔恨自然會(huì )消失。
九四晉如鼫鼠貞厲。
(帛書(shū):九四?如炙鼠貞厲)
晉——上升。前進(jìn)。 詳見(jiàn)本卦說(shuō)文解字。
如——若,同。 詳見(jiàn)1.2《小畜卦》。
鼫(shí)——鼫鼠,似鼠一樣大。 詳見(jiàn)本卦說(shuō)文解字。
鼠(shǔ)——老鼠。 詳見(jiàn)本卦說(shuō)文解字。
貞厲——預計有危險。 詳見(jiàn)8.5《遯卦》。
前進(jìn)中像那既貪婪又怕人,而且沒(méi)有專(zhuān)長(cháng)的梧鼠一樣,預計就有危險。
六五悔亡失得勿恤往吉無(wú)不利。
(帛書(shū):六五悔亡矢得勿血往吉無(wú)不利)
悔亡——“懊悔、遺憾、憾恨”消失。 詳見(jiàn)5.7《節卦》。
失——失去。 詳見(jiàn)2.3《比卦》。
得——得到。 詳見(jiàn)8.2《旅卦》。
勿——不要,別。 詳見(jiàn)6.7《升卦》。
恤——憂(yōu)慮。 詳見(jiàn)1.7《夬卦》。
悔亡,失得勿恤——失得勿恤,悔亡。
往——前往,前進(jìn)。 詳見(jiàn)1.4《大畜卦》。
吉——利,善,福。吉利;吉祥。 詳見(jiàn)8.8《咸卦》。
無(wú)不利——沒(méi)有什么不順利。 詳見(jiàn)1.6《大有卦》。
前進(jìn)過(guò)程中,不要患得患失,悔恨自然會(huì )消失。這樣,前往會(huì )吉祥的,且沒(méi)有什么不順利的。
上九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右無(wú)咎貞吝。
(帛書(shū):尚九?其角唯用伐邑厲吉無(wú)咎貞閵)
晉——上進(jìn)。 詳見(jiàn)本卦說(shuō)文解字。
其——語(yǔ)辭。 詳見(jiàn)1.2《小畜卦》。
角——動(dòng)物頭上的角。引申為“最高點(diǎn)”。 詳見(jiàn)6.2《姤卦》。
維——文言助詞,用于句首或句中。 詳見(jiàn)本卦說(shuō)文解字。
用——施用。 詳見(jiàn)8.4《謙卦》。
伐——征討,討伐。這里為“攻打”。 詳見(jiàn)7.8《未濟卦》。
邑——城市,城池。 詳見(jiàn)6.7《升卦》。
厲——危險。 詳見(jiàn)8.5《遯卦》。
右——同“佑”。保佑,幫助。 詳見(jiàn)本卦說(shuō)文解字。
無(wú)咎——沒(méi)有“災禍,禍害”。 詳見(jiàn)5.7《節卦》。
貞吝——預計有“損失、損傷”。 詳見(jiàn)1.8《泰卦》。
上進(jìn)中達到了頂點(diǎn)時(shí),表明實(shí)力已經(jīng)積蓄得很大了。這時(shí),可用于攻打城池,建立新的江山。這樣做雖有危險,但是順應時(shí)勢,會(huì )得到天佑而沒(méi)有禍害。不過(guò)預計會(huì )有損失(或損傷)。
下接《萃卦》。
說(shuō)文解字:
卦辭中:晉(jìn):
一、晉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晉的含義:
*[漢典]:本義:上進(jìn)。會(huì )意。小篆(zhuàn)字形,從日。指追著(zhù)太陽(yáng)一直前進(jìn)。
*[漢典]:進(jìn)。[說(shuō)文]晉,進(jìn)也。日出,萬(wàn)物進(jìn)。[易.序卦]晉者,進(jìn)也。[周禮.田仆]王提馬而走諸侯晉。[易.晉卦]晉,進(jìn)也。[疏]以今釋古,古之晉字,即以進(jìn)長(cháng)為義。[又]明出地上進(jìn)。班固[幽通賦]盍(hé)孟晉以迨(dài)群兮。(盍:為什么不;孟,勉力;迨,趕上;群:大家)。又如:晉謁(晉見(jiàn);謁見(jiàn));晉接(進(jìn)見(jiàn);接見(jiàn));晉食(進(jìn)獻食品)。
*[漢典]:低,俯。[尚書(shū)大傳]見(jiàn)梓(zǐ)晉然實(shí)而俯。又如:晉然(低垂的樣子;俯下的樣子)。
*[漢典]:晉升。提高地位、級別或榮譽(yù)。[清史稿.桂中行傳]以功晉知府。[陳玉成]晉封英王。又如:晉封(晉升加封);晉秩(晉升官職或等級);晉階(升級);晉號(—hào晉升其稱(chēng)號)。
*[漢典]:授予,尤指在公共典禮中授予(如學(xué)位或貴族稱(chēng)號)。如:晉授。
*[漢典]:晉見(jiàn),正式地會(huì )見(jiàn),拜訪(fǎng)。如:晉謁。
*[漢典]:周代諸侯國名。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叔虞子燮(xiè)父改國號為晉,春秋時(shí)居有今山西省大部與河北省西南地區,地跨黃河兩岸。后被其大夫韓、趙、魏所分而亡。[呂氏春秋.慎行論]子夏之晉。[]晉師三豕過(guò)河。[]晉師己亥涉河。[左傳.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晉于是始墨。(晉國從此以黑衣為喪服。墨,活用為動(dòng)詞,意動(dòng)用法)。又如:晉用楚材(謂一國聘用別國的人才);晉邦(指春秋時(shí)代的晉國);晉陽(yáng)之甲(喻稱(chēng)地方官吏不滿(mǎn)朝廷而舉兵向內為興“晉陽(yáng)之甲”);晉棘(指春秋晉國垂棘之地所產(chǎn)的美玉)。
*[漢典]:朝代名。司馬炎代魏稱(chēng)帝,國號晉,都洛陽(yáng),史稱(chēng)西晉(公元265—316年),共四帝,為前趙所滅。晉.陶淵明[桃花源記](méi)晉太原中。[]無(wú)論魏晉。唐.柳宗元[柳河東集]魏晉氏以下。宋.周敦頤[愛(ài)蓮說(shuō)]晉陶淵明獨愛(ài)菊。司馬睿即位建康,保有江南之地,史稱(chēng)東晉(公元317—420年),共十一帝,為劉裕所取代。五代時(shí),石敬瑭(táng)滅后唐稱(chēng)帝,國號晉,都洛陽(yáng),史稱(chēng)后晉(公元936—946年)。宋.歐陽(yáng)修[新五代史.伶官傳]背晉以歸染。又如:晉年(喻指懷念故朝之思);晉帖(指晉人的書(shū)跡或其摹本、刻帖);晉京(晉朝的京城。指洛陽(yáng))。
*[漢典]:山西省的簡(jiǎn)稱(chēng)。如:晉劇。
*[漢典]:水名。源出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懸甕山,分北、中、南三渠,東流入汾河。
*[康熙字典]:[說(shuō)文]作?(jìn),進(jìn)也,日出萬(wàn)物進(jìn)也。[類(lèi)篇]隸省作晉。[易.晉卦]晉,進(jìn)也。[疏]以今釋古,古之晉字,即以進(jìn)長(cháng)為義。[又]明出地上進(jìn)。
*[康熙字典]:[周禮.春官.典瑞]王晉大圭。[疏]晉,插也。
*[康熙字典]:[周禮.夏官.田仆]凡田,王提馬而走,諸侯晉大夫馳。[注]晉,猶抑也。
*[康熙字典]:[周禮.地官.鼓人]以晉鼓鼓金奏。[注]晉鼓長(cháng)六尺六寸。
*[康熙字典]:[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凡為殳,去一以為晉圍。[注]鄭司農云:晉謂矛戟(jǐ)下銅鐏(zūn)也。[釋文]晉如字。
*[康熙字典]:國名。[詩(shī).唐風(fēng)譜]成王封母弟叔虞于堯之故墟,曰唐侯。南有晉水,至子燮(xiè)改為晉侯。
*[康熙字典]:姓。[廣韻]本自唐叔虞之后,以晉為氏,魏有晉鄙。
*[康熙字典]:音箭。水名。
*[康熙字典]:[周禮.冬官考工記.廬人]晉圍。[釋文]又音箭。
*[康熙字典]:[陸云.登臺賦]長(cháng)發(fā)其祥,天鑒在晉。肅有命而龍飛兮,跚(shān)重斯而肇(zhào)建。
*[本人認為]:“晉”從字形上可看出,兩支箭向下飛,即太陽(yáng)往下走,太陽(yáng)落到地平線(xiàn)下方了,故日落地下,在地下降為晉。
三、晉字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2.6《晉卦》:晉(上進(jìn))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晉(前進(jìn),上進(jìn))如摧如貞吉罔孚裕無(wú)咎。晉(上進(jìn))如愁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晉(上進(jìn))如鼫鼠貞厲。晉(上進(jìn))其角維用伐邑厲右無(wú)咎貞吝。
卦辭中:康(kāng):
一、康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康的含義:
*[漢典]:本義:谷皮;米糠。會(huì )意??禐榉^的本字。從禾,康聲。[說(shuō)文]康,谷皮也。字亦作穅。[莊子.逍遙游]塵垢粃穅。[漢書(shū).陳平傳]亦食穅何核耳。[莊子.天運]播康迷目。
*[漢典]:五路通達的大路,泛指大路。[晏子春秋.內篇諫上]公驅及之康內。[列子.仲尼]微服游于康衢。
*[漢典]:安樂(lè ),安定。[禮記.樂(lè )記](méi)民康樂(lè )。[周頌]迄用康年。[詩(shī).唐風(fēng).蟋蟀]無(wú)己大康,職思其居。[漢書(shū).宣帝紀]上下和洽,海內康平。[楚辭.離騷]日康娛以自忘兮。又如:康樂(lè )(安樂(lè ));康阜(安和富足);康娛(歡娛安樂(lè ));康福(安樂(lè ),富裕)。
*[漢典]:健康。[玉臺新詠.古詩(shī)為焦仲卿妻作]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又如:康?。ò部祻娊。?;康勝(康健安泰);康寧(健康平安)。
*[漢典]:太平;安寧。[晉書(shū)]海、沂之康,實(shí)賴(lài)王祥,邦國不空,別駕之功。又如:康時(shí)(太平盛世);康乂(yì)(安治,太平無(wú)事。乂:治理);康適(安適,安舒);康日(謂太平歲月)。
*[漢典]:豐足;富裕。[世說(shuō)新語(yǔ).周臣臣]迄用康年。又如:康年(豐年)。
*[漢典]:四通八達的;四面八方的。[史記.孟子荀卿列傳]為開(kāi)第康莊之路。[世產(chǎn)新語(yǔ).小甫賓]酌彼大康。又如:康衢(通向四面八方的寬闊大路);康功(平整道路之事);康莊;康逵(康莊大道);康途(康衢,猶坦途,大道。指生死之道);康爵(一說(shuō)大的酒杯)。
*[漢典]:空。[詩(shī).小雅.賓之初筵]酌彼康爵,以奏爾時(shí)。[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斡(wò)棄周鼎兮寶康瓠(hù)。又如:康瓠(hù)(空酒器,比喻腹中空空的庸才)。
*[漢典]:褒揚;贊美[禮記](méi)康周公,故以賜魯也。
*[漢典]:使安定。[荀子.王制]文王康之。又如:康護(安定維護);康?。ㄊ拱捕ㄅd盛)。
*[漢典]:安撫。如:康救(安撫拯救);康惠(安撫惠愛(ài));康濟(安撫救濟)。
*[漢典]:姓。
*[康熙字典]:[爾雅.釋詁]樂(lè )也。[詩(shī).唐風(fēng)]無(wú)巳大康。又[周頌]迄用康年。
*[康熙字典]:[爾雅.釋詁]康,安也。[書(shū).益稷]庶事康哉。又[洪范]五福,三曰康寧。
*[康熙字典]:[爾雅.釋宮]五達謂之康,六達謂之莊。[疏]孫炎曰:康,樂(lè )也,交會(huì )樂(lè )道也。[釋名]五達曰康???,昌也,昌盛也,車(chē)步并列並用之,言充盛也。[列子.仲尼篇]堯遊于康衢。[史記.騶(zōu)衍傳]為列第康莊之衢。
*[康熙字典]:[易.晉卦]康侯用錫馬蕃庶。[注]康,美之名也。又[禮.祭統]康周公。[注]康,猶褒大也。
*[康熙字典]:[謚(shì)法]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lè )曰康,令民安樂(lè )曰康。
*[康熙字典]:國名。[書(shū).康誥疏]命康叔之誥。管蔡郕(chéng)霍皆國名,則康亦國名,在圻(qí)內。又[前漢.西域傳]安息國王治番兜(dōu)城,北與康居接。
*[康熙字典]:州名。[唐書(shū).地理志]康州,析端州之端溪置。
*[康熙字典]:姓。[廣韻]為康叔之后。
*[康熙字典]:[爾雅.釋器]康瓠(hù)謂之甈(qì)。[注]瓠,壺也。[賈誼.吊屈原賦]寶康瓠。
*[康熙字典]:與穅(kāng)通。[說(shuō)文]穅或省作康。
*[康熙字典]:與漮(kāng)通。[爾雅.釋詁]漮,虛也。[詩(shī).小雅]酌彼康爵。[箋]康,空也。漮康音義同。
*[康熙字典]:音抗。[禮.明堂位]崇坫(diàn)康圭。[注]康讀為亢。[疏]亢,舉也。
三、康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2.6《晉卦》:晉康(安定)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
卦辭中:錫(xī):
一、錫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錫的含義:
*[漢典]:化學(xué)名詞。一種略帶藍色的白色光澤的低熔點(diǎn)金屬元素,在化合物內是二價(jià)或四價(jià),不會(huì )被空氣氧化,主要以二氧化物(錫石)和各種硫化物(例如硫錫石)的形式存在——元素符號Sn。[史記.貨殖列傳]金錫連丹。又如:錫古子(形如鼓的有蓋錫鍋)。
*[漢典]:通“緆(xī)”。細麻布。[儀禮.大射儀]用錫若絺。[史記.司馬相如傳]于是鄭女曼姬,被阿錫。又如:錫衣(細布所制的衣服);錫衰(由平滑的細麻所制成的衣服)。
*[漢典]:和尚所用錫杖的簡(jiǎn)稱(chēng)。如:錫杖。
*[漢典]:通“賜”。給予;賜給。[詩(shī).商頌.烈祖]申錫無(wú)疆,及爾斯所。[莊子.列御寇]人有見(jiàn)宋王者,錫車(chē)十乘。[左傳.隱公元年]詩(shī)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lèi)。[宛如約]老親母若肯見(jiàn)教,勝予錫我百朋矣。又如:錫賚(lái)(賞賜);錫命(天子賜與諸侯爵位、服飾等誥命)。
*[康熙字典]:[說(shuō)文]銀鉛之間。從金易聲。[徐曰]銀色而鉛質(zhì)也。[詩(shī).衛風(fēng)]如金如錫。[傳]金錫煉而精。[爾雅.釋器]錫謂之鈏(yǐn)。[疏]錫,金白鑞(là)也。一名鈏。
*[康熙字典]:[博雅]赤銅謂之錫。
*[康熙字典]:[爾雅.釋詁]賜也。[易.師卦]王三錫命。[書(shū).堯典]師錫帝曰。[傳]錫,與也。[左傳.莊元年]王使榮叔來(lái)錫桓(huán)公命。[注]錫,賜也。[禮.緯文]九錫,一曰與馬、二曰衣服、三曰樂(lè )器、四曰朱戶(hù)、五曰納陛、六曰虎賁、七曰弓矢、八曰鈇(fū)鉞(yuè)、九曰秬(jù)鬯(chàng)。
*[康熙字典]:粉錫,胡粉也。
*[康熙字典]:姓。[五志]漢末有錫光。
*[康熙字典]:地名。[左傳.文十一年]楚伐麇(qún),至于錫穴。[前漢.功臣表]無(wú)錫侯多軍。
*[康熙字典]:音瀃(sì)。予也。本作賜。
*[康熙字典]:音昔。細布也。[禮.雜記](méi)加灰錫也。[注]取緦?zhuān)╯ī)以為布,又加灰治之,則曰錫,言錫然滑易也。[儀禮.大射儀]冪用錫若絺(chī)。[注]錫,細布也。[疏]謂之錫者,治其布,使之滑易也。[史記.司馬相如傳]被阿錫。[注]錫,布也。
*[康熙字典]:音逖(tì)。髲(bì)也。
三、錫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2.6《晉卦》:晉康侯用錫(與,賜,賞賜)馬蕃庶晝日三接。
*7.3《訟卦》:或錫(與,賜,賞賜)之鞶帶終朝三褫之。
*7.6《師卦》:在師中吉無(wú)咎王三錫(賞賜。授予)命。
卦辭中:蕃(fán):
一、蕃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蕃的含義:
*[漢典]:[說(shuō)文]蕃,草茂也。[荀子.天論]繁啟蕃長(cháng)于春夏,畜積收藏于秋冬。徐光啟[甘薯疏序]客莆田徐生為予三致其種,種之,生且蕃。又如:蕃茂(草木繁盛);蕃蘢(草木繁盛);蕃華(盛開(kāi)的花。比喻青春年華)。
*[漢典]:眾多。宋.周敦頤[愛(ài)蓮說(shuō)]水陸草木之花,可愛(ài)者甚蕃。又如:蕃多(繁多);蕃庶(眾多);蕃祉(多福,福澤深厚)。
*[漢典]:繁殖;增長(cháng)。[周禮.大司徒]以蕃鳥(niǎo)獸。[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其生不蕃?;福╤uán)寬[鹽鐵論]蕃貨長(cháng)財,以佐助邊費。又如:蕃孕(蕃衍孳息,生息孕育);蕃育(孳生長(cháng)育);蕃息(繁盛生長(cháng))。
*[漢典]:籬落;屏障。[詩(shī).大雅.崧高]四國于蕃,四方于宣。宋玉[對楚王問(wèn)]夫蕃籬之鶠(yǎn),豈能與之料天地之高哉?又如:蕃蔽(屏障);蕃籬(籬笆。引申為屏障)。
*[漢典]:藩屏;捍衛。[國語(yǔ).楚語(yǔ)下]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又如:蕃桿(藩屏;護衛);蕃輔(捍衛輔助);蕃宣(本指藩籬與垣(yuán)墻。引申為藩屏護衛);蕃衛(捍衛)。
*[漢典]:封建王朝分封的侯國。如:蕃王(封建王朝分封的侯王;蕃岳古代對諸侯王的代稱(chēng))。
*[漢典]:頰側[靈樞經(jīng)]蕃者,頰側也。張志聰注:“蕃蔽在外?!?/strong>
*[漢典]:周代謂九州之外的夷服、鎮服、蕃服。后用以泛指域外或外族。如:蕃人(我國古代對外族或異國人的泛稱(chēng));蕃舶(海外入境的船舶);蕃國(周代指夷服、鎮服、蕃服。建于九州以外的國家)。
*[漢典]:輪流更替。如:蕃匠(即番匠。唐代輪班到官府工場(chǎng)服役的工匠);蕃變(變遷;變化)。
*[漢典]:吐蕃(我國古代少數民族)。
*[漢典]:通“繁”。盛。如:蕃盛(繁榮昌盛);蕃庶(繁榮富庶)。
*[漢典]:通“皤(pó)”。白色。[禮記.明堂位]周人黃馬蕃鬣(liè)。又如:蕃馬(白馬);蕃發(fā)(白發(fā))。
*[漢典]:通“藩”。
*[漢典]:通“番”。
*[康熙字典]:[說(shuō)文]草茂也。[詩(shī).唐風(fēng).椒聊]椒聊之實(shí),蕃衍盈升。[書(shū).洪范]庶草蕃廡(wǔ)。[傳]:“滋也?!盵周語(yǔ)]民之蕃庶,于是乎生。[注]蕃,息也。
*[康熙字典]:草名。[山海經(jīng)]陰山,其草多茆(máo)蕃。
*[康熙字典]:鳥(niǎo)名。[山海經(jīng)]??光山,其鳥(niǎo)多蕃,或云即鸮(xiāo)。
*[康熙字典]:與藩通。[詩(shī).大雅]四國于蕃。
*[康熙字典]:[周禮.地官.大司徒]九曰蕃樂(lè )。[注]閉藏樂(lè )器而不作也。
*[康熙字典]:音汾。柳宗元文:我姓蟬(chán)嫣,由古而蕃。聯(lián)事尚書(shū),十有八人。
*[康熙字典]:音皮。地名。[前漢.地理志]魯國蕃。[注]邾(zhū)國也。
*[康熙字典]:[后漢.蕩錮傳]蕃向。[注]蕃,姓也。
三、蕃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2.6《晉卦》:晉康侯用錫馬蕃(眾多)庶晝日三接。
卦辭中:庶(shù):
一、庶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庶的含義:
*[漢典]:眾多。[說(shuō)文]庶,屋下眾也。[詩(shī).大雅.卷阿]既庶且多。[春秋考異郵]明庶風(fēng)至。[爾雅]庶眾也。[書(shū).皋謨]庶明厲翼。[國語(yǔ).周語(yǔ)]制義庶乎以行之。[莊子.漁夫]寒暑不時(shí),以傷庶物。[英]赫胥黎著(zhù)、嚴復譯[天演論]且地學(xué)之家,歷驗各種僵石,知動(dòng)植庶品,率皆遞有變遷。又如:庶常(眾多有養德的官員);庶類(lèi)(眾多物類(lèi));庶官(百官,眾官);庶士(眾士,多士;軍士);庶事(諸事,眾事);庶草(百草眾草);庶征(許多跡象);庶尹(百官之長(cháng)。同“庶正”);庶卉(眾草);庶兄弟(眾兄弟);庶邦(諸侯眾國)。
*[漢典]:各種。歐陽(yáng)修[祭石曼卿文]以清酌庶羞之奠,致祭于亡友曼卿之墓下。又如:庶羞(各種佳肴);庶政(一切政務(wù),各種政務(wù));庶僚(朝中百官);庶吉士(官名。翰林院的庶常館,選擅長(cháng)文學(xué)書(shū)法之新進(jìn)士,入院學(xué)習,稱(chēng)之);庶績(jì)(各種功績(jì),眾多的功業(yè))。
*[漢典]:幾乎,將近,差不多。[孟子.梁惠王下]王之好樂(lè )甚,則齊國其庶幾乎?又如:庶可(差不多可以)。
*[漢典]:百姓;平民。唐.杜甫[丹青引]將軍魏武之子孫,于今為庶為清門(mén)。[左傳.昭公三十二年]三后之姓,于今為庶,王所知也。(三后:夏、商、周三代帝王)。又如:庶黎(平民,百姓);庶女(平民的女兒);庶萌(眾民,百姓)。
*[漢典]:庶子,非嫡配所生的孩子;宗族的旁支。[韓非子.八經(jīng).起禮]分勢不貳,庶適(同嫡)不爭。[左傳.文公十八年]天乎,仲為不道,殺嫡立庶。又如:庶孫(庶出的孫子);庶孽(妾媵(yìng)之子;庶生之子);庶長(cháng)(庶出的長(cháng)者);庶弟(庶出之弟);庶兄(庶出之兄);庶叔(庶出之叔父)。
*[漢典]:也許;或許。[左傳.桓公六年]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宋史.文天祥傳]而今而后,庶幾無(wú)愧。又如:庶或(或許);庶報(也許可以報答);庶或(也許;或許);庶易為力(或許容易辦到)。
*[漢典]:幸而,幸得。明.徐光啟[甘薯疏序]庶幾哉!桔逾淮弗為枳(zhǐ)矣。班固[漢書(shū).公孫宏傳]朕宿昔庶幾獲承尊位。又如:遮定(幸得安定)。
*[漢典]:但愿,希冀。[左傳.襄公二十六年](伍舉)懼而奔鄭,引領(lǐng)南望曰:“庶幾赦余?!庇秩纾菏唏w鈍(希望竭盡自己的微薄才力)。
*[漢典]:煮。于省吾[甲骨文字釋林]甲骨文‘庶’字是從火石、石亦聲的會(huì )意兼形聲字,也即‘煮’的本字…‘庶’之本義,乃以火燃石而煮,是根據古人實(shí)際生活而象意依聲而造字的。[周禮.秋官]庶氏下士一人,徒四人。又如:庶蟲(chóng)(除蟲(chóng))。
*[漢典]:姓。
*[康熙字典]:[易.乾卦]首出庶物,萬(wàn)國咸寧。[書(shū).堯典]庶績(jì)咸熙。
*[康熙字典]:[爾雅.釋言]侈也。[注]眾多為奢侈。
*[康熙字典]:[爾雅.釋言]幸也。[注]庶幾僥幸。
*[康熙字典]:近辭。[論語(yǔ)]回也其庶乎。[集注]庶,近也。
*[康熙字典]:?(ná)也。[詩(shī).小雅]為豆孔庶。[傳]庶,?也。[疏]謂于先為豆實(shí)之時(shí),必取肉物肥?美者。
*[康熙字典]:支庶。[左傳.宣三年]其庶子為公行。[注]庶子,妾子也。
*[康熙字典]:庶子,周官名。[禮.燕義]古者周天子之官有庶子官。[注]庶子,諸子也。又庶長(cháng),秦爵。[左傳.襄十一年]秦庶長(cháng)鮑,庶長(cháng)武,帥師伐晉,以救鄭。
*[康熙字典]:姓。[急就篇]庶霸遂。[注]庶,衛公族。禮記,子思母死于衛,庶氏女也。邾(zhū)庶其來(lái)奔,后亦為庶氏。
*[康熙字典]:音暑。[周禮.秋官]庶氏。[注]庶,讀如藥煑(zhǔ)之煑,驅除毒蠱之言。[疏]取以藥煑,去病去蠱毒。
*[康熙字典]:音只。[釋名]摭(zhí)也。拾摭之也,謂拾摭微陋以待遇之也。
*[康熙字典]:[說(shuō)文]本作??。屋下眾也。從度從炗(guāng)。炗,古文灮(guāng)字。[徐鉉曰]灮亦眾盛也。
三、庶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2.6《晉卦》:晉康侯用錫馬蕃庶(百姓)晝日三接。
卦辭中:晝(zhòu):
一、晝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晝的含義:
*[漢典]:本義:白天。與“夜”相對。會(huì )意。從日,從畫(huà)(畫(huà))省。從日,表示太陽(yáng)。從畫(huà),表示一種界限。[周髀(bì)算經(jīng)]晝者,陽(yáng)。[易.系辭]晝夜之象也。注:“乾為晝?!眳蔷鵞與朱元思書(shū)]橫柯上蔽,在晝猶昏。又如:晝日晝夜(日日夜夜);晝夕(日夜);晝眠(白天睡眠;午睡);晝錦(衣錦晝行的省稱(chēng),稱(chēng)富貴還鄉);晝暮(日夜);晝宵(白晝與黑夜);晝景(白晝的日光);晝伏(白天隱蔽不動(dòng))。
*[漢典]:中午、正午。如:晝飯(晝食。午飯);晝暑(中午燠(yù)熱);晝時(shí)(中午時(shí)分)。
*[漢典]:古地名。在今山東省淄博市臨淄西北。[孟子]孟子去齊,宿于晝。
*[康熙字典]:[說(shuō)文]晝,明也。日之出入,與夜為介。從畫(huà)省,從日。[易.晉卦]晝日三接。
*[康熙字典]:地名。[孟子]三宿,而后出晝。
*[康熙字典]:姓。[風(fēng)俗通]晝邑大夫之后,因氏焉。
*[康熙字典]:[張衡.西京賦]衛尉八屯,警夜巡晝。植鎩(sh?。也X(fá),用戒不虞。
三、晝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2.6《晉卦》: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白天)日三接。
卦辭中:接(jiē):
一、接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接的含義:
*[漢典]:交合;會(huì )合。[國語(yǔ).吳語(yǔ)]兩君偃兵接好。注:“合也?!盵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楚辭.九歌.國殤]車(chē)鉷(hóng)轂(gǔ)兮短兵接。[呂氏春秋.懷寵]兵不接刃。[呂氏春秋.愛(ài)士]敵皆以走為利,則刃無(wú)與接。
*[漢典]:迎接。[宣和遺事]笙簫細樂(lè ),卻安排接駕。又如:接場(chǎng)(迎接從科舉考場(chǎng)回來(lái)的生員);接構(聯(lián)合);接三(人死后三日舉行的迎接魂魄歸來(lái)的儀式);接煞(為接死人靈魂回家而舉行的儀式)。
*[漢典]:接見(jiàn);接待。[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接遇賓客。唐.李朝威[柳毅傳]盡禮相接。又如:接伴(接待外國使臣);接待使(陪同官員;擔任迎接、陪伴來(lái)賓使命的人);接遇(接待);接對(接待應對)。
*[漢典]:靠近;接觸。[楚辭.九歌.國殤(shāng)]車(chē)錯轂(gǔ)兮短兵接。[儀禮.聘禮]賓立接西塾。又如:接物(與外物接觸;與人交往);接膝(膝蓋相接。指彼此對坐靠得很近);接仗(交戰,打仗);接席(坐席相接。多形容親近);接翅(翅膀碰著(zhù)翅膀。形容禽鳥(niǎo)多)。
*[漢典]:連續;繼續。[楚辭.九章.哀郢]心不怡之長(cháng)久兮,憂(yōu)與愁其相接。[淮南子.精神]圣人食足以接氣。[戰國策.秦策五]故使工人為木材以接手。又如:接響(接連不斷的聲響);接軫(zhěn)(車(chē)輛相連而行。比喻靠近);接腳(一個(gè)跟著(zhù)一個(gè),緊接在后;接替;接腳夫,接腳婿。婦女丈夫死后再招的后夫);接偈(接誦偈語(yǔ))。
*[漢典]:連接。宋.楊萬(wàn)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蓮葉無(wú)窮碧。[資治通鑒]與國鄰接。[]首尾相接。又如:接武(前后足跡相連接。形容步子很?。?;接境(地界相連,交界);接衫(上下用兩種顏色的料子拼接起來(lái)的長(cháng)衫)。
*[漢典]:承接,收受。[史記.平準書(shū)]漢興,接秦之敝。又如:接茶(女方允婚,接受男方聘禮);接絲鞭(女方招親時(shí),送給男方絲鞭,男方接絲就表示同意);接湊(能夠接續)。
*[漢典]:嫁接。如:接頭(供嫁接用的植物頂梢)。
*[漢典]:托,手掌向上承受。如:接球;我往下扔,他在下面接著(zhù)。
*[漢典]:縛。[史記](méi)武士反接之。
*[漢典]:交往,交情。[禮記.表記](méi)君子之接如水。
*[漢典]:通“捷”。迅速,敏捷。[荀子.大略]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優(yōu)成。
*[漢典]:姓。
*[康熙字典]:[說(shuō)文]接,交也。[廣雅]接,合也。[易.蒙卦]子克家,剛柔接也。[疏]陽(yáng)居卦?xún)?,接待群陰。[易.晉]晝日三接。[禮.表記](méi)君子之接如水。[疏]如兩水相交,尋合而已。
*[康熙字典]:持也,受也,承也。[禮.曲禮]接下承弣(fǔ)。[注]接客手下也。[史記.平準書(shū)]漢興,接秦之弊。
*[康熙字典]:[增韻]接續也,連也。[禮.曲禮]堂上接武。[注]武,跡也。跡相接,謂每移足半躡(niè)之。[前漢.西域傳]烏托國民接手飲。[注]自高山下溪澗中飲水,故接連其手。
*[康熙字典]:近也。[儀禮.聘禮]賓立接西塾(shú)。
*[康熙字典]:捷也。[禮.曾子問(wèn)]接祭而已矣。[疏]接,捷速也。速而祭之。
*[康熙字典]:反接,謂反縛兩手也。[前漢.陳平傳]樊噲(kuài)受詔即反接。
*[康熙字典]:姓。[史記.孟子荀卿傳]接子,齊人,學(xué)黃老道德之術(shù)。[集韻]或作擑(jiē)。
*[康熙字典]:音捷。[禮.內則]國君世子生,接以太牢。[注]接讀為捷,勝也。謂食其母,使補虛強氣也。又[荀子.大略篇]先事慮事謂之接。[注]接讀為捷,速也。
*[康熙字典]:音鍤(ch?。?。與扱(ch?。┩?。[周禮.地官.廩(lǐn)人]大祭祀,則共其接盛。[注]接讀為扱。扱以授春人舂(chōng)之。[疏]頒扱與春人。
*[康熙字典]:音霎。與翣(shà)同。[周禮.天官.縫人衣翣柳之材注]故書(shū)翣作接。
*[康熙字典]:音協(xié)。與挾同。亦持也。
三、接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2.6《晉卦》:晉康侯用錫馬蕃庶晝日三接(接見(jiàn))。
初六爻中:摧(cuī):
一、摧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摧的含義:
*[漢典]:本義:折斷。形聲。從手,崔聲。[詩(shī).大雅.云漢]先祖于摧。范仲淹[岳陽(yáng)樓記](méi)商旅不行,檣傾楫摧。又如:摧折(折斷毀壞);摧剝(摧折剝落);摧燒(折斷而投于火中燒毀)。
*[漢典]:摧毀,破壞,毀壞。李白[夢(mèng)游天姥吟留別]列缺霹靂,上巒崩摧。又如:摧堅(攻破敵人的堅銳部隊);摧堅斬敵(破陣殺敵);摧破(摧陷攻破);摧逼(摧殘)。
*[漢典]:挫敗。[楚辭.憂(yōu)苦]注:“挫也?!闭垆J摧矜。[明史.海瑞傳]素疾大戶(hù)兼并,力摧豪強,撫貧弱。又如:摧屈受挫。屈服;摧辱(挫折羞辱);摧?。〒羝?;打?。?;摧鋒(挫敗敵軍的銳氣);摧鋒陷陣(破敵深入)。
*[漢典]:倒塌;崩裂。如:地崩山摧壯士死;天摧地塌;摧塌(倒塌)。
*[漢典]:悲痛,哀傷。[玉臺新詠.古詩(shī)為焦仲卿妻作]阿母大悲摧。又如:摧心(痛心。非常悲痛);摧愴(傷心);摧圮(pǐ)(傷痛之極);摧裂(極言悲痛)。
*[康熙字典]:[說(shuō)文]擠也。一曰挏(dòng)也。一曰折也。
*[康熙字典]:沮也。[詩(shī).邶(bèi)風(fēng)]室人交徧(biàn)摧我。[箋]摧者,刺譏之言。
*[康熙字典]:[增韻]挫也,抑也。[史記.季布傳]能摧剛為柔。
*[康熙字典]:[爾雅.釋詁]摧詹(zhān),至也。[揚子.方言]摧詹,楚語(yǔ)。[詩(shī).大雅]先祖于摧。[傳]至也。[疏]先祖之神,于於何所至。
*[康熙字典]:滅也。[詩(shī).大雅.朱傳]先祖之祀,將自此而滅也。
*[康熙字典]:[集韻]退也。[易.晉卦]晉如摧如。鄭康成讀。
*[康熙字典]:音啐(cuì)。減也。
*[康熙字典]:音剉(cuò)。與莝(cuò)同。斬芻(chú)也。[詩(shī).小雅]乘馬在廐(jiù),摧之秣(mò)之。[箋]摧,今莝字也。
三、摧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2.6《晉卦》:晉如摧(挫折,抑制)如貞吉罔孚裕無(wú)咎。
六二爻中:愁(chóu):
一、愁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愁的含義:
*[漢典]:本義:憂(yōu)慮,發(fā)愁。形聲。從心,秋聲。字亦作“愀”。[說(shuō)文]愁,憂(yōu)也。從心秋聲。[禮.鄉飲酒義]秋心為言愁也。[注]愁讀為揫(jiū)[禮記.哀公問(wèn)]孔子愀然作色而對。[荀子.修身]見(jiàn)善愀然。[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哀而不愁,樂(lè )而不荒。李白[菩薩蠻]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辛棄疾[菩薩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zhè)胡。李白[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gè)長(cháng)。高適[別董大]莫愁前路無(wú)知己,天下誰(shuí)人不識君!又如:不愁吃,不愁穿;愁坐(含憂(yōu)默坐);愁思(憂(yōu)愁的心緒);愁絕(憂(yōu)愁到極點(diǎn));愁懷勃勃(心中有萬(wàn)端愁緒;非常憂(yōu)戚);愁海(比喻愁深)。
*[漢典]:使受苦。[墨子]傷形費神,愁力勞意。
*[漢典]:怨尤;怨恨。如:愁恨(憂(yōu)怨)。
*[漢典]:凄慘,慘淡。如:愁紅(憔悴的殘花。用以比喻女子的愁容);愁戚戚(愁切切,愁凄凄。凄慘愁苦的樣子)。
*[漢典]:悲哀:哀傷。[廣韻]悲也。如:愁痛(悲痛);愁悲(悲愁;悲哀愁苦);愁郁郁(憂(yōu)傷的樣子)。
*[康熙字典]:[說(shuō)文]愁,憂(yōu)也。從心秋聲。[廣韻]悲也。[增韻]慮也。
*[康熙字典]:音揫(jiū)。[禮.鄉飲酒義]秋心為言愁也。[注]愁讀為揫(jiū)。
*[康熙字典]:與楢(yóu)同。[說(shuō)文]楢,聚也?;蜃鞒?。
*[康熙字典]:音曹。揚雄有畔牢愁。
*[康熙字典]:音巢。[道藏歌]椿(chūn)齡會(huì )足衰,劫往豈足遼。虛刀揮至空,鄙滯五神愁。
三、愁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2.6《晉卦》:晉如愁(悲,憂(yōu),慮)如貞吉受茲介福于其王母。
六二爻中:茲(zī):
一、茲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茲的含義:
*[漢典]:本義:草木茂盛。形聲。據[說(shuō)文],從艸,滋省聲。[說(shuō)文]茲,草木多益也。[素問(wèn).五藏生成論]五藏之氣,故色見(jiàn)青如草茲者死。又如:茲茲(增加繁殖)。
*[漢典]:年。[呂氏春秋]今茲美禾,來(lái)茲美麥。
*[漢典]:草席。[爾雅]蓐謂之茲。注:“茲者,蓐席也?!盵史記](méi)毛叔鄭奉明水,衛康叔封布茲。
*[漢典]:現在;此時(shí)。[書(shū).盤(pán)庚上]茲予大享于先生,爾祖其從與享之。
*[漢典]:這個(gè),此。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shū)]總茲戎重。唐.李白[送友人]揮手目茲去。[徐霞客游記.游黃山記](méi)茲游快且愧矣。明.歸有光[項脊軒志]而母立于茲。又如:茲事體大(此事?tīng)窟B甚廣,關(guān)系重大)。
*[漢典]:這里。[論語(yǔ)]文王既沒(méi),文在不茲乎?
*[漢典]:通“滋”。益,愈加。[管子.小問(wèn)]由由乎茲免。[管子.小匡]行地茲遠。
*[漢典]:“龜茲”(Qiūcí):古代西域的國名,唐代征服東突厥時(shí)曾在此設郡,舊址在今新疆庫東縣一帶。
*[康熙字典]:[說(shuō)文]茲,草木多益也。
*[康熙字典]:[爾雅.釋詁]此也。[書(shū).大禹謨]念茲在茲。
*[康熙字典]:蓐(rù)席也。[爾雅.釋器]蓐謂之茲。[公羊傳.桓(huán)十六年]屬負茲舍不即罪爾。[注]諸侯有疾稱(chēng)負茲。
*[康熙字典]:[史記.周本紀]康叔封布茲。[徐廣曰]茲,藉草之名。
*[康熙字典]:[通志.氏族略]宋茲成,墊江人。
*[康熙字典]:通滋。[漢書(shū).五行志七]賦斂茲重。[揚子.太..經(jīng)]天不之茲。
*[康熙字典]:[荀子.正論篇]瑯玕(gān)龍茲。[注]與髭(zī)同。
*[康熙字典]:音慈。龜茲,國名。
三、茲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2.6《晉卦》:晉如愁如貞吉受茲(多)介福于其王母。
六三爻中:眾(zhòng):
一、眾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漢典]:本義:眾人、大家。會(huì )意?!氨姟睆娜??!叭北硎颈姸??!氨姟北硎颈娙苏玖??!靶\”,甲骨文字形。象許多人在烈日下勞動(dòng)。[國語(yǔ).周語(yǔ)]人三為眾。[周禮.大宗伯]大師之禮用眾也,大均之禮恤眾也,大田之禮簡(jiǎn)眾也大役之禮任眾也,大封之禮合眾也。[后漢書(shū).楊終傳]安土重居,謂之眾庶。[荀子.脩身]庸眾而野。注:“眾,眾人也?!盵論語(yǔ).衛靈公]眾惡之,必察焉。[左傳.襄公十年]眾怒難犯。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shū)]則眾何為而不洶洶然?[史記.陳涉世家]此教我先威眾耳。諸葛亮[后出師表]群疑滿(mǎn)服,眾難塞胸。清.薛福成[觀(guān)巴黎油畫(huà)記](méi)激眾憤。清.徐珂[清稗類(lèi)鈔.戰事類(lèi)]吾村之眾。又:[]眾皆感奮。又:[]率眾襲之。又如:眾喙(眾人的閑言碎語(yǔ));眾口囂囂(眾人吵吵嚷嚷);眾怨之的(大家怨恨的目標);眾力(眾人之力);眾口(眾人的言論);眾夫(眾人;一般人);眾兆(眾人);眾目(眾人的眼睛);眾心(眾人之心);聽(tīng)眾;觀(guān)眾;群眾;會(huì )眾(到會(huì )的人);當眾(當著(zhù)大家);民眾(人民大眾);公眾(社會(huì )上大多數的人);萬(wàn)眾(大眾)。
*[漢典]:指諸事,萬(wàn)事。[禮記.仲尼燕居]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錯于前,凡眾之動(dòng)失其宜。又如:眾名(萬(wàn)物之名);眾有(萬(wàn)物);眾念(萬(wàn)念);眾物(萬(wàn)物;諸物);眾圣(諸圣人)。
*[漢典]:指百官;群臣。[禮記](méi)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又如:眾士(貴臣以外諸臣。古代泛指諸侯臣僚,各級官吏);眾臣(貴臣身份以外之臣。即眾士)。
*[漢典]:兵;軍隊。亦指丁壯可為兵者。[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率數萬(wàn)之眾(眾指軍隊)。又如:眾力(特指兵力);眾卒(一般兵士)。
*[漢典]:殷、周從事農業(yè)生產(chǎn)的奴隸,,或管理奴隸的人。[書(shū).湯誓]格!爾眾庶,悉聽(tīng)朕言。
*[漢典]:佛家語(yǔ)。用以指教徒人數。[西游記](méi)一行三眾,辭別高老及眾親友,投西而去。又如:眾性(佛教語(yǔ)。眾生);眾生(泛指人和一切動(dòng)物;指人以外的各種動(dòng)物)。
*[漢典]:眾多,與“寡”、“少”相對。[資治通鑒.赤壁之戰]今寇眾我寡,難以持久。[左傳.桓公十一年]師克在和,不在眾。[荀子.勸學(xué)]樹(shù)成蔭而眾鳥(niǎo)息焉。明.魏禧[大鐵椎傳]賊能且眾。又:[]眾賊環(huán)而進(jìn)。[虞初新志.秋聲詩(shī)自序]眾賓團坐。又:[]眾妙畢備。又如:眾峰(許多山峰);眾工(許多工匠);眾支(眾多的支系);眾?。ū姸嘈?;眾卉(百草);眾口紛紜(人多嘴雜,論論紛紛);眾毛飛骨(眾多的眾物能掀起重物);眾巧(眾多的巧匠);眾矢之的(許多箭射的靶子。比喻眾人攻擊的目標)。
*[漢典]:各種。如:眾藝(各種技藝,藝術(shù));眾慮(各種雜念;各方面的考念);眾管(各種管樂(lè )器);眾偽(種種假象);眾群(各種邪惡);眾善(各種善舉)。
*[漢典]:廣泛;普遍。[荀子]是非容貌之患也,聞見(jiàn)之不眾,議論之卑爾。楊倞(jìng)注:“聞見(jiàn)不廣,議論不高”。又如:眾妙(一切深奧玄妙的的道理);眾醫(一般醫生;庸醫)。
*[漢典]:姓。
*[康熙字典]:[說(shuō)文]多也。[徐曰]國語(yǔ)三人為眾。數成于三也。[易.說(shuō)卦]坤為眾。[疏]取其地載物非一也。[書(shū).湯誓]格爾眾庶。[詩(shī).周頌]命我眾人。[黌(hóng)山子損益篇]寡者,為人上者也。眾者,為人下者也。
*[康熙字典]:眾雨。[禮.月令.淫雨蚤(zǎo)降注]雨三日以上為霖,今月令曰眾雨。
*[康熙字典]:星名。[史記.天官書(shū)]婁為聚眾。
*[康熙字典]:縣名。[前漢.地理志]安眾縣,秦置,屬南陽(yáng)郡。
*[康熙字典]:草名。[爾雅.釋草疏]眾,一名秫(shú)。稷之黏(nián)者也。又濼(luò),一名貫眾,藥草也。
*[康熙字典]:姓。[左傳]有眾仲,眾父,以字為氏。
*[康熙字典]:音章。[道藏歌]攜袂(mèi)明真館,仰期無(wú)上皇。北鈞唱羽人,玉女粲(càn)賢眾。
*[康熙字典]:音蒸。[揚子.太 經(jīng)]減于艾無(wú)以蒞(lì)眾也,減黃貞臣道丁也。
*[康熙字典]:音琴。[楊子.太 經(jīng)]減其儀欲自禁也,減于艾無(wú)以涖眾也。
*[康熙字典]:[正字通]從橫目,從?,人數多也。目,數也。字匯作衆,列血部,非。
三、眾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2.6《晉卦》:眾(眾人)允悔亡。
九四爻中:鼫(shí):
一、鼫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鼫的含義:
*[漢典]:鼫鼠。古書(shū)上指鼯鼠一類(lèi)的動(dòng)物,亦稱(chēng)“大飛鼠”或“五技鼠”。
*[新華字典]:古書(shū)上指鼯鼠一類(lèi)的動(dòng)物。
*[康熙字典]:[說(shuō)文]五技鼠也。能飛不能過(guò)屋,能緣不能窮木,能游不能渡谷,能穴不能掩身,能走不能先人。[爾雅.釋獸]鼫鼠。[注]形大如鼠,頭似兔,尾有毛,青黃色,好在田中食粟豆。關(guān)西呼為鼩鼠。[唐韻] 鼠。[埤雅]鼫鼠,兔首,似鼠而大,能人立,交前兩足而舞,害稼者,一名雀鼠。本草一名碩鼠。[易.晉卦]晉如鼫鼠。
*[康熙字典]:[本草]螻蛄,一名鼫鼠。
*[本人認為]:鼫鼠,指貪婪又怕人,而且沒(méi)有什么專(zhuān)長(cháng)的梧鼠一樣”。
三、鼫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2.6《晉卦》:晉如鼫(鼫鼠,似鼠一樣大)鼠貞厲。
九四爻中:鼠(shǔ):
一、鼠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鼠的含義:
*[漢典]:本義:老鼠。象形。頭部象銳利的鼠牙,下象足、脊背、尾巴形。[詩(shī).召南.行露]誰(shuí)謂鼠無(wú)牙?[漢書(shū).五行志]鼠小蟲(chóng),性盜竊。[說(shuō)苑.善說(shuō)]鼠者,人之所薰也。漢.賈誼[陳政事疏]里諺曰:“欲投鼠而忌器?!盵三元里人民抗英]逆夷各狐憑鼠伏。又如:鼠竄而狼忙(形容逃竄得匆忙狼狽);鼠牙雀角(比喻強暴侵凌,引起爭訟);鼠盜蜂起(封建統治階級對小股農民起義的污蔑);鼠腹蝸腸(形容器量狹?。?;鼠市(一種戲鼠的器具);鼠布(以鼠毛制成的布);鼠裘(用鼠皮制的裘袍)。
*[漢典]:十二生肖之一。[周書(shū)]昔在武川鎮生汝兄弟,大者屬鼠,次者屬兔,汝身屬蛇。
*[漢典]:喻指小人、奸臣。如:鼠目(比喻見(jiàn)識狹?。?;鼠璞(比喻有名無(wú)實(shí)的人或物);鼠竊(比喻小賊);鼠雀之輩(卑微之徒)。
*[漢典]:比喻膽小怕事。如:鼠步(指趑(zī)趄(jū)卻步如鼠。形容恭謹畏懼);鼠膽(比喻膽?。?。
*[漢典]:隱憂(yōu):鼠思。
*[漢典]:瘰(luǒ)疬(lì)。淋巴結核。如:鼠瘡;鼠瘺(lòu)。
*[漢典]:通“癙(shǔ)”,憂(yōu);病。[詩(shī).小雅.雨無(wú)止]鼠思泣血。[淮南子]貍頭愈鼠,雞頭已瘺。
*[康熙字典]:[說(shuō)文]鼠,穴蟲(chóng)之總名也。[廣韻]鼠,小獸,善為盜。[春秋.運斗樞]玉樞星散而為鼠。[易.系辭]艮為鼠。
*[康熙字典]:十二生肖之首。
*[康熙字典]:水鼠。[云僊(xiān)雜志]穴水旁岸隙,似鼠而小,食菱芡(qiàn)魚(yú)蝦。
*[康熙字典]:冰鼠。東方朔云:生北荒積冰下,皮毛柔,可為席。
*[康熙字典]:火鼠。[神異經(jīng)]出西域及南?;鹬奚接幸盎鹗?,人取其毛績(jì)之,號火浣布。
*[康熙字典]:陰鼠。[郭璞(pú).山海經(jīng)序]陰鼠生于炎山。
*[康熙字典]:耳鼠。[山海經(jīng)]丹熏山有獸,狀如鼠,以其尾飛。
*[康熙字典]:香鼠。[字匯]河南禹州密縣雪霽(jì)山香鼠,長(cháng)寸余,齒須畢具香,類(lèi)麝(shè),踰(yú)大路則死。
*[康熙字典]:辟毒鼠。[西域舊圖]大秦有辟毒鼠。
*[康熙字典]:天鼠。[王羲之.十七帖]天鼠膏可治耳聾。
*[康熙字典]:兀兒鼠。[甘肅地志]涼州地有兀兒鼠者,似鼠,有鳥(niǎo)名木周兒者,似雀,常與兀兒鼠同穴而處?!鸢创思碵尚書(shū)]同穴之鳥(niǎo)鼠也。
*[康熙字典]:鳥(niǎo)名。?鼠。[山海經(jīng)]栒(xún)狀之山有鳥(niǎo),狀如雞而鼠毛,名曰?鼠。
*[康熙字典]:昌鼠,鯧(chāng)鯸(hóu)魚(yú)別名。
*[康熙字典]:鼠婦,蟲(chóng)名。[爾雅.釋蟲(chóng)]蟠(pán),鼠負。[注]甕器底蟲(chóng)。[疏]負作 。陶註本草云:多在鼠坎中,鼠背負之。[詩(shī).豳(bīn)風(fēng)]伊威在室。[毛傳]委黍也。郭璞曰:鼠 之別名。 ,亦作婦。
*[康熙字典]:馬直肉下曰輸鼠。[齊民要術(shù)]相馬法輸鼠欲方。
*[康熙字典]:木名。[爾雅.釋木]楰(yú)鼠梓(zǐ)。[郭注]楸(qiū)屬。又[本草]有鼠李。
*[康熙字典]:草名。[爾雅.釋草]葝(qíng),鼠尾。[注]可以染皁(zào)。[又] 鼠莞。[注]織細似龍須,可為席。
*[康熙字典]:[正字通]山名。鳥(niǎo)鼠同穴山,在隴西首陽(yáng)縣。
*[康熙字典]:土色。[釋名]土赤曰鼠肝,似鼠肝色也。
*[康熙字典]:憂(yōu)也。[詩(shī).小雅]鼠思泣血。亦書(shū)作癙(shǔ)。[小雅]癙憂(yōu)以癢。
*[康熙字典]:持兩端曰首鼠。[史記.灌夫傳]武安君召韓御史曰:何為首鼠兩端。[注]首鼠,言一前一卻也。
*[康熙字典]:上象齒,下象腹爪尾。俗省作?。楰(yú)字原刻臾作?。
三、鼠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2.6《晉卦》:晉如鼫鼠(老鼠)貞厲。
上九爻中:維(wéi):
一、維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維的含義:
*[漢典]:本義:系物的大繩。形聲。從糸(mì),隹(zhuī)聲。[玉篇]維,纮(hóng)也。[楚辭.天問(wèn)]斡維焉系。[周禮.節服氏]維王之大常。注:“維之以縷?!盵左傳.昭公十年]居其維首。疏:“綱也?!盵淮南子.天文訓]天柱折,地維絕。又如:維綱(用以系物和提網(wǎng)的繩。亦指維系、保持)。
*[漢典]:隅,角落。[廣雅]維,隅也。[淮南子.天文]東北為報德之維也。又如:四維(四角);維那(寺院里地位次于首座的僧職);維岳降神(高山降其神靈)。
*[漢典]:關(guān)鍵。[后漢書(shū).陳蕃傳]人君者,攝天地之政,秉四海之維。[管子.禁藏]法令為維綱。又如:維綱(綱紀;法度)。
*[漢典]:幾何學(xué)上指空間獨立而互相正交的方位數,通常的空間有三維,平面或曲面有二維,直線(xiàn)或曲線(xiàn)只有一維。
*[漢典]:網(wǎng)。[集韻]維,網(wǎng)也。
*[漢典]:古地名。故地在今四川省理縣。
*[漢典]:生物體中的絲狀組織。如:纖維(動(dòng)、植物體中的絲狀組織)。
*[漢典]:拴;系。[詩(shī).小雅.白駒]縶(zhí)之維之,以永今朝。[爾雅]諸侯維舟。李注:“中央左右相維持者曰維舟?!盵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牛馬維婁。注:“系馬曰維?!庇秩纾壕S舟(系船靠岸停泊);維縶(羈絆束縛,強被挽留);維婁(系縛;羈縻(mí));維梢(系船停泊);維楫(系船之繩和船槳);維繩(用繩系縛。比喻加以束縛);維結(連結);維城(連接城池以藩衛邦國)。
*[漢典]:思考,計度。通“惟”。[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維萬(wàn)世之安。又如:維度(思念;計度)。
*[漢典]:維持;維系。[詩(shī).小雅.節南山]四方是維。又如:維匡(扶持匡正);維挽(維護,挽救)。
*[漢典]:表示判斷,相當于“乃”、“是”、“為”。[詩(shī).小雅.谷風(fēng)]眾維魚(yú)矣。又如:維聽(tīng)(是聽(tīng));維恭維敬(畢恭畢敬。形容十分恭敬的樣子)。
*[漢典]:由于。[詩(shī).鄭風(fēng).狡童]維子之故。又如:維是(由于是…)。
*[漢典]:以,因為:“維子之故,使我不能餐兮”
*[漢典]:相當于“與”。[詩(shī).大雅.靈臺]賁鼓維鏞(yōng)。[國語(yǔ)]與百官之政事師尹,維旅牧相,宣序民事。
*[漢典]:同“唯”。獨。[詩(shī).小雅.谷風(fēng)]維予與女。又如:維能(唯獨能夠)。
*[漢典]:用于句首,無(wú)義。[詩(shī).周南.卷耳]維以不永傷。[史記.太史公自序]維昔黃帝,法天則天。
*[漢典]:用于句中,幫助判斷[詩(shī).小雅.皇皇者華]我馬維駒。[]我馬維騏。
*[漢典]:文言助詞,用于句首或句中:維新。維妙維肖。
*[康熙字典]:[說(shuō)文]維,車(chē)蓋系也。
*[康熙字典]:[廣雅]維,系也。[詩(shī).小雅]維之維之。[傳]維,系也。[公羊傳.昭二十四年]且夫牛馬維婁。[注]系馬曰維,系牛曰簍(lǒu)。
*[康熙字典]:[詩(shī).小雅]四方是維。[周禮.夏官.大司馬]以維邦國。[注]維,猶連接也。
*[康熙字典]:[儀禮.太射禮]中離維綱。[注]侯有上下綱,其邪制射舌之角為維。
*[康熙字典]:[爾雅.釋天]太歲在巳曰屠維。
*[康熙字典]:[前漢.賈誼傳]是猶度江河亡維楫。[注]維,所以系船。
*[康熙字典]:[管子.牧民篇]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
*[康熙字典]:[淮南子.天文訓]帝張四維,運之以斗。
*[康熙字典]:[楚辭.天問(wèn)]幹(gàn)維焉聲。[注]維,綱也。
*[康熙字典]:[爾雅.釋詁]伊維侯也。[注]發(fā)語(yǔ)辭。[韻會(huì )]案六經(jīng)惟維唯三字皆通作語(yǔ)辭,又訓獨,尚書(shū)助辭皆用惟字,詩(shī)助辭多用維字,左傳助辭用唯字,論語(yǔ)助辭用惟字。新安朱氏曰:惟從心,思也。維糸,系也。唯從口,專(zhuān)辭也,應辭也。然皆語(yǔ)辭,古書(shū)皆通用之。
*[康熙字典]:地名。[史記.管晏列傳]晏平仲嬰者,萊之夷維人也。[注]應劭曰:故來(lái)夷維邑。
*[康熙字典]:姓。[姓氏急就篇]漢維汜(sì),妖巫,卷縣人。
*[康熙字典]:音雍。[周禮.夏官.職方氏]其浸盧維。[釋文]盧音雷。
*[本人認為]:從字形上看,就是用絲把鳥(niǎo)系住。
三、維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2.6《晉卦》:晉其角維(文言助詞)用伐邑厲右無(wú)咎貞吝。
*3.6《隨卦》:拘系之乃從維(系,捆綁)之王用亨于西山。
*7.1《坎卦》:習坎有孚維(維系,維持)心亨行有尚。
*7.7《解卦》:君子維(系,捆住。約束)有解吉有孚于小人。
上九爻中:右(yòu):
一、右的字源字形[漢字叔叔]:
二、右的含義:
*[漢典]:本義:右助。見(jiàn)[說(shuō)文]這個(gè)意義后來(lái)寫(xiě)作“佑”。會(huì )意。從口,從又(手)??谑植⒂脦椭鷦e人。
*[漢典]:助;幫助。后多作“佑”。[說(shuō)文]右,手口相助也。字亦作佑。[易.系辭]右者,助也。[周禮.士師]以左右刑罰。注:“左右,助也?!盵左傳.襄公十年]王右伯輿。注:“助也?!盵詩(shī).大雅.嘉樂(lè )]保右命之。又如:右援(援助;引薦);右序(輔助;佑助);右餉(謂享受祭獻,佑助降福);右與(佑助,幫助)。
*[漢典]:古同“佑”,幫助,偏袒。
*[漢典]:尊崇;崇尚。[]“竊以右文興化,乃致治之所先”。[淮南子]兼愛(ài),尚賢,右鬼,非命,墨子之所立也。高誘注:“右,猶尊也?!庇秩纾河夜恚ㄗ鸪绻砩瘢?;右賢(尚賢,尊崇賢能);右文(崇尚文治);右武(崇尚武功)。
*[漢典]:保佑。后作“祐”。清.朱駿聲[說(shuō)文通訓定聲]祐、右實(shí)同字。今據許書(shū),凡助為右、為佑,神助則為祐。[詩(shī).大雅.大明]保右命爾。[詩(shī).周頌.我將]維天其右之。[漢書(shū).翟義傳]是天反復右我漢國也。
*[漢典]:右手。[書(shū).牧誓]右秉白旄(máo)以麾(huī)。[國語(yǔ)]范蠡(lí)乃左提鼓,右援,以應使者。又如:右口(中醫名詞。右手寸口);右臂(人大多慣于用右手做事,因以右臂喻事物的要害部分)。
*[漢典]:右手一邊的方位,與“左”相對。[禮記](méi)效駕,奮衣由右上。[易.豐]折其右肱(gōng)。又如:右勢下(右邊;右旁);右個(gè)(右側的偏室);右文(漢字形聲字中右旁兼聲義者稱(chēng)為右文);右文說(shuō)(文字學(xué)上一種從聲符求字義的學(xué)說(shuō),形聲字大都聲旁在右)。
*[漢典]:官職或官署。如:右扶風(fēng)(漢初官名);右更(秦漢爵位名。第十四級);右府(宋代樞密使和樞密院的別稱(chēng));右垣(yuán)(即“右掖”。唐時(shí)指中書(shū)?。?;右相(官名);右席(指宰相之位);右部(指戶(hù)部);右揆(官名。右丞相)。
*[漢典]:古代稱(chēng)等級高的:右族。右職。無(wú)出其右(沒(méi)有高過(guò)它的)。
*[漢典]:地理上的西邊。如:山右;江右。
*[漢典]:車(chē)右。即參乘,古代戰車(chē)上站在右邊負責警衛的武士。[左傳.僖公三十二——三十三年]菜駒為右。
*[漢典]:持保守的、傳統的或有時(shí)是獨裁主義的[觀(guān)點(diǎn)和政策]。如:右派。
*[漢典]:古代崇右,故以右為上,為貴,為高。[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位在廉頗之右。[聊齋志異.促織]無(wú)出其右者(古時(shí)以右方的位置為尊,故右指上位)。又如:右戚(皇帝貴戚);右姓(豪族大姓);右客(尊貴的客人);右地(要地);右列(先賢,有德才的前輩)。
*[漢典]:姓。
*[說(shuō)文解字,‘線(xiàn)裝經(jīng)典’編委會(huì ),云南教育出版社]:“右”甲骨文的意思為“右手”。
*[康熙字典]:與祐佑通。[說(shuō)文]助也。[爾雅.釋詁]右,導也,勴(lǜ)也,亮也。[書(shū).益稷(jì)]予欲左右有民。[注]左音佐。[太甲]惟尹躬,克左右,厥辟宅師。[詩(shī).大雅]保右命爾,燮(xiè)伐大商。
*[康熙字典]:左之對也。[書(shū).禹貢]夾右碣石入于河。[禮.少儀]贊幣自左,詔辭自右。[注]立者尊右。
*[康熙字典]:上也。[前漢.公孫弘傳]守成上文,遭遇右武。[注]師古曰:右亦上也。又[循吏傳]文翁以為右職。[注]師古曰:右職,縣中高職也。
*[康熙字典]:強也。[后漢.明帝紀]無(wú)令豪右,得固其利。
*[康熙字典]:官名。[周禮.夏官]司右,掌群右之政令。[注]群右,戎右,齊右,道右也。
*[康熙字典]:姓。[正字通]漢右公弼,宋右嘉祥,明右巖。又[廣韻]漢復姓,五氏。左傳 樂(lè )大心為右師,其后因官為氏,漢有中郎右師譚。晉賈華為右行,因官為氏,漢有御史中丞右行綽。何氏姓苑有右閭(lǘ)、右扈(hù)、右南等氏。
*[康熙字典]:山名,獸名。[山海經(jīng)]長(cháng)右之山有獸,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cháng)右。
*[康熙字典]:與“侑(yòu)”通。[周禮.春官.大祝]以享右祭祀。[注]右讀為侑。勸也。
*[康熙字典]:按[集韻]有上去二音,義實(shí)相通。[正韻]于上聲訓左右手,去聲訓右助,二音分二義,非。
*[康熙字典]:音由。[詩(shī).周頌]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
*[康熙字典]:音以。[詩(shī).衛風(fēng)]泉源在左,淇水在右。女子有行,遠父母兄弟。[秦風(fēng)]溯徊從之,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沚。[宋玉.笛賦]隆崛萬(wàn)丈,盤(pán)石雙起。丹水涌其左,醴(lǐ)泉流其右。
*[康熙字典]:音異。[詩(shī).小雅]我有嘉賓,中心喜之。鐘鼓既設,一朝右之。
*[康熙字典]:音與。[陸云.陸丞相誄(lěi)]乃幹中軍,入作內輔。公侯陟(zhì)降,在帝左右。[說(shuō)文]本作 ,從口從又。[徐鍇曰]言不足以左復手助之。
三、右字的文中出處及用法(含義):
*2.6《晉卦》:晉其角維用伐邑厲右(保佑,幫助)無(wú)咎貞吝。
*4.2《豐卦》:豐其沛日中見(jiàn)沬折其右(方位左右的“右”)肱無(wú)咎。
厲明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