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舒郁調氣善治肝膽肺病盛氏認為“人生百病皆源于氣”,對朱丹溪、易思蘭的解郁法倍加贊譽(yù)。臨床上喜用仲景的四逆散、《局方》逍遙散和丹溪的越鞠丸,并在此基礎上,自創(chuàng )舒郁湯。該方由香附、郁金、枳殼、赤芍、枇杷葉、白藕節、川芎、百合等藥組成。功能行氣解郁,舒肝理肺。治療因肝氣郁結,肺生氣怫之胸脅悶痛或呼吸迫促等氣機不得愉快之癥,頗有佳效。臨床常用于膽囊炎、急慢性肝炎、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及肋間神經(jīng)痛等因于肝肺氣機怫郁者,隨癥加減。
方中以行氣為主,活血為輔。主以香附行氣之中兼能理血,輔以郁金破血之中兼能理氣;主以枳殼入脾肺而理氣消脹,輔以赤芍入肝經(jīng)而活血散瘀;枇杷葉專(zhuān)入氣分,降肺胃之氣逆;白藕節專(zhuān)入血分,宣經(jīng)絡(luò )之瘀滯;川芎活血兼以行氣;百合養陰以潤燥,并防諸氣藥辛燥傷津之弊。諸藥相伍,氣行血運,源潔流清。對于上述諸慢性病癥可較長(cháng)期服用,而無(wú)傷陰耗液之虞。
例一、膽囊炎胡某,男,45歲。膽囊炎 病史4年,左肋下疼痛時(shí)輟時(shí)發(fā)。數天前因過(guò)食油膩之物,胃脘脹悶,左肋持續性疼痛伴陣發(fā)性加劇,并向左肩部放射,畏冷發(fā)熱(T38℃),口干納呆,惡心欲 嘔,大便干燥且二日未行,舌紅苔厚膩,黃白苔相兼,脈弦滑。病因肝膽氣滯,濕熱內蘊,投以舒郁湯化裁。處方:香附、枳實(shí)、枇杷葉、川楝子、郁金、赤芍各10克,茯苓、車(chē)前子各10克,紫蘇第三卷91梗6克,薄荷、甘草各3克。
二診:上方服3劑后,熱退,脘肋脹痛頓減,大便已通,舌苔轉薄膩。藥已中的,仍守前法,上方去薄荷加以川芎6克,并以枳殼易枳實(shí)。續服6劑,諸癥均失。繼以丹梔逍遙丸合香砂六君子丸作善后計。
例二、肺心病張某,男,64歲?;颊哔碛蟹涡牟?,近10天來(lái),咳嗽痰粘,色黃難咯,胸悶氣喘,心悸氣短,動(dòng)則加劇,口干汗出,寐差多夢(mèng),二便正常,舌紅苔薄黃,脈細弦。病因肺心病,氣怫郁,化熱傷陰,治宜理氣解郁,清熱養陰,投予舒郁湯加減。處方:百合、沙參、藕節各15克,枇杷葉、枳殼、桔梗、瓜蔞、丹參各10克,川芎、郁金各6克,甘草4克,水煎服二診:服6劑后,痰白易咯,咳喘減輕,余癥尚存,脈舌同上。于上方加玉竹、川貝各10克,續服10劑。
三診:咳喘停,胸悶減,余癥亦均見(jiàn)好轉。繼予自擬寧元散,每次服2克,日服2次,而收全功。
綜上所述,氣在我國哲學(xué)史上是一個(gè)重要的命題,它推動(dòng)了中醫學(xué)的發(fā)展。在對人類(lèi)生命運動(dòng)的熟悉上,祖國醫學(xué)中關(guān)于“氣”的概念和運用范圍很廣。中醫所指的“氣”,有時(shí)為物質(zhì),有時(shí)屬功能,有時(shí)則是指人體正常機能活動(dòng)與四時(shí)氣候變化,或與疾病過(guò)程演變的密切聯(lián)系。
這是樸素的唯物主義和自發(fā)的辯證思想在中醫學(xué)中的反映。
近幾個(gè)世紀以來(lái),各國科學(xué)家(包括醫學(xué) 家)在“氣”實(shí)質(zhì)的研究中,進(jìn)行了多學(xué)科、多途徑的探索。盛氏在40多年前,發(fā)表在《北京中醫月刊》的《中醫所說(shuō)“氣”與“血”的研究》一文,對“氣”的 研究就有深刻的論述。近代不少科學(xué)家對“氣”與氣功和經(jīng)絡(luò )及針灸等內在聯(lián)系進(jìn)行大量探索和加以闡述,所有這些都為中醫的現代化及走向世界起到了積極的推動(dòng) 作用。
臨證特色
一、治療冠心病以氣為主,以血為輔盛氏 認為冠心病盡管病因多端,然終究與氣之虛實(shí)和氣機之運化、升降出入有著(zhù)密切的關(guān)系。并認為:百病皆生于氣,氣之運化,升降出入,無(wú)器不有。陰陽(yáng)之所以升降 者,血脈之所以流行者,營(yíng)衛之所以運轉者,五臟六腑之所以相養相成者,皆氣也。所以,在治療上,主張“以氣為主,以血為輔”,氣化正常,則血液運行調和。 至于血瘀、痰濁、火郁、寒濕……之所以能導致本病,乃因其氣機運化不暢,氣滯則血瘀,氣郁則痰結,氣虛則寒凝,氣有余便是火。“氣為血帥”,氣血運行受 阻,“不通則痛”,從而發(fā)生了冠心病特有的心絞痛。心陽(yáng)不舒,氣血運行不暢而致臟腑滋養失調,則出現胸悶痛、心悸、心慌、怔忡等一系列冠心病的癥狀。
在治療上,盛氏認為“陰虛易補,氣虛難 療”,主張治療冠心病以調養氣機,通暢運化為先導。氣虛則補之,氣滯則行之,氣郁則宣之,氣痹則開(kāi)之,氣逆則降之,氣盛則瀉之,然后酌參營(yíng)衛、血脈之虛 實(shí),痰濁、寒濕之瘀滯,陰陽(yáng)寒熱之偏頗而消息之。務(wù)使氣機運化通暢,升降出入第三卷92復常,而病可愈矣!在辨證施治方面,盛氏參照1980年全國冠心病 辨證論治座談會(huì )制定的冠心病中醫辨證試行標準,結合臨床經(jīng)驗,采用西醫辨病,中醫辨證治療的中西醫結合方案,將冠心病分為八大類(lèi)型:氣滯心胸型;血瘀痹阻 型;痰濁閉阻型;寒凝血脈型;心氣不足型;心陰不足型;氣陰兩虛型;心陽(yáng)虛脫型。
遣方用藥則多以補氣、理氣、行氣、宣氣、益氣、降氣、散氣為主,并結合患者體質(zhì)之虛實(shí),邪氣之偏勝,配合活血、涼血、散血、養血、化痰、散寒、降火、滋陰、溫陽(yáng)等法,務(wù)使氣機條達,升降復常,氣血運行如環(huán)無(wú)故。臨床中常用補氣藥有:西洋參、太子參、黨參、黃芪、蛤蚧;理氣藥有:烏藥、陳皮、木香、枳殼;行氣藥有:三棱、莪術(shù)、郁金、甘松;宣氣藥有:香附、佛手、茴香、菖蒲、橘核;降氣藥有:降香、沉香、檀香;散氣藥有:薤白、細辛、青皮、枳實(shí);活血藥有:丹參、三七、乳香、蒲黃、桃仁、紅花;涼血藥有:丹皮、赤芍、生地;散血藥有:沒(méi)藥、五靈脂、琥珀、血竭、藕節;養血藥有:川芎、當歸、熟地、白芍、阿膠。臨證自擬寧元散:西洋參、田三七、雞內金、琥珀各10克,珍珠粉2克,麝香0.3克。上藥共研細末,調勻,每次服12克,日服2~3次,以治療心悸、氣短、胸悶痛等癥,可防治心肌梗塞,為冠心病恢復期的用藥。
例一、邱某,男,60歲。主訴:反復心 悸、氣喘、胸悶3年。心電圖提示:頻發(fā)性早搏。胸片提示:心臟明顯擴大。服西藥心得安,血擴劑等仍出現頻發(fā)性早搏,稍活動(dòng)即感氣喘,而來(lái)求診。癥見(jiàn)心悸, 氣短,動(dòng)則氣喘,胸悶隱痛,舌質(zhì)暗紅苔薄白,脈結代。西醫診為:冠心病心律失常。中醫辨證:胸痹(心氣不足型),治宜補心氣,養心陽(yáng),理氣祛滯。處方:西洋參6克、桂枝5克、五味子5克、杜仲10克、黃芪30克、玉竹15克、甘松7克、炙甘草20克、蛤蚧一對(研末沖服)。
服10劑后,早搏消失,諸癥均減。上方續服10劑,氣喘、心悸均失。囑以生脈飲長(cháng)期服用,以鞏固療效。
評析:本案表現一派心氣不足之胸痹癥,投以自擬益氣補心湯化裁。方中西洋參、黃芪、桂枝溫陽(yáng)益氣,杜仲、蛤蚧、五味子補腎納氣,玉竹、炙甘草養陰以配陽(yáng),佐以甘松理氣通痹,以收標本同治之效。
例二、顏某,男,56歲。主訴:胸痛 10余天。兩年前因心絞痛住院,治療后心絞痛仍時(shí)輟時(shí)發(fā),而求診于盛氏。癥見(jiàn)胸痛如刺,痛有定處,日久不愈,遇情緒變化則誘發(fā),口干口苦,舌紅晦苔黃膩, 舌下靜脈征Ⅱ度,脈弦細澀。西醫診斷:冠心病勞力型心絞痛,陳舊性前壁心梗。中醫辨證為:胸痹(氣滯血瘀型),治宜行氣開(kāi)滯,活血祛瘀。處方:生蒲黃10克、五靈脂10克、赤芍10克、路路通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三棱8克、莪術(shù)8克、降香8克、丹參15克、三七5克、紅花5克、炙甘草20克。
連服半個(gè)月,心絞痛緩解,囑以寧元散調理鞏固,隨訪(fǎng)半年,心絞痛未再復發(fā)。
本患者臨證表現一派血瘀癥,根據“氣為血帥,氣行則血行”之理,投以自擬疏氣活血湯加減。方中以失笑散活血祛瘀,丹參、赤芍、紅花、三七以加強之,伍以三棱、莪術(shù)、香附、郁金、路路通、降香理氣開(kāi)痹,氣行則血暢,心絞痛等癥則迎刃而解。
例三、張某,男,72歲。主訴:反復胸 悶痛、心悸、氣短16年。近幾年來(lái),癥狀加劇,動(dòng)則喘息,心煩寐少,神疲乏力,頭重嗜睡,納少口干,大便干結,小便余瀝不盡,舌紅胖苔光,脈細弦結代。西 醫診斷:冠心病心律失常。中醫辨證為:胸痹(氣陰兩虛型),投以自擬益氣養陰湯化裁。
處方:第三卷93太子參20克、棗仁20克、生地10克、玉竹10克、茯苓10克、龜板10克、黃芪15克、柏子仁15克、白芍15克、知母5克、五味子5克、磁石30克(先煎)。
連服20劑,諸癥減輕,囑以生脈飲調理鞏固療效。
本案投以自擬益氣養陰湯化裁方中生地、玉竹、知母養心腎之陰;太子參、黃芪、茯苓、柏子仁、棗仁益氣養心;磁石、五味子養腎益精,共奏益氣養心之效。
二、利尿降壓法治療高血壓盛氏不僅擅長(cháng) 以中醫理論指導臨床實(shí)踐,而且提倡中西醫理匯通,取長(cháng)補短,常參照西醫理論啟發(fā)中醫臨床用藥,從而提高療效。如對高血壓病的治療,西醫認為患者體內水鈉潴 留而致血壓升高,常于中醫辨證處方中選用不同利水降壓中藥,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利水降壓的中藥,具有清除患者體內的水濕瘀積,通暢血脈,調節氣血之能, 其中有些藥物尚有降血脂、血糖之效,沒(méi)有西藥利尿劑所引起的低血鉀、高血脂、高血壓等副作用。盛氏應用利水降壓法所用藥物如下:(一)地龍夏枯草平肝利水地龍清熱平肝,通絡(luò )利水,“主大熱狂煩及大人小兒小便不通”(《綱目》)。夏枯草清肝散結,能“補養厥陰血脈,疏通結氣”(《本草通玄》)?,F代研究證實(shí)兩藥對麻醉動(dòng)物及腎性高血壓犬均有緩慢而持久的降壓作用,尤其夏枯草含有豐富鉀鹽,降壓而不失鉀。臨床常用于肝陽(yáng)妄動(dòng),絡(luò )道所擾之高血壓。
病例:陳某,56歲。高血壓?、蚱?,癥見(jiàn)眩暈,頭脹面紅,心煩不寐,口苦肢麻,大便硬結,小便短少,舌紅苔黃,脈弦勁,血壓23.3/14.7kPa(175/110mmHg)。證屬肝陽(yáng)上亢,治宜平肝,利水,熄風(fēng)。處方:地龍干10克、生地20克、夏枯草15克、鉤藤15克、蒺藜10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天麻10克、車(chē)前子10克、甘草3克。
服10劑后,血壓降至20/12.8kPa(150/96mmHg),頭脹眩暈減,寐安,二便通暢,于上方加茯苓、枸杞各10克,調治半月而愈。
(二)黃芩龍膽草瀉熱利水對于肝胃火旺之高血壓患者,常投苦寒之黃芩、龍膽草以清肝胃之實(shí)熱,利水而除濕。認為黃芩“苦寒能除濕熱,所以小便利而水自逐,源清則流潔”(《本草經(jīng)疏》);龍膽草則“功專(zhuān)于利水,消濕”(《本草新編》)?,F代研究證實(shí)兩藥對于麻醉動(dòng)物均有降壓作用,黃芩尚有利尿作用,以黃芩甙元最強,其醇提取物及煎劑有利尿作用。此外,黃芩還有降血脂之功效。
病例:林某,60歲。素有高血壓、冠心 病、脂肪肝病史,近來(lái)頭暈肢麻,胸悶痛,牙齦浮腫疼痛,夜寐不寧,噩夢(mèng)紛紜,口干口臭,大便硬結,小便赤短,舌紅苔膩,脈弦滑,血壓20/14kPa (150/105mmHg)。證屬肝胃火盛,濕熱盤(pán)踞。治宜瀉火以平肝,利水以清胃,投以龍膽瀉肝湯化裁。處方:龍膽草6克、菊花10克、黃芩10克、車(chē)前子10克、澤瀉10克、鉤藤10克、生地10克、地龍干20克、葛根20克、夏枯草20克、甘草4克。
第三卷94服藥10劑,溲長(cháng)大便通,寐安,牙痛失,余癥亦減,血壓18.8/12kPa(142/90mmHg),于上方加強清胃化濕之力,再服10劑,諸癥均失,血壓正常。
(三)苓皮車(chē)前子滲濕利水茯苓皮性味甘淡,功能利水消腫,能“行皮膚之水”(《醫林纂要》);車(chē)前子甘寒,功能利水,清熱,明目,“能去肝中風(fēng)熱”(《藥性論》)。藥理研究車(chē)前子可降低麻醉犬、貓血壓。對于脾濕壅滯,痰濕瘀阻經(jīng)絡(luò )之高血壓患者,尤為適用。
病例:吳某,51歲。于年輕懷孕時(shí)發(fā)現 高血壓,至今20余年?,F形體虛胖,頭重頭脹,脘腹脹悶,上樓氣喘,四肢關(guān)節酸楚麻脹,彎屈不靈,晨起尤劇,納少口淡,便溏溲短,舌淡胖苔白滑,脈濡,血 壓21.3/13.3kPa(160/100mmHg)。證屬濕濁滯阻經(jīng)脈,治宜健脾滲濕,利水通經(jīng)。
處方:桑枝15克、車(chē)前子15克、蠶砂15克、茯苓皮30克、苡仁米30克、澤瀉10克、秦艽10克、木瓜10克、乳沒(méi)各6克、甘草4克。
服6劑后,頭重頭脹減,納增溲長(cháng),濕濁漸化,舌苔轉薄白,脈緩,血壓19.5/11.7kPa(146/88mmHg),于上方加白術(shù)、陳皮各10克,調理一個(gè)月,血壓穩定。
(四)赤豆玉米須健胃利水赤小豆、玉米須性味甘平,功能利水祛濕,平肝泄熱。赤小豆清 熱和血,利水通經(jīng),且能除煩;民間常用玉米須燉冰糖飲服治療高血壓水腫?,F代研究證實(shí),玉米須對人或家兔均有利尿作用,可增加氯化物排出量,其煎劑靜注有 顯著(zhù)降壓作用,且有降血糖之功,二者合用對腎性高血壓效果尤佳。惟其性味平淡,臨證須用較大劑量,30~60克,方能奏效。
病例:黃某,64歲。高血壓?。保坝?年,近日來(lái)眼瞼、下肢浮腫,頭重脹痛,視物昏花,胸悶氣喘,動(dòng)則尤甚,脘脹納呆,小便短少,大便溏薄,日2~3次,舌淡胖苔白滑,脈細弱,血壓 28/16?8kPa(210/126mmHg),血膽固醇6.7mmol/L(260mg/dl),甘油三酯1.9mmol/L(170mg/dl), 血糖7.5mmol/L(135mg/dl),尿蛋白(++),白細胞(+)。證屬中土疲憊,濕濁不化,治宜健脾理氣,利水滲濕。處方:玉米須60克、帶 皮茯苓30克、赤小豆30克、苡仁米30克、黨參15克、白術(shù)15克、澤瀉15克、車(chē)前子15克、砂仁10克、懷牛膝10克。
連服二周,血壓降至21.3/12.8kPa(160/96mmHg),尿檢正常,諸癥均減。
囑以玉米須100克煎湯煮苡仁米、赤小豆、黑豆、淮山各30克,一日食一次,調理半年,血壓穩定,血脂、血糖均降至正常。
(五)琥珀益母草活血行水盛氏認為:濕滯血瘀,脈絡(luò )痹阻,血行不暢,而血壓升降失調,須活血行水,通暢血脈則血壓自平。常選用琥珀、益母草,該二藥均入心、肝經(jīng),功能活血祛瘀,行水安神。其中“琥珀屬陽(yáng),今古方用為利小便,以燥脾土有功,脾能運化,肺氣下降,故小便可通”(《本草衍義補遺》);益母草則“消水行血,去瘀生新”(《本草求真》)。其中益母草經(jīng)藥理及實(shí)踐證實(shí)其多種制劑對麻醉動(dòng)物靜注均有降壓作用,且利尿消腫作用顯著(zhù)。
第三卷95病例:林某,54歲。夙有高 血壓病史,血壓21.3~25.3/13.3~16kPa(160~190/100~12?0mmHg),去年11月初,突發(fā)左半身手足不遂,舌強言謇, 而住院治療,出院后求診于盛氏。視患者顏面黧黑、浮腫,行動(dòng)遲鈍,左半身不遂,手指關(guān)節腫脹伴疼痛,夜寐欠安,大便秘結,2~3天一行,小便頻數、量少, 舌質(zhì)暗晦,舌體胖齒痕,舌苔白厚膩,舌下靜脈征Ⅲ度,脈弦滑且弱,血壓22/14kPa(165/105mmHg)。證屬濕阻血瘀,隧道不通,治宜活血通 絡(luò ),祛風(fēng)利濕。處方:益母草15克、鉤藤15克、蠶砂15克、地龍干15克、乳沒(méi)各7克、赤芍10克、天麻10克、祈蛇10克、蜈蚣二條、全蝎2克、磁石30克、石決明30克(先煎)、琥珀6克(研末,分二次沖服),并配合自擬薰洗方外用。
服藥6劑,血壓降至20.8/13.1kPa(156/98mmHg),諸癥均減,于上方加桑寄生20克,繼服半個(gè)月,病情日趨好轉,血壓保持在20~21.3/12~12.8kPa(150~160/90~96mmHg)之間,繼以補氣養血,健脾化濕,活血通絡(luò )之散劑調理,逾半年,肢體活動(dòng)能力恢復,行走自如。
(六)牛膝桑寄生補腎利水肝腎陰虛,肝陽(yáng)上亢乃高血壓病主因之一,因此益肝腎,潛虛陽(yáng)乃治本之法,常選用牛膝、桑寄生為主藥。二藥均入肝腎經(jīng),功能補肝腎,散瘀血,通經(jīng)絡(luò )。張錫純認為牛膝性善下行,“善治淋疼,通利小便”。桑寄生乃得桑樹(shù)精英,尤勝于桑,其補肝腎,通血脈之功效卓著(zhù)。藥理研究證實(shí)二藥對麻醉貓、犬均有短暫降血壓作用,具有擴張外周血管及舒張冠狀血管作用,其中桑寄生所含之扁蓄甙有利尿作用,若劑量增加到15~30克時(shí)作用顯著(zhù)。
病例:蘇某,66歲。罹高血壓?、蚱?2~3年,現癥頭暈頭痛,行走飄浮感,左半身麻木如蟻行,心煩不寐,腰酸耳鳴,胸悶善太息,大便溏薄日1~2次,夜尿頻數,舌紅晦胖苔少,脈沉細弦,血壓 24/14.7kPa(180/110mmHg)。證屬肝腎陰虛,風(fēng)陽(yáng)上擾,當慮其中風(fēng)之不測,治宜滋補肝腎,潛陽(yáng)熄風(fēng)。處方:桑寄生20克、生地20克、牛膝15克、白芍15克、鉤藤15克、蓁艽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枸杞10克、磁石20克、龍牡各20克(先煎)、甘草4克。
服藥10劑,諸癥均減,血壓降至21.3/13.1kPa(160/98mmHg),脈舌同上,守上方加天麻、紅花各8克,續服10劑,血壓降至正常,頭暈頭痛消失,寐安,行走穩,肢麻緩解,舌脈同上。囑以杞菊地黃丸長(cháng)期服用,以鞏固療效。
(七)人參炙黃芪益氣化水參芪性味甘溫,功能補氣生津,益衛利水?!秳e錄》說(shuō)人參“調中,通血脈”;《本經(jīng)逢原》認為黃芪“性雖溫補,而能調血脈,流行經(jīng)絡(luò ),無(wú)礙于壅滯也”?,F代研究證實(shí)大劑量人參及多品種的黃芪均有使血壓明顯下降,血管擴張,并有降低血糖之效。此外,黃芪尚有利尿及使鈉排出量增加作用,且持續時(shí)間較長(cháng)。盛氏常以參芪相伍治療元氣虛弱、水濕內踞之高血壓患者。
病例:韋某,57歲,罹高血壓?。保?年,現癥頭暈目眩,胸悶氣短,心悸心慌,寐差健忘,腰膝酸軟,手足麻木欠溫,大便溏,溲頻數,舌淡胖苔白,脈細數,血壓22.7/14.4kPa (170/10?8mmHg),心率110次/分。證屬元氣虧虛,胸陽(yáng)不振,水濕內停,升降失調,投以益氣通陽(yáng),調氣化濕之劑。處方:黨參20克、炙黃芪20克、炒棗仁20克、丹參20克、懷牛膝10克、薤白10克、杜仲10克、第三卷96葶藶子8克、石菖蒲8克、天麻8克、龍牡各15克(先煎)。
服藥半個(gè)月,血壓降至20.3/12.8kPa(152/96mmHg),頭暈、心悸等癥減,于上方去葶藶加蓯蓉10克,續服半個(gè)月,血壓降至正常。囑以左、右歸丸交替服用,以鞏固療效。
(八)大黃草決明通便瀉水盛氏認為:腑氣不通,水道不暢,濕濁凝滯,升降失常,氣血運行悖亂而致血壓升高者,非通腑降濁,調暢二便不能為功。臨床常選用大黃、草決明以釜底抽薪,通便瀉水。大黃“調血脈,泄壅滯、水氣,利大小便”(《日華子本草》);草決明清肝明目,利水通便。藥理研究二藥均有降壓和降低血清膽甾醇作用。草決明其性微寒味苦,對于高血壓之便秘,無(wú)論男女、體弱或年老者均為佳品,常以草決明研末沖服或加入方中煎服。
病例:黃某,62歲。夙患高血壓、高血 脂、冠心病、糖尿病,現證頭暈目眩,視物昏花,心煩寐差,胸悶心悸,上樓氣喘,顏面及雙下肢浮腫,納少腹脹,大便秘結2~3天一行,小便黃少,舌質(zhì)紅晦, 舌體胖齒痕,舌苔白厚,舌下靜脈征Ⅲ度,脈沉細弦,血壓24.8/14kPa(186/105mmHg),血膽固醇7.2mmol/L (280mg/dl),甘油三酯1.8mmol/L(160mg/dl),血糖8.3mmol/L(150mg/dl)。證屬中土氣虛,濕濁壅滯,腑氣不 通,升降失常,治宜健脾益氣,通腑降濁。處方:黃芪30克、帶皮茯苓30克、赤小豆30克、草決明30克、生地20克、車(chē)前子20克、郁李仁10克、火麻仁10克、豬苓10克、澤瀉10克、大黃6克(后下)。
服6劑,便通溲暢,浮腫明顯消退,血壓降至21.3/12.3kPa(160/92mmHg),余癥亦減,于上方去郁李仁、大黃、生地、草決明加白術(shù)、陳皮各10克,另囑以草決明研末,每日沖服15克,連服半個(gè)月,血壓正常,小便清長(cháng),大便通暢,浮腫消退,納增神旺,頭暈心悸等癥均減。囑以草決明研末,每次沖服15克,一日一次,續服一個(gè)月,血壓平穩,血脂、血糖均下降,諸癥均失,病告愈。
三、內外合治痹癥十法痹癥乃頑固性疾病,有的病情纏綿數十年。對痹癥的治療須突出辨證論治,并結合內外夾攻,方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盛氏治療痹癥采用十法。
(一)祛風(fēng)宣痹法適用于肢體關(guān)節疼痛,游走不定,關(guān)節屈伸不利或見(jiàn)惡風(fēng)發(fā)熱等表癥,舌苔薄白,脈浮,癥屬行痹者。常用藥物有:防風(fēng)、羌獨活、細辛等,尤喜用防風(fēng)、細辛。防風(fēng)性味辛甘溫,功能發(fā)表祛風(fēng),勝濕止痛。李杲說(shuō):“防風(fēng),治一身盡痛,隨所引而至,乃風(fēng)藥中潤劑也。”細辛性味辛溫,《本草經(jīng)百種錄》說(shuō):“其疏散上下之風(fēng)邪,能無(wú)微不入,無(wú)處不到也。”現代藥理研究:二藥均有解熱鎮痛作用,而細辛的鎮痛強度與安替匹林相似。
臨證尚根據痹癥所涉及的部位加減,頭部加羌活、藁本;項頸部加葛根;上肢加桑枝、桂枝;下肢加一條根、牛膝;胸背部加郁金、枳殼;腰部加續斷、狗脊。
病例:周某,男,29歲。手腳關(guān)節游走性疼痛一年,加劇二月,二周前咽痛、齒痛,口腔潰第三卷97瘍,口干,納少,二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緩。證屬行痹,投予祛風(fēng)宣痹,清熱通絡(luò )。處方:桑枝20克、防風(fēng)10克、羌活10克、連翹10克、黃芩10克、細辛3克、薄荷4克、甘草4克、生姜3片。
服藥3劑,咽痛、齒痛已愈,手腳關(guān)節疼痛減輕,于上方去連翹、生姜加秦艽10克,續服6劑,諸癥均失。
(二)散寒逐痹法適用于關(guān)節疼痛較劇烈,痛有定處,遇寒加劇,不可屈伸,痛處皮色不紅、不熱,苔白滑,脈弦緊,癥屬痛痹者。常用藥物有:桂枝、川烏頭、花椒及三蟲(chóng)丸(自擬方:全蝎20克、蜈蚣10克、蘄蛇30克,與大米共炒微黃,去大米,研細末,裝入膠囊,每粒0.5克,每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容均由用戶(hù)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diǎn)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