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省會(huì )太原市,因居太行山之西而得名,簡(jiǎn)稱(chēng)“晉”,又稱(chēng)“三晉”。山西東依太行山,西、南依呂梁山、黃河,北依長(cháng)城,與河北、河南、陜西、內蒙古等省區為界,柳宗元稱(chēng)之為“表里山河”。截至2018年,山西省共轄11個(gè)地級市。其中,就五臺縣來(lái)說(shuō),人口超30萬(wàn),隸屬于山西省忻州市,是忻州地區面積最大的縣。五臺縣界北起峨嶺,與繁峙、代縣為鄰。南至牛道嶺,與盂縣為界。東接長(cháng)城嶺,與河北省平山、阜平兩縣相連。西至濟勝橋,與定襄、原平接壤,也即該縣地處山西、河北兩省的交界處。在歷史上,五臺縣因為一座山而得名。

一
首先,五臺縣位于山西省境東北部,隸屬于山西省忻州市。在地理位置上,五臺縣位于山西省東北部,東經(jīng)112°57′41″ ─113 °50′56″,北緯38°28 ′─ 39°4′49″。五臺縣南北長(cháng)50公里,東西寬70公里,略呈長(cháng)方形,是忻州地區面積最大的縣。五臺縣界北起峨嶺,與繁峙、代縣為鄰。南至牛道嶺,與盂縣為界。東接長(cháng)城嶺,與河北省平山、阜平兩縣相連。西至濟勝橋,與定襄、原平接壤,也即該縣地處山西、河北兩省的交界處。就五臺縣的歷史來(lái)說(shuō),早在春秋時(shí)期,該地區屬晉國的疆域。彼時(shí),晉國是一個(gè)疆域遼闊的大國。

二
到了戰國初期,魏趙韓三家分晉,今山西省五臺縣一帶成為趙國的疆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忻州市五臺縣一帶隸屬太原郡。西漢時(shí)期,在該地區設立慮虒縣,屬太原郡。慮虒?zhuān)╨ǜsī)縣,因發(fā)源于縣城西北15公里的慮虒山下里底村的慮虒水東南流經(jīng)縣城注入清水河而得名。慮虒古城遺址在今五臺縣古城村北。東漢時(shí)期,該地區屬太原郡。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五臺縣一帶成為曹魏的疆域。西晉建立后,該地區屬新興郡,未置縣。南北朝時(shí)期,今五臺縣一帶的建制和歸屬變化較大。

三
北齊時(shí)期,該地區改屬雁門(mén)郡。隋大業(yè)三年(607年),隋煬帝楊廣這位皇帝在位時(shí),正式在該地區設立五臺縣,仍屬雁門(mén)郡。據《元和郡縣志》記載:五臺縣以境東北五臺山得名。五臺山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市五臺縣、繁峙縣、代縣、原平市、定襄縣,周五百余里。介于北緯38°55'—39°66'、東經(jīng)113°29'—113°39'之間,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頂平坦如臺,故名五臺。由此,就五臺縣這一建制,因為一座山而得名,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唐朝到五代十國時(shí)期,五臺縣屬代州。宋朝時(shí)期,五臺縣屬代州。金國時(shí)期,五臺縣屬河東北路代州,金貞祐四年(1216年),五臺縣升為臺州。

四
最后,元朝這一歷史階段,臺州屬中書(shū)省南部冀寧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仍復為五臺縣,屬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太原府。清朝取代明朝后,五臺縣屬山西省太原府。雍正二年(1724年),代州升為直隸州,五臺縣屬之。到了1914年,五臺縣屬雁門(mén)道。1928年,五臺縣直屬于山西省。1983年,五臺縣屬忻州地區。2000年,撤銷(xiāo)忻州地區,設立地級忻州市,五臺縣屬之至今。截至2018年底,五臺縣總面積達2865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33萬(wàn)人。對于五臺縣,你怎么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guān)點(diǎn),讓我們一起討論。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