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公先廟碑》整拓
《魏公先廟碑》釋文拼合示意
《魏公先廟碑》,又稱(chēng)《魏公謩先廟碑》、《相國魏謩先廟碑》、《魏氏先廟碑》,是唐代名臣魏征的五世孫魏謩重修家廟時(shí)所立。由崔玙撰文,柳公權書(shū)丹并篆額。唐大中六年(公元852年)十一月立。三十六行,每行六十字。
魏謩,唐文宗大和七年(833)登進(jìn)士第,宣宗大中五年(851)備位宰相,十二年去世,“綽有祖風(fēng)”,以敢于直諫聞名。魏徵唐貞觀(guān)初立家廟于長(cháng)安城昌樂(lè )里,及魏謨拜相,翻修家廟,立碑為記,特請德高望重的柳公權書(shū)丹。


《魏公先廟碑》是柳公權七十五歲作品,可謂人書(shū)俱老,復歸平淡,盡顯莊重之氣。與書(shū)史艷稱(chēng)的《玄秘塔》(六十四歲書(shū))、《神策軍》(六十六歲書(shū))的中宮緊湊、四周開(kāi)張的結字有明顯的區別。用筆輕靈活脫,穩中寓奇,其鉤法、捺法、筆畫(huà)的粗細已不刻意采取強烈的夸張對比,完全以意為之,輕松自如,臻于化境。此碑近世雖曇花一現,偶然出土又黯然銷(xiāo)匿,但對于豐富柳體書(shū)法內涵卻意義非常重大。

清朝中期拓本局部1

清朝中期拓本局部2

清朝中期拓本局部3

清朝中期拓本局部4

清朝中期拓本局部5
此碑至晚于宋代便已軼失,宋代《金石錄》、《寶刻叢編》錄有此碑,此后不見(jiàn)于著(zhù)錄。雍正十二年 (公元 1734年)陜西布政使楊馝在布政使司署重立半陷土中的唐顏真卿書(shū)《郭氏家廟碑》, 掘土得之 ,石裂為五 ,四片可序次其文 ,一石十行 ,文不相續。嘉道間 ( 公元1796年- 1850年)又得二石。一九四七年三月,陜西省民政廳(即前清布政使)儀門(mén)房屋拆除,顏真卿書(shū)《馬璘殘碑》、清雍正十二年楊馝《復置顏柳碑記》、清光緒十七年陶?!蛾兾鞣饓堉妙伭洝返攘\至西安碑林安放(參路遠《西安碑林史》,第四四五頁(yè)),獨獨不見(jiàn)柳公權《魏公先廟碑》蹤影。不知何故,《魏公先廟碑》民國年間竟然神秘地失蹤了。
《魏公先廟碑》拓本傳世極為稀少。初拓本僅五石,藏于故宮博物院。首行“判戶(hù)部事”之“判”字基本完好,后“判”字左上起筆兩點(diǎn)以及立刀旁左短豎不存,右側豎鉤幾乎僅剩下鉤畫(huà)。三十行(在左上石)“右補闕”之“右”字撇筆光滑完好,后小損。二十七行“權倖惡忌”之“惡”亞部左上短橫未泐,后小損。光緒十七年陶模又獲二石,成“七石本”。清末民初,右下角小石又佚,成“六石本”。北京圖書(shū)館藏有乾嘉年間的整幅拓片。




























聯(lián)系客服