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茯苓杏仁甘草湯
【方藥】茯苓三兩(9克)杏仁五十個(gè)(9克)甘草一兩(3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現代用法:水煎兩次,溫服)。
橘枳姜湯
【方藥】橘皮一斤(30克)枳實(shí)三兩(9克)生姜半斤(15克) 【用法】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現代用法:水煎兩次,溫服)。 【原文】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姜湯亦主之。(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九·六) 【解說(shuō)】本證為胸痹之輕證,以胸中氣塞、短氣為特征。從臨床角度看,痞塞、短氣之證,非為飲阻,即為氣滯,當詳辨之。因于飲者,多為飲阻于肺,使肺氣壅塞‘,常兼見(jiàn)咳逆、吐涎沫、小便不利等癥,治宜宣肺化飲,方用茯苓杏仁甘草湯,乃以杏仁宣其肺,茯苓化其飲,甘草和其中也;因于氣者,多為胃氣不降,使飲邪內留,常兼見(jiàn)心下痞滿(mǎn)、嘔吐氣逆等癥,治宜行氣化飲,和胃降逆,方用橘枳姜湯,方以橘皮和其胃,枳實(shí)降其飲,生姜化其飲也。應當注意的是,兩方使用雖有偏于飲阻,偏于氣滯之別,但飲阻與氣滯往往又互為因果,故臨床上難以截然化分,因此,在使用此二方時(shí),可分可合,亦可根據病情與栝蔞、薤白、半夏等配伍運用。
【運用】
一、胸痹
陳龍躍醫案j張某某,男,37歲。1987年6月7日初診??人砸?/span>3年,診為“支氣管炎”,用青霉素、麥迪霉素、甘草片、羅漢果止咳沖劑、痰咳凈、半夏止咳露等,皆不效。細詢(xún)患者,方知咳嗽雖久但不劇烈,且痰不多,入夜有輕度喘息,胃脘胸脅及背部均隱隱作痛,稍有畏寒,納差。脈遲而細,苔薄白。此證頗似《金匱要略》胸痹、胸中氣寒、短氣證,遂以橘枳姜湯加百合治之:橘皮、百合各15克,枳實(shí)6克,生姜10克。服藥3劑后,諸癥消失,脅背疼痛亦止,但胃脘部尚有隱痛。續進(jìn)原方,加大百合劑量為25克,服2劑而痊愈。(浙江中醫雜志1990;(5>:197) 按語(yǔ):本案入夜有輕度喘息(亦謂短氣),以及胃脘胸脅及背部有隱痛,實(shí)乃胸痹之輕證。故選用橘枳姜湯方加百合治療。陳修園《醫學(xué)從眾錄》謂:“百合合眾瓣而成,有百脈一宗之象,其色白而入肺,肺主氣,肺氣降則諸氣俱調。”橘枳生姜有辛溫通達之力;百合甘潤微寒,有降諸氣之功。諸藥相配,一溫一涼,柔中有剛,使痹開(kāi)氣行,則喘息可除,不治咳而咳自止,諸痛也隨之消失。
二、心悸(頻發(fā)室性早搏)
陳津生醫案:富某某,女,56歲,干部,1985年4月5日就診。證見(jiàn):心動(dòng)悸,脈結代。心電圖:頻發(fā)室性早搏。經(jīng)中西藥(中藥如炙甘草湯等;西藥如氯化鉀,乙氨碘呋酮等)治療不效。伴胸悶窒塞、短氣、脘悶、納呆、惡心欲吐,一日中之大半倚臥床榻,動(dòng)之稍劇即短氣動(dòng)悸不已。觀(guān)其體豐、面白、舌略胖、苔薄白潤。擬茯苓杏仁甘草湯加味:茯苓3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枳殼10克,水煎,日一劑。1劑入咽,短氣窒塞大減,3劑畢,早搏消失,脈緩勻齊,納增,追訪(fǎng)至今未再發(fā)。(北京中醫雜志1988;<3>:19)
按語(yǔ):本案之脈結代,先投炙甘草湯所以不效,是因其非由陰陽(yáng)俱損所致。而其體豐、面白、脘悶欲吐等,則屬濕痰壅盛,陽(yáng)氣不能通達之證。改用茯苓杏仁甘草湯以祛濕通陽(yáng),又加枳殼以逐痰寬胸。由于方藥切中病機,故僅服三劑即愈。
三、水腫
宗像敬一醫案:患者T.M,7l歲,牙科醫生,于1979年3月,診斷為腎病,用類(lèi)固醇治療未見(jiàn)明顯好轉。臨床所見(jiàn)未提示腎功能減退,本人與家屬強烈要求用中醫治療。試用十幾種藥方均未獲得明顯療效,用補氣健中湯加當歸、木通、升麻與真武湯并用,終于成功地使臨床癥狀緩解,八年來(lái)病情基本穩定。但是,自1988年1月起,患者無(wú)感冒等任何誘因出現了蛋白尿(++~+++),伴下肢輕度浮腫。隨著(zhù)季節變化,到3月份浮腫逐漸加重。改用茯苓四逆湯合真武湯觀(guān)察2周,浮腫仍未控制,5~7月用補氣健中湯加真武湯治療;血中蛋白量仍低,浮腫加重,于8月份再次用補氣健中湯和真武湯加味無(wú)效,體重近70公斤(平常55公斤左右),浮腫已由下肢擴展到腹部、顏面及上肢,患者出現哮喘和短氣,不能平臥。根據患者浮腫、口微渴、小便不利、納尚可、哮喘及氣短、心下痞硬和便秘,用茯苓杏仁甘草湯加大黃兼真武湯加減。
服藥3天后,尿量明顯增加。兩周內體重減少10公斤,浮腫情況除下肢尚有殘余外,其他各處均有改善。但10月上旬,因天氣變化和鹽的攝取量增多,下肢及手又出現輕度浮腫,未發(fā)現哮喘和氣短。經(jīng)加大一倍劑量服用茯苓杏仁甘草湯后,排尿量再次增加,浮腫消失。為鞏固療效,繼續服用同方一個(gè)月。(湖北中醫雜志1990;<2>:封四) 按語(yǔ):本例是針對哮喘、氣短、顏面及全身浮腫、小便不利、口微渴及心下痞硬等癥狀進(jìn)行治療而獲得了顯效。用藥一個(gè)月后,哮喘、氣短消失,以后用同方其它癥狀也進(jìn)一步改善。因此,本方對進(jìn)行性腎病伴高度浮腫的患者有效。
四、喘息
吉益南涯醫案:一男子短氣息迫,喘而不得臥,面色青,胸中悸,脈沉微。以茯苓杏仁甘草湯使服之。3劑,小便快利,諸證痊愈。(《皇漢醫學(xué)》1956) 按語(yǔ):仲景有云:“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本案短氣息迫,喘而不得臥,乃飲停胸膈,故服茯苓杏仁甘草湯,使小便快利而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